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加勒比海在哪裡
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
在北大西洋,有一個以印第安人部族命名的大海,它的名字叫"加勒比海",意思是"勇敢者"或是"堂堂正正的人"。
加勒比海是大西洋西部的一個邊緣海。西部和南部與中美洲及南美洲相鄰,北面和東面以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為界。其范圍定為:從尤卡坦半島的卡托切角起,按順時針方向,經尤卡坦海峽到古巴,再到伊斯帕尼奧拉(海地、多明尼加)、波多黎各,經阿內加達海峽到小安的列斯,並沿這些群島的外緣到委內瑞拉的巴亞角的連線為界。尤卡坦海峽峽口的連線是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的分界線。加勒比海東西長約2735公里,南北寬在805-1287公里之間,總面積為275.4萬平方公里,容積為686萬立方公里,平均水深為2491米。現在所知的最大水深為7100米,位於開曼海溝。
中、南美洲的鋸齒形彎曲岸線,把本海區分成幾個主要水域: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沿岸外方的宏都拉斯灣;巴拿馬近岸的莫斯基托灣;巴拿馬科隆附近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和哥倫比亞邊境的達連灣;委內瑞拉北部馬拉開波湖口外的委內瑞拉灣;以及委內瑞拉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帕里亞灣。中美的多數河流都流入加勒比海,但南美的大部分河流都匯合於奧里諾科河,並於西班牙港的正南流入大西洋。加勒比海的主要進出口是尤卡坦與古巴之間的尤卡坦海峽、古巴與伊斯帕尼奧拉之間的向風海峽、伊斯帕尼奧拉與波多黎之間的莫納海峽、維爾京群島與馬丁海峽之間的阿內加達海峽、以及多米尼加島以北的多米尼加海峽。各個海峽的水深都在1000米以深。
加勒比海盆被若干海脊分隔,使之海盆與海溝成交錯分布。最北的尤卡坦海盆,水深約為5000米,北以220公里寬的尤卡坦海峽為界,南有開曼海脊與開曼海溝分隔開。該海脊從古巴直達中美近岸,其東部露出海面的就是開曼群島。開曼海溝相當狹窄,加勒比海的最大水深(7100米)就在這里。再往南,有較寬的楔形尼加拉瓜海隆,把海溝與哥倫比亞海盆分開,牙買加島就在此海隆之上。哥倫比亞海盆深達3666米,與委內瑞拉海盆相連接,再往東就是北委內瑞拉海溝。但從伊斯帕尼奧拉往西,有貝阿塔海脊把哥倫比亞海盆與委內瑞拉海盆分開。委內瑞拉海盆水深為5058米,與狹窄而又彎曲的阿韋斯海隆相鄰接。
加勒比海的四周幾乎被中南美洲大陸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島所包圍,西北通過萬卡坦海峽與墨西哥灣相連。它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1400千米,面積約為264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海,有人曾把它和墨西哥灣並稱為"美洲地中海"。
加勒比海也是沿岸國最多的大海。在全世界50多個海中,沿岸國達兩位數的只有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兩個。地中海有17個沿岸國,而加勒比海卻有20個,包括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南美有歌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在安的列斯群島的古巴、海地、多明尼加以及小安的列斯群島上的安地卡及巴布達、多米尼加聯邦、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
加勒比海平均水深2490米,是南北美洲的航行要道。1914年巴拿馬運河鑿通後,這里更處於大西洋和太平洋航道的要沖。
加勒比海的海水鹽度適中,海洋生物豐富,盛產金槍魚、沙丁魚等魚類,是拉丁美洲的三大漁場之一。海底還蘊藏著大量石油和天然氣。
㈡ 世界最大的海洋在哪裡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什麼呢?想必大家都會知道,接下來我將詳細的介紹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海洋。
太平洋(Pacific Ocean),地球第一大洋,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以及約32.5%的總面積。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據較多資料介紹,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發現並命名的,“太平”一詞即“和平”之意。16世紀,西班牙的航海學家麥哲倫從大西洋經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並到達菲律賓,航行其間,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於是也把這一海域不約而同地取名為“太平洋”。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並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10990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0710萬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資源,尤其是漁業水產和礦產資源。其漁獲量,以及多金屬結核的儲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名字由來
太平洋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及其船隊首先叫開的。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麥哲倫率領270名水手組成的探險隊從西班牙啟航,西渡大西洋,他們頂著驚濤駭浪,吃盡了苦頭,到達了南美洲的南端,進入了一個海峽。這個後來以麥哲倫命名的海峽更為險惡,到處是狂風巨浪和險礁暗灘。又經過38天的艱苦奮戰,船隊終於到達了麥哲倫海峽的西端,然而此時船隊僅剩下三條船了,隊員也損失了一半。又經過3個月的艱苦航行,船隊從南美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這段航程再也沒有遇到一次風浪,海面十分平靜,原來船隊已經進入赤道無風帶。飽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員高興地說:“這真是一個太平洋啊!”從此,人們把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
地理范圍
太平洋,北到白令海峽,北緯65°44′,南到南極洲,南緯85°33′,跨緯度151°。東到西經78°08′,西到東經99°10′,跨177個經度。南北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19900千米。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海岸至亞洲的馬來半島,東西最長21300千米。包括屬海的體積為7144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69618.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939.5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4187.8米,已知最大深度11033米,位於馬里亞納海溝內。北部以寬僅102千米的白令海峽為界,東南部經南美洲的火地島和南極洲葛蘭姆地(Graham Land)之間的德雷克(Drake)海峽與大西洋溝通;西南部與印度洋的分界線為:從蘇門答臘島經爪哇島至帝汶島,再經帝汶海至澳大利亞的倫敦德里(Londonderry)角,再從澳大利亞南部經巴斯海峽,由塔斯馬尼亞島直抵南極大陸。
氣候
太平洋由於面積廣闊,水體均勻,氣候有利於行星風系的形成,特別是南太平洋更為突出。北太平洋情況不同,東西兩岸差異懸殊,以俄羅斯東海岸的嚴冬和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和的冬季對比最為鮮明。信風帶位於東太平洋南北緯30°-40°之間的副熱帶高壓中心和赤道無風帶之間。
中緯度地區、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輻合形成副極地低壓帶。兩個風帶氣溫、濕度相差懸殊,極地東風帶鋒面甚為猛烈,冬季尤為突出。西太平洋(北緯5°-25°)菲律賓以東、南海和東海洋面上,夏秋之間,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產生超低壓中心,形成猛烈的熱帶風暴,即台風。夏季亞洲大陸為低氣壓,北太平洋氣流向大陸運動,冬季情況完全相反,形成廣大的季風氣候區。北太平洋的海水溫度比南太平洋高,這是因為南太平洋水域更廣闊,並受南極地區冰山及冷水團的影響。信風帶的海水含鹽度比赤道地帶低。赤道附近含鹽度小於34;最北部海域含鹽度最低,小於32。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風影響下自東向西運動,形成南、北赤道暖流。
南、北赤道暖流之間的中軸線上產生相反的赤道逆流,從菲律賓東岸流向厄瓜多西岸。北赤道暖流在菲律賓附近轉北流向日本東面,為著名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經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稱對馬暖流。黑潮在東經160°附近轉向東流,稱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東運動,到北美洲西海岸轉向南流,稱加利福尼亞寒流。這樣就形成了北太平洋環流。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稱為堪察加寒流,又稱親潮,流向日本本州島東面,在北緯36°附近與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抵索羅門群島之後,向南流成為東澳暖流,折向東捲入西風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緯45°附近分為兩支,一支向東經德雷克海峽進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魯寒流。這樣形成南太平洋環流。
分區
太平洋海盆可劃分為3個區。1、東區:美洲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從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島,除了最北、最南段峽灣海岸的島群以及深入大陸的加利福尼亞灣之外,海岸平直,大陸棚狹窄,重要海溝北有阿卡普爾科海溝,南有秘魯-智利海溝。2、西區:亞洲部分結構復雜,海岸曲折,大陸東緣有突出的半島,岸外有一系列島弧,形成眾多的邊緣海。從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群外緣有一系列海溝,北有堪察加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南有東加海溝、克馬德克(Kermadec)海溝等。3、太平洋中部是面積寬廣的海盆,是地殼構造最穩定的地區,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米左右。西經150°以東為東太平洋海盆,從中美地峽經科科斯(Cocos)海嶺至加拉帕戈斯群島一線以南是秘魯-智利海盆和東南太平洋海盆。再向南越過東南太平洋海隆即為太平洋-南極洲海盆。這一海盆與西經150°之間的地區為太平洋-南極洲海嶺。西經150°-180°,自東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馬里亞納海盆和菲律賓海盆;在紐西蘭與東澳大利亞之間為塔斯曼(Tasman)海盆,向南為麥加利(Macquarie)海嶺,即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水下界線。
㈢ 加勒比海盜所屬的世界是哪裡
《加勒比海盜》系列故事發生在傳說中海盜最活躍的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這片神秘的海域位於北美洲東南部,那裡碧海藍天,陽光明媚,海面水晶般清澈。17世紀的時候,這里更是歐洲大陸的商旅艦隊到達美洲的必經之地,所以,當時的海盜活動非常猖獗,不僅攻擊過往商人,甚至包括英國皇家艦隊
看了加勒比海盜2之後,對里頭深海閻王這個角色很感興趣,查了下資料,發現原來這是一個歐洲很有名的傳說呢! 戴維瓊斯(深海閻王)這一個名子其實在外國算是半傳說半故事的傳奇人物,跟血腥瑪麗的傳說類似。他的名子,存在於古老的傳說中,後來在一個冒險故事中出現,知名度大增。
深海閻王是中文的翻法,原名其實就是戴維‧瓊斯,在歐洲傳說中,是一個水中的惡魔。 後來引申出來的成語,深海閻王的箱子代表著:水手的安息地也就是死亡的委婉說法。
這個故事最早由托比爾斯‧史麥利在公元1751年出版。他借用古老的水手傳說,讓恐怖的水中惡魔再現人間。戴維‧瓊斯喜歡待在深海中,在颶風或是暴風雨的夜晚會出現在活人的船上見到戴維‧瓊斯的人必死無疑,因此關於他的外貌一直是一個謎團。
許多傳說中他的長相都不大相同。
有人說他有銅鈴般大的雙眼,頭上有角;也有人說他有三排銳利的牙齒,有尾巴;甚至說話的時候,鼻子里會冒出陣陣煙霧。神鬼期航中的外貌,跟傳說沒有多大關系,是劇組自己的設計吧。
由於這個傳說來源相當古老,原始的來源僅能用推測的,因此有數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有一個名為戴維‧瓊斯的酒吧老闆,老是把喝醉酒、賴賬的人,裝在箱子中推入大海,讓他們自尋死路。因此戴維‧瓊斯之箱,代表的死亡的意思。
第二種說法比較沒有吸引力,說的是一個笨水手,瓊斯,老是因為笨手笨腳落水,所以大家取笑他,把他爬回船上的動作說成是海底的惡魔爬上了船隻。
第三種說法與印地安人有關,據說瓊斯是印地安習俗中的一種恐怖惡魔/鬼魂。
第四種說法與字義有關,也是凱特琳覺得比較有可信度的說法,所謂的惡魔瓊斯,戴維瓊斯來自於水手們的黑話/行話的引申,本來這個字代表的是壞運,死亡,但是因為名子聽起來像是人名,所以原本的死亡名詞變成了活生生死亡的代表,在暴風雨的時候,向水手們索命。
最後一種說法是,公元1630年的時候,在印度海上,有一個知名海盜名為戴維‧瓊斯,殺人無數,連海盜同行都殺,所以被封為恐怖的惡魔,大家傳來傳去就把它的名子當成了死神的代名詞。
然而,這些說法除了第一個,都沒有仔細解釋,為什麼會有跟箱子有關,加勒比海盜2里頭,箱子里頭放的是心臟,這是編劇改編過的結果,戴維‧瓊斯之箱是不祥之物,據說只要試圖尋找他,或是擁有它的人皆會死去。
因此有這種用法,只要水手死了,就說,他去找戴維‧瓊斯的箱子了啦。
西方,人們常用go to Davy Jones' locker來表示「淹死,葬身海底」,因為Davy Jones' Locker比喻「深不可測的海底」,這是什麼原因呢?
Davy Jones是遠航的水手們對海神,海妖或海鬼的詼諧叫法。 片語Davy Jones' Locker最早出現在大約1751年,關於它的起源有幾種理論。
一種理論認為古代可能真的有一個叫做Davy Jones的人,他是16世紀英國的一家酒吧老闆。傳說中,壞脾氣的瓊斯把他的浪姆甜酒儲藏在酒館密室的上鎖的櫥櫃里。因為水手們從來不會靠近瓊斯藏酒的櫥櫃,所以Davy Jones' Locker就被用來表示水手們不願「一去不復返」的深深海底了。
另一種理論認為Jones和《聖經·舊約》中的先知約拿(Jonah)有關。相傳約拿曾被一條大魚吞噬,三天後被完好無損地吐出。Jonah在英語中意為「不祥的人」,長期以來一直是水手們的行話,表示"「船隻帶來不幸和厄運的人或物」。
至於Davy這一部分,一種理論將它追溯到西印度群島用語ppy(惡鬼,妖精)。當然,它也可能和威爾士水手的守護神Saint David有關。把善良的守護神Saint David和會帶來不詳的Jonah放在一起,再加上「一把鎖」,就表示「一個海員可能面臨的最糟糕的命運」,這不是很奇妙嗎。
北海巨妖克拉肯的故事主要來自挪威和冰島。最初傳說這一海怪在外形上類似於螃蟹,其巨大的形體常常讓過往的漁民誤以為是小島。但後來克拉肯的外形漸漸向大章魚靠攏,據說其腕足可以將最大的軍艦拖入海底。
㈣ 太平洋資料
太平洋
Pacific Ocean
世界第一大洋 。位於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為界,南抵南極洲並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東南以南美洲南端合恩角(西經69°55′)至南極半島( 西經61°12′)間連線同大西洋分界,西南從馬六甲海峽北端沿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南岸到新幾內亞島南岸的布季,越過托雷斯海峽與澳大利亞約克角的連線,以及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 東經146°51′)與印度洋分界。「太平洋」名稱來源於1519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通過波濤洶涌的麥哲倫海峽後進入了一個新大洋,在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的數十日航途中,洋面風平浪靜、天氣晴朗,船員們稱新大洋為和平之海,中文譯為太平洋。
太平洋的輪廓近似橢圓形。北從白令海峽到南極大陸北緣羅斯冰障 ,南北跨越緯度135度 ,南北最大長度1.59萬千米。東從南美的巴拿馬到亞洲的馬來半島,東西跨越經度180度,東西最大寬度1.99萬千米。面積達1.79億平方千米,佔世界大洋面積的49.4%和地球表面積的1/3以上,比地球陸地面積的總和還大1/5,堪稱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包括邊緣海在內)為4000米左右,比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還深300多米 。太平洋中水深超過3000米的洋底面積佔85.7%,水深超過5000米的洋底面積佔50%以上,世界大洋中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溝共33個,太平洋中就有26個,其中水深在 1萬米以上的深海溝全部在太平洋中 。太平洋的海水總容積達7億多立方千米 ,約佔世界海洋總水量的53%,是水量最多的大洋。
地圖:太平洋
太平洋中島嶼眾多 ,大小有1萬多個 ,是世界幾個大洋中數量最多的 。島嶼總面積達440萬平方千米 ,佔世界大洋中島嶼總面積的45%。大部分島嶼分布在大洋中、西部海域,其中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是太平洋中最大的島嶼,其面積僅次於格陵蘭島,是世界第二大島。流入太平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亞洲大陸東部,如黑龍江、黃河、長江、湄公河等。而大洋東部的南北美洲,因高山幾乎逼近海岸,沒有大江 、大河注入太平洋。因而江河注入太平洋的水量相對較少,僅佔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總水量的1/7。
洋底地形 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 。現代的太平洋是中生代早期古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縮的產物。在長期洋底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相互作用和海底擴張運動等復雜地質構造活動中形成了現代洋底地形。洋底地形可分為大陸邊緣帶、大洋中脊和海底山脈、大洋海盆3大巨型構造地形單元。
大陸邊緣帶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島弧和深海溝以及邊緣海盆地,面積約占太平洋總面積的24%。大陸架面積約938萬平方千米 ,占太平洋總面積的5.2% ,佔世界海洋大陸架面積的30%,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和西南部、北部。西部大陸架最寬處為750千米 ,中國的黃海幾乎全在大陸架上 。大洋東部大陸架狹窄,呈不連續的條帶狀,在北美寬僅18~20千米 ,南美最寬處70千米 。太平洋的大陸坡平均坡度為5°20′ ,是世界四大洋中坡度最大的 ,坡面上有海底峽谷、斷崖、陡坎、階地等。在西太平洋大陸坡與洋盆交界處有一系列著名島弧和海溝,島弧大體呈向大洋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由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馬里亞納群島、菲律賓群島、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湯加群島和克馬德克群島等構成,長達9520千米。島弧外側伴生一系列海溝,其中深度在1萬米以上的深海溝有千島-堪察加海溝(10542米) 、日本海溝(10554米) 、菲律賓海溝(10497 米) 、湯加 海溝 ( 10882 米 ) 、克馬德克海溝 (10047米)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11034米)。大洋東岸的南北美大陸山系直逼海岸,除南北緯40°以南、以北的峽灣地段分布著一些島嶼和海岸比較曲折外,大部分海岸平直,無島弧和邊緣海盆地。海溝有北部的阿拉斯加海溝,中部中美洲海溝(瓜地馬拉海溝6662米) ,南部秘魯一智利海溝(阿塔卡馬海溝8055米)。在西太平洋島弧內側分布著一系列寬闊的邊緣海盆地,形成西太平洋邊緣海,主要有白令海 、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南海、爪哇海、蘇拉威西海、珊瑚海等。太平洋西部的島弧、海溝是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互碰撞的產物,是地殼運動最強烈的地帶,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活動。因而圍繞著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交界帶又成為環太平洋沿岸的地震、火山集中帶,地球上大約90%以上的地震和85%的活火山都分布在這個帶上。
太平洋中脊(也稱海隆)是洋底突出的地形結構,位置偏於大洋東部 。南始於南緯60°的南極-印度洋海嶺 ,向東至西經130°附近轉向北 ,大致平行於美洲海岸向北延伸 ,直到阿拉斯加灣,長約1.5萬千米 ,寬2000~4000千米,面積約占太平洋總面積的11%。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不太發育,高度比較低,一般2~3千米,在大洋南部比較高,愈向北愈低,到阿留申海盆幾乎與海盆相近,潛沒於北美大陸之下 。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大致東西向的斷裂帶所切割,相鄰兩帶間距離約900~2200千米 ,斷裂帶東西綿延2000千米以上,寬約一、二百千米,在地貌上表現為狹窄的槽溝。自北向南斷裂帶有:門多西諾斷裂帶( 北緯40°40′)、默里斷裂帶(北緯38°)、莫洛凱斷裂帶(北緯26°左右)、克利珀頓斷裂帶(北緯11°30′)、加拉帕戈斯斷裂帶(赤道附近)、伊斯特斷裂帶(南緯27°左右)等。太平洋中脊是世界大洋中脊的組成部分,它的南端與南極-印度洋海隆相連接。
太平洋底的中部還分布著一系列呈西北 - 東南走向的海底山脈,是太平洋底最雄偉的地形之一。它北起堪察加半島,經皇帝海山、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向南直抵土阿莫土群島,綿延1萬多千米 ,是太平洋板塊受力作用 ,在近期玄武岩基底上發生斷裂,引發大量玄武岩沿斷裂噴發而形成的火山群。這些海底山脈與大洋中脊不同,多由無地震活動的海底火山構成,也有少數是活火山如馬里亞納群島北部的海底山脈,還有少數是由一些珊瑚島沉沒在大洋深處形成。它們具有比較平坦的頂峰,稱海底平頂山。一些高聳的海底山突出海面成為島嶼,如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等。
一系列海底山脈把太平洋盆地分割成 4 個次一級的深海盆地,以皇帝一夏威夷山脈(海嶺)為界,以東是東北太平洋海盆 ,水深4000~6000米 ,最大深度7168米 ;以西為西北太平洋海盆 ,平均深度5700米 ,最大深度6224米 。中太平洋海底山脈、萊恩群島和馬紹爾群島之間為中太平洋海盆,水深一般5000~5500米 ,最大水深6370米 。中太平洋海盆以南,南極-太平洋海嶺以北為西南太平洋海盆,水深4500~6000米,最大水深8581米。太平洋洋底廣闊、平坦的深海盆地上的沉積物有褐粘土、生源沉積物、濁流沉積物、火山沉積物等,其中以生源沉積物和褐粘土分布最廣,幾乎占據了整個大洋盆地。
氣候與洋流 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是決定太平洋上氣候的主導因素。此外,亞洲大陸和洋流也是影響因素。太平洋大氣環流由緯向分布的兩個高壓帶和三個低壓帶控制。
赤道附近 為低壓帶 ,太陽輻射強,終年氣溫高,年均溫在26℃以上,是大洋的高溫帶。同時因溫度高,空氣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多對流性降水,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又成為大洋的多雨帶 。在南北緯5°~20°之間是熱帶風暴經常形成和活動的地區。
南北緯30°~35°之間 為強大而穩定的副熱帶高壓帶,高壓中心偏於大洋東部。在高壓控制區氣流以下沉為主,降水稀少,蒸發旺盛,形成太平洋面的乾燥帶和空中水汽的主要供應帶,還是大洋表層海水鹽度的最大地帶。從副熱帶高壓帶下沉並流向赤道低壓帶的氣流稱信風帶。信風帶風向穩定、風力較大,是地球上最著名的行星風帶,是低緯度大洋表層洋流形成和維持的重要動力。從副熱帶高壓帶下沉流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稱西風帶。西風帶也是大洋上的行星風帶,冬季強烈,狂風出現頻率達25%~35%,成為中緯度大洋表層海水從西向東流動的動力,尤其南半球西風帶,由於南太平洋與印度洋相連,加寬了海域以及南極冷源的影響 ,使西風帶成為風向穩定、風力強大的風帶,加之極鋒帶氣旋活動頻繁,常有18米/秒以上的大風,形成咆哮西風帶,給南太平洋中高緯度洋流以及航運造成很大影響。
北緯60°附近 為副極地低壓帶 ,位於阿留申群島一帶,又稱阿留申低壓。冬季低深,夏季較弱。它吸引周圍空氣作逆時針方向旋轉,進而吹動周圍大洋表層水體形成逆時針方向環流系統。南極低壓伸展到南極附近。太平洋上各氣壓帶和風帶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一樣,在一年中有位置的南北移動和強度的增大、減小變化,這種變化又會影響到太平洋中的洋流、水溫和鹽度的相應變化。在太平洋西部的熱帶和副熱帶、溫帶地區,由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間的熱力差異和行星風系的季節移動,形成了世界上特有的季風區。每年夏季海洋上暖濕氣流流向陸地,冬季時來自陸地的乾冷氣流又吹向海洋,這種地區性的季風環流擾亂了大洋中氣候的緯向分布,並對太平洋西部的洋流、水溫、降水、蒸發、鹽度以及海洋生物都產生明顯影響。
南、北太平洋 各形成一個以南 、北副熱帶高壓為中心的、規模巨大的反氣旋型環流系統,它是由穩定的盛行風帶引起和在地轉偏向力、大陸輪廓、島嶼分布作用下形成的 。北太平洋環流是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亞寒流組成。南太平洋環流是由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和秘魯寒流組成。在兩個環流系統之間是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在北太平洋的北緯45°以北,有以阿留申低壓為中心,由阿拉斯加暖流、千島寒流(親潮)和北太平洋暖流構成的氣旋型環流系統。在南太平洋的南緯40°以南海域,固無大陸阻擋,形成了環繞南極大陸的南極繞極環流(西風漂流),再南則是極地東風作用下形成的極地東風漂流。北太平洋的日本暖流(黑潮)是太平洋中最強大的洋流,是僅次於墨西哥暖流的世界第二大暖流,它是由北赤道暖流在呂宋島以東轉變而成,具有流速強、流量大(相當於世界各河流總流量的20倍)、流幅狹窄、延伸深邃、高溫、高鹽的特色。因為水色深藍,遠看似黑色,因而得名黑潮。北太平洋西風漂流又稱北太平洋暖流,是組成低緯和高緯洋流環流系統的重要成員。南太平洋的西風漂流是南極繞極流的表層部分,而到南緯35°~65°,則從海面擴展到海底,成為寬闊、深厚而強勁的風生漂流。它向東流,一支穿過德雷克海峽,一支自南緯45°開始轉向北流成為秘魯寒流。秘魯寒流沿南美洲西岸北流直抵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全長4600千米,是世界行程最長 、最強大的一支寒流 ,它在智利海岸附近寬度為180千米 ,而到秘魯海岸寬度變為450千米,流速不大,一晝夜約7.7千米。水溫15~17℃ ,比鄰近海域水溫低7~10℃ 。同時在盛行的東南信風作用下產生離岸流 ,使深約100多米的中層冷水補償而升到海面,上升流把大量硝酸鹽類和磷酸鹽類營養物質帶到海面,利於浮游生物繁殖。但是,當東太平洋中自赤道海域南流的埃爾尼諾暖流沿厄瓜多海岸南下,一直延伸到南緯5°甚至12°時 ,與秘魯寒流海水相混 ,引起寒流水溫增高,抑制了冷水上泛,引起沿岸的冷水性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到魚類因不適應而大量死亡,隨之食魚的鳥類也相繼死亡,給漁業生產帶來災難。這一海水溫度增暖現象稱為埃爾尼諾現象,已經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關注。
水溫和鹽度 太平洋表層水溫的特點主要受大洋洋面上氣溫的影響。水溫分布表現出沿緯度延伸和隨緯度升高而逐漸降低的基本規律。最高溫出現在赤道地區,特別是西部 ,平均水溫為 27~29℃ 。 南北緯 10~ 20°之間水溫為 25~26℃;到南北緯40~50°之間 ,水溫降為5~10℃ 。南極大陸邊緣水溫為0℃左右 。 水溫等值線基本呈緯度地帶性分布,在南半球大洋中更為明顯。然而由於大洋東西兩側洋流性質的差異以及季風和沿岸上升流等影響,使低緯度太平洋西部水溫高於東部約4~8℃;北半球中高緯度大洋西部水溫低於東部8~12℃ 。夏季最熱月(8月) , 北太平洋表層水溫都在0℃以上 ,最高水溫出現在接近中美洲的水域 ,達29℃或更高,赤道附近為26~28℃ ;最低溫在千島群島附近為0~2℃ 。水溫的 0℃ 等溫線分別位於北緯 55°和南緯66~67°的大洋中。太平洋處於低緯度的面積比其他大洋大,因而水溫也比較高 , 年均水溫高於 25℃ 的面積占太平洋總面積的35% ,高於 20℃的面積佔53% 。太平洋表層水溫年平均為19.37℃ , 高於其他大洋平均水溫1.7℃ ,是世界大洋中最暖的大洋。又由於南北半球陸地面積的不同以及大洋南北兩端水域開闊程度和與兩極冷水交換數量的差異,南、北太平洋水溫也不相等,北太平洋表層水溫高於南太平洋1~2℃。
大洋海水鹽度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洋面的大氣降水量和洋面蒸發量的對比數量。降水量多於蒸發量,海水得以淡化 ,鹽度降低,反之鹽度增大。太平洋赤道地區是多雨帶,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大於蒸發量,因而海水鹽度不太高 ,一般34~34.5;副熱帶地區是乾燥帶,降水量少於蒸發量 ,鹽度最高在35.5以上;溫帶降水量又多於蒸發量,鹽度減小在34以下;寒帶蒸發量減小以及受融冰影響,暖季鹽度一般在30左右。太平洋的平均鹽度為35。
海洋資源 太平洋海域廣闊 ,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已經開發和利用的主要是水產資源和礦產資源。太平洋中的動植物種類繁多,有近10萬種,主要生活在大洋表層 ,尤其是邊緣帶,存在於2000米以下水域中的動植物只佔總數的4%~5% ,在5000米以下水域中生活的動植物只有800種,6000米以下水域中僅有500種,7000米深處有200種,到1萬米深處只剩下20多種了。同時海洋中生物的種類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但每一種動植物的分布密度則是高緯度區大於低緯度區,在高緯地區多優勢種。在大洋表層大量繁殖著浮游藻類和浮游動物。近海的海底植物,在溫帶有鹿角藻類和昆希科藻類(主要是海帶),在熱帶有褐藻、綠藻及多種細藻。海岸帶分布有紅樹林。眾多水藻為近海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飼料,繁殖多種軟體動物、軟體蟲類、甲殼類和棘皮動物,以及珊瑚蟲等,並出產大量魚蟹。在島嶼和濱海帶是海鳥的棲息地。大洋中有不少獸類,如鯨、海豹、海豚、海熊、海狗、海獺等。
太平洋的漁業生產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居世界各大洋之首。1980年的產量為3545萬噸,佔世界總漁獲量(6457.6萬噸)的一半以上。主要漁場有兩個:一是西北太平洋漁場;另一個是東南太平洋漁場。西北太平洋漁場包括白令海一部分、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台灣海峽。漁場的大陸架面積達219萬平方千米 ,海水較淺 ,陽光可透入底層,眾多河流帶來大量無機鹽類,以及寒暖流帶來冷性和暖性浮游生物,為浮游生物滋養和魚類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成為世界主要漁場之一。1980年漁產量為1878萬噸 ,居世界主要漁區中第一位,其中日本北海道漁場主要產鯡 、鮭、鱒等魚類。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以捕海獸為主,其中捕鯨為多。堪察加半島沿海是世界最大的捕蟹場。中國沿海舟山群島一帶以捕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海鰻、烏賊為主。東南太平洋漁場包括秘魯、智利、厄瓜多漁場,這里大陸架狹窄,只有16萬平方千米,但由於有強盛的秘魯寒流流經和沿海上升流等環境條件,無機鹽類也相當豐富並適宜浮游生物繁殖,魚類十分豐富,成為重要漁場。其中秘魯海域以產鯷魚為主,秘魯椂蜆隙嘍�睾J⒉�鵯褂悖�ê產量500~1000萬噸。另外 ,太平洋東北部、中東部、西南部海域每年也產一定數量的魚。
日本的海帶漁船
太平洋的礦產資源勘探和開采主要集中在近海淺水區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大陸架的石油和天然氣。主要產油區有 :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亞區,庫克灣區,日本西部大陸架區 ,東南亞區,南美洲西海岸區以及中國沿岸的大陸架區。現已探明的太平洋石油儲量和開采量還落後於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近海海底還有煤礦,日本、智利都已開采。其他礦物還有金、鉑、金剛石、金紅石、鋯石、鈦鐵礦、錫、鐵、錳等。富有經濟意義的金、鉑砂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東岸的俄勒岡至加利福尼亞沿岸、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沿岸。錫礦主要產地是東南亞各國的濱海。印度和澳大利亞是鋯石、金紅石、鈦鐵礦儲量最豐富的國家 。近年來在太平洋水深 4000~5000米的海盆中發現大量錳結核和錳殼,其分布范圍、儲藏量和品位都居各大洋之首 ,主要集中在北緯6~20° ,西經110~180°范圍內,估計儲量有17000億噸,是未來可資利用的最大金屬礦資源。
中國南海鑽井平台
交通通訊 太平洋海域廣闊 、港灣眾多 ,有許多條聯系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線。太平洋在世界海運中的 地位僅次於大西洋 ,擁有世界 海港總數的1/6,貨運周轉量的3/10,貨物吞吐量的1/4 。海運的大宗貨物是石油、礦石、穀物等。主要海運航線有東亞—北美西岸航線、東亞—加勒比海、北美東海岸航線、東亞—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航線、東亞沿海航線等。太平洋沿岸港口眾多,主要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釜山、大連、天津、上海、廣州、香港、海防、新加坡、雅加達、東京、橫濱、神戶、大阪、悉尼、惠靈頓、溫哥華、西雅圖、聖弗朗西斯科、洛杉磯、巴拿馬城、瓜亞基爾等港。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中途島、關島、西薩摩亞群島、斐濟群島等是海、空航線的中繼站,具有重要經濟和戰略意義。太平洋從1902年開始敷設海底電纜,現已有從加拿大的溫哥華到澳大利亞悉尼、從美國聖弗朗西斯科至菲律賓、日本至印度尼西亞,從香港至菲律賓、越南以及南美洲沿海國家之間的海底電纜。近年來在太平洋上空開始利用人造通信衛星進行聯系。
中國青島港8號碼頭一角
澳大利亞悉尼港灣風光
太平洋周圍地區,大多是發展中國家,過去經濟長期發展水平不高。太平洋東岸美洲大陸上的高大、漫長的科迪勒拉山系減弱或限制了大洋同整個美洲大陸內地的聯系,而經濟發達的美國、加拿大等國雖然有很長的太平洋海岸線,而其主要經濟中心卻遠離或背向太平洋。拉丁美洲一些經濟比較發達國家的經濟中心區也很少面向太平洋。因而太平洋的海上貨運量還不到大西洋的一半。近年來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在迅速發展,隨著經濟實力和地位的不斷增強,太平洋地區各國間以及同世界其他地區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增多,太平洋地區的交通、通訊必然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㈤ 海隆日本總部在哪裡
東京。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海隆軟體成立於一九八九年,總部位於中國上海,在南京、北京、無錫、崑山、南通、杭州以及日本東京、大阪等地擁有多家分支機構。日本總部設置在東京。
㈥ 太平洋的資源
太平洋生長的動、植物,無論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魚類和其它動物都比其它大洋豐富。
漁業 太平洋淺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各大洋淺海漁場總面積的1/2,海洋漁獲量佔世界漁獲量一半以上,秘魯、日本、中國舟山群島、美國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漁場。盛產鯡、鱈、鮭、鯖、鱒、鰹、沙丁、金槍、比目等魚類。此外海獸(海豹、海象、海熊、海獺、鯨等)捕獵和捕蟹業也占重要地位。礦物資源 近海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煤很豐富,深海盆地有豐富的猛結核礦層(所含錳、鎳、鈷、銅四種礦物的金屬儲量比陸地上多幾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錫礦、金紅石、鋯、鈦、鐵及鉑金砂礦儲量也很豐富。
太平洋海域廣闊 ,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已經開發和利用的主要是水產資源和礦產資源。太平洋中的動植物種類繁多,有近10萬種,主要生活在大洋表層 ,尤其是邊緣帶,存在於2000米以下水域中的動植物只佔總數的4%~5% ,在5000米以下水域中生活的動植物只有800種,6000米以下水域中僅有500種,7000米深處有200種,到1萬米深處只剩下20多種了。同時海洋中生物的種類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但每一種動植物的分布密度則是高緯度區大於低緯度區,在高緯地區多優勢種。在大洋表層大量繁殖著浮游藻類和浮游動物。近海的海底植物,在溫帶有鹿角藻類和昆希科藻類(主要是海帶),在熱帶有褐藻、綠藻及多種細藻。海岸帶分布有紅樹林。眾多水藻為近海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飼料,繁殖多種軟體動物、軟體蟲類、甲殼類和棘皮動物,以及珊瑚蟲等,並出產大量魚蟹。在島嶼和濱海帶是海鳥的棲息地。大洋中有不少獸類,如鯨、海豹、海豚、海熊、海狗、海獺等。
太平洋的漁業生產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居世界各大洋之首。1980年的產量為3545萬噸,佔世界總漁獲量(6457.6萬噸)的一半以上。主要漁場有兩個:一是西北太平洋漁場;另一個是東南太平洋漁場。西北太平洋漁場包括白令海一部分、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台灣海峽。漁場的大陸架面積達219萬平方千米 ,海水較淺 ,陽光可透入底層,眾多河流帶來大量無機鹽類,以及寒暖流帶來冷性和暖性浮游生物,為浮游生物滋養和魚類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成為世界主要漁場之一。1980年漁產量為1878萬噸 ,居世界主要漁區中第一位,其中日本北海道漁場主要產鯡 、鮭、鱒等魚類。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以捕海獸為主,其中捕鯨為多。堪察加半島沿海是世界最大的捕蟹場。中國沿海舟山群島一帶以捕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海鰻、烏賊為主。東南太平洋漁場包括秘魯、智利、厄瓜多漁場,這里大陸架狹窄,只有16萬平方千米,但由於有強盛的秘魯寒流流經和沿海上升流等環境條件,無機鹽類也相當豐富並適宜浮游生物繁殖,魚類十分豐富,成為重要漁場。其中秘魯海域以產鯷魚為主,秘魯椂蜆隙嘍?睾J⒉?鵯褂悖?ê產量500~1000萬噸。 航運太平洋在國際交通上具有重要意義。有許多條聯系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線經過太平洋;東部的巴拿馬運河和西南部的馬六甲海峽,分別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徑和世界主要航道。海運航線主要有東亞-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加勒比海、北美東海岸航線,東亞-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沿海航線,東亞-澳大利亞、紐西蘭航線,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東、西海岸航線等。太平洋沿岸有眾多的港口。縱貫太平洋的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船隻由西向東越過此線,日期減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海底電纜太平洋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902年由英國敷設的。
太平洋資源豐富。西太平洋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是重要的漁場,出產鯡魚、鱈魚、金槍魚、蟹等。北美西海岸的哥倫比亞河以出產鮭魚著名。海底有大量的錳結核,海水可提取海鹽、溴、鎂等。大陸棚是世界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如加利福尼亞南部海域、黃海、東海以及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南部等海區。西太平洋沿岸很早就是具有高度文化的地區。但是歐洲人直到16世紀才開始對這一大洋進行探察。他們尋求所謂「南方之地」——澳大利亞,從而進入太平洋島嶼。1513年,西班牙佔領者巴爾沃亞(Vasco Nunez de Balboa)在巴拿馬地峽的達里恩(Darien)山頂看到浩瀚的太平洋。之後,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環球航行,橫渡太平洋。17世紀時,荷蘭航海家塔斯曼(Abel Tasman)發現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和斐濟。18世紀時,英國航海家科克、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等在太平洋航行考察。19世紀時,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於1831~1836年乘「比格爾號」(Beagle)環球航行,他在太平洋地區進行考察,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偉大的貢獻。
太平洋南起南極地區,北到北極,西至亞洲和澳洲,東界南、北美洲。約佔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其面積,不包括鄰近屬海,約為16525萬平方千米。是第二大洋大西洋面積的2倍,水容量的2倍以上。面積超過包括南極洲在內的地球陸地面積的總和。平均深度(不包括屬海)4187.8米。西太平洋有許多屬海,自北向南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東亞大河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經屬海注入太平洋。西經150°以東的洋底較西部平緩。西太平洋水下600米以上的海脊在有些地方形成群島。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雅浦和帛琉;自帛琉向東延伸至俾斯麥、索羅門群島和聖克魯斯;最後由薩摩亞群島向南至湯加、克馬德克、查塔姆和麥誇里。由於北部陸地與海洋的比例高於南部,以及南極洲陸地冰蓋的影響,北太平洋的水溫高於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無風帶和變風帶海水的含鹽量低於信風帶。對太平洋垂直海流影響最大的是南極大陸周圍生成的冷水。極地周圍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後向北蔓延構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層。深層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較鮮明的洋流自南極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該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攜冷水流向東然後在兩半球均流向極地。深海環流受鄰近洋流會聚區表層海水下沉的影響。在太平洋熱帶會聚區分別在南北緯35°至40°之間,距赤道越遠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會聚區在南緯55°至60°之間。 面積 16980萬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 4028米 最大深度 11034米 最大寬度 18000千米 最大長度 13900千米 海岸線 135663千米 年蒸發量 114厘米 年交換量 13厘米 年度陸地來水量 6厘米 太平洋生長的動植物,無論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魚類和其它動物都比其它大洋豐富。
太平洋淺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各大洋淺海漁場總面積的1/2,海洋漁獲量佔世界漁獲量一半以上,秘魯、日本、中國舟山群島、美國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漁場。盛產鯡、鱈、鮭、鯖、鱒、鰹、沙丁魚、金槍魚、比目魚等魚類。此外海獸(海豹、海象、海熊、海獺、鯨等)捕獵和捕蟹業也占重要地位。 太平洋地區共有18 個國家,這些國家雖小,但卻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顯赫。遠東經濟評論曾刊登過一篇文章,稱中國與美國未來的競爭將是在太平洋地區。因此,太平洋國家備受發達國家青睞,享有比其它地區都高的人均外援,官方援助資金每年在15億美元以上,約80%來自雙邊渠道。澳大利亞、美國、日本和紐西蘭是最大的雙邊贈款國,澳大利亞以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和萬那杜為援助重點;美國的官方援助基本上集中在北太平洋國家:帛琉、密克羅尼西亞和馬紹爾群島;日本援助涉及的國家較多,重點是農業、森林、漁業、基礎設施,包括醫院、學校和供水設施;紐西蘭的傳統援助國家為斐濟、湯加和薩摩亞。
泛太平洋包括的國家有; 中國朝鮮韓國 日本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 東帝汶汶萊新加坡 越南柬埔寨泰國俄羅斯 澳大利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 索羅門群島紐西蘭帛琉諾魯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吉里巴斯萬那杜吐瓦魯斐濟群島薩摩亞 湯加 加拿大 美國 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秘魯 智利 地區有關島威克島豪蘭島貝克島托克勞瓦利斯和富圖納紐埃法屬波利尼西亞英屬皮特凱恩美屬薩摩亞。 太平洋約有島嶼一萬多個,總面積440多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島嶼總面積的45%。大陸島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島、加里曼丹島、新幾內亞島、馬來群島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島嶼(火山島、珊瑚島)。大部分島嶼分布在大洋中、西部海域,其中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是太平洋中最大的島嶼,其面積僅次於格陵蘭島,是世界第二大島。
其中三大島嶼:
三大群島的自然條件和民族構成不同。美拉尼西亞群島位於180°經線以西,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西面與新幾內亞島相鄰,東到斐濟群島,從西北向東南延伸5000多公里,陸地面積約9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居 民以美拉尼西亞人為主,其外形特徵是身材較矮,但很壯實,頭發捲曲,皮膚呈黑色。由於這個原因,該群島有「黑人群島」之稱。密克羅尼西亞,系希臘文,「小島群島」的意思。其絕大部分島嶼位於赤道以北,東經130°~180°之間。組成該群島的島嶼一般都很小,共有2500多個,其中只有100多個有人居住。陸地面積3540平方公里,人口約27.5萬。主要居民是密克 羅尼西亞人,其外形特點是身材中等,頭發黑色,呈波浪形或直線形。波利尼西亞,也是希臘文,意思是「多島群島」,大致分布於180°經線以東,南緯28°和北緯47°之間。陸地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人口438萬。居民主要是波利尼西亞人,其外形特點是身材高大,膚色淺,頭發黑而直,與美拉尼西亞人明顯不同。 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 。現代的太平洋是中生代早期古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縮的產物。在長期洋底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相互作用和海底擴張運動等復雜地質構造活動中形成了現代洋底地形。洋底地形可分為大陸邊緣帶、大洋中脊和海底山脈、大洋海盆3大巨型構造地形單元。
可分為中部深水區域、邊緣淺水區域和大陸架三大部分。大致2 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約占總面積的87%,200~2 000米之間的邊緣部分約佔7.4%,200米以內的大陸架約佔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條島孤,島弧外側有深海溝。北部和西部邊緣海有寬闊的大陸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過5 000米。夏威夷群島和萊恩群島將中部深水區分隔成東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錐。邊緣淺水域水深多在5 000米以上,海盆面積較小。
太平洋中脊(也稱海隆)是洋底突出的地形結構,位置偏於大洋東部 。南始於南緯60°的南極-印度洋海嶺,向東至西經130°附近轉向北 ,大致平行於美洲海岸向北延伸 ,直到阿拉斯加灣,長約1.5萬千米 ,寬2000~4000千米,面積約占太平洋總面積的11%。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不太發育,高度比較低,一般2~3千米,在大洋南部比較高,愈向北愈低,到阿留申海盆幾乎與海盆相近,潛沒於北美大陸之下 。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大致東西向的斷裂帶所切割,相鄰兩帶間距離約900~2200千米 ,斷裂帶東西綿延2000千米以上,寬約一、二百千米,在地貌上表現為狹窄的槽溝。自北向南斷裂帶有:門多西諾斷裂帶(北緯40°40′)、默里斷裂帶(北緯38°)、莫洛凱斷裂帶(北緯26°左右)、克利珀頓斷裂帶(北緯11°30′)、加拉帕戈斯斷裂帶(赤道附近)、伊斯特斷裂帶(南緯27°左右)等。太平洋中脊是世界大洋中脊的組成部分,它的南端與南極-印度洋海隆相連接。
太平洋底的中部還分布著一系列呈西北 - 東南走向的海底山脈,是太平洋底最雄偉的地形之一。它北起堪察加半島,經皇帝海山、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向南直抵土阿莫土群島,綿延1萬多千米 ,是太平洋板塊受力作用 ,在玄武岩基底上發生斷裂,引發大量玄武岩沿斷裂噴發而形成的火山群。這些海底山脈與大洋中脊不同,多由無地震活動的海底火山構成,也有少數是活火山如馬里亞納群島北部的海底山脈,還有少數是由一些珊瑚島沉沒在大洋深處形成。它們具有比較平坦的頂峰,稱海底平頂山。一些高聳的海底山突出海面成為島嶼,如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等。
通過海山地形與鈷結殼資源量的分形研究表明,海山地形與鈷結殼資源量間呈多重分形分布。海山坡度與資源量分形呈三段式,引起海山坡度與資源量分段分形的原因是不同類型結殼分布疊加的結果。水深—資源量分形呈三到四段式,引起水深—資源量復雜分形的原因可能與海山基底洋殼有關,海山基底洋殼年齡老於165 M a的海山呈四段式分布,而小於165 M a的海山呈三段式分布。 太平洋火圈地理位置
全球約85%的活火山和約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區。太平洋東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緣的花彩狀群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活火山多達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或 The Ring of Fire 之稱,地震頻繁。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緯5-10°為界,分成南北兩大環流:北部環流順時針方向運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組成;南部環流反時針方向運行,由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秘魯寒流組成。兩大環流之間為赤道逆流,由西向東運行,流速每小時2千米。
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是決定太平洋上氣候的主導因素。此外,亞洲大陸和洋流也是影響因素。太平洋大氣環流由緯向分布的兩個高壓帶和三個低壓帶控制。
南北緯30°~35°之間 為強大而穩定的副熱帶高壓帶,高壓中心偏於大洋東部。在高壓控制區氣流以下沉為主,降水稀少,蒸發旺盛,形成太平洋面的乾燥帶和空中水汽的主要供應帶,還是大洋表層海水鹽度的最大地帶。從副熱帶高壓帶下沉並流向赤道低壓帶的氣流稱信風帶。信風帶風向穩定、風力較大,是地球上最著名的行星風帶,是低緯度大洋表層洋流形成和維持的重要動力。從副熱帶高壓帶下沉流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稱西風帶。西風帶也是大洋上的行星風帶,冬季強烈,狂風出現頻率達25%~35%,成為中緯度大洋表層海水從西向東流動的動力,尤其南半球西風帶,由於南太平洋與印度洋相連,加寬了海域以及南極冷源的影響 ,使西風帶成為風向穩定、風力強大的風帶,加之極鋒帶氣旋活動頻繁,常有18米/秒以上的大風,形成咆哮西風帶,給南太平洋中高緯度洋流以及航運造成很大影響。
北緯60°附近 為副極地低壓帶,位於阿留申群島一帶,又稱阿留申低壓。冬季低深,夏季較弱。它吸引周圍空氣作逆時針方向旋轉,進而吹動周圍大洋表層水體形成逆時針方向環流系統。南極低壓伸展到南極附近。太平洋上各氣壓帶和風帶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一樣,在一年中有位置的南北移動和強度的增大、減小變化,這種變化又會影響到太平洋中的洋流、水溫和鹽度的相應變化。在太平洋西部的熱帶和副熱帶、溫帶地區,由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間的熱力差異和行星風系的季節移動,形成了世界上特有的季風區。每年夏季海洋上暖濕氣流流向陸地,冬季時來自陸地的乾冷氣流又吹向海洋,這種地區性的季風環流擾亂了大洋中氣候的緯向分布,並對太平洋西部的洋流、水溫、降水、蒸發、鹽度以及海洋生物都產生明顯影響。
南、北太平洋 各形成一個以南 、北副熱帶高壓為中心的、規模巨大的反氣旋型環流系統,它是由穩定的盛行風帶引起和在地轉偏向力、大陸輪廓、島嶼分布作用下形成的 。北太平洋環流是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亞寒流組成。南太平洋環流是由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和秘魯寒流組成。在兩個環流系統之間是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在北太平洋的北緯45°以北,有以阿留申低壓為中心,由阿拉斯加暖流、千島寒流(親潮)和北太平洋暖流構成的氣旋型環流系統。在南太平洋的南緯40°以南海域,固無大陸阻擋,形成了環繞南極大陸的南極繞極環流(西風漂流),再南則是極地東風作用下形成的極地東風漂流。北太平洋的日本暖流(黑潮)是太平洋中最強大的洋流,是僅次於墨西哥暖流的世界第二大暖流,它是由北赤道暖流在呂宋島以東轉變而成,具有流速強、流量大(相當於世界各河流總流量的20倍)、流幅狹窄、延伸深邃、高溫、高鹽的特色。因為水色深藍,遠看似黑色,因而得名黑潮。北太平洋西風漂流又稱北太平洋暖流,是組成低緯和高緯洋流環流系統的重要成員。南太平洋的西風漂流是南極繞極流的表層部分,而到南緯35°~65°,則從海面擴展到海底,成為寬闊、深厚而強勁的風生漂流。它向東流,一支穿過德雷克海峽,一支自南緯45°開始轉向北流成為秘魯寒流。秘魯寒流沿南美洲西岸北流直抵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全長4600千米,是世界行程最長 、最強大的一支寒流 ,它在智利海岸附近寬度為180千米 ,而到秘魯海岸寬度變為450千米,流速不大,一晝夜約7.7千米。水溫15~17℃ ,比鄰近海域水溫低7~10℃ 。同時在盛行的東南信風作用下產生離岸流,使深約100多米的中層冷水補償而升到海面,上升流把大量硝酸鹽類和磷酸鹽類營養物質帶到海面,利於浮游生物繁殖。但是,當東太平洋中自赤道海域南流的埃爾尼諾暖流沿厄瓜多海岸南下,一直延伸到南緯5°甚至12°時 ,與秘魯寒流海水相混 ,引起寒流水溫增高,抑制了冷水上泛,引起沿岸的冷水性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到魚類因不適應而大量死亡,隨之食魚的鳥類也相繼死亡,給漁業生產帶來災難。這一海水溫度增暖現象稱為埃爾尼諾現象,已經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關注。 太平洋洋盆可劃為三個區。
1.東區︰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從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島,除了最北、最南段峽灣海岸的島群以及深入大陸的加利福尼亞灣之外,海岸平直,大陸棚狹窄,重要海溝北有阿卡普爾科海溝,南有秘魯智利海溝。
2.西區︰亞洲部分結構復雜,海岸曲折,大陸東緣有突出的半島,岸外有一系列島弧,形成眾多的邊緣海。從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群外緣有一系列海溝,北有堪察加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南有東加海溝、克馬德克海溝等。其中馬里亞納海溝位於北緯11 °20,東經142°11.5;,即於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之間,北起硫黃列島、西南至雅浦島附近。全長2550千米,為弧形,平均寬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大水深在斐查茲海淵,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點。這條海溝的形成據估計已有6000萬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溝的一部分。
3.太平洋中部是面積寬廣的海盆,是地殼構造最穩定的地區,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公尺(15,000尺)左右。西經150°以東為東太平洋海盆,從中美地峽經科科斯海嶺至加拉帕戈斯群島一線以南是秘魯-智利海盆和東南太平洋海盆。再向南越過東南太平洋海隆即為太平洋-南極洲海盆。這一海盆與西經150°之間的地區為太平洋-南極洲海嶺。西經150°~180°,自東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馬里亞納海盆和菲律賓海盆;在紐西蘭與東澳大利亞之間為塔斯曼海盆,向南為麥加利海嶺,即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水下界線。
一系列海底山脈把太平洋盆地分割成 4 個次一級的深海盆地,以皇帝一夏威夷山脈(海嶺)為界,以東是東北太平洋海盆,水深4000~6000米 ,最大深度7168米 ;以西為西北太平洋海盆,平均深度5700米 ,最大深度6224米 。中太平洋海底山脈、萊恩群島和馬紹爾群島之間為中太平洋海盆,水深一般5000~5500米 ,最大水深6370米 。中太平洋海盆以南,南極-太平洋海嶺以北為西南太平洋海盆,水深4500~6000米,最大水深8581米。太平洋洋底廣闊、平坦的深海盆地上的沉積物有褐粘土、生源沉積物、濁流沉積物、火山沉積物等,其中以生源沉積物和褐粘土分布最廣,幾乎占據了整個大洋盆地。
㈦ 海槽詳細資料大全
其邊緣部分的傾斜面子緩,長而幅度較寬的深海底的凹形地帶為海槽。它一般位於列島、海隆、海嶺等之間,與之呈平行關系,並互相鄰接。也有的海槽彎彎曲曲,且延伸很長。帛琉一九州海嶺與雅浦海嶺之間的雅浦海槽和東馬里亞納海嶺與西馬里亞納海嶺之間的東馬里亞納海槽等,皆屬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