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海戰怎麼打日軍

菲律賓海戰怎麼打日軍

發布時間:2023-02-25 22:12:18

A. 菲律賓戰役的戰役詳況

菲律賓戰役的戰役詳況

菲律賓戰役發生的時間是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戰役兵力:

參加這次戰役的日軍有第14軍團(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飛機300架)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哈特上將,主要類型的戰斗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戰役過程:

戰役開始時,日軍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呂宋)海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於12月8—9日摧毀了美軍在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斗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倖免。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了制空權後,乘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

12日,第16師木村支隊(約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佔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准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戰役的主要目的業已達到。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79500人)撤向巴丹半島。

菲律賓戰役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斗。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同日,日軍佔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日軍攻佔巴丹半島後,對科雷希多島連續實施炮擊和轟炸。5月2日,日軍對該島實施火力准備,5日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路登陸,對島上要塞發起攻擊。1.5萬名美菲軍依託坑道工事抗擊,並組織敢死隊展開白刃戰。6日,日軍後續部隊投入戰斗,溫賴特率美菲軍余部投降。7日,日軍佔領該島。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

美軍佔領萊特島後,山下奉文將駐呂宋島日軍28.7萬人編成3個集團,分別駐守北部和中南部山區,企圖以持久防禦牽制和消耗美軍。美軍為取得進攻呂宋島的前進基地,於12月15日佔領民都洛島。1945年1月9日,美第6集團軍約20萬人在美國第7艦隊艦炮的強大火力和美國第7、第3艦隊航空兵突擊的掩護下,從呂宋島西岸的林加延灣登陸,爾後一路(第1軍為主)向北呂宋進攻,另一路(第14軍為主)向馬尼拉方向推進。第一天有6800人(美第1、第14軍的基本兵力)在呂宋島上陸,並且奪取了正面32公里、縱深7.5公里的登陸場。為加快進攻速度,美軍在向林加延灣增兵的同時,以第8集團軍部分兵力分別在蘇比克灣西北的聖安東尼奧和馬尼拉灣以南的納蘇格布登陸。各部隊同時向馬尼拉進逼,美軍經過一系列戰斗於3月3日攻佔馬尼拉。2月,美軍還開始了解放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巴拉望島及其他島嶼)的戰斗行動,美第8集團軍(司令艾切利貝爾蓋爾上將)參加了此次行動。嗣後,美軍在呂宋島和其他島嶼上進行了消滅島上南北兩部日軍個別孤立集團的戰斗行動。菲律賓的戰斗行動於7月初正式結束,但是,在呂宋島及其他島嶼上同繼續抵抗的小股日軍的戰斗一直持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菲律賓人民抗日游擊軍人民抗日軍曾給予盟軍巨大援助。

戰役詳況:

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賓戰役是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盟軍下,反攻日本軍的一系列戰役。

菲律賓、美國及澳大利亞軍隊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領導下,於1944年10月17日至12月31日進攻位於菲律賓中部雷伊泰島之戰役,以消滅由日軍山下奉文大將指揮的日本軍隊,此戰役為解放整個菲律賓群島、建立菲律賓之民主及結束日本在菲律賓3年多之統治拉開序幕。

萊特灣海戰:

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

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戰斗。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系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居於劣勢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沈,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地對盟軍艦艇進行自殺式攻擊。

奧爾莫克灣戰役:

日本帝國與美國在1944年11月11日至12月21日於菲律賓的卡莫特斯海一帶爆發的一系列海上及空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雷伊泰島戰役之一部分,戰役爆發的原因是日本軍隊向在雷伊泰島的守軍增援和補給,而美國軍隊嘗試進行阻截。

民都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於1944年12月13日至12月16日在菲律賓群島北面之民都洛島爆發之民都洛島戰役,美軍希望在此島建立一個基地以支援進攻呂宋島的仁牙因灣戰役。

仁牙因灣戰役:

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祖斯·B·奧登多夫指揮盟軍艦隊駛向仁牙因灣海岸,美國海軍及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艦只炮轟日本帝國在仁牙因灣之據點。

呂宋島戰役:

美國及菲律賓聯軍的登陸戰役,以消滅島上的日本帝國軍隊,戰役結果是美國和菲律賓聯軍獲勝,盟軍在3月份控制了呂宋島上所有戰略及經濟上重要之據點,雖然在包圍圈內的日軍仍持續在山區抵抗至日本無條件投降。

卡巴那圖營救:

1945年1月30日解救位於菲律賓卡巴那圖(甲萬那端)的日軍戰俘營內511名盟軍戰俘的軍事營救行動,參加行動的有美國陸軍游騎兵與菲律賓游擊隊。此次行動是同盟國特種部隊的一次經典軍事行動。

巴丹半島戰役:

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從日本帝國手中解放菲律賓群島中呂宋島之巴丹半島的戰役,是解放菲律賓之戰役中的一部份,目的是佔領馬尼拉灣之西海岸,以使用馬尼拉之港口設施及開辟供應線以支援進行中的馬尼拉戰役。

馬尼拉戰役:

在一個月的戰事中,馬尼拉遭到嚴重的破壞,它標志著日軍對菲律賓3年佔領期結束及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實現他勝利重返菲律賓的承諾。

科雷吉多島戰役:

美國攻擊科雷吉多島島上利用原美國遠東軍建立的要塞防守的日軍,以收復該島。

碧瑤戰役:

它是美國收復呂宋島之最後一場戰役。

巴拉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在1945年2月28日至4月22日於菲律賓群島南部巴拉望島爆發的巴拉望島戰役是美軍勝利者1號及2號計劃之延續,亦是美軍解放菲律賓戰役之一部份,美軍希望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結束日本統治及消滅殘余之日本守軍。

米沙鄢群島戰役:

美軍與菲律賓游擊隊於1945年3月18日至7月30日對日軍發動的勝利1號及勝利2號計劃內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行動之一部份,目的是解放南部島嶼及消滅防守之日軍。

棉蘭老島戰役:

美國聯同菲律賓在1945年3月10日至8月15日在菲律賓群島中的棉蘭老島對日本帝國所發動的軍事行動,代號為勝利者5號計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的行動之一,目的是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及消滅在島上的日本守軍。

戰役結果:

菲律賓戰役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中將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美軍憑借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了南海,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許多基地。

B. 菲律賓海海戰為什麼日本會大敗完全無還手之力,這是為什麼

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1.艦載機性能的差距。當時美軍航母已經使用F6F「惡婦式」艦載戰斗機,該機無論在速度、爬升率還是火力、防護上都比日軍的「零式」優秀;2.飛行員的差距。美軍培訓飛行員的能力強大,能把合格的飛行員源源不絕地往前線輸送;而日軍的傳統是奉行「精兵主義」,把優秀的飛行員集中在一線作戰,而且極不重視培訓後備飛行員。當大批的精英飛行員在珊瑚海、中途島、瓜島等一系列戰役中消耗殆盡後,重組的艦載航空隊的飛行員素質急劇下降。到戰爭後期,竟然連能在航母上熟練起降的飛行員都寥寥無幾。所以出現「馬里亞納打火雞」這樣一邊倒的戰斗也就不出奇了。

所以當日本艦隊的艦載戰斗機被被美軍消滅干凈後,日本艦隊就只有挨宰的份了。

C. 萊特灣海戰戰役時間的介紹

日期:1944年10月20日—1944年10月26日 戰役地點 萊特灣海戰是發生在菲律賓萊特灣(萊特島東部和薩馬島南面)附近的一次海戰。 交戰各方 以美國為首的盟軍 指揮官:威廉·哈爾西、 托馬斯·金凱德 兵力:17艘航空母艦,18艘護衛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24艘巡洋艦,141艘驅逐艦,其它艦只、魚雷艇、潛艇和約1500架飛機 日本 指揮官:栗田健男中將、 小澤治三郎中將 兵力: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19艘巡洋艦,34艘驅逐艦,約200架飛機(另有駐菲律賓、台灣的約500架陸基飛機提供支援) 日本企圖擊退或消滅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結果是數量上遠遠佔劣勢的日本聯合艦隊戰敗,此戰嚴重削弱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日佔的菲律賓群島打下基礎。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在萊特灣海戰中日本第一次有組織使用神風特攻隊。 海戰進行的時間是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有約35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用飛機參與了戰斗。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系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持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遠佔劣勢的大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大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的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944年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944年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的對盟軍艦艇大規模進行自殺式攻擊。

D. 關於二戰中,美日兩國在菲律賓群島的戰役詳細資料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也被稱為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或簡稱瓜島戰役,行動代號為瞭望台行動,是同盟國部隊(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於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這是盟軍戰略計劃的一部分,以保護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間的運輸航線,也是盟軍在太平洋反攻的開始。這是在科科達小徑戰役實施數個月後,盟軍對日本實施的第2個主要攻勢。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是以美軍小型登陸戰為開始,隨後日軍為奪回島嶼而逐次增兵,並在海上、陸地、空中展開了空前的爭奪,從而演化成了日本與盟軍的決戰。雙方歷時半年多的爭奪,均損耗了大量的戰艦、飛機,而日本的人員傷亡也遠超美軍。最終,日本因無力進行消耗作戰,而選擇撤軍。美軍最終完全占據瓜島,爾後奪取了索羅門群島,最終是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美軍因此開始進行戰略反攻。

瓜達爾卡納爾是中途島之後日本的再次失敗,也是日本從戰略優勢走向劣勢的轉折點,從世界范圍來看,1942年底盟軍在瓜島的反攻和勝利,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阿拉曼戰役一起,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E. 菲律賓戰役為什麼美軍會敗給日本

1.日本人提前謀劃了菲律賓戰役,而美軍只是被動防守。
2.美國人在情報上沒有獲得零式戰斗機的資料,判斷日本飛機航程較短,無法直接從台灣進攻菲律賓,除非用航母開到南海。結果,日本人利用零式長航程的優勢,從台灣直飛菲律賓,消滅了美軍大部分的航空力量,奪取了制空權。
3.在制空權的保障下,日本人登陸順利,趕跑了美軍參與的艦艇和飛機,勢如破竹。
4.美菲聯軍對日軍兵力判斷不足,結果日本人小部隊受挫後立即增員,日軍航空兵發揮了重要作用。美菲聯軍沒有增援與補給,只能投降。

F. 在菲律賓戰役中數十萬美菲聯軍為何打不過數萬日軍呢

我們先來看看駐菲律賓美軍的實力。在兵力方面,美菲聯軍在數量上具有優勢,美菲聯軍人數高達13萬人。然而,盡管美菲聯軍有13萬人,但其中大部分是菲律賓殖民勢力的軍隊,戰鬥力很低。真正的美軍只有2.1萬人,主力是美軍的菲律賓師。美軍主力軍所謂的菲律賓師實際上只是一支雜軍,其戰鬥力並不比菲律賓軍隊強多少。菲律賓師由美國從本土派遣的8500名國民警衛隊組成。它得到了大量菲律賓士兵的補充。其中大部分士兵拿的是老式恩菲爾德步槍,許多槍支甚至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G. 萊特灣海戰的過程如何

萊特灣海戰(1944年10月20日~26日),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海域的一次戰爭。日本聯合艦隊戰敗,嚴重削弱了日本海軍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日佔的菲律賓群島打下基礎。

戰爭背景

1943年,二戰戰場上的形勢迫使日本軍隊不得不放棄其在索羅門群島的基地。1944年盟軍在一系列登陸行動中佔領了馬里亞納群島,突破了日軍在太平洋的內防禦圈,在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中日本的航母艦隊受到重創,盟軍在西太平洋獲得空中和海上的優勢。

此時盟軍開始考慮他們的下一步。海軍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建議進攻台灣,將日軍阻擋在菲律賓。這樣盟軍可以控制聯系日本和南亞的海路,切斷日本與它南亞的駐軍的聯系,這樣在南亞的駐軍得不到補給必敗。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主張在菲律賓登陸。菲律賓也位於日本的聯系線上。將菲律賓讓給日本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丟臉的事,而且麥克阿瑟1942年逃離菲律賓時曾經發誓重返故地。最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必須做最後決定。他決定在菲律賓登陸。日方對盟軍的步驟也很清楚。聯合艦隊最高長官豐田副武制定了4個方案:捷1號作戰方案是針對菲律賓的重大海軍作戰方案,捷2號作戰方案是針對台灣的作戰方案,捷3號和捷4號作戰方案分別是針對琉球群島和千島群島的作戰計劃。所有4個計劃都是孤注一擲的、復雜的和大膽的行動計劃,它們將日本所有的力量都投入一次決定性戰役。

美國海軍進攻菲律賓的登陸點在萊特島。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的第七艦隊的舊式戰列艦以及護航航空母艦用於支援登陸部隊。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的第三艦隊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用於掩護兩棲作戰並尋殲日本艦隊。

1944年10月12日尼米茲的航母對台灣進行了一次空襲來保證那裡的飛機無法介入在萊特島的登陸。日本因此開始執行捷1號作戰方案。一波再一波的飛機被投入對美國航母的戰斗。在此後3天中日本損失了600架飛機,這幾乎是它大部分的空軍力量,這使得它的海軍基本喪失了空軍保護。

按照1號作戰方案,小澤治三郎中將的機動部隊使用易被打擊的航母,將美國第三艦隊從其應該保護的登陸力量引走。美國登陸力量在喪失其空中掩護後受到從西方開入的3支日本艦隊的打擊:駐扎在汶萊的栗田健男中將率領第二艦隊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力量。西村祥治和志摩清英中將的艦隊組成第五艦隊作為運動攻擊力量。這3支艦隊沒有航母和潛艇,完全由水面艦只組成。顯然這個計劃的結果是這4支艦隊中至少1支要被消滅。戰後豐田對美國調查者是這樣解釋的:「假如我們喪失菲律賓,而艦隊倖存下來,那麼我們南北之間的海道就被割斷了。假如艦隊待在日本領海的話,那麼它得不到燃料補給。假如它待在南海的話,那麼它就得不到武器彈葯的補給。因此假如我們失去菲律賓的話,那麼保存這支艦隊也沒有意義了。」

戰爭經過

1944年10月20日﹐美軍一支兩棲部隊進攻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島,這是萊特灣戰役的開始。同一天,日軍一支部隊從萊特島東南部進入陣地﹐美軍第七艦隊的潛水艇發現了日軍第一攻擊部隊。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4日進入萊特島東北的錫布延海。在錫布延海海戰中他受到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武藏」號戰列艦被擊沉。栗田調頭撤退,美國飛行員以為他就此退出戰場,但晚間他再次調頭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並於清晨來到薩馬島。

西村中將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3點進入蘇里高海峽正好撞到美軍的作戰艦隊。在蘇里高海峽海戰中「扶桑」號戰列艦和「山城」號戰列艦被擊沉,西村戰死,他的剩餘力量向西撤退。

哈爾西上將接到小澤的航空母艦艦隊到達的消息後於10月25日派他的航空母艦追擊,在恩加尼奧角海戰中4艘日本航空母艦被擊沉,小澤的剩餘力量逃往日本。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6時到達薩馬島。此時哈爾西正在追擊小澤,在栗田的艦隊和美國的登陸艦隊之間只有3支美國護衛航空母艦和它們的驅逐艦編隊。在薩馬島海戰中美國驅逐艦令人絕望的魚雷攻擊和無情的空中攻擊,以及天氣的不利使栗田以為他面臨美軍主力,因此他轉身撤出戰場。

整個海戰可以分為4個階段:錫布延海戰、蘇里高海峽海戰、恩加尼奧角海戰、薩馬島海戰。

錫布延海戰

栗田最強大的「中央艦隊」由5艘戰列艦組成(5艘戰列艦:「大和」號、「武藏」號、「長門」號、「金剛」號和「榛名」號),加上10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栗田的艦隊企圖突破聖貝納迪諾海峽,攻擊萊特灣內的登陸艦隊。

10月23日子夜後栗田的艦隊經過巴拉望島水域,他的艦隊被美國潛艇「海鯽」號和「鰷魚」號發現。雖然「大和」號上的電報員發現了2艘潛艇並報告他們發現這支艦隊的電訊,日本艦隊沒有採取反潛行動。6時43分,「海鯽」號(SS-247)首先發動攻擊,在1,000米距離上對准重巡「愛宕」和「高雄」各射出6枚魚雷,「愛宕」號命中4雷沉沒,「高雄」號中2雷重傷,6時56分,「摩耶」號重巡洋艦則被「鰷魚」號命中4雷沉沒。「高雄」號重巡洋艦被魚雷擊中在2艘驅逐艦的保護下返回汶萊,美國潛艇尾隨著它。10月24日由於「海鯽」號擱淺被迫被放棄。栗田將他的旗艦移到「大和」號上。

10月24日約8時美國「無畏」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發現這支艦隊進入狹窄的錫布延海。哈爾西命令集結第三艦隊的3支航空母艦分艦隊集中攻擊栗田的艦隊。從「無畏」號和「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和其他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共260架飛機約於10時27分開始不斷攻擊這支艦隊。醒目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成為美軍主要攻擊的目標。「妙高」號重巡洋艦首先中彈,艦尾被命中1雷,負重傷返航。「武藏」號、「大和」號和「長門」號相繼中彈,「武藏」號在6波攻擊中共命中魚雷19枚,炸彈17枚(另有近失彈18枚)後沉沒,「大和」「長門」均受傷,航速下降至24節,「金剛」「榛名」輕傷,輕巡「矢矧」中彈,驅逐艦「濱風」「清霜」受傷返航。由於己方缺乏航空掩護,15時30分,栗田下令他的艦隊轉頭開出美國航空母艦的襲擊范圍。他等到17時15分,然後再次轉頭開向聖貝納迪諾海峽。他的艦隊無暇顧及受重傷掉隊的「武藏」號。「武藏」號最後約於19時30分傾覆沉沒。

與此同時,大西瀧治郎中將駐呂宋島的80架飛機襲擊了「埃塞克斯」號、「本寧頓」號、「普林斯頓」號和「蘭利」號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被1枚穿甲炸彈擊中起火。15時30分其後彈葯庫爆炸,當場有229人陣亡,236人受傷,其他附近船隻也被損壞。17時50分「普林斯頓」號沉沒。該分艦隊負責向北邊警戒任務,導致無暇派飛機搜索北方水域,16時35分小澤的誘餌艦隊才被美軍飛機發現。

萊特灣海戰「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發生大爆炸蘇里高海峽海戰

西村的南路艦隊由戰列艦「扶桑」號、「山城」號以及「最上」號重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組成。10月24日他們遭到空襲,但未受傷。

由於南路艦隊和中路艦隊嚴守無

線電靜默,西村無法與栗田和志摩協調他們的步驟。當他進入蘇里高海峽時,志摩在他後面約40千米,而栗田還在錫布延海,離萊特島的海岸還有好幾個小時。

他們剛剛開過帕納翁島就闖進了美國第七艦隊為他們設置的圈套。傑西·奧爾登多夫少將的6艘戰列艦(從西向東,分別是「賓夕法尼亞」號、「加利福尼亞」號、「田納西」號、「密西西比」號、「馬里蘭」號、「西弗吉尼亞」號)、8艘巡洋艦(從西向東,分別是:「什羅普郡」、「博伊西」、「菲尼克斯」,以上3艘編成右翼巡洋艦群,面向南方;「哥倫比亞」、「丹佛」、「明尼阿波利斯」、「波特蘭」、「路易斯維爾」,以上5艘編成左翼巡洋艦群)、29艘驅逐艦和39艘魚雷艇已經嚴陣以待。

由於美軍缺乏在夜間作戰的飛機,故只能用裝備雷達的魚雷艇來提供信息。20時50分,美國魚雷艇發現西村艦隊。隨後,美軍13個魚雷艇分隊分別向西村艦隊發動魚雷攻擊,無一命中,美軍魚雷艇PT-493觸礁沉沒,但為第七艦隊提供了大量情報。

次日凌晨3時,美軍第54驅逐艦中隊第一部分3艘驅逐艦在7,000~8,000米距離上向西村艦隊發起魚雷攻擊,共射出27枚魚雷,1枚魚雷擊中「扶桑」號中部,「扶桑」號即刻落伍,隨之右回轉後撤,8分鍾後全艦失去動力。3時9分,第54驅逐艦中隊第二部分也發射了魚雷,前導驅逐艦「山雲」號首先中雷,隨即發生大爆炸沉沒。「朝雲」號前主炮下方中彈,艦艏折斷,航速下降至12節。戰列艦「山城」和驅逐艦「滿潮」相繼中雷受傷,「山城」號前後中2枚魚雷,中後部主炮無法工作,但仍堅持前進。3時45分,落後的「扶桑」號中部燃料艙和3、4號主炮塔彈葯艙發生大爆炸,艦體斷裂,艦艏部分於4時20分被擊沉,艦尾部分在1個多小時後也沉沒。戰後誰也不知道「扶桑」號上發生了什麼,因為全艦無一倖免,陣亡人數在1,400~1,600之間。

3時50分,美軍戰列艦、巡洋艦編隊採用海軍炮戰經典戰法,排成2列T字橫隊(戰列艦在後,距離20,000米,巡洋艦在前,距離14,000米),用全正面交叉火力在雷達引導下共發射大口徑主炮炮彈245發,巡洋艦發射炮彈4,000多發,第56驅逐艦中隊也對其進行魚雷攻擊,共中魚雷2枚,頃刻間,「山城」號劇烈燃燒並發生爆炸,艦橋崩塌,沉入大海,西村中將以下除10人被美軍救起外,其他均隨艦葬身魚腹(作為對比,整個海戰中,西村艦隊損失的戰艦上,倖免的合計僅有26人)。「最上」號也中彈多處,其中防空指揮所被直接命中,艦長、副長、航海長等幾乎所有的高級軍官全部被炸死,只好由炮術長荒井大尉代理指揮。「時雨」號驅逐艦也有5處受創。

4時15分,志摩的「那智」號和「足柄」號重巡洋艦以及8艘驅逐艦到達戰場。志摩以為他看到的那兩段殘片是西村的兩艘戰列艦的剩餘(實際上它們是「扶桑」號的兩段),他認識到通過海峽是毫無希望的,因此下令轉身撤退。在混亂中他的旗艦「那智」號與焚燒的「最上」號相撞,喪失機動能力而落後的「最上」號第二天被飛機擊沉。志摩艦隊在撤退過程中,受到美軍艦載機的追擊,輕巡「阿武隈」號和驅逐艦「不知火」號相繼沉沒。

蘇里高海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發生在戰列艦之間的海戰,是海戰史上組織最成功的戰例之一。美軍以1艘魚雷艇為代價,獲得了擊沉2艘戰列艦、1艘重巡洋艦、3艘驅逐艦,傷1艘重巡洋艦、1艘驅逐艦的驕人戰績。

恩加尼奧角海戰

小澤的艦隊由4艘航空母艦:「瑞鶴」號、「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建造的戰列艦改裝成的2艘航空戰艦:「伊勢」號、「日向」號,三艘巡洋艦:「大淀」、「多摩」、「五十鈴」和8艘驅逐艦組成。「瑞鶴」號是最後一艘參加過珍珠港事件倖存至此的航空母艦。「日向」號和「伊勢」號的後部炮塔被改成機庫、跑道和起飛機構,但這2條船都沒有帶飛機。小澤一共只有108架飛機。

一直到10月24日下午16時40分小澤的艦隊才被發現。此時美軍正在對付栗田的艦隊和呂宋島來的空襲。24日晚,小澤獲得了一份美國電報說栗田撤退了(這個消息是錯誤的),但8時豐田下令所有艦隊繼續進攻。

哈爾西看到他有機會消滅所有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艦,這樣美國可以毫無憂慮地進攻日本本土。他相信栗田已經在錫布延海戰中被擊退,因此他於子夜後帶領所有的3隊航空母艦和威利斯·李上將的戰列艦(根據哈爾西的命令,為守衛聖貝納迪諾海峽臨時編成第34特混艦隊。命令是個預案,在後來造成理解的混亂。)開始追擊小澤。雖然美國偵察機發現了栗田開向聖貝納迪諾海峽,但哈爾西認為金凱德的第七艦隊足以對付它,未加理會。

美國艦隊的數量比日本艦隊多得多。哈爾西擁有9艘航空母艦(「無畏」號、「大黃蜂」號、「富蘭克林」號、「列剋星敦」號、「邦克山」號、「黃蜂」號、「漢考克」號、「企業」號、「埃塞克斯」號)、8艘輕航空母艦(「獨立」號、「普林斯頓」號、「貝勒伍德」號、「科本斯」號、「蒙特利」號、「蘭格利」號、「卡伯特」號、「聖哈辛托」號)、6艘戰列艦(「亞拉巴馬」號、「艾奧瓦」號、「馬薩諸塞」號、「新澤西」號、「南達科他」號、「華盛頓」號)、17艘巡洋艦、64艘驅逐艦和1,000多架飛機,但他將登陸點讓給了幾艘護衛航空母艦和驅逐艦。哈爾西被小澤的誘餌給引誘出來了。

10月25日早,小澤下令75架飛機起飛攻擊美軍,但這些飛機沒有造成多少損失,大多數飛機被美國戰斗機擊落,少數飛往呂宋島。

哈爾西親自率領第34特混艦隊的戰列艦急速前進,准備用大口徑艦炮直接去對付小澤艦隊前衛的戰列艦以及在艦載機空襲中掉隊日艦。清晨,在還沒有確定日軍的精確位置的情況下,美軍就起飛了180架飛機,直到7時10分偵察機才找到了北路艦隊。8時美軍戰斗機摧毀了保護艦隊的30架日軍飛機,他們一共進行了857架次襲擊,小澤艦隊的航空母艦紛紛中彈(「千歲」號和「秋月」號驅逐艦沉沒,「瑞鶴」號、「千代田」號和「多摩」號輕巡洋艦喪失機動能力)。小澤將他的旗艦改到「輕大淀」號巡洋艦上。

這時薩馬島戰斗的消息傳來。美軍登陸軍的情況緊迫(第七艦隊的護航航空母艦因為栗田的艦隊突然出現,而不斷地發報向哈爾西求援。連坐鎮珍珠港的尼米茲也給哈爾西發了一份簡短的電報:「第34特混艦隊,在哪裡?」但負責電報加密的軍官,隨意添加了一句「全世界都想知道」,哈爾西的解碼軍官誤以為是正文未加刪減,這使哈爾西怒不可遏),哈爾西下令南下,他只留下了兩個航空母艦大隊以及一小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艦隊來收拾小澤的殘余船隻。

下午在擊沉幾艘日本航空母艦後,日軍飛機集中在2艘改裝的戰列艦上,但它們密集的防空火力有效地抵擋了空襲。空襲一直到傍晚,小澤艦隊作為誘餌的全部航空母艦(「瑞鶴」、「瑞鳳」、「千歲」、「千代田」),還包括1艘輕巡洋艦(「多摩」)、2艘驅逐艦(「秋月」、「初月」)被擊沉。「誘敵部隊」取得了出色的成功。但由於通訊不暢,小澤發出誘敵成功的電報,栗田卻沒有收到,不過這再次使栗田的艦隊免遭全軍覆沒。

薩馬島海戰

薩馬島之役栗田艦隊擊沉美軍2艘護衛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日軍損失3艘巡洋艦,3艘主力艦受重創。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5日凌晨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凌晨3時它們沿薩馬島的海岸向南進發,於黎明時分發現美國艦隊。

金凱德中將有3支艦隊來阻擋它,每支艦隊由6艘護衛航空母艦和7或8艘驅逐艦組成。每艘護衛航空母艦帶約30架飛機,一共有500多架。護衛航空母艦比較慢,裝甲薄,對付戰列艦它們沒有多少可能。

金凱德錯誤地以為威利斯·李的戰列艦還守護在聖貝納迪諾海峽,因此從那裡才沒有危險,但李被哈爾西調走去對付小澤去了。當日本艦隊在薩馬島出現時,美軍大吃一驚。哈爾西的艦隊已經被誘敵戰術調走遠離萊特灣,但是栗田對此卻一無所知。栗田錯誤地將那些護衛航空母艦當做美國的航空母艦艦隊,他還以為整個美國第三艦隊在他的18英寸炮口前呢。

美國護衛航空母艦立刻向東後撤,希望壞天氣可以影響日本炮的精確度,同時立即發報請求支援,甚至用明碼發報。美國驅逐艦企圖用分散日本戰列艦的注意力來取得時間。這些驅逐艦自殺般的對日艦發射魚雷,吸引日艦火力。為了躲避魚雷,日艦不得不打散自己的隊形。「大和」號被2條平行的魚雷逼迫背向而行,無法轉身,怕被它們擊中,這樣損失了足足10分鍾的時間。4艘美國驅逐艦被擊沉,其他受傷,但它們為航空母艦獲得時間讓它們的飛機起飛。這些飛機沒有時間轉裝穿甲炸彈,因此它們只能帶著它們正帶著的彈葯起飛(有時甚至是深水炸彈)。美軍航空母艦繼續南逃,而戰列艦的炮彈不斷在它們周圍爆炸。一艘航空母艦被擊沉,其他受傷。

由於栗田艦隊未完成整編隊形便發動進攻,加上美軍驅逐艦的攻擊將他的隊形打破了,各戰隊散亂在廣闊的海面上。他喪失了對戰事的戰術指揮,他的3艘重巡洋艦被集中的海上和空中的襲擊擊沉。栗田於9時20分下令北轉整理隊形。躲過栗田的艦隊襲擊的護衛航空母艦遭受的打擊並沒有結束,被「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擊沉1艘,另2艘遭到重創。

不久栗田的艦隊改變航向,駛往萊特灣。就在日本計劃就要得逞的時候,栗田再次北轉撤退。他感覺美軍支援艦隊正向他包圍過來,因此他感覺參戰的時間越長,他遭到美國強大空襲的可能性就越高。在不停地空襲

下他向北,然後向西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往返航行300海里的第三艦隊於26日日出後,派艦載機對栗田艦隊的掉隊艦只進行了襲擊。栗田艦隊的「長門」號、「金剛」號和「榛名」號受重創。他帶5艘戰列艦進入戰場,當他回到日本時,只有「大和」號還有作戰能力。

戰爭結果及評價

在這次海戰中,美國共有1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護衛航空母艦和3艘驅逐艦被沉,約3,000人陣亡;而日本有1艘重型航空母艦、3艘輕型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6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被擊沉,10,000人陣亡。美國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

萊特灣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大海戰,也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這場海戰消滅了日本的海軍力量,除了陸上基地的飛機外,日本海軍幾乎已不存在了,美軍取得了絕對的制海權。

H. 菲律賓戰役結果怎麼樣

菲律賓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日本於菲律賓發生的一次戰役,此戰日本獲勝,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菲律賓戰役結果,希望你喜歡。

菲律賓戰役結果
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 成功 具有 決定 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美軍憑借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了南海,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許多基地。
菲律賓戰役十萬美軍投降
據說當時在菲律賓這塊,日本悄無聲息的發動了菲律賓戰役,並且經過經過炮彈的炮擊和轟炸,日軍成功的摧毀了島上美軍所在的炮兵陣地,還炸毀了島上的供水設施,中斷了用水供應。

在同年的5月3日這一天,溫賴特 命令 整個菲律賓的美菲部隊停止抵抗,並准備投降日本,並稱拒絕投降的人要以逃兵論處。但是盡管如此,棉蘭老島的3萬多軍隊中,也只有7000人向日軍投降,剩下的人員拒絕服從命令,並帶著武器上山打游擊去了。

後來,美菲聯軍投降後,關於投降人數大約有78000人,這78000人在成為日軍的戰俘後,開始遭日軍強索財物。並且在一路上,所有的戰俘都是以徒步行軍為主,還不允許任何戰俘飲食,其中要是企圖找尋飲水與食物的人,會被日軍以刺刀或開槍處決。

與此同時,日本人還阻止當地的菲律賓人給戰俘提供食物與水,即便有幾位僥幸者躲過日軍眼線而偷喝到幾口河水,也會因河水已嚴重遭受污染,最後引發嚴重的 腹瀉 、嘔吐而死。
菲律賓戰役企圖
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亞洲最大的空軍、海軍 軍事 基地,構成日軍南進的障礙並威脅日本本土安全。日軍企圖攻佔菲律賓群島,奪取美軍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進攻荷屬東印度創造條件。日軍計劃以駐台灣的航空部隊實施航空火力突擊,消滅美駐菲航空兵主力,奪取制空權;同時先遣部隊在海軍支援下在呂宋島多點登陸並佔領機場,航空兵適時前移,以保障陸軍主力在林加延灣登陸並佔領馬尼拉;在南部佔領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隨後南北對進佔領菲律賓全部島嶼。
菲律賓戰役地點
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北望中國台灣,南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扼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菲律賓群島,英文為PhilippineIslands。亞洲南部馬來群島的組成部分。西濱南海,東臨太平洋。群島由7100多個島嶼組成,是菲律賓的國土。菲律賓群島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相望,西臨南海,東濱太平洋,南與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隔海相望。這里 雨水 豐沛,花草、果木繁盛。出產的香蕉、鳳梨、芒果在 國際 市場上很有名。因此,菲律賓群島享有“太平洋果盤”、“花園島”之美譽。菲律賓大部分是由山地、高原和丘陵構成。多活火山,地震頻繁。棉蘭老島的阿波火山是菲律賓最高的山峰,呂宋島的馬榮火山是菲律賓最大的活火山。主要河流有棉蘭老河、卡加延河,貝湖是全國最大湖泊。菲律賓北部屬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2500毫米左右。夏秋季多台風。

菲律賓戰役結果怎麼樣相關文章:

1. 菲律賓戰役簡介

2. 菲律賓獨立戰爭有什麼影響

3. 菲律賓獨立戰爭的爆發原因介紹

4. 護法運動的經過是怎麼樣的

5. 美西戰爭雙方實力怎麼樣

6. 美西戰爭有什麼影響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海戰怎麼打日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