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福建首富叫什麼名字

菲律賓福建首富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3-08-27 03:14:08

Ⅰ 為何說菲律賓的經濟是由一半中國人掌控

我在菲律賓。
1、菲國首富施至誠,福建人,十多歲隨父母移民菲律賓,現擁有SM百貨,SM都是開得很大,相當於中國的萬達,在菲律賓的城市各地段都可以看到。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他排在大概68位,你可以搜一搜。
2、第二富的陳永栽,福建人,擁有菲航,聽朋友說旗下有幾個餐飲連鎖公司均是他掌管的,jollibee,chowking,inasal,比麥當勞肯德基牛多了。
3、其它的小老闆就多了。90%都是福建人,其次廣東人,其他省就少了。
4、題主不要意淫,一半有中國人掌控,這句話是在增加自豪感嗎?就是有中國人掌控又有什麼用。該打仗的他還是打,中國人在這里政治地位很差,富豪們又謹記在商言商吧,最近抓華人了。
綜上,題主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意義。這個掌控不會給中國帶來任何利益,只是聽起來舒服點。

Ⅱ 從「豬仔」到「主宰」,進擊的東南亞華人


2020年9月,金龍魚被批准在創業板上市。


人們猛然發現,我們做飯用的這桶油, 年營收竟然是妖股茅台的2倍。


更讓人驚訝的是,金龍魚的老闆郭鶴年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而且 他已經連續20年穩居馬來西亞首富。


一個華裔,怎麼就成了馬來西亞首富,還連續坐了20年?


仔細挖下去,你會感到更加震驚,因為根據福布斯2019的評選, 馬來西亞前50的富豪中,有37位是華人,而前10的富豪中,有9位是華人



馬來西亞並不是個例,在整個東盟五國中,除了新加坡外,幾乎都是這種情況:


福布斯2019菲律賓前10大富豪中, 華人佔了8席;


泰國10大富豪中, 有6位是華人


2019印度尼西亞前10大富豪中, 有7位都是華人;


這些並不是個例,在某種程度上,華人幾乎控制著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經濟命脈,根據維基網路的數據:


在印尼,3%的華人掌握了印尼70%的財富;


在泰國,5%的華人掌握了泰國70%的財富;


在馬來西亞,25%的華人掌握了馬來西亞70%的財富;


他們的產業遍布各行各業,甚至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成千上萬的華人會移民東南亞?為什麼占據總人口比例並不大的他們能占據這么大的財富比例?華人憑什麼?


01


全世界有23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超過1億的,只有13個,不到6%;


人口超過3300萬的國家和地區,只有41個,不到18%。


而3348萬,是東南亞的華人華僑總數。


沒錯,這是移民東南亞的中國人及他們的後代總數。


移民,聽起來是一個特別美好的詞。


但對東南亞的大部分移民來說,並非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詞: 下南洋。



南洋,早期的定義比較精細,現在主要指東盟十國為主的東南亞廣大區域。


下南洋指的便是中國人到東南亞打工、經商,乃至遷徙到東南亞等。


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便是「契約華工」,也就是「賣豬仔」。


說來,這是一段無比辛酸的 歷史 。


1840年後,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均以失敗告終。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條約規定,列強可以販運華工出洋。



於是,很多人成為了「契約華工」。也就是說,他們用出國後的工資作抵押,換取出國費用。


然而,彼時奴隸制相繼廢除,東南亞的種植園和錫礦需要大量工人,這些自願出國的工人根本不夠。 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擄掠和拐賣華工到東南亞。


這些被賣身的華工,日子慘極了。



他們要面臨著自然的危險。


有人在橡膠園里割橡膠,日代叢林里,出沒著老虎、蠍子等有巨大威脅性的動物。



但更大的威脅,來自於人,也來自於他們不被當做「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那個說出來極度難聽的詞: 豬仔。


一個叫劉亞平的華工曾被賣身到煙草種植園,他這樣描述在那裡的生活:



短短幾百字,道盡了日復一日的艱辛,這就是東南亞「契約華工」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們不能遲到早退,一旦發生便會被工頭打罵;


他們工作的時候不能穿衣服,只能圍一條浴巾遮羞;


他們每天要沖涼,有人用硫磺水沖涼後會感冒。一旦生病,沒有人幫忙醫治,種植園主礦主只會看著他們死去。


因為在這里,死掉一個,有十個來;死掉十個,便會再來一百個。


真正的命如草芥。



他們活在這里,唯一的盼望就是早點還完契約里的錢,為自己贖身。


但大部分時候,這是個奢望。


因為那裡的薪資實在太過微薄,有人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而在這種最絕望的環境下,一些人沾染上了惡習,那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不嫖不賭,飯碗跳舞 (不給飯吃)。


把微薄的薪資花在這些惡習上,還款就不可能。


絕大部分人的生命,就這樣在種植園、錫礦里因為勞累、疾病而終結。


據1902年清政府的文件,在東南亞的華人已經達到400萬。


他們有早期自己下南洋的中國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賣豬仔」。


這是早期「華工」的艱苦生活。


02


19世紀70年代,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英國人,留下來這樣的日記:


大約在大清早四點半鍾,皎潔的月光還在照耀著,當我沿路行走時,我很驚奇地看到,一個華人在路邊,在他那一小塊馬鈴薯地里,用鍬子猛力地挖著;


不久,又看到一個華人憑著月光,用鍬子翻土做壟。



聽起來很辛苦,但這已經是那些在種植園、錫礦上日復一日用生命勞作的華工中的幸運兒。


因為他們堅持到了為自己贖身,而今雖辛苦,卻是自由的,是在為自己工作。



其實也不止是他們,中國前往東南亞的大規模移民,有三波。


不同於「賣豬仔」的契約華工,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出國。


早在17世紀初,「契約華工之前」,尚處於明朝的中國,已經開始了第一波東南亞移民。那時,歐洲的殖民者四處征討,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東南亞國家。



他們帶去了嚴苛的殖民,也帶去了繁榮的商貿。


春江水暖鴨先知,離東南亞最近的南方人看到了這一切,紛紛乘船前往東南亞淘金。


而繼「契約華工」之後,20世紀初,剛剛結束封建統治的中國積貧積弱,而被西方殖民300年的東南亞卻嘗到了一點工業革命的果實,電力、鐵路、港口、製造業...東南亞比中國富。


不同於先輩的被迫,無數年輕人開始帶著淘金夢前往東南亞。


曾經,他們做苦力、采礦、在種植園里幹活。


而今,他們在這里用中國人的精明和勤勞,開啟了不同於那些華工的生活模式。


他們帶來了中國人的手藝, 在這里做木工、理發師、金銀匠;


也有人做種植園主,以及販貨郎。



他們走街串巷,很多客戶像他們一樣,也並沒有錢。


華人的智慧在此時派上了用場,彼時的東南亞,「仙」是最小的貨幣單位,但是在他們這里可以買半仙;一盒香煙你買不起,沒關系,可以只買一根;你實在沒錢,還可以賒賬,反正下次還來。


就這樣,許多人從做苦力脫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店主。


他們穿梭於十里八鄉,街頭巷尾,構建了東南亞一個又一個國家早期的商貿形態。


在沒有被殖民的國家裡,比如泰國,對華人的接受度極高,他們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迅速融入了當地。


而在一些殖民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他們則被迫成為了殖民者和當地土著之間的中間商, 這個身份在一定階段給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好處,同時卻還有往後日子裡的一場場災難。


19世紀後半葉,荷蘭開始在印尼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廢除強迫種植制,發展私營企業,推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一部分華人開始如前所述那樣經營小商品,他們穿梭於印尼各地,收購原住民種的土產品賣給荷蘭人,讓他們運到歐洲去賣;又把從荷蘭和歐洲進口的其他工業品,賣給印尼的土著。



靠著這樣的勤奮、節儉、精明...許多華人從中賺了錢。


然而,這一切,印尼的荷蘭殖民者都看在眼裡。


作為殖民者,荷蘭並不想和他們統治下的當地居民「硬碰硬」,他們樂於看到華人成為這個「中間商」。


為此,他們甚至專門打壓當地土著,強迫他們從事種植業,讓華人從事商貿。這讓不少華人跟著荷蘭人富了起來,而當地居民則日益貧困。


荷蘭統治下的當地土著,自然十分痛恨殖民者。


可在轉移矛盾上面,荷蘭人有辦法。


他們決定「分而治之」,實行稅收承包制,通過競標,讓華人去收稅,從當地人身上榨取利潤,從而把當地土著對統治者的憎恨,轉移到華人身上。


荷蘭人把當地人分成了三個等級:歐洲人、華人、土著。


明明最富有的是荷蘭人,剝削當地人的也是荷蘭人,然而在這樣的境況下,華人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替罪羊,當地人發泄怒火的焦點。


在很長時間里,印度尼西亞都是東南亞最排華的國家之一。因為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次又一次挑起這樣的矛盾。當然,這是後話。


就這樣, 歷史 的車輪滾滾而下,曾經在錫礦、種植園賣命的華人們,總算翻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店主。



此時,距離成為巨富,還有些許遙遠,但曙光已經初顯。


03


一群漂洋過海的華人,也許未曾想過控制哪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但小富即安絕不可能是他們的終點。


大家想一想,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他們或者無法忍受家鄉的貧困,毅然決然割捨下那片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漂洋過海來到了異國他鄉,只為尋求新的生機;


他們或者被從家鄉販賣、擄掠到這片土地,干過這世間最艱辛的工作,忍受過最非人的待遇,然後從那裡死裡逃生;


他們時不時就要被當地人仇視,被殖民者防範,甚至屠殺...


他們必須付出一切努力,來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一份保障。


就是靠著這份勁頭,他們中的很多人在當地白手起家。


他們從零開始,從販貨郎開始,有了一間小小的店鋪;


然後從一間小小的店鋪開始經營,日後成為東南亞各個國家的商業巨賈。


用很多人可能略顯誇張的話來說:控制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命脈,並且成為了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比如菲律賓首富、SM集團創始人施至成。



1924年,施至成出生在福建晉江龍湖鎮一個叫洪溪的村莊。12歲那年,也就是中國戰亂的那些年代,他跟著父親去了菲律賓馬尼拉。


他們一家人在那裡開了個小雜貨店,賣一些日用品:肥皂、大米、沙丁魚等。


從那時開始,施至成就跟著爸爸賣貨,但他還是想上學,爸爸答應了。


12歲的施至成不會講英語,也不會說本地語言 ,他不得不再次從一年級上起。為了給爸爸省錢, 他買最便宜的紙、用二手教材


四年級時,施至成每門課都考90分以上,還和老師申請跳級成功。


只可惜,二戰臨近結束時, 他們家的雜貨店一家毀於一場大火,其他的雜貨店被洗劫,一夜間一無所有,父親幾欲回國。


但施至成決定留下來,他最初從美國販賣鞋子到菲律賓,漸漸地開了一家鞋店,品類從鞋子擴張到衣服和其他紡織品。


1958年,這家店取名ShoeMart;14年後,鞋店升級成了百貨商場;又過了2年,施至成進軍房地產;



又2年後,為了給商場的供貨商提供金融服務,他買下了一家銀行。後來,這家銀行成為了菲律賓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菲律賓金融銀行。


施至成的產業遍及各行各業, 2008年,84歲的施至成榮登菲律賓首富寶座,此後便穩居首富。


直至2019年,施至成去世。這一年的首富寶座終於易主,因為施至成的產業分給了各個兒女,但他們卻牢牢霸佔著菲律賓富豪榜的第八、第九、第十。



不同於施至成,如今印尼富豪榜上的第一二位黃惠忠、黃惠祥被認為是富二代。


他們的家族企業是針記集團,是印尼最大的企業之一。


但其實,這個企業也是他們的父親黃維源從零開始創辦的。


黃維源研發出了一種具有緩解疼痛功能的丁香煙,在印尼市場廣受歡迎。1950年,丁香煙在印尼的銷量已經排名第二。


但可惜,十多年後,煙廠毀於一場大火,黃維源也離開人世。


悲痛的黃家兩兄弟在廢墟中建立起了如今的新針記集團。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同樣是富二代,他就是金龍魚的幕後老闆。



但他的父親也是福建人,是第一代馬來西亞移民。初到馬來西亞謀生時,他從最普通的店員做起,一路開咖啡館、辦公司、做米糧和糖的生意。


父親去世時,沒有留下遺囑,法院要求公司必須清盤。 他和七位兄弟姐妹平分了財產,扣除一切費用,他拿到了150萬元。


後來,他們成立了家族企業郭氏兄弟(馬來西亞)有限公司。從經營米糧生意開始,郭鶴年一路成為了「亞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的老闆、香港傳媒大亨、嘉里物流的老闆, 並蟬聯馬來西亞首富20多年。


大家可能會發現,在一代倒下後,許多二代都在廢墟上重建了基業,並守業至今。


這當然有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加倍努力的結果, 但很大程度上,也許要歸功於教育。


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寫過:「在印尼的華人社區里,不過走到哪,中國人都對知識的獲取保持著一種敬畏,盡管早期那些中國人中的大多數都是不識字的。」


在馬來西亞,1960年代, 華人數量占人口總數也不過35%,但華裔學生在工程專業拿到的文憑數量竟然以100:1超過了馬來西亞學生。


很多華人創業致富後,把孩子送到世界各地去學習。



即使是沒上幾年學的施至成,在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來後,還跑到馬尼拉的遠東大學學習一個商業相關的專業。


當然,最後因為生意太忙,只上了2年就退學了。


就是靠著這樣的精神, 華人以極少數的人口,占據著東南亞國家巨額的財富比例,他們的產業遍布各個領域:


小到民生,麵粉、糧油;大到國家的關鍵性產業,工業、金融、銀行業等等。


東南亞各地,都上演著諸如此類的華人史詩。


他們富甲一方,霸佔了各國的富豪榜,也為推動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當初背井離鄉的他們,也許不會想到,日後他們還會回歸故土,成為東南亞和中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04


40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為東南亞富豪們資金的回歸,打開了一扇大門。


彼時,剛剛經歷十年動亂、貧困、走 社會 主義的中國,不被很多人看好,吸引資金困難重重。


但東南亞的華人們,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


郭鶴年砸下5.3億美元,在彼時荒涼的「大北窯」,建起了北京的CBD國貿;



三林集團在中國投資15億美元;金光集團投資20億港元;正大是第一個來中國投資的東南亞華人企業,也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東南亞華商。 類似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


很難說他們是顧念血脈,亦或是看到了中國的機會,又或是投資可能帶來的利益,但總之在中國急需資金的那個年代,他們的錢來了。


在那個年代,中國共引進了307億美元外資,其中有70%是華僑、港澳台同胞和外籍華人投資的。


國務院特區辦公室主任何春霖曾經感慨地說: 華僑、港澳台同胞及外籍華人是投資中國大陸的先驅,是聯系中國與外國經貿關系的「紅娘」。


而40年後的今天,昨天的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情況暨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等情況舉行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表示, 今年東盟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而中國,已經連續十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沒有人能忽略那些曾經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


他們是真正穿針引線的人。


但還有一些華人,他們回來的身份,甚至都不是「華人」,而是「華僑」。


有人可能不知道「華人」和「華僑」的區別,華人是已經加入別國國籍的有中國血統的人, 而華僑雖然生活在國外,但仍然是中國國籍。

比如印尼富豪林文鏡, 他從始至終保持著中國國籍,為此還放棄了加入印度尼西亞內閣的機會。


但要說愛國華僑之首,當屬陳嘉庚。


他不在任何一個富豪榜上,但絕對可以排到愛國華僑榜前列。


他出生在福建廈門集美區。1891年,17歲的他前往新加坡謀生,在父親開的米店工作。



此後,他一路做菠蘿種植、橡膠種植加工、米業、航運業等等。


但他一生賺的錢,幾乎全花在了中國。


1910年,36歲的他就開始支援辛亥革命和福建省財政;


抗日戰爭時期,他帶領華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帶領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等等組織。短短3年多,這個組織為中國籌了4億多元;


打仗的時候,寒衣、葯品、卡車,前線缺什麼,他就送什麼。他甚至專門投資建立了葯廠,直供前線。


但他最令人振奮的成就也許是教育。


早在1894年, 20歲的他就把父親給他成親和家用的2000銀元省下來,創辦了「惕齋學塾」。


後來,清朝統治被推翻。1912年,他又回到家鄉集美創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師范、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等等。這些學校共同組成了集美學村。



他創辦和資助的學校有足足118所,最出名的是廈門大學。


1921年,他親自選址,並拿出400萬元籌建廈門大學,此後仍然不停地為學校提供經費。


與此同時,他的公司不斷地遇到危機,1926年,橡膠價格暴跌,1929年經濟危機,陳嘉庚的公司幾乎面臨破產。但他仍然在為這些學校提供經費,沒有錢他就去變賣產業。


1932年, 一家外國大企業找到陳嘉庚,說願意幫他拯救公司,條件是他停止資助廈大、集美等學校。


陳嘉庚拒絕了。


他說: 寧使企業收盤(倒閉),絕不停辦學校。


廈門大學


1934年,陳嘉庚算過一筆賬,他做實業30年,減去虧損,凈盈利1320萬元,但他創辦廈大、集美等學校卻花了1300萬元。


20萬元,這是這個富翁全家人30年的總花費。


去世時,他在遺囑中這樣寫道:


像陳嘉庚這樣的東南亞華僑還有很多,他們雖為了生活出走,但自始至終心中都裝著故土。


他們將星星點點的能量匯聚到他們曾經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上,和我們一樣支撐幫助著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


尾聲


有人說,人類的 歷史 就是一部遷徙流動史。


大約4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走出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最終演化出了這個星球的主宰——人類。


此後,自然災害、戰火、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因為種種原因,人類從一個國家遷徙到另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遷徙到另一個地區,一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


這背後,不過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時至今日,全球的華人華僑大概有4543萬, 而東南亞的華人華僑足足有3348萬,佔了全部華人華僑的73.5%。



因為這3348萬華人華僑放在整個東南亞,其實並不算顯眼,只佔總人口的6%。



那些曾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們,他們其中的一部分人永遠地留在了東南亞,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融入當地的文化,成了他們所處國家的一分子,再也沒有踏上回國這條路。


但他們中還有一部分人,在當地生活工作,以華人華僑的身份時刻關心著中國的發展,他們會回來尋根,會在中國遇到問題的時候施以援手:或資金,或發聲。



他們中也有一部分人,即便身處東南亞,卻從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把自己掙的錢,全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沒有體會過他們的生活,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去還原,背井離鄉做苦力,沒有什麼文化的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付出了怎樣的艱辛,才闖出了今天這片天。


我只希望,留在東南亞的他們,能被所在國溫柔以待;


想要回來的他們,我們同樣舉雙手歡迎。

Ⅲ 施乃康是菲律賓首富嗎

是。
施氏兄弟姐妹位居2022年福布斯菲律賓財富榜首,財富主要來自於家族繼承,他們的父親為菲律賓前首富施至成。相比2020年,2021年,他們的財富增加27億美元,達到166億元,蟬聯菲律賓首富。但2022年施氏兄弟姐妹整體身家跌至126億美元,但依舊位居第一。
施至成(1924.12.25——2019.1.19),是菲律賓華商領袖、SM集團董事長,擁有數十家公司的股權,包括全國第二大銀行。這位原籍福建晉江的菲律賓百貨大王由賣鞋起家,在1956年於馬尼拉開設第一家店鋪「鞋庄」,為菲律賓首富,亦有菲律賓以及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在1970年代進軍百貨業,在菲律賓開了三十間大型商場,投資事業更遍布香港及海外。

Ⅳ 「財富故事會」永和大王老闆陳覺中,在菲律賓憑啥打敗麥當勞



在中國,可能你還沒聽說讓麥當勞甘拜下風的「菲律賓餐飲大王」快樂蜂,但一定知道「永和大王」。


祖籍福建晉江的快餐巨頭陳覺中,是菲律賓十大富豪之一;他的快樂蜂食品集團擁有菲律賓最大的快餐服務網路,分店多達兩千多家。 2004年,陳覺中收購了永和大王85%的股份,成為這個著名中餐品牌的幕後老闆。


在菲律賓打敗麥當勞的餐飲大王




快樂蜂集團(Jollibee Group),由菲律賓閩商陳覺中1975年創立,是菲律賓規模最大的上市餐飲連鎖集團,在本土家喻戶曉。截止於2018年一季度,快樂蜂在菲律賓經營2895家餐館,在海外經營著943家餐館。


當然,陳覺中剛為中國內地人所知曉,是因為他成了「永和大王」的新老闆。2004年,陳覺中收購了永和大王85%的股份。


今年66歲的陳覺中,外表溫文爾雅,說話聲調不大,可很多人不曉得,這位將快樂蜂品牌在菲律賓做到家喻戶曉、占據著菲快餐市場65%份額的大富豪,竟然是出身貧寒的華人廚師之子,短短幾十年,他就將快樂蜂打造成為全球范圍內唯一一家在美國本土外打敗麥當勞的快餐巨頭。




去年6月,陳蘭印家族教育基金會捐贈儀式暨深滬第二中心幼兒園開工儀式,在晉江深滬港阜社區舉行。


深滬旅菲僑領陳允中,代表陳蘭印家族致辭中說,母親(陳蘭印)在2016年回國的時候,聽聞港阜社區的幼兒園需要修復,當即決定捐資重建幼兒園;「為家鄉教育慈善出力是旅外華人的心願,如今深滬第二中心幼兒園開工建設,我們覺得很自豪很欣慰,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華僑來關心家鄉的公益事業。」



陳蘭印,是快樂蜂集團創始人陳覺中的母親。陳覺中,生於1953年,祖籍福建晉江深滬港阜社區,在七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快樂蜂集團董事陳允中是陳覺中的胞弟。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2017年2月,旅菲深滬港阜同鄉會成立七十一周年暨第三十六屆理監事就職典禮,在菲律賓首都在馬尼拉隆重舉行;當年的慶典大會上還舉辦捐贈儀式,菲律賓快樂蜂集團董事長、旅菲深滬港阜同鄉會永遠榮譽理事長陳覺中向家鄉深滬港阜社區捐贈一座幼兒園。




陳覺中的父親,是晉江深滬港阜社區人,13歲時前往菲律賓謀生。他先是在一家餐館打雜,曾在馬尼拉的中餐館當廚師;上世紀60年代,陳老先生自己到菲律賓南方開了一家中餐館。


當時,陳覺中的父親餐館硬體條件並不是很好,時常會漏雨,但由於他手藝很好,且為人和善,吸引了周邊不少客人。小時候,陳覺中放學時,經常和弟弟陳允中在餐館幫父親幹活。陳覺中說,父親常對他們兄弟姐妹說:「 如果是做裁縫的,衣服要做得好看;如果是做餐飲的,味道一定要好。


後來,陳覺中回到馬尼拉,攻讀在聖托馬斯大學(UST)的化學工程課程,1975年,大學畢業後的陳覺中,22歲的陳覺中和同事去奎松市的一家冰淇淋廠參觀。晉江人,「愛拼會贏」,多帶有經商的基因,腦子靈活,善於發現機會。細心的陳覺中在一張海報發現,這家冰淇淋工廠提供特許經營權。


1975年5月,他帶著家裡的積蓄,用35萬比索獲得了特許經營權,開了兩家冰淇淋店,分別命名為Cubao冰淇淋屋和Quiapo冰淇淋屋。其中,第一家冰淇淋屋,是開在一家電影院的後面,和他的弟弟陳允中一起經營的。


後來,有客人建議,僅是賣冰淇淋,一個品種太單調,是不是可以多賣一些東西。為了響應顧客的要求,陳覺中開始在冰淇淋店的菜單上,添加了熱餐和三明治,令他想不到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熱餐和三明治比冰淇淋還更受歡迎。




今年4月下旬,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發布了2019年度全球億萬富豪榜。在菲律賓富豪榜上的前十大富豪,祖籍福建晉江的就佔了7席。其中,菲律賓快樂蜂餐飲集團陳覺中排名第5。


順帶一提,菲律賓首富、祖籍晉江的SM老闆施至成辭世後,他的子女也紛紛上榜,在十大富豪中分據3席:分別為施至成之子、SM集團總裁和掌舵人施漢生,排名第8;施至成之子施俊龍(HENRY T.SY JR)和他的大姐、施至成長女、SM金融銀行女掌門人施蒂絲(TERESITA T.SY),二人排名第9;施至成次女、負責SM集團運營酒店和會展業務的施美致(ELIZABETH T.SY),排名第10,也躋身菲律賓十大富豪之列。


1978年,當時已有六家冰淇淋店的陳覺中,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改變經營方向;他中斷了和冰淇淋廠特許經營權的續約,並將所有店面變成了快餐店,即日後成為菲律賓最大快餐連鎖餐廳的快樂蜂(Jollibee)餐飲公司。




當年,陳覺中和家人考慮如何用新品牌和標志來為他們的餐飲生意樹形象時,選來選去,最後選用一隻微笑的紅蜜蜂作為品牌代言人。自此,一隻微笑的紅蜜蜂,勤勞地飛遍了菲律賓的各個角落,還飛向海外。


1981年,正當陳覺中的生意蒸蒸日上,美國的麥當勞進入菲律賓。


陳覺中日後回憶說,當麥當勞那紅色拱門標志在馬尼拉街頭出現,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包括快樂蜂在內的諸多本土品牌,均會在遭遇競爭目前岌岌可危。他說:「 當時有很多人改行,放棄了快餐這塊陣地,考慮再三後,我和弟弟決定和麥當勞競爭,因為我們覺得我們亦有自己的優勢。


陳覺中認為,自己能與麥當勞相抗衡的,就是本土的味覺。


事實證明,陳覺中的判斷和努力是對的,他和快樂蜂讓麥當勞折服、低下高昂的頭。發展至今,快樂蜂已在菲律賓全國各地擁有3600多家分店,隨著時間的推移,快樂蜂不僅打敗了麥當勞,而且還在競爭中發展壯大起來。陳覺中和他的公司成功收購了超群,這是一家供應中國食品的餐廳;還成功收購了格林威治披薩餅店、Delifrance法式麵包店、Mang Inasal、菲律賓烤雞店、和菲律賓麵包店紅絲帶。


另外,永和大王、春水堂等,也是陳覺中家族麾下品牌。


快樂蜂憑什麼打敗麥當勞?




快樂蜂,在菲律賓快餐業,擁有絕對的霸主地位。在馬尼拉,你問大人還是小孩,快樂蜂幾乎是他們第一選擇。對於不少菲律賓普通家庭而言,假如想用簡單的美味來招待客人的話,快樂蜂或是最優選的答案。


普通菲律賓人每周至少光顧快樂蜂連鎖店兩次,就連菲前總統阿羅約,她也自稱是快樂蜂的鐵桿粉絲。那很多人問,快樂蜂憑啥打敗麥當勞,為什麼會是菲律賓最好的快餐廳呢?


(一)收購你的競爭對手。


商場上有句話,「 如果你贏不了他們,就買了他們吧! 」事實上,除快樂蜂外,陳覺中麾下的一些品牌,並不是他們家族始創的,且在菜譜、風味等各具特色。當快樂蜂成功後,他就用賺的錢,去收購競爭對手的股份。


這當中,永和大王是一個最典型的收購案例。1993年,快樂蜂在菲律賓上市,這也是菲律賓本土第一家上市的快餐食品公司。上市後,陳覺中通過收購、加盟等方式,先後將「格林威治」、「超群」、「大磨坊」等快餐品牌收歸麾下,不斷壯大自己的餐飲王國。


當然了,陳覺中也不是蒙眼「買買買」,而是有精確的消費人群定位的。比如他自己的快樂蜂,適合帶孩子的家庭,而「大磨坊」,更適合高端人群;「超群」更受工薪族的歡迎,青少年則更喜歡「格林威治」。




2004年2月,快樂蜂以2250萬元人民幣的交易對價,收購了上海「永和大王」85%股份,陳覺中也藉此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如今,出永和大王外,快樂蜂在上海等地也有400多家中國連鎖店。近年來,隨著開店規模不斷擴大,其在華投資的餐飲項目已實現盈利。


(一)、專注是成功的關鍵。


陳覺中說,「做好吃的東西很難,其中的環節太多了,根本忙不完」;數十年來,陳覺中一直專注在餐飲行業,並在這個領域上精心布局。


據他介紹,他們快樂蜂所有的成品或半成品,須先在「中央廚房」做好,然後配送到各分店,所有的員工都要進行相關的培訓,連各大門店的烤箱,都必須是同一牌子。陳覺中說:「不然你怎麼保證溫度一樣,效果一樣」。


「我們的食品,也無法保證100%一樣,口味上會有細微的差別,但客人感覺不到,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三),做餐飲要有「土」的味道。


2018年,陳覺中、陳允中兄弟二人回晉江老家,他說自己無論走到哪裡,最喜歡的 美食 就是花生湯,這是最家鄉味的。每次回來都要吃上幾碗。


當快樂蜂進入中國內地時,很多人說它缺少鮮明個性文化、且知名度不高,在激烈競爭的中國餐飲市場很難打開一片新天地。


但陳覺中卻不這么看,他認為中國餐飲發達,菜系林立,各地口味不同,於是,「眾口難調」一直是各大快餐店老闆的心病。


在陳覺中看來,地域飲食文化和飲食習慣的差異,並不是中國快餐業無法做大的關鍵原因。他說:「餐飲業不像電腦行業,它的道理很簡單:中國不缺好的廚師,比如一碗牛肉麵,你自己做好很容易,但如果讓每家連鎖店每天都做好一碗牛肉麵,保證每天的品質都一樣,很難。連鎖店可以根據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以不同的產品作為主打,最重要的是標准化的執行、解決問題。現在的挑戰是怎樣把它一直做好。」


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快樂蜂在菲律賓,也帶有很多美國的元素和味道,並不是僅僅盲從菲律賓人的「土味」。快樂蜂提供的菜餚,深受美國的影響,但為了與競爭對手(比如麥當勞)區分開來,他會用自己獨特的烹調方式使得食品符合菲律賓人的口味;這也是他能夠打敗麥當勞的一大秘笈。




菲律賓對麥當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尷尬。 」這是《經濟學人》用於評價麥當勞在菲律賓與快樂蜂「開戰」的一句話,非常精煉。


由於陳覺中能夠精準地抓住菲律賓人對 美食 的品味,使得快樂蜂在與麥當勞的競爭中,贏得了菲律賓市場。當然,對於肯德基、麥當勞,陳覺中並非一味排斥,而是以敵為師,在學習借鑒中讓自己迅速成長。


台灣第一茶飲品牌「春水堂」,和「永和大王」一樣,都是台灣人打造起來的品牌。2006年,陳覺中收購了這一品牌,很多人不曉得,你們平常喜歡的珍珠奶茶,就是「春水堂」發明的。


陳覺中,是海外優秀閩商的代表之一,從他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出在其身上展現出來的閩商優秀特點;比如具有「開放」、「拓展」的精神,又比如在傳統文化上注重「安土重遷」等。


另外,樂善好施,是閩商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其移民後有強烈的地緣、親緣、族緣觀念,他們「出洋」時得到同族同鄉人的幫助,發財後也積極返還給家鄉,回報故土。

Ⅳ 你好 想去菲律賓發展 做點生意 請問有商鋪推薦嗎

在菲律賓大部分都是華人,菲律賓富豪榜前十有八個是華人,菲律賓首富是福建泉州市晉江人,在菲律賓創立SM集團,在菲律賓並不是像以前一樣亂,在菲律賓做生意可以在實地考察一下,看看什麼有商機,或者哪一方便需求大的行業。祝生意興隆!

Ⅵ 著名菲律賓華僑李清泉的故鄉祖籍是什麼

李清泉(1888年-1940年)原名回全,1888年農歷7月13日出生於福建省晉江縣金井鎮石圳村的一個華僑家庭。

李清泉的曾祖父是石圳第二個往菲謀生的人,到他祖父同一公時,已是菲律賓的富商之一。李清泉的父親李昭以是同一公的長子,少年時就隨父出洋,父親去世後即擔負經營家業重任,他們兄弟均從事木材經營,共同創建"成美木業公司",是開發菲律賓木材行業的先驅。李清泉先生是李昭以的長子,先在家鄉的鄉塾就學,後到廈門"同文學院"深造。1901年,年方13的李清泉,就被父親帶到菲律賓,先在"成美林業公司"學商,後送到香港"聖約瑟西文書院"就學,1906年,李清泉又重返菲律賓經商。次年,其父就把"成美木業公司"交給李清泉經營管理。

李清泉先生是二十世紀初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活躍在菲律賓政治、經濟舞台的傑出人物,被稱為"菲律賓經濟發展史上佔有永久地位的人。"又是菲律賓華僑史上最有建樹、聲譽卓著的愛國華僑領袖。三十年代他領導華僑為抵制"西文薄記案"而斗爭;同時為振興中華,四齣呼籲,發起召開"閩僑救鄉大會",提倡實業救鄉,致力於福建的開發和建設;抗戰期間,他奮起領導僑胞支援祖國抗日戰爭,並同陳嘉庚先生的業績在海內外同胞中有口皆碑 ,不愧為廣大僑胞的光輝典範。

李清泉先生把祖國的安危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敬佩。1919年的"五四"運動,先生同全國人民站在一起,通電北京政府反對出賣民族利益;1924年,國內人民要求和平統一的呼聲甚高,李清泉先生再次通電段祺瑞政府,敦促他實現和平統一,並為此曾親自出席南北和平統一會議。和談破裂後,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他應蔣介石的要求籌餉資助,捐資達十三萬銀元。李清泉先生以民族利益為重,為了有效地動員僑胞籌款支持北伐,他率先拋棄門戶之見,主動懇請國民黨在菲律賓的中堅人物戴金華、王泉笙二人出面協助,主持資助北伐的籌款活動。李清泉先生還代募短期救國公債100多萬元。

南京政府成立後,出於為振興祖國效力的動機,他應蔣介石之聘出任財政部和實業部顧問,並擔任國貨信貸銀行監察委員和中國銀行董事。

1931年,日本法西斯製造"九·一八"事變,大舉入侵中國。東北淪陷消息傳到南洋,李清泉先生當即拍案而起,於9月23日聯合十五位知名僑領發起組織"國難後援會",以動員華僑投入支援東北人民的抗敵斗爭。同時通電美國等國,呼籲國際輿論制止日本侵華行徑。他還捐資20萬元支援東北義勇軍。

1932年,日本侵略軍又發動"一二·八"事跡入侵上海,李清泉先生立即同揚啟泰、王泉笙、曾廷泉、史國詮、黃騰論、楊榮標、揚靜桐等發起成立"菲律賓華僑救國聯合會"。為了更廣泛地動員華僑投入抗戰,2月3日,中華商會和馬尼拉國民黨支部聯合召集各華僑團體聯席會議,"共策一切救國方略"。會上決定成立"國難後援會",推舉李清泉為主席。並隨即籌集巨款資助淞滬抗戰和東北義勇軍。在十九路軍的淞滬抗日戰役中,李清泉先生"斥資首倡匯助國軍,""斯役菲島捐資為南洋群島冠。"至1932年9月,匯交蔡廷鍇達80萬美元,匯交東北馬佔山抗日軍費達40萬美元,並捐出20萬交福建省作為國防建設資金。 (《菲律賓岷里拉中華商會70周年紀念刊》:《會史》)

在抗日斗爭中,李清泉先生除捐款外,另一突出貢獻是發起"航空救國運動"。1932年11月7日,十九路軍在淞滬的抗敵名將翁照垣到達馬尼拉,駐菲總領事揚光泩及愛國僑領李清泉等設宴歡迎,翁照垣在宴會上呼籲"航空救國是一條出路"。李清泉隨即於11日以國難後援會會長身份,召集各界僑領共商航空救國事宜,決定成立"中國航空建設協會菲律賓分會",李清泉先生被舉為主席,會員達4000餘人。李清泉先生"慨然獨捐戰斗偵察機一架以為僑界倡",印尼華僑黃奕住先生也捐出5萬美元。捐機活動立即得到菲律賓僑胞的響應,共捐資300萬元,購機十五架命名為菲律賓華僑飛機隊。這是華僑最早的捐機活動。(廈門《華僑日報》1933年3月16日)

在李清泉先生出任國難後援會會長時,就把抵制日貨作為打擊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重要手段。在1931年11月26日召開的、有3000餘人參加的菲律賓華僑救國代表大會上,就宣布了"抵制日貨條例",並成立了抵制委員會,李清泉先生親自參加該組織活動。抗戰爆發後,李清泉更加堅決領導抵制日貨運動,當時有人擔心抵制日貨會引起僑商同日本的貿易關系顧慮造成法律上的麻煩。對此,李清泉先生毅然說:"諸位認為該做的就放膽做,事到事當。"表現出勇於負責的精神。這一斗爭,就在第一年造成日本對菲出口減少20%。(《菲律賓華僑救國運動史》28-29頁楊榮標:"李清泉先生思想風范";菲律賓《新閩日報》1971年10月20日;《民鋒半月刊》:《悼李清泉》1940年2月1日)

1937年"七七事變"後,李清泉先生立即召集菲律賓各埠僑領,成立"菲律賓華僑抗敵委員會",作為統一華僑救國運動的領導機構。李清泉先生出任主席,楊啟泰、薛芬士出任副主席。在成立公告中宣布:該會以"策勵僑眾開展愛國運動,以人力物力援助政府抗敵禦侮"為宗旨。並在全菲各地成立分會以全面開展籌款、抵制日貨和鼓勵青年回國參戰活動。在廈門和福州相繼淪陷時,又組織"福建華僑救濟委員會",發起捐資1000萬元供福建省救賑和武裝民眾的經費。 (《菲律賓岷里拉中華商會70周年紀念刊》:《會史》)

當他看到海外華僑抗日救國情緒日益高昂,而南洋各地華僑均各自行動缺乏統一領導時,李清泉先生認為成立全東南亞華僑抗日組織,以統一行動,將更有效地領導和組織華僑開展抗日救國活動,於1937年秋,致函陳嘉庚先生建議"南洋華僑應在香港或新加坡組一籌賑總機關,領導募款。"陳嘉庚先生以"新加坡乏相當人,請轉商香港較妥"。李清泉先生認為成立華僑總會刻不容緩,且由陳嘉庚先生出面發起最為適宜,於1938年夏,他再次致函陳嘉庚先生,倡議在新加坡組織華僑總會。印尼巴城僑領庄西言亦有此議。在陳嘉庚先生同李清泉、庄西言等的共同努力下,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開了南洋各埠代表大會,李清泉先生親率的菲律賓代表是先到達的代表團,因而受到陳嘉庚先生的贊揚。由此,亦可見李清泉先生救國之心切。大會決定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並制定了籌賑行動計劃,推舉陳嘉庚先生為總會主席,李清泉、庄西言先生為副主席。自1938-1941年三年之中,共籌款二億六千四百萬國幣,有力地支援了祖國的抗日戰爭。其中李清泉先生任主席的菲律賓抗敵委員會,自1938-1940年就籌集菲幣1200萬抗日經費。陳嘉庚先生稱贊"其數目為南洋各屬華僑之冠"。(《菲律賓岷里拉中華商會70周年紀念刊》:《會史》)

李清泉先生原身患糖尿病,但他以抱病之軀為國奔走,致病情惡化,送往美國加州醫治無效,於1940年10月27日與世長辭,享年52歲。臨終之時,留下遺言:"將10萬美元遺產給祖國撫養難童"。在他這一精神激勵下,馬尼拉僑團和他的生前好友共籌40萬美元作為祖國救助難童基多,以表示對李清泉先生的永久紀念。人們盛贊他是:"至死不忘救國的人。"正如吳重生先生所說:李清泉先生是"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的賢者。他為祖國興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Ⅶ 施乃康是菲律賓首富嗎

不是。菲律賓共和國,簡稱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菲律賓的首富是施至成,施乃康是施至成的侄子。施至成,男,漢族,1924年12月25日出生,祖籍福建晉江,是菲律賓華商領袖,曾任SM集團董事長,擁有數十家公司的股權,包括全國第二大銀行。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福建首富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4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2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0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4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74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5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9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5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17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1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1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4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49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6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92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63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8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1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4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