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紅薯是誰從外國偷運回國的
1、紅薯在我國本沒有的植物。
2、紅薯真是從國外偷運進來的。
3、但真正偷運進來的是紅薯藤,絞於纜繩之中傳入中國。
『貳』 紅薯是我國從外國進口的嗎
紅薯原產於南美的秘魯、厄瓜多、墨西哥一帶,因其具有適應性廣、繁殖力強、栽培簡便、高產穩收、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等特點,全世界有111個國家或地區種植紅薯,其中有101個屬於發展中國家。歐洲第一批紅薯是由哥倫布於1492年帶回,然後經葡萄牙人傳入非洲,並由太平洋群島傳入亞洲。紅薯最初引入我國是在明朝萬曆年間,當時福建華僑陳振龍常到呂宋(現今菲律賓)經商,發現呂宋出產的紅薯產量最高,於是他就耐心地向當地農民學習種植之法。後來經過陳氏家族的推廣,紅薯在全國普遍栽種。
『叄』 從菲律賓帶回的什麼國寶,是中國成人口大國的因素
紅薯,我們都很熟悉,尤其是大冬天的,吃一口熱乎乎的烤紅薯,很是愜意。那麼,當我們在吃紅薯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中國是紅薯的原產地嗎?
我可以告訴你,紅薯是舶來品,我們現在能吃到紅薯要感謝兩個人:哥倫布和陳振龍。
這種增長,到新中國成立後,依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甚至到今天,中國仍是世界最主要的紅薯、玉米、花生的生產國和消費國。只不過現在,紅薯這些食物有了更多的吃法,比如紅薯可以做成紅薯粉、紅薯片等等,他們從糧食食物變成了休閑食品。
『肆』 紅薯為何又被稱為番薯它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
紅薯之所以叫番薯是因為紅薯不是本地產物而是一種海外產品,明朝時期帶到了我國境內所以說才會被稱為番薯,是明朝的一個秀才把紅薯這種作物帶到了我國境內的,下面仔細的說一下當時的一些事情。
三、廣泛使用
番薯來到了我國之後因為它的產量大可以說是非常的受到歡迎,一開始在河南、河北等地界盛行,等到了清朝時期包括浙江等地區也開始流行起來,可以說從明朝前期的幾千萬人口到清朝的幾億人口,番薯的作用功不可沒,正是因為解決了飢荒的問題人口才能夠呈現爆炸式的增長。
『伍』 蕃薯是什麼時期引入中國的是怎麼引進來的
紅薯學名番薯,又名山芋、紅芋、甘薯、番薯、地瓜、紅苕等等。明朝萬曆間番薯傳入中國後,首先在福建、廣東等地傳播,清代在中國開始真正大規模地推廣種植。
一百多年之後,到了清朝年間,陳家後代,就把家族推廣紅薯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叫《金薯傳習錄》。現在紅薯已經不是我們主要的糧食作物了,吃烤白薯和吃玉米一樣成為一種口味的調劑了,但是,不要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
玉米、紅薯、土豆,這些糧食作物,他們傳進中國,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糧食結構,而且使中國人在其後幾百年間度過了一次一次的天災人禍,也使中國的人口,在幾百年間不斷地翻番上升。
『陸』 紅薯是從那個國家引進的詳細點
番薯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中國大多數地區普遍栽培。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 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在明代時期引入中國,中國引進番薯第一人是陳益,據史料記載,陳益是廣東東莞虎門北柵人,明萬曆八年(1580年),他身著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從虎門出發前往安南(今越南)。
到達安南後,當地酋長接待他們時擺出一道官菜,這道菜香甜軟滑,除了非常可口外,還能充飢,這便是番薯。
陳益此後便特別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兩年之後的1582年,他冒著殺身的危險,收買酋卒,將薯種藏匿於銅鼓中,想偷偷帶回國。陳益在其祖父位於虎門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墳墓前購置了35畝地,開始大面積種植番薯。
成功收獲後,他決意要把這種食物廣為傳播,並將自己的壽穴也選在薯田邊,要與番薯長相廝守。陳益作為「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為我國開辟糧源,貢獻重大。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
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飢民流離。
彼時,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著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據記述,陳世元在山東膠州古鎮傳授種植番薯的時候,親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獲,得薯尤多,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番薯在華北地區便很快推廣開來。
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在直隸、更由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並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733年,番薯傳到四川,1735年傳至雲南,1752年傳至貴州。此後,番薯蹤跡遍布西南。
營養
有觀點提倡番薯應連皮吃,因番薯含有豐富的鈣質和多酚。烹煮前應徹底將皮洗凈,連皮煮熟食用最能吸收營養;且因番薯較少加農葯,可購買品質較好的番薯,帶皮烹煮食用,更能吸收到完整營養。地瓜皮含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糖類物質,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保持血管彈性,預防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
橙黃色的番薯是因為當中的β-胡蘿卜素,但不是所有的番薯都是橙黃色的。除了有紫心番薯之外,在烏干達的番薯卻是白心的,因為當地的氣候令胡蘿卜素含量較高的物種無法成長,但可以生長的物種卻只會製造大量碳水化合物。
紅薯含有眾多膳食纖維,在腸道內無法被消化吸收,能增強腸道蠕動,另有一種氧化酶物質,這種酶容易在人的胃腸道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如紅薯吃得過多,會使人腹脹、打嗝、放屁。
紅薯是β-胡蘿卜素最豐富的天然來源之一,到達人體內會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對人體免疫系統和至關重要,而且也可以保持眼睛健康。
食用
在東亞,烤紅薯是流行的街頭食品。在中國,紅薯,通常是黃色品種,在冬天用大鐵桶烘烤,作為街頭食品出售。
冬日供應的紅薯湯,將紅薯加冰糖和姜在水中煮沸。在閩菜和台灣菜中,紅薯常與米飯一起煮成粥。紅薯蒸干是連城縣的一道名菜。紅薯青菜是台灣菜中常見的配菜,通常煮熟或炒熟後與大蒜和醬油混合食用,或在食用前簡單地加鹽調味。
它們以及以紅薯根為特色的菜餚,常見於便當 餐廳。在中國東北菜,紅薯通常被切成塊並油炸,然後浸入一鍋沸騰的糖漿中。
在印度的一些地區,紅薯晚上在廚房的煤上慢慢烤熟,然後配上調料食用,而在南方,更簡單的方法是在去皮、切塊和調味蔬菜菜餚之前簡單地煮沸或加壓烹飪,作為膳食的一部分。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它被稱為「Sakkara valli Kilangu」。
它被煮沸並作為晚間小吃食用。在印度的一些地方,新鮮的紅薯被切成薄片,曬干,然後磨成麵粉;然後將其與小麥粉混合並烘烤成薄餅(麵包)。一些印度社區將 15% 到 20% 的紅薯收成轉化為泡菜和小吃片。部分塊莖收獲在印度用作牛飼料。
在巴基斯坦,紅薯被稱為shakarqandi,可作為蔬菜菜餚和肉類菜餚(雞肉、羊肉或牛肉)烹制。灰烤紅薯在巴基斯坦集市上作為小吃和街頭食品出售,尤其是在冬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番薯
『柒』 紅薯是從哪個國家在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一般的歷史記載來說,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十六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
栽培技術
育苗方法
紅薯需在移栽種植前2個月育苗,即春薯在1月下旬開始育苗,秋薯在6月中下旬育苗,早冬薯在8月上中旬育苗。可採用一次性育苗,也可以分次繁殖。
每年進行選種育苗提純復壯。要在無病毒病和瘡痂病病區,且品種一致的田塊選種,選擇薯形長、勻、無棱溝、直、皮光滑、無病蟲斑和傷痕的中型種薯做種,種植前用1.0%硫酸銅液或2%的氫氧化鈉溶液浸5~10min[6],也可用Bt、白僵菌等有機生產允許的生物菌劑浸泡種薯2h,最好採用紗網大棚無蟲條件繁殖脫毒苗。
苗床基肥要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漚制有機肥500~1000kg、礦質鉀鎂肥50kg。下種前用石硫合劑或石灰對苗床進行消毒或悶棚消毒。
苗期管理
紅薯育苗期間根據苗情適時追肥,肥料用經有機認證的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NPK養分總含量≥6%,有機質含量≥40%),育苗期追肥總量每667平方米一般為250kg。第1次「紅芽」期,一般施稀薄肥水;當苗高10~13cm時,可進行第2次追肥。每次施肥後,都要用清水潑澆洗苗,防止肥料粘附幼苗而引起燒苗現象。
培土可分2~3次進行,苗高10cm左右,即可進行第1次培土,隔7d進行第2次培土,共培土3~5cm。培土最好用肥沃疏鬆細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勻撒入苗床中。培土可與施液態肥料結合進行,做到先培土後施肥,使土壤和幼苗基部密切結合,以利早發、多發新根。
下種後每隔15d噴施1次Bt等有機生產許可的生物菌劑和300倍茶麩水,撒1次草木灰;並在苗床周圍或育苗棚外放性激素誘捕器。
苗床管理還要抓好保溫、保濕、通風等措施,以溫度為主。出苗前,晚上要蓋草簾,保持床溫25~35℃。出苗後溫度控制在20~25℃,要防止高溫灼苗,如膜內溫度超過30℃,要及時通風散熱,防止燒苗。寒潮來臨時要做好保溫工作。
種薯出苗前一般不澆水,以利高溫催芽、防病和出苗。如苗床過干,可用噴霧器在苗床上噴清水。出苗後要注意苗床濕度,當苗床發白時要及時澆水,濕潤床土和澆灑稀肥水,以促進薯苗生長;苗床過濕時,及時揭膜通風。
整地起壟
選擇前茬為十字花科、百合科、禾本科作物,最好是豆科作物的地塊,前茬收獲後人工除去田間雜草,枯枝落葉。
用機器或畜力對土壤進行深翻土層曬土,同時每667平方米施入經有機認證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500kg、草木灰300kg或礦物鉀鎂肥50kg、磷礦粉25kg 。基肥深施30cm左右,基肥距種苗應在16cm以上。
起壟規格:春、秋植壟寬100cm包溝,壟高30cm;冬植壟寬120cm包溝,壟高25~30cm。要求壟型肥胖、壟溝窄深[ 。
紅薯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因生育時期不同而異。氮肥以莖葉生長時期吸收較多,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少;磷肥在莖葉生長中期吸收較少,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多;而鉀肥的吸收從栽插到收獲都比氮、磷多,以塊根膨大時期更為顯著,因此,紅薯施肥應圍繞這一特點進行,N∶P∶K=5:6:20 。最好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紅薯有機種植禁止施用任何化學肥料,以基肥施用為主,一般基肥用量占總施肥量的60%~80%,基肥結合整地起壟施入。
待移栽苗活棵後,結合補苗追施1次沼液或充分腐熟的稀薄糞水,作為提苗肥。第2次在紅薯結薯期,即春、秋植種後60d左右,冬植種後70d左右追施1次催薯肥。催薯肥以鉀肥為主,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製有機肥(或有機認證有機肥)500kg、草木灰250kg或礦物鉀鎂肥25kg。施用方法一般是用犁破開壟兩邊,或用小鋤在壟腰部開小溝,然後把肥料與益生菌拌勻進行條施,施後應進行1次澆水,以促其盡快發揮其肥效。同時施肥後可結合人工除草進行培土。
紅薯在定植時澆了定苗水後,在栽插後30~40d,開始分枝、拖蔓,需水量增大,此時若遇乾旱,要及時澆水,可採取溝灌方式,但灌水量不能超過壟高1/2。整體來看,水分管理掌握土壤基本濕潤為宜。若遇雨天應及時排澇,以防積水造成薯苗徒長,出現只長柴根不結薯的現象。
『捌』 紅薯為什麼又被稱為番薯,它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
紅薯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一種食物,它吃起來甜甜的,而且非常有營養。我們知道紅薯還有一個名字叫作“番薯”,一看這個“番”字,我們就知道,紅薯並不是原產於中國的食物,這是因為我們一般是把外國稱為“番”。其實,紅薯是原產於美洲的一種食物,後來哥倫布發現了紅薯,就把紅薯帶回了西班牙種植。紅薯在我國明朝時期才傳到我國,它能夠進入我國和明朝一個叫作陳振龍的秀才有關。
紅薯就這樣被帶回了國內,百姓們馬上將紅薯種植起來,很多人都由於有了紅薯,才吃上了飽飯。
『玖』 紅薯的來歷
紅薯,又稱甘紅薯、芋頭、紅蕷、紫蕷、番薯、甘薯、山芋、地瓜、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紅苕等,旋花科一年生植物,不同地區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河南人稱其為紅薯,北京人叫白薯,山東人和東北人稱為地瓜,上海人和天津人稱山芋,江蘇南部稱為山芋,而蘇北徐州地區稱為白芋,安徽北方大部分地域和蘇北地區的豐縣附近稱為紅芋,安徽西南部安慶也稱為「紅芋」,,而安徽中南部合肥六安一帶則稱之為芋頭,陝西、湖北、重慶、四川和貴州稱其為紅苕,浙江人稱其為番薯,江西人稱為紅薯、白薯、紅心薯、粉薯之類,不一而足,福建、廣西稱其為紅薯或地瓜。同一地區不同區域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盡相同,比如山東大部分地區雖稱其為地瓜,但魯南棗庄、濟寧附近的當地人又習慣把它叫作「芋頭」,而真正的芋頭則被叫作「毛芋頭」。
番薯(本草綱目,福建、浙江、廣東)甘藷(植物名實圖考),甘儲、甘薯、朱薯、金薯、番薯、番茹(本草綱目拾遺),甘藷、番薯、紅山葯、朱薯、唐薯(農政全書等),玉枕薯(台灣府志),山芋(江蘇),地瓜(遼寧、山東),山葯(河北),甜薯、紅薯(山西、河南),紅苕(四川、貴州),白薯(北京、天津),阿鵝(雲南彝語)
形態特徵
紅薯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卧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葉形,全緣或3-5(-7)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顏色為品種的特徵之一;葉柄長短不一,長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無毛。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傘形,花序梗長2-10.5厘米,稍粗壯,無毛或有時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2-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早落;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長,外萼片長7-10毫米,內萼片長8-11毫米,頂端驟然成芒尖狀,無毛或疏生緣毛;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內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開花習性隨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有的品種容易開花,有的品種在氣候乾旱時會開花,在氣溫高、日照短的地區常見開花,溫度較低的地區很少開花。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
地理分布
中國分布
主要分布於中國北京、山東、河南、天津、河北、東三省、內蒙古、雲南、四川、湖北、甘肅、安徽、福建、陝西、湖南等地。
世界分布
分布於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全球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主產於北緯40°以南)。
生長習性
溫度
喜暖怕冷,低溫對其生長有害,當氣溫降到15℃,就停止生長,
低於9℃,薯塊將逐漸受冷害而腐爛;在18~32℃范圍內,溫度越高,紅薯生長速度越快,超過35℃則對生長不利。塊根形成與膨大的適宜溫度是20~30℃,以22~24℃最適宜。
水分
紅薯
圖冊 10張
地上部和地下部產量都很高,莖葉繁茂,根系發達,生長迅速,蒸騰作用強,紅薯需水量較大。土壤相對含水量在生長前期和後期保持在60-70%為宜,生長中期是莖葉生長盛期和薯塊膨大期,土壤相對含水量以保持在70~80%為宜。
光照
紅薯喜光喜溫,屬不耐陰的作物。光照不足,葉色變黃,嚴重的脫落,沒有葉子。受光不好的一般減產20~30%。紅薯是短日照作物,每天日照時數在8~10小時范圍內,能誘導紅薯開花結實。
土壤
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耐酸鹼性好,能夠適應土壤pH4.2~8.3的范圍。
生長繁殖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卧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葉形,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全緣或3-5(-7)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顏色為品種的特徵之一;葉柄長短不一,長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無毛。
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傘形,花序梗長2-10.5厘米,稍粗壯,無毛或有時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2-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早落;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長,外萼片長7-10毫米,內萼片長8-11毫米,頂端驟然成芒尖狀,無毛或疏生緣毛;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鍾狀或漏斗狀,長3-4厘米,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內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
開花習性隨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有的品種容易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