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日報為什麼評價沉香屑

菲律賓日報為什麼評價沉香屑

發布時間:2022-02-27 04:51:35

『壹』 為什麼張愛玲的書我看不懂

張愛玲的小說說好了是人情練達,實際上盡是家長里短,婆婆媳婦,婆婆媽媽,都是我討厭的事。說起來曾經很多次試過讀張愛玲。有我覺得很厲害的人推薦,也有身邊的人不斷安利,還帶著我一起看改編的電影。我是個媚雅的人啊,張愛玲的名頭那麼響,一代人的文學偶像,我作為一個准文青,假如文青有一張文憑的話,感覺不喜歡張愛玲是畢不了業的。

我下了很大的決心,心想熬過去就好了,就可以拿到文青資格證了。然後就硬著頭皮去看了沉香屑和別的哪篇,名字沒有印象了。讀書這件事一旦帶著功利目的,往往不會有太愉快的過程,跟只是為了吃飽飯而不挑飯館的下場是一樣的,我讀張愛玲就是這樣。你看我都用了『熬』這個字,說明感受的確不是很好。好多人說你看張愛玲寫得多好,犀利刁鑽,生動深刻,每個人都活靈活現,真是太棒了。

但我本來對人際關系就比較遲鈍,根本察覺不出一句話這個眼神那聲嘆息還能包含好幾層意思,餘音裊裊,不絕於耳,而張愛玲擅長的就是這些小場景里的你來我往綿里藏針爭鋒相對閃轉騰挪。所以讀張愛玲小說的時候只剩下一個字,心累。這不是張愛玲的錯,得怪我自己,我總不能說張愛玲格局太小吧。

『貳』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什麼意思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雜志《紫羅蘭》1943年第二期至第四期,收入1944年8月上海雜志社《傳奇》,中國大陸地區版本收錄於小說集《傾城之戀》。

該小說講述了從上海來到殖民地香港讀書的少女葛薇龍如何一步一步墮落的故事。小說描繪了殖民地時期香港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刻畫了葛薇龍在愛情中自處卑下的形象,使得普通女子的悲劇命運與社會生存現狀呈現出一種蒼涼、悲壯之美。

內容簡介

上海的女中學生葛薇龍在「八一三事變」後,跟隨家人一起到香港避難。後因物價飛漲,家人打算離港返滬,薇龍為了繼續求學,投靠了與親戚斷絕關系多年的,富有寡居的親姑母。在姑母豪華、精巧的房子里,葛薇龍開始為姑母的物質款待所俘虜。三個月後,當初決心出淤泥而不染的薇龍在衣服與首飾的慢慢腐蝕下,對姑媽家的生活已經上了癮。

等薇龍已經迷戀上這樣奢華的生活後,姑媽梁太太便露出了真面目。她先是以薇龍為誘餌吸引青年才俊,以供自己之需,然後充當皮條客,企圖把侄女推到老情人司徒協懷里。陷入困境的薇龍,繼而為浪盪子喬琪喬的風儀震撼,迷戀而無法自拔。

梁太太為了達到人財兩全的目的,勸喬琪喬同葛薇龍結婚:可以先讓薇龍以出賣肉體掙錢,等薇龍不能掙錢養家了,喬琪喬盡可以離婚。在姑母指導下,葛薇龍最終和喬琪喬結了婚,卻墮入為梁太太弄人、為喬琪喬弄錢的交際花境地。

『叄』 講述張愛玲的出身及其傳奇的一生。

張愛玲的出身和生平:

張愛玲1920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麥根路,取名張瑛原籍河北豐潤,她是清末洋務派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

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2年夏,張愛玲與炎櫻返回上海,與姑姑居住在愛丁頓公寓6樓65室,開始了寫作 生涯,在《 泰晤士報》上寫影評和劇評。

在英文《 二十世紀》月刊發表《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中國人的宗教》、《洋人看戲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評。

1943年,張愛玲認識了當時月刊《 紫羅蘭》的主編,作家 周瘦鵑。五月,張愛玲在該刊物上發表小說《 沉香屑第一爐香》該篇文章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

六月,張愛玲發表續作《 沉香屑·第二爐香》同年, 汪精衛政府宣傳部部政務次長胡蘭成,因得罪了汪精衛而 入獄,而蘇青聽說胡蘭成入獄後,攜張愛玲到周佛海處為胡蘭成求情。

年底在日本人干預下胡蘭成出獄。除夕那天胡蘭成看到蘇青寄來的雜志《天地》中張愛玲的小說《封鎖》後大為贊賞,胡蘭成寫信給蘇青詢問張愛玲情況,張愛玲也從蘇青那裡知道胡蘭成的情況。

後胡蘭成親自拜訪張愛玲,兩人長談5個小時,一見傾心。此時胡蘭成38歲,張愛玲24歲,並且胡蘭成已經結婚。

1944年1月,張愛玲在《 萬象》刊出長篇小說《 連環套》,共登六期,7月自動腰斬。2月,在《天地》刊出散文《 燼余錄》。

8月,胡蘭成與其第二任妻子離婚,後在炎櫻的媒證下與張愛玲結婚。9月,張愛玲的小說集《 傳奇》由《雜志》出版,四天後即再版。

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雜志》編輯部多次舉行《傳奇》的座談會,張愛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間的社交活動。

11月,張愛玲在胡蘭成創辦的朋刊《 苦竹》第一期發表散文《談音樂》,後繼續發表小說散文。同時胡蘭成到了武漢,住在江漢醫院,認識了一名姓周的護士,很快與周護士開始了同居生活。

12月,大中劇團在卡爾登戲院上演舞台劇《 傾城之戀》,張愛玲在《苦竹》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回應 傅雷的批評。

1944年張愛玲結識作家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3)菲律賓日報為什麼評價沉香屑擴展閱讀: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

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跟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

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

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後,母親不但勇敢地沖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

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污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

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託了她對未來的幻想。

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1944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結了婚。

不幸的是,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然而,張愛玲的輝煌轉瞬即逝。抗戰勝利後,因與漢奸胡蘭成的關系而消沉,很少有作品問世。

張愛玲在晚年長期閉門謝客,過著寂寞的隱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人發現孤獨地死於洛杉磯家中。

有人評價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蒼涼而精彩動人的女性傳奇。

『肆』 如何看待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

張愛玲則是一個非常高傲的人,她曾公開表示,自己不屑於與冰心那種人比較,還說「冰心的清婉往往流於做作。」張愛玲的好閨蜜蘇青更是直言冰心明明長得非常難看,卻非要賣弄她的女性美,真是可笑。其實,這也是張愛玲的觀點,她認為冰心就是「醜人多作怪」。

但是,張愛玲也絕非站在鄙視鏈最頂端的女王,也有人鄙視她。這個給張愛玲以「王之蔑視」的傲嬌才女就是大名鼎鼎的楊絳。我們知道楊絳,往往源於她是錢鍾書先生的妻子。但實際上,拋卻「錢夫人」的光環,她更是民國時期最才華橫溢的才女之一。楊絳是文學家、劇作家、翻譯家,精通英、法、西等多國語言,她的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她的劇本《稱心如意》雄霸舞台60多年,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佳作......

正如錢鍾書先生給出的評價,楊絳不僅是「最賢的妻」,更是「最才的女」。楊絳看不起張愛玲,這是坊間盛傳已久的說法。只是,一直沒有得到直接佐證,直到2016年楊絳去世,好友鍾叔河先生公開了她生前的兩封親筆信。信件寫於2010年1月20日,楊絳99歲。接下來就看看楊絳在信中是怎樣評價張愛玲的,總結如下。

一:張愛玲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痘),卻喜歡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以求吸引人。楊絳的外甥女與張愛玲同校,張愛玲愛出風頭是外甥女告訴楊絳的。第二:真實的張愛玲舉止不自然,貌又可怕,照片是美化過的。第三:張愛玲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飢渴者。世人是抬舉了她。第四:張愛玲委身漢奸,在民族大義上有失,與「我們」那一代人的價值觀相悖。

『伍』 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丘彥明(台灣前《聯合文學》總編輯)大陸版《人情之美》中有這么一句話,「(給張愛玲)寄去楊絳的《幹校六記》,她看了在信中寫下,『新近的楊絳「六記」真好,那麼沖淡幽默,而有昏蒙怪異的別有天地非人間之感。』」這是第一次看到張愛玲對楊絳作品的評價,震動頗大。

楊絳《幹校六記》1981年5月先在香港出版,同年七月在北京出版,記敘的是作者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被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的一段生活。丘彥明與張愛玲因編者與作者的關系,於1979年至1987年之間通信達45次之多。推算起來,有可能《幹校六記》在香港甫一出版,丘彥明便寄與張愛玲,張以作者的身份本著對編輯有信必回的原則,於是有了上邊一段。

錢鍾書、楊絳以及女兒錢媛合影


楊絳張愛玲從為人上看確有相似之處,只是,互相眼裡的對方卻迥異殊同。

第一,通信對象。張愛玲面對的是雜志編輯(一生中她打交道的報刊雜志出版社編輯無數。比如丘彥明的同事蘇偉貞,自1985年進入《聯合晚報》始, 至1995年張愛玲去世終, 長達十年的時間里給張愛玲寫了無數信件,卻只收到回信12封,並未約到一篇稿件),盡管張愛玲和丘彥明有八年的稿約合作,終究只是作者與編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關系,所以,囿於情面,或是出於自保,她客氣地以「真好」作答,這份評價是不是完全發自內心或是有所保留?不好說。

楊絳面對的是鍾叔河,一位與錢鍾書楊絳一家長達三十年交往的老友人,她徹底敞開心扉,不設防地思無不言,言無不盡。信中的意見完全是楊絳心底里想說的。只不過,楊絳寫信的時候,沒想到日後信件會被公布出去(關於信件公開,鍾叔河先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他認為信件是錢楊二人文品及人品的一部分,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應為讀者及研究者所明悉)。

第二,閱讀審美。在國內文壇已享盛名的張愛玲於1952年向香港大學申請復學獲得批准,持港大證明出境,以翻譯和創作為生,先在香港後移居美國,深入簡出,但她對世界文學包括大陸文壇動向瞭然於胸,非常清楚。台灣作家王禎和曾陪她於1961年10月訪問台灣花蓮,途中聊天,張愛玲「從丁玲說起,說到大陸小說,她說在大陸都是按一種模式來寫作,不會有好東西的。(見丘彥明《人情之美》)」

那是張愛玲人生中惟一的一次造訪台灣。當然,二十年後她再看楊絳的《幹校六記》,有可能修正了自己的看法。於她特立獨行的性格,惜字如金的表達,故意應景或是敷衍,似乎有違她的處事原則。

張愛玲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憑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打響,而後一發不可收拾,《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相繼驚艷亮相。同樣活躍於文壇的楊絳對此不會不聞不問,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她於是有「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日寇侵華的日子,在我,漢奸是敵人,對漢奸概不寬容」之感慨。

第三,年齡差距。盡管她倆相差9歲,同屬一個時代,但楊絳說她外甥女和張愛玲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在楊絳眼裡她明顯不願與張愛玲同起同坐,甚至有意把她看成是兩代人。因此提及張愛玲,毫不掩飾對晚輩嚴苛的看法。「我對她有偏見,……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

『陸』 沉香屑第一爐香想表達什麼

《第一爐香》,原名《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早期作品之一。講述了單純少女葛薇龍追求自我幸福的悲傷路程,從求助姑媽收留到因貪圖物慾逐漸淪為交際花,從對愛情嚮往到受傷後絕望,從對婚姻期待到最後自甘將就。

該小說講述了從上海來到殖民地香港讀書的少女葛薇龍如何一步一步墮落的故事。小說描繪了殖民地時期香港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刻畫了葛薇龍在愛情中自處卑下的形象,使得普通女子的悲劇命運與社會生存現狀呈現出一種蒼涼、悲壯之美。

小說的話語反諷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即人物話語本身表裡之間的疏離悖逆和人物前後話語之間的矛盾。首先是人物話語本身表裡之間的疏離悖逆。其次是人物前後話語之間的矛盾,在《沉香屑·第一爐香》里,人物前後話語的對比俯抬皆是。

梁太太在侄女愛情受挫打算回上海時,一面好言勸慰,一面又召喬琪喬合謀。兩段話一對比就構成了一種掲弊去偽的互反關系,顯示了敘述人種潛含的道德評價。在鮮明的對照中,梁太太自私無情的品質缺陷也得到了有力的反諷性揭示。




『柒』 關於民國四大才女

民國時期涌現出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優秀女性,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1912年,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滅,中華民國正式成立。緊隨其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使民主和科學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漸漸開化。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大批女性文學作家及作品。

她們以其獨具特色的創作風格及審美傾向而獨樹一幟,令當時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們將自身大膽的人生情愛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滲透融合於文學作品之中,達到了更鮮活更新奇的效果,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一股強勁的新鮮血液。

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7)菲律賓日報為什麼評價沉香屑擴展閱讀:

1、呂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一名蘭清,字遁夫,號明因、寶蓮居士。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之一,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並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的民國奇才女。

她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與秋瑾被稱為「女子雙俠」,詩人、政論家、社會活動家、資本家。20世紀頭一二十年間,中國文壇、女界以至整個社交界,曾有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的一大景觀。

2、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本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3、石評梅(1902-1928),中國近現代女作家、革命活動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曾用筆名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

1902年出生於山西省平定縣,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就讀時即熱心於文學創作,1923年9月在《晨報副刊》連載長篇游記《模糊的余影》,1924年與摯友陸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周刊》。

1926年,繼續與陸晶清合編《世界日報副刊.薔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石評梅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游記、小說,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

小說創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在她去世後,其作品曾由廬隱、陸晶清等友人編輯成《濤語》、《偶然草》兩個集子。

4、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

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

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網路-民國四大才女

『捌』 張愛玲寫沉香屑一爐香的時候和胡蘭成分手了沒

確切地說,張愛玲寫《沉香屑一爐香》的時候(經「張學」學者推斷,應該是在30年代,即20歲之前)和胡蘭成是不認識的。直到在《紫羅蘭》上發表了該文後(1943年,張23歲),經人引見,才認識了當時頗具文名的胡蘭成。於次年(1944年)結婚,於1947年離婚。
我很欣賞張看破紅塵的透徹,哪怕她自己最後也墮入其中,而不可自拔。所謂
心裡對愛的挫敗感,應該來源於父母無實際情感的婚姻。
附張愛玲年表: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煐,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之重外孫女
1922年遷居天津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
1930年改名張愛玲
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投入文學創作
1943年發表《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等作品,並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和胡蘭成
1944與胡蘭成結婚
1945年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
1947年與胡蘭成離婚
1952年移居香港
1955年離港赴美,並拜訪胡適
1956年結識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1967年賴雅去世
1973年定居洛杉磯;兩年後,完成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張愛玲生平:
張愛玲,1920-1995
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張佩倫的孫女,前清大臣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出身名門閨秀。1942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創作擅長心理分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國,後死於公寓。

張愛玲,英文名字的中譯,當時她母親為她報名上學時匆匆起就的名字,卻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用刀刻過般的名字,任憑歲月流逝,時代變遷,這一最普通的中國女人的姓名,伴隨著她奇麗而又精美的佳作,流傳到今日,並逐漸在風雲中流露出她豐厚而又瑰麗的魅力。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後,母親不但勇敢地沖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污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麼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託了她對未來的幻想。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里演奏"。因此,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是怕窮的,為了不過窮日子,在當時女性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婚姻作為自己的奮斗方式和目標。

張愛玲從四十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生涯。1943年,張愛玲在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上發表了《沉香屑 第一爐香》後,一鳴驚人(這年她23歲,與曹禺十年前發表《雷雨》時同歲)。從此,她一發而不可收,在兩年的時間里,她在《紫羅蘭》、《萬象》、《雜志》、《天地》、《古今》等各種類型的刊物上發表了她一生中幾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小說《沉香屑 第二爐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經》(1943年7月)、《封鎖》(1943年8月)、《傾城之戀》(1943年9月)、《金鎖記》(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時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鴻鸞禧》(1944年5月)、《紅玫瑰與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公寓生活記趣》、《燼余錄》、《談女人》、《論寫作》、《有女同車》、《自己的文章》、《私語》、《談畫》、《談音樂》等。晚年從事中國文學評價和《紅樓夢》研究。事實上,張愛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創作,包括《傾城之戀》、《金鎖記》、《赤地之戀》、《半生緣》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和頹廢的大城市中鋪張曠男怨女,演義著墮落及繁華。

在張愛玲的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風格的當數《傾城之戀》。《傾城之戀》是寫一對精明過份的男女是如何在愛情上錙珠必較,功利全局,最後卻因香港的淪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這是一部香港式的'傳奇'故事,卻深刻地反映出亂世中的人情全然沒有些許純真,使人性得到穩定和規范的竟是險而又險的'傳奇'力量,這部小說對人性冷漠的描寫令人震懾,彷彿出自一個飽經滄桑的大家之手,其藝術之圓熟,語言之精美堪稱中國現代愛情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張愛玲的這些作品曾被當時的評論家評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這是她用靈魂去讀靈魂的所得。

張愛玲在當時的觸目,還不僅僅在她的美文,她的為人處世也幾成一篇篇「傳奇」,讓人們留傳至今,成為文壇軼事。見過張愛玲第一面的人,都會為她的衣著所驚嘆。你很難用奇裝異服的詞句來形容她,但她的衣著款式、色彩的確與眾不同。張愛玲不但在服裝上出新出奇出古,在顏色的選配上也喜用一種鮮明而又參差對照的色彩。檸檬黃,大紅,蔥綠,桃紅,士林藍都是她常選用做衣料的色彩。可以想像,如此出色的顏色與出格的款式相配,會產生多麼驚人的效果。但張愛玲的態度卻是如行雲流水,處驚不亂,我行我素地按自己的意願著裝出席各種活動和社交。從中可見她觀念意識的篤定和超常規性。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佔有一席重要位置。她的作品,不論是小說還是散文,幾乎都是以上海、香港等大都市作為背景的。她特別敏感都市生活的大雅大俗,一份獨特的見解,一種越軌的筆致,十分耐人玩味。

1961年夏志清教授的《現代中國小說史》曾以專章討論張愛玲,並將她與魯迅及茅盾等大師平起平坐,不單肯定了張愛玲的才情,更為日後「張學」的研究奠下基礎。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日報為什麼評價沉香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