㈠ 古代的GDP排行...記得偶然看到過,但現在找不到了,求助!
古代中國GDP2006-01-18 20:32按照安格斯.麥迪森的計算,在公元元年中國GDP佔到世界總量的26.2%,僅次於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公元1500年中國超過印度,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公元1820年中國GDP佔到了世界總量的32.9%,遠高於歐洲國家的總和。*******************************************************************按照當代最偉大的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計算,在公元元年時中國的GDP佔世界GDP總量的26%,在公元1000年時佔22.7%,隨後一直在20%以上,於1820年達到32.9%。然後落到1870年的17.2%,1913年的8.9%,從1950年到1980年一直在4.5%左右,但從1998年又上升到了11.5%。根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國際元的測算,中國在2015年就會恢復歷史上的地位,GDP總量佔世界的20%,與美國等量齊觀。高盛公司用美元為單位的預測是,中國2040年左右超過美國。引用這些數據是為了說明我們呼嚕呼嚕喝湯是有深刻原因的、是文明的,不能只用西方人的文明標准來衡量中國人。從1842年英國炮艦對香港的攻佔到1978年偉大的改革開放這一個半世紀,用大歷史的眼光來看,那是一個短暫的時期。
在19世紀前中國的GDP總量佔世界約三分之一的時候,世界是封閉的,世界沒有感受到中國,中國人也沒有感受到跨文化問題,但是時隔200年後當中國有幸又成為世界GDP第一時,世界會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其實現在就開始了,美國《商業周刊》2004年12月一期的封面文章大標題是:「對美國產業來說最可怕的四個字:The China Price——中國價格」),中國也會強烈地感受到跨文化管理的問題。中國文化是有包容性的,在歷史上我們包容了很多民族,還包容了元朝,包容了清朝,我們一定能夠包容世界。
****************************************************************無論古今中外,像中國這樣的巨大社會規模還是絕無僅有的。在西方歷史中,只有西羅馬帝國可以比擬,但它只存在了幾百年就消失了。唯一可以與中國相比的社會是印度,我們可以看到,她也曾享有中國一樣的巨國效應,並且將成為中國真正的巨國競爭對手。中國自秦漢以後,就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實體。雖然某一朝代也會衰落,但同樣規模的政治實體又會興起,所以有漢、唐、宋、元、明、清的延續。在傳統社會中,甚至在工業革命以後的相當長時間里,巨國效應一直強烈地影響著中國。有一位英國學者名叫安格斯?麥迪森,他的興趣是還原歷史中的經濟數據。他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指出,自公元元年一直到187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一直名列世界第一(第261頁)。而1870年幾乎是英國開始工業革命的一個世紀以後;這時中國已經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北京遭受過英法聯軍的洗劫。而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的1820年,中國的GDP佔世界的比重高達33%。
由於社會規模巨大,雖然中國沒有發展起現代大型企業,卻享受著產業規模經濟。因而在幾乎2000多年的國際貿易中,一直保持著出超。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等行銷世界,其它國家卻沒有對等的大宗產品與之交換,從而中國只有大量地輸入白銀,這是當時的世界貨幣。據麥迪森的估計,從1550年至1700年,中國共輸入了6951噸白銀;而按照另一個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在其《白銀資本》中的估計,自1550年到1800年,中國共進口了約60000噸白銀(第208頁)。按今天的白銀價格計算,每年約有5億人民幣的貿易順差,這在前工業化的社會中是很大的數字。正因如此,歷代中國政府都奉行「近悅遠來」政策,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自由貿易政策。明清個別時期的海禁政策只是例外,且目的不是近代西方所謂的「貿易保護主義」,而是針對來自日本和西方的海盜,以及本國的海盜和海上敵對勢力。一旦緊張過後,政府還是要開放海禁。因為要「懷柔遠人」,不僅關稅較低,而且允許外國商人永久居住在中國城市。如漢唐以後,大量外國商人,包括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和粟特商人等到中國經商,他們大量居住在長安、揚州、洛陽、廣州和泉州等貿易城市。有時在一個城市中多達十幾萬人。在明清小說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波斯商人」的角色。
相反,西方國家卻是既傾心於與中國的貿易機會,又懼怕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中國之所以在近代較早時期與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打交道,是因為這兩國壟斷了西方世界與中國的貿易。自從英國在1588年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逐漸獲得了海上霸權,並與荷蘭人一起打破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對東方貿易的壟斷。在另一方面,這些西方國家又採取貿易保護政策對付來自中國和東方的產品。17世紀,西班牙統治的菲律賓曾頒布過《禁穿華布令》;1700年的英國國會也曾通過法案,禁止棉布進口。其目的是針對印度和中國的棉紡織品。因為正如布羅代爾所說,在那時,「中國與印度合為一個超級世界」。這種局面,只是近代以來西方世界依憑堅船利炮,將不平等的貿易關系強加於印度和中國,甚至憑借在印度生產、而在中國銷售鴉片才得以扭轉。
㈡ 從明代貨幣自主權的喪失談談明清白銀經濟
明代以前,由於中國不是白銀的盛產國,白銀的產量很小,根本無法滿足流通所需的數量。到明代時,隨著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原先的銅錢貨幣運輸不便,無法適應大批量的流通,必須有一種更貴重的金屬貨幣進行補充替代。而當時由於中國在與西方的多年貿易往來中一直處於巨大的貿易順差,西方使用白銀作為貨幣支付,使中國的白銀儲備大量增加,最終使的白銀成為了普遍流通貨幣。
2
㈢ 為什麼美國憲法已經有明文規定違憲審查制度,但大家都還是認為「馬伯里訴麥迪遜」案開創了違憲審查制度呢
因為美國是英美法系國家,英美法系是判例法,就是以前的判決對以後的判決有法律作用。所以「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之後的違憲審查案例可依此案為依據。
㈣ 外國人眼中的古代中國怎麼樣
英國大使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寫到:明末的反清並不是民族斗爭,不是什麽捍衛明朝一姓私利的斗爭,而是文明與野蠻的斗爭,進步與落後,是關繫到中國後來幾百年命運的一場斗爭。在這場斗爭中那些堅定反抗滿清侵略,為此流盡最後一滴鮮血的英雄,他們的每個人的名字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在心,他們不僅是中國的英雄,同樣也是世界的英雄,他們捍衛的不僅是中國的利益,同樣也是整個世界文明進步的利益,他們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滿清的謊言來污衊他們,那隻能說是喪盡天良的行為......中國自滿洲韃靼佔領以來,至少在過去一百五十年裡沒有進步,或者更確切的說反而倒退了......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也沒有把乾隆變成一個中國人.......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漢人說笑話,那些年輕的韃靼王子就會興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腳時,他們拍手叫好;但聽到把韃靼婦女的木底鞋比作漢人的帆船時,他們就惱火......地位最低的韃靼人,在服從漢族官員時也會表現得十分勉強......圓明園內年輕的王子們談到漢人時總報以一種極大的蔑視。一位王子見我想學漢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韃靼語比這要高尚得多......我們的許多書里都把漢族和韃靼族混淆了......自從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懼之中......
-------------------------------------------------停滯的帝國
1.「我也毫不懷疑,這就是被稱為絲綢之國的國度,因為在遠東除了中國外沒有任何地方那麼富產絲綢,以至不僅那個國度的居民無論貧富都穿絲著綢。而且還大量出口到世界最遙遠的地方。葡萄牙人最樂於裝船的大宗商品莫過於中國絲綢了,……住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也把中國絲綢裝上他們的商船,出口到新西班牙和世界的其他地方。」
2.「我自己親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這次公開調查的審查官們所做的決定……(這)是因為所涉及的被判決的人得名單刊為單行本發行全國。」
3.「雖然我們已經說過中國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從前面所述應該已經很明顯,而且下面還要說的更清楚,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貴族政體,……如果沒有與大臣磋商或考慮他們的意見,皇帝本人對國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後的決定。」
4.「他們(引者註:指明代都察院所屬的十三道監察御史)在某些方面相當於我們要稱之為公眾良心的保衛者的人,……即使是最高的官員,即使涉及皇上本人或皇族,他們也直言無忌,……他們如此恪盡職守,真使外國人驚奇,並且使模仿的好榜樣。無論皇上還是大臣都逃不過他們的勇敢和直率,甚至有時他們觸怒了皇上到了皇上對他們震怒的地步,他們也不停止進諫和批評,直到對他們猛烈加以抨擊的惡行採取某種補救的措施為止。」
5.「事實上,當冤情特別嚴重的時候,他們控訴的就一定很尖銳刺骨,即使設涉及皇上和朝廷也剛直不阿。……所有這些呈送給皇上的書面文件和對他們的答復,都要復制很多份,這樣在朝廷發生的事情就迅速傳遞到全國每個角落。這種文件編輯成書,如果內容被認為值得留給後代,就載入本朝的編年史。
幾年前,當今皇上想冊立他的次子而不是長子為儲君,因為這個幼子受到他和皇後的寵愛,這一更易違反了國法,皇上收到了大量指責他的陳情書,……最後皇上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在大臣們以集體辭職為威脅的條件下,不得不表示在立儲這件事情上改變了主意。」
6.「我相信這個民族是太愛好戲曲表演了。…這個國家有極大數目的年輕人從事這種活動。…毫無疑問這是這個帝國的一大禍害,為患之烈甚至難於找到任何另一種活動比它更加是罪惡的淵藪了。」
7.「毫無疑問,(中國人)在涉及上座的榮譽以及應遵守什麼確切的規則等禮節方面,他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8.「整個國家最普遍的一種迷信莫過於認定某幾天和某幾個鍾頭是好或壞,是好運氣或壞運氣,哪些時日要做或不做某些事。…這種騙局在他們中間弄得像煞有介事,因而皇家的占星術家每年要編撰兩本黃歷,由官方公開發行。」
「人民當中普遍都有一種手寫的戶籍冊,里邊包括按街、按戶記載城中每一家的情況,算命的把戶籍冊抄寫下來或者廉價買來,然後像外鄉人一樣進城,把人們的家中情況一一講出來。他們先講以前發生的事,然後就預卜將來會發生什麼事,說完之後揚長而去…」
9. 「(在中國)根據這一教派(佛教)的學說,肉類以及任何活物都不準吃,但是很少有信徒遵守這條戒律。違反教規以及其他錯誤,可以很容易用施捨來彌補,而且更有甚者,只要禱告就可以拯救任何靈魂免於永世沉淪。」
10.「(朝廷的)大臣們作威作福到了這種程度,以致簡直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自己的財產是安全的,人人都整天提心吊膽,唯恐受到誣告而被剝奪他所擁有的一切。正如這里的人們十分迷信,所以他們也不大關心什麼真理,行事總是十分謹慎,難得信任任何人。」
11.「號稱皇家血統的人都由公費供養。目前據估計這類人約在六萬以上,而且由於他們在不斷增長,所以不難想像他們構成多麼大的公眾負擔。由於他們不擔任一切公職和行政,他們變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階級,耽於逸樂的生活而且蠻橫。」
---------------------------
《利瑪竇中國札記》,注意利瑪竇的身份是基督徒。
㈤ 有意向做麥迪森這個早教品牌,一般前期要投入多少
總共10W左右,相對來說風險還是比較小了。回本也蠻快的,我大概1個月左右開始盈利了。
㈥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調整大發展之中。請據此論述當前國際形勢的主要特點。
1.金融危機後的世界經濟面臨挑戰
2007年發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並影響到實體經濟,美國、歐元區、日本以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相繼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現了二戰以來首次的負增長。
面對危機,全球各主要經濟體聯手應對,包含了主要發達國家和重要發展中大國的20國集團(G20)取代原有的七國集團,成為世界經濟協調的重要組織。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積極倡導下,金融危機後,20國集團先後召開了3次首腦峰會,並達成共識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經濟增長的行動計劃,刺激本國經濟,以配合全球應付金融危機。在全球的聯合干預下,這些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特別是到2009年下半年,各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2009年第3季度美國經濟增長了2.8%,中國增長了8.9%,而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國際原油價格也在2009年10月回升至80美元一桶,創下了自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009年的-1.1%上升至3.1%,世界銀行也預測2010年全球GDP的增長將達到2.7%。
但全球經濟的發展是否徹底走出了低谷,目前的復甦能否持續下去,仍然具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嚴峻挑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確定性,金融機構內部的不良資產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據統計,全球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的潛在損失高達3.6萬億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來。這些金融體系內的不良資產一旦全部暴露出來,市場上再有一些風吹草動,可能會急劇惡化。2009年迪拜世界宣布推遲支付三十幾億美元的債務,馬上就影響了全球的金融市場。還有希臘政府的信譽被降級,它的國債被降級,也一下子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這都說明全球金融體系雖然大體穩定下來,但是十分脆弱。
第二,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運用正在走向極限。首先是財政政策的運用。各國的財政赤字都創造了二戰以後的最高記錄。歐洲、美國、日本,各個發達經濟體的財政狀況都非常不好。據美國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統計,2007年到2010年,全球公共債務將增加約15.3萬億美元,其中八成來自西方七國集團。當前部分歐盟成員國的公共債務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50%。截止2009年9月25日,全球政府債務總量創新高,達到36.237萬億美元,增速也達到13.21%,因此,各國想用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已經力不從心。其次是貨幣政策。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各國普遍採取了降低利率的方式,但目前,各國的利率尤其是發達經濟體的利率已經非常低了,如美國的利率降到0—0.25。因此,再運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空間不大。
第三,發達經濟體面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美國2009年10、11月份的失業率高達10%,是2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2010年1月份的失業率稍有下降,但仍高達9.7%。美國勞工部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0日當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增加22000人,至496000人,為2009年11月14日以來的最高水平,且遠高於市場人士預期的減少13000人的水平。此外,持續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也有所增加。歐元區僅在2009年11月份就新增失業人口10萬人,總失業人數達到了1570萬人,2009年12月份失業率在歐元區成立十年之後首次升至10%。根據歐盟委員會2009年12月份發布的預測數據,歐盟27國的失業率在2010年將上升到10.3%,總失業人數將達到2800萬人。發達國家失業問題解決的前景非常不樂觀,特別是這次失業涉及到一些結構性的問題。結構性的轉換使得將來的就業前景非常困難。就業是民生的根本,失業率大幅增加,將會繼續打擊發達國家的消費,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經濟復甦變得更加緩慢和艱難。而在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一些貧困國家,高漲的失業率正有促使社會動盪的風險。
第四,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傾向。在世界經濟尚未復甦的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國際經貿組織報告顯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個月時間,20國集團就出台了91項新的潛在的保護主義措施。據世界銀行統計,金融危機爆發以來,20國集團中有17個國家一共推出了約78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47項已經付諸實施。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公開出台一些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如美國2009年初通過的838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中即規定,必須使用本國製造的產品。
第五,美元匯率加劇動盪。美國長期進行負債經濟運行,大量對外發行國債,並且美國社會福利支出消耗掉了大量財政收入,政府債務日積月累,使得它成為當今對世界其他國家負債的冠軍。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今後10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總規模將達到約9.05萬億美元。 這種狀況將加劇美元匯率的動盪,從而影響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
2.國際安全形勢總體緩和但挑戰依然嚴峻
十七大報告指出:「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上個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也經歷了冷戰對峙和磨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世界各國人民都對戰爭感到厭惡和恐懼。由於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的熱愛和嚮往,戰後50多年來,地球上沒有爆發新的世界性大戰。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深入發展,爆發世界性大戰的危險性進一步減小。特別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失去了發動一場核大戰的對手,從而減少了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當前,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使世界各國經濟和貿易相互滲透,社會和軍事安全領域的相互需求加大,世界各國的依存度增高,共同利益的領域擴大。發展經濟、創新科技、提高綜合國力已成為各國追求的首要目標,因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越來越成為各國特別是各大國的共識。在當前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下,盡管各大國間仍然存在各種分歧和利益沖突,但已不是全面對抗的性質。各大國日益注重溝通與交流,增強協作,避免對抗,從而使國際形勢在總體上保持和平與穩定。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並有新的表現。簡而言之,目前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影響世界的安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這種收入分配卻是嚴重失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嚴重的影響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據美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統計,自1820年以來,世界人口增加了5倍,世界實際產出則為原來的50倍,這些巨大的收獲卻是分配不均的。1820年,世界最富有國家和最貧窮國家人均收入比是3:1,1913年為11:1,1950年為35:1,1977年為44:1,1992年為72:1,1997年大約為74:1,2000年就接近75:1,2006年約為141:1。世界上不發達國家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由1987年的36個增長到2009年的49個。出現這種「數字鴻溝」的根源就於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長期貧困落後,加上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潛在的民族、宗教、和社會矛盾被激化,不斷出現沖突和戰亂。這種情況長此下去,不僅不利於世界的共同發展與繁榮,而且將威脅到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是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交織影響世界的安全。傳統安全威脅主要是指國家面臨的軍事威脅及威脅國際安全的軍事因素。當前,雖然國際形勢總體穩定,但熱點問題和局部沖突此起彼伏,各國的國防開支逐年增長,2006年全球國防開支比2005年上漲3.5%,07年全球防務開支1.339萬億美元,比06年上漲6%,2008年全球國防開支1.464萬億美元,佔全球生產總值的2.4%,比2007年增長了4%。美國軍費比2007年上漲9.7%,佔全球的48%,1999年至2008年,美國的軍費開支增加量佔全球增量的58%。這種狀況意味著各國仍然把軍事發展作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
當前,伊拉克局勢的動盪、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以及持續不斷的阿以沖突等熱點難點問題的存在,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首先,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世界的和平。其次,這些熱點問題都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或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利益,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在一定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國之間矛盾的激化,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此外,全球核武擴散問題依然嚴重。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研究報告統計,截至2007年初,全球可通過導彈發射或飛機運載的核彈頭數量約11530枚。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或者正致力於擁有核武器,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鮮等。這種狀況對世界安全是一大隱患。
非傳統安全威脅是指除軍事、政治和外交等傳統安全威脅以外的對主權國家及人類生存構成威脅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義、販毒走私、嚴重傳染性疾病、海盜活動、非法移民、環境安全、經濟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已經對世界發展和人類生存構成嚴重威脅,其危害甚至超過戰爭。9•11」事件奪走了近3000人的生命,超過了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中的陣亡人數。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嘯導致近30萬人喪生,給有關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僅斯里蘭卡就達到13億―15億美元,占其經濟總量的6.5%。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很多國家的財富急劇縮水,甚至引發政局和社會的動盪。而近幾十年來的環境污染,造成的全球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的頻繁災難。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著世界的安全和人類的生存。
三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與發展影響世界安全。冷戰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台,反而愈演愈烈,並有新的發展,從而影響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為建立單極霸權,美國以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為標准,對外實行直裸裸的干涉政策,霸權主義有了新的發展和體現,主要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通過三場局部戰爭而推出的三種新霸權理論:
第一,新干涉主義政策。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前夕,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了順利的實現北約東擴,借口南聯盟科索沃地區內阿族人的人權受到塞族的侵害,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旗號,發動了對主權國家南聯盟的戰爭,最終迫使米洛舍維其政府下台,建立親美政府。美國藉助這場戰爭,實踐了他所謂的「人道主義干涉政策」,也即「新干涉主義政策」。新干涉主義提倡「人權高於主權」、「主權過時論」;認為主權不再屬於國家或政權,而是屬於人民;認為保護種族、宗教和少數民族免遭沖突的危害和不受懷有敵意的政府的排斥,是國際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等等。新干涉主義理論實質是使美國對其他國家內政的干涉合法化,從而成為美國推行霸權的新工具。
第二,新帝國主義理論。阿富汗戰爭後,以美國為為首的西方世界為了進一步干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內政,推出了新帝國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現在的世界存在著三類國家:一類是後現代國家,以歐洲和北美等西方國家為代表;第二類是前現代國家,諸如索馬里和阿富汗;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就是那些正在走向現代化的現代國家,如中國和印度。新帝國主義理論認為,後現代國家正受到前現代國家和現代國家的挑戰。一些現代國家在謀求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前現代國家則為犯罪集團和恐怖主義組織提供基地。對付這些挑戰,干涉是必要的。干涉的最合乎邏輯的方式就是殖民化,因而需要新帝國主義。新帝國主義理論的目的就是將全世界都置於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控制和統治之下,是美國霸權的直接體現。
第三,先發制人戰略。在伊拉克戰爭前夕,美國企圖讓聯合國安理會授予其攻打伊拉克的權利,但各大國看穿了美國的真實意圖,在於控制伊拉克政府,進而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乃至中東地區的石油,因而對美國的這一企圖進行了集體的抵制。美國眼看聯合國授權對伊動武無望,為了找到一個進攻伊拉克的借口,給國內選民一個交待,布希政府打著反恐的幌子,推出了「先發制人戰略」。2002年9月20日布希政府向國會遞交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報告》分析了「9•11事件」發生後美國面臨的國家安全形勢的重大變化,指出恐怖主義是美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打擊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成為維護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任務。並強調,為了保護美國免遭恐怖分子有預謀的襲擊,必要時美國將實施「先發制人」的進攻,即「在威脅到達美國國界之前識別並摧毀它」,藉助這項政策,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發動了對主權國家伊拉克的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府,扶植了親美政權。
美國以及西方國家這一系列政策、理論、戰略的出台及實踐,嚴重破壞了目前國際社會公認的准則,是國際形勢緊張和動盪的根源。
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國內經濟發展嚴重受阻,國際形象也因為布希時代強行推動單邊主義而大大下降,在此背景下,奧巴馬新政府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政策,放下身段,謀求與國際社會的廣泛合作。2009年1月13日希拉里在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做外交政策陳述時,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巧實力」,即美國面臨的現有安全威脅要求奧巴馬政府必須訴諸「巧實力」,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手段,包括外交、經濟、軍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領域可行手段,既團結朋友,也接觸對手,鞏固原有聯盟,形成新的聯盟,以便打開美國外交的新局面。雖然更多藉助「巧實力」的美國將會以一個更具善意的面目出現,可能會更注重在道義上贏得更多支持,在戰術上與各方特別是大國加強溝通與協調。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未來美國外交政策改變的不是戰略目標,而是實現目標的方式。美國在全球傳播美式民主自由,維護其全球利益,謀求建立美國主導下的單極世界的大方向沒有變,也不會變。
3.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不可逆轉並出現新的變化
冷戰結束後,國際大國格局基本是「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是惟一超級大國,「多強」一般指歐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現在,這種狀況正發生著微妙變化。
首先,是單極與多極的力量對比發生新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體現在各極之間的經濟實力有了重新排位。據世界銀行統計,2003年歐盟的GDP為10970218美元,美國的GDP為10881609美元,歐盟第一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歐盟的經濟總量高達19萬億美元,歐盟繼續超過美國(14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且優勢拉大。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的迅速崛起也大大改變了世界經濟力量的對比。
2003年10月1日,全球知名投資銀行高盛,曾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國英文名的首位字母組合在一起為BRICs(發音類似英文磚塊),提出名震一時的「金磚四國」概念,這四個國家的經濟在進入21世紀以來獲得了高速成長。如中國2008年的GDP高達4萬多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7名上升至第3名;巴西2008年的GDP達到 1萬6千多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15名上升至2008年的第9名;俄羅斯2008年的GDP為1萬6千多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16名上升至2008年的第9名;印度2008年的GDP為1萬2千億美元,在世界排名自2003年開始一直維持12名的位置。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則金磚四國在世界的排名還要提前。
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在首創「金磚四國」之後,再次首創了一個投資新概念:金鑽11國(Next-11)。金鑽11國分別為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亞、韓國、越南、土耳其、菲律賓、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高盛預測「4+11」的GDP在2035年可望超越七大工業國家,2050年「金鑽11國」的GDP將與美國比肩。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預測,美國在全球GDP中所佔比例從2000年的30.9%下降到2007年的26.7%,到2012年可能繼續下降為24.3%;特別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給全世界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同時也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七國經濟遭遇重創,西方七國經濟佔世界比例從77%下降到2007年的57%,到2012年可能下降為51%;而「金磚四國」(中、印、俄、巴西)將從佔世界比例的從8%上升到12%;總的看,世界主要國家的力量對比差距正在顯著縮小,力量中心增多。經濟是綜合國力的基礎,經濟領域的多極化日益明顯,並必將反映到政治領域,從而為政治格局的多極化發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單極與多極的力量對比發生新的變化還表現在各極軟實力的變化。冷戰後,美國奉行單邊主義,依仗經濟、金融、科技和軍事的特殊優勢,加緊爭奪戰略要地、戰略資源和戰略主導權,對外頻頻發動戰爭,特別是不顧世界各國的反對,發動伊拉克戰爭,使得世界范圍內特別是伊斯蘭世界對美國不滿的人比例日益擴大,嚴重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形象,使美國的軟國力有所下降。2005年6月23日美國知名的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全球態度項目」調查報告,調查結果發現美國的國際形象在世界各地普遍下跌,對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政策非常反感。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美國的西方盟友和伊斯蘭世界對中國、法國、德國的印象明顯好於美國。而2007年因美國的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更是使美國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神話破滅。
其次,是單極與多極的關系發生新的變化。冷戰後,由於美國政府一直推行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追求單邊利益和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國包括美國的西方盟友在內的強烈不滿。特別是美國不顧世界各國的反對,執意發動伊拉克戰爭,更是擴大了美國和其傳統盟友——歐盟之間的裂痕,使得北約政治化和軍事同盟性質下降。而俄羅斯面對美國冷戰後咄咄逼人的攻勢,深感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在俄羅斯家門口推行的幾場顏色革命,更使俄羅斯寢食難安。在此情形下,歐俄以共同反對伊拉克戰爭為契機日益接近。
與此同時,中國與歐盟的戰略關系得到發展, 2003年中歐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後,中歐雙方高層互訪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加強。歐盟還明確把中國列為歐盟六大全球戰略夥伴之一。中國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系得到進一步鞏固,解決了邊界問題,並簽訂了中俄睦鄰友好條約,確立了永不為敵的目標。而且中俄在2005年8月18日舉行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這在中俄關系史上還是第一次。
中國、歐盟、俄羅斯這三極之間的日益接近,對多極化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第三,是單極與多極的斗爭發生新的變化。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為引起了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反對,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各大國紛紛強調多邊主義的重要性,反對單邊主義,並日益聯手,共同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如歐洲聯盟2008年11月3日擬就一封致美國下任總統的信件。信的主旨是強調「多邊主義」。 2009年6月16日——17日,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金磚四國」領導人在葉卡捷琳堡舉行首次正式會晤,這意味著金磚四國必將加大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影響力。而俄羅斯總理普京更是多次發表講話,表示俄羅斯絕不接受美國領導下的單極世界。
綜上所述,當前的國際局勢正如胡錦濤所指出的,世界多極化前景更加明朗,不可逆轉。
4.世界科技革命競爭日趨激烈
二戰後,以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廣泛利用為主要標志的新科技革命,至今方興未艾。當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技術及產業迅猛發展。科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已由20世紀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科技發展特別是戰略高技術的發展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科技實力也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面對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世界各國紛紛採取對策,發達國家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基礎,積極搶占高技術產品與服務的制高點,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努力試圖改變不利的科技競爭地位。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為提升科技競爭力所採取的政策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 提升決策層次,加強宏觀調控,強化科技投入。越來越多的國家採取政府首腦親自領導科技工作的做法,成立由戰略科學家和經濟專家組成的總統(總理)科學顧問委員會,對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計劃提出建議。美國、韓國、印度等國成立了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負責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大大提升了國家科技工作宏觀決策的能力。許多國家政府都將對科技的投資視為一項回報巨大的戰略性投資。一方面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建立有利於增加科技投入的機制。
第二,實施積極有效的科技人才發展戰略。人才是競爭之本。許多國家修改了移民政策加大了吸引外國的學生和學者的力度,以解決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芬蘭對掌握先進技術的高收入外國人的最高稅率已減至當地人的58%;日本計劃在今後幾年採取各種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員占科技人員總數的比例達到30%;美國則在移民方面大大放寬對高技術人才的限制。
第三,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面臨知識經濟和技術創新的挑戰,制度創新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是一種網路,是一項系統工程,知識在人、企業、機構之間的流動是創新體系的關鍵所在,產業界、學術界、金融界和政府是構成這個體系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在這樣一個國家層次的創新體系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科學研究機構和大學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科技依託和知識源泉,中介機構是知識擴散、轉移的橋梁,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發展環境的創造者,金融是充分實現創新市場價值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