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麥克阿瑟為什麼寧肯不要軍籍,也要留在菲律賓
1935年10月,麥克阿瑟帶著83歲的母親,以及艾森豪威爾等隨從,登上了前往馬尼拉的輪船。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希望羅斯福在其上任一段時間後再宣布解職令,畢竟四星上將比兩星少將更讓他覺得風光,總統答應了。
但隨後發生的事情,讓他倍感沮喪。就在麥克阿瑟一行人等,還在奔赴馬尼拉的途中,羅斯福突然變卦,宣布了他的解職令。也就是說,麥克阿瑟到菲律賓,只能以少將身份面對當地民眾,肩抗四顆將星的威武場面,只能是個夢想了。
他要在有生之餘再經歷一次戰爭,這是對軍人職業最好的詮釋。麥克阿瑟與奎松商量後決定,辭去美軍職務,繼續擔任菲律賓政府的軍事顧問。從事後看,他的這一決定是正確的,盡管也曾灰溜溜地逃離菲律賓,但最終經歷了戰爭並凱旋而歸。
從某種角度看,菲律賓就是麥克阿瑟的“福地”。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Ⅱ 堅持戰斗到底的麥克阿瑟,為什麼撤離菲律賓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幾個月後,日本的“南進”政策進行的“順風順水”,關島、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等地相繼淪陷。此時的菲律賓也岌岌可危,美軍遠東司令麥克阿瑟,一邊指揮8萬美菲聯軍,退守到巴丹半島苦苦支撐;一邊等待增援。
然而,自菲律賓遭到入侵以來,很少看到運送物資和兵員的補給船。原來,按照“先歐後亞”戰略,美國決定在澳大利亞建立新的防禦體系,放棄了菲律賓。但麥克阿瑟一家拒絕撤離,誓將戰斗進行到底,未來充滿著危險,他該何去何從呢?
他急忙下達了作戰指令,魚雷發射管被打開,發射諸元已設定完畢,慢慢靠近“驅逐艦”。就在這時,旗語兵大聲喊道:“魚雷艇!自己人”,大家定睛一看,這艘“驅逐艦”正是麥克阿瑟一家人乘坐的快艇,所有人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Ⅲ 麥克阿瑟從菲律賓撤離,到底是因為膽小怯戰,還是另有隱情
其實我覺得這並不能說是麥克阿瑟怕了,說他膽小怯戰。很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命令其實是由美國的羅斯福發布的,和麥克阿瑟無關,所以就不是他膽小怕事了。
在在3月12日晚,麥克阿瑟還有他的家人,連同幾位美國遠東軍的軍官共同離開了科雷吉多島。他們先乘坐約翰·巴爾克利中尉的魚雷艇前往棉蘭老島,在去乘坐B17轟炸機然後前往澳大利亞。
但是當麥克阿瑟冷靜下來後也是清楚的知道,菲律賓的戰局已經定了,就算他能留下了,去阻擋日本數月,但是最後也是難逃戰敗的命運,而且他還有可能被俘虜,所以他後來也是接受了這個撤退也就是逃跑的決定。
Ⅳ 巴布亞半島日軍不戰自退,麥克阿瑟為什麼堅持圍殲
1942年7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後,為實施「南下」政策,從兩個方向上向南推進,一個是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修建空軍基地,另一個是組建「南海支隊」,翻越歐文斯坦尼山脈攻佔莫爾茲比港,完成登陸澳大利亞的戰役准備。
日軍「南海支隊」全部由參加過馬來西亞戰斗,有豐富的熱帶叢林作戰經驗的老兵組成,戰斗意志十分強悍。每名士兵除了攜帶大量的裝備物資外,還配備了一把大砍刀,硬是在叢林中砍出了一條路,向著莫爾茲比港一步一步艱難推進。
善於宣傳自己的麥克阿瑟,在戰役還未結束,就向華盛頓發出了報捷電報,勝利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不管怎麼說,長達半年的巴布亞戰役,是他與日軍作戰以來,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既告慰「巴丹的陰魂」,也表達他反攻到底的決心。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Ⅳ 攻佔菲律賓為什麼成為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爭論的焦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到1944年,可以說盟軍在各個戰場上獲得了主動權,而參戰2年多的美國,憑借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和戰爭潛力,也逐漸在盟軍中脫穎而出,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這對於羅斯福來說,是他夢寐以求的結果。
作為美國人承擔的主戰場——太平洋戰區,更是他關注的重點。倒不是戰局有多麼緊張,而是分別代表陸、海兩軍種的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常為進攻方向爭吵不休,讓他左右為難。善於「和稀泥」的羅斯福乾脆指示各打各的,沒有主次之分。
顯然,羅斯福被麥克阿瑟的解釋打動了,尼米茲也無話可說。也就是說,尼米茲只是從純軍事、戰術的角度考慮問題,忽略了人情世故和長遠打算。看來,麥克阿瑟為了盡早攻佔菲律賓,挽回自己的面子,沒少下功夫。
大家認為麥克阿瑟這么做,對嗎?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海上騎士:尼米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Ⅵ 羅斯福總統為什麼決定首先進攻菲律賓
1944年7月,在中太平洋盟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後,兩支鉗形反攻的盟軍部隊,即尼米茲的中太平洋戰區部隊和從新幾內亞島北上的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戰區部隊,將在菲律賓群島前會合一處。由於兩支盟軍部隊在太平洋戰區的反攻速度比預定的作戰計劃大大提前,因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這一新的形勢面前,並未能及時明確太平洋盟軍的下一步具體行動方向。最後,羅斯福總統接受了麥克阿瑟的建議,決定首先進行菲律賓戰役。
Ⅶ 美國在二戰中可以不攻打菲利賓來減少傷亡嗎
美國在二戰中可以選擇不攻打打菲律賓而攻打台灣島來切斷日本本土與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線,但是無論哪種選擇,傷亡是不能減少的。
因為日本國內資源相當匱乏,戰爭所需的石油,鐵礦石等資源主要是來自東南亞,從東南亞運回日本本土必須經過菲律賓或者台灣島,美國自參戰以來就一直在這條運輸線上襲擊日本運輸船來降低日本的戰鬥力。
二戰中當戰爭局勢對同盟國有利以後,為了徹底切斷這條運輸線,1944年7月,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兩位指揮官分別提出了各自計劃,麥克阿瑟提出,先攻取菲律賓,再進攻日本沖繩;而尼米茲提出先攻取台灣,並在中國東部沿海登陸並展開反擊。從軍事角度看,因為有中國這個盟國配合,尼米茲的建議更為合理。但菲律賓與美國關系特殊,麥克阿瑟的戰斗計劃有政治上的考慮,為了美國在遠東地區的聲望和影響,堅持先攻打菲律賓。所以說美國在二戰中也可以不攻打菲律賓,而選擇攻打台灣島;
另一方面,無論是攻打菲律賓,而是攻打台灣島,其傷亡都無法避免,甚至如果攻打台灣島,傷亡會更大。因為日本在台灣島已經經營了五十多年,其防禦工事更堅固,美國也沒有當地武裝的配合,傷亡只會更大。
所以美國可以選擇不攻打菲律賓,但是無法減少傷亡。
Ⅷ 美軍為什麼決定先進攻菲律賓
在盟軍方面,美軍最高指揮部通過過去數次大會戰,已經對日本陸海空軍的戰略戰術了如指掌,對日軍還剩多少戰斗能力也十分清楚,可以隨心所欲願意怎麼打就怎麼打。盟軍的戰斗能力十分雄厚,日本已是強弩之末,力不從心。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戴墨鏡者)視察萊特島灘頭陣地。在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已決定不再逐點進攻,而提出了直指日本本土的作戰方案。美國海軍司令金上將、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尼米茲上將及其他海軍指揮官們,主張在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取得空軍基地後,乾脆繞過菲律賓主島呂宋島,直取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台灣及廈門一帶,像瓶塞一樣堵住日本本土和南洋之間的補給線,加緊海上封鎖,同時空襲日本本土,置日本於絕對被動之中。麥克阿瑟陸軍上將不同意這個作戰計劃,堅決反對繞過菲律賓先取台灣省。他主張在萊特島首先登陸,攔腰斬斷菲律賓防守線,建立航空兵和後勤基地,然後進攻呂宋島,切斷日本本土與南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7月7日,羅斯福總統親自來到夏威夷,討論今後的作戰方針。在會上,麥克阿瑟將軍堅決反對尼米茲的作戰方針。他說:日軍盤踞在菲律賓,菲律賓人民都在受苦受難,解放他們是美國的責任,所以一定要先拿下菲律賓。之後,麥克阿瑟又和尼米茲直接會談,詳述自己的意見,認為台灣省只不過是一個基地,消滅日軍戰略要地、收復菲律賓才是先決的。尼米茲最後同意了他的意見,於是夏威夷會議圓滿結束,決定了先進攻菲律賓的方針。
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戴墨鏡者)視察萊特島灘頭陣地。
Ⅸ 麥克阿瑟血戰巴丹半島,美國為什麼要放棄菲律賓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幾乎與此同時,菲律賓也遭到了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成了第二個珍珠港。麥克阿瑟渴望已久的戰爭終於來到,他激動地站在巨大的兵力部署圖前,向駐守菲律賓各島的部隊下達著作戰命令。
其實,在他的潛意識里,根本瞧不起日軍的戰鬥力,更不相信珍珠港會在日軍的偷襲中損失慘重。這種錯覺不可能帶來正確的判斷力,致使在開戰最初的幾個小時,讓他缺乏戒備,甚至做出錯誤的決定。滿懷信心的麥克阿瑟,能守得住菲律賓嗎?
全然不知的麥克阿瑟,一邊不停要增援、要補給,一邊給前方將士打氣,“增援很快就到”。時間一天又一天的過去,軍方許諾的援助物資和增援部隊始終不見蹤影。他也不再去前線慰問了,因為將士們質問補給在何方時,他無言以對。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