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菲律賓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發布時間:2023-01-26 18:09:50

1. 端午吃棕子這個傳說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歷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2. 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五月初五端午節;
雄黃燒酒菖蒲劍;
三角棕子裹糯米,
各色香袋掛胸前。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又名端陽、重午、端五、重五、端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說法。過去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楚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五月五端午節。但是近代學者的研究證明,端午節的許多活動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據宋高承《事物紀源》記載,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為了操練水兵而劃龍舟,這說明端午節起源較早。也有人認為該節是龍圖騰的祭祀節日,或來源於 夏至,或起源於惡日。還有的認為是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還有曹娥救父之說。也有人主張五月五端午節與介子推有關。還有的說是為了祭祀先祖。類似傳說五花八門。端午節的起源可能是為了祭祀水神或龍神而舉行的祀神儀式,後來各地又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對端午節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釋,其中紀念屈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

(一)祀神�

端午節是一個祭祀諸神的節日,其中有屈原、曹娥、蠶神、農神、張天師和鍾馗之祭。� 曹娥是浙江地區五月五日祭祀的神靈之一,至今民間還流傳有關歷史傳說。由於她是孝女的楷模,為東漢時期的統治者所提倡,於是加以宣傳,並把她與龍舟聯系起來。浙江建德地區認為白娘子盜仙草救了許仙,也救了百姓,所以當地在端午節祭白娘子。�

端午節的另一避邪之神是鍾馗。是日各戶都購買鍾馗圖,掛於門上驅鬼,各戶之間也以贈送鍾馗像為榮。鍾馗既可打鬼,又可驅疫。古代早期就迷信鍾馗,如銅鏡上的圖案。張天師、鍾馗皆為道教歷史人物,道教正是善於驅鬼降妖,而五月五日為毒月日,自然會把道教的神仙搬到節日中來,所以這是較晚興起的信仰。�

浙江衢州地區把五月五視為葯王神農的生日,以該日陰晴占卜年成好壞及葯品的質量。而端午采葯則由來已久,在全國各地都較流行。�

另外,在福州稱瘟神為大帝,曾修建廟宇供奉,五月端午舉行大帝誕,殺牲祭祀,搭台唱戲。而浙江湖州地區過謝蠶神節。�

(二)劃龍舟

劃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中國絕大多數縣市在端午節劃龍舟。所謂龍舟,就是龍與船的結合,是一種以龍為標志的競賽船隻。劃龍舟不僅在漢族地區流行,在少數民族地區也相當活躍,如壯族、傣族、苗族都有盛大的龍舟賽會,雲南西雙版納舉行潑水節活動時,傣族也舉行龍舟比賽,龍舟華麗,觀者人山人海,頗有民族特色。另外在朝鮮族、白族、土家族、拉祜族、仫佬族、京族、黎族地區,也過端午節,劃龍舟,其中滿族又稱「重五節」。

龍舟的特徵表現在龍頭、龍尾上,此外還有各種裝飾,如舟上有神樓、神位、旗幟、彩燈、大鼓、銅鑼等等。每逢端午節時,事先要修龍舟,訓練水手,到節日進行龍舟比賽。比賽前,必須請龍、祭龍,然後進行競渡。�

劃龍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驅除瘟疫。有的地方還以龍舟送鬼,即驅邪避瘟疫。在廣東民間流行一種紙符,書有「天生火官除百害,八卦水御滅凶災」,就是劃

龍舟時用的,目的是去災求吉。�

(三)吃粽子�

粽子,又稱角黍。角黍的做法是把粽葉即大竹葉泡濕,糯米發開,以肉、豆沙、棗仁等為餡,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狀,蒸煮熟而食之。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呢?傳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向他獻的供品。其實吃粽子懷念屈原是較晚的,在此之前粽子是一種夏令或夏至食品,同時用以祭祀水神或龍,後來才把紀念屈原附會上去,並流傳至今。�

端午節的特點和活動內容,在一首民謠中有充分的反映:�

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船下水喜洋洋。�

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早晨小孩還沒出被窩時,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小孩嘴邊,認為雞蛋有健身之效,也與蛋生神話有關。�

雄黃酒,是酒內加入葯物——雄黃,其中含三硫化二砷。民間認為把雄黃酒塗在額上、耳朵上,能防蟲健身。浙江奉化民間認為端午前後的葯材治病最靈,必多採集,送給老人,故稱該節為送葯節。東北少數民族在端午節早晨,出去采菖蒲、艾蒿。還去水域捉青蛙,然後往蛙口內填一塊墨,令其乾燥,一旦發現有人患浮腫病`,就用蛙墨塗抹傷口,但必須是在端午節時製作的。�

(四)避五毒�

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此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預防,包括以服葯和宗教手段來避五毒之害。為了對付五毒,在端午節要賜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貼端午符,沐浴蘭湯等等。天津已婚婦女要帶領小孩到河邊「躲午」,並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丟入水中,取小布人代替受災,俗稱狗咬災星。�

首先,佩戴避邪植物。起初是插菖蒲、艾虎。民間多自采自用,城裡則有人沿街叫賣菖蒲、艾草。後來增加了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合稱天中五端,可與五毒相剋。�

其次,端午節賣五虎花,佩掛護身靈物。這些飾物,又稱香包,有些地區用雄黃酒在小孩額上畫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還專門縫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讓小孩子穿上護身。此外,還有貼永安符,舉行鍾馗賽會。有關民間防五毒剪紙也有不少,如倒災葫蘆、艾虎菖蒲劍葫蘆、老虎鎮五毒等。�

第三,游天壇風俗。這主要流行於舊北京地區。此外還舉行石榴花會。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緬甸的粽子
緬甸人愛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節聯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稱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葉包裹,而是取一個布袋,將糯米、赤豆、紅棗等一層隔一層地塞滿布袋,然後扎緊口袋蒸熟。食用時剝去布袋,用刀切著吃。

泰國的粽子
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日本的粽子
在日本,人們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慣於包錘形粽子。

朝鮮的粽子
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後搗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菲律賓的粽子
菲律賓人喜歡包長粽子,風味與中國浙江一帶的粽子不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
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是用經過特別加工的帶粘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扁方形。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他們把粽子稱為「達瑪爾」。主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餡,用玉米葉子或香蕉葉子包成,別有風味。

秘魯的粽子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時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聖誕節,邊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兒也趕回娘家,再嘗娘家粽子的風味。

3. 請問菲律賓怎麼叫棕子,他們過端午節嗎他們這個傳統從何而來,求歷史起源,他們的棕子都放了啥是不是

說起棕子的起源,民間傳最廣的說法是與屈原有關。據南北朝時梁人吳均的《續齊諧志》記載:屈原五月初五投淚羅江悲憤而死,楚國人得知後甚為哀痛,紛紛趕到江邊表示悼念。為了不使魚蝦傷害屈原的遺體,人們在漁夫的幫助下,把米裝入竹筒,做成筒粽,灑人江中。年年如此,從未間斷。到了漢朝建武年間,有一天長沙人歐回遇到一位自稱是屈原的人,他對歐回說:「你們每年對我的祭祀雖然很好,但筒棕卻經常被江中的蛟龍所竊食。你們以後祭祀我的時候,可以用擾葉將筒塞上,再纏上彩絲,因為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從此,民間就有了端午吃棕子祭屈原的說法。

菲律賓的粽子



他們喜歡包長粽子,風味與中國江浙一帶的粽子不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越南的粽子







他們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緬甸的粽子





他們的粽子不是和端午節聯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柬埔寨的粽子





被其稱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葉包裹,而是取一個布袋,將糯米、赤豆、紅棗等一層隔一層地塞滿布袋,然後扎緊口袋蒸熟。食用時剝去布袋,用刀切著吃。

泰國的粽子




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日本的粽子





是用磨碎的米粉製成,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慣於包錘形粽子。

朝鮮的粽子



被其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後搗碎,攙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



他們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作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馬來西亞的粽子



他們粽子的特點是個頭大,有鮮肉粽、豆沙粽、椰蓉粽等,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墨西哥的粽子



他們把粽子稱為「達瑪爾」,主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餡,用玉米葉子或香蕉葉子包成,別有風味。

秘魯的粽子



他們是聖誕節時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邊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兒,也趕回娘家,再嘗娘家粽的風味。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



他們的粽子用一種經過特別加工、帶有黏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椰欖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扁方形。

拉丁美洲印第安的粽子



他們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他們是用香蕉葉包粽子,主料是玉米粉和菜豆,吃起來味道特

4. 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有什麼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向來說法不一。不少人把它當作紀念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也有人說,這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據文獻記載,以及歷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船隻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眾說紛紜,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五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習俗有包粽子、賽龍舟、戴香包、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呢,如果按照地域分的話,大致有南,北之分。

另外,就是包粽子的葉子的種類,也有南,北之分。

一:粽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一兩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二: 粽子的種類:

1.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蘸白糖來吃。

2.
北京的粽子大約可分為3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黏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曰「黃金裹瑪瑙」。

3.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兩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為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4. 瑤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包「枕頭粽」,形似枕頭,每個約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

5.
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後,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6.
傣族過端午也吃粽子,還要過「粽子節」。據說「粽子節」是為了紀念一對因婚姻遭父母反對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夥子都要拿粽子包,與姑娘們相會在大龍潭的芒果樹下,男女圍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夥子吹葉子伴奏。然後小夥子把粽包送給中意的姑娘。

7.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葯節」。過葯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葯熬水飲汁,或用這些草葯作餡包粽食用。民間認為端午吃這種包餡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三: 外國的粽子種類:

1.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陰歷端午節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再加半隻鹹蛋包成;鹼粽,是用糯米粉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料包成,煮熟剝殼切片而食。

2.
緬甸的粽子
緬甸人愛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節聯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3. 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稱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葉包裹,而是取一個布袋,將糯米、赤豆、紅棗等一層隔一層地塞滿布袋,然後扎緊口袋蒸熟。食用時剝去布袋,用刀切著吃。

4.
泰國的粽子
潑水節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頭、地瓜,用芭蕉葉包成蒸熟後再吃。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5.
日本的粽子
在日本,人們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慣於包錘形粽子。稱粽子為茅卷,在陰歷五月五日吃,是用箬葉或菰葉包米粉,成長圓柱形。

6. 朝鮮的粽子
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後搗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7. 菲律賓的粽子
菲律賓人喜歡包長粽子,風味與中國浙江一帶的粽子不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8.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
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9.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是用經過特別加工的帶粘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扁方形。

10.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他們把粽子稱為「達瑪爾」。主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餡,用玉米葉子或香蕉葉子包成,別有風味。有「粽子節」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後食用。

11. 秘魯的粽子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時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聖誕節,邊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兒也趕回娘家,再嘗娘家粽子的風味。

12.
委內瑞拉的粽子
每逢聖誕來臨,委內瑞拉家家戶戶包裹粽子,這已成了應節一景,屆時,連平日賣點心的店鋪也堆滿了粽子。這種粽子以玉米面為主料,以火腿、臘肉或香腸為餡料,還加進橄欖、葡萄乾,用新鮮蕉葉包成長方形,每個重約半公斤,焙乾蕉葉,粽子即熟,剝開粽子,清香四溢。吃粽慶節,別有一番情趣。

5. 東南亞有哪些國家過端午節嗎

東南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

過端午節的有:新加坡、越南。

1、新加坡:新加坡華人每當端午節到來時,人們總不會忘記吃粽子、賽龍舟。

2、越南:越南的端午節是越歷五月初五,又稱正陽節。端午節有食粽子的習俗,還有端午驅蟲習俗。節日清晨,越南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5)菲律賓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國外影響:

1、日本: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過中國節的傳統。在日本,端午的習慣是在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從明治時代開始,各節日都改為公歷日。日本的端午節是公歷5月5日。

2、朝鮮半島: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韓國人將『端午』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端午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南亞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9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4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3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