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墳墓什麼樣

菲律賓墳墓什麼樣

發布時間:2023-06-15 07:00:25

Ⅰ 菲律賓華人公墓:年付5萬一平米,設施齊全堪比「豪宅」

提到墓地你會想到什麼?


庄嚴、肅穆,充滿哀思的……


但有這樣一個地方,不僅把墓地當成了 旅遊 景點,還宣稱是當地旅行必到的一站,乍一聽屬實有些另類。


這個墓地就是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華僑義山公墓。



這片公墓的外圍被高高的圍牆環繞,內設寬敞的馬路和成片的綠茵,放眼望去盡是風格迥異的「別墅」。


光從外表,讓人很難將它與墓地聯系在一起。


據當地人稱,這片墓地已經有150多年的 歷史 了,因為內設豪華,所以又被稱為「百萬富豪街」或「小比弗利山莊」 (全球有名的富豪住宅區) 。


除此外,它還被稱為「世界上最豪華的華人公墓」,它也是華人的專屬墓地。



「沒去過百萬富翁街,就不算來過馬尼拉」。 這句話足以證明,華僑義山公墓在當地的地位。



走進華僑義山公墓,給人最大的感受是,這里更像是遠離市井的高檔住宅區而非墓地,裡面不僅路標路牌齊全、區域規劃清晰,而且房屋排列得錯落有致、建築外觀設計得十分考究。



這里既有中國江南常見的庭院建築,也有古代宮殿的門樓設計,還有宗教特徵明顯的房屋樣式。


比起華麗的外觀,更讓人驚奇的是,這些建築的內部,竟然配備了全套的現代化設施,空調、馬桶、冰箱、吊燈、電梯等家電一應俱全,居住條件竟然比活人的還要好。



這讓人不禁對華僑義山公墓的「入住」標准及「租住」費用產生了好奇。


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被葬在這里?它的收費標准又是怎樣?


想要弄明白上述問題,就得先了解華僑義山公墓的建造史。


然而,這段 歷史 並不像華僑義山外表展示的那樣美好,相反,裡面充滿了在菲華僑的血與淚。



華僑義山建於19世紀50年代,初始佔地只有20公頃,經過在菲華僑的努力和集資,現已擴大至52.67萬平方米。


如今,它不僅是馬尼拉第二座古老的墓地,也是全球最大、最古老的華人公墓。



然而,這樣一座意義重大的墓地,背後卻是一段充滿血淚的 歷史 。


當時的菲律賓正值西班牙殖民時期,國內突發瘟疫,許多在菲華僑也不幸「中招」,病死在了異鄉。


因為信仰問題,這些華人的屍體被當地天主教公墓「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只好草草掩埋。


但中國人向來注重體面,死後不能落葉歸根就算了,還沒有像樣的墓地入土,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於是,倖存的華僑們決定聚集起來,懇請當局批准華人修建自己的墓園。


幾番周折,當局終於同意了。



最初的華僑義山跟一般的墓園沒有什麼區別,只有一些刻了名字的石碑和寄存骨灰盒的石室。


二戰爆發後,菲律賓被日本佔領。


許多在菲的中國籍戰士,沒有像當地人一樣坐以待斃,而是選擇奮起反抗,與侵略者斗爭到底。


在他們英勇就義後,當地的華人同胞懷著沉重的心情,將他們的屍骨埋在了華僑義山。


戰後,在菲的華人為了表達對先烈的緬懷之情,不僅紛紛集資重新修整了墓園,還為先烈豎起了英雄牌坊、烈士堂等紀念碑及牌樓。


由此,華僑義山才漸漸有了今日的風采。



不少在菲華僑表示,將華僑義山修整得如此富麗,主要是為了彌補故人無法「落葉歸根」的遺憾。


同時,這些華僑也堅信,將先祖的墓地修建得越豪華,後代得到的庇護就會越多。

回顧華僑義山的建造史,不難發現,裡面既濃縮了在菲華僑受到的壓迫與歧視,也體現了華人敢於斗爭、自強不息的精神。



如今,在華僑義山公墓里沉睡的不僅有革命先烈,還有為菲律賓做出傑出貢獻的華人,比如創辦中國銀行的商人李清泉等。


然而,華僑義山被當局打造成 旅遊 景點後,這片墓地便不再接受去世的華人「入住」了,哪怕再有錢也不行。



雖然不能入住,但仍然允許祭祀。


所以,每逢菲律賓的亡人節或中國的清明節,華僑義山都會聚集不少華僑及政界商要,前來祭拜祖先,緬懷先烈。



據前來祭祖的華僑稱,10年前,華僑義山的地皮價格是每平米15000披索,摺合人民幣2017.5元,一次性結清25年的租金(每平米約5萬人民幣)後,便可動土為死者修建「住宅」了。


等到租契到期後,家屬還需按每平米1400披索 (摺合人民幣188元) 的價格交納續租租金,不然先祖的骨灰就會被工作人員移至公共墓地。


公共墓地雖然免費的,但環境卻極其簡陋。



粗略算算,那一座座「富麗堂皇」的墓地,不算修建費用,光25年的租金就夠在國內普通城市買一套房了。


果然,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但凡去 旅遊 過的人,都會發出「有錢任性」的感慨。


除此外,就連習以為常的菲律賓大眾也會對這些在菲華僑的選擇感到不可思議。


有的華僑不但會高價購買墓地,還會專門僱人來看守自家的墓園、建築里配備的電器並不是擺設,而是24小時都在運轉等。



而當他們看到華僑義山的周圍,有那麼多居無定所的本地居民後,這些菲律賓大眾對華僑義山的「富麗」,就不再只是感嘆那麼簡單了。


一些人表示,活人的處境都這么艱難了,而死人卻住得那麼好,真是諷刺;有錢修建死人的墓園,真不如救助活人等。



其實,能讓菲律賓大眾發出這種聲音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當地的貧富差距較大 ;知乎上有一張圖片,能夠清楚地看到馬尼拉的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富人們坐在體面現代的高樓里,俯瞰這座城市,而窮人卻在破敗、擁擠的貧民窟里,仰望天空。



二是,菲律賓人對待死亡的態度與中國截然相反 ;他們認為死亡是擺脫人間苦難的開始,值得慶祝。在亡靈升入天堂後,在人間的墓園上花費太多錢財,並沒有什麼意義。



三是,菲律賓大眾忽視了華人一路走來對當地所作的貢獻,也忽視了華人在菲紮根的艱辛。


可以這么說,整個華僑義山公墓的建造史,就是在菲華人打拚的縮影。


瘟疫、戰爭沒有將他們打倒,歧視、貧困也沒有讓他們放棄。他們硬是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獲得了當局的認可,過上了理想的生活。


可如今,人們只看到在菲華人表面的風光,卻忽略了他們風光背後的血與淚。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在外華僑看似名利雙收,但內心始終被周圍人的不理解和無法「魂歸故里」的遺憾所煎熬,早已傷痕累累 。文/影疏

Ⅱ 山東德州的菲律賓國王墓是怎麼來的

這是當初這位國王來到我國訪問返回自己國家的時候,不幸死在山東德州境內,於是就在山東德州將其安葬了。在我國山東半島的德州市,不僅僅出產電鋸、扒雞和撲克【不是】,還有一座菲律賓國王的墓。其實,說是菲律賓國王的墓倒也不是,如果嚴格來說,應該是一個名叫古蘇祿國的國家的國王的墓穴。古蘇祿國一直到1915年還存在著,可以說是一個存在時間很長的國家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和中國建交的時間很早,在元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往來,到了明朝,往來更加密切。

所以,朱棣給其寫了祭文,而且,因為天高水遠,想要把東王的屍體運回去實在是很不方便,於是朱棣就賣了個人情,允許東王的遺體在山東德州安葬。於是,東王的親屬分了兩部分,一部分以東王長子為首,抓緊時間回國繼承王位安撫民心,另一部分則以剩下的兒子為首,留在德州為東王守靈。於是,蘇祿國和中國就一直維持著交往關系,這層關系即使是明朝滅亡都沒有丟掉,到了清朝,蘇祿國還是和清廷交往著。而蘇祿國東王的墓,到了近代也成了著名的景點之一。

Ⅲ 山東德州,為何有一座菲律賓老國王的墳,到底有何淵源

發生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當時菲律賓國王向朱棣進行朝聖,但是在路途中不幸病死。所以朱棣為了安葬他就在山東德州這個地界給他建造了一個墳墓。

古蘇祿國是菲律賓群島上的一個小的島嶼,當時這個國家的國王在幾年之後也選擇來中國進行朝聖。他們從泉州登陸到北京將近要用一個月的時間,所以路程時間是非常長的。當時在他們經過安寧的時候古蘇祿國王不幸患上了疾病,當時朱棣也是非常擔心他安危的所以就派御醫診治。雖然有御醫醫治但是依舊沒有挽回古蘇祿國王的性命。朱棣在知道國王去世的消息之後就把他安葬在德州,所以才出現了在德州有菲律賓國王墳墓的現象。

Ⅳ 中國德州蘇祿王墓詳細資料

在德州市北。古蘇祿王國在今菲律賓國蘇祿群島上。我國明代,古蘇祿國同我國開始了密切友好往來。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與西王,峒王率大型使團訪問中國,在北京受到明朝政府盛情款待、歸國途中,東王病逝德州,明成祖為他舉行隆重葬禮,遣官致祭並親撰碑文,勒石以志。墓在德州市北,陵園內松柏蒼翠,墓碑題「蘇祿國恭定王墓」六字。甬道兩側翁仲、石獸排列有序。東南有御碑亭。 東王長子圖馬哈率眾回國繼承王位,東王妃葛木寧和王次子溫哈利、三子安都魯及待從10餘人留中國守墓,俱受明朝俸祿,並拔給祭田,派人守護陵園祠廟。永樂十二年,東王妃回國,偏妃及溫、安二子繼續守墓,逝世後皆葬在王陵。 蘇祿國東王墓,是中菲友好的歷史見證。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德州市北郊有一處普通的村落,近600年來,這個普通的村落始終被菲律賓及東南亞許多國家關注著。這個村落叫北營村,是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國王的墓葬和他的後裔世居之地。幾百年來,菲律賓始終沒有間斷派遣使者前來祭奠先祖,而當年國王的後裔們也與當地百姓和諧相處,融為一家。

病逝於德州的蘇祿王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9月,蘇祿王在訪問明朝都城北京回國的路上病逝於德州,迄今已經歷了近600年的漫長歲月。

中菲兩國人民友誼源遠根深,自古以來便舟楫相通,有史記載的經濟和文化交往有1000多年歷史,兩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我國明朝,是中菲兩國關系史上往來最為頻繁的時期,呂宋島的呂宋國和蘇祿群島的蘇祿國,已經與中國直接建交,友好使節往返不斷。古蘇祿國是現今菲律賓的一部分,位於菲律賓西南部。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遵明太祖遺訓,遣使出訪南洋15國。蘇祿國王決定親自來中國拜見朱棣。永樂十五年,東王率西、峒兩王連同眷屬、隨從340多人,來中國進行訪問。蘇祿使團到中國後,由總兵太監鄭和陪同北上。使團到北京後,明成祖在皇宮款待蘇祿國王一行,並在比武場上各顯技藝。這時,海盜羅景龍、坎卡瓦竊走了蘇祿國王的大珍珠,並殺死了護衛阿布貝卡。案件迅速被查清,兇手被就地正法,大珍珠也奉還蘇祿國王。明成祖追封阿布貝卡為驃騎將軍,以親王之禮厚葬。蘇祿國王十分感動,決心與中國世代友好。

蘇祿使團在北京居留27天,於當年9月沿運河南下歸國,回國時明廷回贈了豐厚禮品,還派遣官員護送。他們沿京杭大運河行至德州時,蘇祿國東王不幸病倒,明成祖命太醫火速前往診治。但終因病重不治,逝世於德州境內。訃報到京,明成祖派禮部郎中陳世啟赴德州為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按照明代諸侯王陵墓規格,為其修建了蘇祿王墓,明成祖親自撰寫碑文和悼文。按照中國的習慣,冊封其長子麻都合為蘇祿國新東王,此後西、峒兩王歸國,留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喇、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十人留居中國,守墓三年。對守墓的王室家人,由德州官倉給每人每月提供口糧一石,以及布匹、銀鈔等,還「恩賜十二連城祭田三頃三十八畝,永不起科」。每當年節,德州地方官派專人祭掃王墓。王室後裔世代生生不息,與齊魯鄉民世代友好,書寫了一曲不同國度、不同民族友好相處、文化融合的動人故事。

陵墓符合中國式喪葬規制

王陵園區佔地80餘畝,墓高4.2米,直徑16.6米。走進墓區,但見蒼松翠柏,鬱郁蔥蔥,長長的神道前豎立著石頭牌坊,兩側對稱排列石獅、石虎、石豹、石羊和華表等石儀,石刻雕鑿精緻,形象生動。盡頭處是威嚴的儀門。進得儀門,恩門、正殿、東西配殿,依序排列。正殿正中,高懸著蘇祿國王巨幅畫像,正殿後正中是一個碩大的圓頂土冢,墓碑上書「故蘇祿國恭定王墓」。陵墓完全是中國式的喪葬規制。王墓東南側的永樂帝御碑亭內,有明成祖親撰「御制蘇祿王東王碑」的碑文,額雕蟠龍,龜跌承馱。碑亭旁邊是其王妃、二子溫哈喇、三子安都魯之墓。陵園南側是一座清真寺。

清雍正九年(1731年),蘇祿國王蘇老丹訪問中國,途經德州,曾瞻拜祖塋。此後,菲律賓駐華的許多任大使和菲前任總統馬科斯的兒子都曾來過德州,拜祭蘇祿國東王墓。1999年,菲律賓蘇丹王到德州拜祭祖先。現在院中所立的「蘇祿國東王紀念碑」也是由菲律賓蘇祿國東王後裔蘇丹王、菲律賓實現黎剎信念協會、菲律賓國家歷史協會聯合為蘇祿國東王所立的紀念碑。

北營村的「王室後裔」們

如今的北營村共有100多戶、近700人。當時王室守陵人員以安、溫兩姓加入中國籍,現安氏有26戶、120人左右;溫氏8戶、40人左右。1980年,菲律賓駐華大使雷耶斯博士來訪,聽說此地的後裔人數不多,還曾就此詢問陪同人員。其實他並不知道,這里歷來兵荒馬亂,天災人禍不斷。民國初年運河大水,一場洪災,全村僅剩下三間房子,溫、安後裔和當地村民紛紛逃離,流落他鄉。現在全國各地的王室後裔究竟有多少人,已經無法確切統計,他們早已經與華夏民族融為一體。
北營村的「王室後裔」們勤奮敦厚,有不少人在許多領域都卓有建樹。這些年來,不僅菲律賓的各界人士經常來這里訪問,他們也多次派代表去菲律賓參觀訪問,為兩國的睦鄰友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Ⅳ 世界奇葩景點,山丘宛若巧克力,到底是哪裡

所有的自然之物,都是大自然的饋贈,是人類的幸運。有些景點,以地形地貌奇特而著名,比如說喀斯特地貌。有些景點,以物種的多樣性而著名,比如說國內的梵凈山。除了這些景點,世界上還有更多奇葩的景點,比如說最高的鹽山。不過,這些景點都不夠新奇。我覺得更新奇的景點是,像巧克力的山丘——菲律賓保和島中部的“巧克力山“。

說來說去,之所以被世人稱為巧克力山,是因為山丘上長滿了茅草。這些茅草經過了太陽的暴曬,從綠色變為了褐色。不過,遊客需要從遠處看,不能從近處看巧克力山。

Ⅵ 各個國家的葬禮習俗

當家裡死了人,首先是向親朋好友報喪,報喪要身背大米,將米灑在親戚朋友家的樓梯上,然後站在樓下,把死訊報告給親朋。如果到外寨報喪,按照古老的傳統,只能站在寨子外面,託人把死訊通報給寨里的親朋好友。

家裡人則把死者抬到竹樓的中間,將屍體依靠在木柱上,傣家稱棵木柱為「騷流乃」,並要求一次性坐靠穩,否則不吉利。然後用溫水沐浴更衣,隨後將死者平卧,雙手合於胸前,手下置臘條二對,用白布裹屍,把眼、鼻、嘴部位剪孔裸露,殮入棺中。擇日出殯,傣家人有許多忌諱,傣語說:「晚隴抱些宰,晚來抱些影」。「隴」與「來」分別為干支中的「辛」與「丙」。「晚隴抱些宰,晚來抱些影」,意思是「隴」日,死者是男的就不能出殯;「來」日,死者是女的也不能出殯。出殯那天,要把竹樓作一次徹底大掃除,把三腳架下作一次徹底清除,將死者生前用過的東西,集中化為灰燼,倒在江河裡,順水而流,和死者一起進入天國。另外,由一親屬男子,右手持一把長刀,左手拿一個白布袋,用刀把前來參加送葬親友手中的「曼苦」樹葉包著的飯粒挑進白布袋裡,一起送進墓地,讓死者不作餓死鬼,好好安息。如果死者是熱戀中的青年,要選擇他(她)們常去那進而玩耍的一棵樹,出殯時,將屍體在樹幹上撞擊數下(一般是雙數),並禱告說:「這就是您心愛的人了,帶上他(她)一起去嗎。」據說,不這樣做,死者的靈魂就會回來找他(她)心愛的人。使其鬧病。

如果是孕婦病故,就要對孕婦進行剖腹,將嬰兒取出,把婦女和嬰兒分葬兩地。這是因為成人和小孩是要分葬的。有些地方,出殯時,還要舉行斷絕夫妻關系儀式。不論年齡多大,其中一方去世,都要舉行儀式,其儀式是:用一縷白線(或用一臘條,從中折斷),系在棺木上或屍體上,生者握住另一端,由村長或一長者,將其線割斷,即表示斷絕夫妻關系。可以另娶和另嫁,不受婚約。

送葬返回,重新安放鐵三腳架,重新燃起火光,請僧侶誦「芒嗄拉」經文,送家神家鬼,然後方告葬禮結束,開始新的生活。

壯族二次葬習俗

人死後,第一次葬是將遺體安放在木製的棺材裡,「躺」著埋在土裡,堆成長形墳,叫「長墓」,也叫「新墓」,表示人還「睡」著,並沒有「死」;也表示人的靈魂還沒有到「陰府」,還是「新鬼」,沒有投胎轉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給他設靈位,祭祖時他是沒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靈位設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後,也就是腐屍「化凈」之後,將「凈骨」撿出,安放在陶罐(壯話叫做「金罐」,也叫「金鍾」)中,選取「墳山寶地」重葬,堆成圓形墳,叫「圓墓」,也叫「祖墓」。顧名思義,「祖墓」的死者是應該有後代的(含旁系親屬),故年輕人死後一般不作二次葬。解放前,按習俗不滿36歲的人(還有帶身孕死[壯語叫「濕身死」]的婦女)是不進行二次葬的。但在解放後,人們思想解放了,沒那麼迷信了,成年人(16歲以上)及「濕身死」婦女也行二次葬了。

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較隨便,地頭田邊、茅山荒坡均可,並不講究「風水」,不過還是要請「地理師(風水先生)」來定「墳向」,定下葬時辰,除了葬禮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卻非常從簡。但在舊社會,或追溯到民國以前,有個別「富貴」的人,為顯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異常堂皇,仿照帝皇的做法,不再做二次葬,民間稱之為「大葬」。不過,在民眾觀念中,對此種葬式大都嗤之以鼻,並不看重;甚至對一些荒蕪的「長墓」譏之為「無主」或「無後」,有時還以此來咒罵自己厭惡的人「以後死了埋長墓」,意為未成年即死(早死)。

二次葬的墓地則很講究「風水」,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墓地,寧可把「金壇」(撿骨後安放凈骨的陶罐)寄葬在臨時選定的地點,一般尋找向陽、乾爽的土坡劈崖,挖個可以容得「金壇」的拱門形的洞穴,「金壇」安放好之後,通常敞開著,過路的人可以看到,也有用草皮土塊封住的。對這種寄葬,清明掃墓也很簡單,砍去雜草,燒幾柱香即可。但寄葬時間不能太長,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當然也有因經濟問題或其他原因而長年寄葬的。

二次葬墓地的「風水」通常由「地理師」來尋找,或自己尋得後由「地理師」來確認。人們普遍認為,墓地的「風水」會給子孫後代帶來好運,否則就要倒運。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應該靠山臨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臨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莊一樣。上林李姓巨族(據族譜記載,宗傳三十餘代,現今人口二十餘萬人)祖傳的族譜上有個故事,足以說明人們對墓地風水的看重。故事原文是:

傳說五百年前,有個風水先生,寄宿於吾太始祖諱景晟公的家居住,其人之名乃是江西黃勝東也。此人有博通古今之學,尤屬風水特長,終日遊山玩水,到處命山為名,所謂金雞展翅,丹鳳朝陽,白鶴飲水,九龍戲珠,每一山都因其形而得其名。……景晟公官任鳳化(今上林)知縣,娶妻黃氏。黃氏為人寬達,四海來客,視同一家。前述黃勝東先生游旅鳳化,客居景晟公家,黃氏待之如親兄弟,黃先生感動得世所罕見,因而有心送一風水寶地與她。送地之前,特再三試黃氏之心:一說,先生每天出遊,返家時將帶滿污泥的雙腳浸入水缸滌洗,黃氏不但不惱,反而慰問先生,並毫無怨言地清洗水缸,再充滿水,次次如此;二說,先生每逢雨天必出遊,並向黃氏取傘,返家時,黃氏總在門口等其歸來,在門口,先生就當黃氏之面,故意將雨傘在門框上碰破,黃氏非但不怪,還為先生頂風冒雨而贊賞有嘉,如此不知損壞了幾多雨傘;三說,有一次,先生要去邀約故人,因而借景晟公官衣一用,黃氏慷慨與之並多予銀兩,先生酒宴之後,將所剩豬肉以官衣包回,弄得官衣齷齪不堪,黃氏亦不怪之;……先生既受黃氏之招待,於是送給黃氏一墳地坐落於天堂山之嶺西燕雲徐村背,並稱,所謂天堂山三台落脈,土角流金螞蟻窩地也,此吉地有三種葬法:一曰九代狀元,二曰代代富足,三曰千子萬孫。景晟公願以九代狀元而葬,而黃氏則因景晟之前五代、代代獨子,因而阻止道:九代狀元雖貴但不長而衰,而千子萬孫世代綿長,蕃而不絕。先生滿口稱贊黃氏之見勝於須眉,正是福人葬福地,結果黃氏百年之後而葬之,先生親自主持葬事,後來應驗,於是留下千子萬孫《澄江巨族》之傳說……

二次葬,先是撿骨(也叫「撿金」),一般是一次葬三年後。所以定三年,一是等遺體腐化干凈,二是按「五服」應「斬哀三年」。撿骨也要選好時辰,「五服」內的直系親人都到場,先燒香祭拜,然後掘土、開棺,開棺時用蓬布或雨傘遮陽,見骨時親屬痛哭流涕,之後才圍成一圈,逐一將遺骨取出,揩凈,如果遺骨潮濕,還要用炭火烘乾。最後按從腳到頭的順序安放到「金壇」中,取「坐」著的姿勢,表示他自然從容地坐著,面對人間和他的子孫,祭拜時就像與後人親密無間地「見面」一樣,蓋好罐蓋。下葬又另選時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個容得「金壇」的圓筒形井穴,到時辰才將「金壇」放進去,「井穴」上嚴蓋一塊圓形石板,再堆土成墓。然後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二次葬禮儀結束。

二次葬後,一至三年之間,還要「探金」一至兩次。所謂「探金」,就是掘開墳土,打開石板,探看「金壇」里的遺骨好不好:乾爽的、金黃色的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壇」寄葬,再找「風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壞的(遺骨雖不泡水但很潮濕、顏色灰白),可暫時復土留墳,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轉好或轉壞以決定該墓地的取捨。「探金」也由「地理師」定時辰和主持,前後均要祭拜,但儀式都較簡單。「定葬」後,此墓就是「祖墓」了,一般不再遷動了。
崖葬
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是風葬即露天葬的一種。崖葬習俗早在中國古代濮、 越、 巴、僚、漢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臨海水土志》對崖葬已有記載。中國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區,貴州,廣西山區、西江流域,湖南、貴州和四川接壤處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東南的長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雲南的烏蒙山區北麓至金沙江邊,台灣各島嶼。據碳14測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40±90年,約當於春秋、戰國時期。及至近代,部分壯族、 布依族、 苗族、瑤族、仡佬族,以及現在貴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灣蘭嶼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
崖葬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①將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稱崖洞葬;②將葬具放入山崖層理罅隙的稱崖墩葬;③將葬具放置在開鑿的山崖窟龕中的稱崖窟葬;④在懸崖上鑿孔釘木樁擱置葬具的稱懸棺葬。崖葬的葬制分一次葬和二次葬兩種。 葬具有多種: 葬屍多用木棺、石棺、陶棺和布袋;葬骨或骨灰多用小匣、小函和陶瓮。一些崖葬處還伴有崖畫、享堂或木偶。崖葬的葬所,有的僅置一、二葬具,有的置有數十葬具。同一處的若干葬具有的是同族或合寨擇期舉行儀式後同時葬入的,有的則是陸續葬入的,待葬滿一穴後再另擇它處。
越南、泰國、印度和緬甸交界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的琉球群島及美拉尼西亞群島和波利尼西亞群島一些地方,也有崖葬習俗。
納西族葬俗
1、 木幾。納西語,即"停屍"。在雲南麗江一帶人死後經過洗屍、換壽衣,然後停放在正躺物種中央的木板床上。頭朝外丶腳朝里丶蓋上被,中間房一面鏡子,臉上該一塊白布(或白紙),打開堂屋所有的門。死者頭前方一供桌,拜上一小碗夾生飯,上隔一熟雞蛋及一雙十字交叉的筷子,並擺上各種糕點及飯菜,點上長明燈(頭部腳步各一盞)孝子披麻帶孝,親友祭奠,都必須磕頭、哭喪。停放一天或兩天即如棺,在雲南中甸一帶,要把穿戴一新的屍體停放在住房大木床末端,而上神龕,上該有四段抹布拼成的單子,在壓以竹子。頭部防一供桌,擺上供品,點上油燈,村裡的人聞訊後都要前來添油、縣飯、一家一碗米飯,上訪兩片臘肉或兩個雞蛋。孝子在一旁守靈。叩頭、哭喪、東巴頌經。停放一天後入關。
2、 木聘。納西語"出殯"其儀式火葬於土葬地區各不相同。實行火葬的納西族支系摩梭地區,在火化的當天一早,邀請達巴和喇嘛念"安魂經"。念畢,在棺材上拴以數丈白布。隨著三生土炮響,正式出殯。這時,孝子背皮口袋,左手持燈,右手牽著白布走在前,哭聲、樂聲、火拴土炮聲響成一片,直往火葬場地。實行土葬的納西地區,出殯的當天一早,先派人去挖墓穴,並把為死者准備的碗、盤、筷子、木勺等,防盜區墓地途中的第一個插路口。出殯前,孝男孝女向靈柩扣拜告別,把祭桌換為長凳,其上放一乘著凈水的碗,東巴邊念送魂開路經邊用法刀把碗砍碎。在哀樂聲和哭聲中,由八人抬棺起來。從跪在院中的孝男孝女頭上越過。之後,東巴和吹鼓手奏樂開道,孝男孝女在大門外及第一個岔路口反向跪下兩次,讓靈柩從頭上越過,孝女及親友哭拜,返回,孝子則扛"混幡"因靈柩到墓地。
3、 木猜。即洗屍,是雲南永寧納西族摸索人的洗屍儀式。是在人斷氣後,請"達巴"占卜,確定用水的水源,從家族中選出一人,隨同達巴去取水,取水的人頭代銅盔,審批披甲,背負長刀,猶如古代的武士。取水時,左手端碗,朝河流逆回舀水。據說,這樣家裡人才會無病無災。不然回鄉流水一樣逝去。用柏枝燒熱水,搬入鼻煙、蒿技、酒等。由家中成年男子洗屍。洗屍用的水,男的九碗,女的七碗,而麗江納西族在城區附近,用的試土罐在水流方向舀水、舀前在河邊插幾柱香,並丟幾個潛在河裡。舀水回家時,一路上不許和任何人說話。
4、 曰每。即"指路雲南永寧納西族摩駿系在人死後"起屍裝館"由達巴念開路經。內容有氏族歷史,遷入永寧的經過,死者的生平以及向死者交待回族先方向地址路線。納西族人認為:人死後,其靈魂就要回到祖先的故地,於祖先生活在一起。開路時,拴上一隻雞,男性拴公雞,女性拴母雞,表示陪伴死者上路。雲南中吉在"指路"時,東巴一邊念開路凈,一邊步步往前移動,象徵未死者引路。而麗江的納西族,則在病人要斷氣時,以便讓其"含斂"一邊喃喃指路。
5、 回魂。時納西族舊時的喪俗。納西族人認為人死魂不死,人死後三天要回家來,固有讓死人還魂之俗三壩納西族,將死者火化後,當天晚飯後,死者家屬巴火燙打掃干凈。周圍薩上灰。夜裡不關堂屋門,讓死者的魂回來,這種迷信習俗,解放後多以改變。
6、 含殮。納西族語"紗撒吭"。納西族的習俗,在雲南麗江一帶,當病人快咽氣時,由兒子將紅紙包房入病人口中,並說你去的時候不要有什末牽掛,由三條路,上面世豺狼虎豹的路,不能走;下邊是雉雞的路,也不能走,中間是菩薩善人走的路,你就走這一條。"當病人死後,即將紅紙包取出,掛在脖子上,表示這是給死者上路的盤纏。
7、 洗馬。納西族的一種喪俗。這種喪俗時因地而已的。在火化前一天,人們要選擇一匹馬或幾匹馬配上華麗的轡頭鞍鞠,儀式死者乘騎。選好馬以後,在達巴主持下,選擇八名精壯小夥子,頭戴插有公雞尾的氈帽,身穿由龍圖形的長衫,要佩長刀,向死者磕頭祈禱"阿普阿因(爺爺奶奶),保佑我們,我們為你備馬征戰,凱旋而歸"祈禱畢,便出發"洗馬"。
隊前打一面三角小旗,其上繪有日月圖案。把馬牽到河流交匯處停下,達巴吟唱河或湖的起源,歌頌水神的仁慈,贊美駿馬。唱完,小夥子們依次用三碗水象徵性的把所牽的馬從頭到尾洗一遍。洗畢,將木碗打碎。達巴在念"馬洗干凈了,人也洗干凈了,這些馬奔跑入飛,虎狼燕子都不如他。為你准備了一切,你一定會順利返回家鄉"於是,牽馬人騎上馬,楊鞭驅馬急速回家,回途中,要安排"伏兵",跳搏鬥舞。

Ⅶ 蘇祿國的國王墓葬

蘇祿國東王墓,亦稱蘇祿王墓,坐落在山東省德州市城北北部天衢街道辦事處北營村,是中菲友好歷史的見證,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王墓肅穆壯觀,周圍松柏常青,墓前有石雕華表、翁仲、石獅、石虎、石馬、石羊排列在墓道兩旁。永樂帝御碑亭在墓道南端東側;王妃葛木寧及東王次子溫哈刺、三子安都魯之墓在王墓東南側,明、清兩代,不少詩人、學者來瞻仰憑吊,並留下了許多詩篇。1980年6月菲律賓共和國駐華大使納西索·雷耶斯博士同使館人員專程來德瞻仰王墓。1977年山東省政府將蘇祿國東王墓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蘇祿王國位於菲律賓的蘇祿群島上,在我國明代,古蘇祿國同我國開始了密切的友好往來。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喇為首,率家眷、官員共三百四十多人的友好使團來我國進行訪問。辭歸途中,東王不幸染病殞歿,明永樂帝聞訃,即派官員為東王擇地進行厚葬,謚曰:恭定。東王長子督馬含率友好使團回國繼承王位,王妃葛木寧及次子溫哈喇,三子安都魯和侍從十餘人居德州守墓地。明宣德間,在墓旁修建了清真寺。清朝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根據東王後裔入籍中國的請求,摺奏清廷,題定以溫、安二姓入籍德州,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墳墓什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2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9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69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