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麥克阿瑟是幾星將軍
1944年12月25日,晉升為五星上將
1897年6月,他成為西得克薩斯軍事學院的第一名畢業生。
年輕的道格拉斯榮獲了約翰斯頓主教所能頒發的最高學術獎——學院金質獎.
他為隊長的得克薩斯足球隊以堅不可摧名噪一時,在那個學校范圍,從來沒有任何足球隊能攻進他球隊的大門!
1899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西點軍校。他得了93·3分,第二名還不到80分。
1903年6月,以平均98.14分的成績從西點軍校畢業,並被破例授予上導尉軍銜。據說是歷年來西點學員所取得的最高成績.
1918年7月,率領「彩虹」師出征歐州。成為軍中歷史上最年輕中的准將!在殘酷的戰場上,不斷經歷死亡的威脅。最終獲得全軍中最多的勛章,包括銀星勛章和紫心勛章。
1919年6月,擔任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被人稱為「西點之父」。
1922年,前往菲律賓擔任駐菲美軍總司令。
1928年,擔任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在這次奧運會中,美國隊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
1930年,出任陸軍參謀長。成為美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成為當時軍隊中唯一的四星將軍。
1937年前往菲律賓擔任奎松的軍事顧問。成為菲律賓的元帥,亦是美軍中唯一被外國任職為元帥的人。
1941年7月,根據羅斯福總統的命令,被重新召喚服役,並擔任美軍遠東部隊總司令。
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麥克阿瑟率部開始菲律賓保衛戰。
1942年,獲取國家的最高榮譽~~~國會榮譽勛章。
1942年4月18日,被任命為太平洋西南戰區司令.
1944年 反攻菲律賓.實現他:"我要回來"的諾言.
1944年12月25日,晉升為五星上將.
1945年8月15日,杜魯門總統任命麥克阿瑟為盟軍總司令.
1945年9月2日,作為"聯合國"代表,主持日本投降儀式.
1945-1950年,作為盟軍總司令和佔領軍最高指揮官,全面改造日本.
1950年7月8日,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在仁川實施登陸,朝鮮戰爭局勢發生根本性逆轉.在這里,將軍被證明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天才,仁川登陸是有史以來最高明、最大膽的戰略進攻。超過了諾曼底登陸."成功率大約是五千分之一"
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被解除"聯合國軍"總司令職務.
同年回國,受到"萬人空巷"的歡迎.當麥克阿瑟的轎車經過時,人們向他瘋狂地歡呼,所拋扔的綵帶和紙屑共有2850噸,為上次歡迎艾森豪威爾時所達紀錄的4倍。
同時,國會為表達對麥克阿瑟的敬意通過一項決議,批准為他鑄造一枚金質特殊榮譽勛章,上面刻著他的肖像和下列文字:"澳大利亞的保護者 菲律賓的解放者 日本的征服者 朝鮮的捍衛者。"
1962年5月2日,麥克阿瑟回到西點軍校,接受軍校最高獎勵--西爾維納斯』塞耶勛章.並發表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也是最感人的一次演講.
現在隨便打開一本箸名演說錄都能找到,叫」責任一榮譽一國家」
此外,阿瑟將軍擁有兩枚紫心勛章(兩次負傷幾乎失明),五枚軍隊最高獎章——服務優異十字勛章。八枚銀星勛章(表明勇氣與毅力)。一枚空軍獎章.
一枚國家最高榮譽——國會榮譽勛章
全軍最多勛章的人。
麥克阿瑟的過人能力:
美軍中唯一被外國任為元帥的人
盟軍總司令
創造了歷史性的西點軍校最高分98。14分
美軍中最年輕的准將
1919年成為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使墨守陳規、面臨垮台的西點獲得新生,並被稱「西點之父」
1925年成為最年輕的陸軍少將
先後出任國內第3軍區司令和駐菲律賓美軍司令
美軍中最多榮譽勛章的人
出神入化的指揮大敗了日軍,將軍也因此成為五星上將(許多人認為是美國的裝備而非將軍的才能。這很可笑!當年日本敢於先進攻美國,是有必勝的信心與能力!開戰之初美國完完處於被動挨打的地步,特別是海軍,最大時日本對美國的優勢是三比一的艦隊!當時麥克阿瑟的軍隊無論數量質量,都要差於日本,很多時候,他的指揮都是孤注一擲,只能贏,輸就死路一條。美國能打勝,一個是尼米滋戰果歷害,一個是運氣(這連美國人都承認),一個就是阿瑟將軍的蛙跳戰略完全打得日本不知他的下一次出現的地方。)
五年時間就將日本從一個廢虛的國家改造成屈指一首的經濟強國(不可思義的政治才能)
還可以說他是作家,他流傳的《往事的回憶》,還有《軍事爆破》,被一些軍事學校定為指定的教材。
演說家,他的告別演說超過任何總統的國會演說。
西點軍校校歌是他創作。在西點,至今留下許多他當年所寫下的勵志詩詞。
學者,他的博學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從歷史的第一高分你應該相信他的知識在帶兵將軍來說,是出類拔粹的。
麥克阿瑟共懂法語、西班牙語、德語和義大利語和英語五種語言!!知識名列第42師榜首。
Ⅱ 麥克阿瑟將軍是美國五星上將,「五星上將」是何軍銜
在美國,五星上將是屬於第二高的軍銜,級別在美國的軍隊里可以說是非常的高了,畢竟這個軍銜僅次於美國的上將軍銜,對於美國來說,想要被授予五星上將非常的不容易,畢竟不是誰都可以得到的,而是必須要在戰爭的時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才會有機會獲得這么高的稱號。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不過知道他的人不多,但是提到馬歇爾計劃那就很多人知道了,因為在二戰之後,歐洲受到了很大的重創,不過也因為他的建議,美國的經濟在短時間里飛速的發展,因此他也是為美國做出很大貢獻的人,畢竟沒有他的建議,美國不會發展那麼快,其實還有一件他做的大事情是他曾以23000人殲滅了德國當時150000人的軍隊,這也讓美國獲得了實質性的勝利。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他們兩個人都獲得了五星上將,但是五星上將雖然看似軍銜十分的高,但是卻沒有實質性的特權,不過終身不退役這個好處還是很多的,畢竟可以一直享受五星上將帶來的保障。
Ⅲ 麥克阿瑟的在菲律賓的職務是怎樣的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職期滿後,應菲律賓自治政府總統奎松的邀請,到菲律賓擔任軍事顧問。1936年他被授予菲律賓陸軍元帥的軍銜,並迅速著手組建菲律賓軍隊和制定菲律賓防務計劃。
Ⅳ 麥克阿瑟為什麼寧肯不要軍籍,也要留在菲律賓
1935年10月,麥克阿瑟帶著83歲的母親,以及艾森豪威爾等隨從,登上了前往馬尼拉的輪船。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希望羅斯福在其上任一段時間後再宣布解職令,畢竟四星上將比兩星少將更讓他覺得風光,總統答應了。
但隨後發生的事情,讓他倍感沮喪。就在麥克阿瑟一行人等,還在奔赴馬尼拉的途中,羅斯福突然變卦,宣布了他的解職令。也就是說,麥克阿瑟到菲律賓,只能以少將身份面對當地民眾,肩抗四顆將星的威武場面,只能是個夢想了。
他要在有生之餘再經歷一次戰爭,這是對軍人職業最好的詮釋。麥克阿瑟與奎松商量後決定,辭去美軍職務,繼續擔任菲律賓政府的軍事顧問。從事後看,他的這一決定是正確的,盡管也曾灰溜溜地逃離菲律賓,但最終經歷了戰爭並凱旋而歸。
從某種角度看,菲律賓就是麥克阿瑟的“福地”。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Ⅳ 麥克阿瑟將軍的簡介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英文:Douglas 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國軍事家、政治家。
1899年,麥克阿瑟考入西點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晉升為上校並前往法國參戰。1919年6月,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歷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1944年麥克阿瑟被授予陸軍五星上將。二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對日本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後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1952年,參與美國共和黨總統初選,但未勝出。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因膽結石去世,享年84歲。
麥克阿瑟將軍的人物評價
麥克阿瑟將軍為我國利益所做的貢獻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跡。是他把我國從投降後的混亂凋敝的境地中拯救了出來,並把它引上了恢復和重建的道路,是他使民主精神在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牢牢紮根。對麥克阿瑟參謀長,我只有贊揚。他完全懂得為國防發展一支統一戰斗部隊的需要。他主張進步,但並不激進。他勇於向上級發表他的正確意見這一點是令人欽佩的。由於他的參謀部處事英明,他贏得了陸軍和全國的完全信任。
Ⅵ 麥克阿瑟在人生最後的34年中都有怎樣的任職經歷
1930-1935年,麥克阿瑟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屆滿後被派往菲律賓任陸軍元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他率軍與澳大利亞准備戰略性反攻,擔任太平洋西南地區總指揮。後來率軍攻入日本,接受日本投降,被任命為盟國最高統帥,全權統轄和改造日本。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麥克阿瑟又被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組織了大膽的仁川登陸計劃。後因與杜魯門總統在侵朝戰爭問題上意見分歧,於1951年被解職,後來他任過蘭德公司的董事長,1964年病逝。
Ⅶ 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馬歇爾在二戰中的關系和職位大小是怎樣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歇爾的職位是陸軍總參謀長,陸軍總參謀長是一個統領全局的職位,各個戰區司令員都要聽從他的意見。當時美國陸軍的兩個主力戰區分別是西南太平洋戰區和歐洲戰區,西南太平洋戰區的司令官是麥克阿瑟,歐洲戰區的司令官是艾森豪威爾。雖然馬歇爾名義上統籌兩個戰區的軍事行動,但是實際上馬歇爾主要插手的是歐洲戰區的事物,西南太平洋戰區的麥克阿瑟並不買他的賬。馬歇爾在二戰爆發前一直受到麥克阿瑟的欺壓,到了二戰開始後,才獲得了同麥克阿瑟平起平坐的地位。雖然麥克阿瑟在任陸軍參謀長期間沒少打擊馬歇爾,但是馬歇爾並沒有報復麥克阿瑟。麥克阿瑟依仗著自己在美軍中的影響力,不喜歡其他人指手畫腳,馬歇爾也就很少插手西南太平洋戰場的戰事,只是對他們的物資調配和人員調配進行管理。
Ⅷ 阿瑟·麥克阿瑟的菲律賓總督
1889年,他被提升為少校,到首都華盛頓陸軍司令部服務四年。在那裡,他獲得法律學校的法律博士學位。之後,他再次被提升為中校。如果不是因為爆發了美國——西班牙戰爭,他很可能就會默默無聞地結束他的軍旅生涯。
1898年4月美西戰爭爆發後,阿瑟被提升為准將,指揮一個步兵旅。這個旅被運到了菲律賓。在韋斯利·梅里特的第三軍編成內作戰,他率領全旅勇敢地投入了戰斗,和艾米利奧·阿奎納多領導的菲律賓起義者作戰,1899年2月成功防守了馬尼拉。接著麥克阿瑟將軍又經過十幾次浴血奮戰,全面控制了菲律賓,美國的報紙以顯著版面報道了他的功績。他很快便成為美國駐菲律賓所有部隊的指揮官,並被任命為該群島的軍事總督。
這是阿瑟軍旅生涯的全盛時期。麥克阿瑟在他任軍事總督之職的14個月期間,實行許多項自由化改革,創建了免費的公立學校制度,根據他在法律方面的經驗,改革了古老而殘酷的司法制度。他發起一項雄心勃勃的經濟計劃,並奠定了建立軍事機構的基礎。
1901年7月,阿瑟·麥克阿瑟和菲律賓文職總督威廉·霍華德·塔夫脫發生沖突被解職調回國內。在其後的數年間,先後在科羅拉多、湖區和東部軍區任司令,日俄戰爭期間曾在日本當武官和高級軍事觀察員,1906年8月在亞洲各處巡遊,觀察各國軍隊和軍事情況,回國後任太平洋軍區司令,晉升中將。由於他批評陸軍的現狀,以及和陸軍部長塔夫脫的爭吵,使他未能成為陸軍參謀長,他拒絕成為東部軍區司令,1909年6月升遷無望時他退役隱居了。3年後,他在向一批南北戰爭時期的老戰士發表演說時,猝然逝去,時年67歲。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Ⅸ 二戰前的麥克阿瑟是怎麼樣的
這是一個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在戰爭中,他打的勝仗如同狼的捕獲量一樣多;盡管他也打過敗仗,然而,他卻把失敗的捕獵當做磨煉自己技能、增添對成功渴望的手段。有人說他是一名笑對失敗、超然前進的將軍。他就是美國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著名軍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歷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
麥克阿瑟於1880年1月26日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軍人家庭。其父小阿瑟·麥克阿瑟是美國將軍,他可謂是啟發麥克阿瑟成為軍人的人。麥克阿瑟晚年曾說:「我最早的記憶就是軍號聲!而這一切,都是我的父親給我的。我的父親不僅給予我生命,而且給予我一生的職業道路。」1912年9月5日,老麥克阿瑟因心肌梗死去世。為了紀念父親,麥克阿瑟還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取名為阿瑟,並且把父親的照片帶在身上,半個世紀沒離身。
1899年,麥克阿瑟考入西點軍校。在校期間既刻苦攻讀,又注重體育鍛煉。四年之後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赴菲律賓任美軍第3工兵營少尉。
1905年,麥克阿瑟追隨其父從事情報工作。1906年,成為美國陸軍工兵學校學員,兼任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軍事副官。1908年,調任工兵營連長,因訓練有方而晉升為營部副官,稍後成為騎兵學校教官。1911年晉升為上尉,次年調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5年晉升為少校。1916年,調任陸軍部長貝克的副官,負責與新聞界的聯絡事務。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各州國民警衛隊抽調人員組成第42步兵師。麥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師參謀長,晉升為上校,赴法國參加世界大戰。他聲稱該師人員來自美國各地,猶如跨越長空的彩虹,故該師亦稱「彩虹師」。1918年,因作戰勇敢和指揮有方,數次獲得勛章並升任第84旅准將旅長。同年11月,在大戰結束之後擔任「彩虹師」代師長。
1919年6月,39歲的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他時刻把「責任·榮譽·國家」作為治校的座右銘。學校體育館的上方,放著一塊匾,上面鐫刻著他的一句話:今天,在友好場地上撒播下種子;明天,在戰場上收獲勝利的果實!
1922年2月,與路易絲·布魯克斯結婚,但因妻子威脅到麥克阿瑟鍾愛的軍事事業,所以,他毅然離婚。年底赴菲律賓任馬尼拉軍區司令。
1925年,麥克阿瑟晉升為少將,先後在亞特蘭大和巴爾的摩任軍長。
麥克阿瑟於1927年秋出任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率美國代表隊參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獲得冠軍。陸軍參謀長為此致電祝賀:「你不僅獲得了美國人絕不撤退的美譽,而且獲得了美國人深知如何獲勝的光榮。」此後,麥克阿瑟調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
1930年8月,麥克阿瑟收到陸軍部長來電,得知胡佛總統決定讓他出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考慮到當時處於世界經濟危機之際,和平主義思潮高漲,軍費開支必將縮減,唯恐出力不討好,遂有推辭之意。其母則力勸他接受該職,聲稱「如果你表現出怯懦,你父親在九泉之下也會為此感到羞恥」。
1930年11月,麥克阿瑟接受上將臨時軍銜,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任內用機械化裝備代替馬匹,提高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和速度,制定戰爭總動員計劃;為諸兵種建立統一的采購制度以減少浪費,建立航空隊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隊的協調效率;反對國會因經濟原因而欲裁減陸軍機構的企圖;反對削減軍官隊伍,聲稱「一支陸軍可以缺乏口糧,可以衣住簡陋,甚至可以裝備破舊,但如缺少訓練有素及指揮有方的軍官,則在戰時註定會被殲滅。勝利與失敗的不同,全在於有無干練而有效率的軍官隊伍」;每年均成功地阻止削減陸軍員額的議案,並為陸軍的戰備辯護。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於1932年不惜親自披掛出馬鎮壓華盛頓的美國退伍軍人「退伍金進軍」運動。1933年羅斯福出任總統之後,麥克阿瑟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期屆滿,以少將軍銜調任菲律賓政府總統奎松的軍事顧問。1936年8月,獲得菲律賓元帥軍銜。1937年4月,與瓊妮·費爾克洛思在美國結婚。1937年底,麥克阿瑟從美國陸軍退役,開始組建菲律賓陸軍。
Ⅹ 麥克阿瑟在菲律賓做了些什麼
1922年,麥克阿瑟與富有的寡婦路易絲結了婚。婚後不久麥克阿瑟就被派到菲律賓去工作了3年,1925年他被晉升為少將。
1928年他再次被派到馬尼拉,任美軍駐菲律賓部隊司令。在這期間他與菲律賓議長奎松成了好朋友,也同美國駐菲律賓總督史汀生建立了密切關系。這對麥克阿瑟今後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1930年11月,麥克阿瑟開始擔任了美國上將陸軍參謀長,負責籌劃、執行和發展美國陸軍當前和長遠的防務。
以前美國陸軍的備戰工作一般由陸軍內的各部門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常常顯得很不協調。每當戰爭來臨時,參謀工作往往缺乏效率,軍隊調動不力,後勤補給跟不上。盡管後來建立了一個現代化的參謀部,但它卻常用上一次戰爭的計劃來從事下一次戰爭,不健全的體制沒有得到徹底改變。
麥克阿瑟當上陸軍參謀長後,下決心扭轉這種局面。他首先解決了長期爭論不休的陸軍航空隊和海軍由誰來進行海岸防禦的問題,使各方面一致同意把這一任務交給陸軍。他又把騎兵改成了機械化部隊,用坦克、裝甲車和摩托代替了馬匹,使陸軍的行進速度和機動能力大為提高。
麥克阿瑟還制定了一個陸軍總動員計劃,計劃成立約400萬人的6個野戰軍。他根據對重要國防工業的調查,修改了平時工業生產轉為戰時生產的計劃。為了減少浪費,他為各兵種設立了一個統一的後勤采購制度。
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個航空隊司令部以便提高地空部隊協調的效率。
在兩次大戰期間的和平時期和全球性經濟蕭條時期,一方面美國國內和平主義高漲,另一方面因經濟緣故,國會常常企圖裁減陸軍數量,而麥克阿瑟則極力阻止這種企圖的實現。國會有人提出將陸軍軍官由1.2萬人減少到1萬人時,麥克阿瑟在國會發言時指出,「沒有足夠數量的軍官去指揮,戰斗是註定要失敗的。軍官隊伍是否充足和有效力,意味著戰爭勝敗的不同結果」。
他大聲疾呼,按照1920年的國防法案規定的數目,陸軍還缺少6000名軍官,如果再減少現在軍官的數量,將會嚴重地危及國防。
1933年他警告說:「陸軍的兵力及其戰備水平已經處在危險線以下。」第2年他又列舉了美國在兵員和戰爭物資方面的匱乏,希望能得到補充。
他曾經對一位朋友說:「為得到使陸軍摩托化和機械化而需要的資金,我溜須拍馬,對某些先生們磕頭作揖。」為建造新營房來代替那些士兵居住的百孔千瘡、貧民窟般的舊營房,我曾卑躬屈膝的尋求撥款。
麥克阿瑟的行為,受到了社會上不少人的批評,人們稱他為「大眾錢包的貪得無厭的掠奪者」、「虛張聲勢的好戰分子」……
盡管如此,麥克阿瑟作為陸軍參謀長,每年都成功地阻止了削減陸軍人數的議案,而且到1935年甚至還增加了陸軍的數量。這一年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將陸軍人數由原來的12.68萬多人增加到16.5萬多人。
陸軍航空隊原有各種性能的飛機1500架,其中一半以上不能適應戰斗,一些已准備報廢。在麥克阿瑟任陸軍參謀長的5年間,飛機增加到2300架,而且都是最新式的飛機。
由於麥克阿瑟的不懈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才有了一支裝備較好的軍隊,為最後擊敗法西斯提供了物質條件。因此在陸軍參謀長任期結束時,麥克阿瑟獲得了綴有橡樹葉的優異服務勛章。
1932年春夏,2.5萬名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軍人及其家屬因生活困苦,發動了一場向華盛頓的「退休金大進軍」,希望通過這一行動來迫使國會提前發給25億美元的退休金。
第1批人於5月30日到達首都,先在一所空建築物里安營紮寨。出於對過去戰友的同情,麥克阿瑟辦起了流動廚房為他們提供伙食。但很快人數劇增,不僅無法再供應伙食,而且也沒有空房再能提供無償居住,只好用廢木料搭起臨時的棲身之所。華盛頓城裡迅速出現了一座退伍軍人城,人們稱之為「胡佛村」,諷刺現任總統胡佛不能給這些退伍軍人提供生活保障。華盛頓的警察很快就無法控制胡佛村裡不法分子的騷亂,社會治安受到嚴重威脅,傳染病也有可能由此在首都蔓延。
麥克阿瑟接到陸軍部長赫爾利傳達的胡佛總統有關遣散這些退伍軍人的命令後,在他信任的艾森豪威爾少校陪同下,親自率領700多名全副武裝的士兵,用催淚彈、刺刀迫使遊行者退出了華盛頓。
輿論紛紛指責麥克阿瑟的這種行為,特別是指責他作為一位陸軍參謀長卻親自去干一個上校就能承擔的任務,真是小題大做。麥克阿瑟則認為,這件事肯定會在全國民眾中產生怨恨,自己也不願意這樣干,但「如果總統命令我採取行動,我將不會把這種令人厭惡而又不願意做的差事交給其他任何一位陸軍軍官去干。」
雖然麥克阿瑟受到了輿論的非議,但他這種行為又有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英雄氣概。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職期滿後,應菲律賓自治政府總統奎松的邀請,到菲律賓擔任軍事顧問。
1936年他被授予菲律賓陸軍元帥的軍銜,並迅速著手組建菲律賓軍隊和制定菲律賓防務計劃。麥克阿瑟的計劃十分龐大,打算到1946年在菲律賓組建一支40萬人的地面部隊、一支擁有250架飛機的空軍和一支由50艘魚雷快艇組成的海軍。
但菲律賓的經濟條件使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麥克阿瑟在菲律賓僅組建了一支為數不多的陸軍。他嘔心瀝血地訓練這支軍隊,仔細研究他們可能與敵人交戰之處的地形,深入探討他們在未來戰爭形勢下所必需的後勤供應、武器裝備和戰術問題。盡管許多人認為這種戰爭形勢永遠也不會出現,麥克阿瑟還是傾注了全部精力去策劃和布置菲律賓的防務。
有人問他:「如果菲律賓落入日本人之手,你擔心什麼呢?你已盡了最大努力。」他回答說:「就我個人而論,我一定不會失敗!世界的明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里的成功。也許這些島嶼不是控制太平洋的門戶,甚至不是這個門戶的鎖,但對美國來說,它的確是打開門鎖的鑰匙,我決不讓這把鑰匙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