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鄭成功晚幾年死,打下菲律賓後,會繼續打下馬來西亞建立龐大的抗清根據地嗎
不會 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 對增加陸地領土 以獲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有興趣 海外殖民是損失賦稅人口所以官方不會鼓勵 而重農抑商的傳統使得通過海外貿易獲得財富的機會減少 別說菲律賓 就是台灣也是明末才由鄭成功開始實際控制等
❷ 菲律賓沒被鄭成功拿下,真的是因為婚外情嗎
1654年,清軍大舉進攻江南地區,鄭成功所率領的部將成為明朝末期最後殘存的勢力之一。面對清軍的攻勢,鄭成功也無法匹敵,只好一路退居到海島廈門、金門等地。
為了有一處堅實的固定地盤,鄭成功將目光放在被荷蘭殖民的台灣島上。
1661年,鄭成功率大軍與島上駐守的荷蘭大軍交戰,翌年成功收復台灣,開啟了鄭氏統治台灣的時代。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清朝採取了計劃達20年的「遷界令」,阻斷大陸與台灣之間的交流,斷絕台灣的經貿財源。鄭氏集團為此深感焦急,為了緩解清政府「遷界令」對台灣造成的打擊,鄭成功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繼續向南進軍,攻佔菲律賓群島。
鄭經的這次代價最高的婚外情,是導致鄭成功死亡的最直接原因,鄭成功的死亡也導致了唾手可得的菲律賓群島與中國失之交臂。若鄭成功攻佔菲律賓,中國極有可能增加7000多座島嶼、近3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❸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隨著滿清在中原的統治日益牢固,反清力量逐漸沉寂。鄭成功在南京戰役失敗後,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發動攻勢,其勢力被壓縮至金門和廈門兩地,生存空間已經極為局促。面對困境,他只有開辟新的根據地一途可行,於是台灣便成了他攻取的目標。
《清史稿》載:「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桂王入緬甸,聲援絕,勢日蹙,乃規取台灣。」
攻台前,鄭成功對台灣的認識並不很清晰,他認為那裡物產豐饒,足以成為解決幾十萬兵員糧餉物資供應的基地。投奔過來的荷蘭買辦何廷斌告訴他台灣有良田萬頃,上了島便可以輕易獲得補充。攻台部隊出發時,何廷斌又說:「數日到台灣,糧米不竭。」
西班牙佔領菲律賓後,由於其本土和北美殖民地距此有萬里之遙,因此糧食和生活用品以及工匠只能從最近的也是當時遠東經濟最發達的中國取得。所以他們鼓勵中國商人到菲律賓貿易,並把中國商人在馬尼拉的貨棧、集市和居住地集中起來,稱為「八連」。
由於對中國勞動力需求非常迫切,殖民當局於1585、1590年先後兩次到閩粵招工。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說:「我人百工技藝有挾一器以往者,雖徒手,無不得食,沿海之民爭趨之。」結果僅馬尼拉一地,華僑人數即由1571年的150人,發展至1588年的超過1萬人,1603年更達3萬人。西班牙總督莫爾加在1609年時說:「要是沒有中國人充當各行各業的工匠,並且如此勤懇地為微小的報酬而勞動,這個殖民地就不能生存,這是肯定的。」
隨著華人急劇增多,他們憑著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和華人特有的智慧,逐漸在菲律賓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西班牙殖民當局對華人的物資和商品供應產生了嚴重依賴。由於經濟命脈被華人掌握,而且在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人數與華人相比處於絕對少數,殖民當局對此感到非常憂慮,擔心華人勢力動搖其殖民統治。於是開始用強加苛捐雜稅等各種手段遏制華人在菲律賓的發展,導致雙方矛盾日趨激化。
16世紀70和90年代,又先後發生了海盜林鳳襲擊馬尼拉事件和潘和五等刺殺西班牙總督事件。此後,西班牙人便把華人視為其在菲殖民統治的一大威脅,對華人採取了殘酷的驅趕、掠奪和殺戮政策。
在1603-1765年間,華人不堪忍受壓榨,掀起過數次反抗和起義,但因武器落後,組織不力,先後慘遭殖民當局五次大屠殺,數萬人被殺害。
1686年,西班牙國王曾下令在6個月內驅逐全部華人。後因擔心菲律賓經濟崩潰以及清朝政府可能因此取消西班牙人在華傳教許可而未實施。
1662年的屠殺期間,鄭成功已經准備攻打菲律賓,他聞訊後勃然大怒,以明朝政府名義於當年四月派遣義大利籍天主教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國書如下:
大明總統使國姓爺寄馬尼拉總督曼利克·特·喇喇之宣諭:承天命而立之君,萬邦咸宜效順朝貢,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可惡荷夷不知天則,竟敢虐我百姓,劫奪商船,形同盜賊,本當早勒水師討伐。然仰體天朝柔遠之仁,故屢寄諭示以期彼悔罪過,而彼等愚頑成性,執迷不悟,邀予震怒,遂於辛丑四月率師親討,兵抵台灣捕殺不計其數,荷夷奔逃無路脫衣乞降,頃刻之間,城池庫藏盡歸我有,倘彼等早知負罪屈服,豈有如此之禍哉。
你小國與荷夷無別,凌迫我商船,開爭亂之基。予今平定台灣,擁精兵數十萬,戰艦數千艘,原擬率師親伐。況自台至你國,水路近捷,朝發暮至;惟念你等近來稍有悔意,遣使前來乞商貿易條款,是則較之荷夷已不可等視,決意姑赦爾等之罪,暫留師台灣,先遣神甫奉致宣諭。倘爾及早醒悟,每年俯首來朝納貢,則交由神甫履命,予當示恩於爾,赦你舊罰,保你王位威嚴,並命我商民至你邦貿易;倘或你仍一味狡詐,則我艦立至,凡你城池庫藏與金寶立焚無遺,彼時悔莫及矣。荷夷可為前車之鑒,而此時神甫亦無庸返台,福禍利害惟擇其一,幸望慎思速決,毋遲延而後悔,此諭。永曆十六年三月七日。國姓爺。
鄭成功挾擊敗荷蘭收復台灣之威向西班牙炫耀武力,要求他們「每年俯首來朝納貢」,並警告他們不要重蹈荷蘭人的覆轍,希望藉此對西班牙殖民者形成震懾。然而西班牙人收到鄭成功的警告信後並未收斂,反而因此在馬尼拉展開了第三次對華人的屠殺,作為對鄭成功威脅的回應。
西班牙人之所以如此囂張,是因為十六世紀中期以後,西方科技和軍備已經大幅領先,而明朝傾舉國之力才勉強平定了東南沿海的倭患,遑論對抗海外西方殖民者。
菲律賓當時屬大明朝貢體系之內,按理明朝有義務維持那裡的秩序,保護那裡的人民免遭襲擾。可是西班牙侵入明朝勢力范圍,公然殖民菲律賓,明朝沒有任何反應。1596年西班牙屠殺驅趕華人時,明朝的唯一舉措是福建當局於次年派船接回部分「唐人」。
明朝之所以如此低調,是因為他們了解當時中國與西方武器裝備實力懸殊。明人王士性《廣志繹》,在描寫他所見到的葡萄牙番舶時就說:「香山嶴乃諸番旅泊之處……番舶渡海,其制極大,大者橫五丈,高稱之,長二十餘丈,內為三層,極下鎮以石,次居貨,次居人,上以備敵、占風……若入番江,則舟尾可擱城垛上,而舟中人俯視城中。」從這段文字來看,這艘船應該是三層甲板的蓋倫船,當它航行於珠江江面時,船尾竟比廣州城垛還高,船上的人可以俯視城內,其高大威猛對明朝官兵造成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
福建總兵朱文達見到荷蘭船後說:「紅夷勇鷙絕倫,戰器事事精利,合閩舟師不足攖其鋒。」這位總兵認為福建全部水師都打不過一艘荷蘭戰艦。
福建右布政使沈演則形容他所見西洋戰艦為「艤舸如城,銃如圍,彈如鶚卵」。
萬曆二十九年,荷蘭人「挾二巨艦」突襲澳門,其炮艦規模驚得明朝官員目瞪口呆。巡按御史方元彥認為我之舟與器皆不及夷,殺之是往遺之禽也」。這位巡按大人認為與洋人作戰等於送死。
徐光啟在天啟元年七月的一封奏疏中寫道:「夫兵器之烈,至一發而殺百千人,如今日之西銃極矣,無可加矣。」
崇禎六年,福建巡撫鄒維璉見到的一艘西洋戰艦是「長五十丈,橫廣六七丈」的海上巨無霸。面對如此龐然大物,卸任首輔葉向高稱其「高大如山」「不畏風濤」。福建巡撫南居益則嘆其「望之如山阜,觸之如鐵石」。明人鄭大郁又用「巨艦大如山,而固如鐵桶,堅不可破」來描述他所見的西洋軍艦。可見當時西方戰艦之巍峨,武器之先進已經超乎明人的想像了。
親自與西洋人打過海戰的福建巡撫南居益的感受最為深切,他在《謹陳閩事始末疏》的奏章中記錄荷蘭大船:「見大海澎湃中,萬難接濟戰。夷舟堅銃大,能毒人於十里外,我舟當之無不糜碎。即有水犀十萬,技無所施。」
❹ 如果鄭成功不猝死,菲律賓真的會被他打下來嗎
近期時任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在菲華工商總會的聚會中稱“如果中國願意,乾脆跟福建一樣,把我們納為一省”,引起全球輿論沸騰。雖然不久菲律賓總統府就出面“澄清”那隻是開個玩笑,但依舊引起菲律賓國內反對派的嚴厲指責。
信中鄭成功先是將自己是怎樣將荷蘭人趕出台灣的事跡列了一遍,然後用超級強硬的話語道:你小國與荷夷無別,凌迫我商船……倘或你仍一味狡詐,則我艦立至,凡你城池庫藏與金寶立焚無疑……。
然而面對鄭成功的警告,盤踞呂宋島的西班牙人並不以為然,甚至加快了對在呂宋島的華人進行迫害,並給出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全新理由——勾結鄭成功。
無數的華人被西班牙士兵和當地土著“偽軍”追的漫山遍野的跑,而更加不幸的是,那位承諾要給予他們保護的國信爺鄭成功在1662年6月23日因病猝死了。
而新任的鄭氏頭腦鄭經又缺少開疆拓土的雄心,鄭氏攻佔呂宋的可能就此擱置。考慮到當時西班牙常駐呂宋的兵力只有600餘人,而台灣擁兵數十萬,大小船隻上萬艘。
因而有人大膽的假設,只要鄭成功出兵呂宋,今菲律賓全境肯定手到擒來,而此後不管鄭氏和滿清誰贏得了天下, 依照歷朝歷代全面接收前輩領土的歷史慣例,菲律賓很可能今天就成了中國的“菲律賓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