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菲律賓舞蹈有哪些類型
菲律賓舞蹈的特殊地理環境使它的樂舞文化保持了原有的風貌。菲律賓舞蹈大致分4類:鄉村舞蹈、北部山區舞蹈、南部棉蘭穆斯林舞蹈和西班牙風格的舞蹈。
B. 哪個民族的舞蹈是頭上頂著碗的
蒙古族和維吾爾族都有 你好,戀香婚慶禮儀策劃來回答你的問題,根據你的在新疆有很多舞蹈是用道具的。 頂碗舞:跳舞者頭上頂著盛著水的碗跳舞 .
C. 頂碗舞是哪些民族的舞蹈
頂碗舞是蒙古族的舞蹈。
頂碗舞是蒙古族的一種民間舞蹈,起初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蒙古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頂碗舞也是在他們的婚宴或佳節上常見的一種舞蹈。
頂碗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多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
(3)菲律賓舞蹈頭上頂碗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頂碗而舞現代已經成為中國許多少數民族極為喜愛並極其流行的舞蹈形式,除了蒙古,在新疆、甘肅等地區也有類似的舞蹈。這類舞蹈奇就奇在技與藝的交融性上,對舞蹈演員的要求極高,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訓練。
舞蹈形式是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演員們不但要練就過硬的舞藝,更要具備高超的頂技,而正是這兩者完美和諧的結合與展示,帶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D. 頭頂著碗的是什麼舞蹈是什麼民族的舞蹈
碗盅舞
蒙古族或維吾爾族
1。剛開始練習時把碗綁在頭上,先習慣帶著跳
2.脖子動得少,頭是絕不能有歪斜的
3.現在頂碗舞已並不限定某種舞種,但多為民族舞用,如蒙古舞。
4。頂碗舞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5.以前我們就是把新疆舞和蒙古舞融合在一起,加入頂碗的元素。舞步以大步子加屈膝和轉腰,時而有細碎的小步子,手臂就做大幅度的擺動。其實主要是頭別動(保持頭頂的水平),其他都沒什麼很特殊的。
E. 菲律賓舞蹈有哪些代表作
歡迎勇士凱旋而舉行的盛大儀式中的《本加舞》,即《水罐舞》,是現今菲律賓舞台上原住民文化的優秀代表。《水罐舞》屬於北部山區的民間舞蹈,表現了部落居民男女之間通過舞蹈來尋求配偶的世俗生活場景。由於山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山路崎嶇狹窄,人們用雙手提很多東西出門顯得比較困難,因此當地人喜歡製作大小不同的扁形水罐,把食物、水和日常用品等放入水罐儲存,把它們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放置頭頂,這樣就省去了手臂的很多力氣。人們可以隨時用頭頂著水罐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並且隨時可以享用自己儲存的食物。人們認為頭頂水罐較多、儲存東西較多的女子勤勞質朴,會得到男人的青睞和贊許。而後,《水罐舞》發展成流行於山區的舞蹈,通常在歡迎勇士凱旋的盛大儀式中表演。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水罐舞》是由專門的舞蹈藝術家編排加工過的民間舞蹈,以女演員表演為主,要求演員有很好的頭功技巧,能頂起7—14個大小不同依次疊起的水罐,並且要保持它們的平衡。表演時,女演員排著整齊的隊伍,身著樸素的部落民族服飾,赤腳而行,在頭上頂著高聳的水罐款款而行,在不斷變化隊列時,保持舞步的輕盈優雅和體態的自然,同時以豐富的手勢動作表達多種象徵性的含義。舞蹈隊伍經過英俊健壯的勇士的隊伍時,哪個勇士欲迎娶新娘,便從中挑選自己中意的姑娘。姑娘與同伴們一起頭頂水罐,踏著輕盈的腳步,走在汲水的鄉間。為了展示自己的勤勞靈巧,姑娘把同伴們的水罐全部疊放摞起,那高聳過人的水罐,頂在窈窕俏麗的姑娘頭上,這種以質朴的舉動展示自己能力的抒情方式,不僅情態美妙絕倫,而且行為大膽濃烈、振奮而誘人。勇士們被她們折服了,便以更矯健的舞姿,激動地放聲求愛,直至把舞蹈推向高潮。《水罐舞》同樣取材於部落居民的婚俗生活,但藝術家們處理得濃淡相宜、張弛有序。《水罐舞》以手臂和腳下的動作為主,動作簡朴明確,感情含露得體,令人看起來高雅不俗,賞心悅目,博得觀眾喝彩。
F. 菲律賓代表舞蹈有哪些
這類舞蹈是菲律賓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也是菲律賓獨立後整理加工的舞蹈。大多分布在菲律賓經濟最發達的呂宋平原中部、米沙鄢群島和沿海平原,由於被西班牙長期統治,西班牙的華爾茲、瑪祖卡、雷塔等舞曲逐漸在這些地區廣泛流傳。經過長時間的融合和發展,西班牙的舞蹈逐漸帶上了菲律賓的民族色彩,菲律賓獨立後,經過人們加工整理,這些舞蹈成為最具有代表性「鄉村舞」。鄉村舞的舞姿輕快、婀娜多姿,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久經苦難的菲律賓人民樂觀、熱情、豪爽的性格。它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並得到廣泛的推廣普及,有國舞之稱。這類舞蹈的模仿性強,節奏單一,動作簡單,以腳部的地面動作為主,表演過程中只有一些情緒變化,或激烈或輕松。鄉村舞蹈中著名的有:竹竿舞、班當果舞、鴨子舞、索畢利舞、捕蝦舞、長凳舞等。20世紀以後,由於美國的入侵,西方的輕音樂和交際舞在此地區廣為流行。
1.竹竿舞
竹竿舞在菲律賓被認為是全國性的民間舞蹈。表演時,一對舞者在兩根竹竿之間跳躍,竹竿略高於地面,隨著音樂節奏撞擊在一起。起源於萊特省的竹竿舞實際上是模仿鳥在樹間、草梗或閃避農民設的陷阱時的跳躍動作。舞者在表演時,動作相當優雅,且快速地在竹竿間跳躍。
2.鴨子舞
鴨子舞的起源有一個傳說。傳說一個名叫Kanang的年輕女子是北蘇里高省最優秀的舞者,在一次洗禮接待會上,別人要她跳搖擺舞,她就開始在她的舞蹈中即興模仿了一種鴨子搖擺行走和吸引同伴時濺水到背部的動作。由於其獨特的步伐和迷人的表演,觀眾開始模仿她,由此,鴨子舞在菲律賓廣為流傳。
3.卡里諾薩舞
該舞被視為國舞,是菲律賓人的求愛舞,同時反映了菲律賓人友善、可愛及熱情的性格。「卡里諾薩」是一個詞語,描述的是一個親切、友好、可愛的女人,這個舞蹈用調情的方式,通過扇子和手帕來協助舞者捉迷藏般的動作,舞蹈表演生動、有趣,讓人沉醉在愉悅、活潑的氣氛中。
鄉村舞蹈
G. 頂碗舞的頂碗舞簡介
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多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
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豐富多彩,充分展現蒙古族舞蹈的技藝,智慧和豐富靈活,多變的特點。 NO.1剛開始練習時把碗綁在頭上,先習慣帶著跳。
NO.2脖子動得少,頭是絕不能有歪斜的 。
NO.3現在頂碗舞已並不限定某種舞種,但多為民族舞用,如蒙古舞。
NO.4頂碗舞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5.以前我們就是把新疆舞和蒙古舞融合在一起,加入頂碗的元素。舞步以大步子加屈膝和轉腰,時而有細碎的小步子,手臂就做大幅度的擺動。其實主要是頭別動(保持頭頂的水平),其他都沒什麼很特殊的。 頂碗而舞,是中國許多少數民族極為喜愛並極其流行的舞蹈形式,特別是在新疆、內蒙等地區,歷經悠久歲月的磨礪而愈加受人歡迎。這類舞蹈奇就奇在技與藝的交融性上,對舞蹈演員的要求極高,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演員們不但要練就過硬的舞藝,更要具備高超的頂技,而正是這兩者完美和諧的結合與展示,帶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此外,維吾爾族、傣族、土家族也擅長跳頂碗舞。
H. 頂碗舞的由來傳說,急急急急急
頂碗舞作為民間舞蹈形式的一個分支,它的產生和發展,與歷史、政治和經濟等方面因素有著緊密的聯系。頂碗舞主要存在於蒙古族和維吾爾族中,體現了這一藝術形式在民族交流與民族融合中的生命力。頂碗舞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在各時期融合了本民族特色,同時也體現了這兩個民族相似的審美情趣。
一、頂碗舞的歷史發展
公元三世紀,匈奴人就有了類似《瓶舞》的舞蹈形式。《瓶舞》是一種來源於生活,以器皿為道具,並且帶有一些技巧性的舞姿,因此可以說《瓶舞》與《頂碗舞》在舞蹈形態上有諸多相似之處。西漢初年西域就已被匈奴控制,匈奴樂舞開始傳至西域,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將西域樂舞帶回中原,豐富了百戲的內容。根據《晉書》卷二十三說:「矜手以按杯,反復之,此則漢世惟有盤舞,而晉加之以杯柈反復之也。」可以推斷漢代已有《盤舞》,《盤舞》是北方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以器皿為道具並帶有技藝性的舞蹈形式。西晉時期,女樂雜舞中流行一種《杯盤舞》,有人推斷《杯盤舞》是漢代《盤舞》的發展,而《杯盤舞》和《盤舞》都與今天所看到的《頂碗舞》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唐朝燕樂中的軟舞,其名稱大都是因西域地名而來,其舞蹈也多是從西域流傳而來,如《涼州》樂舞。張祜的《悖拏兒舞》生動的描繪了《涼州》樂舞:「春風南內百花時,道唱梁州急遍吹。揭手便拈金碗舞,上皇驚笑悖拏兒。」 這種托碗而舞的形式正是來自西域少數民族。
元代是頂碗舞的成長期。元代有一種帶有伴唱的獨舞形式,即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倒喇。「倒喇」在蒙古語中的意思為歌唱。清代顏光猷《京都雜詠》載:「倒喇傳新曲,甌燈舞更輕。箏琶齊入破,金鐵作邊聲。」詩中描寫《倒喇》表演者既能演奏,又能歌唱,還能頂燈起舞。《歷代舊聞》記載:「元有《倒喇》之戲,謂歌也,琵琶、胡琴、箏皆一人彈之,又頂瓷燈起舞。」由此可見元代盛行的「倒喇」在舞蹈表演風格和動作形式上與《頂碗舞》極其相似,說明它們有一定的傳承關系。元代的宮廷舞蹈中還有一種酒杯舞,元代詩人楊允孚在他的詩集《灤京雜記》中寫道:「東涼亭下水濛濛,敕賜遊船兩兩紅,回紇舞時杯在手,玉奴歸去馬嘶風。」這種來自回紇部族的持杯而舞與《倒喇》中的頂甌起舞結合,已初具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頂碗舞的舞蹈形態。
頂碗舞在明清時期基本成熟。明代劉侗、於弈正在《帝京景物略》談到:「倒喇者,掐撥數唱,諧雜以渾焉,鳴哀如訴也。」 清人陸次雲在《滿庭芳》詞中描寫倒喇舞道:「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更口噙湘竹擊節堪聽。旋復回風滾雪,搖絳燭,故使人驚,哀艷極,色藝心誠,四座不勝情。這幾句詩生動地描繪了《倒喇》的舞蹈場景。這兩段描述說明《倒喇》這一舞蹈形式不僅被保留著,而且在流傳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音樂舞蹈表演模式。民國時期,蒙古族和維吾爾族依然盛行這種以頂碗為道具的舞蹈表演形式,並且動作仍在不斷完善,最終在民間藝人和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將其動作形式、舞姿形態固定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維吾爾族的民間歌舞藝人康巴爾汗•艾買提便採用這一民間舞蹈素材創作了《盤子舞》,將維吾爾族獨特的舞蹈形式和舞蹈魅力展現在舞台上。蒙古族舞蹈藝術家斯琴塔日哈將鄂爾多斯的《酒盅舞》與杜爾伯特部的《頂碗舞》融合,創編了《頂碗舞》。隨著時代發展,這一古老的民間舞蹈形式也在不斷地發展,維吾爾族和蒙古族舞蹈家們先後用這一舞蹈形式進行創作,使許多《頂碗舞》的舞蹈精品呈現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