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鄭成功再多活二十年,能不能拿下菲律賓
在大明王朝輝煌的幾百年歷史當中,有著非常深遠影響的那就是鄭和下西洋,說到鄭和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宦官,之所以能得到重用,主要在於他的卓越眼光和個人領導能力。
所以說沒有了經濟的支持,即使在多活二十年,也不能拿下菲律賓。另外一個方面的原因,當時明朝政府之所以下海,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彰顯大明王朝強大國力,讓周邊的小國臣服於大明王朝,名義上是為了貿易,實際上根本就不是。再別說拿下菲律賓了,鄭和的初衷是為了與周邊的國家構建友好關系,武力占據這是不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在加上菲律賓東南亞,屬於熱帶氣候,地形復雜多樣,即使二十年以後鄭和率領自己的艦隊攻佔菲律賓,也未必能夠拿下,異國他鄉,補給之後等等各方面因素的交織,都會導致那不下菲律賓。
㈡ 鄭成功為什麼不佔領整個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死的太早,本來他還想進攻「呂宋」(今屬菲律賓)的,不幸染病不治身亡,沒能成行。
㈢ 鄭氏集團曾想驅走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
是的。
鄭成功父子的確是前後三次欲對菲律賓出兵,但終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成行。至於原因,主要是為了討伐西班牙殖民者。
明朝晚期,西班牙殖民者來到菲律賓。起初,他們對當地的華人採取拉攏政策,因為當地的經貿發展要仰賴華人的努力和貿易。但隨著華人影響的提升,西班牙殖民者與華人的矛盾開始凸顯,並最終導致1603年的大塗剎!
當時明朝正府獲悉此事大為震驚,但它一貫把移民國外的華僑視為賤民,因此僅寫了一份《諭呂宋檄》,於1605年5月底、6月初,由中國貿易船隊中一名船主帶到馬尼拉,分交菲律賓總督、馬尼拉最高法院和馬尼拉大主教。檄文未對西班牙殖民者的塗剎行為進一步嚴加追究,只要西班牙殖民當焗保證華僑今後生命財產的安全,並宣布對殖民者「不忍加誅」,「其海外戕剎姑不窮治」,要求西班牙方面「當思皇帝浩盪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明朝未出兵討伐還有當時現實條件的限制。在西班牙殖民者塗剎華人大致同一時期,明王朝進行了3場大規模戰爭,雖然3場大戰明朝都獲勝,但國家軍事和財政損耗極大。
明朝的縱容使得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律賓華僑的欺壓更加有恃無恐,絕境中的華僑不堪其苦。得知菲律賓華僑的悲慘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緻函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名華僑,要求他停止與西菲當焗進行貿易。他還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示懲罰。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派人向菲律賓總督下書,譴責其剎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
面對鄭成功的威脅,西班牙人反而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集體塗剎。鄭成功聞訊,一面撫恤逃到台灣的華僑,一面組織籌備軍隊,於是菲律賓島上再度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但鄭成功尚未出兵就出現內亂,不久鄭成功病逝。他的兒子鄭經接著治理台灣,並派人同西班牙殖民當焗交涉。據說鄭經在1670年和1671年兩次准備征討馬尼拉,但因各種因素而未能出兵。
㈣ 倘若鄭成功不因逆子而死,中國會有可能把菲律賓群島納入版圖嗎
婚外愛上他人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道德問題,破壞家庭,害人害己。一般的婚外戀愛影響最大不超過兩個家庭,但 在 歷史 上有一場戀情,影響巨大,甚至影響到了中國的版圖面積。
如果沒有這場意外,中國可能會把菲律賓群島納入版圖,那麼中國將增加七千六百個島嶼和二十九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鄭成功是一位被載入史冊的民族英雄 ,他戎馬一生,為的就是反清復明,他阻止清朝遺孤,一路北上抗清。
雖說鄭成功帶兵兇悍,驍勇善戰,但還是很難跟大清朝全面對抗。哪怕不算兵力,單看軍餉,他一人的財力也不可能和舉國之力的財富相提並論。特別是北伐南京失敗後,鄭成功的部隊元氣大傷,軍糧嚴重不足。
在古代,兵馬未動糧草都要先行,可見糧草對於軍隊的重要性,那鄭成功要去哪裡搞錢呢?鄭成功有一句名言:"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
從這里就可以得知, 鄭成功對於海洋經濟非常重視 。再加上鄭成功父親本就是一個海商,靠海上走私發達,一生娶了五位妻子,鄭成功也算是子承父業,他打仗所需要的巨額軍餉,大部分來自於沿海貿易。
但清朝廷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們俘虜了鄭成功原來的部下黃梧,黃梧自然清楚鄭成功的經濟來源,建議清朝廷封殺海上貿易,就這樣鄭成功的財路被徹底切斷。
鄭成功權衡大局,決定進軍台灣 ,這樣既能夠疏通海上貿易,又能夠向台灣居民征稅,方能解決軍費問題。1661年,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名士兵,乘數百艘戰船,向台灣進軍。
其實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就有大量的中原人移民到這里紮根發展,並且搞得有聲有色。
但由於這個小島不太受歷來當局的重視,占據在這里的是荷蘭殖民者的軍隊,他們有兩大防禦要塞,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鄭軍從鹿耳門海道進入台江內海,在台江海域與荷蘭軍艦發生激戰,一時間炮火紛飛。
荷蘭軍隊潰不成軍,被鄭軍奪去多艘軍艦,軍艦Hector號更是直接被擊沉,此後荷蘭殖民者再難成氣候。1662年2月9日, 荷蘭殖民者向鄭成功屈服,永遠退出台灣。
台灣被收復後, 鄭成功開始策劃遠征菲律賓 。
好好的怎麼突然要對菲律賓動手呢?這件事還得從頭說起。其實中國人與菲律賓淵源極深,早在鄭和下西洋之後,就有大量的華人遷到菲律賓地區生活,他們在島上勞動,經商,已經完全成了菲律賓島上的一員。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佔領了菲律賓, 自佔領以來就對原住華人居民非常排斥, 拳腳相向不說,還經常隨意迫害華人。
1603年,華人實在忍受不了苦難的生活,發動起義,說是起義,其實也只是希望引起當局的重視,獲得一個公平的生存環境而已。結果西班牙當局毫不猶豫發動迫害, 一舉殺害了兩萬多名華人 。
如此殘忍的行徑很快就傳回明朝,但 那時的明朝也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根本無暇顧及遠在菲律賓發生的慘案,只是發了一封《諭呂宋繳》,不痛不癢的來了一句"其海外戕殺姑不窮治,當思皇帝浩盪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大概意思也就是你做的是事我就不追究了,你要對中國感恩戴德,好好對華人。這樣沒什麼力度的"口嗨"當然止不住西班牙人的暴行,反而使他們更加肆無忌憚。1639年,華人們再次站起反抗, 受到更為嚴重的屠戮 ,兩次起義一共有七萬多名華人被殺。
1657年,身在菲律賓的華人領袖實在受不了西班牙人的暴虐,叫天天不靈,喊地地不應,他只能寫信給鄭成功。
結果 鄭成功看過信後勃然大怒 ,當時就要起兵去攻打菲律賓,但鄭軍當時與清軍打的難分伯仲,手下們怕分出部分兵力去攻打菲律賓會影響大局,百般勸阻之下制止住了鄭成功。
1661年,鄭成功擊潰台灣的荷蘭軍隊後,給菲律賓當局致信,信中以非常強橫的態度譴責他們任意屠殺華僑的惡行,警告菲律賓當局,要他們俯首稱臣,交送供奉。
結果菲律賓當局還是根本不當回事 ,他們認為根本不可能會有人從千里之外過來解救他們。鄭成功知道後非常生氣,他一邊安撫那些從菲律賓逃命到台灣的華人,一邊開始籌劃攻打菲律賓的事。
在我看來,鄭成功攻打菲律賓除了身為華夏兒女的那份責任感以外,還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前面我們提到了,鄭成功是為了解決軍餉的問題才出兵攻打台灣的,不過台灣那時候情況並不太好,由於自然條件的惡劣,農作物生長比大陸差一大截,這一塊小島完全不夠龐大的軍隊消耗。
如果說再選取一塊地盤的話, 菲律賓的確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濕熱的氣候適合農作物生長,經濟方面又有長達百年的海上貿易建設,作為後方軍隊補給再合適不過。
至於攻打菲律賓的難度呢?根據 歷史 記載,西班牙殖民者在海上的影響力甚至還沒有荷蘭大。鄭成功的海軍當時已經算是南海之上的最強戰力,再加上長期受盡折磨的菲律賓華人里應外合,相信 鄭成功拿下菲律賓只是"舉手之勞" 。
反觀此時的西班牙殖民者,已經完全沒有當時的囂張跋扈,聽到鄭成功將大舉進攻的消息以後,個個驚慌失措,甚至幾次向總部提出申請想要趕緊跑回"老家"逃命。
就在鄭成功整備軍隊准備進軍菲律賓的時候,意外發生了。鄭成功的親家公唐顯悅找上門來質問:"你連自己家都管不好,拿什麼治理國家呢?"
鄭成功一頭霧水, 原來是他的兒子鄭經在鎮守廈門的時候,同自己四弟的奶媽搞到了一起, 兩人還生下了一個孩子。奶媽是屬於像母親一樣的長輩,這都已經不只是婚外戀愛的事了,往大了說這都算關系繁亂了。
鄭成功曾說過:"子嘗聞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他是一個極重禮法、為人端正的人,結果家裡爆出這樣的驚世駭俗的丑聞,鄭成功氣的滿地跳腳,下令要將鄭經、乳母還有那個孽子通通處死。
結果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反對,鄭經見事情敗露更加猖狂,他光明正大的納奶媽為妾。 鄭成功氣急攻心,居然一病不起 ,沒過幾天就歸西了,享年僅39歲。
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經承襲了延平王的爵位和反清復明的重任。他也曾想著起兵攻打菲律賓, 可惜此人空有野心沒有能力 ,鄭家軍在他管理的期間損兵折將、傷亡慘重。
最重要的是,當初如同鐵板的一塊的鄭家軍,此時人心渙散,半數以上的人都想要投降。到了1683年, 當權的鄭成功孫子鄭克塽向清朝投降 ,而台灣也於1684年正式納入清朝版圖,隸屬福建省。
估計看到這里不少讀者會有一個疑問,鄭成功作為延平王,掌管整個鄭家軍,為什麼想處死作為將領的兒子那麼難呢?是他捨不得處死兒子嗎?
當然不是, 鄭成功一生將臉面看的極重 ,他恨不得將這個家族敗類千刀萬剮。鄭成功最終沒能處死自己的兒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從治家的角度來看,鄭成功本想將鄭經連同乳母和孩子一起處死,在那個時代,作為長輩他也的確有資格決定兒子的生死。 但鄭成功的堂兄鄭泰站了出來,他勸鄭成功放過兒子 ,處死不守婦道的乳母就夠了。鄭泰作為鄭成功的大哥,在鄭家說話自然是更有分量,所以鄭經被鄭泰保住了。
第二、既然治家不行,鄭成功派遣將領去處決鄭經,結果手下的將領沒有一個聽從鄭成功命令的。原因其實也很好理解, 鄭經一直是作為鄭成功接班人培養的,這些年來鄭經也積累下了自己的團隊 。
將領們一合計,鄭成功現在已經卧病在床,如果大家合力保住了鄭經,鄭經一定會記住他們的好,等鄭成功一歸西,鄭經順理成章的接手鄭家軍,那自己的晉升之路還不是如履平地。
就這樣,一直到鄭成功離世也沒能處決這個丟人現眼的逆子。據說鄭成功死前曾經哭喊著,家裡出了這種醜事,實在是無顏面對先帝,將自己的臉皮都撕破了。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獅十萬氣吞吳。"鄭成功一生驍勇善戰,富有民族情懷,向世人詮釋了何為忠義。就連死對頭清朝康熙帝都說:"鄭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
他還曾提筆為鄭成功寫下了一幅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可惜鄭成功忠勇一生,最終卻因逆子的一場婚外戀愛急病身亡 ,倘若沒有這場不合時宜的鬧劇,我國的版圖可能當真會增加29萬平方公里領土。
㈤ 為什麼明清只想收復台灣而不收復琉球
琉球群島,也就是今天的沖繩島,是東亞海域一個重要的戰略支點,也是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號稱「萬國津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和日本曾經在這里爆發過一場異常慘烈的沖繩島海戰,雙方共投入三十多萬兵力,付出十幾萬的死傷,最終美國奪得了琉球群島的主導權,直到今天這里還駐扎了大量美軍。
巴士海峽
三是十七世紀開始,幾十萬華僑華裔隨著海上貿易前往菲律賓,並在那裡落地生根,龐大的華人團體成為鄭成功攻打菲律賓可以依靠的內部力量;
四是菲律賓當時正在西班牙的侵佔之下,與台灣情形相似,攻打菲律賓不會與東亞周邊國家產生沖突,還會得到廣大華人華裔的支持。
事實上,鄭成功,包括此後的鄭經,在台灣經營期間曾經多次想要發兵攻打菲律賓,只可惜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未能付諸實施,導致「明鄭」在滅亡時都只能困守在台灣島。
㈥ 明末清初鄭家困守孤島台灣,為何沒有選擇向菲律賓擴張
其實鄭成功和他的部隊在攻佔台灣之前,就已經非常的孱弱了,當時滿清王朝在中原的統治越發穩固,各種各樣的反清勢力也都沉寂了下來。而鄭成功,此時也經歷了轉折性的失敗,那就是在南京戰役中元氣大傷,輸給了滿清軍隊。經此一役,鄭成功的勢力范圍被壓縮到金門和廈門這兩處地方,生存空間已經極為狹窄。
所以鄭成功在收復台灣不久之後,就制定了攻佔菲律賓的計劃,可是呢,還沒有來得及將計劃實施,鄭成功就猝然離世了,因此攻佔菲律賓呂宋島的計劃,也就隨著鄭成功的離世而擱置。
㈦ 鄭經婚外情,為何讓中國丟了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
一場因為婚外情而引發的禍事,不僅讓當事人差點丟了性命,更讓國家丟失了一個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這堪稱史上代價最高的婚外情。
收復台灣,意氣風發
明朝時期,台灣被荷蘭殖民者掠奪掌控,就已經脫離了中國大陸的管轄。於是鄭成功作為愛國將領就被皇上賦予了收復台灣失地的任務。
鄭成功擁有著卓越的戰斗指揮能力與作戰的經驗,一路上鄭成功帶領著士兵橫渡海峽、巧渡鹿耳門,追著窮寇到了赤嵌城。
最後迫於鄭成功的步步緊逼,荷蘭宣布投降,台灣自此回歸中國內陸,西方殖民者也落得個抱頭鼠竄的下場。鄭成功也因此揚名於天下,意氣風發的准備進攻菲律賓。
可天意弄人,就在鄭成功准備好了糧草與兵馬想要大幹一場的時候,偏偏天意弄人,一場出乎意料的婚外情打破了這個將軍原有的平靜。
有緣無份,冥冥註定
細細想來,歷史總是那麼奇妙,一次次陰差陽錯,看似可惜的背後也常常隱藏著偶然中的必然,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徵在無形中也預示著接下來的劇情走向。
鄭經的風流倜儻,鄭成功的恪守禮義,以及鄭氏集團對明代的深厚感情及效忠,都在暗地裡預示著可能到來的一場壞結果。
鄭成功因為鄭經的婚外情而與呂宋無緣,鄭經又因為''三藩之亂''而無緣與呂宋,後期鄭氏集團的衰落,內部的明爭暗鬥,這也讓攻打呂宋再無條件。
看似一個個微妙可笑的事件,卻陰差陽錯地推動著整個國家歷史車輪的發展,鄭經的婚外情也經常為世人調侃為世上最貴的婚外情。
㈧ 如果這位英雄多活幾年,菲律賓或許早已並入中國版圖
在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可謂婦孺皆知,因收復台灣而彪炳史冊。可是,你知道嗎,鄭成功還曾打算攻佔菲律賓。可惜天不遂人願,就在攻菲計劃即將實施之際,鄭成功英才早逝,計劃落空。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內部發生變故,鄭成功也因病辭世,享年39歲。如果鄭成功計劃成功,菲律賓或許早已並入中國版圖,成為「自古以來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㈨ 明末最大遺憾:鄭成功險些吞並菲律賓重建大明朝
明朝末年,雖然朝廷推行海禁政策,但由於官吏治理的混亂和經濟收入等原因,海禁政策已經名存實亡。在南洋上,以中國海盜為首的海上武裝集團控制了南洋的廣大海域。大家知道的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祖上就是海盜出身。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以走私商人起家,後加入海盜集團,成為海盜首領。他統一海盜勢力,接受明朝招撫,成為明朝的官吏。他的艦隊戰勝荷蘭的殖民艦隊,成為統治南洋的主要軍事勢力。最多的時候鄭芝龍擁眾數萬,有帆船千艘,他的軍艦上配備的大炮多達36門,是當時最先進的艦船。鄭芝龍後被明朝任命為福建總兵。他在泉州安平鎮修建鄭府作為基地,組織移民台灣,開拓海外貿易,整個南洋基本控制在他的手下。
明末清軍入關,鄭芝龍降清。清廷脅迫他和家人進京,並派兵洗劫了安平鎮,鄭成功的母親也因此死於非命。鄭成功自幼受儒家教育,以明朝忠臣自居,受此國仇家恨,脫下儒冠儒衫一把火燒掉,從此寰甲佩劍,終生與清廷為敵。他召集父親的舊部,以金夏為基地與清廷作戰,在和清軍的作戰中,屢獲勝績。他曾經率領舟師深入長江,圍攻金陵,雖然後來因輕敵失利而還,可清軍也對他無可奈何。最後清軍只得採用鄭成功的降將黃梧的「平海五策」,斷絕了鄭成功的財源,兵源,使得鄭成功處境困難,鄭成功在這個時候,把眼光投向了台灣。
台灣原來是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移民開發的地區,荷蘭殖民者趁明末戰亂之機侵佔了台灣,並且大肆鎮壓了由鄭芝龍舊部郭懷一領導的起義,由此荷蘭殖民者與鄭成功交惡。鄭成功給荷蘭殖民者的信里明確指出,「台灣是家君(鄭芝龍)親手創建的舊業」,要收復故土。公元1662年,鄭成功率領大軍攻台,在經過艱苦的戰斗後,擊破荷蘭海軍艦隊,迫使荷蘭台灣守軍投降。完成了 *** 的民族壯舉。
但與當時把目光局促於大陸的大部分中國人不同,久經波濤的鄭成功並沒有以奪取台灣為滿足,他的心中還有著更龐大的計劃。在當時的南洋,除了荷蘭殖民者外,還有西班牙殖民者。和荷蘭殖民者相比,西班牙殖民者勢力更小。鄭成功的海軍是整個南洋最強大的海軍,在南洋還生活著大批的中國移民,這些移民大多都和鄭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在這個時候,整個南洋殖民地都在鄭成功的掌握之中,上天給了中國人一個徹底征服南洋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鄭成功看到了這個機會,他首先把目光放到了相距最近的西班牙殖民者統治下的菲律賓群島。菲律賓群島上的華僑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統治下,經常被菲律賓土著和西班牙殖民者無辜殺戮。在公元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勾結土著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余眾。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的鄭成功對西班牙殖民者的所作所為恨之入骨,他多次與菲律賓的華僑進行聯絡,表示要率兵驅逐西班牙殖民者,給他們以懲罰。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委派羅馬神父李科羅使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西班牙當局得到鄭成功的通牒後驚慌異常。與此同時,鄭成功還號召當地華人起義,驅逐西班牙殖民者。當地華人在得到鄭成功的支持後,准備秘密起義。由於不慎機密泄露,西班牙殖民者對華人進行血洗屠殺。除少數華人乘小船逃到台灣外,其餘人都被西班牙殖民者屠殺。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征服菲律賓,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台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到時可里應外合,但鄭成功還沒有能夠出兵,就由於內部的分裂,和父親親族被清廷殺害,身上染上的重病幾重打擊所壓倒,最終壯志未酬,病死台灣,時年才三十九歲。
清朝 *** 也中國歷代 *** 一樣,也是一個把目光緊緊局促在大陸的 *** ,它根本不具備放眼遠洋的思想和魄力。清朝 *** 後,竟然對台灣的處置提出了放棄台灣的方案。從這里可以看出來,清朝 *** *** 並不是它對海洋的戰略價值有什麼認識,而只是為了消滅明朝的最後一個基地而已。它 *** 後的閉關鎖國正說明了這一點。中國再沒有了稱雄世界的海軍艦隊,當許多年以後,西方列強的遠洋艦隊來到中國的時候,滿清上下竟然被西方的艦只給驚呆了,視其為鬼怪。真是令人感嘆。
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果鄭成功不死的話,他以他的雄才大略驅除西班牙殖民者和荷蘭殖民者,陸續吞並南洋諸島,建立起一個廣闊的華人海洋殖民大帝國的話,清 *** 也必然要隨之而來,去消滅鄭氏集團。這樣實際上就逼迫著清 *** 為了佔領南洋,就要去建設一支比鄭氏集團的海軍還要強大的海軍,這樣清 *** 就必須對海洋有所認識,培養大批的海軍人才。
清 *** 消滅鄭氏集團,吞並南洋後,中國就能比西方近代列強更早的擁有南洋的 *** 。這樣,擁有廣闊的海洋疆域也會促進清 *** 海權意識的覺醒,逼迫它對海洋的戰略意義產生重視。大批的海軍人員和因海外貿易得到的利益所影響的海權主義者就會影響清 *** 的政治決策。如果這樣的話,即便中國不產生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在西方列強的侵略到來的時候,也會有南洋作為緩沖和屏障,這樣就可以給中國以覺醒學習趕超的機會和時間,中國的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就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所有的這一切都寄託在鄭成功一人的身上,可他卻在三十九歲的時候早早離開了人世。他的後代再沒有了他的雄心大志,只是據守孤島,不敢向西方殖民者那樣去征服更多領土,從此中國再也沒有擁有南洋、建立殖民帝國的機會。雖然華人在南洋人數眾多,財富廣有,可清 *** 卻把他們看作化外之民,再沒有想到擁有那片疆域的 *** 。這一切現在想來,只能歸咎於天命了。可悲,可嘆。
㈩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隨著滿清在中原的統治日益牢固,反清力量逐漸沉寂。鄭成功在南京戰役失敗後,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發動攻勢,其勢力被壓縮至金門和廈門兩地,生存空間已經極為局促。面對困境,他只有開辟新的根據地一途可行,於是台灣便成了他攻取的目標。
《清史稿》載:「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桂王入緬甸,聲援絕,勢日蹙,乃規取台灣。」
攻台前,鄭成功對台灣的認識並不很清晰,他認為那裡物產豐饒,足以成為解決幾十萬兵員糧餉物資供應的基地。投奔過來的荷蘭買辦何廷斌告訴他台灣有良田萬頃,上了島便可以輕易獲得補充。攻台部隊出發時,何廷斌又說:「數日到台灣,糧米不竭。」
西班牙佔領菲律賓後,由於其本土和北美殖民地距此有萬里之遙,因此糧食和生活用品以及工匠只能從最近的也是當時遠東經濟最發達的中國取得。所以他們鼓勵中國商人到菲律賓貿易,並把中國商人在馬尼拉的貨棧、集市和居住地集中起來,稱為「八連」。
由於對中國勞動力需求非常迫切,殖民當局於1585、1590年先後兩次到閩粵招工。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說:「我人百工技藝有挾一器以往者,雖徒手,無不得食,沿海之民爭趨之。」結果僅馬尼拉一地,華僑人數即由1571年的150人,發展至1588年的超過1萬人,1603年更達3萬人。西班牙總督莫爾加在1609年時說:「要是沒有中國人充當各行各業的工匠,並且如此勤懇地為微小的報酬而勞動,這個殖民地就不能生存,這是肯定的。」
隨著華人急劇增多,他們憑著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和華人特有的智慧,逐漸在菲律賓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西班牙殖民當局對華人的物資和商品供應產生了嚴重依賴。由於經濟命脈被華人掌握,而且在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人數與華人相比處於絕對少數,殖民當局對此感到非常憂慮,擔心華人勢力動搖其殖民統治。於是開始用強加苛捐雜稅等各種手段遏制華人在菲律賓的發展,導致雙方矛盾日趨激化。
16世紀70和90年代,又先後發生了海盜林鳳襲擊馬尼拉事件和潘和五等刺殺西班牙總督事件。此後,西班牙人便把華人視為其在菲殖民統治的一大威脅,對華人採取了殘酷的驅趕、掠奪和殺戮政策。
在1603-1765年間,華人不堪忍受壓榨,掀起過數次反抗和起義,但因武器落後,組織不力,先後慘遭殖民當局五次大屠殺,數萬人被殺害。
1686年,西班牙國王曾下令在6個月內驅逐全部華人。後因擔心菲律賓經濟崩潰以及清朝政府可能因此取消西班牙人在華傳教許可而未實施。
1662年的屠殺期間,鄭成功已經准備攻打菲律賓,他聞訊後勃然大怒,以明朝政府名義於當年四月派遣義大利籍天主教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國書如下:
大明總統使國姓爺寄馬尼拉總督曼利克·特·喇喇之宣諭:承天命而立之君,萬邦咸宜效順朝貢,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可惡荷夷不知天則,竟敢虐我百姓,劫奪商船,形同盜賊,本當早勒水師討伐。然仰體天朝柔遠之仁,故屢寄諭示以期彼悔罪過,而彼等愚頑成性,執迷不悟,邀予震怒,遂於辛丑四月率師親討,兵抵台灣捕殺不計其數,荷夷奔逃無路脫衣乞降,頃刻之間,城池庫藏盡歸我有,倘彼等早知負罪屈服,豈有如此之禍哉。
你小國與荷夷無別,凌迫我商船,開爭亂之基。予今平定台灣,擁精兵數十萬,戰艦數千艘,原擬率師親伐。況自台至你國,水路近捷,朝發暮至;惟念你等近來稍有悔意,遣使前來乞商貿易條款,是則較之荷夷已不可等視,決意姑赦爾等之罪,暫留師台灣,先遣神甫奉致宣諭。倘爾及早醒悟,每年俯首來朝納貢,則交由神甫履命,予當示恩於爾,赦你舊罰,保你王位威嚴,並命我商民至你邦貿易;倘或你仍一味狡詐,則我艦立至,凡你城池庫藏與金寶立焚無遺,彼時悔莫及矣。荷夷可為前車之鑒,而此時神甫亦無庸返台,福禍利害惟擇其一,幸望慎思速決,毋遲延而後悔,此諭。永曆十六年三月七日。國姓爺。
鄭成功挾擊敗荷蘭收復台灣之威向西班牙炫耀武力,要求他們「每年俯首來朝納貢」,並警告他們不要重蹈荷蘭人的覆轍,希望藉此對西班牙殖民者形成震懾。然而西班牙人收到鄭成功的警告信後並未收斂,反而因此在馬尼拉展開了第三次對華人的屠殺,作為對鄭成功威脅的回應。
西班牙人之所以如此囂張,是因為十六世紀中期以後,西方科技和軍備已經大幅領先,而明朝傾舉國之力才勉強平定了東南沿海的倭患,遑論對抗海外西方殖民者。
菲律賓當時屬大明朝貢體系之內,按理明朝有義務維持那裡的秩序,保護那裡的人民免遭襲擾。可是西班牙侵入明朝勢力范圍,公然殖民菲律賓,明朝沒有任何反應。1596年西班牙屠殺驅趕華人時,明朝的唯一舉措是福建當局於次年派船接回部分「唐人」。
明朝之所以如此低調,是因為他們了解當時中國與西方武器裝備實力懸殊。明人王士性《廣志繹》,在描寫他所見到的葡萄牙番舶時就說:「香山嶴乃諸番旅泊之處……番舶渡海,其制極大,大者橫五丈,高稱之,長二十餘丈,內為三層,極下鎮以石,次居貨,次居人,上以備敵、占風……若入番江,則舟尾可擱城垛上,而舟中人俯視城中。」從這段文字來看,這艘船應該是三層甲板的蓋倫船,當它航行於珠江江面時,船尾竟比廣州城垛還高,船上的人可以俯視城內,其高大威猛對明朝官兵造成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
福建總兵朱文達見到荷蘭船後說:「紅夷勇鷙絕倫,戰器事事精利,合閩舟師不足攖其鋒。」這位總兵認為福建全部水師都打不過一艘荷蘭戰艦。
福建右布政使沈演則形容他所見西洋戰艦為「艤舸如城,銃如圍,彈如鶚卵」。
萬曆二十九年,荷蘭人「挾二巨艦」突襲澳門,其炮艦規模驚得明朝官員目瞪口呆。巡按御史方元彥認為我之舟與器皆不及夷,殺之是往遺之禽也」。這位巡按大人認為與洋人作戰等於送死。
徐光啟在天啟元年七月的一封奏疏中寫道:「夫兵器之烈,至一發而殺百千人,如今日之西銃極矣,無可加矣。」
崇禎六年,福建巡撫鄒維璉見到的一艘西洋戰艦是「長五十丈,橫廣六七丈」的海上巨無霸。面對如此龐然大物,卸任首輔葉向高稱其「高大如山」「不畏風濤」。福建巡撫南居益則嘆其「望之如山阜,觸之如鐵石」。明人鄭大郁又用「巨艦大如山,而固如鐵桶,堅不可破」來描述他所見的西洋軍艦。可見當時西方戰艦之巍峨,武器之先進已經超乎明人的想像了。
親自與西洋人打過海戰的福建巡撫南居益的感受最為深切,他在《謹陳閩事始末疏》的奏章中記錄荷蘭大船:「見大海澎湃中,萬難接濟戰。夷舟堅銃大,能毒人於十里外,我舟當之無不糜碎。即有水犀十萬,技無所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