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洲經濟體在追趕西方過程中,為什麼有的成功了,有的卻失敗了
你看,由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大陸組成的東北亞經濟體,從貧窮落後狀態迅速實現了追趕,先後完成了工業化;而以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為代表的東南亞經濟體,它們比東北亞經濟體擁有更好的資源稟賦,也有強烈的發展意願,但是,它們卻在工業化的路上磕磕絆絆、後勁不足,至今沒有完成工業化。造成東北亞和東南亞發展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三個重要的不同點:第一,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大陸在經濟騰飛之前,都進行了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而東南亞國家要麼根本沒進行土地改革,要麼只是流於形式;第二,東北亞經濟體在工業起飛階段都走了外向出口型道路,政府用各種手段引導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而東南亞國家政府沒有對本國企業進行任何干預;第三,東北亞經濟體在經濟起飛階段都採取了金融管制措施,而東南亞國家卻過早開啟了金融自由化過程。
所以筆者認為,這三個關鍵的不同點,讓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工業化努力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下面,我們就把這三點展開詳細說。
先來說第一點,土地政策。說起後發國家的經濟追趕,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怎麼實施正確的工業化戰略。然而成功的經濟追趕要從正確的土地政策開始。為什麼土地政策如此重要呢?
首先,如果沒有正確的土地政策,農業的平均產出就很低,整個經濟體就沒有足夠的盈餘來投資到工業發展中。有些發展中國家因為農業薄弱,甚至做不到糧食的自給自足,不得不耗費寶貴的外匯儲備來大量進口糧食。而這些外匯儲備本來該用在刀刃上,用來引進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和機器設備。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發展中國家往往75%以上的人口都是農民。如果農民的平均收入很低,就意味著整個國內市場對工業消費品的有效需求很小,本國的製造業就很難發展起來。很多大企業,比如日本的豐田、日產、本田等車企,都是先在本國農村市場撈到了第一桶金,才逐漸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遍布農村的鄉鎮企業成為工業化的重要力量,這些鄉鎮企業的產品也主要是面向農村市場。
這就是為什麼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起飛的第一步,並不是直接上馬工業項目,而要從農村改革開始。 在傳統農業 社會 ,土地資源的分配往往極度不公,少數地主階級控制著大部分土地,而大量農民淪為沒有土地的佃農。比如,在舊中國,10%的人口佔有70%~80%的土地;朝鮮半島的情況更嚴重,不到4%的家庭控制著55%的農業用地;在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封建領主叫做「大名」,他們控制著日本的大部分土地和整個糧食交易體系。
這種高度集中的土地制度有什麼壞處呢?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最大的危害還不是 社會 不公,而是土地的平均產出太低。你可能會問: 產權為什麼會影響產量?這是因為,想要提高農業產出,必須對農地進行投資,比如修建灌溉系統、提高土地肥力、購買更好的設備等等,這些都不是貧窮的農民能夠負擔得起的。 擁有土地的大地主雖然負擔得起,但根本犯不著去干這種勞神費力的事,他們只需要不斷提高地租以及向農民放高利貸,就可以佔有農民的大部分收成。
地主階級之所以能夠不斷提高地租,這是由土地的特殊性質決定的。我們知道,按照經濟學原理,一旦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那麼對這種商品的需求就會減少,而供給會增加,這種商品就會重新達到供需平衡。但是,土地不一樣,價格上漲不能讓供需恢復平衡。一方面,價格上漲不會減少對土地的需求,因為土地需求是由人口推動的,人口越來越多,對土地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價格上漲很難增加土地供給,當一個地區的所有可耕地都開發完之後,就不會再有新增土地。
所以,當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新增供給為零,地主階級就有了極大的議價權,他們可以不斷提高地租,直到只夠農民維持基本生存為止。而農民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也沒有能力和動力去提高土地產出,因為即使提高了一點產出,地主階級也會通過進一步提高地租把好處拿走。這樣一來,土地就被鎖死在低水平生產的軌道上。可以說, 在土地問題上,存在「市場失靈」的現象,光靠市場機制無法讓土地實現最大產出。
怎麼破解這個土地困局呢?說出來其實很簡單,就是進行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我們知道,新中國進行了兩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是建國初期,實行分田到戶;第二次是改革開放初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兩次土地改革,都極大釋放了農村生產力,讓農業產出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大幅增長。
其實,土地改革並不是中國的獨有做法,而是東北亞經濟體的共同實踐。日本在近代也經歷了兩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是明治維新時期,明治天皇收繳大名階級控制的土地分給農民,給農民總共發放了1.09億張地券,承認農民對土地的私有產權。當然,對「辭官納地」的大名,明治天皇也給予了一定的安撫,給他們發放大筆養老金,或者把他們安置進貴族院擔任職務。
在分給農民土地的同時,日本政府還投入巨額資金,修建梯田和灌溉系統、引進高產水稻品種、推廣新的種植技術等等。這一系列措施極大提高了日本農業的生產力,讓日本可以在城市人口只佔25%的情況下直接開啟工業化,創造了一個奇跡,對比歐美國家,它們在工業化之前城市人口至少在35%以上。
但是, 土地私有化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均分田地之後不久,就會重新出現土地集中的情況。你看,如果一個農戶經營不善、入不敷出,他可能會用土地做抵押來借貸,而一旦還不上錢,土地就會被債主沒收,於是重新變成佃農。 從明治維新到二戰不過70年,日本由佃農耕種的土地就從20%重新提高到了50%。
說到這兒,我想起一個有趣的話題:中國古代王朝的壽命總是超不過300年這個「大限」,這是為什麼?有學者從土地兼並角度進行了解釋。一般古代王朝在開國時期都會進行一輪田地均分,但是,經過200年左右的土地自然兼並,大部分農民最終都會失去土地,全國土地集中到各地的豪門望族手裡。這時候,本來各地零星出現的農民起義就會很快成為燎原之火,最後終結王朝。也就是說,土地的自然兼並可以看成是古代王朝的「癌症」,如果一個王朝沒有死於其他意外,那它也一定會在兩三百年之後死於由土地兼並引發的農民起義。
我們再說回日本。在二戰前,由於相當部分農民又淪為了佃農,生活很苦,於是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把自己包裝成農民利益的代言人,從農村大量招募士兵,並發起了對外侵略。二戰後,戰敗的日本政府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支持下,頒布《農地改革法案》,開啟了第二次土地改革。美國之所以支持日本搞土地改革,是為了對抗共產主義對農民的吸引力,爭取農民的政治支持。
日本的《農地改革法案》規定,地主擁有的土地不得超過3公頃,超過部分一律強行徵收,重新分配給無地農民。在這次改革中,近200萬戶地主被強征了土地,而400萬戶貧農得到了土地。作為補償,地主可以得到失去土地價值30年期的債券。不過,土地價值是被嚴重低估的,而且債券年利率只有3.6%,當時日本又有很高的通脹率,地主拿到的債券幾乎沒有什麼價值。為了減緩土地的兼並速度,法案還規定了多重限制,不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和流轉。
二戰後日本的土地改革和同一時期在新中國進行的土地改革有高度的相似性。在美國的推動下,退守中國台灣的國民黨政權和韓國的李承晚政權都先後進行了類似的土地改革。通過土地改革,佃農這個階層在東北亞地區徹底消失了,農民都成為自耕農,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大幅增收。土地改革為日本戰後的經濟奇跡以及中國台灣和韓國的經濟起飛奠定了基礎。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東南亞國家,它們的土地改革普遍失敗了。以菲律賓為例。菲律賓在1946年取得獨立後,曾多次頒布土地改革法案。但由於利益集團的阻撓,每次改革都流於形式、不了了之。幾十年中菲律賓政府從地主手裡強行徵收的土地面積,僅僅佔全國可耕地面積的2.5%。而且,菲律賓政府也沒有給農民任何資金與技術的支持,以至於即使少部分農民獲得了土地,他們也沒有錢去買種子和肥料,根本無法獨立耕種,最後土地又回到了大地主手裡。
這里有個數據,菲律賓的西內格羅省盛產甘蔗,但是,這個省將近80%的甘蔗田至今牢牢控制在17個家族手中。這些地主家族抗拒改革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甘蔗、橡膠、棕櫚樹之類的經濟作物不適合家庭小農的生產方式,而只適合大規模的種植園生產方式。然而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在菲律賓,種植園每公頃土地的甘蔗產出是56噸;組成了農業合作小組的自耕農產出比種植園要高,為每公頃70噸;而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家庭種植的甘蔗產出更高,為每公頃85~90噸。橡膠、棕櫚樹等經濟作物也一樣,家庭小農的單位產出比種植園要高出50%~60%。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會有一種錯覺,總覺得大規模種植園經濟要比小農經濟的效率更高呢?
如果「效率」是指資本的投資回報率,那麼確實是種植園的效率更高。但是,在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資本極度稀缺而勞動力相對充沛,所以,首先追求的不應該是資本的投資回報率最大化,而是利用現有勞動力,把土地的單位產出最大化。方法就是在每單位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勞動,進行精耕細作,比如勤施堆肥、差別化灌溉、利用作物不同的成熟周期來實行「間種」、發展立體農業,等等。這種園藝式的精細化耕種只能靠家庭農業來完成,走種植園模式是行不通的。
本來,東南亞國家的土地比東北亞要肥沃得多,但由於這些國家沒有完成土地改革,無法實現精耕細作的家庭農業模式,土地平均產出比較低,再加上分配不公,占本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普遍貧困,嚴重拖累了後來的工業化努力。
2. 在菲律賓買鉑金劃算嗎
不劃算。鉑金是剩餘便宜的資產之一,與股票或債券相比更便宜。鉑金是一種天然的純白色貴金屬,國際鉑金協會對鉑金的官方釋義為鉑金,鉑金因為其天然的白色,而且永不褪色,所以稱鉑金。
3. 菲律賓經濟還有什麼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當今國際貿易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資金結算問題、世界范圍內的發展不平衡問題等。若不及時改革國際貿易規則,必將影響世界經濟的正常發展。
由於美國經濟受挫,國際貿易中的資金結算的單一貨幣——美元的匯率一直不穩定。這給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貿易帶來了不良影響,也不能適應現在世界多極化發展的要求。菲律賓希望首先,各國達成使用多種結算貨幣的共識各區域自行規定可行的結算貨幣。以此減輕世界貿易對美元的依賴。
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 主要發達國家及各製造業強國對發展中國家大量的商品輸出,並依靠資金迴流獲得巨額利潤;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利用高科技變向掠奪較不發達國家地區的資源。這是一個經濟全球化導致的世界范圍內的發展不平衡問題。菲律賓希望聯合國進一步支持、引導南南合作,各地區的發展中國國家擴大經濟合作、技術交流,建立利益集團、形成技術交流共享平台。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領域互相支援,取長補短。在國際經濟事務中團結合作,協調立場,以共同減少和擺脫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依賴,獨立自主的發展民族經濟。
菲律賓作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的一個以出口導向為貿易政策的發展中國家,對於國際貿易始終認為應該堅持:保持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促進成員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減少區域貿易和投資壁壘,維護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通過「首爾發展共識」和跨年度行動計劃可知,發展問題應是世界經濟的最主要的問題。菲律賓認為:新的國際貿易規則應顧及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菲律賓堅決反對美國為了本國利益而通過手段將金融危機的損失轉嫁到別國身上。
4. 菲律賓貨幣是什麼
菲律賓披索(菲律賓語:peso,ISO 4217貨幣編碼:PHP)是菲律賓的法定貨幣。紙幣有10、20、50、100、500和1000比索的面值。硬幣有5分,10分,25分,1比索和5比索的面值。菲律賓比索(Philippines Peso)菲律賓過去曾先後淪為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地,所以菲律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流通的舊鈔票上曾有「美屬菲律賓「的字樣。1946年7月4日菲律賓宣布獨立,這些舊鈔票戰後菲律賓當局宣布作廢。 戰後流通的鈔票,是在戰前舊版上加印「勝利」(VICTORY)字樣。這種鈔票已於1967年失去法定價值。
拓展資料:
菲律賓比索怎麼樣:
1、 菲律賓比索兌美元上漲約4%,成為亞洲表現最好的貨幣,它也是少數幾個相對於美元升值的亞洲貨幣。 在這個東南亞國家為遏制新冠疫情而經歷了世界上時間最長、最嚴格的封鎖之一之後,進口需求大幅下降。經濟學家稱,進口相對於出口的降幅更大,幫助菲律賓實現了經常賬戶盈餘,事實證明這對該國貨幣有利。
2、 菲律賓比索繼續表現優於亞洲國家同行,因為該國在2020年年初至今經常帳盈餘,這主要是由於進口的大幅下降,我們可以預期這種趨勢將持續到2020年第四季度。」 經濟學家表示,這種盈餘以及外國持續購買菲律賓債券,導致該國外匯儲備激增,有助於保護該國經濟免受外部沖擊——這是支持菲律賓比索走強的另一個原因。
3、 從長遠來看,菲律賓經濟的重新開放和進口的恢復可能會導致貨幣走弱。 盡管如此,分析人士仍未排除菲律賓比索進一步升值的可能性。他們解釋說,如果進口保持疲軟,而出口需求回升,那麼比索會進一步走強。 「再加上美元持續走弱,以及投資者對(新興市場)資產的樂觀情緒,比索可能會在2021年之前持續升值。」
4、 經常賬戶衡量的是一個國家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額,包括商品進出口、跨境投資以及外國援助等資金轉移。 荷蘭國際集團(ING)駐菲律賓高級經濟學家Nicholas Mapa表示:「進口的持續下降轉化為對外匯的需求疲軟,可能會在短期內支撐比索。」
5. 什麼是熊貓債
什麼是熊貓債?
什麼是熊貓債?熊貓債是屬於中國特有的一種債券,指的是國外和多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所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熊貓債的債券,這種債券的命名規則是按照這個國家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來命名的
3月20日,中國銀行作為牽頭主承銷商及簿記管理人,協助菲律賓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14.6億元人民幣債券,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5.00%。境外投資人通過「債券通」參與了本次債券發行,境外獲配佔比88%。
據悉,該筆債券是菲律賓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首隻主權熊貓債,將促進中國債務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動中菲兩國「一帶一路」雙邊政經合作。
熊貓債券是指境外和多邊金融機構等在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根據國際慣例,在一個國家的國內市場發行本幣債券時,一般以該國最具特徵的吉祥物命名。在國外,熊貓債券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如美國的揚基債券、日本的武士債券、韓國的阿里郎債、瑞士的瑞士法郎債等。
自2015年9月末重啟以來,「熊貓債」發行規模連年攀升。
截至目前,熊貓債總發行量已超過2300億元。其中,銀行間市場「熊貓債」發行量從2015年的100餘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逾600億元。
2018年以來,熊貓債券市場熱度持續走高。據了解,目前已有阿聯酋沙迦酋長國政府、三菱東京日聯銀行和瑞穗銀行等境外發行人成功發行熊貓債券。
數據顯示,加上華潤置地、招商局港口等中資企業海外分支發行的熊貓債,今年以來已有十家左右發行人發行了熊貓債,總金額超過200億元。
在中國債券市場雙向開放持續加深的背景下,預計今年會有來自全球裂帶更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及企業發行人登陸熊貓債券市場。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日益提高,推動熊貓債券市場十分具有必要性。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黨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國經濟步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人民幣國際化必將順應時代大潮向前推進。特別地,中國經濟將有條件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預計到2035年將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圍繞跨境結算、投資融資、外匯交易與風險管理,人民幣將大有用武之地。
人民幣國際化始於十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由於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需求日益強盛,人民幣國際化順勢而為,在短短十年間從排名三十開外崛起為世界第六大國際貨幣(以總體國際付款額來衡量)。
2016年10月人民幣被納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國際化取得標志性突破。此後,中國在政策層面繼續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一個重要方面是債券市場的國際化,相對其他金融市場,債券市場有獨特優勢。例如:產品標准化,投資者可以在合理的投資規模下,找到合適的投資對象;流動性強,交易對手比較廣泛,參與者交投活躍;收益穩定,不像股票市場容易大起大落,交易風險相對較低。
擁有發達並且開放的債券市場,是一國貨幣從貿易結算貨幣向投資貨幣轉型的最重要前提。債券市場國際化包括債券籌資國際化和債權投資國際化,國外機構在境內發行本幣債券是債券籌資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進國內債券市場創新發展
發展熊貓債券能提肆首蘆高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和應付經濟周期的彈性。同時,發展熊貓債券,有利於節儉國際債券市場的制度規范、運作方式、信用評級和擔保、支付清算、監管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有利於改進債券發行者結構,增加發行方之間的競爭,推動境內企業完善公司治理和規范運作;有利於完善債券芹猜市場品種結構,構建合理的收益率曲線。
緩解外匯儲備增長和人民幣升值壓力
從國際經驗來看,一般在國內流動性過於充裕、本幣面臨較大升值壓力時,才會考慮發展外國債券。例如,1970年日本推出武士債券,1995年韓國推出阿里郎債券。相比而言,我國面臨更為巨大的外匯儲備持續增長和人民幣升值壓力。2011年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3.1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規模世界排名第一位,2005年以來,人民幣累積升值已達30%。
目前我國已經允許熊貓債券募集的資金換成外匯轉移至境外使用,外國金融機構通過發行「熊貓債券」取得人民幣資金並換成外國貨幣,可以緩解我國外匯儲備持續增長的壓力。
中國銀行表示,未來將繼續在監管機構指導下,發揮跨境優勢,搶抓市場機遇,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金融服務,不斷提高對「走進來」境外機構和「走出去」境內機構的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水平。
熊貓債是屬於中國特有的一種債券,指的是國外和多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所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熊貓債的債券,在日本,這種債券叫武士債,在美國,這種債券叫揚基債,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債券的命名規則是按照這個國家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來命名的,因為大熊貓在中國屬於吉祥物,而且非常稀有,因此這類債券在我國就叫熊貓債。
目前,我國對於熊貓債的支持力度在不斷增加,隨著當前融資成本的不斷降低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在不斷的提高,近幾年債券市場中的熊貓債發行量也在不斷增加,外資一些投行也非常看好熊貓債。其實在熊貓債剛發行的十年時間內,發展的很慢,直到16年開始,才得到快速增長。
熊貓債的特點主要有三點:
一、熊貓債可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人民幣的國際化,因為債券市場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其具備流動性強、參與者多、收益較為穩定、風險較低等等優勢,一個國家擁有了一個開發並且比較發達的債券市場,可以將這個國家的貨幣從貿易結算轉型到投資貨幣。
二、熊貓債可以進一步推動債券市場的創新發展。熊貓債能夠提高債券市場的流動性以及應付經濟周期的彈性,並且熊貓債能夠改進債券發行者的結構,促進發行方之間進行正常競爭,從而推動國內企業的規范運作,這些都能夠更好的完善債券市場的品種結構。
三、熊貓債可以增加我國外匯儲備以及緩解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的壓力。當我國的資金流動性過於充分的話,那麼人民幣就會面對很大的升值壓力,這時候就會考慮到通過發行外國債券來緩解這個問題。就像當初日本推出武士債的時候,韓國發行阿里郎債的時候,都是因為資金流動性過剩以及本幣有很大升值壓力的時候所發行的。
6. 我在2009年7月份買了三年期的國家建設債券,當時的年利率是3.81%,2012年7月份
截至2009年7月16日,我國已於171個國家建立了關系,下面是我國與各國建立外交關系日期簡表。本資料來源於我國外交部網站,具有絕對權威性。
亞洲:
國名建交 日
阿富汗1955.1.20
亞美尼亞1992.4.6
亞塞拜然1992.4.2
巴林1989.4.18
孟加拉國1975.10.4
汶萊1991.9.30
柬埔寨1958.7.19
塞普勒斯1971.12.14
朝鮮裂舉神1949.10.6
東帝汶2002.5.20
喬治亞1992.6.9
印度1950.4.1
印度尼西亞1950.4.13
伊朗1971.8.16
伊拉克1958.8.25
以色列1992.1.24
日本1972.9.29
約旦1977.4.7
哈薩克1992.1.3
科威特1971.3.22
吉爾吉斯斯坦1992.1.5
寮國1961.4.25
黎巴嫩1971.11.9
馬來西亞1974.5.31
馬爾地夫1972.10.14
蒙古1949.10.16
緬甸1950.6.8
尼泊爾1955.8.1
阿曼1978.5.25
巴基斯坦1951.5.21
巴勒斯坦1988.11.20
菲律賓1975.6.9
卡達1988.7.9
韓國肆虧1992.8.24
沙烏地阿拉伯1990.7.21
新加坡1990.10.3
斯里蘭卡1957.2.7
敘利亞1956.8.1
塔吉克1992.1.4
泰國1975.7.1
土耳其1971.8.4
土庫曼1992.1.6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84.11.1
烏茲別克1992.1.2
越南1950.1.18
葉門1956.9.24
非洲:
國名
建交 日
阿爾及利亞
1958.12.20
安哥拉
1983.1.12
貝南
1964.11.12
波札那
1975.1.6
蒲隆地
1963.12.21
喀麥隆
1971.3.26
維德角
1976.4.25
中非
1964.9.29
查德
1972.11.28
葛摩
1975.11.13
剛果(金)
1961.2.20
剛果(布)
1964.2.22
象牙海岸
1983.3.2
吉布地
1979.1.8
埃及
1956.5.30
赤道幾內亞
1970.10.15
厄利垂亞
1993.5.24
衣索比亞
1970.11.24
加彭
1974.4.20
迦納
1960.7.5
幾內亞
1959.10.4
幾內亞比索
1974.3.15
肯亞
1963.12.14
賴索托
1983.4.30
賴比瑞亞
1977.2.17
利比亞
1978.8.9
馬達加斯加
1972.11.6
馬拉維
2007.12.28
馬里
1960.10.25
茅利塔尼亞
1965.7.19
模里西斯
1972.4.15
摩洛哥
1958.11.1
莫三比克
1975.6.25
納米比亞
1990.3.22
尼日
1974.7.20
奈及利亞
1971.2.10
盧安達
1971.11.12
塞內加爾
1971.12.7
塞席爾
1976.6.30
獅子山
1971.7.29
索馬里
1960.12.14
答豎南非
1998.1.1
蘇丹
1959.2.4
坦尚尼亞
1964.4.26
多哥
1972.9.19
突尼西亞
1964.1.10
烏干達
1962.10.18
尚比亞
1964.10.29
辛巴威
1980.4.18
歐洲:
國名
建交 日
阿爾巴尼亞
1949.11.23
安道爾
1994.6.29
奧地利
1971.5.28
白俄羅斯
1992.1.20
比利時
1971.10.25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1995.4.3
保加利亞
1949.10.4
克羅埃西亞
1992.5.13
捷克
1949.10.6
丹麥
1950.5.11
愛沙尼亞
1991.9.11
芬蘭
1950.10.28
法國
1964.1.27
德國
1972.10.11
希臘
1972.6.5
匈牙利
1949.10.6
冰島
1971.12.8
愛爾蘭
1979.6.22
義大利
1970.11.6
拉脫維亞
1991.9.12
列支敦斯登
1950.9.14
立陶宛
1991.9.14
盧森堡
1972.11.16
馬其頓
1993.10.12
馬爾他
1972.1.31
摩爾多瓦
1992.1.30
摩納哥
1995.1.16
黑山
2006.7.6
荷蘭
1972.5.18
挪威
1954.10.5
波蘭
1949.10.7
葡萄牙
1979.2.8
羅馬尼亞
1949.10.5
俄羅斯
1949.10.2
聖馬利諾
1971.5.6
塞爾維亞[1]
斯洛伐克
1949.10.6
斯洛維尼亞
1992.5.12
西班牙
1973.3.9
瑞典
1950.5.9
瑞士
1950.9.14
烏克蘭
1992.1.4
英國
1972.3.13
美洲:
國名
建交 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
1983.1.1
阿根廷
1972.2.19
巴哈馬
1997.5.23
巴貝多
1977.5.30
玻利維亞
1985.7.9
巴西
1974.8.15
加拿大
1970.10.13
智利
1970.12.15
哥倫比亞
1980.2.7
哥斯大黎加
2007.6.1
古巴
1960.9.28
多米尼克
2004.3.23
厄瓜多
1980.1.2
格瑞那達
1985.10.1
蓋亞那
1972.6.27
牙買加
1972.11.21
墨西哥
1972.2.14
秘魯
1971.11.2
蘇利南
1976.5.28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74.6.20
美國
1979.1.1
烏拉圭
1988.2.3
委內瑞拉
1974.6.28
大洋洲太平洋島嶼:
國名
建交 日
澳大利亞
1972.12.21
庫克群島
1997.7.25
斐濟
1975.11.5
密克羅尼西亞
1989.9.11
紐西蘭
1972.12.22
紐埃
2007.12.12
巴布亞紐幾內亞
1976.10.12
薩摩亞
1975.11.6
湯加
1998.11.2
萬那杜
19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