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菲律賓的文化
菲律賓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90多個民族。主要民族有比薩揚人、他
加祿人、伊洛克人、比科爾人、卡加延人等,共佔全國人口的85%以上。少
數民族有華人、印度尼西亞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國人,還
有為數不多的土著民族。居民約85%信奉天主教,5%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人
信奉獨立教和基督教新教,土著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華人多信奉佛教。
菲律賓群島上的阿埃塔人的祖先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其次是約在公元
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自亞洲大陸由水路遷到菲律賓的原始馬來人,他們
帶來了新石器文化。新馬來人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6世紀分批遷入菲律賓,
他們帶來了金屬工具和拼音字母,是後來比薩揚人、他加祿人、伊洛克人的
祖先。總之,從史前時期的矮種人、馬來人的混合中逐漸形成了今天菲律賓
的眾多民族。在這些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後來又移入了華人、印度人、阿拉伯
人等亞洲人,此後又和歐洲白種人相互通婚,吸收了其他民族以及人種的成
分。
平原地區各民族人數最多,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方面佔主導地位,
最早受到基督教及其文化的影響。西方文獻稱他們為「基督民族」。其數量
上佔全國的90%,所在地區是菲律賓群島最富裕的地區。正因為如此,平原
民族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長率也高,因而大民族多。而山區的民族由於條
件艱苦,雖然出生率也高,但自然增長率卻不高,因而都是小民族。
㈡ 關於緬甸、菲律賓或者印度尼西亞的風俗文化或有意思點的介紹
印度尼西亞城市同其他國家一樣,大多是現代化建築,農村卻到處是帶有民族特色的建築。 由於天氣炎熱,人們每天至少要沖洗三次澡。印度尼西亞人習慣用手抓飯,人擅長烹調,咖膽雞是馳名東南亞的美味佳餚。那裡的風味小吃種類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團、糯米糕、肉包子等。人們普遍喜歡吃辣的,辣椒、辣醬是餐桌上常見的佐料。
禁忌和禮儀 印度尼西亞人很重視禮節,講究禮貌。「謝謝、對不起、請原諒、請」等敬語經常掛在嘴上。 與人見面行握手禮,一般不主動與異性握手。伊斯蘭教是印尼的主要宗教,忌食豬肉和飲司之 性酒;,摸別人的頭;忌用左手拿遞東西、吃飯。指人或物時用大拇指,而不要用食指;在正式場合忌翹二郎腿或兩腳交叉等。印尼人對來訪的客人並不一定要求非送禮不可。但出於禮節,可以送給主人一束鮮花,或最好說上幾句感謝的話等。在與印尼人談話時,最好避開與當地政治、社會和國外對他們的援助等方面的話題。
信仰忌諱
印度尼西亞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還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印度尼西亞人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他們把左手視為骯臟、下賤之手,認為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他們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認為這是缺乏教養和污辱人的舉止。印度尼西亞巴杜伊人衣著色彩除了他們只崇尚的白色、藍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連談論都不允許。爪哇島上的人最忌諱有人吹口哨,認為這是一種下流舉止,並會招來幽靈。印尼人對烏龜特別忌諱,認為烏龜是一種令人厭惡的低級動物,它給人以「醜陋」、「春葯」、「性」、「污辱」等極壞的印象。他們忌諱老鼠,認為老鼠是一種害人的動物,給人以「骯臟」、「瘟疫」和「災難」的印象。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製品,大多數人不飲酒。印尼人一般都不喜歡吃帶骨刺的菜餚。
菲律賓社交習俗:
菲律賓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菲律賓人很坦誠 性格直率喜開朗
多信羅馬天主教 「十三」為喪兆不幸
美國方式喜模仿 女士優先頗盛行
普遍喜歡茉莉花 喻為國花表吉慶
善交朋友講禮貌 重視禮儀與文明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菲律賓上層社會的人,由於受西方社會的影響,很盛行女士優先的風氣。他們無論做什麼事,一般都習慣對女士給予特殊的關照。但是在農村,由於女子大多於男子,而婦女的地位卻很低下。其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局限模仿,他們最喜歡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家庭觀念很強,一般都喜歡別人談論和贊美他們的家庭。上層社會人士普遍喜著西裝;一般百姓,男子喜歡白色襯衫和西裝褲;女子喜穿無領的連衣裙或沙籠;老年人仍愛穿著麻或草或木製的拖鞋。他們最愛茉莉話。認為茉莉花芳香四溢,給人以幸福和美好的印象。人們都尊其為國花,並視其為純潔,情操和友誼的象徵。好客的菲律賓人,在迎接賓客時,往往把茉莉花串成美麗的花環,敬獻給客人的脖子上,以表示他們對來訪客人的一片純真友誼之情。
禮節禮儀:
菲律賓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間時,無論男女都習慣以握手為禮。在與熟人或親朋好友相間時,一般都很隨便,有的男女之間相逢時,常以拍肩膀示禮。年青人與長輩相見時,則要吻長輩的手背,以示對老人的敬重;年青姑娘見長輩時,則要吻長輩的兩頰為禮;如果晚輩遇見長輩時,說話前要把頭巾摘下放在肩上,深深鞠躬,並稱呼長輩為「博」(意為大爺)。伊斯蘭教徒見面時,要施雙手握手禮,在戶外相見若沒戴帽子,則必須用左手捂頭。菲律賓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與客人相見時,行握手禮的方式很獨特。他一握過手就轉身向後走幾步,意思是向對方表明身後沒有藏刀。他們認為這才是真誠的、真正的握手。
信仰忌諱:
菲律賓人大多數信奉羅馬天主教;還有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少數民族多信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的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神,尤其崇拜鱷魚和鳥類,認為有一種神鳥是偉大全能的創造之神,它創造了天、地和人,稱為巴塔拉。
菲律賓人很忌諱「13」數。認為「13」是「凶神」,是厄運和災難的象徵,是令人極為厭惡的數字。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是骯臟、下賤之手,用左手是對人的極大不敬。他們一般都不願談論政治、宗教及本國狀況和腐化問題。伊斯蘭教徒忌諱豬。他們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製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賓人不愛吃生薑;也不喜歡吃獸類內臟和腥味大的東西;對整條魚也不感興趣。
飲食習慣:
菲律賓農村人一般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副食以各類蔬菜、海鮮、蛋禽及肉類為主。菜餚喜多放調料,尤喜香辣調味品。菲律賓三寶顏市沿海及蘇祿海域的巴交族人,慣以木薯、魚類為食。他們很少吃大米。雖然不忌食牛肉、羊肉、豬肉,但多數人卻厭食用肉類。他們喜食各類水果,尤其偏愛甘蔗。菲律賓人在日常生活中嗜嚼檳榔。在他們待客中,也總少不了以檳榔來招待。伊戈羅人除有此俗外,還喜歡咀嚼煙葉。他們習慣吃西餐,但對中餐也感興趣。上層人士用餐慣使刀叉,農村人及穆斯林信徒慣用右手抓食。
飲食習慣
緬甸人常用米粉、面條或炒飯作早點,也有喝咖啡、紅茶和吃點心的。午餐和晚餐為正餐,以米飯為主食。菜餚特點為油多、帶酸辣、味重。常用各種幼果、鮮菜嫩葉作小菜,蘸佐料吃。進餐時將米飯盛在盤子里,用手抓著吃。隨著社會發展,用刀、叉、勺進食者逐漸增多。
服飾
緬族的服飾與中國雲南傣族相似,不論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男裙稱「籠基」,女裙稱「特敏 」。男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外衣,女上衣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場合,男人多戴緬式禮帽(緬語稱「崗包」,用細藤編胚、以粉紅或淺黃色紗巾裹扎而成)。緬甸婦女多留長發,挽發髻,戴鮮花,喜愛用緬語稱為「檀那伽」的香木漿塗在臉上,有清涼、防曬、護膚作用。緬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場合均穿拖鞋,軍人除外。
佛教
緬甸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教)與中國的佛教(大眾部,俗稱大乘教)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85%以上的緬甸人信仰佛教,且十分虔誠,每天早晚均要念經一次,每逢緬歷初一、十五或齋戒日都要到寺廟朝拜、布施錢財、物品。遇有紅白喜事或做生日等,也常請僧侶到家供齋或到寺廟布施。佛教傳入緬甸已有上千年歷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形成緬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體系。緬為避免宗教矛盾,未把佛教定為國教。
緬人名字:緬甸人只有名字,沒有姓,但要在名字前面加一冠稱,以示性別、長幼和尊卑.對長輩或有地位的男人,名字前冠以」吳」(叔、伯之意),對晚輩則稱「貌」(意為弟弟)。一個人隨其年歲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稱發生變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齡小的稱其為「哥吞威」;比他年齡大的或長輩稱其為「貌吞威」;成年後的一般稱其為「哥吞威」;年長後或有一定社會地位後,尊稱其為「吳吞威」。婦女也同樣,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稱「杜」(姑、姨、嬸之意),對晚輩或平輩稱「瑪」(意為姑娘、姐妹)卑稱或昵稱冠以「米」。如名叫「欽溫」的姑娘,小時有人叫她「瑪欽溫」或「米欽溫」,長大成人結婚後稱「杜欽溫」。凡是軍人,名字都冠以「波」或軍銜,軍官轉業後則冠以「吳」相稱。
㈢ 為什麼東南亞人種還有文化更接近於印度而非中國
關於文化,主要是因為印度一直是一個宗教國家,通過宗教的傳播影響了東南亞。比如緬甸、泰國、柬埔寨都信奉佛教。印度莫卧兒帝國時期,印度多數信奉伊斯蘭教,大量的印度人、阿拉伯人到東南亞經商,把伊斯蘭教傳播到了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而菲律賓因為西班牙殖民地原因,信奉天主教。但中國古代不是一個宗教國家,所以沒法通過宗教影響東南亞;中國古代重農抑商,也無法通過商業影響東南亞;中國開發嶺南就已經很晚,沒來得及影響東南亞。
㈣ 菲律賓為什麼沒有成為中華文化圈的國家
中華文化圈的國家,主要包括了中國、日本、韓國、半島北部,越南,泰國,新加坡等。菲律賓和中國同屬於亞洲,位於東南亞的菲律賓卻沒有加入位於東亞的中華文化圈,共同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從各方面來看,共有地形限制、殖民因素兩大重要原因,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索其中的奧秘。
除此之外,在中南半島上的古代文明(除越南北部外),以及蘇門答臘與爪哇島上的古文明,大都經歷了來自印度教和佛教的兩輪影響,以至於殖民者帶來的文化反而占據上風,成為東南亞主要的基督教國家。所以基督教的風頭已碾壓中華文化。
㈤ 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這三個國家民族上有什麼關系。
馬來西亞有三大種族,華人 馬來人(穆斯林)和印度人,宗教分為四種 佛教/道教,印度,伊斯蘭,基督徒。
印尼的話多數都是伊斯蘭
菲律賓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
㈥ 菲律賓有哪些民族文化
菲律賓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人口主要分布在呂宋、米沙鄢和棉蘭老三大地區。菲律賓有90多個民族,主體民族為馬來族,包括他加祿人、伊洛戈人、比薩揚人、米沙鄢人、維薩亞人、比科爾人等;他們大多居住在平原地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占據主導地位,由於最早受到基督教及其文化的影響,西方文獻稱其為「基督民族」。在呂宋島的北部和南部、民都洛島的東部、棉蘭老島等地的山區還居住著50多萬少數民族,包括邦班牙人、幫加錫南人、卡加揚人、伊富高人、馬拉瑙人、阿埃塔人等。此外,還有外來的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歐美人,以及為數不多的原住居民。
菲律賓群島的民族與文化豐富多樣,史前的尼格利陀人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南島民族的遷徙和宗教貿易的發展,陸續帶來了馬來文化、印度文化、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菲律賓有70多種語言,國語為他加祿語,英語為官方語言。菲律賓的風俗、藝術等方面滲透著多元文化的風格特色,菲律賓的舞蹈藝術也受到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西方文化的深刻影響,具有多元文化的舞蹈風格特徵。
㈦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好象很發達哦
馬尼拉是菲律賓共和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最大的港口城市。它地處菲律賓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呂宋島西岸,也稱「小呂宋」,瀕臨天然的優良港灣--馬尼拉灣。馬尼拉建在巴石河兩岸。河流把城市分成兩大部分,14個區中的7個區在巴石河北岸,6個區在南岸,一個區被分成兩部分,河上的6座橋梁把城市南北兩部分連結起來。1976年11月,菲律賓政府決定把馬尼拉、奎松、卡洛奧坎、帕薩伊4個市和瑪卡蒂等13個區合並,組成大馬尼拉市,面積達626.58平方公里,人口約800萬,是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被稱之為「亞洲的紐約」。
馬尼拉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它在印度文明,中國文明及中亞古文明的基礎上,融合西班牙,美國的西洋文明,形成東西合壁的文化。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黎蓋斯比從馬尼拉登陸,入侵並佔領了菲律賓,然後在現在的馬尼拉市中心,巴石河南岸建立了城堡和炮台。自那時起,這里便成了西班牙殖民統治當局的首府。
1898年,美國人打進馬尼拉,取代了西班牙對菲律賓的統治,隨後又征服了附近的尼格羅族,把四周的鄉鎮和地區並入馬尼拉,使馬尼拉逐漸擴大。1901年7月31日,馬尼拉被辟為菲律賓的特別城市,成了美國統治菲律賓的基地。從此,巴石河北岸的商業區內,大銀行、大公司、大飯店等高樓大廈拔地而起,1942年,日本取代了美國在菲律賓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尼拉遭到嚴重破壞,城堡要塞周圍的建築物全部被炮火摧毀。1946年7月4日,菲律賓正式獨立,將馬尼拉定為首都。今天的馬尼拉,是一座市容整潔的熱帶花園城市,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商埠。
馬尼拉灣口距市區55.5公里,海灣長8.3公里,是一個天然良港,馬尼拉港外建有很長的防波堤,防波堤裡面是碼頭區,碼頭建於1834年,巴石河經此入海,把海港分成了南北兩港。北港停泊近海輪船,南港停泊遠洋海輪。戴爾潘橋、瓊斯橋、麥克阿瑟橋、奎松橋和阿亞拉橋跨越巴石河,連接兩港的地面交通。馬尼拉港港闊水深,現代化設施齊備,是菲律賓進出口的要地和貿易中心。
馬尼拉是菲律賓的經濟中心,它集中了全國半數以上的工業企業,主要有紡織、榨油、碾米、製糖、煙草、麻繩、冶金企業等,產值佔全國的60%。馬尼拉是菲律賓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貿易港口,全國出口貨物的 1/3和進口貨物的 4/5集中在這里。
馬尼拉的交通非常方便,市民出門不論遠近均習慣乘車,市內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空中鐵路、公共汽車和「吉普靈」車等。「吉普靈」是馬尼拉最為普遍的交通工具,是一種帶車篷的廂式吉普車,其車廂內有相對而坐的兩排座位,乘客可隨時打招呼上下。
馬尼拉的面貌既古老又年輕,地處亞洲又十分歐化,在馬尼拉灣岸邊,有一片在填海造地的基礎上建造的佔地70多公頃的建築群,其中主要有國際會議中心、國際貿易展覽中心、文化中心、設計中心、電影中心、民間藝術劇院、超級市場和可以容納上千名旅客的廣場大酒店等。這些建築物,大多數是70年代末到80 年代初興建的,設計新穎別致,融合了歐洲和東南亞的建築風格,很多建築都高達幾十層,各建築物之間,道路寬闊,兩旁有熱帶樹木和草坪,花木掩映,終年一片蒼翠。街道兩旁,到處可見潔白如玉的菲律賓國花「桑巴吉塔」。「桑巴吉塔」是忠於祖國,忠於愛情的象徵,青年們常把它作為獻給心上人的禮物,國際交往活動中,它表示純真的友誼。
馬尼拉是一座富有濃厚熱帶情調的城市,也是東南亞地區著名的旅遊勝地,城內可供游覽的名勝很多。位於馬尼拉市中心的黎剎爾公園,佔地58公頃,它原名魯納達公園,後來為紀念菲律賓的民族英雄黎剎爾博士而改名為黎剎爾公園。黎剎爾博士是個教育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和藝術家。他早年學醫,後從事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斗爭,領導人民完成了以1862年卡比特運動為開端的獨立運動,1896年12月30日被殖民統治者殺害,年僅35歲。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公園里鑄有他的銅像,每天有兩名警衛守護。黎剎爾公園中,有吸引人的中國式庭院,院內有假山,入夜,七彩的裝飾燈把庭院打扮得輝煌美麗。
1981年1月,在馬尼拉灣南岸新區,用椰子樹建造起一座現代化的宏大建築--椰子宮。它成為馬尼拉的一個新勝地。這是一座兩層樓高,六角形屋頂的菲律賓式的典型建築。褐色屋頂由椰木板構成,立柱用的是椰樹干,砌牆壁用的磚,是由椰果毛殼的纖維混合高強度水泥製造而成的。大廳的巨大吊燈,由100多片經過精心雕刻的椰殼製成,大門上鑲嵌著由4000塊椰殼片組成的幾何圖案。地板上的地毯,也是用椰果纖維織成的,在大廳以外的廳室中,桌上陳放著用椰殼雕成的各種形狀的台燈,連煙灰缸也是用椰殼雕刻成的。在椰子宮的餐廳里,有一張長約11米的大餐桌,鑲嵌著47000塊不同形狀的椰殼片,用椰樹各個部分製成的傢具、工藝品更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據說,建造椰子宮共使用了2000棵樹齡在70年以上的椰子樹。在椰子宮的周圍,還種植了150棵椰子樹,林間綠草如茵,花木扶疏,別具情致。
馬尼拉的兒童城也別具一格。所謂「兒童城」,主要包括兒童醫院和兒童公園,處處突出兒童特點,處處對兒童進行細致、周到的服務。在兒童公園里,按照菲律賓各地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分成幾個區域,各個區域都有鮮明的特色。一方面對兒童普及知識,一方面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心。
在馬尼拉有一條著名的羅哈斯海濱大道,它沿著海岸從南往北筆直延伸,長達10公里,是從機場進入市內的必經之路。羅哈斯大街是為紀念戰後的第一位總統羅哈斯而命名的。道路寬闊、椰樹夾道,兩旁高樓林立,賓館、夜總會等繁華異常。這里融合了東西方的許多特色,外來的旅遊者都要到這里領略一番典型的馬尼拉風光。
馬尼拉還有一些著名街道,也是旅遊者觀光的地方,阿亞拉街原是西班牙財閥阿亞拉的私有土地,經過多年的不斷擴建發展成為今日繁榮的商業中心。這里集中了許多公司、餐廳、商店、電影院和馬尼拉第一流的飯店,馬卡蒂商業中心、帕爾大廈和不少外國大使館也在這個地區。埃斯柯達大道在巴石河的北側,從西班牙統治時期起,就是一條繁榮熱鬧的街道,兩旁商店、餐廳林立。黎剎爾路是一條電影院和商店集中的繁華街道,在其後方是古老的唐人街--王彬街。王彬本是個華僑印刷工.在參加菲律賓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中有過功勞,因此,菲律賓人民及這里的僑胞一直紀念著他。唐人街是一條以石塊鋪成的狹窄街道,兩旁布滿了中國商店,大部分都有中文招牌。店面之上是小巧玲瓏的騎樓,其街景很像我國舊時廣州的格調,街口立有紀念中菲友誼的一座牌樓,還有一尊華僑王彬的銅像。觀光的馬車來往賓士,使整個「中國城」生氣盎然。
馬尼拉是著名的國際會議城市,居亞洲五大國際會議中心之首。在馬尼拉新區建造的國際會議中心,佔地12公頃,內有會議廳、宴會廳、演講廳、展覽廳、電影廳、新聞中心、文化中心、食宿服務網等。會議中心附近的國際貿易中心、菲律賓文化中心,經常舉辦大型的商品博覽會和文藝活動。文化中心位於羅哈斯林蔭大道上,是一座一角向馬尼拉灣突出的現代建築物,主要部分有廣場、美國會館、小劇場、音樂廳、藝術館、博物館等,人們在這里可以深入了解菲律賓的文化,也可觀賞馬尼拉灣落日的美景。位於海朗街的國家博物館,主要展出菲律賓出土的古代石器和有關伊斯蘭教文化的展品及民間藝術品。
馬尼拉保留了很多古建築,那些布滿著苔蘚的古教堂外表古老,式樣別致,建築水平高超,與現代建築互相輝映,形成東方與西方、質朴與繁華,古老與現代的混合體。菲律賓是東方唯一的基督教國家,基督教徒約佔全國人口90%以上,其中85%信奉天主教。馬尼拉市教堂極多,每一個教堂都有其建築年代的特徵,是馬尼拉歷史的無聲見證。市內著名的聖•奧古斯丁教堂建於1599年,是菲律賓最古老的西班牙式天主教堂,也是菲律賓境內最古老的石造建築之一,馬尼拉大教堂是菲律賓最重要的羅馬式天主教堂,位於黎利爾公園西側,這個大教堂是為聖母瑪利亞修建的,教堂內珍藏有義大利、德國和西班牙等國的著名藝術家奉獻的大量青銅製品、鑲嵌工藝品和雕塑等。
瑪拉干南官坐落在巴石河堤岸,以巨大的花岡岩為建築材料,堅實宏偉,四周是茂盛的熱帶植物。它以前曾是西班牙總督與美國總督的官邸,菲律賓獨立後,歷屆總統都曾加以修建並將此作為總統府。
馬尼拉集中了許多所高等學府,有早期建市的阿坦尼奧馬尼拉大學、拉薩利大學,也有20世紀以來建立的菲律賓大學、菲律賓師范學院、菲律賓女子大學、阿布阿拉木大學等,其中聖托馬斯大學是菲律賓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學,創立於1611年,濃綠的大學校園內分布著很多教堂,校舍也都是古典式建築。大學內附設一個博物館,展出很多稀世珍寶,菲律賓的許多傑出人物都畢業於這所大學,
塔爾湖旅遊勝地位於馬尼拉市區以南約56公里的塔蓋泰鎮,湖上一個巨大的火山口形成長24公里,寬14公里,水深70米。湖中有一個小島,島上的塔爾火山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只有300米高。從湖岸遙望,山腰處有白色的煙霧裊裊升起。馬尼拉郊區另一旅遊勝地是百勝灘,又稱北染瀑布,位於市區東南約120公里,以急流和瀑布著稱。
㈧ 南印雜談
在多數人的印象里,南印封閉、落後,當地居民與鄰為惡、難以相處,但在我眼裡,南印是一個多彩的萬花筒,既向人們展示著純粹的印度文明,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世界不同文化在此留下的烙印。
南印曾是「海上絲路」重要交通樞紐,從地圖上看,它三面環海,北面被德干高原、東西兩面分別被高止山脈及北印度隔開。相對封閉的環境使這里保留了印度最本土化、最純粹的文明,但不要認為南印就這樣與世隔絕了,那就成了一個美麗的誤會。其實早些年間南印度經濟不亞於北印度,在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南印文明的同時,也存在著繁榮的商品經濟。
歷史 上南印的航海業非常發達,今天在維沙城的海岸線上依然隨處可見小型船塢、船舶維修工廠。航海業的發展從地理上打破了南印的隔絕,也讓印度成為「海上絲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向東延伸至馬六甲、印尼、菲律賓、南中國,向西延伸至西亞、埃及、東非的「海上絲路」,使得南印的貿易行業蓬勃發展——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等豐饒物產,西方人要裝運金銀來此采購,往來的商旅為這里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文化財富。
一次去海邊抓海螺,碰見一個潑皮,借同事墨鏡去顯擺,或許是愛不釋手就想著如何占為己有,權作是一種緣分,索性送他,我們提著海螺往回走,不去理睬他如何叫喊……
回到生活中來,回到這個充滿宗教色彩的南印。每周五善男信女就會沐浴吃齋,去廟里頂禮膜拜。這里的信仰無比虔誠,可以稱之為一種精神皈依和心靈寄託。國內寺廟上香求財運、求官運,哪天不隨心願,很多人就不願意再去寺廟。而這里卻截然不同,即使神沒有保佑他們,他們也不離不棄,心中自我安慰,或許是自己的心還不夠虔誠吧!老來膝下有子孫,還有心靈深處那不可磨滅的信仰及寄託,這樣的生活讓他們無比滿足。
只聽我說,可能不足以讓你信服,哪天有機會,也請你親身感受,接受這南印鄉土氣息的洗禮,接受這里異域淳樸風情的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