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鷹生活在哪裡

菲律賓鷹生活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2-24 10:15:18

Ⅰ 菲律賓鷹有什麼用

菲律賓鷹是菲律賓的「國鳥」,被人們贊為世界上「最高貴的飛翔者」,有「鷹中之虎」的美譽,主要獵食各種樹棲動物,如貓猴、蝙蝠、蛇、蜥蜴、犀鳥、靈貓、獼猴及野兔、田鼠等。在啄食猴子時十分兇殘,故有食猿雕、食猴鷹之稱,但這種珍稀鳥類目前已經瀕臨滅絕。

由於人類的肆意捕殺,以及人類開墾土地造成森林急劇減少,這種曾遍布於菲律賓叢林中的食肉動物如今已瀕臨滅絕。除了艱難的生存環境,菲律賓鷹異常孤獨的性情也為它們的生存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使得它們的家族日漸減少。據動物學家觀察,菲律賓鷹一生只求一個伴侶,任何變故都無法動搖它對愛情的忠貞。

目前菲律賓僅存不到500對菲律賓鷹,主要集中到棉蘭老島的雨林中。為了挽救瀕危的菲律賓鷹,「菲律賓鷹中心」研究人員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人工繁殖。

據總部設在美國愛達荷州的世界食肉鳥類中心的統計,菲律賓鷹是目前所有大型森林鷹類中最為珍稀的一種,體態強健,體長近1米,重4公斤以上,兩翅展開長達3米。由於以前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菲律賓鷹在這個群島國家隨處可見;而現在,只能在呂宋島、薩馬島、萊特島及棉蘭老島南部偶爾見到它們的蹤影。

當菲律賓叢林上空再現大量「鷹中之虎」翱翔之時,或許就是我們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之日。

Ⅱ 鷹隼生活在什麼地方


紅隼又叫紅鷹、茶隼等,是小型猛禽,體長31一38厘米,體重173—335克。翅狹長而尖,尾亦較長,外形和黃爪隼非常相似,雄鳥頭部為藍灰色,背部和翅膀上的覆羽為磚紅色,並具三角形黑斑。腰部、尾上覆羽和尾羽為藍灰色,尾羽上還具有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睛的下面有一條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紋,是它與黃爪隼的最明顯的區別之一。下體的頦部、喉部為乳白色或棕白色,其餘下體均為乳黃色或棕黃色,具黑褐色縱紋和斑點,腳、趾黃色,爪黑色。另外,它的尾羽的形狀呈凸尾狀,與燕隼、猛隼等的圓尾不同。

紅隼在國外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東北部,葉門,印度,日本,菲律賓等地,在我國幾乎編布全國各地。它是最常見的隼科動物,全世界共有11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在新疆為留鳥, 在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為留鳥或夏候鳥, 北京為冬候鳥或旅鳥, 福建、廣東、海南和台灣等其他地區均為罕見的冬候鳥。春季多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陸續遷到北方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末遷離繁殖地。普通亞種分布於除新疆外的大部分地區,而且大多為留鳥。

紅隼棲息於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曠野、森林平原、農田耕地和村莊附近等各類生境中,尤以林緣、林間空地、疏林和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曠野、河谷和農田地區較為常見,但在茂密的大森林中少見。遷徙時常集成小群,特別是在秋季。每天拂曉開始活動,飛翔時兩翅快速地煽動,偶爾進行短暫的滑翔。棲息時多在空曠地區孤立的高大樹木的樹稍上或者電線桿上。叫聲單調而尖銳,很象一種響鈴的聲音。主要以蝗蟲、蚱蜢、吉丁蟲、蠡斯、蟋蟀等昆蟲為食,也吃鼠類、雀形目鳥類、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推動物。覓食活動在白天,主要在空中覓食,或在高空迎風展翅,或在地面低空飛行搜尋食物,有時煽動兩翅在空中作短暫停留觀察獵物,一但發現獵物,則摺合雙翅,突然俯沖而下直撲獵物,抓獲以後就地吞食,然後再從地面上突然飛起,迅速升入高空。有時也採用站立在山丘岩石高處,或站在樹頂和電線桿上等候的方法,等獵物出現在面前時才突然出擊。

繁殖期為5一7月。通常營巢於懸崖、山坡岩石縫隙、土洞、樹洞和喜鵲、烏鴉以及其它鳥類在樹上的舊巢中。巢較簡陋,由枯枝構成,裡面鋪墊有草莖、落葉和羽毛。每窩產卵通常4一5枚,偶爾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如果巢卵被破壞,通常還要下補償性的一窩,但產卵的數量則明顯減少,通常為2一3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赭色,密被著紅褐色的斑點,但也有的僅在鈍端被有少許紅褐色斑。通常每隔1天或2天產1枚卵,產完第一枚卵後,雌鳥就不再離巢,時而卧伏於巢內,時而站立在巢口外突出的岩石上。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承擔護衛任務,每隔一段時間就飛回巢區附近的石壁上或樹冠上,偶爾也替換雌鳥孵卵,孵化期28一30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13一14克,全身被有稀疏的白色絨羽,頭大頸細,呈爬伏狀態,勉強能夠搖頭,10天後變為淡灰色絨羽。雛鳥由親鳥共同喂養大約30天左右離巢。

Ⅲ 老鷹生活在哪裡

老鷹分布極廣,廣泛分布於世界的各大洲。中國境內的鷹主要分布區為西藏、新疆和內蒙古、青海以及陝西南部安康、商洛等巴山茂林地帶均有分布。

老鷹分布在地球上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每一個大陸,在沙漠、叢林、沼澤地、樹林、高山、海濱都有老鷹的蹤跡。所有的老鷹都是白天獵食,夜晚休息。野生老鷹大約活二十年,豢養的鷹可活四十年。

老鷹是一種肉食性的類群,通常在峽谷內覓食。

(3)菲律賓鷹生活在哪裡擴展閱讀

鷹的種類

1、隼,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隼食肉,在鳥類食物鏈中處頂端。隼形目(Falconiformes)包括鴞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動的猛禽。隼形目多為單獨活動,飛翔能力極強,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隼形目與其它鳥類不同,雌鳥往往比雄鳥體型更大。

隼形目有4~5科,我國有2~3科。我國的所有隼形目鳥類都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隼形目的鳥在鳥類中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且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很多隼形目的鳥類也被人們認為具有勇猛剛毅等優良品格,所以有不少國家的國鳥是隼形目的鳥類。

2、鵟是鷹科鵟屬28種猛禽的通稱。代表性物種普通鵟,體色變化比較大,上體主要為暗褐色,下體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橫斑或縱紋,尾羽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橫斑,飛翔時兩翼寬闊,微向上舉成淺「V」字形。多在開闊平原、荒漠、曠野、開墾的耕作區、林緣草地和村莊上空盤旋翱翔。

大多單獨活動,有時也能見到2~4隻在天空盤旋。性情機警,視覺敏銳,棲息於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從海拔400米的山腳闊葉林到2000米左右的混交林和針葉林地帶均有分布,以各種鼠類為食,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鳥和大型昆蟲等。

3、雕的英文叫EAGLE,日語又叫鷲。雕的形態像鷹,但比鷹大得多,翅膀寬大,身體粗壯,羽毛有褐色有近灰色的。它強健有力,在空中盤旋,能看見地上的任何東西。

它有幾個品種:生長在北方,色黑的,稱皂雕;生活在東北,色青的,稱青雕;生長在西部,頭部黃,眼睛紅,羽毛顏色多樣的,稱鷲。 日語把雕叫「鷲」,但中文的雕與鷲還是有區別的。

Ⅳ 鷹生活在什麼地方

鷹的種類很多,全世界計有190多種,台灣省常見的有20多種,分布於台灣島的中、低海拔的山區、沼澤、海岸、河口,以動物為食,屬猛禽類。在屏東平原常見的鷹科鳥類中,有一種叫白尾海雕,其頭、頸為淡褐黃色,背、腹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為特徵,是台灣稀有的候鳥。還有一種叫灰面鵟鷹,背為紅褐色,腹部白色有條斑,喉部、腮部為乳白色。每到秋季,灰面鵟鷹隨著寒流從祖國的東北,或是俄國的西伯利亞經過海上長途跋涉,成群結隊來到屏東,有時是幾百隻,甚至上千隻、上萬只。在我國最常見的鷹有蒼鷹、雀鷹和赤腹鷹三種。
蒼鷹(Accipiter gentilis):俗稱雞鷹或黃鷹。是一種大型鷹,雄性體長49-57cm,翅展93-105cm。雌性體長58-64cm,翅 蒼鷹 展108-127cm。雄性從頭部到前部為灰黑色,眼後為黑色,有明顯的白色眉斑;下體白色,雜有數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橫斑。雌鳥上體及翼表面為灰褐色,眉紋白而雜以褐紋,下體白色,體下面有縱斑。蒼鷹在飛翔時,翼短而寬,先端圓,尾較長。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進行,呈直線狀飛翔。在飛翔時翼保持水平狀。扇翅速度較其它大型鷹類快。棲於山地森林中,善於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爾也捕食鳥類。分布於我國東北以至雲南、廣東、文本等地。繁殖於西伯利亞以及我國的小興安嶺等地。此鳥嗜食鼠等,對農業有益。幼鳥常被馴養作為獵鷹,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鳥。
雀鷹(Accipiter nisus):雄性體長29-34cm,翅展59-64cm,體重131-180g。雌性體長35-41cm,翅展67-80cm,體重186-345g。成鳥上體青灰色,尾羽較長,有十分明顯的深褐色橫斑,很容易識別。飛翔時主要是扇翅和短距離的滑翔交替進行,並常在空中呈圈狀的飛翔。常棲於山地林間,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帶,飛翔力很強,善捕食小鳥等動物。繁殖 於我國華北北部、東北西北部、呼倫貝爾盟博克圖、北部大、小興安嶺等地,冬時常見於四川、雲南以東的地區。此鳥也能馴養作獵鷹,用以捕捉小型鳥類。
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比雀鷹稍大,上體為青黑色,尾羽有幾條細橫帶,無眉斑,下體淡灰色。飛翔姿勢與雀鷹同,常棲於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鳥及大形昆蟲為食。繁殖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
赤腹鷹
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orsfield, 1821
異名: Falco soloensis Horsfield, 1821
英文名:Chinese Goshawk
別名:鵝鷹、紅鼻士排魯鷂、鴿子鷹
分類:隼形目(Falcon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鷹屬(Accipiter)
描述:中等體型(33厘米)的鷹類。下體色甚淺。成鳥:上體淡藍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側尾羽具不明顯黑色橫斑;下體白,胸及兩脅略沾粉色,兩脅具淺灰色橫紋,腿上也略具橫紋。成鳥翼下特徵為除初級飛羽羽端黑色外,幾乎全白。亞成鳥:上體褐色,尾具深色橫斑,下體白,喉具縱紋,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橫斑。
虹膜-紅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蠟膜橘黃;腳-橘黃。
叫聲:繁殖期發出一連串快速而尖厲的帶鼻音笛聲,音調下降。
分布范圍:繁殖於東北亞及中國(國內分布於西南、華南、華北及海南島、台灣等地);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新幾內亞。
分布狀況:不罕見,在整個中國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遷徙經過台灣及海南島。

Ⅳ 雄鷹生活在哪裡

老鷹在不同語境下指代的生物有所不同,常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晝活動的隼形目鳥類[1],在與雕、隼、梟等猛禽比較時尤指鷹亞科物種。而在《中國動物圖譜》中,特指齒鷹亞科鳶屬下黑鳶的亞種黑耳鳶[2]。

鷹分布極廣,廣泛分布於世界的各大洲。中國境內的鷹主要分布區為西藏、新疆和內蒙古、青海以及陝西南部安康、商洛等巴山茂林地帶均有分布。在動物世界裡,鷹是一個科的總稱,分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它有雙銳利的眼睛,可以看見數千米甚至更遠。卵生,恆溫動物。

中文學名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外形特徵
鷹科:喙切緣具弧狀垂突,適於撕裂獵物吞食,基部通常被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善於在高空持久盤旋翱翔[3] 。
鷹亞科:脛和跗蹠長度差不如後爪長,也就是跗蹠部較長。而鵟、雕、鳶均脛部較長,跗蹠較短[4] 。
黑耳鳶:上體暗褐色,頭頂至肩部有褐色羽干紋。尾叉狀,有黑褐斑。胸、上腹、兩肋有黑褐羽干紋。下體棕褐,羽毛顏色差異甚大,成鳥下體多為暗褐色,飛時可見翼的內翔基白斑。幼鳥頭部與腹面布滿縱紋。耳羽褐色,頰與喉土白色,布有褐色羽干紋,眼暗褐色,嘴角質。腳棕色,爪黑。[5] 體重♂1015-1150g,♀900-1160g;體長♂540-660mm,♀585-690mm;嘴峰♂25-40mm,♀27-38mm;翅♂435-550mm,♀440-530mm;尾♂270-362mm,♀285-358mm;跗蹠♂52-75mm,♀50-72mm。(註:雄性——♂;雌性——♀)[6] 。
生活習性
老鷹是一種肉食性的類群,通常在峽谷內覓食。老鷹和一般鳥類的不同點在於,老鷹屬於猛禽類,一般鳥類屬於雜食類。老鷹性情兇猛,肉食性,以鳥、鼠和其它小型動物為食;有些種類喜食屍體,如禿鷲。兩翼發達,善於飛翔,一般多在晝間活動。多棲息山林或平原地帶,如蒼鷹、雀鷹(鷂子)等。老鷹中雕體型粗壯,翅及尾羽長而寬闊,扇翅較慢,常在近山區的高空盤旋翱翔,能捕食野兔,蛇之類的小動物幼畜等大形哺乳動物,也嗜食鼠類。我國常見的種類有金雕和烏雕。[7]
共4張
老鷹
鷹獵者利用鷹在捕獵時,總是先落在一棵視野寬闊的大樹上尋找獵物,一旦發現目標便急沖而下的習性捕獲獵物。打獵時,由獵手與獵犬幫助驚動獵物,趁獵物驚慌失措時,獵鷹出擊,抓獲獵物,這時獵人要及時趕到,奪下獵物,給獵鷹餵食以示獎勵,否則,獵物就會成為蒼鷹的美食。[7]
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游隼也是常用的獵鷹。中世紀時,在英國,只有伯爵以上的貴族才有擁有游隼的權力,一般貧民百姓只能馴其他的鷹。我國古代則稱隼為鷙,是疾飛之鳥的意思。游隼飛行很快,在捕捉獵物時,最快可達每小時360公里。游隼主要以鳥類為食,而且大都在空中捕食。它們以高速追上獵物,伸出利爪猛擊獵物。獵物受傷後直落到地上,有時游隼不等獵物落地,便在空中將它們截獲。然而,有時游隼也會失手,不能一舉擊中獵物。遇到這種情況,游隼是從不放棄獵物的,它會再次升空攻擊,直到捕獲獵物為止。因此,游隼才廣受馴鷹者賞識。[7]
生長繁殖
老鷹的壽命一般在50年,一次生蛋2~5枚,白底有紅棕色斑點、孵卵期約38天,它們的巢穴一般築的很高,老鷹一次生下2~5個蛋,一般僅能成活1隻小鷹,。[7]

Ⅵ 中國最大的雕生活在哪裡 到底有多大 雕的名叫什麼

菲律賓鷹
菲律賓鷹是菲律賓的「國鳥」,被人們贊為世界上「最高貴的飛翔者」,有「鷹中之虎」的美譽,主要獵食各種樹棲動物,如貓猴、蝙蝠、蛇、蜥蜴、犀鳥、靈貓、獼猴及野兔、田鼠等。在啄食猴子時十分兇殘,故有食猿雕、食猴鷹之稱,但這種珍稀鳥類目前已經瀕臨滅絕
由於人類的肆意捕殺,以及人類開墾土地造成森林急劇減少,這種曾遍布於菲律賓叢林中的食肉動物如今已瀕臨滅絕。除了艱難的生存環境,菲律賓鷹異常孤獨的性情也為它們的生存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使得它們的家族日漸減少。據動物學家觀察,菲律賓鷹一生只求一個伴侶,任何變故都無法動搖它對愛情的忠貞。
目前菲律賓僅存不到500對菲律賓鷹,主要集中到棉蘭老島的雨林中。為了挽救瀕危的菲律賓鷹,「菲律賓鷹中心」研究人員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人工繁殖。
據總部設在美國愛達荷州的世界食肉鳥類中心的統計,菲律賓鷹是目前所有大型森林鷹類中最為珍稀的一種,體態強健,體長近1米,重4公斤以上,兩翅展開長達3米。由於以前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菲律賓鷹在這個群島國家隨處可見;而現在,只能在呂宋島、薩馬島、萊特島及棉蘭老島南部偶爾見到它們的蹤影。
當菲律賓叢林上空再現大量「鷹中之虎」翱翔之時,或許就是我們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之日。
當然也有一說:最大的鷹是角雕(哈佩雕)
成年角雕的體重平均超過9KG,比其他鷹的體重多一倍,角雕的雌雕比雄雕體重平均多1/3.因為生活在森林裡,所以翼展不大,在2.1-2.4米,但是翼展很寬.

希望對你有用嘍!

Ⅶ 老鷹住在哪裡

多棲息山林或平原地帶。

老鷹分布在地球上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每一個大陸,在沙漠、叢林、沼澤地、樹林、高山、海濱都有老鷹的蹤跡。所有的老鷹都是白天獵食,夜晚休息。

老鷹是一種肉食性的類群,通常在峽谷內覓食。老鷹和一般鳥類的不同點在於,老鷹屬於猛禽類,一般鳥類屬於雜食類。老鷹性情兇猛,肉食性,以鳥、鼠和其它小型動物為食。有些種類喜食屍體,如禿鷲。

老鷹兩翼發達,善於飛翔,一般多在晝間活動。多棲息山林或平原地帶,如蒼鷹、雀鷹(鷂子)等。老鷹中雕體型粗壯,翅及尾羽長而寬闊,扇翅較慢,常在近山區的高空盤旋翱翔,能捕食野兔,蛇之類的小動物幼畜等大形哺乳動物,也嗜食鼠類。

(7)菲律賓鷹生活在哪裡擴展閱讀:

捕食習慣:

鷹獵者利用鷹在捕獵時,總是先落在一棵視野寬闊的大樹上尋找獵物,一旦發現目標便急沖而下的習性捕獲獵物。打獵時,由獵手與獵犬幫助驚動獵物,趁獵物驚慌失措時,獵鷹出擊,抓獲獵物,這時獵人要及時趕到,奪下獵物,給獵鷹餵食以示獎勵,否則,獵物就會成為蒼鷹的美食。

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游隼也是常用的獵鷹。游隼飛行很快,在捕捉獵物時,最快可達每小時360公里。游隼主要以鳥類為食,而且大都在空中捕食。它們以高速追上獵物,伸出利爪猛擊獵物。

有時游隼也會失手,不能一舉擊中獵物。遇到這種情況,游隼是從不放棄獵物的,它會再次升空攻擊,直到捕獲獵物為止。因此,游隼才廣受馴鷹者賞識。

Ⅷ 最大的鷹是哪一種,說說生活習性

有很多種說法
世界上最大的鷹——菲律賓鷹
菲律賓鷹是菲律賓的「國鳥」,被人們贊為世界上「最高貴的飛翔者」,但這種珍稀鳥類目前已經瀕臨滅絕。
據粗略估計,目前菲律賓僅存不到500對菲律賓鷹,主要集中到棉蘭老島的雨林中。為了挽救瀕危的菲律賓鷹,「菲律賓鷹中心」研究人員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人工繁殖。一隻名叫「卡巴延」的17個月大的鷹,上月被研究人員放飛,成為從這里飛出去的第一隻人工培育的菲律賓鷹。
菲律賓鷹繁育計劃負責人多明戈·塔德納說,他們在小卡巴延的身上安裝了一個重約70克的信號發射器,以便生物學家監測它的一舉一動,到目前為止,它在大自然中生活得還不錯,能夠在幾公里的范圍內活動、捕食。
據總部設在美國愛達荷州的世界食肉鳥類中心的統計,菲律賓鷹是目前所有大型森林鷹類中最為珍稀的一種,其翼展長達2.2米。由於以前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菲律賓鷹在這個群島國家隨處可見;而現在,只能在呂宋島、薩馬島、萊特島及棉蘭老島南部偶爾見到它們的蹤影。
康多兀鷲又叫安第斯兀鷲,也有人叫它「安第斯神鷹」或南美神鷹。這是因為此鳥是鷹科大家族的成員。
在世界現存鳥類中,除了極少數只會走不會飛的種類以外,大多數屬於飛行鳥類。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和測量,確認康多兀鷲就是為數眾多的飛行鳥類中的巨人。據記載,最大的一隻康多兀鷲,兩翅展開達5米寬,被人們稱為「難以置信的巨鳥」。當然,這是一個很特殊的記錄。一般大者體長約1.3米,兩翅展開的寬度為3米,體重可達11千克,確實是鳥類中的龐然大物。因為康多兀鷲是一種猛禽,因而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猛禽。

Ⅸ 老鷹生活在哪裡

分布於6大洲。大多數種類營巢於樹上,但有些種類(如澤鷹)營巢於多草的地面,其他種類營巢於懸崖上。草原、山區、沼澤、河口都有分布。

Ⅹ 鷹的生活習性有哪些

在我國最常見的鷹有蒼鷹、雀鷹和赤腹鷹三種。
蒼鷹
(Accipiter gentilis) 蒼鷹
俗稱雞鷹或黃鷹。是一種大型鷹,雄性體長49-57cm,翅展93-105cm。雌性體長58-64cm,翅展108-127cm。雄性從頭部到前部為灰黑色,眼後為黑色,有明顯的白色眉斑;下體白色,雜有數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橫斑。雌鳥上體及翼表面為灰褐色,眉紋白而雜以褐紋,下體白色,體下面有縱斑。蒼鷹在飛翔時,翼短而寬,先端圓,尾較長。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進行,呈直線狀飛翔。在飛翔時翼保持水平狀。扇翅速度較其它大型鷹類快。棲於山地森林中,善於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爾也捕食鳥類。分布於我國東北以至雲南、廣東、文本等地。繁殖於西伯利亞以及我國的小興安嶺等地。此鳥嗜食鼠等,對農業有益。幼鳥常被馴養作為獵鷹,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鳥。
雀鷹(Accipiter nisus)
雄性體長29-34cm,翅展59-64cm,體重131-180g。雌性體長35-41cm,翅展67-80cm,體重186-345g。成鳥上體青灰色,尾羽較長,有十分明顯的深褐色橫斑,很容易識別。飛翔時主要是扇翅和短距離的滑翔交替進行,並常在空中呈圈狀的飛翔。常棲於山地林間,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帶,飛翔力很強,善捕食小鳥等動物。繁殖 於我國華北北部、東北西北部、呼倫貝爾盟博克圖、北 部大、小興安嶺等地,冬時常見於四川、雲南以東的地區。此鳥也能馴養作獵鷹,用以捕捉小型鳥類。
赤腹鷹
(Accipiter soloensis) 赤腹鷹
比雀鷹稍大,上體為青黑色,尾羽有幾條細橫帶,無眉斑,下體淡灰色。飛翔姿勢與雀鷹同,常棲於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鳥及大形昆蟲為食。繁殖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赤腹鷹 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orsfield, 1821 異名: Falco soloensis Horsfield, 1821 英文名:Chinese Goshawk 別名:鵝鷹、紅鼻士排魯鷂、鴿子鷹 分類:隼形目(Falcon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鷹屬(Accipiter) 描述:中等體型(33厘米)的鷹類。下體色甚淺。成鳥:上體淡藍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側尾羽具不明顯黑色橫斑;下體白,胸及兩脅略沾粉色,兩脅具淺灰色橫紋,腿上也略具橫紋。成鳥翼下特徵為除初級飛羽羽端黑色外,幾乎全白。亞成鳥:上體褐色,尾具深色橫斑,下體白,喉具縱紋,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橫斑。 虹膜-紅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蠟膜橘黃;腳-橘黃。 叫聲:繁殖期發出一連串快速而尖厲的帶鼻音笛聲,音調下降。 分布范圍:繁殖於東北亞及中國(國內分布於西南、華南、華北及海南島、台灣等地);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新幾內亞。 分布狀況:不罕見,在整個中國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遷徙經過台灣及海南島。 習性:赤腹鷹棲息於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也見於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帶的小塊叢林,農田地緣和村莊附近。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休息時多停息在樹木頂端或電線桿上。主要以蛙、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小型鳥類,鼠類和昆蟲。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樹頂等高處,見到獵物則突然沖下捕食。 保護:赤腹鷹數量甚少而極珍稀,被列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也已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Ⅱ,予以保護。 繁殖:5~6月進行繁殖,雄鷹此時特別興奮,常激動地向異性發出聲似 「Keee-Keee」的炫耀性鳴叫,即使在築巢時同樣也嘯鳴不止。鷹巢位於林中的樹叢上,用枯枝和綠葉構成,每窩產卵2~5枚,卵為淡青白色,具不明顯的褐色斑點。在雌鷹單獨孵的30天里,每天都要增加新鮮綠葉作為鳥巢的鋪墊物,或許這對孵卵期間巢內必需保持一定濕度有關。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鷹生活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61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1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5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1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7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6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6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5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6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9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7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9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3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