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南亞各國從什麼時候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
印尼在16世紀中葉淪為荷蘭殖民地,
緬甸19世紀初期淪為英國殖民地
越南、柬埔寨、寮國19世紀末期淪為法國殖民地
馬來西亞、新加坡19世紀初淪為英國殖民地
菲律賓16世紀末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9世紀末淪為美國殖民地
2. 非洲各國被殖民的時間以及經過
非洲各國被殖民的時間以及經過:
1、16世紀:早期的殖民地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海外省份和殖民地被東羅馬帝國、弗蘭克帝國、西哥特式王國等國家瓜分。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限制,由於羅馬西部地區的人口稀少,所以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軍東征標志著歐洲對自己以外地區的興趣開始。東地中海國家不是十字軍的殖民地,而是第四次十字軍佔領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和熱那亞佔領了東地中海許多前拜占庭領土並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殖民地。
2、15世紀至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一般認為,現代西方國家所佔領的第一個殖民地是葡萄牙人佔領的殖民地。葡萄牙原產於摩洛哥,為了鏟除海盜行為,控制通過雪松從西非進口黃金和象牙,它被小心地部署佔領雪松港。然後,它與西非黑人帝國建立了直接聯系,並生產了黃金。它還沿著非洲海岸向南移動,佔領了馬德拉、維德角群島和其他組織。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
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
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爾帝國、阿曼和印度洋沿岸的土耳其國家的干擾,葡萄牙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修建了堡壘,裝備了軍隊,並保護了葡萄牙商人的安全。
由於葡萄牙壟斷了通過好望角到東方的路線,西班牙不得不尋找一條從東方到西方的新路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發起了一場針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它摧毀了印第安人建立的帝國,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
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經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革和工商業發展。
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蔗糖、馬鈴薯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的納塔爾地區。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奴種植園制度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
而由於殖民者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
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的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
然而,由於西非海岸難以進入,以及歐洲人不適宜的地貌和氣候,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化在今後幾個世紀中僅限於幾個沿海據點。
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3、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和荷蘭
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取代了地中海,成為商業運輸的唯一途徑,導致義大利的傳統商業城市和德國北部的漢薩同盟以及英國、法國和荷蘭的衰落。西方國家的經濟正在逐步崛起。
英國最初試圖通過俄羅斯開辟東方貿易路線。為此,莫斯科公司成立於1533。不久,它發現俄羅斯與東方沒有直接的商業聯系,於是轉向尋找西北路線,並試圖向東穿過北美北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殖民北美,建立了哈德遜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英國商人建立了一家英國東印度公司,然後開始在印度擴張。
16世紀末荷蘭獨立後,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和商業國家。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逐步壟斷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島的貿易。法國在北美建立了一個新的法國殖民地,並佔領了加勒比海中幾個具有戰略意義和富含蔗糖的島嶼。
隨著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商業上種植煙草和棉花,法國需要將人力轉移到加勒比島嶼的甘蔗種植園,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求日益增長。
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奴隸貿易活動中來,試圖從中分得利益。瑞典、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從事奴隸貿易,為此在非洲海岸佔領了一些據點。
因為西非的當地經濟主要是採集和狩獵,糧食生產有限,為了喂養遠距離販賣者的奴隸,在這些據點周圍開辟了農業區,並從那裡引進了諸如甘薯和薯蕷等糧食作物。我是歐洲和美國。
羅伯特·克萊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奠基人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由於在歐洲大陸的利益爭奪而進行了四次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在海外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領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國。
並且在同荷蘭的數次戰爭取代了荷蘭,成為主要的船運國,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以176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
在此期間,歐洲國家以同樣的方式管理他們在美洲的殖民地,即,他們區別對待他們的祖國,派遣總督或代表國王的副國王到殖民地。
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和監督,被迫種植父權國家所需的單一經濟作物。采礦業高度發達,其他工業也停止發展。即使是基本的消費品,如農具和衣服也不能生產。
宗主國從殖民地無償或低價輸出產品,甚至因此產生了殖民地通貨緊縮、不得不借用別國貨幣的現象。殖民地之間的聯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從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郵件要先寄回倫敦。
4、工業革命時代:殖民地的萎縮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
由於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尋求發展空間。
1776年北美十三個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遭受了重大打擊,殖民地經濟的重心從北美轉移到印度,資源更加豐富,市場更加廣闊。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角殖民地和香港。
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
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
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影響,美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急劇下降,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勢力也迅速下降。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
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脖子上的沉重磨盤」。
以兩個英國殖民地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為例。他們的商業稅收遠遠落後於行政支出。英國議會多次提議減少殖民地的規模,或者徹底放棄殖民地。
那是因為皇家海軍西非艦隊需要建立海軍據點在幾內亞灣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是最好的。這兩個地區最終被保留下來。
然而,為了在加勒比群島重新安置被解放的黑奴,英國在殖民萎縮時期以授權公司的形式開放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放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開放了利伯爾。埃維爾殖民地。殖民地被用來安置奴隸。
5、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
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
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
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
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
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
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
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確立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殖民地的統治」的原則。佔領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署了協定和條約,以擴大對內陸地區的影響。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新的工業大國,也加入了爭奪非洲的行列。
1885至1900年間,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之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桑提、達荷美、索科托和布干達,以及歐洲人建立的外德拉斯瓦利和橙色自由國家,都已成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它完全在英國的控制之下。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
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
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購買了卡羅來納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殖民地國家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還把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成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和奧斯曼帝國。
在這些國家,他們攫取了海關、交通、商業、道路建設、采礦、工廠建設、銀行和軍隊培訓的權益。
6、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
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
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
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等。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
被戰敗國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指定的地區,由勝利國管理。雖然它們本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任命規則已經規定,受託人必須促進被指定領土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時候建立獨立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
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
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7、二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
戰爭期間,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利時剛果等未佔領的盟國殖民地的民族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殖民地內部的分工被打破。
同時,由於日德通過支持殖民民族主義運動削弱了同盟國,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在戰爭中軸心國的翼下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
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1個為原來比利時所屬的殖民地。
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慢慢獨立。
3. 從16世紀到1946年,菲律賓遭受哪些國家的殖民統治
從16世紀到1946年,菲律賓曾先後淪為西班牙、美國、日本的殖民地。
1565年,西班牙侵佔並統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國佔領。1942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菲律賓獨立。
詳情:
1、西班牙統治時期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於地理大發現首次環球航海時抵達菲律賓群島。
1565年,宿霧島為來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所佔領,此即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的開始。菲律賓之名,乃自當代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而來。
1726年,蘇祿國王再次遣使到清廷朝貢。
1851年,西班牙侵佔和樂島,清朝與藩屬國蘇祿王國的交往中斷。
2、美國殖民統治時期
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爾後西班牙戰敗,簽署「巴黎和約」,美國接收菲律賓,改由美國統治。
1935年3月24日,建立菲律賓自治邦。
3、菲律賓共和國時期
日軍於1942年1月2日佔領馬尼拉;4月9日攻下巴丹半島;5月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投降。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隨後,日本人成立了一個獨立准備委員會負責起草憲法。
1943年10月14日,日本佔領軍扶植勞威爾成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史稱菲律賓第二共和國(1943年—1945年),正式名稱為菲律賓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菲律賓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
3、獨立建國時期
馬尼拉
1946年7月4日,美國同意菲律賓獨立。菲律賓獲得完全獨立。此後,自由黨和國民黨輪流執政。
菲律賓簡介:
菲律賓共和國(他加祿語:Republika ng Pilipinas),簡稱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面積29.97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100萬。
菲律賓人的祖先是亞洲大陸的移民,14世紀前後建立了海上強國蘇祿王國。1565年,西班牙侵佔並統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國佔領。1942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菲律賓獨立。
菲律賓主要分呂宋、米沙鄢和棉蘭老島三大島群,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融合了許多東西方的風俗習慣,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隨後民族的遷徙陸續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發展也帶來了印度文化、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
菲律賓是東盟(ASEAN)主要成員國,也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24成員國之一。 菲為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及世界的新興市場之一,但貧富差距很大。獨立至今,菲經歷數次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時常動盪,政府貪污腐敗,社會的不安定已成為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
根據1898年《巴黎條約》、1900年《華盛頓條約》、1930年《英美條約》,菲領土范圍西部界限為東經118度線。但上世紀70年代後菲通過4次軍事行動突破了該界限,非法侵佔了中國南沙群島8個島礁,這是中菲領土爭端的真實起源。
4. 菲律賓曾經是誰的殖民地
最早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後來美西戰爭,西班牙戰敗,菲律賓成為美國殖民地。二戰時,菲律賓又被日本佔領。
5. 菲律賓原來是誰的殖民地
公元三世紀左右,同中國友好往來。14世紀前後,菲律賓出現了由土著部落和馬來族移民構成的一些割據王國,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紀70年代興起的海上強國蘇祿王國。1521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遠征隊到達菲律賓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步侵佔菲律賓,並統治長達300多年。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同年,美國依據對西班牙戰爭後簽訂的《巴黎條約》佔領菲律賓。1942年,菲律賓被日本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菲律賓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7月4日,美國被迫同意菲律賓獨立。此後,自由黨和國民黨輪流執政。1965年馬科斯就任二戰後第六任總統,並三次連任。1983年8月,反對黨領導人貝尼格諾·阿基諾被謀殺,導致政局動盪。1986年2月7日,提前舉行總統選舉,貝尼格諾·阿基諾的夫人科拉松·阿基諾在民眾、天主教會和軍隊的支持下出任總統。此後,拉莫斯和埃斯特拉達先後按憲制當選總統。2001年1月,埃斯特拉達因受賄丑聞被迫下台,副總統阿羅約繼任總統。
6. 菲律賓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開始向北美移民。英國後來居上,到1773年,英國已建立了13個殖民地。
7. 西班牙什麼時候殖民菲律賓的
麥哲倫完成環球航海之後,西班牙血腥統治菲律賓
斐迪南·麥哲倫(西班牙文:Fernando de Magallanes;1480年10月17日-1521年4月27日),葡萄牙探險家,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1519年—1521年率領船隊首次環航地球,死於與菲律賓當地部族的沖突中。雖然他沒有親自環球,但他船上餘下的水手卻在他死後繼續向西航行,回到歐洲。
8. 菲律賓被美國殖民多少年
西班牙:1565年到1899年4月11日
美國:1899年4月11日到1942年5月18日
日本:1942年5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
美國:1945年8月15日到1946年7月4日
9. 從16世紀到1946年,哪些國家的殖民統治菲律賓
從16世紀開始,菲律賓先後淪為兩個西方大國的殖民地——西班牙和美國。
1521年,探險家麥哲倫奉西班牙王朝之命,率領遠征隊從美洲向西航行,意外地發現現今的菲律賓。1542年,西班牙探險家魯伊·洛佩斯·德比利亞洛沃斯踏上菲律賓中東部的萊特島和薩馬島,以西班牙王子菲力普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菲力納斯」。「菲力納斯」後來演化成「菲律賓」,用來指稱整個菲律賓群島。1565年,西班牙開始對菲律賓實行殖民統治。它奉行「一手揮長劍,一手執聖經」的策略。
19世紀末,新興的美國為爭奪勢力范圍同西班牙發生戰爭。這時,菲律賓也爆發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戰勝西班牙之後,美國卻於1902年派兵佔領菲律賓,取代西班牙繼續對菲律賓實行殖民統治。從那時起,除二戰期間日本擊敗美國軍隊侵佔菲律賓三年之外,直到1946年7月菲律賓宣布獨立,美國佔領菲律賓將近半個世紀。從時間上說,這雖不及西班牙統治的七分之一,但從政治、文化與心理影響上說,美國卻遠遠超過西班牙,使菲律賓成為美國色彩最濃重的亞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