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還來中國訪問嗎
派了特使,自己應該不會怎麼快來,除非達成了巨大共識或者有特別大的突破
⑵ 她是世界首位華人女總統,因是華人後裔而自豪,現在怎麼樣了
科拉松·阿基諾,本名為瑪麗亞·科拉松·科明昂科,菲律賓的第11任總統,也是菲律賓和亞洲首位女總統。另外,她還是世界首位華人女總統。
然而,駐菲美軍的存在就是一把雙刃劍。在給菲律賓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刺激了菲律賓民族主義,引起了自由派、共產派人士反彈,學生和民間組織還曾發動了反美軍基地示威,加上美國不同意菲律賓提出的基地費用。在這種情況下,1991年,科拉松停止了美菲軍事基地協定,撤除了美軍蘇比克灣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1992年科拉松卸任,菲德爾·拉莫斯接任總統一職。她卸任後,出任首都銀行基金會名譽會長,仍長時間活躍在政治舞台上。
2009年8月1日,科拉松因結腸癌醫治無效在醫院去世,享年76歲。她去世後,菲律賓舉行了為期10天的舉國哀悼活動,人們紛紛參加。最終,她被安葬在丈夫墓旁。
⑶ 萬年歷間旅居中國的一位傳教士
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旅居中國
利瑪竇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代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生平
成為耶穌會士
1552年利瑪竇出生於義大利馬爾凱州(Marche)的馬切拉塔城(Macerata),家裡經營利氏葯房,是當地的名門。利瑪竇在這里一直在一所耶穌會開辦的中學學習,他的父親一直很擔心利瑪竇加入耶穌會。
利瑪竇十六歲來到羅馬,在聖湯多雷亞的學院學習預科,並於1571年的聖母升天節那天加入了耶穌會。1572年在耶穌會主辦的羅馬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並從師數學家克拉烏(Christopher Klau)學習天算,其時范禮安(Father Alessandro Valignani)也是他的老師。在這段時期,他還學會了拉丁文和希臘語,而且也會使用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
印度之旅
1577年利瑪竇獲准赴遠東傳教。1578年3月24日,利瑪竇從里斯本出發乘船和其他14名耶穌會士一起前往印度傳教。一路上繞過好望角,途經莫三比克,經過6個月的航行終於在9月13日到達印度果阿(Goa)--葡萄牙在亞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路途非常辛苦,在到達果阿前,船上來自莫三比克的400名奴隸死了13名。
利瑪竇在來到印度之前,由於沙勿略(Francis Xavier)之前對印度的贊美以及教會的神化,他所聽說的印度非常令人神往,在這里傳教也比較容易。但是現實的反差另他大惑不解。1580年他給耶穌會的歷史學家瑪菲用葡萄牙語寫的信中說道:「查看一下有關印度、日本的注釋書和地圖類,會發現明顯的謬誤比比皆是。」但是耶穌會在日本布教非常順利,而且在印度還發現了聶斯托里教派(景教)的信徒。這使得利瑪竇他們精神上非常振奮。
利瑪竇在印度和交趾支那傳教四年。其間在果阿的神學院還學習了人文學科,在1580年7月26日他晉升為司鐸後,又學習了神學。他在印度認識到應該允許當地人也學習哲學、教理和神學等歐洲文化,並且寫信給耶穌會總部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如果「阻攔他們與他人為伍擔任職務——通過學問而出人頭地——,我擔憂他們會憎恨我們,而我們耶穌會在印度的主要目的,感化異教徒使他們皈依我們神聖信仰的使命將會化為泡影。」他的這種見解在他的一生中始終如一,這也是他進入中國後所持的態度。羅光所寫的《利瑪竇傳》中說這是「他能贏得我國士大夫的尊敬亦以此精神故。」
到達澳門
由於明朝閉關鎖國的政策,之前的傳教士都未能進入中國傳教,而只能停留在澳門。因此羅明堅(Father Michele de Ruggieri)神父向東方總巡察使范禮安舉薦了利瑪竇。1582年(萬曆十年)利瑪竇應召前往中國傳教,8月7日到達澳門。
傳教士們想通過漢語著述天主教義來吸引中國人,「練慣用他們的語言寫作,作為一種吸引捕捉他們心靈的手段。」因此他們先在澳門努力學習漢語。開始學習漢語的利瑪竇對完全與拼音文字不同的漢字感到很興奮,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此外,在澳門的時候正好有來自日本的天正遣歐使節團路過,利瑪竇趁此機會還學了一點日語。
進入中國的第一站:肇慶
1584年利瑪竇獲准與羅明堅神父入居廣東肇慶。他們對中國官員自稱來自「天竺」,致使中國人以為他們是佛教徒。利瑪竇解釋來中國的原因:「我們是從遙遠的西方而來的教士,因為仰慕中國,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這里侍奉天主。」他不敢直接回答傳教的目的,否則他可能會被驅逐。為了傳教,他們從西方帶來了許多用品,比如聖母像、地圖、星盤和三棱鏡等。其中還有歐幾里德《幾何原本》。利瑪竇帶來的各種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眾多好奇的中國人。特別是他帶來的地圖,令中國人眼界大開。
進入了中國的利瑪竇對中國文明非常稱贊:除了還沒有沐浴「我們神聖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國的偉大乃是舉世無雙的」「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他感嘆「柏拉圖在《共和國》中作為理論敘述的理想,在中國已被付諸實踐。」而且他還發現中國人非常博學,「醫學、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都十分精通。」但是他也發現「在中國人之間科學不大成為研究對象。」
這一年的8月在肇慶建立了「仙花寺」,開始傳教工作。起初傳教十分低調。神父們行事小心謹慎,主要精力都在學習漢語和中國的禮節習俗,以博得中國人尤其是官員們的信任。他們身穿佛教僧侶的服飾,認為這樣能夠博得人們的好感,而且他們也覺得這與天主教神父的裝束相差不大。這也使中國人更加相信他們是遠道而來的僧人。他們在這里掛上了聖母瑪利亞的畫像,許多士人官吏,甚至僧人都來跪拜,他們感到非常興奮。但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來講這更多是出於禮節性的,而沒有宗教意義。也有記述說,他們擔心中國人看到瑪利亞的畫像會誤認為他們的神是女性的,而改掛了基督像。
1584年利瑪竇製作並印行《山海輿地全圖》,這是中國人首次接觸到了近代地理學知識。利瑪竇利用解釋各種西方事物的機會,同時介紹了他們的天主教信仰。他們翻譯了《十誡》、《主的祈禱》和《聖母贊歌》,以及《教理問答書》。很快亦有中國人對天主教產生興趣。於是利瑪竇開始派發羅明堅撰寫的《天主實錄》,以中文解釋天主教的教義。許多中國人都對這部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但是無論如何,無論是「仙花寺」的創立,還是《天主實錄》的刊行,中國人始終是把它當作佛教流派而已,中國人對於基督教還沒有多少實質的認識。
第二站:韶州
《幾何原本》內利瑪竇(左)和徐光啟(右)的插圖。萬曆十七年(1589年)夏天,廣東新任總督將利瑪竇所住的西式建築據為己有,於是利瑪竇移居韶州。在韶州的時候,利瑪竇遇到了一次意外。他們遇上了強盜打劫,雖然利瑪竇受了一點傷,但是幸好他們嚇退了強盜,而且很快這些強盜就被逮捕歸案。在韶州期間,另外一個不幸是利瑪竇的兩名部下相繼逝世。1591年麥安東神父逝世;1593年石方西神父也辭世了。而另外一名羅明堅神父則早已返回了歐洲,現在只剩下利瑪竇一人從事在中國的傳教事業。感到欣慰的是,他在肇慶結識的士人瞿太素成為了他的好友和弟子,還幫助利瑪竇翻譯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第一卷。籍著瞿太素的宣傳,以及贈送高官們利瑪竇自己製作的天體儀、地球儀和計時用的日晷等西洋物品,利瑪竇的名聲逐漸在當地的達官貴人中傳開,其間他還被瞿太素的朋友邀請去了一趟南雄。
在韶州他攻讀《四書》,並首次將之譯為拉丁文。而通過與瞿太素和其他許多中國上流社會人士的接觸,利瑪竇發現自己先前的佛教僧侶裝扮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並不受到尊重,社會地位也比較低下。為了更方便與中國的官員交往,在徵得范禮安的同意後,從1594年起,利瑪竇開始蓄發留須,並穿起了當時儒士的服裝。
第三站:南昌
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利瑪竇借口為一位北上任職官員之子治病,而獲得了去南京的機會。但是到了南京以後,利瑪竇陪同的官員對他逐漸失去了興趣,利瑪竇只好自己設法留在南京。然而這一次失敗了。他只好折返南昌,並獲得批准在此居住。1596年9月22日利瑪竇在這里成功的預測了一次日食,使他很快成為了一個有名的人物,期間結交了許多儒士權貴,並受到建安王的熱情款待。他在寫給耶穌會的報告中解釋了自己出名的理由:一是因為當地從沒有見過外國人;二是利瑪竇的記憶力非常好,以至於許多中國人都想學習,他也因此用漢語寫了一本《西國記法》的書來介紹他的記憶方法;三是它能夠運用四書五經來宣講基督教的教義;四是他的自然科學知識;五是傳說他會煉金術;六是有人向他求教基督教。另外在這一年利瑪竇為了練慣用漢語寫文章,寫了一部談論友情的著作《交友論》而意外的獲得士人的欣賞。
1596年利瑪竇被范禮安任命為耶穌會中國教區的負責人,由利瑪竇全權負責在中國的傳教活動。並且指示利瑪竇想辦法到北京去覲見中國的皇帝,以達到在中國傳教的有力保障。而且還從澳門送去了許多准備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
第四站:南京
接受了新任務的利瑪竇開始策劃北京之行。沒過多久,他就聯系了北上任南京禮部尚書的王忠銘一起帶他去南京,而且王忠銘還表示要帶他去北京。於是1598年6月25日利瑪竇與另一位郭居靜神父(Lazzaro Cattaneo)同王忠銘一起離開南昌奔赴南京。7月初他們一行到達南京,9月7日利瑪竇抵達北京。但當時正值日本侵犯朝鮮,利瑪竇作為外國人無法在北京久留,而且又遇到了財政上的困難,僅住一個多月便只好返回,次年2月6日到南京[1]。
在南京居住期間,利瑪竇通過瞿太素的幫助,結交了不少名士,如南京禮部侍郎葉向高、思想家李贄、徐光啟等。當然這主要還是人們對於他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傾慕。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利瑪竇還與一位三淮和尚(即大報恩寺僧雪浪)進行了一場辯論,在這次辯論中,利瑪竇憑借其科學性的思辨明顯佔了上風。他還在正陽門(今光華門)內洪武崗西崇禮街(今尚書巷)建成內地第四座天主教堂,他在城西羅寺轉灣的住址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天主教堂——石鼓路天主教堂。這些活動使南京成為中國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傳教中心之一。
永住北京
利瑪竇像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5月18日,利瑪竇帶著龐迪我神父和准備好獻給皇帝的禮物再度赴京,並於1601年1月24日抵達北京。進呈自鳴鍾、聖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1601年,明神宗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但中國的朝廷根本沒有注意到,利瑪竇長住北京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基督教。
之後利瑪竇在北京以豐富東西學識,結交中國的士大夫。常與賓客談論天主、靈魂、天堂、地獄。同時編撰新書,包括以中文寫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尊重。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當中有數名更是公卿大臣。這當中最著名的,也是後來影響最大的是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啟。
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5月11日利瑪竇病逝於北京,賜葬於平則門外的二里溝。逝世前指定龍華民(Nicolas Longlbardi) 接任教會中職務。
成就
傳播天主教
中國在唐朝時曾一度流行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景教),但是到了明朝建立以後,中國基本上已沒有基督徒。利瑪竇可以說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創者之一。他成功在北京覲見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聲譽和關系,開啟了日後其他傳教士進入中國之門,而且也開創了日後200多年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方式:一方面用漢語傳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中國人的好感。
利瑪竇對中國傳統的習俗保持寬容的態度。他容許中國的教徒繼續傳統的祭天、祭祖敬孔。據他的了解,這些只屬尊敬祖先的儀式;只要不摻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質上並沒有違反天主教教義。利瑪竇主張以「天主」稱呼天主教的「神」(英語的"God" 或拉丁文的 Deus);但他亦認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於中國的思想,因為中國傳統的「天」和「上帝」本質上與天主教所說的「唯一真神」沒有分別。利瑪竇本人更穿著中國士人服飾。利瑪竇的傳教策略和方式,一直為之後跟隨他到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所遵從,稱為「利瑪竇規矩」。
利瑪竇等義大利傳教士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末帝的皇後在清軍入關時曾寫信准備皈依天主教並請求教皇支援(此信尚保存在梵蒂岡)。清朝康熙仍然重用義大利傳教士。但後來歐洲其他天主教各教會之間對中國傳統祭祖敬孔習俗的爭論以這些習俗對當時中國天主教的影響削弱了利瑪竇等人本已取得的成功。康熙時代,西班牙傳教士為了在菲律賓和中國排擠義大利傳教士,向教皇申訴並取得教皇敕令,宣稱利瑪竇等人允許中國教徒崇拜祖先違背了天主教教義,並派特使到中國晉見皇帝,態度驕橫,和康熙爭辯。康熙認為「天下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說這個特使「不可理喻」,下令囚禁到澳門,使其病死獄中。從此中國皇帝和羅馬教廷關系急劇惡化,禁止了西班牙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並進一步嚴格的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而祭祖敬孔的禁令直到數百年後的1939年12月8日由教宗碧岳十二世(Pius XII,即庇護十二世)刪除,這也側面顯示出了利瑪竇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西學東來
帶著西學而來的利瑪竇開展了晚明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一共有一百五十餘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
利瑪竇撰寫的《天主實錄》以及和徐光啟等人翻譯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等書不僅帶給中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思想,而且許多中文詞彙,例如點、線、面、平面、曲線、曲面、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缐、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圓、圓心、外切、幾何、星期等等以及漢字「歐」等就是由他們創造並沿用至今。
利瑪竇製作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在中國先後被十二次刻印。而且問世後不久,在江戶時代前期也被介紹到了日本。該地圖使得日本人傳統的崇拜中國的「慕夏」觀念因此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對日本地理學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北極、南極、地中海、日本海等詞彙皆出於此地圖。至今,日本仍稱17世紀至18世紀的地圖為利瑪竇系地圖。
身後
利馬竇墓碑依照明朝的慣例,客死中國的傳教士必須遷回澳門神學院墓地安葬。1610年5月利瑪竇病逝於北京後,其他傳教士和利瑪竇受洗的教徒都希望可以得到皇帝的恩准,讓利瑪竇安葬於北京,藉此來認可教會和天主教在中國的合法存在。為此,耶穌會士龐迪我神父(Didace de Pantoja) 向萬曆皇帝上呈奏疏,希望能破例賜地埋葬利瑪竇。龐迪我在奏章里稱:
「利瑪竇以年老患病身故,情實可憐,況臣利瑪竇自入聖朝,漸習熙明之化,讀書通理,朝夕虔恭,焚香祝天,頌聖一念,犬馬報恩忠赤之心,都城士民共知,非敢飾說。生前頗稱好學,頗能著述,先在海邦,原系知名之士,及來上國,亦為縉紳所嘉?臣等外國微臣,悲其死無葬地,泣血祈懇天恩,查賜閑地畝余,或廢寺閑房數間,俾異域遺骸得以埋瘞,而臣等見在四人,亦得生死相依,恪守教規,既享天朝樂土太平之福,亦畢螻蟻外臣報效之誠。」
雖然朝廷中有人反對,但該事在內閣大學士葉向高等人的多方努力下,還是很快得到了萬曆皇帝的照準。1611年,由徐光啟主持,皇帝賜物利瑪竇安葬於平則門外二里溝的滕公柵欄。教會無需付款便可擁有這份產業。至19世紀末,安葬於「滕公柵欄」的歐洲傳教士已逾百名。1900年墓地被義和團砸毀。墓穴被掀,碑石被砸。其後清政府依《辛丑條約》出資重修了被毀墓地,而且還立了一塊道歉的石碑。20世紀初此地已經成為天主教的公共墓地。墓地面積也不斷擴大。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柵欄墓地已先後埋葬了數百名西方傳教士,成為明清以來西方傳教士在東方安息的一個最為集中的所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外國神父被迫撤離了中國,1954年,墓地內的墓碑只有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三塊依照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處指示被保留在原地。文化大革命期間,利瑪竇墓碑被平埋於地下讓其"永世不得翻身"。1973年,馬尾溝教堂被拆,墓碑無人照管。1978年10月,鄧小平、李先念等五位中國中央領導"批准"重修利瑪竇墓。1979年後墓地得到了修復,並列入了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利瑪竇墓現位於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外的北京行政學院院內。
如今公墓東邊墓碑數十塊。西邊有墓碑三塊:面向墓穴,中間為利瑪竇,左右首分別為湯若望、南懷仁。利瑪竇的墓碑上刻著「耶穌會士利公之墓」,有拉丁文和中文兩種文字:
「利先生,諱瑪竇,號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亞國人。自幼入會真修,明萬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華行教。萬曆庚子年來都,萬曆庚戍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會四十二年。」
著作
《坤輿萬國全圖》中的世界地圖《天主實錄》-利瑪竇翻譯了羅明堅編《新編西竺國天主實錄》。起名為《天主實義》,亦名《天學實錄》,這本書第一次系統地向中國人論證了上帝的存在、人的靈魂不朽大異禽獸和死後必有天堂地獄之賞罰,報世人所為善惡的天主教教義。《天主實義》 亦是最早把星期制度引進中國的。《天學實義》後來被乾隆皇帝收錄在四庫全書中,並有蒙、滿、朝鮮、越南及日文譯本。
《幾何原本》-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了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的前六卷。利瑪竇使用《幾何原本》是他在羅馬學院學慣用的課本,由利瑪竇的恩師——當時歐洲著名的數學家克拉維烏斯神父整理編纂。克拉維烏斯神父在原本後又增添了兩卷注釋,總共十五卷。
《坤輿萬國全圖》-世界地圖。
《西字奇跡》-(今改名《明末羅馬字注音文章》),是中國漢字拉丁化道路之始。
《二十五言》-關於天主教道德信念、准則和修養的書
《畸人十篇》-利瑪竇同十位中國士大夫的對話集
《交友論》-收入了古羅馬西塞羅入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大師愛拉斯謨等人論友誼的格言上百則。也有利瑪竇根據他對中國人的思想了解而編寫的。這是利瑪竇所寫的第一部華文著作。
《西國記法》-一本介紹利瑪竇本人如何能有過目不忘的能力的書
《辯學遺牘》-1635年出版,收錄了利瑪竇以天主教觀點與明末凈土宗袾宏和其門生虞淳熙的佛教觀點交流的信件。
《同文算指》-介紹歐洲算術,根據克拉烏維斯所著的《實用算術概論》(Epitome arithmeticae practicae,1583年)譯成。內容由基本四則運算、分數至比例、開方、正弦餘弦等三角幾何。由李之藻筆錄,清朝時錄入四庫全書。
《測量法義》-關於應用幾何、測量,由徐光啟筆錄,附《勾股義》。
《圜容較義》- 李之藻筆錄
《渾蓋通憲圖說》-天文學知識,李之藻筆錄
此外,他還寫過或參與寫過《西琴八曲》、《齋旨》、《乾坤體義》等著作。
利瑪竇用義大利文寫的日記後經比利時耶穌會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整理翻譯為拉丁文,出版於1615年,取名《基督教遠征中國史》,漢譯名為《利瑪竇中國札記》。
1910年,汾屠立神父(Pietro Tacchi Venturi)將耶穌會羅馬檔案館中發現的利瑪竇義大利語原文手稿同其他書稿以題名《利瑪竇神父歷史著作集》(Opere Storiche del P. Matteo Ricci)刊行,共上下兩卷。1942年,德禮賢神父(Pasquale d'Elia)將其編入《利瑪竇全集》(Fonti Ricciane)。
評價
長期以來,西方許多人,尤其是天主教徒將他視為令人景仰的,「誘導異教徒皈依的」傳教士。而東方卻將他視為促進東西方交流的科學家。這種評價主要是因為他向東亞地區傳播了西方的幾何學、地理學知識,以及人文主義和天主教的觀點,同時他又向西方介紹了中國文化。也因此,有人將他視為一位漢學家。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利瑪竇到北京四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致詞》中對利瑪竇的評價可以代表天主教會的觀點:
「利瑪竇神父最大的貢獻是在「文化交融」的領域上。他以中文精編了一套天主教神學和禮儀術語,使中國人得以認識耶穌基督,讓福音喜訊與教會能在中國文化里降生 ...由於利瑪竇神父如此道地的「做中國人中間的中國人」,使他成為大「漢學家」,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義來說的,因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鐸與學者,天主教徒與東方學家,義大利人和中國人的身份,令人驚嘆地融合在一起。」
《利瑪竇傳》一書的日本作者平川佑弘稱利瑪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諸種學藝,和中國四書五經等古典學問於一身的巨人。」他還將利瑪竇看作是「地球上出現的第一位「世界公民」(homo universale)」。(中文版序言)
美國《生活》雜志亦將他評為公元第二千年內(1000年 - 1999年)最有影響力的百名人物中的一員。
參考文獻
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利瑪竇到北京四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致詞,http://www.cathlinks.org/ricci400.htm, 2001年10月24日
平川佑弘(日本)著,劉岸偉,徐一平譯,《利瑪竇傳》,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 ISBN 7801450884
利瑪竇,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中華書局,2001年, ISBN 7101007279
裴化行(法國)著,管震湖譯,《利瑪竇神父傳》(上、下),商務印書館,1998年,ISBN 7100012287
羅光,《利瑪竇傳》,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1982年
⑷ 1944國軍實力如何,國際地位如何
說句不好聽的,國軍真正能打的,有血性的將領在抗戰初期不是以身殉國就是因為各種原因被「集訓」了,後期的所謂精銳基本上都是拿美國人的錢和武器堆出來的,就44年國軍的糟行,還「發動一次大規模行動,殲滅十至二十萬日軍,牽制八十到一百萬日軍,以配合美軍作戰」呢?有80%的可能是被日軍殲滅十至二十萬,然後「轉進千里,日軍追之不及」。至於國際地位?洗洗睡吧,那時候要是有國際地位的話雅爾塔會議就是四個國家了。至於和蘇聯與之德國的對比,那就更不用比了,德國陸軍那就是日本的師傅,而且德國陸軍、空軍是什麼裝備?單位活力投送是日軍的4倍!別的不用多說,就坦克這一樣就可以讓日本人連吃灰都吃不到啊,小豆丁就夠國軍受的了,你能想像在華北平原上一群一群的4號、大貓和三禿子嗎,那還不虐死國軍啊!蘇聯可是和這樣的國家硬生生的磕了好幾年啊!最後還逆推了,你覺得當時的KMT有這樣的實力嗎?
⑸ 為什麼日本是西方國家,但菲律賓不是西方國家
好像我理解有些困難,日本不是西方國家啊,東亞國家啊。如果硬要說是西方國家的話,二次大戰後在美國的扶持下發展起來的西方國家陣營一份子吧,再牽強的說經濟發達些達到1985年《廣場協議》前世界經濟gdp第二大國家,在我們眼中發達國家都是西方國家的錯誤印象吧。
⑹ 菲總統特使向中國傳達什麼重要信號
菲律賓不會跟美國一條路走到黑,菲律賓新總統希望中國交好,提升兩國經貿往來,對菲方爭取到更多的好處。
⑺ 到處發動戰爭的美國果真不佔領別國領土嗎
美國自從獨立建國以來的245年間已經歷過獨立戰爭、謝司起義、美墨戰爭、第二次美英戰爭、南北戰爭、美西戰爭、美菲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格瑞那達戰爭、巴拿馬戰爭、海灣戰爭、索馬里內戰、波斯尼亞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內戰以及敘利亞戰爭等200餘場戰爭。
美國建國至今的245年間只有18年是沒打仗的。縱觀美國的 歷史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總結為:要麼就是在干仗,要麼在干仗的路上。這些戰爭中獨立戰爭是美國為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而進行的,謝司起義、南北戰爭屬於美國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成員進行的正義戰爭,除此之外剩下的戰爭絕大多數是美國對其他國家所發動的侵略戰爭。
從世界 歷史 發展的趨勢來看二戰以前絕大部分戰爭都是以領土擴張為目的。因此戰爭過後戰勝國都會要求戰敗國割讓土地。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近代史上每次戰敗後的割地賠款:鴉片戰爭後割讓香港給英國,甲午戰爭後割讓台灣給日本。同樣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後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而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割讓了戰前40%左右的領土。
圍繞著熱衷於發動戰爭的美國卻有這樣一種說法:美國盡管熱衷於到處發動戰爭,但卻沒佔領別國任何一寸領土。如果我們只看美國近幾十年來的所作所為似乎也找不出這種說法有什麼毛病。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不是以領土擴張為目的。美國對越南、伊拉克、南聯盟、阿富汗、利比亞、敘利亞等國都曾發動過戰爭,但美國沒佔領這些國家任何一寸領土也確實是客觀事實。
美國沒佔領這些國家的領土難道是因為良心發現嗎?如果美國真有如此仁慈還會發動戰爭嗎?美國近幾十年來從未佔領別國領土當然不是出於仁慈,而是由美國的全球戰略目標所決定的。說美國對佔領別國領土不感興趣的人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忽略了一個客觀事實——自二戰以來隨著殖民體系的全面坍塌已使公然吞並佔領別國領土這種擴張模式難以為繼。
如果說美國在最近幾十年來從未佔領別國領土,那麼難道說英、法、德等國在二戰後佔領過別國領土嗎?美國近幾十年來沒佔領過別國領土不是因為美國格外仁慈,而是因為公然吞並佔領別國領土的時代早已成為 歷史 。如果我們把時間線一直往前延伸就會發現早期的美國實際上和其他列強同樣熱衷於領土擴張,否則美國根本就不可能有如今這么大的國土面積。
美國的國土面積有多大呢?1989年至1996年美國中情局初始版《世界概況》中公布的官方國土數據為9372610平方公里。我國教科書在引入這一數據時將其四捨五入為937萬平方公里。這一面積位於俄羅斯的1709萬平方公里、加拿大的998萬平方公里、我國的960萬平方公里之後(位居世界第四)。1997年美國中情局在調整美國和加拿大邊境屬於美國一側的水域面積計算方式後將國土面積變更至9629091平方公里。
這一調整使美國的國土面積超過中國躍居世界第三位。2004年美國中情局又進一步將國土面積變更為9631418平方公里,2006年又變更至9631420平方公里,不過在聯合國公布的各個國家領土面積中美國依舊是962.9萬平方公里。這一數據所統計的是美國本土50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的總面積,事實上美國還擁有關島、波多黎各、北馬里亞納群島等海外領地。
這還僅僅只是美國的陸地國土面積而已。由於位於太平洋正中心的夏威夷群島和中途島屬於美國領土。這就使美國得以將幾乎小半個太平洋納入自己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范圍內。如果把美國的陸地國土面積和領海面積加起來高達2182萬平方公里。這在全世界僅次於海陸總面積2466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拋開關於美國領土面積的爭議暫且不談,但舉世公認的是美國確實是一個世界級的領土大國。
美國如此龐大的領土領海面積可不是自建國之日起就一直擁有的。當初美國獨立時的領土只有大西洋沿岸的特拉華、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喬治亞、康涅狄格、馬薩諸塞灣、馬里蘭、南卡羅來納、新罕布希爾、弗吉尼亞、紐約、北卡羅來納、羅德島這十三個州。可如今的美國卻是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一個由50個州組成的聯邦制國家,那麼多出來的37個州難道都是充話費送的嗎?
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與北美殖民地代表於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同時英國還把阿巴拉契亞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這一大片土地送給了美國。如今在這片土地上出現了亞拉巴州、密西西州、田納西州、肯塔基州、西弗吉利亞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以及明尼蘇達州的一部分。
從此美國就開始了自己的領土擴張歷程。美國的早期 歷史 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就是一段領土擴張史。1803年美國乘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83萬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這次土地購買行為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1819年美國又以500萬美從西班牙手中強買了15萬多平方公里的佛羅里達。
如果說到此為止美國的領土擴張還主要是從其他列強手中購買或奪取,那麼對墨西哥的戰爭就是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了。美國在1846年至1848年的美墨戰爭中佔領了墨西哥北部236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地之後的墨西哥剩下的國土面積只有197.3萬平方公里。換句話說墨西哥大部分領土都在美墨戰爭中割讓給了美國,如今墨西哥的領土連美墨戰爭前的一半都不到。
如今美國的德克薩斯、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等州就是 歷史 上從墨西哥割讓的土地。1867年3月30日美國以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手續費的價格從沙俄手中買下了近170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平均每英畝土塊僅值兩美分)。1893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率領所有教會成員推翻了夏威夷王國。1894年7月4日在美國的授意下夏威夷臨時政府升級為夏威夷共和國(當然國家實權操之於親美派人物手中)。
1898年美國正式宣布將夏威夷合並。這時美國並未將夏威夷設立成為同本土一樣的州,而是在島上建立起殖民統治。事實上直到1941年日本偷襲隸屬於夏威夷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時夏威夷都還不是美國的正式領土,而依然是一塊海外殖民地。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才正式成為美國第五十個州。至此結束了夏威夷作為殖民地存在的 歷史 ,成為和美國本土各州平等的行政區。
就在美國吞並夏威夷之時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賓爆發了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美國把這視為是將西班牙勢力從古巴排擠出去而由自己取而代之的天賜良機美國自然是不會放過的,於是當時的美國政府和媒體開始一邊倒地支持古巴的獨立運動。1898年2月15日美國派往古巴護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國以此事系佔領古巴的西班牙殖民當局所為作為理由對西班牙開戰。
12月10日戰敗的西班牙被迫在巴黎和美國締結和約: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美國則在贏得對西班牙的戰爭後佔領了古巴。1901年古巴新憲法被迫接受「普拉特修正案」:允許美國保留干預古巴內政的權利。1902年5月20日在美國的扶植下成立了受美國保護的「古巴共和國」,至此古巴結束殖民地狀態,盡管在形式上已成為一個國家,但仍是受美國控制的受保護國。
由於古巴的獨立是在美國的支持下實現的,古巴政府本身就是由美國扶植的,所以這一時期的美古關系處於 歷史 上的蜜月時期。1901年2月美國總統麥金利簽署的普拉特修正案中有一條就是強迫古巴讓出關塔那摩灣及其鄰近的部分陸地給美國建立軍事基地。1903年2月名義上獨立後的古巴共和國在美國的壓力下被迫同意美國無限期租用關塔那摩基地。
另一方面西班牙人在菲律賓戰場也是屢戰屢敗:1898年5月2日美國海軍在馬尼拉灣殲滅了西班牙艦隊。5月底菲律賓起義軍攻佔了甲米地全省,全殲西軍2800人並俘獲西軍司令培尼亞將軍。6月12日菲律賓宣布獨立並成立了以阿奎那多為首的中央政府。到1898年8月除馬尼拉和南部某些地區外,菲軍已幾乎解放全部領土。1898年9月15日在馬拉洛斯舉行的菲律賓議會制定了憲法,11月29日菲律賓正式通過了憲法。
1899年1月23日菲律賓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就在這時美國暴露出了真面目:事實上美國並非真心幫助菲律賓獨立,而是希望取代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地位。1899年2月4日蓄謀已久的美軍發起了對菲律賓共和國的進攻,次日菲律賓共和國向美國宣戰,菲律賓與美國就這樣由反對西班牙的盟友轉而兵戎相見。1901年3月21日菲律賓第一共和國總統阿奎那多被美軍俘虜。
盡管此後菲律賓人的游擊隊仍在堅持戰斗,但首都的淪陷、總統的被俘使菲律賓人的軍心鬥志遭到瓦解。1902年7月4日美國駐菲總督阿瑟·麥克阿瑟宣布:美菲戰爭結束了。此後菲律賓與美國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兩國關系,因為菲律賓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而是成為了美國的殖民地,由美國派駐的菲律賓總督治理。在這一時期菲律賓人對美國的殖民統治展開了反抗。
僅僅在1903年至1908年菲律賓就爆發了50多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涌現出近390個反美組織。而在為期三年的美菲戰爭以及戰後美國鎮壓菲律賓人民起義的過程中美軍大約屠殺了100萬左右的菲律賓人。直到1935年3月24日在美國的同意下菲律賓自治邦得以成立,菲律賓自治邦是菲律賓由美國殖民地向獨立主權國家過渡的一個階段。然而還沒來得及等菲律賓人獨立建國就遭遇了日本的入侵。
1943年10月14日日本佔領軍扶植勞威爾在菲律賓成立了菲律賓第二共和國,盡管名義上菲律賓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但實際上卻是日本控制下的一個傀儡政權。二戰結束後美國重新佔領了菲律賓,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終於在美國的同意下得以獨立建國。由於菲律賓的獨立是在美國的同意下得以實現的,因此在菲律賓獨立後其內政外交仍受到美國的重大影響。
縱觀從美國獨立直到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這百餘年的美國 歷史 幾乎就是一部擴張史:在此期間美國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個州組成的小國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囊括五十個州、幾乎占據北美大陸一半面積的龐大國家。至此基於陸權的領土擴張已走到盡頭。如果美國要繼續對外擴張就只能通過海洋實現,於是美國的對外擴張模式自然而然地由陸權模式轉型成為海權模式。
在陸權擴張時代土地就是財富的象徵,所以陸權擴張時代美國有一種對土地的執念。也正因為如此才締造了美國如今遼闊的疆域。進入海權擴張時代後貿易取代土地成為財富的新來源,因此進入海權擴張時代後的美國不再直接通過赤裸裸的領土擴張作為發展自身的手段,而越來越傾向於擴張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經濟輻射力、文化滲透力。美西戰爭後海權論的提出者馬漢就明確向美國政府指出了美國擴張模式的轉型。
美國政府接受了馬漢的建議,所以沒把菲律賓和古巴直接納入領土,而是在當地扶持親美政權進行間接統治。當美國完成在北美大陸的陸權擴張之時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已被列強瓜分完畢,當時作為新興大國的美國還無力奪取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所以美國在完成陸權擴張之後搖身一變成為國際上的「反殖民」先鋒:美國不僅自己不再進行海外擴張,還多次呼籲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國放棄殖民地。
其實美國這時的真實想法是:被自己吞並的地盤都早已成為本土的一部分,所以即使沒海外殖民地對自己影響也不大,然而本土面積有限的歐洲列強如果放棄殖民地就再也無力與美國抗衡了。因此這時的美國就打起民族解放的旗號抨擊歐洲列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就公開鼓吹民族自決原則。盡管美國所謂的「民族自決」原則其實是為美國自身利益服務的,然而這個口號確實具有很大迷惑性。
威爾遜所謂的「民族自決」原則在客觀上和蘇俄十月革命後的反殖民主義宣傳一同促成了各殖民地的獨立風潮。國際上一部分國家和個人受此迷惑往往記住了美國在世人面前展現的「反殖民主義」先鋒形象,卻忽視了美國在此之前長達百年的擴張史。如今的美國作為以商業立國的海權國家實際上並不需要直接吞並別國的領土就能實現利用別國資源促進自身發展的效果。
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石油美元霸權。1944年7月1日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正是這次會議確定了二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在這一體系下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世界上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作為國際交易的結算貨幣。由此奠定了美元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霸權地位,也奠定了美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的壟斷地位。
上世紀70年代隨著石油危機的爆發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被當時的尼克松政府宣布結束,隨即美國又適時建立美元石油交易體系作為替代。美國以其特殊的經濟金融地位維持著石油美元環流,從而使美國長期呈現消費膨脹外貿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資並存的局面。美國經濟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格局中不斷增長的。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美聯儲通過周期性調整利率收割世界的財富。
適當的製造地區緊張則是對這一措施的配套。通過周期性製造地區局勢緊張從而使全球資金為了避險更傾向於進入美國市場。美國通過明火執仗的方式打擊過伊拉克、南聯盟、利比亞、敘利亞等國,通過封鎖制裁的方式打壓古巴、朝鮮、伊朗等國。無論通過哪種模式都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每次沖突危機發生之後國際資本就會形成一種不安全感。
通過把其他國家搞亂就更加襯托出美國市場的安全穩定。這樣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國際資本進入美國市場,從而更加方便了美國收割全世界的羊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的國家發展戰略大致是這樣的: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維持自己對世界貿易航線的控制,同時利用自己的美元霸權對發展中國家薅羊毛。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後的確沒公然吞並伊拉克,好像也並沒從伊拉克運走石油資源。
可實際上石油美元霸權的構建並不需要美國一定要霸佔全世界絕大部分的石油資源。美國只需要將石油和美元掛鉤,然後以石油美元為基礎建立自己的金融霸權。由於美元成為了國際流通貨幣,美國就能憑借美元換來想要的資源。美國實際上並不需要對別國實現政治名義上的統治,而完全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經濟、軍事、文化手段實現對別國資源的掠奪。
我所謂的資源不限於石油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資源,同樣也包括勞動力、智力等無形資源。美國完全可以通過經濟、軍事、 科技 、文化等各種手段從其他國家獲取經濟和戰略利益,那麼為什麼還一定要佔領這些國家呢?美國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後沒公然吞並這兩個國家不是因為美國對這兩國大發善心,而是因為美國完全不需要吞並這兩個國家。
首先阿富汗、伊拉克遠離美國本土,所以控制難度相對較大;其二在主權國家觀念深入人心的當今時代公然吞並一個主權國家在國際輿論上不好聽;其三美國通過扶植親美政府、駐軍等手段已實際上控制了這些國家,在商業貿易上也已打開了市場。那麼又何必再去謀求所謂政治佔領的虛名呢?如果美國公然吞並了這些國家無疑也需要順帶接手當地的經濟問題、治安問題。
這也就是說美國需要拿出錢來發展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解決當地頻繁的恐怖襲擊問題。這不是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嗎?相反實行間接控制既得到了利益,又省去了佔領管理成本。美國曾有過長達百年的陸權擴張 歷史 ,然而在海權擴張時代美國的擴張形式已變得更為隱蔽。至少從19世紀起美國的領土面積、人口規模就使其擁有了比英、法、德等歐洲國家龐大得多的國內市場體量。
這意味著美國根本不需要依靠海外殖民地輸血也照樣可以過得風生水起。從那時起殖民擴張對美國就成了成本大於受益的虧本買賣。擁有龐大國內市場的美國並不需要靠海外殖民地輸血,可建設開發海外殖民地反而需要在早期階段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既然美國已找到了通過金融貿易手段從外部世界掠奪資源的方法,那麼又何必再像其他列強那樣費心費力去佔領地盤呢?
⑻ 在迪拜怎麼分辨中國人和菲律賓人
如果在迪拜想要辨別一個外國人是不是當地人,那麼你可以先看他的外貌、因為每個地方的氣候都不太一樣,所以不過地方的人在外貌上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如果你覺得那個人跟自己的外貌很多地方都是不相似的話,那在很大程度上你們兩個就不是同一個地方的人。
而且,穿著打扮上也有一些差別。雖然說有一些外地人到了迪拜,也會穿迪拜的特色服裝。但是畢竟他們是屬於外來人口,因而即使服裝上並沒有什麼差異,不過也是能夠看出差別的。
其次,我們還可以看他們是飲食習慣。相信大家去旅行的時候,都會出現當地的特使食物不符合自己胃口的這種情況。因為每個人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就會習慣當地的飲食習慣。
當他去到外面的時候,就算東西再好吃,他們也會覺得不對自己的胃口。因而,如果那個人吃不習慣當地的特色食物的話,那麼也就能夠說明他有可能不是當地人了。
最後,語言也是很重要的判斷標准。一般來說,我們區別一個人是哪裡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聽的他說的話。
每個地方的語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是別的區域的人很難模仿的,我們可以根據他說的話判斷他到底是不是當地人。因此,倘若那個人說著一口很流利地道的迪拜話語,那麼他應該就是本地人了,因為外地人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捕捉到語言的精髓所在的。
⑼ 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的人物經歷
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男,菲律賓現任總統。出生於1960年,是菲律賓已故參議員貝尼尼奧·塞爾比利亞諾·阿基諾二世和已故總統科拉松·阿基諾夫人的獨子,早年就讀於馬尼拉雅典耀大學,1981年畢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1986年至1993年間,阿基諾三世在自己親屬開辦的一家安保企業任副總裁兼財務主管。他1993年開始在許寰戈家族開辦的一家製糖廠工作。
阿基諾三世1998年步入政壇,當選菲律賓國會眾議員,2001年和2004年成功連任。
阿基諾三世曾在眾議院多個委員會任過職,如公共秩序和安全委員會、運輸和通訊委員會、農業委員會、自然資源委員會、銀行和金融中介機構委員會等。2004年11月至2006年2月,阿基諾三世任眾議院副議長。
2007年5月,阿基諾三世在菲律賓國會中期選舉中當選參議員。
在自由黨內,阿基諾三世1999年至2002年任秘書長,2002年至2004年任呂宋自由黨副總裁,2004年至2006年任秘書長,2006年3月起任副主席。
阿基諾三世至今未婚。 2009年9月9日—母親去世的第40天,阿基諾宣布作為自由黨候選人參加2010年總統競選。阿基諾三世認為,在菲律賓,腐敗是貧窮和民眾對政府缺乏信任的主要原因。他承諾,自己當選總統後將致力於打擊腐敗、消除貧困、提振經濟、促進就業、改善教育和醫療水平等。
2010年5月10日,菲律賓舉行總統選舉。5月11日,菲律賓選舉委員會發布的總統選舉投票最新統計結果顯示,阿基諾三世獲得1223萬張選票,比排名第二的前總統埃斯特拉達得票高出448萬票,後者獲得775萬張選票,阿基諾三世獲勝已成定局。 2010年6月9日,菲律賓國會參眾兩院召開聯席會議,宣布自由黨候選人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以高票當選菲律賓第15任總統。根據最終統計結果,阿基諾三世共贏得1520萬票,比其主要競爭對手、前總統約瑟夫·埃斯特拉達的得票多出570多萬張。
國會還宣布,菲律賓民眾力量黨候選人傑喬瑪·比奈共獲得1464萬張選票,當選副總統。
在當天的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菲前總統埃斯特拉達的兒子、參議員興戈伊·埃斯特拉達宣讀了埃斯特拉達的一封信,承認他在2010年大選中失敗,並祝賀阿基諾三世當選。 2010年6月30日,貝尼尼奧·阿基諾在馬尼拉市黎剎公園基里諾檢閱台正式宣誓就職,成為菲律賓第15任總統。
當天中午12時,阿基諾身穿白色菲律賓國服—巴隆,在菲律賓最高法院陪審法官孔奇塔·卡皮奧·莫拉萊斯的主持下,宣誓就任總統。阿基諾舉起右手,左手則放在《聖經》上說:「我將忠誠、認真地完成我作為菲律賓總統的職責,維護和捍衛憲法,履行法律,公平對待每一個人,獻身於國家。」
阿基諾在宣誓就職後發表了簡短講話。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作為胡錦濤主席特使出席了就職典禮。
⑽ 菲律賓總統特使這次來訪,談得咋樣了
非常順利
自從杜特爾特上台後
兩國的關系就走入蜜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