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羅斯福總統為什麼決定首先進攻菲律賓
1944年7月,在中太平洋盟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後,兩支鉗形反攻的盟軍部隊,即尼米茲的中太平洋戰區部隊和從新幾內亞島北上的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戰區部隊,將在菲律賓群島前會合一處。由於兩支盟軍部隊在太平洋戰區的反攻速度比預定的作戰計劃大大提前,因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這一新的形勢面前,並未能及時明確太平洋盟軍的下一步具體行動方向。最後,羅斯福總統接受了麥克阿瑟的建議,決定首先進行菲律賓戰役。
B. 關於二戰中,美日兩國在菲律賓群島的戰役詳細資料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也被稱為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或簡稱瓜島戰役,行動代號為瞭望台行動,是同盟國部隊(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於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這是盟軍戰略計劃的一部分,以保護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間的運輸航線,也是盟軍在太平洋反攻的開始。這是在科科達小徑戰役實施數個月後,盟軍對日本實施的第2個主要攻勢。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是以美軍小型登陸戰為開始,隨後日軍為奪回島嶼而逐次增兵,並在海上、陸地、空中展開了空前的爭奪,從而演化成了日本與盟軍的決戰。雙方歷時半年多的爭奪,均損耗了大量的戰艦、飛機,而日本的人員傷亡也遠超美軍。最終,日本因無力進行消耗作戰,而選擇撤軍。美軍最終完全占據瓜島,爾後奪取了索羅門群島,最終是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美軍因此開始進行戰略反攻。
瓜達爾卡納爾是中途島之後日本的再次失敗,也是日本從戰略優勢走向劣勢的轉折點,從世界范圍來看,1942年底盟軍在瓜島的反攻和勝利,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阿拉曼戰役一起,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C. 二戰時期日本猛攻菲律賓,為何美國會輸掉菲律賓戰役
小油瓶想說,面對精銳日軍、精心謀劃、精心准備、突然襲擊,戰爭准備不足並且兵力並不佔優的美國人在“自信心十足”的麥克阿瑟中將帶領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驕傲的麥克阿瑟中將根本不相信日本人要對他動手,疏於戒備,錯誤判斷,讓本就實力不足的軍隊雪上加霜。
下面小油瓶帶您走進這場對麥克阿瑟來說失敗的作戰!
至此菲律賓戰役徹底以美國人的失敗告終。
所以麥克阿瑟的錯誤判斷、疏忽大意導致空軍被殲滅,海軍望風而逃,自此制空權制海權徹底消失,而菲律賓部隊缺乏戰鬥力和戰斗精神被日軍精銳部隊擊潰,無奈退守巴丹,巴丹守軍又因缺乏糧食和支援,無奈被殲滅,這就是美國人是如何輸掉菲律賓戰役的!
D. 1943年美軍在反攻路線上出現了什麼分歧最後採用了何種反攻戰略
1943年美軍在反攻路線上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以麥克阿瑟為代表的陸軍主張,應該沿著新幾內亞向菲律賓發動反攻;海軍卻認為應沿著中部太平洋路線反攻。最後華盛頓決定採用「雙叉沖擊」的戰略,從西南和中部太平洋兩路同時發動反攻,使日軍顧此失彼,無法相互援助,最後兩路美軍在菲律賓會師。
E. 美軍為什麼決定先進攻菲律賓
在盟軍方面,美軍最高指揮部通過過去數次大會戰,已經對日本陸海空軍的戰略戰術了如指掌,對日軍還剩多少戰斗能力也十分清楚,可以隨心所欲願意怎麼打就怎麼打。盟軍的戰斗能力十分雄厚,日本已是強弩之末,力不從心。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戴墨鏡者)視察萊特島灘頭陣地。在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已決定不再逐點進攻,而提出了直指日本本土的作戰方案。美國海軍司令金上將、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尼米茲上將及其他海軍指揮官們,主張在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取得空軍基地後,乾脆繞過菲律賓主島呂宋島,直取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台灣及廈門一帶,像瓶塞一樣堵住日本本土和南洋之間的補給線,加緊海上封鎖,同時空襲日本本土,置日本於絕對被動之中。麥克阿瑟陸軍上將不同意這個作戰計劃,堅決反對繞過菲律賓先取台灣省。他主張在萊特島首先登陸,攔腰斬斷菲律賓防守線,建立航空兵和後勤基地,然後進攻呂宋島,切斷日本本土與南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7月7日,羅斯福總統親自來到夏威夷,討論今後的作戰方針。在會上,麥克阿瑟將軍堅決反對尼米茲的作戰方針。他說:日軍盤踞在菲律賓,菲律賓人民都在受苦受難,解放他們是美國的責任,所以一定要先拿下菲律賓。之後,麥克阿瑟又和尼米茲直接會談,詳述自己的意見,認為台灣省只不過是一個基地,消滅日軍戰略要地、收復菲律賓才是先決的。尼米茲最後同意了他的意見,於是夏威夷會議圓滿結束,決定了先進攻菲律賓的方針。
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戴墨鏡者)視察萊特島灘頭陣地。
F. 麥克阿瑟血戰巴丹半島,美國為什麼要放棄菲律賓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幾乎與此同時,菲律賓也遭到了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成了第二個珍珠港。麥克阿瑟渴望已久的戰爭終於來到,他激動地站在巨大的兵力部署圖前,向駐守菲律賓各島的部隊下達著作戰命令。
其實,在他的潛意識里,根本瞧不起日軍的戰鬥力,更不相信珍珠港會在日軍的偷襲中損失慘重。這種錯覺不可能帶來正確的判斷力,致使在開戰最初的幾個小時,讓他缺乏戒備,甚至做出錯誤的決定。滿懷信心的麥克阿瑟,能守得住菲律賓嗎?
全然不知的麥克阿瑟,一邊不停要增援、要補給,一邊給前方將士打氣,“增援很快就到”。時間一天又一天的過去,軍方許諾的援助物資和增援部隊始終不見蹤影。他也不再去前線慰問了,因為將士們質問補給在何方時,他無言以對。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G. 二戰末期,美軍在太平洋能在菲律賓登陸打日本,說明運送和登陸能力很強,為什麼不直接在日本本土登陸
打菲律賓就是為了打日本本土。。。
登陸作戰是十分危險的,通常需要牢牢拿住制空權,並且有很好的補給線才可以。。而且必須要先破話日本的島鏈防禦,否則你只能去對日本進行一次突襲,而無法完成一次大規模登陸。後續的補給很難在通過還沒有佔領的島鏈防禦時不遭受駐守部隊攻擊。
美國當時急缺的是一個可以直接轟炸日本的機場。這是攻擊日本本土的前提。。。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提出了多個進攻路線。1,讓國民政/府發動反攻,奪回中國華東地區機場,但是國民政/府一直以緬甸援華通道不暢為由,沒有發動大規模反攻。2,中太平洋攻擊路線,尼米茲倡導的,目標是奪取關島,塞班島,進而攻擊日本本土。3,南太平洋攻擊路線, 麥克阿瑟倡導的,奪回菲律賓,然後/進攻沖繩,再進攻日本本土。。
最後美軍是2,3兩條路線同時進行的。。。最後南太平洋路線最早獲得攻擊日本本土的能力,並且對日本本土進行了大規模的燃/燒/彈轟炸,摧毀了日本幾乎一切工業。但是,即使這樣,日本本土仍然難打,畢竟當時日本國民極度崇拜天皇,很可能全民抵抗。而沖繩戰役美軍付出了極大傷亡,根據沖繩戰役中的美軍傷亡來估算登陸日本本土美軍的傷亡代價將會是上百萬人。。於是美國最後還是爭取以別的方法讓日本投降,包括仍原子彈,以及放棄罷黜天皇。
H. 二戰時,美國為什麼不從中國大陸上反攻,幫助解放中國,而是解放了菲律賓
美國是從東往西打,如果要從中國打,首先要把大量的軍火,後勤運到中國,當時美國在東方的的後勤基地是印度,往中國的唯一陸上通道是滇緬公路,而且滇緬公路還是44年才打通的,如果美國要從中國往東打,首先先要把這些軍隊,物資走大西洋,冒著狼群的危險運到印度,再走滇緬公路運到中國,再反攻,不但值不當而且技術上也行不通。而美國以海軍見長,完全可以掌握西太平洋的制海制空權後直逼日本本土。進攻菲律賓是麥克阿瑟一定要打,其實從戰略角度來說打灣灣更合適。打菲律賓的目的是切斷日本本土與南洋的海上交通線。
I. 美國為什麼要參與菲律賓搶奪海南戰
為了在在南海挑事、攪局,以攪亂我國周邊國際環境為手段,企圖妨礙我國的發展,美國這么做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嚴重威脅到美國的
,對中國不敢發動戰爭,只能用攪亂中國的手段來阻礙中國的發展,其實還不只是攪局中國周邊,而且美國一直在培養中國國內的「
」、「民粹公知」等,從內部進一步搞亂中國。
J. 菲律賓戰役的戰役詳況
菲律賓戰役發生的時間是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戰役兵力:
參加這次戰役的日軍有第14軍團(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飛機300架)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哈特上將,主要類型的戰斗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戰役過程:
戰役開始時,日軍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呂宋)海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於12月8—9日摧毀了美軍在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斗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倖免。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了制空權後,乘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
12日,第16師木村支隊(約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佔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准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戰役的主要目的業已達到。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79500人)撤向巴丹半島。
菲律賓戰役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斗。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同日,日軍佔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日軍攻佔巴丹半島後,對科雷希多島連續實施炮擊和轟炸。5月2日,日軍對該島實施火力准備,5日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路登陸,對島上要塞發起攻擊。1.5萬名美菲軍依託坑道工事抗擊,並組織敢死隊展開白刃戰。6日,日軍後續部隊投入戰斗,溫賴特率美菲軍余部投降。7日,日軍佔領該島。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
美軍佔領萊特島後,山下奉文將駐呂宋島日軍28.7萬人編成3個集團,分別駐守北部和中南部山區,企圖以持久防禦牽制和消耗美軍。美軍為取得進攻呂宋島的前進基地,於12月15日佔領民都洛島。1945年1月9日,美第6集團軍約20萬人在美國第7艦隊艦炮的強大火力和美國第7、第3艦隊航空兵突擊的掩護下,從呂宋島西岸的林加延灣登陸,爾後一路(第1軍為主)向北呂宋進攻,另一路(第14軍為主)向馬尼拉方向推進。第一天有6800人(美第1、第14軍的基本兵力)在呂宋島上陸,並且奪取了正面32公里、縱深7.5公里的登陸場。為加快進攻速度,美軍在向林加延灣增兵的同時,以第8集團軍部分兵力分別在蘇比克灣西北的聖安東尼奧和馬尼拉灣以南的納蘇格布登陸。各部隊同時向馬尼拉進逼,美軍經過一系列戰斗於3月3日攻佔馬尼拉。2月,美軍還開始了解放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巴拉望島及其他島嶼)的戰斗行動,美第8集團軍(司令艾切利貝爾蓋爾上將)參加了此次行動。嗣後,美軍在呂宋島和其他島嶼上進行了消滅島上南北兩部日軍個別孤立集團的戰斗行動。菲律賓的戰斗行動於7月初正式結束,但是,在呂宋島及其他島嶼上同繼續抵抗的小股日軍的戰斗一直持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菲律賓人民抗日游擊軍人民抗日軍曾給予盟軍巨大援助。
戰役詳況:
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賓戰役是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盟軍下,反攻日本軍的一系列戰役。
菲律賓、美國及澳大利亞軍隊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領導下,於1944年10月17日至12月31日進攻位於菲律賓中部雷伊泰島之戰役,以消滅由日軍山下奉文大將指揮的日本軍隊,此戰役為解放整個菲律賓群島、建立菲律賓之民主及結束日本在菲律賓3年多之統治拉開序幕。
萊特灣海戰:
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
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戰斗。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系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居於劣勢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沈,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地對盟軍艦艇進行自殺式攻擊。
奧爾莫克灣戰役:
日本帝國與美國在1944年11月11日至12月21日於菲律賓的卡莫特斯海一帶爆發的一系列海上及空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雷伊泰島戰役之一部分,戰役爆發的原因是日本軍隊向在雷伊泰島的守軍增援和補給,而美國軍隊嘗試進行阻截。
民都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於1944年12月13日至12月16日在菲律賓群島北面之民都洛島爆發之民都洛島戰役,美軍希望在此島建立一個基地以支援進攻呂宋島的仁牙因灣戰役。
仁牙因灣戰役:
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祖斯·B·奧登多夫指揮盟軍艦隊駛向仁牙因灣海岸,美國海軍及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艦只炮轟日本帝國在仁牙因灣之據點。
呂宋島戰役:
美國及菲律賓聯軍的登陸戰役,以消滅島上的日本帝國軍隊,戰役結果是美國和菲律賓聯軍獲勝,盟軍在3月份控制了呂宋島上所有戰略及經濟上重要之據點,雖然在包圍圈內的日軍仍持續在山區抵抗至日本無條件投降。
卡巴那圖營救:
1945年1月30日解救位於菲律賓卡巴那圖(甲萬那端)的日軍戰俘營內511名盟軍戰俘的軍事營救行動,參加行動的有美國陸軍游騎兵與菲律賓游擊隊。此次行動是同盟國特種部隊的一次經典軍事行動。
巴丹半島戰役:
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從日本帝國手中解放菲律賓群島中呂宋島之巴丹半島的戰役,是解放菲律賓之戰役中的一部份,目的是佔領馬尼拉灣之西海岸,以使用馬尼拉之港口設施及開辟供應線以支援進行中的馬尼拉戰役。
馬尼拉戰役:
在一個月的戰事中,馬尼拉遭到嚴重的破壞,它標志著日軍對菲律賓3年佔領期結束及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實現他勝利重返菲律賓的承諾。
科雷吉多島戰役:
美國攻擊科雷吉多島島上利用原美國遠東軍建立的要塞防守的日軍,以收復該島。
碧瑤戰役:
它是美國收復呂宋島之最後一場戰役。
巴拉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在1945年2月28日至4月22日於菲律賓群島南部巴拉望島爆發的巴拉望島戰役是美軍勝利者1號及2號計劃之延續,亦是美軍解放菲律賓戰役之一部份,美軍希望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結束日本統治及消滅殘余之日本守軍。
米沙鄢群島戰役:
美軍與菲律賓游擊隊於1945年3月18日至7月30日對日軍發動的勝利1號及勝利2號計劃內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行動之一部份,目的是解放南部島嶼及消滅防守之日軍。
棉蘭老島戰役:
美國聯同菲律賓在1945年3月10日至8月15日在菲律賓群島中的棉蘭老島對日本帝國所發動的軍事行動,代號為勝利者5號計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的行動之一,目的是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及消滅在島上的日本守軍。
戰役結果:
菲律賓戰役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中將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美軍憑借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了南海,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許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