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麥克阿瑟撤出菲律賓後,為何請求加大對太平洋戰場的增援
美國宣布參戰的頭半年是二戰中最灰暗的時期,軍事上幾乎一事無成、處處挨打,民眾情緒十分低落。一向崇拜英雄、能人的美國人十分渴望著勝利,而麥克阿瑟從菲律賓死裡逃生的消息,無疑是一劑興奮劑,鼓舞著民眾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美國人眼裡,麥克阿瑟就是勇敢和勝利的象徵。特別是在菲律賓的節節抵抗,更成為當時最鼓舞人心的故事。麥克阿瑟由此獲得了最高榮譽——國會榮譽勛章,虛榮心再次膨脹,他想要的更多,但現實似乎總是在和他開玩笑。
恐怕連麥克阿瑟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獨自撤離菲律賓的行為,按理說就是戰場上的“逃兵”,反倒成為民眾熱議的英雄之舉。一時間,美國的大街小巷都在傳頌他的事跡,甚至新生兒的名字也叫“麥克阿瑟”,這讓他十分受用和感到驕傲。
更讓他興奮的是,根據民意調查顯示,65%的民眾贊成盡早向日本發起反攻,而美國“先歐後亞”戰略的支持率不到25%。這意味著,軍方在社會的壓力下,會加大對亞洲戰場的扶持,而駐守澳大利亞的麥克阿瑟,將有機會反攻菲律賓。
② 麥克阿瑟離開菲律賓說了句什麼嗎
1941年6月,美國軍方採納「彩虹5號」計劃,決定一候與軸心國作戰就把重點放在歐洲。7月,華盛頓下令將菲律賓陸軍與駐菲美軍合並,將麥克阿瑟轉服現役,晉升為中將,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下轄溫賴特指揮的第1軍和帕克指揮的第2軍。12月8日, 日軍繼偷襲珍珠港之後,對菲律賓發動進攻。由於麥克阿瑟判斷錯誤和處置失當,駐菲律賓的美軍轟炸機和戰斗機大部被毀,空中防禦能力喪失殆盡,再加上美菲軍兵力有限,裝備低劣而缺乏訓練,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幾乎要拿父親留下的手槍自殺,與菲律賓人民共存亡。但是,羅斯福在1942年2月8日以國家的名義,再次命令麥克阿瑟及其家屬撤離菲律賓。2月22日和23日,羅斯福和馬歇爾連續給麥克阿瑟發電,讓其撤離,並允諾讓麥克阿瑟到澳大利亞指揮盟軍反攻,3月11日晚,麥克阿爾無奈撤離。於是所有部隊則從馬尼拉撤往巴丹半島固守,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麥克阿瑟晉升為上將。1942年1月,日軍進占馬尼拉。日軍隨後多次進攻巴丹半島,但未能成功。當日本廣播電台的「東京玫瑰」嘲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時候,麥克阿瑟要求陸軍部派遣飛機飛越菲律賓上空以打擊「敵人宣傳的氣焰」,穩定守軍士氣。然而,這種要求沒有也不可能得到滿足。 3月,得到增援的日軍向孤立無援的巴丹半島等地的美菲軍發起攻勢。美國政府為避免麥克阿瑟成為俘虜,命令他將指揮權轉交溫賴特並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該區盟軍作戰。 3月11日夜,麥克阿瑟在從科雷吉多爾登上魚雷艇離開菲律賓之前,發誓「我還要回來」。4月9日,巴丹美軍及菲律賓軍約75000人被迫向日軍投降。 5月6日,巴丹陷落後轉移到哥黎希律島指揮作戰的溫賴特被迫請求投降,並於次日通過馬尼拉廣播電台命令所有美菲軍隊投降。
呃。。。以上全是廢話,你要的答案就是這一句——「我還要回來」
③ 麥克阿瑟從菲律賓撤離,到底是因為膽小怯戰,還是另有隱情
其實我覺得這並不能說是麥克阿瑟怕了,說他膽小怯戰。很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命令其實是由美國的羅斯福發布的,和麥克阿瑟無關,所以就不是他膽小怕事了。
在在3月12日晚,麥克阿瑟還有他的家人,連同幾位美國遠東軍的軍官共同離開了科雷吉多島。他們先乘坐約翰·巴爾克利中尉的魚雷艇前往棉蘭老島,在去乘坐B17轟炸機然後前往澳大利亞。
但是當麥克阿瑟冷靜下來後也是清楚的知道,菲律賓的戰局已經定了,就算他能留下了,去阻擋日本數月,但是最後也是難逃戰敗的命運,而且他還有可能被俘虜,所以他後來也是接受了這個撤退也就是逃跑的決定。
④ 麥克阿瑟的在菲律賓的職務是怎樣的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職期滿後,應菲律賓自治政府總統奎松的邀請,到菲律賓擔任軍事顧問。1936年他被授予菲律賓陸軍元帥的軍銜,並迅速著手組建菲律賓軍隊和制定菲律賓防務計劃。
⑤ 菲律賓光復後,麥克阿瑟是走的當年撤退之路嗎
隨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勝利,日本已經認識到,日軍不可能再有翻盤的機會,於是制定了對盟軍進行決戰的計劃。其中,對菲律賓方向的代號是“捷一號”,計劃在陸地上牽制盟軍的同時,聯合艦隊駛向萊特灣,與麥克阿瑟決一死戰。
按照這個計劃,就在麥克阿瑟登陸萊特島的同時,日軍開始實施“捷一號”計劃。得知消息的麥克阿瑟一面將司令部移向陸地,一面抓緊修機場。雙方在萊特灣海域進行了一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也是太平洋戰場上最後一次航母大戰。
盡管日本聯合艦隊的數量只有盟軍的一半,但抱著決死的信心,攻擊異常兇猛,並第一次出現了有組織的“神風特攻”行動。哈爾西憑借著兵力優勢,也不停地向日軍航母編隊發起攻擊,很快壓住了日軍的攻勢,斬獲頗豐。
4天的海戰,美軍僅以損失6艘戰艦的代價,擊沉了日軍包括4艘航母在內的26艘戰艦。也就是這一戰,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基本被消滅,再也沒有組織過一次像樣的艦隊,徹底喪失了太平洋的制海權。聽到消息後,麥克阿瑟長舒了一口氣。
上島後的麥克阿瑟一點也不輕松,因為情報顯示日軍開始向戰俘“下黑手”。他命令部隊快速推進的同時,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解救戰俘上。他成立了許多支“別動隊”,使命就是穿插到敵後,在盟軍到達前,尋找或解救那裡戰俘們。
麥克阿瑟的緊急救援行動很有效。在戰線後方56公里的卡巴納瑞,解救了500名美軍戰俘;在馬尼拉,他乾脆隨部隊一同攻擊前進,進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被解救的5200名戰俘。他們個個骨瘦如柴、衣衫襤褸,麥克阿瑟黯然淚下。
尤其是面對昔日的戰友,他幾乎是賠罪式說道:“我回來晚了,但畢竟還是回來了。我盡可能快地趕到這里來,並將給你們所需要的一切醫療照顧,治癒後就送你們回國”。如今的馬尼拉沉浸在狂歡之中,人們簇擁著麥克阿瑟,向他歡呼。
麥克阿瑟為了紀念菲律賓的勝利,別出心裁地邀請當年一起撤離的參謀、部下,向海軍借了4艘魚雷快艇,沿著原來撤離的路,重新走了一遍。他頗有感慨地說道:“我們在一個陰暗的夜晚離開的,回來卻是陽光明媚的、嶄新的一天”。
盡管麥克阿瑟就像凱旋的“凱撒大帝”一樣,一副菲律賓“救世主”的做派,多少讓人有些看不慣,但不管別人怎麼看他、評價他,唯一有資格能這么做的只有他了,因為是他始終念念不忘故土,並光復了菲律賓。
⑥ 麥克阿瑟在菲律賓做了些什麼
1922年,麥克阿瑟與富有的寡婦路易絲結了婚。婚後不久麥克阿瑟就被派到菲律賓去工作了3年,1925年他被晉升為少將。
1928年他再次被派到馬尼拉,任美軍駐菲律賓部隊司令。在這期間他與菲律賓議長奎松成了好朋友,也同美國駐菲律賓總督史汀生建立了密切關系。這對麥克阿瑟今後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1930年11月,麥克阿瑟開始擔任了美國上將陸軍參謀長,負責籌劃、執行和發展美國陸軍當前和長遠的防務。
以前美國陸軍的備戰工作一般由陸軍內的各部門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常常顯得很不協調。每當戰爭來臨時,參謀工作往往缺乏效率,軍隊調動不力,後勤補給跟不上。盡管後來建立了一個現代化的參謀部,但它卻常用上一次戰爭的計劃來從事下一次戰爭,不健全的體制沒有得到徹底改變。
麥克阿瑟當上陸軍參謀長後,下決心扭轉這種局面。他首先解決了長期爭論不休的陸軍航空隊和海軍由誰來進行海岸防禦的問題,使各方面一致同意把這一任務交給陸軍。他又把騎兵改成了機械化部隊,用坦克、裝甲車和摩托代替了馬匹,使陸軍的行進速度和機動能力大為提高。
麥克阿瑟還制定了一個陸軍總動員計劃,計劃成立約400萬人的6個野戰軍。他根據對重要國防工業的調查,修改了平時工業生產轉為戰時生產的計劃。為了減少浪費,他為各兵種設立了一個統一的後勤采購制度。
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個航空隊司令部以便提高地空部隊協調的效率。
在兩次大戰期間的和平時期和全球性經濟蕭條時期,一方面美國國內和平主義高漲,另一方面因經濟緣故,國會常常企圖裁減陸軍數量,而麥克阿瑟則極力阻止這種企圖的實現。國會有人提出將陸軍軍官由1.2萬人減少到1萬人時,麥克阿瑟在國會發言時指出,「沒有足夠數量的軍官去指揮,戰斗是註定要失敗的。軍官隊伍是否充足和有效力,意味著戰爭勝敗的不同結果」。
他大聲疾呼,按照1920年的國防法案規定的數目,陸軍還缺少6000名軍官,如果再減少現在軍官的數量,將會嚴重地危及國防。
1933年他警告說:「陸軍的兵力及其戰備水平已經處在危險線以下。」第2年他又列舉了美國在兵員和戰爭物資方面的匱乏,希望能得到補充。
他曾經對一位朋友說:「為得到使陸軍摩托化和機械化而需要的資金,我溜須拍馬,對某些先生們磕頭作揖。」為建造新營房來代替那些士兵居住的百孔千瘡、貧民窟般的舊營房,我曾卑躬屈膝的尋求撥款。
麥克阿瑟的行為,受到了社會上不少人的批評,人們稱他為「大眾錢包的貪得無厭的掠奪者」、「虛張聲勢的好戰分子」……
盡管如此,麥克阿瑟作為陸軍參謀長,每年都成功地阻止了削減陸軍人數的議案,而且到1935年甚至還增加了陸軍的數量。這一年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將陸軍人數由原來的12.68萬多人增加到16.5萬多人。
陸軍航空隊原有各種性能的飛機1500架,其中一半以上不能適應戰斗,一些已准備報廢。在麥克阿瑟任陸軍參謀長的5年間,飛機增加到2300架,而且都是最新式的飛機。
由於麥克阿瑟的不懈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才有了一支裝備較好的軍隊,為最後擊敗法西斯提供了物質條件。因此在陸軍參謀長任期結束時,麥克阿瑟獲得了綴有橡樹葉的優異服務勛章。
1932年春夏,2.5萬名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軍人及其家屬因生活困苦,發動了一場向華盛頓的「退休金大進軍」,希望通過這一行動來迫使國會提前發給25億美元的退休金。
第1批人於5月30日到達首都,先在一所空建築物里安營紮寨。出於對過去戰友的同情,麥克阿瑟辦起了流動廚房為他們提供伙食。但很快人數劇增,不僅無法再供應伙食,而且也沒有空房再能提供無償居住,只好用廢木料搭起臨時的棲身之所。華盛頓城裡迅速出現了一座退伍軍人城,人們稱之為「胡佛村」,諷刺現任總統胡佛不能給這些退伍軍人提供生活保障。華盛頓的警察很快就無法控制胡佛村裡不法分子的騷亂,社會治安受到嚴重威脅,傳染病也有可能由此在首都蔓延。
麥克阿瑟接到陸軍部長赫爾利傳達的胡佛總統有關遣散這些退伍軍人的命令後,在他信任的艾森豪威爾少校陪同下,親自率領700多名全副武裝的士兵,用催淚彈、刺刀迫使遊行者退出了華盛頓。
輿論紛紛指責麥克阿瑟的這種行為,特別是指責他作為一位陸軍參謀長卻親自去干一個上校就能承擔的任務,真是小題大做。麥克阿瑟則認為,這件事肯定會在全國民眾中產生怨恨,自己也不願意這樣干,但「如果總統命令我採取行動,我將不會把這種令人厭惡而又不願意做的差事交給其他任何一位陸軍軍官去干。」
雖然麥克阿瑟受到了輿論的非議,但他這種行為又有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英雄氣概。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職期滿後,應菲律賓自治政府總統奎松的邀請,到菲律賓擔任軍事顧問。
1936年他被授予菲律賓陸軍元帥的軍銜,並迅速著手組建菲律賓軍隊和制定菲律賓防務計劃。麥克阿瑟的計劃十分龐大,打算到1946年在菲律賓組建一支40萬人的地面部隊、一支擁有250架飛機的空軍和一支由50艘魚雷快艇組成的海軍。
但菲律賓的經濟條件使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麥克阿瑟在菲律賓僅組建了一支為數不多的陸軍。他嘔心瀝血地訓練這支軍隊,仔細研究他們可能與敵人交戰之處的地形,深入探討他們在未來戰爭形勢下所必需的後勤供應、武器裝備和戰術問題。盡管許多人認為這種戰爭形勢永遠也不會出現,麥克阿瑟還是傾注了全部精力去策劃和布置菲律賓的防務。
有人問他:「如果菲律賓落入日本人之手,你擔心什麼呢?你已盡了最大努力。」他回答說:「就我個人而論,我一定不會失敗!世界的明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里的成功。也許這些島嶼不是控制太平洋的門戶,甚至不是這個門戶的鎖,但對美國來說,它的確是打開門鎖的鑰匙,我決不讓這把鑰匙丟失。」
⑦ 麥克阿瑟去菲律賓,為何請求總統暫時不宣布解職令
人的一生總會經歷一段大喜大悲、銘記在心的日子。麥克阿瑟也不例外,1935年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多事之年”。作為陸軍參謀長,5年的任期已到,他何去何從,成為美國當局一件難辦的事情,因為他才55歲,離退休還有9年。
如果下部隊降職使用,顯然讓其繼任者感到難堪。而且,麥克阿瑟不是一個“安分”的人,渴望有職有權的地位。更何況,憑借軍人的直覺,他已經聞到戰爭的味道,希望有機會能再次沖鋒陷陣,不想虛度剩餘的年華。到哪裡合適呢?
不過,像是命中註定似的。上任途中,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任妻子費爾克洛斯。倆人一見鍾情,費爾克洛斯更是取消了去上海的行程,倆人一起照顧母親,在麥克阿瑟最傷心的時候,始終不離左右。第二年,倆人在美國舉行婚禮,夫妻感情一直很好。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⑧ 麥克阿瑟從菲律賓撤離,為何加速了美軍投降
1942年4月,日本南下作戰取得了輝煌戰果。一方面,奪取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石油的戰略目標已提前實現;另一方面,發動時間較晚的緬甸戰役也進入了尾聲。可以說,日本捷報頻傳,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構想已初步成形。
然而,在菲律賓的巴丹半島仍有9萬美、菲聯軍在苦苦支撐,而日軍也似乎也沒有能力突破其防線,雙方形成了「僵持戰」。隨著日軍第一階段作戰接近尾聲,該地區的美軍越來越成為日軍大本營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盡管溫賴特依然堅持抗爭到底,但也無力挽回敗局。就在日軍發起總攻的6天後,巴丹半島7.5萬美、菲聯軍打出了白旗,這是美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投降。身為指揮官的麥克阿瑟,都能逃離戰場,怎能指望士氣跌入谷底的守軍,堅持到底。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⑨ 麥克阿瑟為什麼寧肯不要軍籍,也要留在菲律賓
1935年10月,麥克阿瑟帶著83歲的母親,以及艾森豪威爾等隨從,登上了前往馬尼拉的輪船。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希望羅斯福在其上任一段時間後再宣布解職令,畢竟四星上將比兩星少將更讓他覺得風光,總統答應了。
但隨後發生的事情,讓他倍感沮喪。就在麥克阿瑟一行人等,還在奔赴馬尼拉的途中,羅斯福突然變卦,宣布了他的解職令。也就是說,麥克阿瑟到菲律賓,只能以少將身份面對當地民眾,肩抗四顆將星的威武場面,只能是個夢想了。
他要在有生之餘再經歷一次戰爭,這是對軍人職業最好的詮釋。麥克阿瑟與奎松商量後決定,辭去美軍職務,繼續擔任菲律賓政府的軍事顧問。從事後看,他的這一決定是正確的,盡管也曾灰溜溜地逃離菲律賓,但最終經歷了戰爭並凱旋而歸。
從某種角度看,菲律賓就是麥克阿瑟的“福地”。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⑩ 麥克阿瑟在菲律賓慘敗,乘魚雷艇偷偷逃跑了嗎
太平洋戰爭初期,超過兩倍日軍兵力的美、菲聯軍,在菲律賓群島上,依託堅固陣地,居然被從海上來犯的日軍打得稀里嘩啦,十幾萬人向幾萬人投降,就連他們那個牛逼哄哄的總司令麥克阿瑟陸軍上將,也大“走麥城”,要不是羅斯福總統偷偷救他,讓他趕緊逃跑,估計也成了日軍的俘虜。這在世界軍事史上,夠丟人現眼的了,也算是奇葩一朵!
1942年3 月11日晚,這是麥克阿瑟“走麥城”故事的重要情節:他秘密攜帶著夫人和4歲的兒子,乘著巴爾克利上尉指揮的小魚雷艇,偷偷地離開了科雷吉多爾前線陣地,在夜幕的掩護下,倉皇地游盪在了太平洋的海面上,性命一直懸著,生怕被日本人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