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庸是什麼意思
中庸,儒家的道德標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
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
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於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中庸》思想
《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
「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Ⅱ 中庸是什麼意思
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
1.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
2.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中庸》的成書年雖無確考,但自宋以來卻是儒家學派,特別是新儒學即道學的最為重要的經典。要了解儒學、研究儒學、傳播儒學的精華,就不能不認真閱讀這部書。
但是長期以來《中庸》的外文譯本不多,這部給使用外國文字研究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的學人和讀者帶來了不便,限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許多使用外文的學者和在域外讀讀書、做學問的朋友,都埋怨國內太不注意中國文化成果的外文翻譯工作。
他們喜歡拿印度與中國比,他們說,印度民族的許多文化遺產多有外文譯本,特別是英文譯本;而中國經典遺產的外文本則寥若晨星,偶遇幾種,也多為外國人所譯,這不能不使人感到愧對古人,有負後人。
Ⅲ 什麼是中庸
中庸的中就是無過無不及,中庸的庸是恆常久遠,中庸二字迭加意義最通平常,平常中的人生意義是大的,佛教有「平常心是道」的佛理。中庸是平是相等,中庸的中是左右上下的相等,中不高不低是個平的,中庸又類似於平等。
Ⅳ 中 庸是什麼意思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准則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引自月牙山人《中華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動中取恆,靜中就重。不辭中道,不偏不易。 強為之名曰道,強為之形曰一。世人為勸向上,多取正義,然而道若為物,其形為一。
Ⅳ 中庸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各種原料只有以一定的比例參加作用,才能做出可口的羹來,其中無論何種原料的過多或缺少都會導致羹味失和,故必須把每種原料都調節到最適中的比例上。
《中庸》原文之中,對中庸的定義如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稱之為中。
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制情緒,就是和。中的狀態即內心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保持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基礎)。而始終保持和的狀態,不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緒,不讓情緒失控,讓情緒在一個合理的度里變化),則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5)菲律賓中庸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Ⅵ 中庸是什麼意思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標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於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
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6)菲律賓中庸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庸》開篇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貌似為「性、道、教」先下了定義,而實質是為《中庸》一書奠定了理論基礎。其認為自然授予人的本質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養本真善性就是教。
道實質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處理天、人大小事務的無聲、無息、無味、無色的一以貫之的自然法則。道即率性,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規常理,自然的常規常理就是中,就是和。
《中庸》一書認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對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養自己就是中庸。就《中庸》一書而論,可知中庸既是最高的大道境界,也是處理問題的最正確的思想方法。
Ⅶ 中庸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中庸的真正含義是:
中庸之道作為一種中和的思想,強調著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與統一,並在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局面。「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就是中庸思想的體現,對於自然,人應當秉持著一種節制的狀態,不能過度索取,應當對自然保有敬畏的心理。
這種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僅僅是環保思想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的剋制與修練,只有當一個人保持著「中和」的理念,才能夠讓自己心無雜念,與天地實現溝通,達到一種空靈的境界。
中庸的中心思想:
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也包括儒家作人的規范如「五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故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Ⅷ 中庸的意思是什麼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註:「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後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於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們貫徹孔門相傳的「忠恕之道」,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思想的發揮,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繫上合於「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准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達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並強調「擇善而固執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Ⅸ 「中庸」的意思是什麼
1.「中庸」詞義
中庸研究者多認為:
中庸的「中」,即中正、適當、合宜、正確,系與偏頗和「兩端」相對而言。
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義。
「中」「庸」合稱,即中道之實用、中道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宋.程頤「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這三層含義相互關聯,構成了中庸一詞的字面意義。
2.「中庸」內涵
由於認識角度有異,研究者有不同看法。
代表性意見有三:
其一,認為中庸的內涵情況頗為復雜,但集中起來不外尚中、尚和兩方面。
其二,認為中庸概念的核心是「中」,中的原則體現於人的現實行為,就是「用中」,或者「中庸」。
其三,認為「中庸」是「中」與「庸」的辯證統一。
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