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菲律賓戰爭的情形是什麼
美國——菲律賓戰爭是美國對菲律賓發動的一場殖民戰爭。在同西班牙作戰的過程中,美國利用菲律賓人民反對西班牙統治的運動,通過駐菲美軍當局與起義軍首領於1898年4月24日和5月19日以承認菲律賓獨立為條件就共同作戰問題達成協議。6月至7月間,西班牙軍隊被菲律賓革命軍打得節節敗退,美軍登陸部隊因此得以於8月13日佔領馬尼拉。但美國政府違背諾言,於12月10日同西班牙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定菲律賓群島歸美國管轄。
與此同時,美軍2.5萬人在菲律賓集結,於1899年2月4日對革命軍發起攻擊。美軍盡管在數量上和技術裝備上占優勢,但半年內在馬尼拉以北只前進100~120公里,而且損失慘重。由於地主、資產階級上層的協助,美軍當局分裂了菲律賓反帝運動,並在運動內部挑起激烈斗爭。
1899年5月7日,共和國政府首腦馬比尼被迫離職。7月5日,共和國軍總司令盧納被殺。10月,美軍再度開始進攻。在進攻中,菲律賓軍隊分散成若干獨立支隊,轉入游擊戰爭。1901年,民族解放運動被鎮壓下去,菲律賓淪為美國殖民地。
⑵ 二戰中的菲律賓,為何會被稱為世界最好欺負的國家
因為菲律賓真的是太弱了。
當時,菲律賓總統拒絕向日本支付戰爭賠償。同時,日本殺死了菲律賓的所有戰俘。在經歷了時代的滄桑之後,菲律賓人似乎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日本當時與他們無關,甚至現在與日本站在同一陣線來進行核實。但是在經歷了菲律賓的悲慘遭遇,簽署條約以及日本美化的故事和證據之後,菲律賓甚至將其視為友誼的見證,所以現在菲律賓甚至都不在乎該國的過去。在當今時代,日本是如此傲慢,以至於它宣布了對世界的菲律賓大屠殺,這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但是這樣的消息並沒有影響菲律賓人。
⑶ 美國——菲律賓戰爭是指什麼
美國——菲律賓戰爭是美國對菲律賓發動的一場殖民戰爭。在同西班牙作戰的過程中,美國利用菲律賓人民反對西班牙統治的運動,通過駐菲美軍當局與起義軍首領於1898年4月24日和5月19日以承認菲律賓獨立為條件就共同作戰問題達成協議。6月至7月間,西班牙軍隊被菲律賓革命軍打得節節敗退,美軍登陸部隊因此得以於8月13日佔領馬尼拉。但美國政府違背諾言,於12月10日同西班牙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定菲律賓群島歸美國管轄。
⑷ 菲律賓獨立戰爭的爆發原因是什麼
菲律賓獨立戰爭是1896—1902年菲律賓人民為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和反抗美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是亞洲第一次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起因
自1565年菲律賓淪為西班牙殖民地以來,堅韌不屈的菲律賓人民不斷地進行各種反抗斗爭,在西班牙入侵以來的300年間,平均每年發生5次起義,規模較大的起義有102次之多。1873年爆發的甲米地起義,更是喚醒了菲律賓人民的民族意識。1892年7月,以「偉大山民」安德列斯·波尼法秀為首的資產階級激進派成立了秘密組織「卡蒂普南」(意為「民族兒女至尊協會」)。該組織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綱領首次提出了要依靠人民群眾,通過武裝斗爭實現民族獨立。
波尼法秀和哈辛托等人以「卡蒂普南」作為准備武裝斗爭的核心力量,創辦了地下刊物《自由報》宣傳其主張。「卡蒂普南」注意在工人、農民、職員、士兵和知識分子中間發展成員。到1896年,會員已達3萬人,同情者達幾十萬人。
1895年底,「卡蒂普南」在聖馬特奧山洞召開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決定準備發動武裝起義,並提出了「菲律賓獨立萬歲」的口號。為准備起義,「卡蒂普南」加緊籌款購買軍火,僅幾個月時間,便從人民中籌到20萬比索捐款,同時與日本簽訂了購買10萬枝槍和150門大炮的協定。
波尼法秀和哈辛托共同制定了作戰計劃:在內湖省一個靠山近海處建立革命根據地作為起義總部,指揮菲各地的起義。計劃先在呂宋島各地舉行起義,然後攻打西班牙殖民統治的中心馬尼拉,最後解放其餘諸島。1896年8月,「卡蒂普南」召開第五屆最高委員會,決定設立最高委員會主席、國務秘書、陸軍部、司法部、財政部,作為起義的領導機構。正當革命迅速發展之際,西班牙殖民當局發現了起義計劃,開始進行鎮壓。8月23日,「卡蒂普南」在馬尼拉近郊的巴林塔瓦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提前發動起義。會議成立了以哈辛托為首的戰時內閣,統一領導起義。
經過
8月26日,在「不戰勝毋寧死」和「菲律賓獨立萬歲」的口號聲中,人民開始舉行起義,菲律賓獨立戰爭正式爆發。期間起義軍主要使用舊式步槍、大刀、長矛、木棍和石塊作戰,且大多數人未受過正規的戰術訓練。此時,西班牙軍隊在菲只駐有1500人,其中700人駐在馬尼拉,另有菲籍輔助軍6000人,還有10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西班牙軍隊人數雖然不多,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強。
菲律賓獨立戰爭可分為兩個階段。
1896年8—12月為第一階段。此間,菲律賓全民奮起,起義達到高潮。巴林塔瓦克、呂宋、棉蘭姥和蘇祿等地相繼爆發了武裝起義。起義中心在呂宋島。菲地主和資產階級保守派的代表艾米利奧·阿奎那多響應波尼法秀的號召,於8月31日在甲米地發動起義,打敗了西班牙軍,佔領甲米地全境。
9月,擊潰了西班牙阿吉雷指揮的軍隊。11月,起義軍在諾維萊塔和比納卡揚擊潰了總督布蘭科指揮的增援部隊。這些勝利,極大地振奮了人民的鬥志,各地起義軍加緊進攻,幾乎佔領了呂宋島全境,並包圍了馬尼拉。
1897—1898年為第二階段。此時,菲律賓革命遇到了暫時挫折。西班牙當局為了加緊鎮壓菲律賓革命,於12月撤換了原總督布蘭科,任命波拉維夏為菲律賓新總督。同時,從國內調來大批援軍,並在菲組建由當地人組成的「忠誠志願兵營」。此時,波拉維夏共有3.6萬人。他計劃以精銳部隊集中攻打起義中心甲米地,切斷甲米地與其他各省的聯系,再各個擊破其他地區的起義。
1897年2月,西軍分兵三路向甲米地發起進攻。在敵人進攻面前,菲起義軍奮起反擊,扼制了敵猖狂進攻勢頭,斃傷敵軍1150人,但終因力量對比懸殊,被迫撤退,西軍佔領了起義軍的若干據點。4月23日,里維拉接任波拉維夏為新的菲律賓總督。然而,正當戰爭緊張進行之時,革命隊伍內部發生了分裂。以阿奎那多為首的地主、資產階級害怕農民革命會危及到自己的利益,為阻止革命深入發展,於1897年5月10日殺害了波尼法秀,篡奪了革命的領導權,並取消了「卡蒂普南」,起義陣營受到嚴重削弱。5月18日,西軍佔領甲米地全省,菲律賓革命政府遷到了布拉乾的破石洞,繼續領導抗戰。起義軍名將納蒂比達在阿利亞加戰役中擊敗了西軍的進攻,在中呂宋7個省都建立了革命政權。
1897年11月2日,起義軍成立了菲律賓共和國,並宣布了臨時憲法,阿奎那多任總統。這時,總督里維拉看到鎮壓已無希望,便向起義者誘降。阿奎那多在殖民者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威脅和利誘下,欲與敵妥協,於12月14日與殖民當局簽訂了《破石洞條約》。阿奎那多從西班牙人處得到80萬比索,同意繳械投降,自動解散政府,然後流亡香港。菲律賓獨立戰爭遇到了暫時的挫折。但是,菲律賓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斗爭並未停止。起義軍中不願投降的將領馬卡布洛斯等人率軍反攻,解放了菲律賓中部的廣大地區。
正當菲律賓人民同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艱苦戰爭之際,美國發動了對西班牙的美西戰爭。這樣,美國軍隊也參加了在菲律賓對西班牙的作戰,並插手菲律賓獨立戰爭。1898年5月2日,美國海軍在馬尼拉灣殲滅西班牙艦隊。不久阿奎那多乘美國軍艦返回菲律賓。阿回國後,即號召菲律賓軍隊向西班牙殖民軍發起進攻。至5月底,菲軍攻佔了甲米地全省,全殲西軍2800人,俘獲西軍司令培尼亞將軍。6月12日(即今菲律賓國慶節)阿奎那多在甲米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菲律賓獨立,成立了以阿為首的中央政府。到1898年8月,除馬尼拉和南部某些地區外,菲軍幾乎解放了全部領土。這時,美軍卻阻撓菲軍收復馬尼拉,在私下裡同西班牙總督達成秘密協定,西班牙把馬尼拉「轉讓」給美國,由美海軍陸戰隊在馬尼拉登陸,並迫令菲軍撤出馬尼拉地區。盡管如此,菲軍在各地繼續向西班牙軍發動進攻。1898年9月15日,菲議會在馬拉洛斯舉行,制定了憲法。11月29日,菲律賓通過了憲法。1899年1月23日,菲律賓共和國宣告成立,阿奎那多任總統,馬比尼任內閣主席。菲律賓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西班牙在菲300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菲律賓獨立戰爭中的反西班牙戰爭,以菲人民的勝利而告終。
然而,前門驅狼,後門進虎。此時,美國又開始大舉入侵菲律賓。1899年2月4日,美軍經過充分准備後突然向馬尼拉市郊的菲軍發動進攻。2月5日,菲律賓共和國向美國宣戰,菲人民抗美戰爭(菲美戰爭)正式爆發。菲軍民英勇抵抗,用正規戰和游擊戰等多種方式打擊敵人。三年內殲滅美軍近萬人。1901年3月,在美軍的鎮壓下,菲南部各島先後被美軍佔領。1901年3月21日,在菲律賓最後的首都帕拉南失陷後,阿奎那多被俘投降,並使許多游擊區的司令鬥志瓦解而繳械。菲律賓第一共和國失敗,作為有組織的統一領導抗美戰爭告一段落。1902年7月4日,美國駐菲總督阿瑟·麥克阿瑟宣布:美菲戰爭結束了。但是,菲律賓人民斗爭仍未止息。1903年至1908年菲律賓共爆發50多次大的武裝起義,出現近390個反美組織。
結果
19世紀末期菲律賓人民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1892年安得列斯·波尼發秀成立資產階級激進派政治秘密團體——卡蒂普南(最尊貴的菲律賓兒女協會),主張依靠人民和暴力爭取民族的獨立,得到了人民的廣泛支持,成為革命的核心。1896年8月,波尼發秀在巴林塔瓦克發動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攻擊殖民軍並紛紛建立了政權。1897年初,卡蒂普南發生分裂,艾米利奧·阿奎納多成為新政府的總統,波尼發秀被處死,卡蒂普南瓦解。革命力量因分裂元氣大傷,在殖民軍反撲之下節節敗退。12月,阿奎納多政府被迫和殖民當局簽訂了《破石洞條約》,同意繳械投降,解散政府,殖民當局許諾改革、大赦革命者和向菲律賓人民賠款。除阿奎納多流亡香港一條以外,條約並沒有被雙方認真執行。各地人民武裝斗爭仍堅持不斷,卡蒂普南相繼恢復。1898年4月,馬卡布羅斯將軍在中呂宋建立臨時革命政府,阿奎納多在香港設立愛國委員會。5月,阿奎納多由美國軍艦護送回國重新領導戰爭,利用美西戰爭的有利時機迅速擴大了戰果。6月2日(今菲律賓國慶日),他在甲米地發布《獨立宣言》。1899年1月,《馬洛洛憲法》頒布,菲律賓共和國成立,阿奎納多當選總統。但共和國不久即被美國發動美菲戰爭絞殺,菲律賓又淪為美國的殖民地。
影響
美國直到1906年才正式宣布菲律賓戰爭全部結束。菲律賓變成了美國的殖民地。美國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慘重代價,至1901年6月30日止,共派往菲律賓軍官3477人,士兵10.88萬人,打了2811仗,死4243人,傷2818人,耗資10億美元。菲律賓人民為獨立和自由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計戰死1.6萬人,因傷病致死及被屠殺20萬人以上。
菲律賓獨立戰爭最終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雙方力量對比過於懸殊,但菲律賓人民不畏強暴爭取獨立的英雄業績永為世人傳頌。
⑸ 美軍為什麼決定先進攻菲律賓
在盟軍方面,美軍最高指揮部通過過去數次大會戰,已經對日本陸海空軍的戰略戰術了如指掌,對日軍還剩多少戰斗能力也十分清楚,可以隨心所欲願意怎麼打就怎麼打。盟軍的戰斗能力十分雄厚,日本已是強弩之末,力不從心。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戴墨鏡者)視察萊特島灘頭陣地。在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已決定不再逐點進攻,而提出了直指日本本土的作戰方案。美國海軍司令金上將、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尼米茲上將及其他海軍指揮官們,主張在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取得空軍基地後,乾脆繞過菲律賓主島呂宋島,直取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台灣及廈門一帶,像瓶塞一樣堵住日本本土和南洋之間的補給線,加緊海上封鎖,同時空襲日本本土,置日本於絕對被動之中。麥克阿瑟陸軍上將不同意這個作戰計劃,堅決反對繞過菲律賓先取台灣省。他主張在萊特島首先登陸,攔腰斬斷菲律賓防守線,建立航空兵和後勤基地,然後進攻呂宋島,切斷日本本土與南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7月7日,羅斯福總統親自來到夏威夷,討論今後的作戰方針。在會上,麥克阿瑟將軍堅決反對尼米茲的作戰方針。他說:日軍盤踞在菲律賓,菲律賓人民都在受苦受難,解放他們是美國的責任,所以一定要先拿下菲律賓。之後,麥克阿瑟又和尼米茲直接會談,詳述自己的意見,認為台灣省只不過是一個基地,消滅日軍戰略要地、收復菲律賓才是先決的。尼米茲最後同意了他的意見,於是夏威夷會議圓滿結束,決定了先進攻菲律賓的方針。
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戴墨鏡者)視察萊特島灘頭陣地。
⑹ 為什麼不打菲律賓
菲律賓是好欺負,但是你要看看 有多少國家 對中國虎視眈眈,如果中國動手了,他們藉此機會會聯合起來打我們。
⑺ 菲律賓獨立戰爭的起因
自1565年菲律賓淪為西班牙殖民地以來,堅韌不屈的菲律賓人民不斷地進行各種反抗斗爭,在西班牙入侵以來的300年間,平均每年發生5次起義,規模較大的起義有102次之多。1873年爆發的甲米地起義,更是喚醒了菲律賓人民的民族意識。1892年7月,以「偉大山民」安德列斯·波尼法秀為首的資產階級激進派成立了秘密組織「卡蒂普南」(意為「民族兒女至尊協會」)。該組織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綱領首次提出了要依靠人民群眾,通過武裝斗爭實現民族獨立。
波尼法秀和哈辛托等人以「卡蒂普南」作為准備武裝斗爭的核心力量,創辦了地下刊物《自由報》宣傳其主張。「卡蒂普南」注意在工人、農民、職員、士兵和知識分子中間發展成員。到1896年,會員已達3萬人,同情者達幾十萬人。
1895年底,「卡蒂普南」在聖馬特奧山洞召開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決定準備發動武裝起義,並提出了「菲律賓獨立萬歲」的口號。為准備起義,「卡蒂普南」加緊籌款購買軍火,僅幾個月時間,便從人民中籌到20萬比索捐款,同時與日本簽訂了購買10萬枝槍和150門大炮的協定。
波尼法秀和哈辛托共同制定了作戰計劃:在內湖省一個靠山近海處建立革命根據地作為起義總部,指揮菲各地的起義。計劃先在呂宋島各地舉行起義,然後攻打西班牙殖民統治的中心馬尼拉,最後解放其餘諸島。1896年8月,「卡蒂普南」召開第五屆最高委員會,決定設立最高委員會主席、國務秘書、陸軍部、司法部、財政部,作為起義的領導機構。正當革命迅速發展之際,西班牙殖民當局發現了起義計劃,開始進行鎮壓。8月23日,「卡蒂普南」在馬尼拉近郊的巴林塔瓦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提前發動起義。會議成立了以哈辛托為首的戰時內閣,統一領導起義。
⑻ 為什麼中國還不對菲律賓開戰
中國的鄰居們現在可是不太友好,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周邊國家對於主權一向屬於中國的領土(官方觀點)不斷若是生非,挑起主權爭議,特別是菲律賓,現在鬧得是異常歡實。去年又是發狠話又是軍演的,讓我們國家破費了500億美元,以圖安慰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小兄弟。熟料菲律賓虛偽地接受了關於南海問題的雙邊共識,背後卻又搞起了另外的名堂,以為抱住美國的大腿就能夠與中國抗衡,甚而至於誤判形勢,一再挑撥,先是扣押中國漁民,之後與海監船南海對峙,與美國聯手軍演,訴諸國際法庭等等,不斷將雙邊爭議國際化、復雜化,以便渾水摸魚獲得好處。
菲律賓無視中國的一再抗議和嚴重警告,甚至擺出與中國血拚到底的姿態,對此,中國保持了理性與克制,既沒有出動中國的艦艇,而是派非軍方背景的海監船與其對峙,以防擦槍走火,也沒有與俄羅斯的大兵到南海,而是在遠離爭議海域的黃海進行聯合軍演,以顯中國軍威。跡象表明,解決南海領土爭議,中國沒有使用武力的打算。
關於這些爭議的島嶼以及海域,菲律賓理直氣壯地向中方主張領土主權,好像有足夠的理由。對於菲律賓的主張,除了菲律賓本土距離較近之外,我們不知道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比如與中國政府也可能是民國政府之間簽訂的條約)依據,鑒於知識的局限,我們不能作出沒有實際根據的推論。但在我看來,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而且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大國叫板,沒有一定的訴求理由卻能無賴到蠻不講理的程度,多少有些鼠目寸光的政治短見和以卵擊石的不自量力。
睦鄰友好是我國一貫的外交政策。中國不會稱霸世界,應該也不會以大欺小,多年的外交實踐證明,這些隔海相望的國家,都沒有少得了中國的好處。即使菲律賓與中國發生不快,不還是獲得了中國500億美元的慷慨訂單嗎?在南海問題上,中國的立場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種原則也得到了菲律賓的認可。不知為什麼,菲律賓出爾反爾,突然強硬地主張對於南海島嶼以及海域的主權,甚至不惜以軍事的強硬姿態表達自己的立場。中國不想戰爭,至少不想打出第一槍,於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中國始終以海監船與菲律賓的艦艇對峙,盡管軍方已經作出根據外交需要出動軍艦的表態,但畢竟還沒有付之於行動。
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態度,一直表現的比較低調,即使在菲律賓的軍艦對中國進行軍事威懾的時候,中國都一直是避免沖突保持對話的立場。我們知道,菲律賓主張主權的軍事作為,對於其他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國傢具有不可小覷的示範意義,中國對於菲律賓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客觀上也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對於主權保護的努力,非到萬不得已不會採取軍事行動。之所以對於挑釁一直保持克制,並非外國媒體認為的那樣,中國軍隊已經30年沒有戰爭的鍛煉,已經成為徒有虛名的紙龍,而是要在最大的限度內,讓菲律賓狐假虎威的表演最後好不識趣地破產。
中國對於解決國際紛爭的態度,向來是主張對話談判,而不是武力戰爭。出於國際道義考慮,中國必須進行以身作則地示範,以獲得國際社會更廣泛的聲音支持。菲律賓倘若視中國的軍事沉默為外交懦弱,並且在美國已然成為自己救命稻草的幻覺中狂魔亂舞,實際上,還沒有打,菲律賓就敗了。
中國政府不願意動武,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國內因素,那就是是穩定壓倒一切政治因素。中國不能亂,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嚴重不相適應、深層社會矛盾凸顯的改革關鍵時段,保持局勢穩定就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極其重重要的環境因素。何況又是十八大召開前夕的敏感歷史時期呢
⑼ 為什麼二戰美國要發動菲律賓戰爭
美國向日本宣戰之前,日本已經軍事搶奪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香港等,另外法屬越南、中國的東北三省(侵華戰爭進行中)、台灣、朝鮮、韓國也在日本控制范圍,主要是當時美屬菲律賓也被日本搶奪了,另一方面,日本的海軍幾乎控制了整個太平洋,而且威脅到了澳大利亞的領土安全,憤怒的美國政府被日本搶走了菲律賓,幾乎整個亞洲的利益鏈條被日本搶走,日本航母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更令美國政府火上澆油,歐洲戰場正在進行中,歐洲國家都已傷痕累累,該是美國收拾殘局的時候了,美國的參戰更為以後成為世界法官奠定了基礎。必須的。
⑽ 戰爭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中國和菲律賓既然不戰,為何不在經濟方面狠狠制裁它一下呢
圖樣圖乃義務啊你
國際政治都是牽一發動全身的
你不要以為人家弱小就可以不放在眼裡
菲律賓一方面是美國的盟國,另一方面是東盟成員國
美國的影響我不說了,你應該懂
如果中國隊菲律賓採取了過激行動,勢必會造成東盟各國人人自危,生怕下一個就是自己
他們很可能會抱團對抗中國,擴軍備戰,形成東亞地區的軍備競賽
10個東南亞國家抱團對抗中國的局面你願意看到嗎
中國和東盟有多大的外貿額你知道嗎?
而且日本韓國和東盟的關系也一直不錯,你想讓他們也摻合進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