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軍怎樣攻佔菲律賓
菲律賓是一個島國,由7000餘個大小島嶼組成。它位於中國的東南,西瀕南海,東臨太平洋,是太平洋和南中國海、印度洋的交通要沖。地理位置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菲律賓仍是美國的殖民地,其最大島嶼呂宋島上有美國在遠東最大的空海基地克拉克和甲米地,也是美國在遠東和日本進行爭奪的戰略要點。
日軍對菲律賓的作戰企圖,是攻佔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和棉蘭老島,將美軍逐出遠東,以便支援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作戰,控制日本本土到南洋之間海上交通線。鑒於駐菲美軍有一定空海實力,日本認為,對菲律賓作戰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首先殲滅美駐菲空軍。因此,日軍作戰計劃規定,戰爭初期首先奪取制空權,在開戰之後三天內殲滅美空軍主力,同時在呂宋島實施多處登陸,佔領機場,以保障主力在仁牙因灣登陸,佔領馬尼拉。在群島的南部則佔領第二大島棉蘭老島,最後佔領菲律賓群島的全部島嶼。參加作戰的日軍是由本間雅晴中將為司令的第14軍,下轄2個師團、1個旅團共5.7萬餘人。直接支援作戰的有海軍第3艦隊和第11航空艦隊,陸軍第5飛行集團,共有各型作戰艦只43艘,陸海軍航空兵飛機500架。此外,還有南方方面軍的直屬部隊和進攻馬來亞的部隊進行支援。以上部隊分別在台灣和帛琉群島集結,准備登陸。
美國在制定遠東和太平洋地區作戰計劃時,對菲律賓的堅守缺乏信心。美國預計,一旦日、美發生對抗,日本將對菲律賓發動突然進攻。由於美、菲之間遠隔太平洋,美國在一定期間內難以從國內進行增援,菲律賓的防禦主要依靠現有駐菲美軍和當地部隊。1941年7月,美國在菲律賓成立了遠東美軍司令部,由麥克阿瑟上將任司令,並開始向菲增派人員和武器,同時繼續構築在呂宋島的巴丹半島和哥黎希律島的工程,但為時已晚,整個防禦計劃要到1942年2月完成。當戰爭爆發時,美菲軍兵力共有陸軍約13萬餘人,其中美軍1.9萬人,菲軍約11.2萬人,飛機200架,海軍1個混合艦隊,即亞洲艦隊,作戰艦只45艘。
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海軍航空隊飛機500架先後從台灣起飛對呂宋島美空軍基地進行轟炸。當日機飛臨目標上空時,一度升空戒備的美機正降落休息,結果美國停放在馬尼拉附近的克拉克和尼古拉機場上的200架飛機被炸毀約100架,日軍一舉取得了空中優勢。同日,日軍一個營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12月10日,日軍分別在甘米銀島和呂宋島北端的阿帕里登陸,11日在維甘登陸。12日從帛琉群島出發的日軍在呂宋島東南端的黎牙實比順利登陸。在呂宋島南北登陸的三支部隊分別奪取了阿帕里、維甘和黎牙實比三處前進機場,並向馬尼拉方向實施合擊。與此同時,日本航空兵繼續打擊美海空軍力量。12月10日至12日,日機轟炸馬尼拉灣的甲米地和蘇比克灣的烏朗牙坡海軍基地,炸沉美艦艇4艘,炸毀海軍巡邏機四分之一。至12月17日,美國把在菲律賓僅剩下的17架B-17型轟炸機全部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了制空、制海權。12月22日,日軍約1個師團在馬尼拉西北的仁牙因灣登陸。24日,日軍約1個聯隊在馬尼拉以東的拉蒙灣登陸。兩支登陸部隊對馬尼拉實施了向心突擊。在呂宋島登陸過程中,日軍於12月20日以1個聯隊的兵力在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登陸,迅速佔領了納卯以後,於25日在和樂島登陸。17天之內,日軍成功地實施了九處登陸。
美、菲部隊雖有13萬之多,但其中11萬名菲軍系倉促組成,裝備很差,缺乏訓練。菲律賓海岸線漫長,薄弱處很多,防不勝防。麥克阿瑟雖信心十足,決心保衛整個菲律賓群島,將全部島嶼劃為5個防區,建立防禦部署。但由於對日軍的作戰缺乏了解,兵力分散,在日軍登陸時,被動應付。特別是美、菲軍缺乏海空支援,戰鬥力大減。在日軍迅猛突擊下,部隊很快瓦解,馬尼拉的防線也被迅速突破。12月26日,麥克阿瑟下令撤出馬尼拉,將部隊集中於巴丹半島的預設陣地進行抗擊。日軍沒有緊追美、菲退卻的部隊,仍按原作戰方案向馬尼拉推進,並於1942年1月2日攻陷馬尼拉。
1942年1月10日起,日軍向巴丹半島美軍陣地發動進攻。此時南方方面軍已將第5飛行集團和陸軍1個師團調出准備進攻緬甸和參加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作戰,侵菲日軍戰鬥力大為下降。加之地形不熟,熱帶病流行,這次作戰傷亡和疾病減員較大。1月28日,日軍被迫停止進攻。4月3日,日軍在得到2.2萬人和飛機、火炮的增援後,對巴丹半島發起第二次進攻。美軍由於所期待的增援落空,病員很多,麥克阿瑟也於3月10日奉命去澳大利亞組織西南太平洋美軍司令部,美軍士氣更加低落。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向日軍投降。投降的美、菲軍被迫從巴丹半島南端的馬利維爾斯步行到聖費南多俘虜營,行程1000餘公里,飢病交加的戰俘隊伍在烈日下行軍,沿路倒斃甚多,加之押送的日軍任意虐待殺害,死亡達數千人。美國人稱這次行軍是「死亡行軍」。
日軍攻佔巴丹半島之後,對哥黎希律島連續實施猛烈的炮擊和轟炸。5月5日,日軍渡過海峽在哥黎希律島登陸,接替麥克阿瑟指揮的美軍少將溫賴特於6日廣播了投降書,駐島美、菲軍1.5萬人成為日軍戰俘。隨後,南部其他島嶼的美菲部隊也大部投降,一部潰散或潛入山林。日軍在進攻菲律賓的作戰中死傷約1.2萬人。
2. 甘米銀島的地貌
甘米銀島由七個火山(仍然有效)組成,只有265萬平方公里( 102平方哩)的面積。這個島是菲律賓的島群,是眾所周知的分布有特有的脊椎動物物種中最小的陸地。在菲律賓有大約7000多座島嶼。甘米銀一直被它的鄰居隔離,甚至當海平面下降120米,低於在更新世的水平。這種隔離允許物種的形態發生不受干擾。但這個島上的生態系統和它的居民因為毀林而處於嚴重危險之中。
3. 二戰時日本是如何完成對菲律賓的第一階段作戰計劃的
1941年12月8日9時,日本陸海軍航空隊500架飛機從台灣出動對呂宋島美軍航空兵基地進行轟炸,一舉將美軍在馬尼拉附近的克拉克和伊巴機場上的200架飛機炸毀一半。其中,對日軍威脅最大的「空中堡壘」B-17式轟炸機2/3被毀於地面,日軍取得了空中優勢。同時,日軍先遣部隊開始行動,以1個營攻佔了呂宋島以北的巴坦島。12月10~15日,日軍陸海航空隊連續進行了多次攻擊,美軍在菲律賓群島中南部殘存的30~40架飛機基本上失去了反擊能力。12月10日,日軍分別奪取在甘米銀島和阿帕里、維甘、黎牙實比三處機場,並向馬尼拉方向實施合擊。日軍航空兵繼續攻擊美軍海空力量,轟炸馬尼拉灣的甲米地和蘇比克灣的烏朗牙坡海軍基地,炸沉美軍艦艇4艘,炸毀海軍巡邏機1/4。至12月17日,美軍被迫把在菲律賓剩下的飛機、軍艦撤往澳大利亞等地。日軍完全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成了預定的第一階段作戰計劃。
4. 極速前進的菲律賓版
《極速前進菲律賓版》(英語:The Amazing Race Philippines)是一個以美國真人秀節目《極速前進》為藍本的菲律賓版本。[1-3]
本節目首季在2012年10月29日在菲律賓TV5頻道首播,已播出兩季。
節目內容為11隊由兩位本身有關系的菲律賓人所組成的參賽隊伍,游歷菲律賓境內,並完成不同任務之淘汰賽,以爭奪最終冠軍之獎金200萬菲律賓比索。(第2季另增加2輛Kia Sportage 汽車)
詳見極速前進菲律賓版 第一季:馬尼拉→美岸→邦都→碧瑤市→蘇比克灣→安吉利斯→打拉→黎牙實比→宿務→長灘島→普林塞薩港→巴拉望Honda Bay→達沃市→薩馬爾島
第二季:馬尼拉→甲米地→八打雁→邦阿西楠省→聖費爾南多→佬沃→甲米地→宿務島→保和→怡朗→東米薩米斯省→布基農省→甘米銀島 第一季:冠軍LJ & CJ 亞軍Fausto & Dayal 季軍Marc & Kat
第二季:冠軍Matt & Phoebe 亞軍Kelvin & JP 季軍Roch & Eji
5.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是如何攻掌握菲律賓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
1941年12月8日9時,日本陸海軍航空隊500架飛機從台灣出動對呂宋島美軍航空兵基地進行轟炸,一舉將美軍在馬尼拉附近的克拉克和伊巴機場上的200架飛機炸毀一半。其中,對日軍威脅最大的「空中堡壘」B-17式轟炸機2/3被毀於地面,日軍取得了空中優勢。同時,日軍先遣部隊開始行動,以1個營攻佔了呂宋島以北的巴坦島。12月10~15日,日軍陸海航空隊連續進行了多次攻擊,美軍在菲律賓群島中南部殘存的30~40架飛機基本上失去了反擊能力。12月10日,日軍分別奪取在甘米銀島和阿帕里、維甘、黎牙實比三處機場,並向馬尼拉方向實施合擊。日軍航空兵繼續攻擊美軍海空力量,轟炸馬尼拉灣的甲米地和蘇比克灣的烏朗牙坡海軍基地,炸沉美軍艦艇4艘,炸毀海軍巡邏機1/4。至12月17日,美軍被迫把在菲律賓剩下的飛機、軍艦撤往澳大利亞等地。日軍完全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成了預定的第一階段作戰計劃。
6. 巴里卡薩島浮潛怎麼樣
巴里卡薩最有名的是所謂的海底斷層,就是環繞著小島的珊瑚礁如大陸架那樣往海中緩慢延伸,忽然間就消失不見,形成一個海底的懸崖,據說這個斷層有1000米的海底落差,這里已被世界聯合國組織列為保護的海底區域。聽去過全世界很多地方潛水的朋友說,這裏海底的風景和魚類確實是非常豐富的,是去過的最美的海底。(沒有之一,是最美的)。海底真美啊!小丑魚隨時可見,紅色的,黃色的,金黃色的,還有一大群一大群不知名的魚群游過,珊瑚有紅色的,白色的,等等,各種形狀,還有海膽,張牙舞爪的發散著滿身的刺,靜靜的躺著。這里的海底真的很多東西看,在船老大的帶領下,突然來到一個大懸崖邊,往下一望,真的好高好高的落差,沿懸崖壁有更多不同顏色的珊瑚,很美。可惜不是深潛,不能往下去。只能眼巴巴的看著。
7. 眼鏡蛇有多少種
1、黑白眼鏡蛇(又名非洲森林眼鏡蛇) Naja m elanoleuca。
特徵:長2~2.5米,幼蛇身體烏黑,上面有灰色或白色小斑點,肚子呈奶白色,布滿棕色或黑色斑點。分布:從塞內加爾到衣索比亞、南非都有。 [2]
2、黑頸射毒眼鏡蛇(又名黑頸噴沫眼鏡蛇) Naja nigricollis
特徵:平均長1.5米,可超過2米。乳白色、棕黑色、綠灰色、棕亮色都有,喉部有1條很特別的粗黑條紋。分布:主要在非洲中部和南非。附註:特別具有攻擊性,通過顳骨的肌肉擠壓毒腺,可以把毒液噴出2米多遠,且很准確。 [2]
3、莫三比克射毒眼鏡蛇(又名莫三比克噴沫眼鏡蛇) N ajam ossam bica
特徵:長約1.5米。白灰色中夾有橄欖綠,每塊鱗片邊緣為黑色,肚子呈奶白色,肚子橙紅色中帶黃,喉部有不規則黑色條紋或斑點。分布:坦尚尼亞東南部至南非。附註:毒性比黃金眼鏡蛇( N aja nivea )弱許多。 [2]
4、黃金眼鏡蛇(又名開普敦眼鏡蛇) Naja nivea
特徵:長1.5~1.8米。顏色多變,單一的微黃到淺棕色都有,夾有黑色斑點。分布:僅見於非洲南部。附註:毒性很強。開普敦地區被毒蛇咬死者,多為這種眼鏡蛇所致。 [2]
5、眼鏡蛇 Naja haje
特徵:長度超過2米。呈棕黃或藍黑色,肚子黃色有淡色斑點。年幼者喉部有很清晰的淺色條紋。分布:非洲熱帶、亞熱帶。附註:每條蛇有175~300毫克毒液,而25~30毫克毒液便可使一人喪命。 [2]
6、馬里眼鏡蛇(又名卡地眼鏡蛇) Naja katiensis
特徵:長約2米。上部位純棕色,下部純白粉紅色。後頸有1~2條黑色條紋。分布:馬里、奈及利亞北部、布吉納法索、迦納北部。紅頸射毒眼鏡蛇(又名淡色眼鏡蛇) Naja pallida特徵:長約2米。上半部純棕色,下半部微黃。分布:從埃及到坦尚尼亞。 [2]
亞洲眼鏡蛇
亞洲眼鏡蛇有4個屬:麗紋蛇屬( Calliophis ,13種), M aticora (2種)、環蛇屬( Bungarus ,12種)和眼鏡蛇屬( N aja )。亞洲的眼鏡蛇屬有9個種,過去被列為印度眼鏡蛇( N ajanaja )的亞種。 [2]
1、中亞眼鏡蛇 Naja oxiana
特徵:長1.7米。深黃、淺褐及黑灰色。分布:裏海到印度北部。附註:兩種不能噴射毒液的亞洲眼鏡蛇之一。 [2]
2、孟加拉眼鏡蛇(又名單片眼鏡蛇) Naja kaouthia
特徵:長2米或更長。頭背部具有單眼(白色環,邊緣黑色,中間一黑點,二、三個黑點的罕見)。
分布:印度北部至馬來西亞、越南、安達曼群島、泰國中南部。 [2]
3、蘇門答臘射毒眼鏡蛇(又名赤道 噴 沫 眼鏡 蛇) Najasum atrana
特徵:長1米,很少有更長的。背腹部純黑,但在泰國也有不同程度的黃色個體。喉部具或多或少的淡色斑點。分布:常見於熱帶叢林,亦見於居民區。從馬來半島到印度赤道區(蘇門答臘)。附註:被咬後如不及時處理,6小時後即死亡。 [2]
4、馬來射毒眼鏡蛇(又名印尼南部噴沫眼鏡蛇) Naja sputatrix
特徵:長1.5米。背部黑亮,肚子淺棕色,喉部淡色。分布:爪哇島,松德群島的各小島。附註:個別地方的眼鏡蛇不會噴毒液。 [2]
5、薩馬眼鏡蛇( 又名 菲 律 賓 東 南 噴 沫 眼 鏡 蛇 ) Najasam arensis
特徵:長1.2米。純黑色。鱗片間皮膚淡黃色,肚子奶白,喉嚨黃而偏黑。分布:菲律賓群島——棉蘭、薩馬島、萊特島、保和島和甘米銀島。 [2]
6、菲律賓眼鏡蛇(又名菲律 賓北部 噴 沫 眼鏡 蛇) Najaphilippinensis
特徵:長1米。黃中帶棕色,肚子乳白。分布:民都洛島、呂宋島、馬斯特島、馬林杜克島。附註:在菲律賓使很多人死亡。 [2]
7、中華眼鏡蛇(又名舟山眼鏡蛇、中國普通眼鏡蛇) Naja atra
特徵:長約1.5米。體色從黃到淺棕色,肚子奶白,喉嚨黃而偏黑。分布:中國、越南北部。 [2]
澳洲眼鏡蛇
澳洲眼鏡蛇有38個屬115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種為太攀蛇和澳大利亞虎蛇。 [2]
1、太攀蛇(又名「大胖」) O xyuranus scutellatus
特徵:長1.5~2米。背部為淺或深棕色,側部更淺;頭上部為淡黃色,尤其是幼蛇;肚子黃或奶白色,常有不規則的金黃色斑點。分布:大洋洲東北部、巴布亞紐幾內亞。附註:是毒性最強的種類之一。 [2]
2、澳大利亞虎蛇(又名東部虎蛇) Notechis scutatus
特徵:長1.2米。淡灰、淡紅色中夾著深淺不一的棕黑色。有些鱗片的邊緣呈淡黃色,形成一系列帶狀環。肚子奶白、微黃,亦有茶綠或灰色。喉及尾下部顏色較淺。分布:大洋洲東南部。附註:毒液毒性很強,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毒蛇。 [2]
新大陸眼鏡蛇
新大陸眼鏡蛇以兩個屬為代表:珊瑚蛇屬( M icrurus ,35種,許多亞種)和擬珊瑚蛇屬( M icruroides ,1種)。在美國東南部直到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南美洲直到阿根廷中部都可見到。 [2]
1、索諾拉珊瑚蛇(又名美洲眼鏡蛇) Micruroides euryxanthus
特徵:長度小於50厘米。身體呈環狀,黃、黑和紅色。每一黑或紅色節的邊緣有較窄的黃色帶狀條紋。分布:沙漠、熱帶森林、荊棘叢中,低海拔橡樹和松樹混合林。美國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