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代稱我國的南海為什麼
漢代文獻一般稱我國的南海為漲海。
中國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清代逐漸改稱南海。南海諸島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南海中國大陸海岸線長5800多公里,沿海地區包括廣東、廣西和海南、台灣。南海北部沿岸海域是傳統經濟魚類的重要產卵場和索餌場。
相關如下:
南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該海域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領海總面積約21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近海中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
南海南北縱跨約2000公里,東西橫越約1000公里,北起廣東省南澳島與台灣島南端鵝鑾鼻一線,南至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西依中國大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東抵菲律賓,通過海峽或水道東與太平洋相連,西與印度洋相通,是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閉海。
2.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呀
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子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 得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由於飲食文化的傳播,早在古代時,我國製作粽子的技術就傳到了國外,因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吃粽子的,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歡慶聖誕節,一邊吃粽子,甚至連一些已經出嫁的女兒,在這天也要趕回娘家,再來嘗嘗母親親手製作的粽子。
緬甸人也愛吃粽子。在端午節,他們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誘人,軟軟的,甜甜的,別有風味。
日本的端午節是在陽歷的五月五日,他們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狀酷似鍾形。
馬來西亞人包的粽子,形狀很像我國廣東的粽子,其特點是個頭較大,除鮮肉粽、火腿粽外,還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3. 南海在漢代南北朝時叫什麼
漲海。東漢時期人們稱呼現在的南海為漲海,根據記載可以推出這個名字一直被使用到南北朝。南海位於我國大陸的南方,它有兩百一十萬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積為我國領海,是我國面積最大、水深最深的近海。
唐朝時逐漸改稱為南海,直到今天。南海海域面積有356萬平方公里,有超過200個無人居住的島嶼和岩礁,當然,這都是現在我們才知道的,古代人他們對南海的詳細情況並不了解。
(3)菲律賓漢代叫什麼材料擴展閱讀
漢朝時中國人最先發現了南海,並與之命名,那時侯越南還是漢朝的一個郡,屬於中國領土。而菲律賓島上都還是土著人,光屁股到處跑那種。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今天的海南三亞設置了珠崖郡,在今天的海南儋州設置了儋耳郡,南海就屬於這倆郡管理,這是對南海訴諸主權的象徵啊。那時候中國的漁民就經常到南海打漁了。
中國歷朝歷代都是這么過來的:海南島的漁民們愉快地在南海打漁,越南、菲律賓從來沒說過什麼。
4. 為什麼東南亞姓吳的比較多
吳姓人移居東南亞一帶始自元明時期,那時東南亞叫南洋。菲律賓的吳姓華人家族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來自廣東、台灣地區的吳姓人,但遷移時代較晚。據統計,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大約有五萬多華僑華人,其中吳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紀以來,吳姓人的影響逐漸擴大。1904年成立的馬尼拉商會,吳克誠是發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晉江移民到菲律賓的。後來,吳克誠成了當地維護華人權益運動的領袖。抗日戰爭時期,菲律賓華人組織了「菲律賓華僑抗敵委員會」,成員中有吳姓人吳道盛等人,其下屬抗日游擊隊福建隊的指導者也是吳姓人吳揚。由此可見吳姓人在菲律賓的影響。
5. 菲律賓在漢朝時叫什麼
呂宋在古代是菲律賓的古國名,即今菲律賓之呂宋島,主要指馬尼拉及附近
6. 漢代香料從何而來其用途及其文化意義是什麼
香料的產地多在域外,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漢代從域外輸入了香料,並移植了某些芳香植物,如胡椒、龍腦香、迷迭香、乳香、安息香、蘇合香、沉香、丁香等。這些香料不僅豐富了漢代以來中國上流階層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也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不同香料傳入時間和傳播途徑均有差異,需要通過對文獻材料和考古發現研究分析,方可確切了解沿絲綢之路而來的諸多香料如何促進了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互動,從而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溝通。
一、漢代香料的輸入及其用途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辟為域外香料的輸入提供了條件。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材料可知,漢代時香料有的經陸上絲路從西域傳入,也有的經過海上交通從南方海外傳入。
蘇合香用途很廣,漢代人對蘇合香已有較多的了解,並應用於宮廷。《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大秦國出蘇合香,並雲:“合會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西晉傅玄《鬱金賦》有“凌蘇合之殊珍”之句,稱之為“殊珍”,意謂來自域外。《梁書·諸夷傳》“中天竺國”條以為蘇合乃“大秦珍物”,說中天竺“西與大秦、安息交市海中”,所以國中“多大秦珍物”,其中包括蘇合。關於蘇合香之製作,書中記載“蘇合是合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蘇合香對醒腦開竅有奇效,又能清熱止痛,作外敷葯。
宋人趙汝適《諸蕃志》雲:“蘇合香油出大食國。”“蕃人多用以塗身,閩人患大風者亦仿之,可合軟香及入醫用。”沉香,中國古代文獻中有時寫作沈香、瓊脂。沉香氣味香如蜜,所以又稱為蜜香。入水下沉,又稱沉水香。印度、緬甸及柬埔寨、馬來半島、南中國、菲律賓、摩鹿加群島等地皆產沉香木。《諸蕃志》雲:“沉香所出非一,真臘為上,占城次之,三佛齊、闍婆等為下。”這些地方皆在東南亞一帶。
沉香木是一種綠喬木,只有樹齡二十年,或五六十年以上的樹,枝幹腐朽,其木心部分凝聚了樹脂的木材,才是所謂沉香。沉香的採集非常危險,必須經過原始森林,穿越山崖,因此十分珍貴。古印度葯書中曾記載焚燒沉香,其熏煙可使身體染上香味,並可用來作為治癒外傷及傷口的葯材,有鎮痛作用。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成帝時趙飛燕被立為皇後,其妹趙合德遺飛燕書,並送禮致賀,禮品中有沉水香。後來的小說《趙飛燕外傳》大約由此生發,多處寫到此香。
安息香,原產於古安息國、龜茲國、漕國以及阿拉伯半島地區,唐宋時因以舊名。《新修本草》曰:“安息香,味辛,香、平、無毒。主心腹惡氣鬼。西戎似松脂,黃黑各為塊,新者亦柔韌。”據說該香是從安息香樹傷口處流出的樹脂凝固而成,中國原從波斯商賈手中購買此香,蘇恭《唐本草》說它出於西戎,當指古代波斯,後來改從東南亞購進,所以李珣《海葯本草》說它生於“南海波斯國”。
《諸蕃志》雲:“安息香出三佛齊國,其香乃樹之脂也。”安息香是中國較早從海外進口的香料,《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八雲:“安息香樹,出波斯國,波斯呼為辟邪。樹長三丈,皮色黃黑,葉有四角,經寒不凋。二月開花,黃色,花心微碧,不結實。刻其樹皮,其膠如飴,名安息香。六七月堅凝,乃取之。燒之通神明,辟眾惡。”李時珍說:“此香辟惡,安息諸邪,故名。或雲:安息,國名也。梵書謂之拙貝羅香。”漢代文獻稱波斯之地為安息國,魏晉以後安息國不復存在,而稱此地產香料為安息香者,可能沿襲漢代舊稱。
據此推測,安息香應該在漢代已經傳入。
鬱金香,別名郁香、紅藍花、紫述香、洋荷花、草麝香。由於地中海的氣候,鬱金香形成了適應冬季濕冷和夏季乾熱的特點,但其確切起源已難於考證,現時多認為起源於錫蘭及地中海偏西南方向的地區。鬱金香所散發的香氣使人為之傾倒,姿態高雅脫俗,清新雋永。
西晉傅玄《鬱金賦》則把鬱金與外來的蘇合香相比,“氣芳馥而含芳,凌蘇合之殊珍”,暗示鬱金也是來自域外的殊珍。西晉左芬《鬱金頌》則明言從域外傳入,“伊此奇草,名曰鬱金,越自殊域,厥珍來尋”。《梁書·諸夷傳》“中天竺國”條特別強調:“鬱金獨出罽賓國,華色正黃而細,與芙蓉華里被蓮者相似。國人先取以上佛寺,積日香槁,乃糞去之。
賈人從寺中征雇,以轉賣於他國也。”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陳藏器曰:“鬱金香生大秦國,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四月、五月採花,即香也。”鬱金香漢代時已移植中國,東漢朱穆曾專門作《鬱金賦》雲:“眾華爛以俱發,鬱金邈其無雙。比光榮於秋菊,齊英茂乎春松。”朱穆是東漢中晚期人,其賦中並未提及鬱金香來自何處,說明這種異域花種已為人們司空見慣。
結 語
漢代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時期。漢武帝時代開拓了絲綢之路,使中國與域外的交通得到空前發展。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中外文化交流得以有組織、有規模地展開,各種香料的輸入是這個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高潮的重要表現。漢代從域外輸入的器物產品和香料品類豐富了漢代社會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對漢代社會產生了潛在的深刻影響。
盡管香料屬於生活的奢侈品,香料的輸入起初更多地為上層貴族統治階層服務,但是這些舶來品隨著中外交流的開展影響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物質成果和精神產品的互通有無,促進人類相互間的認知和不同文明的互動,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不斷躍升。香料的傳播不僅豐富和改善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而且也推動了世界各民族的互相認知和世界文明的進步。
7. 漢代的資料
西漢:
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於漢高祖劉邦,終於孺子嬰,共12帝。
西漢是我國第一個統一強盛的帝國。在西漢統治的二百多年的歷史中,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採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歷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綉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辟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 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並不亞於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自高祖劉邦創建以來,使中國一度成為強盛、富饒的大帝國。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東漢: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故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許可權;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89年,漢章帝薨,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統治權利完全落於章帝皇後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和帝於公元92年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 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統治,加之自和帝劉肇以來歷代漢帝都寵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形成東漢王朝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後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後,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事實上獻帝即位後並無任何權利,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統一的王朝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後,獻帝又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製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製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他創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東漢王朝前後歷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8. 中國四大發明是怎麼發明的
四大發明分別是:指南針,火葯,造紙術,印刷術 。
一、火葯的發明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人類最早使用的火葯是黑火葯,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一千多年前發明的。它的發明,聞名於世,被稱為我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之一,在化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火葯的最主要成分是作為氧化劑的硝石。成書於秦漢之際的《神農本草經》中已把硝石列為上品葯,即在此之前已經具備了發明火葯的物質基礎。秦漢之際也是煉丹術開始盛行之時,方士們為了煉制仙丹妙葯,把各類葯物彼此配合燒煉。五金、八石(各種礦物葯)、三黃(硫磺、雄黃、雌黃)、汞和硝石都是煉丹的常用葯物。其中汞與三黃合煉而得丹砂是煉丹家們的得意之作。但若用硝石與三黃共煉必將燃燒爆炸,因此導致火葯的發明。就在火葯發明之後,也曾被引入葯類,《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更重要的原因是火葯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葯的實踐中。
火葯觸火即燃,在較密閉的容器中,還會發生爆炸,其化學反應式近於:2KNO3 + 3C + S = N2(+ 3CO2 (+ K2S + 169千卡,還有少許CO、K2CO3 、KSO4,體積很小的火葯,燃燒時產生大量的氣體和熱量,體積突然膨大,增至幾千倍,因而在密閉的容器中,會爆炸,同時因產生K2S等固體產物,並加雜著未完全燃燒的炭末,所以能看到冒黑煙。
火葯燃燒爆炸的原理,現在的人們不難理解,但在古代,這卻一直是個謎,現在人們製取火葯也很容易,民間流傳的「一硝二磺三木炭」,就是火葯的簡易配方。這方法也不知歷經了多少年代,勞動人民付出多少血汗,才摸索總結出來。火葯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它又是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而逐漸完善的。
火葯的發明與煉丹分不開。我國的煉丹家早就接觸過火葯的原料--硝石、硫磺及木炭等物質。這些物質在混合過程中,稍不小心就會著燃燒。古人對組成火葯的三種主要成分的性質有個認識過程。
認識炭、使用炭較早。在商、周,人們已廣泛用木炭來冶煉金屬,明了炭是較木柴更好的燃料。伐薪燒炭,遂成農民的一種副業,硫磺有天然存在,但人們接觸它,較早的是冶煉中逸出的二氧化硫和溫泉中的硫。因為它直接地刺激人們的感官,就在這種接觸中,逐漸認識硫的一些性能,除了了解它對某些皮膚病有特別的療效外,還認識到硫的一些化學性質。特別是認識到硫與汞化合生成硫化汞,與天然品接近。這種性質很受從事煉丹的方士的器重,在他們妄圖用汞煉制「金液」、「還丹」的過程中,常使用硫,在這種活動中,進一步了解到硫含有猛毒,著火易飛,很難「擒制」。
怎樣使其葯性緩和呢?人們採取了所謂的「伏火法」,即將硫與其他易燃物質混合加熱或燃燒,使葯性發生變化的方法,火葯發明與這種硫磺伏火的實驗有密切關系。硝的引入是製取火葯的關鍵,古人掌握最早的硝,大概是年久的牆腳房根下的土硝,隨著生活實踐,人們認識了硝石,將硝石在赤炭上一試,即現火焰,其化學反應式約為:4KNO3 + 5C = 2K2CO3 + 3CO2 (+ 2N2 (。在這個反應中,硝石是氧化劑,正因為硝石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能與許多物質發生作用,所以在煉丹中,常用硝來改變其他葯品的性質,就在使用硝石的過程中,人們還掌握了區別硝石與朴硝(Na2SO4)的方法,南北朝的陶弘景就指出:「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硝石也」。這與近代用焰色反應來鑒別KNO3是相似的,人們的這點認識,為爾後的大量採用硝石創造了條件。
對炭、硫、硝三種物質性能的認識,為火葯的發明准備了條件。由於醫葯學和煉丹活動的發展,至遲在唐代,人們在使硫磺伏火的實驗中,發現點燃硝石、硫磺、木炭的混合物,會發生異常劇烈的燃燒。在《朱家神品丹法》卷五中,轉載有唐初醫葯兼煉丹家孫思邈的「伏硫磺法」。由此記載可見,那時孫思邈已掌握了硝、硫、炭混合點火會發生劇烈反應的特點,因而注意採取措施,將容器埋入地下,並控制反應速度,防範爆炸,這顯然是經過反復實踐的經驗總結。
有記載,託名西晉鄭思遠所撰名為《真元妙道要略》的一本煉丹書里,就曾談到:有人將硫磺、硝石、雄黃(As2S3)和蜜合起來一起燒,結果火焰升起,把臉和手燒壞,而且直沖屋頂,把房子也燒了。這類實驗的多次進行,經驗的不斷積累,認識的逐步提高,使人們終於掌握了火葯的配製。同類的實驗在唐代中期的《鉛汞甲辰至寶集成》卷二中也有記載,並且記載有關於失敗的教訓,也從而學會利用這種混合物的燃燒爆炸性能。
二、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三、造紙術的發明
紙,作為書寫材料,並不是從來就有的。相傳中國上古曾有過結繩記事的時代。那時,連文字也不曾有,更談不上書寫文字的紙張了。
商、周時代文字已經成熟,可還不曾有紙,我們的祖先就想出了各種記錄文字的辦法。他們起初是把文字鐫刻在烏龜的腹甲和牛、羊等動物的胛骨上。刻在這些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春秋戰國以後,我們的祖先又開始使用新的記載文字的材料——簡牘和縑帛。簡牘是幾種東西的總稱。把竹子、木頭劈成狹長的小片,再將表面刮削平滑,這種用作寫字的狹長的竹片或木條叫做竹簡或木簡,較寬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牘或木牘。簡的長度不一樣,有的三尺長,有的只有五寸。經書和法律,一般寫在二尺四寸長的簡上。寫信的簡長一尺,所以古人又把信稱為「尺牘」。
我國最早的紙是用什麼原料做成的呢?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的我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里談到「紙」的字源時說:「紙」從系旁。這說明,早期的紙與絲有關。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植桑養蠶,繅絲織絹了。商代以前就種桑養蠶,到西漢前期,絲織在社會經濟中已佔有重要的地位。當時,一般用較好的蠶繭抽絲織綢,用剩下的較差的繭子做絲綿。做絲綿時,先把繭子煮爛、洗凈,然後放到浸沒在水中的蔑席上捶打,直到繭衣被捶得稀爛,接著把連成一片的絲綿取出,這就是漂絮。漂絮之後,蔑席上還必然會有一層互相交織的亂絲貼著,漂絮的次數多了,當把蔑席涼干後,它上面就附著一層由殘絮形成的薄薄的絲片。人們把它剝下來,發現它同縑帛相近,可用作書寫,古人稱之為「赫蹄」。 赫蹄的製作方法給了人們很大啟發,是我國古代造紙術的重要開端。經過不斷的摸索、試驗,終於成功地發明了植物纖維紙。
植物纖維紙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古籍上沒有記載,但是在193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羅布淖爾的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了一片西漢宣帝時期的麻紙。1957年在陝西西安灞橋一座西漢墓葬里,發現了一疊麻紙,經揭剝分成80多片。因出土於灞橋,故稱「灞橋紙」。其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伴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的祖先不斷地在尋找新的書寫材料,最終發明了理想的書寫材料,那就是紙。我國造紙術的發明,長時期以來一般都歸功於東漢時的宦官蔡倫,這是因為《後漢書·蔡倫傳》明確記載:「自古書契多編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蔽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以用焉,故天下咸稱『蔡倫紙』。」
但比《後漢書》成書更早的《東觀漢記·蔡倫傳》中,則沒有說明紙是蔡倫發明的。《漢記》的作者劉珍、延篤等人都是蔡倫的同時代人,在唐以前《東觀漢記》一直被視為東漢的「正史」。其中只是說「蔡倫典尚方作紙」,就是說當蔡倫任尚方令時曾主管尚方(宮廷御用的手工作坊)造紙。盡管《東觀漢記》在宋代以後已散佚,但從隋、唐人的類書引語中仍可查得其原文。由此可見,「蔡倫發明造紙」的提法不是很確切的。
本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實踐,也動搖了蔡倫發明紙的說法。首先是1933年,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泊漢代烽燧遺址上發現了一片古紙,這是一片麻紙,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紙面可清晰見到麻,在同一遺址中還發現有漢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簡,因此,該紙當為西漢時期的文物,比「蔡倫造紙」的公元105年早了一個半世紀。
其後是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再次出土了比新疆羅布泊的紙還要早約一個世紀的西漢初期的古紙,而且有數十張之多,經科技史專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驗,確認此灞橋紙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所製成。因而是世界現存最早的植物纖維紙。1973-1974年在甘肅省居延的肩水金關漢代遺址中,再一次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紀時的麻紙。這些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早在西漢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
以上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初期,我國已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文字和繪圖,這比蔡倫早了兩三百年。但早期的西漢麻紙比較粗糙,不便書寫,到了公元後二世紀,在宮廷中任尚方令的蔡倫,憑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監制並組織產生了一批良紙。蔡倫雖然不是紙的最早發明者,但他改進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倫在歷史上是作為紙的監制者和推廣者的身份出現的,他的這些活動對造紙術的發展是有利的,因此也不應完全抹殺他的作用。
漢代的麻紙製造過程,根據科學工作者的模擬實驗,大體是將麻頭、破布等材料先用水浸濕,使之潤脹,再用斧頭剁碎,放在水中洗去污泥、雜質,然後用草木灰浸透並蒸煮,原留於造紙原料中的木素、果膠、色素、油脂等雜質可進一步除去,再加以清水洗滌後,即送去舂搗,搗碎後的纖維在水槽中配成懸浮的漿液,再用濾水的紙模撈取紙漿,濾水後曬干即為成品紙,經必要的砑光,即可用於書寫。
由此可見,漢代的勞動人民用這些簡陋的設備,從紡織品廢料中製成植物纖維紙。確實是件了不起的事,是化學史上一項重要發明。
四、印刷術的發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印刷術是按照或圖畫原稿製成印刷品的技術。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現在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 亦稱「雕版印刷術」) 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 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刻版印刷術最早出現在洛陽。在造紙術改進60年後出現刻版印刷術,僅供皇帝御用。
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六世紀下半葉到七世紀上半葉的隋唐之際,另出現了雕版印刷。開始時主要在民間使用,特別是用於家家歷書、農書和醫書等印刷。到了九世紀,出現了大規模的雕版印刷。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平民畢升發明了泥活字,開始了活字印刷的歷史。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左右,王禎創造了木活字,並發明了能夠轉動的排字盤,這一創造把活字印刷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中國古代的印刷工匠還創造了套色印刷。此外,用銅牆鐵壁、錫、鉛等金屬活字的印刷也很發達。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它全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王+介)為二親敬造普施」題記。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
現。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隋唐時,我國的刻版印刷術先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後又輾轉傳至非洲和歐洲。直至公元14世紀末,歐洲始有刻版印製品。
9. 中國在古代是如何稱呼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與哪些海上貿易
一、中國古代對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稱呼:
一)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二)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三)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四)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
五)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六)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七)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八)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
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九)孟加拉國:Bengal
曾用名:East Bengal 東孟加拉 / East Pakistan 東巴基斯坦
來源:本是印度的一部分。Bengal 是印度最大的民族之一,聚居在恆河下游,於是就把這片區域稱為 Bengal,首府加爾各答。Bengal 的宗教信仰極其復雜,西邊的多信印度教,東邊的多信伊斯蘭教。於是變一分為二,東西分治。
十)尼伯爾
中國古稱:泥婆羅
來源:在當地的尼瓦爾語中,Nepal 意為「崇山之中的國家 」。
十一)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丵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
十二)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
二、中國古代海上貿易:
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早在秦漢之前,中國已同近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漢代商船已遠達印度東南海岸,並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貿易關系。
魏晉時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孫吳同印度支那半島諸國也經常有貿易往來。南北朝時期,中國同沿中印航線各國的貿易更為頻繁。
隋唐時期,中國商船的遠航已由印度半島延伸至波斯灣。中國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等國的貿易頗為發達。唐代同日本、朝鮮的貿易也十分活躍。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繁榮。
明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個亞非國家,中國船隊直達東非海岸。這一壯舉,使中國古代官方貿易達到高峰。明中葉後至清代前期,中國海外貿易因「海禁」和「遷界」而走向衰落。
(9)菲律賓漢代叫什麼材料擴展閱讀: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2017年0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