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和廣東的民居都注重什麼

菲律賓和廣東的民居都注重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01 05:46:03

1. 廣東有什麼習俗

南獅、佛山行通濟、廣州廣府廟會、佛山秋色、潮州大鑼鼓、英歌、燒塔、燒龍、飄色、粵西年例、佛山北帝誕廟會、廣州波羅誕廟會、盤古王民俗文化節、儺舞等。

1、南獅:是起源於廣東南海的傳統民俗文化。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必有扒龍舟、敲鑼打鼓,舞獅子助興,自古至今,長盛不衰。特別是得到港澳和海外同鄉的傳承發揚,在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富有喜慶色彩的民間活動更加興旺。

2、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帶的傳統民俗活動。作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的遊玩祈福活動。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凱孫兆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盪盪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真正行通濟是正月十六,行通濟是反映傳統信仰、風俗習慣及祈福儀式的民俗文化活動。

3、廣府廟會:是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活動之一,是廣東省地方傳統民俗文化,廣州市越秀區在傳統元宵節期間,即農歷正月十五至廿一舉辦的傳統廟會。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廣府廟會開幕式設在元宵節當天,為期七天,是一項廣府文化嘉年華活動。

4、佛山秋色是廣東省佛山盯租市的傳統民俗文化。指秋季農業豐收之時,當地民間舉行慶祝豐收遊行,俗稱「秋色賽會」或「秋色提燈會」,亦統稱為「出秋色凱枯」。

5、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音樂中的一種,是一種由鑼鼓樂與管弦樂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歷代相沿的鼓吹樂類演變而成,是潮汕地區最具群眾性的樂種之一。

2. 東南亞傳統民居與北非民居各有哪些特色與地理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

3. 為什麼菲律賓沿海民居比較矮,且屋頂房坡覆蓋的是鐵皮,而不是瓦的原因

菲律賓靠近台風源地,多台風影響。矮和鐵皮頂一是為了減輕台風影響,不容易被破壞二是鐵皮結實,房屋被破壞後還可以再利用

4. 廣東人的民居特色

廣橘蔽府蔽伍虛民系住城宏燃市的比較多,清末以後,民居相對比較西化,騎樓與西關大屋是廣府民系的特色。
客家圍龍屋與福建土樓不同,表現在天人合一的客家民居——圍龍屋就是客家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
潮汕民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開平碉堡始建於清初,大量興建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尚存1466座。這些碉樓是舊時廣東華僑為防禦盜匪、海外僑胞籌資回鄉興建的。

5. 菲律賓居民主要為什麼顏色人種

大多數菲律賓人是馬來玻里尼西亞人的後裔,有眾多的子部落,是在一千多年以前從現在台灣南部地區遷移過去的。 菲律賓人百分之90以上的人 相貌和馬來人一模一樣. 因為他們之間血統也相同. 只是馬來人都是伊斯蘭,所以服飾上不同. 其餘的菲律賓人相貌稀奇古怪. 有很白的歐洲人的長相的,也有中國廣東福建一帶人的長相的. 所以要看他的血統. 流哪的血 相貌就相似於哪裡; . 多數的都是小個,胖的特胖, 瘦的特瘦 ,黑乎乎的,瞪大眼睛,黑色的大厚嘴唇 那樣的居多.
東南亞菲律賓的基本居民。約4948萬人(1981),包括幾十個民族。大多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少數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尼格利陀類型。菲律賓群島的古老居民系尼格利陀人,約在兩萬多年前從連接亞洲大陸的陸橋遷入,帶來舊石器時代後期文化,其後裔為今日的阿埃塔人。公元前3000年紀至前1000年紀,先後有兩批原始馬來人從海上遷入,帶來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後裔為今日的邦都人、卡林加人、伊隆戈特人、巴戈博人、曼達亞人、布基農人等。

6. 台風「馬鞍」將正面影響廣東,居民們需要做好哪些防範措施

據央視新聞的消息,今年的第九號台風馬鞍在菲律賓附近的洋面生成,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八級,根據中央氣象台的最新預計,台風馬鞍將在24號凌晨移入南海東北部海面後,逐漸向廣東的沿海靠近,強度逐漸增強,並將在25號的白天在廣東汕尾至電白一帶沿海登陸,台風“馬鞍”將正面影響廣東,居民們需要做好哪些防範措施?

高溫酷暑將隨台風馬鞍而去,但台風來臨時一定要注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將車輛停在地勢如侍較高的位置,在外時避開高大的建築物、廣告牌、支架一類的地方。切記不要強行通過積水淹沒地帶,如果積水附近有電線垂落水中,要及時遠離。行車記得要減速慢,保持車距,召開積水低窪路段,車輛突然熄火後,不能重啟發動機,應立即下車,駕駛過程中收聽電台,了解最新道路交通情況,遇到臨時交通管制,請服從指揮。

7. 細說廣東的民居特點(用地理知識的角度解釋)

廣東建築之民居:騎樓風雨情

廣東建築之民居
廣東是中國歷史悠皮巧久的省份之一,其首府廣州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有南蠻,今有廣州。

廣東民居不少保存著古代氣息,該地不少華工出國,也就是現在的僑民,這些僑民回國後,就建屋,因此,廣東民居除了有中國原有的建築風格外,還匯集了外國建築形式和構件。廣東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此有不少僑鄉風情建築。

雖然國內很少有人把廣東民居和江浙、徽派、四合院相提並論,但平心而論,從五邑的雕樓到客家的圍屋,從西關大屋到東山洋房,從嶺南建築的重要標志騎樓到潮州的九宮格式建築群,廣東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現代住宅和中國傳統精神結合起來作為探索。

然而,現代廣東民居,已經乏善可陳了。到處都一樣,三層或四層或五層的小樓,牆面清一色的馬賽克或瓷磚貼面,門窗清一色的不銹鋼井子格的防盜網,鄉下的有錢人家,還會在樓頂蓋一個琉璃瓦頂的八角小廳。總之,看上去就是穿西裝又鑲金牙橋握稿,實在是不倫不類、不土不洋、不敢恭維。

那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即將逝去的記憶,對目前的廣東民居做一個集體反思吧。

開平赤坎騎樓十分高大

開平峴岡,騎樓下的茶客,每個人好象都有滿腹的人生顏長江攝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庫門,廣州呢?」記者問。

「廣州有騎樓。」廣州文史專家,廣州市社科院周翠玲教授如是答。

在窄窄的街道兩旁,怎麼回事?一幢幢房子好像長了腳,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細看,底層的房子似乎往裡掏空兩米左右。這樣,便在街左右兩旁各形成一條寬敞的人行走廊,這條走廊,長可達數百米甚至上千米。

這就是騎樓,嶺南建築的一個重要標志。

騎樓年齡

廣州騎樓的年齡,說來還沒過100歲。周翠玲教授告訴記者:「民國七年(1918年),廣州拆城牆、擴馬路,開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盤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務民生的主幹道。當時為了充分運用馬路空間,同時又針對南方潮濕多雨、炎熱高溫的氣候特徵,便在馬路兩旁搭建起兩三層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騎樓式樓房,就連現代化的建築南方大廈、新大新公司等,也採用了這種騎樓式的建築結構,一時風靡全城,形成了廣州街景的主格局。」

當時,騎樓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等商業街道,以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最為壯觀。這一帶商業繁華,騎樓式建築空間高敞,代表者有如新亞酒店、新華酒店等,1934年建成的愛群大酒店,首層也是典型的騎樓形式。

騎樓來源

說到騎樓的來源,目前比較流行兩種看法。

一是「歐風美雨」說。廣州是近代中國受歐風美雨影響的重要城市,至今粵語中的「士多(store,普通話中的小賣鋪)」、「波(ball,球)」、「籃把(number,號碼)」等,都幾乎是英語的音譯。歐風美雨對廣州的影響,在建築上體現得也很鮮明,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敏孝等商業建築。

廣東旅遊局發布的一份資料中說,「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因此,一些專家認為,騎樓是廣東人將西洋建築和嶺南建築結合的產物,是典型的「中西合璧」。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騎樓是越族先民「干欄」建築的遺韻。《博物志》里說:「南越巢居」。《南越志》說:「南越柵居。」所謂「巢居」、「柵居」,就是廣州博物館展出的「干欄」。周翠玲教授告訴記者:「干指上面,欄指房屋。建築文化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史前時代,嶺南的原始建築經歷了洞穴、半地穴到完全地面式的發展過程。廣州博物館展出的漢墓出土遺物干欄,據考證是上屋住人,下面容納家畜和雜物。這種干欄,特點是乾爽、通風、避暑、防潮,適合嶺南的亞熱帶氣候和地理環境。」

無論是「中西合璧」說,還是「繼承傳統」說,騎樓作為廣州的一個符號,充分地體現了廣州的商城特色,更見證了廣州的現代化進程,在上海、武漢等城市,騎樓甚至成為「廣東街」的標志。

騎樓哲學
記者近日在圖書館翻閱了不少關於騎樓的資料,上面說,騎樓堪稱是廣東人的民間智慧的產物,不是專業建築人員的發明。

若從民俗的角度看騎樓,或許還能洞悉廣東人獨特的「騎樓哲學」。

老話說:「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頭。」但在騎樓下,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雨水如注,你都可處變不驚。

在中國傳統的建築里,「廊」是個常規項目,但多是用來賞清風、邀明月、看水景,但騎樓下的長廊,更像是社會公益,行在廊下,擋烈日,避風雨,你都可心下皆安。當然,這里還有商人的心思,你在廊內,總不能站著,好吧,就到退在2米內的店內看看,這一看,自然難免碰到合適的物件,就買了吧,皆大歡喜。

雖然店鋪退後2米,看著不如在街旁赫然醒目,但這一退,卻又退出更大的利潤空間,老派粵商的智慧盡在其中。

騎樓的又一大特色,是其自由的裝飾,這又體現出粵人不拘一格,為我所用的美好性格一面。

周翠玲教授介紹說:「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樓底三部分。有的樓頂是尖頂塔形,有的在正面牆挑出拱形雨篷,造型豐富。牆面裝飾也多種多樣,有浮雕圖案、窗洞形式、線腳、陽台鑄鐵欄桿等,有的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羅可可建築裝飾風格,有的是嶺南特色的佳果與吉祥紋飾以及具有中國古典卷草圖案。有的還把滿洲窗運用在騎樓上。」

廣州西關大屋

廣東清代四大名園(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佛山樑園)、開平碉樓、三水大旗頭村、從化錢崗村、深圳大鵬所城等等。

民系簡介:

中原移民以及融入漢族中的越人和俚人發展成廣府人,現今約有3800萬人。在廣府民系的移民過程中,南雄珠璣巷起過重要作用,珠璣巷是由大庾嶺路進入嶺南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選的定居地。在宋代歷史變遷中,遷居珠璣巷的中原人又陸續流徙嶺南腹地,落籍珠江三角洲一帶。珠璣巷因此成為聯系中原和嶺南,具有民族南遷象徵意義的地方。

專家點評:

廣府民居風格在南宋以後逐步建立起來,至清中葉已經相當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齊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間兩廊式的合院。村前有風水池塘,中軸線前端布置大祠堂,成為整個村落的構圖中心。整齊通暢的巷道發揮著交通、通風和防火的作用。鍋耳式的山牆此起彼伏,形成蔚為壯觀的廣府民居特色。嶺南園林獨樹一幟,可游可居,在擁擠中求疏朗,在流動中求靜觀,在朴實中求輕巧,在繁麗中求淡雅。在五邑僑鄉,則產生了多層的廬式民居和碉樓建築,在平面展開的傳統村落中格外突出,其多樣性的西洋建築風格和裝飾題材洋溢著濃厚的異國風情,成為中國鄉土建築中的一支奇葩。

嶺南古建之經典——體味廣州西關大屋千年滄桑所謂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這里的西關大屋和竹筒屋等廣州典型的傳統建築便應運而生了。由於此類建築以西關一帶居多,故稱為"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古老大屋是過去豪門富商在此營建的大型住宅。這些住宅高大明亮,廳園結合,裝飾精美。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是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客家傳統民居的特點

以土樓、圍龍屋、殿堂式圍屋為代表的客家傳統民居,類型不一,風格有異。然而,其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則是它們突出的共同特點。

一、堅固性

現在的福建、廣東一帶的圓形、方形土樓,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歷史。它們歷經風雨洗刷,強烈地震,台風襲擊,至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在叢山峻嶺之中。

如此堅固的民居,與精心選擇屋址,科學的設計,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開。現僅從土樓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說明。

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志》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鍾,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二、安全性

歷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漢人,他們南遷至閩粵贛邊區山區後,為防止土著和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他們建造的土樓、圍屋,皆防範嚴密,甚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樓,一、二層不設朝外的窗子,或只開設槍眼似的細長石窗,三樓四樓和每個房間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於採光,流通空氣,又成了瞭望敵情和向外射擊的槍孔。土樓大門的門框,門坎都是條石,門板厚約10厘米。有的大門上斜挖了幾個嵌有竹筒的護門孔,倘有土匪攻門,可往下射擊和澆開水。有的土樓大門還安裝了防火水櫃、水槽,若來犯之敵放火燒門,只要一按開關,水便順門而下,以滅火護門。土樓本來已堅固異常,但為防萬一,有的土樓還夯築了夾牆。萬一外牆被炮火轟開,土樓仍有夾牆支撐,安然無恙。土樓內有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設於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圍困時的水源,樓內有礱、碓等加工糧食的設備。這一切都使匪敵久攻不下。至於那些四角建有高聳碉樓的「四點金」,更是領盜匪望而卻步。

三、封閉性

客家民居,不論土樓還是圍屋,五鳳樓,裡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樓梯相通,住戶生活方便。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土樓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後門,或一個正門兩個側門,圍屋,圍龍屋的各橫屋,半環形圍屋,皆設有門樓。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門一關,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

四、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樓,圍屋,五鳳樓等,一般都規模龐大。永定「承啟樓」有300多個房間,面積5376平方米。「遺經樓」有五層樓,面積10336平方米,光是廳堂便有51個。難怪日本一位建築學教授看了永定土樓後寫道:「這動人的客家土樓,與其說是一幢龐大的住宅,不如說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龐大的民居,正是為了適應聚族而居的特點。「承啟樓」最多時曾住80戶,600多人。家鄉羅氏圍龍屋,有300多個房間,為羅氏50戶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戶雖多,但由於房間、廳堂、天井也多,能以廳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間組成一個個生活小單元,又令住戶各各得其所,顯得幽雅,舒適。

值得一提的是土樓、圍屋的「心臟」——祖宗祠堂。這里是族長聚集各戶家長議事的地方。逢年過節,合族的每家都挑著各種供品,到這里祭祀祖先。男兒娶親,須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賓客。閨女出嫁,向列祖辭行後,方可罩上蓋頭,踏著象徵團圓的大圓匾出閣。老人謝世,祠堂成了舉哀發喪的靈堂。就這樣,一座祠堂將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廣東開平碉樓

廣東開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歐式古典風格的小樓與中國南方農村的傳統土屋交錯,形成中國絕無僅有的鄉間景色。碉樓中西合璧,融會了各種建築風格的精髓。開平境內最多的時候共有3000多座碉樓,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開平15個鎮、辦事處。這些碉樓是上世紀開平華僑與村民主動把外國建築文化與當地建築文化相結合的結晶。其數量之多,建築之精美,風格之多樣,堪稱世界最大的「碉樓博物館」。

廣東開平碉樓-開平碉樓興起
始建於清初,大量興建是在20世紀20~30年代。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市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市地勢低窪,河網密布,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頹敗,開平人民迫於生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有些產業。到了民國,戰亂更為頻仍,匪患尤為猖獗,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優裕,故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當時縣內較大的土匪有張韶、朱炳、胡南、候晚、譚欽、吳金發、張沾、黃保諸幫,他們四處劫掠,製造了無數慘案。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殺人百餘,擄耕牛210餘頭,掠奪其它財物無數,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連縣長朱建章也被擄去。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餘人。其中,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伙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宇。
廣東開平碉樓-碉樓類型及藝術特點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牆樓(用灰沙、糖、鹽、蜆殼、蚝殼等混合逐層錘打夯成),中期的青磚樓(用一般的青磚加厚建成),到最後的鋼筋水泥樓(用鋼筋混凝土按現代建築用料建成)。

類型上,約分三大類:一是更樓或燈樓,這種樓一般建在村頭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團及更夫使用,裡面有槍支、探照燈及報警器,一旦發現匪賊立即報警,讓村民准備。二是眾樓,由十多戶或幾戶人家合資興建,這種碉樓有3~6層,每層設有2~4間房,如有匪賊或洪澇,各戶人家可住進眾樓,以避災難。三是居樓,由華僑獨資興建,用於長久居住。開平碉樓中西合璧,碉樓的造型千姿百態。最大特點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取不同的外國建築式樣綜合一起,自成一體,既有古希臘、羅馬的風格,又有哥特、伊斯蘭、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要素,很難將開平碉樓具體歸入國外某一個時期的某種建築風格之中。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築元素在開平碉樓中和諧共處,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它在建築結構上則充分體現了防衛功能,其共同特點就是門窗窄小,鋼窗、鐵門,牆身厚,頂層四面都有槍眼,樓頂還有瞭望台、探照燈、警報器、槍械等,在歷史上對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極大貢獻。

8. 廣西廣東居民建築特點

廣西居民建築特點:廣西因為自己特有的地理和氣候環境,自古以來,山民就根據這些特殊情正槐局況建立了自己特有的,適應這兒地理和氣候的建築,其中,又以侗族的建築尤為具有代表性。
侗族建築多為木質結構,貴州侗族分為「北侗」、「南侗」兩個部分。
北侗地區的民居與當地漢族的民居極為相似,一般都是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木結構樓房。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或者壘砌土坯牆。
南侗地區民居明顫建築一大特點是層層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佔地。每層樓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裝欄桿或欄板。
廣東居民建築特點:廣東地屬嶺南。其地理環境、自然氣候、人文習俗、民族遷移、社會進展等形成了以廣府、潮汕、客家建築文化三大體系為主的廣東民居特色。
潮汕民居的建築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東的舉讓,以南為主。最基本的形式是下山虎與四點金,下山虎在當地也稱爬獅,下雙虎,它是三合院的形式,四點金是一種四合院形式,其他民居大多以四點金作為基本單元加以組合發展而成;
典型的廣府民居還有一個很大的「鑊耳」特點,以其屋兩邊牆上築起兩個象鑊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
客家民居有三種樣式:客家排屋、客家圍屋、福建土樓。客家民居與其他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築一樣有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9. 廣東有什麼民俗

廣東習俗

廣東歡樂節是廣東省、廣州市的文化、旅遊部門從1987年起在東方樂園舉辦的。歡樂節旨在弘揚民族精神,振興民間藝術。其內容主要是組織全省各市縣的民間文藝團體進行演出,同時也請省外和國外民間藝術團體前來交流獻藝。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民間藝術特色的優秀節目脫穎而出,極大地豐富了廣東藝術舞台。1990年,國家旅遊局和文化部、中國文聯等單位將廣東歡樂節改辦成「中國旅遊藝術歡樂節」,使之成為中國發展旅遊業的一項新內容,並成為一項全國性旅遊活動。

每年在秋交會前後舉辦,美食節期間,廣州各類酒家、飯店都拿出自家的名牌產品參加評選,每屆美食節都評選出各類名菜名點或創新菜式百餘款。1998年起,美食節固定在天河體育中心舉行,遊客可以前去品嘗一下各家的美食精品。

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

菊花在廣州一年四季都能生長,花開最盛時一般從深秋至春節前後,舉辦菊花展覽也是廣州的一種傳統習俗。
廣州菊展以其規模盛大、品種繁多、造型奇麗而著稱,以大力菊花為主(南菊的一種,有黃、白、紫等多種顏色,一株大力菊花有時能開3900多朵花),還有凌波仙子、玻璃白、粉牡丹、荷蘭麗金、大白蓮、台黃、深紅、一點紅、迎春舞、三色花,以及日本白、日本黃、灣紅、紫荷蓮、金黃等外來品種。
在迎春花會上,越秀、文化、荔灣湖、流花湖、東山湖、海幢、曉港等公園均有菊花展覽,也叫「春菊展」。而在秋日、國慶前後舉辦的大型菊展則被稱之為「秋菊展」。

最熱鬧節日——聖誕節每年聖誕,深圳整座城市響徹贊美詩樂聲,大小舞廳、飯店、影院人滿為患,人們盡情狂歡。 最冷清的節日——春節每到春節,各地來的「移民」們大都回鄉過年,本地人也會去香港或其他地方度假,深圳成了一座安靜的空城。 最有趣的節日——荔枝節荔枝節現已成為深圳市市節,每年6月28日至7月8日的節日期間,會有各種以荔枝為旅沖主題展開的經貿和文化聯誼活動。而該城市民則有一個傳統習俗,就是每逢這種蟬鳴荔香的時候,都要和親朋好友一起去荔枝公園品鮮,即摘即嘗,他們往往是你爭我奪,場面十分歡快。

飲涼茶也是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是指將葯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葯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修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古瓜干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卜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進入80年代以後,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種時尚飲料。


飲早茶
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不僅飲早茶,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可見,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
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麼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廣州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茶居。
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間固定的茶樓,通常是「一盅」(排骨飯)「兩件」(點心),這類人以離退休老人居多;另一類是飲「禮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飲茶,不限「一盅兩件」,而是品嘗多款點心,從容「嘆茶」。
廣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為興旺,從清晨至中午十一時許,往往座無虛席。飲夜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是盛夏,一邊飲茶一邊聽戲曲演唱,還一邊享受空調冷氣。廣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才收市。

飲「功夫茶」
廣州人在閑暇時以拆禪殲飲「功夫茶」為樂趣。飲「功夫茶」原來在潮汕地區盛行,現已在廣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襲型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般大,薄胎瓷,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則選用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里塞滿。並用手指壓得實實的。據說壓得越實茶的香味越濃,越醇。水最好是經過沉澱的,或是礦泉水。沏茶時要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里,開頭一兩次要倒掉。斟茶時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茶之時,一面品茗一面談天說地,這叫做「功夫」。

宵夜
宵夜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一般是晚間十時以後,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異:有的晚上自己動手煮食;有的單獨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邊大排檔或茶樓食肆的夜市中進食,因而市裡漸漸地形成了多條「夜食街」,以及各個茶樓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樓中的夜市往往開設有音樂茶座,以招徠食客。

飲糖水
廣州人四季喜愛飲糖水。認為經煲制某些葯材、豆類、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潤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種名目繁多:豆類的有紅豆沙、綠豆沙、眉豆沙;糊類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鳳凰奶糊;葯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清補涼糖水;還有燉蛋、燉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湯丸、蛋奶、薑汁撞奶、糖西米、豆漿、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後飲用的為熱飲;冷凍後飲用的為冷飲,冷飲又常常與冰室(供應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飲專門店,廣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館冰室)連在一起。

10. 廣東的特色民居建築是什麼

1、廣府民系住城市的比較多,民居相對比較西化,騎樓與西關大屋是廣府民系的特色。

2、潮汕民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3、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參考資料

潮汕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高虛缺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

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中國人,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據清府縣志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為壯麗。」「雕梁畫棟譽寬,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戚辯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

參考資料:網路-潮汕民居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和廣東的民居都注重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