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期間日本在菲律賓陣亡人數
據《日本陸海軍事典》統計,日軍在菲律賓就戰死陸軍36。87萬人,海軍11。79萬人,合計48。66萬人。加上軍屬,共計死亡51。8萬人(而據大岡昇平所著的《萊特戰記》稱,日軍在菲律賓的戰斗人員死亡總計達55萬人,非戰斗人員死亡4萬人)。
2. 二戰、日本在菲律賓抓了多少美國兵
菲律賓戰役。
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
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
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中將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3. 日本侵略中國用了多少兵馬
前後300多萬。包括半島的棒子和漢奸偽軍。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之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
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
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前後共歷時3個月。
日軍投入9個師團和2個旅團3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75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12月13日,日軍4萬多攻下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6周內燒殺淫掠,殺死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燒毀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造成了城內幾乎無中國人的驚人局面。
同年9月,日本為奪取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派出10餘萬陸軍展開進攻。國民政府因應組織展開了太原會戰,由於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總部位於不遠的延安。根據9月的國共合作協議,共產黨奉命派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林彪115師協助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進行防禦。
1938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中國國民革命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會戰。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參戰日軍達30多萬人,中國軍隊達110萬人,戰爭中日本損失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由此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
1939年2-6月,日軍相繼攻佔海南島、南沙群島和汕頭等地。7月,日軍用14萬兵力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進行長達兩個月的9路圍攻,打死打傷我民眾15萬餘人,糧食被焚劫一空。日軍還乘晉察冀邊區淫雨成災之機,決堤淹沒1萬多個村莊,使300萬人淪為災民。10月,日寇2萬多人分12路圍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1月,日軍攻陷南寧。
12月,日本與汪精衛在滬簽訂把中國完全變成日本殖民地的《日支新興關系調整要綱》,其主要內容為:將東北割讓給日本;綏遠、察哈爾、山西北部、華北、長江下游和華南島嶼由日軍長期佔領,中央至地方政府由日本監督;偽軍警察由日籍教官訓練;偽政府經濟由日控制;一切資源由日開發;禁止一切抗日活動。
1940年5月,日軍對重慶城進行了20多天的轟炸,死傷者無數,半個山城被炸毀。
從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軍逐步把主力轉移到解放區戰場,動用50多萬兵力對我華北根據地進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規模的掃盪,再次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導致我八路軍官兵傷亡10餘萬人。
1941年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這一度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士氣。
1941年8月,日軍集10萬以上兵力,採用「鐵壁合圍」、「梳篦式清剿」等戰術對晉察冀北嶽區進行空前大「掃盪」,燒毀我房屋15萬余間,搶掠糧食5800多萬斤,殘殺虜掠我國同胞2萬餘人。
隨著汪精衛等投日,幾十萬敵後的地方軍閥部隊投日,也有一部分不滿意國民政府者投向共產黨的部隊。共產黨成為敵後游擊戰的重要力量。
1941年-1942年日本把75%的侵華日軍用來對付我抗日根據地,頻繁向晉察冀等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千人以上的「掃盪」達170餘次,投入兵力共達83萬。
1942年春,日軍在冀熱遼區製造無人區,使大片土地荒無人煙,近50萬中國人過著非人的生活。5月,日軍五萬兵力對冀中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盪。
1943年秋,日軍以4萬多兵力在河北省阜平縣平陽村一帶瘋狂掃盪87天,屠殺中國村民700多人,燒毀房屋5000多間。
1944年4月,日本發動豫湘戰役,至8月先後佔領鄭州、長沙、衡陽等地。9月,日軍發動柳桂戰役。 12月,日軍攫取了大陸交通線。
從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外,我國其它省份皆遭日軍鐵蹄蹂躪,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共達620多億美元,凍死、餓死者不計其數,被抓到日本的華工大約1000多萬,從1874到1945日本侵華時期,中國非正常死亡累積人數至少達2.8億,經濟損失50萬億美元。
4. 菲律賓戰役的戰役兵力
參加菲律賓戰役的日軍有第14軍團(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飛機300架)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哈特上將,主要類型的戰斗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菲律賓戰役,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中將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美軍憑借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了南海,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許多基地。
5. 二戰、日本侵略菲律賓的過程,和用了幾個月的時間
1941年12月8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僅僅10個小時,日軍就對美國控制下的菲律賓發起了進攻。成功地偷襲了克拉克和伊巴兩美軍基地後,又在11日對阿巴里機場大肆轟炸。不及一星期,菲島的制空權已操在日本人手中。日方在空中佔了優勢後,即准備進攻菲律賓。同月17日,侵菲主力部隊由高雄、基隆、馬公三處出航。7天後,憑藉艦隊炮火之掩護,在呂宋島的拉蒙灣和仁牙因灣靠岸。拉蒙灣的登陸,本來以為困難重重,結果卻很順利地上了岸,而是在仁牙因灣遭遇到許多料想不到的難題,最終得在嘗了不少苦頭後,才成功登陸。未開戰前,日本人估計菲島比馬來亞容易佔領。可是,實際情況剛好相反。日軍花了近三倍的時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於1942年5月6日把美人趕出菲律賓。前後五個月
6. 聽說太平洋戰爭中菲律賓日軍損失了50萬,是怎麼回事,山下奉文的軍隊全軍覆沒了嗎,日本南方軍都在干嗎
一開始的時候,日本人得出的結論是菲律賓是美國人必攻之地,山下奉文定的策略就是盡量在最大的呂宋島和美國人打持久戰,讓美國人盡量流血,不得不做到談判桌上
可後來出了台灣海空戰這事,海軍對外宣稱是:全殲哈爾西的航母編隊,這消息把南方軍和大本營給忽悠了,一下子改了決定,覺得美國人沒了海空火力支援,沒太大優勢,准備在萊特島和美國人大決戰。為此調集大部隊向萊特島集結:
其中第30師團的兩個聯隊從棉蘭老島出發增援,第102師團主力從宿務島出發增援,第26師團,第68旅團和第8師團的一個聯隊從呂宋島出發增援,最有想像力的是第一師團居然是從上海來增援的。
來增援的部隊除了第一師團和第30師團的一個聯隊登陸成功之外,其餘基本上都被美軍海軍在海上管制起來了,山下奉文的老搭檔,馬來作戰時的第25軍參謀長,現在是第35軍司令官的鈴木宗作中將也在從宿務島前往萊特島增援的途中被美國人在海上「做塌勒」。
結果在萊特島,日本部隊被老美火力暴打,損失慘重
其後,在棉蘭老島,雖然山下奉文想盡辦法,但兵力、火力均落後老美,打到後面只能撤入山區
由於缺少後勤,大量士兵餓死在山裡
最後基本全軍覆沒
7. 日本在什麼時候佔領過菲律賓
菲律賓戰役
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印度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北望中國台灣,南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扼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亞洲最大的空軍、海軍軍事基地,構成日軍南進的障礙並威脅日本本土安全。日軍企圖攻佔菲律賓群島,奪取美軍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進攻荷屬東印度創造條件。日軍計劃以駐台灣的航空部隊實施航空火力突擊,消滅美駐菲航空兵主力,奪取制空權;同時先遣部隊在海軍支援下在呂宋島多點登陸並佔領機場,航空兵適時前移,以保障陸軍主力在林加延灣登陸並佔領馬尼拉;在南部佔領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隨後南北對進佔領菲律賓全部島嶼。
參加這次戰役的日軍有第14軍團(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飛機300架)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哈特上將,主要類型的戰斗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戰役開始時,日軍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呂宋)海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於12月8—9日摧毀了美軍在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斗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倖免。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了制空權後,乘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
12日,第16師木村支隊(約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佔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准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戰役的主要目的業已達到。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79500人)撤向巴丹半島。
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斗。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同日,日軍佔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日軍攻佔巴丹半島後,對科雷希多島連續實施炮擊和轟炸。5月2日,日軍對該島實施火力准備,5日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路登陸,對島上要塞發起攻擊。1.5萬名美菲軍依託坑道工事抗擊,並組織敢死隊展開白刃戰。6日,日軍後續部隊投入戰斗,溫賴特率美菲軍余部投降。7日,日軍佔領該島。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
點評: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8. 二戰中珍珠港事變後日本攻佔菲律賓時,麥克阿瑟指揮的遠東軍兵力有多少
1941年12月10日,日本開始進攻菲律賓。麥克阿瑟指揮的遠東軍僅有美軍1.9萬人,菲律賓軍1.2萬人,另外還有10餘萬當地民兵。空軍僅剩下菲律賓軍隊的150架飛機,海軍只有一支小艦隊。
9. 日軍怎樣攻佔菲律賓
菲律賓是一個島國,由7000餘個大小島嶼組成。它位於中國的東南,西瀕南海,東臨太平洋,是太平洋和南中國海、印度洋的交通要沖。地理位置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菲律賓仍是美國的殖民地,其最大島嶼呂宋島上有美國在遠東最大的空海基地克拉克和甲米地,也是美國在遠東和日本進行爭奪的戰略要點。
日軍對菲律賓的作戰企圖,是攻佔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和棉蘭老島,將美軍逐出遠東,以便支援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作戰,控制日本本土到南洋之間海上交通線。鑒於駐菲美軍有一定空海實力,日本認為,對菲律賓作戰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首先殲滅美駐菲空軍。因此,日軍作戰計劃規定,戰爭初期首先奪取制空權,在開戰之後三天內殲滅美空軍主力,同時在呂宋島實施多處登陸,佔領機場,以保障主力在仁牙因灣登陸,佔領馬尼拉。在群島的南部則佔領第二大島棉蘭老島,最後佔領菲律賓群島的全部島嶼。參加作戰的日軍是由本間雅晴中將為司令的第14軍,下轄2個師團、1個旅團共5.7萬餘人。直接支援作戰的有海軍第3艦隊和第11航空艦隊,陸軍第5飛行集團,共有各型作戰艦只43艘,陸海軍航空兵飛機500架。此外,還有南方方面軍的直屬部隊和進攻馬來亞的部隊進行支援。以上部隊分別在台灣和帛琉群島集結,准備登陸。
美國在制定遠東和太平洋地區作戰計劃時,對菲律賓的堅守缺乏信心。美國預計,一旦日、美發生對抗,日本將對菲律賓發動突然進攻。由於美、菲之間遠隔太平洋,美國在一定期間內難以從國內進行增援,菲律賓的防禦主要依靠現有駐菲美軍和當地部隊。1941年7月,美國在菲律賓成立了遠東美軍司令部,由麥克阿瑟上將任司令,並開始向菲增派人員和武器,同時繼續構築在呂宋島的巴丹半島和哥黎希律島的工程,但為時已晚,整個防禦計劃要到1942年2月完成。當戰爭爆發時,美菲軍兵力共有陸軍約13萬餘人,其中美軍1.9萬人,菲軍約11.2萬人,飛機200架,海軍1個混合艦隊,即亞洲艦隊,作戰艦只45艘。
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海軍航空隊飛機500架先後從台灣起飛對呂宋島美空軍基地進行轟炸。當日機飛臨目標上空時,一度升空戒備的美機正降落休息,結果美國停放在馬尼拉附近的克拉克和尼古拉機場上的200架飛機被炸毀約100架,日軍一舉取得了空中優勢。同日,日軍一個營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12月10日,日軍分別在甘米銀島和呂宋島北端的阿帕里登陸,11日在維甘登陸。12日從帛琉群島出發的日軍在呂宋島東南端的黎牙實比順利登陸。在呂宋島南北登陸的三支部隊分別奪取了阿帕里、維甘和黎牙實比三處前進機場,並向馬尼拉方向實施合擊。與此同時,日本航空兵繼續打擊美海空軍力量。12月10日至12日,日機轟炸馬尼拉灣的甲米地和蘇比克灣的烏朗牙坡海軍基地,炸沉美艦艇4艘,炸毀海軍巡邏機四分之一。至12月17日,美國把在菲律賓僅剩下的17架B-17型轟炸機全部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了制空、制海權。12月22日,日軍約1個師團在馬尼拉西北的仁牙因灣登陸。24日,日軍約1個聯隊在馬尼拉以東的拉蒙灣登陸。兩支登陸部隊對馬尼拉實施了向心突擊。在呂宋島登陸過程中,日軍於12月20日以1個聯隊的兵力在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登陸,迅速佔領了納卯以後,於25日在和樂島登陸。17天之內,日軍成功地實施了九處登陸。
美、菲部隊雖有13萬之多,但其中11萬名菲軍系倉促組成,裝備很差,缺乏訓練。菲律賓海岸線漫長,薄弱處很多,防不勝防。麥克阿瑟雖信心十足,決心保衛整個菲律賓群島,將全部島嶼劃為5個防區,建立防禦部署。但由於對日軍的作戰缺乏了解,兵力分散,在日軍登陸時,被動應付。特別是美、菲軍缺乏海空支援,戰鬥力大減。在日軍迅猛突擊下,部隊很快瓦解,馬尼拉的防線也被迅速突破。12月26日,麥克阿瑟下令撤出馬尼拉,將部隊集中於巴丹半島的預設陣地進行抗擊。日軍沒有緊追美、菲退卻的部隊,仍按原作戰方案向馬尼拉推進,並於1942年1月2日攻陷馬尼拉。
1942年1月10日起,日軍向巴丹半島美軍陣地發動進攻。此時南方方面軍已將第5飛行集團和陸軍1個師團調出准備進攻緬甸和參加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作戰,侵菲日軍戰鬥力大為下降。加之地形不熟,熱帶病流行,這次作戰傷亡和疾病減員較大。1月28日,日軍被迫停止進攻。4月3日,日軍在得到2.2萬人和飛機、火炮的增援後,對巴丹半島發起第二次進攻。美軍由於所期待的增援落空,病員很多,麥克阿瑟也於3月10日奉命去澳大利亞組織西南太平洋美軍司令部,美軍士氣更加低落。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向日軍投降。投降的美、菲軍被迫從巴丹半島南端的馬利維爾斯步行到聖費南多俘虜營,行程1000餘公里,飢病交加的戰俘隊伍在烈日下行軍,沿路倒斃甚多,加之押送的日軍任意虐待殺害,死亡達數千人。美國人稱這次行軍是「死亡行軍」。
日軍攻佔巴丹半島之後,對哥黎希律島連續實施猛烈的炮擊和轟炸。5月5日,日軍渡過海峽在哥黎希律島登陸,接替麥克阿瑟指揮的美軍少將溫賴特於6日廣播了投降書,駐島美、菲軍1.5萬人成為日軍戰俘。隨後,南部其他島嶼的美菲部隊也大部投降,一部潰散或潛入山林。日軍在進攻菲律賓的作戰中死傷約1.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