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非洲菲律賓中國那個最遠
非洲
(世界七大洲之一)
編輯
非洲(拉丁文:Africa),全稱阿非利加洲,位於東半球西部,歐洲以南,亞洲之西,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縱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0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時也是人口第二大洲(10.325億)。
非洲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24',北緯10°27'),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02',南緯34°51'),西至維德角(西經17°33',北緯14°45'),北至吉蘭角(本賽卡角)(東經9°50',北緯37°21')。[1]
非洲是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記載。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
自1415年西班牙佔領休達,歐洲列強開始進行對非洲殖民統治,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達到巔峰,約有95%非洲領土遭到列強瓜分,資源長期遭到掠奪。1847年後殖民地陸續獨立,而非洲獨立年(1960年)則象徵非洲脫離列強統治,非洲殖民時代結束。
由於長期種族沖突、熱帶疾病叢生、工業化引發的環境破壞,從前西方殖民主義,獨立後腐敗政權,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為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一個洲,全非洲一年的貿易總額僅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一。
通常所說非洲人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羅人種非洲居民,即非洲黑人。[2]
中文名稱
阿非利加洲(全稱)
外文名稱
Africa
別 名
非洲
行政區類別
洲
下轄地區
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南非
地理位置
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至地中海,南至南極洲
面 積
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
人 口
10.325億
氣候條件
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著名景點
東非大裂谷、帝王谷、金字塔、撒哈拉沙漠等
主要國家
埃及、南非、肯亞、奈及利亞
語 言
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德語等
辨別標准
馬達加斯加島
人口密度
30.51/km2 (約80/sq mi)
代表性
多文化
本 義
被太陽灼熱的地方
意 譯
陽灼洲
別 稱
高原大陸
目錄
1 歷史沿革
▪ 名稱由來
▪ 遠古時代
▪ 上古時代
▪ 近代時期
2 分區
▪ 北非
▪ 東非
▪ 西非
▪ 中非
▪ 南非
▪ 國家狀況
3 地理環境
▪ 地理境域
▪ 地形地貌
▪ 水文
▪ 氣候
4 自然資源
▪ 礦產資源
▪ 植物資源
▪ 動物資源
5 人口民族
▪ 人口
▪ 民族
6 經濟
7 文化
▪ 古代文明
▪ 宗教
▪ 飲食
▪ 語言
8 地理之最
9 自然保護
歷史沿革
編輯
名稱由來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英文:Africa。對於Africa一詞的由來,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一種傳說是,
古時也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長,於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後來人們便把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另一種傳說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爾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這位女神是位守護神,據說早在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曾在一座廟里發現了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個身披象皮的年輕女子。此後,人們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為非洲大陸的名稱。還有一種說法是africa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與地中海北岸希臘、羅馬互相比,北非地區的陽光的確要灼熱得多。此外,afri在是北非和迦太基人常見的名字,通常認為這和腓尼基語afar,「塵土」有關。但是1981年又有新的說法是該詞彙是源於柏柏爾人的詞彙ifri,即「洞穴」,指代這一地區的穴居人。不過在古羅馬人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迦太基人以後,不斷擴張,建立了阿非利加行省,這個名字的涵義才不斷的擴大。最初這個名稱只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在非洲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里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後又泛指非洲大陸[3] 。
遠古時代
考古學的材料證明,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創造並發展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在遠古時代,當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故鄉還處在冰川封固階段的時候,在非洲大陸上就已出現
非洲衛星影像圖1
了沸騰的生活。那時候,尼羅河流域還是不適於居住的沼澤,現在荒無人煙的撒哈拉沙漠,卻是一片河流縱橫的森林和草原。大約距今一萬年以前,北非氣候發生了急劇變化,大草原逐漸乾旱而變成沙漠。
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現了農業,懂得了栽培穀物和興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發展了天文學,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當精確的人類最早的太陽歷。太陽歷一年365天,分為三季,一季4個月,每月30天,最後一個月多加5天作為宗教節假日。它每年與回歸年的誤差僅約四分之一天。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紀就創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9世紀就知道如何計算正方形的邊長和截頭角錐體的體積,公元前21世紀左右埃及人就已經能夠近乎精確地確定圓周率為3.16。
古埃及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後古埃及的傑作;它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4]
上古時代
在尼羅河中游現今蘇丹一帶,公元前16世紀曾興起一個庫施帝國,它有過發達的農業、煉鐵業和紡織業,是遠古時代世界最富庶繁榮的國家之一。它的首都麥羅埃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煉鐵中心,被西方考古學家稱為「古代非洲的伯明翰」。
現在的衣索比亞北部是古代非洲文明的重要中心。公元一世紀前後在那裡興起的阿克蘇姆王國,第四世紀時曾達到高度繁榮,國內的商品交換已發展到使用金、銀、銅幣的程度,那時創造的文字現在基本還在使用,高達60英尺的阿克蘇姆大石碑和拉利貝拉岩石教堂是聞名世界的非洲歷史奇跡之一。
遠古時代就居住在馬格裡布的柏伯爾人,從新石器時代末期就從事農耕,修建起原始水利設施,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銅器製作。柏伯爾人公元前就建立過茅利塔尼亞和努米底亞兩個王國,遺留下大批岩畫藝術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開始從狩獵採集野生植物發展到馴養動物和培植農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種農作物都起源於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西非是大部分非洲農業的發源地。高粱、油棕等都是西非的固有產品,歷史遺留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雕像和洞穴壁畫是西非人先放牧後田園生活的寫照。西非在公元前幾千年就出現了精製的赤陶雕塑品,公元前3世紀左右進入鐵器時代後,先後出現過迦納、馬里、桑海等強盛的古代帝國。
在中南部非洲,到處可以看到鐵器時代的遺跡,還可見到古時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遺址。建有數千幢房屋的恩加魯卡古城遺址、建於公元500年左右的大辛巴威石頭建築物遺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標志。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後出現過一些有名的國家,諸如擁有發達農業、采礦業和對外貿易的
莫諾莫塔帕王國、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剛果王國、雕刻藝術品達到相當水平的庫巴王國、社會分工很發達的布干達國等。
瀕臨印度洋的非洲東海岸,自古以來就進行著繁盛的貿易,早在紀元前就進行鐵和鹽的交易。15世紀上半葉,非洲東海岸已發展到能派使者遠渡重洋到中國訪問。
非洲不是如一些西方學者所描繪的那樣只是「獅子出沒的地方」,而是在遠古時代就有高度文明的大陸。非洲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非洲是一個物產豐富和歷史悠久的大陸。然而,自15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侵入非洲後,400多年的殖民統治給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從16世紀至19世紀,西方殖民者將2000多萬非洲黑人販運到美洲當奴隸。這些奴隸受到非人虐待,絕大部分活不到15年就死亡。西方列強還用武力搶占非洲的土地和資源,進而完全瓜分非洲,建立起野蠻和殘酷的殖民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非洲大地上,除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之外的所有國家均淪為西方殖民地。殖民主義者和帝國主義者對非洲人民的殺戮和對非洲財富的掠奪,可謂罄竹難書。[4]
近代時期
非洲人民同侵略者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武裝斗爭,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衣索比亞、馬達加斯加、迦納、阿爾及利亞、幾內亞、馬里、蘇丹、肯亞、索馬里以及南非和東非的其他許多國家都爆發過反抗侵略者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和武裝起義。一次大戰後,非洲人民又燃起了反對帝國主義和爭取獨立斗爭的火焰。東非的阿比西尼亞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曾震動了整個世界,北非的埃及也贏得了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3個獨立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非洲各國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蓬勃發展並取得重大勝利。50年代末,非洲獨立國家從二戰前的3個增至9個。在60和70年代,非洲的獨立運動如日中天,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團結合作,互相支持,使絕大多數非洲殖民地先後獲得了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和1994年南非白人種族主義統治的垮台,標志著除大洋中的個別小島外,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枷鎖。
非洲國家的獨立為非洲地區的發展和振興創造了條件,同時壯大了發展中國家的力量,給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以沉重打擊。現在,非洲國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4]
1963年5月25日的非洲統一組織 (簡稱「非統組織」)。1999年9月,非統組織第四屆特別首腦會議通過《蘇爾特宣言》,決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第36屆非統首腦會議通過了《非洲聯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第37屆非統首腦會議決定正式向非盟過渡。2002年7月8日,非統組織在南非德班召開最後一屆首腦會議。9日至10日,非盟舉行第一屆首腦會議,並宣布非盟正式成立,非盟正式取代非統組織。[5]
分區
編輯
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個地區,共60個國家和地區。[6]
北非
主詞條:北非
北非
通常包括埃及、蘇丹、南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葡)和馬德拉群島(葡)。其中埃及、蘇丹和利比亞有時稱為東北非。其餘國家和地區稱為西北非。北非的面積82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2億,阿拉伯人佔70%左右。西北部為阿特拉斯山地,東南部為蘇丹草原的一部分,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有狹窄的平原,其餘地區大多為撒哈拉沙漠。本區不少農礦產品佔世界重要地位,原油佔世界總產量5%,磷酸鹽佔22%,棉花約佔5%,阿拉伯樹膠佔80%以上,其它還有栓皮、油橄欖、柑橘、葡萄、椰棗、無花果等。[6]
東非
主詞條:東非
東非通
常包括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和塞席爾。有時也把蘇丹作為東非的一部分。東非面積約37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3億,主要是班圖語系黑人,分布在南部;其次是,蓋拉族和阿姆哈拉族索馬里人,分布在北部。北部是非洲屋脊——衣索比亞高原,南部是東非高原,印度洋沿岸有狹窄的平原,東非大裂谷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西部,本區所產咖啡約佔世界總產量14%,劍麻約佔25%以上,丁香供應量佔世界丁香供應量的80%以上。茶葉、甘蔗、棉花也在非洲占重要地位。[6]
西非
主詞條:西非
西非
包括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和加那利群島(西)。面積約656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1.5億,其中黑人約占總人口的85%,其餘多為阿拉伯人。本區北部屬撒哈拉沙漠,中部屬蘇丹草原,南部為上幾內亞高原,沿海有狹窄的平原。本區所產金剛石約佔世界總產量12%,鋁土礦約占非洲總產量90%以上,可可和棕櫚仁均佔世界總產量50%以上,棕櫚油約佔38%,花生約佔11%,咖啡、天然橡膠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定地位。[6]
中非
主詞條:中非
中非通
常包括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布)、剛果(金)、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有時也把尚比亞、辛巴威和馬拉維作為中非的一部分。面積536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5600萬,其中班圖系黑人約佔80%,分布在南部。其餘為蘇丹語系黑人,分布在北部。本區北部屬撒哈拉沙漠,中部屬蘇丹草原,南部屬剛果盆地,西南部屬下幾內亞高原。剛果盆地面積約337萬平方千米,中心部分最低處海拔僅200米,四周的高原、山地一般高達海拔1000米以上。所產金剛石佔世界總產量30%左右,錳礦石佔12%,銅、鈷、鈾、錫、鐳、鈮、鉭等礦物產量都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棕櫚油、棕櫚仁、天然橡膠、可可也很重要。[6]
南非
主詞條:南非
南非通
常包括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汪島(法)、聖赫勒拿島(英)和阿森松島(英)等。面積661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1億,其中班圖語系黑人佔85%,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佔9%,歐洲白種人佔5%以上:南非高原為本區地形的主體,高原中部地勢低窪為卡拉哈迪盆地,四周隆起為高原和山地,本區所產金約佔世界總產量71.83%,金剛石、鉻礦石約佔28.17%,鑽石、鈾礦、銅、釩、鋰、鈹、鈷,石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6]
國家狀況
國家
首都
人口
面積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聖多美
約16萬
1001平方公里
喀麥隆
雅溫得
2220萬
約47.6萬平方公里
葛摩
莫羅尼
約80萬
2236平方公里
獅子山
弗里敦
610萬
7.2萬平方公里
剛果
布拉柴維爾
460萬
34.2萬平方公里
剛果民主共和國
金沙薩
7100萬
3020萬平方公里
幾內亞
科納克里
1200萬
24.6萬平方公里
幾內亞比索
比紹
170萬
3.6萬平方公里
赤道幾內亞
馬拉博
101萬
28051.46平方公里
迦納
阿克拉
2640萬
23.85萬平方公里
加彭
利伯維爾
170萬
26.77萬平方公里
利比亞
的黎波里
636萬
176萬平方公里
賴比瑞亞
蒙羅維亞
348萬
11.1萬多平方公里
模里西斯
路易港
125.7萬
2040平方公里
茅利塔尼亞
努瓦克肖特
約390萬
103萬平方公里
尼日
尼亞美
1780萬
126.7萬平方公里
奈及利亞
阿布賈
約200萬
92萬多平方公里
南非
比勒陀利亞
5496萬
122萬平方公里
中非
班吉
470萬
62.2萬平方公里
馬里
巴馬科
1630萬
124.1萬多平方公里
索馬里
摩加迪沙
1008萬
63.8萬平方公里
蘇丹
喀土穆
3420萬
2505813平方公里
南蘇丹
朱巴
約826萬
62萬平方公里
甘比亞
班珠爾
191萬
10380平方公里
尚比亞
盧薩卡
1463萬
75萬平方公里
納米比亞
溫得和克
240萬
82.4萬平方公里
衣索比亞
亞的斯亞貝巴
9100萬
110.36萬平方公里
肯亞
內羅畢
4100萬
58萬多平方公里
坦尚尼亞
達累斯薩拉姆
4600萬
94.5萬多平方公里
史瓦濟蘭
姆巴巴內
114萬
1.7萬平方公里
馬達加斯加
塔那那利佛
2100萬
59萬平方公里
吉布地
吉布地市
90萬
2.32萬平方公里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市
1070萬
16.2萬平方公里
埃及
開羅
8670萬
100.145萬平方公里
安哥拉
羅安達
500萬
124.67萬平方公里
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爾
3790萬
238.17萬平方公里
貝南
波多諾伏
1000萬
11.2萬多平方公里
蒲隆地
布瓊布拉
1050萬
2.78萬平方公里
布吉納法索
瓦加杜古
1740萬
27.4萬平方公里
波札那
哈博羅內
200萬
58.173萬平方公里
多哥
洛美
700萬
56785平方公里
厄利垂亞
阿斯馬拉
450萬
124320平方公里
維德角
普拉亞
50.7萬
4033平方公里
辛巴威
哈拉雷
1306萬
39萬平方公里
象牙海岸
亞穆蘇克羅
2130萬
32萬多平方公里
賴索托
馬塞盧
210萬
3萬多平方公里
盧安達
基加利
1210萬
26338平方公里
摩洛哥
拉巴特
3280萬
459000平方公里
馬拉維
利隆圭
1390萬
11.8萬多平方公里
莫三比克
馬普托
2580萬
80.16萬平方公里
塞席爾
維多利亞
8.5萬
455. 39平方公里
塞內加爾
達喀爾
1360萬
19.67萬平方公里
烏干達
坎帕拉
3490萬
24.1萬平方公里
查德
恩賈梅納
1360萬
128.4萬平方公里
非洲共有62個國家和地區。[7]
地理環境
編輯
主詞條:非洲地理
地理境域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伸入西
半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隅以狹長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緊鄰亞洲。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24′、北緯10°27′),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02′、南緯34°51′),西至維德角(西經17°33′、北緯14°45′), 北至吉蘭角(本賽卡角)(東經9°50′、北緯37°21′)。約3020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8]
地形地貌
海岸線大陸海岸線全長30500千米。海岸比較平直,缺少海灣與半島。非洲是世界各洲中島嶼數量最少的一個洲。除馬達加斯加島(世界第四大島)外,其餘多為小島。島嶼總面積約62萬平方千米,佔全洲總面積不到3%。非洲大陸北寬南窄,呈不等邊三角形狀。南北最長約8000千米,東西最寬約7500千米。非洲為一高原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明顯的山脈僅限於南北兩端。全洲平均海拔750米。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佔全洲面積60%以上。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約佔全洲面積5%。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帶。地勢大致以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的剛果河河口至衣索比亞高原北部邊緣一線為界,東南半部較高,西北半部較低。東南半部被稱為高非洲,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有衣索比亞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有「非洲屋脊」之稱)、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在南非高原上有卡拉哈迪盆地。西北半部被稱為低非洲,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大部分為低高原和盆地,有尼羅河上游盆地、剛果盆地和查德盆地等。非洲較高大的山脈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沿海有德拉肯斯山脈;東部有肯亞山和乞力馬扎羅山。乞力馬扎羅山是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裂谷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衣索比亞高原中部,經紅海至死海北部,長約6400千米;裂谷帶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伯特湖,至艾伯特尼羅河河谷,長約1700千米,寬幾十千米到300千米,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薩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6米,為非洲陸地最低點。非洲的沙漠面積約佔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一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積777萬平方千米;西南部還有納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東非大裂谷帶內及其附近,分布著一系列死火山和活火山,其中高大火山海拔達5000米以上。非洲中、西部亦有不少高大火山。東非大裂谷帶也是非洲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地區。[8]
水文
『貳』 黑種人分布在哪些國家
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共和國、中非共和國、蒲隆地、盧安達、烏干達等國。
1、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英語: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法語: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Congo),簡稱剛果(金),位於非洲中部,首都為金沙薩(Kinshasa),國土面積2344885平方公里。
2、剛果共和國
剛果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the Congo;法語:République Congo),簡稱為剛果(布),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東、南兩面鄰剛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麥隆,西連加彭,西南臨大西洋。首都為布拉柴維爾,海岸線長150多公里,總面積為34.2萬平方公里。
3、中非共和國
中非共和國(法語:La République Centrafricaine,英語:Central African Republic),簡稱中非,是非洲大陸中部的內陸國家。中非國土面積為62.3萬平方公里。中非東部與蘇丹和南蘇丹交界,南同剛果(布)和剛果(金)接壤,西與喀麥隆毗連,北同查德為鄰。全國共有大小部族32個,主要有巴雅、班達、桑戈和曼吉阿族等。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桑戈語。
4、蒲隆地
蒲隆地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urundi),簡稱蒲隆地,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安達接壤,東、南與坦尚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
5、盧安達
盧安達,全稱為盧安達共和國(盧安達語:Repubulika y'u Rwanda;英語:Republic of Rwanda;法語:République Rwanda),是非洲中東部的一個主權國家。西面與剛果民主共和國(DRC)交界,東鄰坦尚尼亞,北與烏干達接壤,南連蒲隆地。人口約1200萬。
『叄』 黑人在歐美各國中的比例
首先,關於這一方面只有個大體或者粗略的統計
因為歐美各國都沒有一個對移民詳細人口的統計,何況又是黑人移民
再者,各國對黑人認定標準是不一樣的.比如在美國,只要你有黑人血統,膚色稍黑,就被認為是黑人,而在巴西,只要你有一點兒非黑人血統,你就不是黑人,而是混血人甚至是白人.
這樣的話,我給個參考的比例,這也是多年的資料庫整理後的統計結果.
美國黑人一般占人口的13%.民間說是1/8.
美國黑人主要是黑奴的後代
法國黑人60多萬,主要是從法屬西非來的 佔1%
英國黑人人口100萬 主要是加勒比國家和撒哈喇以南非洲英語國家移民 佔2%
加拿大黑人最少30萬不到 占人口1%不到,早期黑人是來自美國南部的黑奴後代,後來是全世界各地的黑人移民
『肆』 菲律賓人為什麼黑
菲律賓的地理位置靠近熱帶,當然紫外線會比較強,但不是像書上講的終年氣候炎熱潮濕,相反在12月底和1月初的幾天里和刮台風的時候,氣溫都會有所下降。隨著氣溫漸漸升高,到了2~3月份時就會明顯感到炎熱和不適,之後人體也就慢慢地習慣了。大概從6月開始有了台風,大約在9月份時進入雨季。菲律賓的原生土著人確實較黑,卷發,個子較矮,這些都是典型的特徵。但是由於西班牙人近300 年的統治再加上後來的日本、美國的統治和接管以及與華人的融合混血,現在在菲律賓幾乎沒有純種的菲律賓人了,他們的膚色幾乎和中國人沒有兩樣。至於說什麼曬黑的問題在哪裡都一樣,只要你不是天天跑去曬太陽,那就沒事。有的時候可以看到有的菲律賓人的膚色白晰透紅,就是白人也自嘆不如。所以說菲律賓的氣候還是比較宜人的,而且排除歷史上西班牙針對華人的屠殺以外,菲律賓人民對於華人還是很友好的,菲律賓史上的民族英雄多帶有華人血統,即便是現任總統母子倆也都帶著華人血統。
『伍』 我想知道東南亞、西歐、南亞洲、中南美、中東、非洲、東歐、獨聯體 分別有哪些國家 詳細的
東南亞: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面積約45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6億。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習慣把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中南半島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陸地國家」或「半島國家」;而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馬來群島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海洋國家」或「海島國家」。
西歐:歐洲西部地區。地理上的歐洲西部是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從行政區域上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德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面積9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41億多(1958)。地形以平原為主,次為高原;山地面積較小,主要分布於英國西北和法國東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運通道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以及萊茵河、塞納河、盧瓦爾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地處西風帶內,氣候溫和濕潤,降水豐沛且均勻。是近代科學技術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發達的工業、農業和對外貿易。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鉀鹽等礦產。重要海港有倫敦、利物浦(英),馬賽(法),布魯塞爾(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荷)等。有倫敦、巴黎、鹿特丹、安特衛普、布魯塞爾、馬賽等著名城市。除摩納哥外,其餘6國都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廣義的西歐指歐洲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位於歐洲西部、中部和北部。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人口5億多(1988)。
南亞: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介於東南亞與西亞之間。位於0°―北緯40°,東經60°―100°之間,陸地基本在北緯10°―30°之間。大體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南亞共有7個國家,其中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和克什米爾地區同中國相鄰。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公里,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使用200餘種語言。
中南美:除去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島國家的拉丁美洲,包括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西、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貝里斯。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地處北緯32°42′和南緯56°54′之間,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拉丁美洲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就美洲居民的語言而論,英語和拉丁語占統治地位,由於本區都隸屬拉丁語系,因此,美國以南的眾多國家,被稱為拉丁美洲國家,這個地區被稱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東臨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北全長11,000多公里,東西最寬處5,100多公里,最窄處巴拿馬地峽僅寬48公里。北部有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面積2 056.7萬平方公里。人口5.77億人(2008年)。主要是印歐混血種人&黑白混血種人,次為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種人。
中東:中東大部分為西亞,但與西亞的區別是: 1.中東不包括西亞的阿富汗,地處外高加索的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 2.中東包括非洲國家埃及。 3.中東包括了土耳其等亞洲部分。 中東是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其處在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位。其三洲具體指亞歐非三大洲,五海具體指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其中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內陸鹹水湖。交通便利,海陸空的路線,可順利運送石油到各國。位於「五海三洲」之地的中東,是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接西方和東方的要道,也是歐洲經北非到西亞的樞紐和咽喉。中東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為世界歷史上列強逐鹿、兵家必爭之地。
「中東」一般說來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專題,圖庫)、 以色列、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達、 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巴勒斯坦、馬格裡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蘇丹、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土耳其和塞普勒斯盡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系密切。
非洲: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個地區,共53個獨立國家。
北非:通常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和馬德拉群島。其中埃及、蘇丹和利比亞有時稱為東北非。其餘國家和地區稱為西北非。北非的面積820 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2億,阿拉伯人佔70%左右。西北部為阿特拉斯山地,東南部為蘇丹草原的一部分,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有狹窄的平原,其餘地區大多為撒哈拉沙漠。本區不少農礦產品佔世界重要地位,原油佔世界總產量5%,磷酸鹽佔22%,棉花約佔5%,阿拉伯樹膠佔80%以上,其它還有栓皮、油橄欖、柑橘、葡萄、椰棗、無花果等。
東非:通常包括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和塞席爾。有時也把蘇丹作為東非的一部分。東非面積約37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3億,主要是班圖語系黑人,分布在南部;其次是阿姆哈拉族,蓋拉族和索馬里人,分布在北部。北部是非洲屋脊--衣索比亞高原,南部是東非高原,印度洋沿岸有狹窄的原,東非大裂谷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西部,本區所產咖啡約佔世界總產量14%,劍麻約佔25%以上,丁香供應量佔世界丁香供應量的80%以上。茶葉、甘蔗、棉花也在非洲占重要地位。
西非:包括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和加那利群島。面積約656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1.5億,其中黑人約占總人口的85%,其餘多為阿拉伯人。本區北部屬撒哈拉沙漠,中部屬蘇丹草原,南部為上幾內亞高原,沿海有狹窄的平原。本區所產金剛石約佔世界總產量12%,鋁土礦約占非洲總產量90%以上,可可和棕櫚仁均佔世界總產量50%以上,棕櫚油約佔38%,花生約佔11%,咖啡、天然橡膠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定地位。 中非:通常包括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布)、剛果(金)、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有時也把尚比亞、辛巴威和馬拉維作為中非的一部分。面積536 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5600萬,其中班圖系黑人約佔80%,分布在南部。其餘為蘇丹語系黑人,分布在北部。本區北部屬撒哈拉沙漠,中部屬蘇丹草原,南部屬剛果盆地,西南部屬下幾內亞高原。剛果盆地面積約337萬平方千米,中心部分最低處海拔僅200米,四周的高原、山地一般高達海拔1000米以上。所產金剛石佔世界總產量30%左右,錳礦石佔12%,銅、鈷、鈾、錫、鐳、鈮、鉭等礦物產量都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棕櫚油、棕櫚仁、天然橡膠、可可也很重要。
南非:通常包括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汪島、聖赫勒拿島和阿森松島等。面積661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1億,其中班圖語系黑人佔85%,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佔9%,歐洲白種人佔5%以上:南非高原為本區地形的主體,高原中部地勢低窪為卡拉哈迪盆地,四周隆起為高原和山地,本區所產金約佔世界總產量71.83%,金剛石、鉻礦石約佔28.17 %,銅、釩、鋰、鈹、鈹、鈷,石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東歐:東歐是指歐洲的東部地區。東歐國家包括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俄羅斯、烏克蘭。即位於東歐平原區的國家范圍和地區。東歐地區地貌比較單一,以東歐平原為主。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隆氣候為主。自然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分布在東歐平原上。民族以俄羅斯族為主。經濟發展差異懸殊。
獨聯體:獨立國家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是由前蘇聯大多數共和國組成的進行多邊合作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簡稱「獨聯體」。成立時,除波羅的海三國外,前蘇聯其它12個加盟共和國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喬治亞(1993年12月起)、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1994年4月起)、哈薩克、俄羅斯、烏茲別克、烏克蘭、塔吉克和土庫曼均為獨聯體正式成員國。 獨聯體現在的成員國有: 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共和國、烏克蘭、摩爾多瓦共和國、亞美尼亞共和國、亞塞拜然共和國、塔吉克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2005年8月,土庫曼宣布退出獨聯體。2008年8月14日,喬治亞宣布退出獨聯體 2009年8月18日正式退出。
『陸』 菲律賓是什麼人種
東南亞地域人種。
分布於中國少數西南地區、日本北海道(東南亞人後裔北遷)和南部沖繩地區、朝鮮半島南端及東南亞的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稱南方蒙古人種,分南亞類型和馬來類型兩種,前者包括中國西南部分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各族,後者分布在馬來群島。
(6)菲律賓黑人佔多少擴展閱讀
主要民族
1、米沙鄢人
米沙鄢人,又稱維薩亞人,是菲律賓最大的民族。人口301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 39%,主要分布在薩馬島、保和島、宿務島、內格羅斯島和帕奈島。
2、他加祿人
他加祿人是菲律賓第二大民族,人口2200萬,主要分布在呂宋島中、南部地區。所使用的他加祿語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1937年被選定為國語基礎語言。
3、比科爾人
比科爾人是菲律賓第四大民族,使用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比科爾語,有多種方言,人口總數為370萬。
4、摩洛人
菲律賓的摩洛人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集團,包括許多民族。 「摩洛」為西班牙所取,意為信伊斯蘭教的摩爾人。
『柒』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黑種人,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捲曲狀的毛發,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兩個類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鼻矮,通常為圓顱型,膚色極黑;後者分布在非洲薩赫勒地區,鼻小唇厚,通常為長顱型,膚色較黑。
最早的人種分類,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墳墓的壁畫,它以不同的顏色區別人類,將人類分為四種。南方尼格羅人塗以黑色,其它三種分別是埃及人塗以赤色、亞洲人塗以黃色、西方人及北方人塗以白色。
成為後來將人類分成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褐色人的基礎。根據瑞典科學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類,非洲黑種人和歐洲白種人,亞洲黃種人、美洲人紅種人四大種族被劃分為理智種。
(7)菲律賓黑人佔多少擴展閱讀
非洲黑人各族有悠久的口述文化傳統。非洲文化的流傳,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文字寫成的書本,而是仰賴於貯藏在人們腦子里的語言,世世代代口耳相傳,這是非洲黑人文明區別於世界上其他民族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
口頭文學由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保存、講述,這些人是非洲「活的記憶」,活的網路全書。在非洲家庭中,父母或長者是第一任老師,他們傳授知識不僅通過經驗,而是藉助故事、童話、傳說、格言、諺語等。
『捌』 歐洲哪個國家黑人最多
歐洲黑人比例最高的國家是法國。
1、因為法國以前是非洲殖民地最多的國家,非洲很多法語國家在政治上、經濟上與法國有密切聯系,法語系非洲國家的黑人移民法國也比較方便。歐洲黑人比例較高的另幾個國家是英國、比利時、荷蘭。
2、也有很多黑人到歐洲國家參軍,服役期結束後可以移民。 歐洲本土人對參軍興趣不大,為了移民,歐洲軍隊中有很多外籍軍團。
(8)菲律賓黑人佔多少擴展閱讀:
黑人最多的發達國家:
發達國家中,黑人最多的那是美國,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發達國家,也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可以說非常發達。但是美國也是世界上黑人最多的發達國家,美國現在全國的黑人超過了5000萬,接近人口的16%,是西方國家中,黑人佔比最高的國家。
美國的黑人幾乎分布在美國每一個州,尤其是那些窮困的州,黑人更多。而且從行業來看,黑人在美國主要從事農業和體力勞動,美國鋼鐵行業,煤炭行業,基本都被黑人所包攬,在汽車生產和加工行業,黑人也佔了絕大多數。
在1978年美國黑人就增長到了2500萬人,較1800年漲了25倍。到了2017年超5000萬人。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美國人口趨勢呈老齡化 非西裔白人人口減少
網路-美國黑人
『玖』 全球白人,黃種人,黑人的人口比例是多少
黃種人大黑種黑種大白種!黃鍾大其他兩種!具體比例如下!
白種人又稱歐亞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佔世界總人口的54%左右。
黃種人又稱亞美人種,是世界上占第二位的人種,約佔全球總人口的37%。
黑種人是世界第三大人種,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5%。
1、黃色人種:皮膚黃(棕)色,眼睛棕色,頭發黑而直,鼻樑中等高度,嘴唇中等,身材中等,地處非洲中部、亞洲南部;
2、白色人種:皮膚白色、淺棕色,眼睛灰色、淺藍色,頭發金黃色呈波浪狀,鼻樑細高,嘴唇薄,身材較高,地處大洋洲南部、歐洲;
3、黑色人種:皮膚黑棕色,眼睛黑(棕)色,頭發短、捲曲,鼻樑低而寬(扁平),嘴唇厚,身材四肢較長,地處北冰洋南岸。
皮膚中的色素細胞越多,膚色就越暗。從地理分布來看,人種膚色大致由赤道向極地逐漸變淺。赤道地區,太陽輻射強,皮膚中色素的增加,使人免受紫外線傷害。
介於高低緯度之間的人種皮膚呈黃色。
各人種的長相區別是由於適應環境的結果,並不能說哪種膚色的人高貴,哪種朊色的人低賤,各種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
今年7月11日是第15個世界人口日。二戰後,世界人口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這一快速增長的趨勢今天還在繼續。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對地球的資源和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多年來,許多國家的政府為控制人口增長作出了艱巨努力。以下是摘自聯合國人口司報告中的一些世界人口最新數字。
世界人口70年增加了2倍:1930年全球人口大約為20億,1960年上升到30億,1974年達到40億,1987年突破50億,1999年達到60億。目前,世界人口約為64億。如計劃生育措施有效實施,世界人口在2050年將有望被控制在89億左右。 世界人口5大國:中國(13億),印度(10億),美國(2.97億),印度尼西亞(2.23億)和巴西(1.81億)。
世界人口目前年增長率為1.2%,其中最不發達國家年增長率最高,達2.4%。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人口年增長率分別為0.25%和1.46%。
世界人口目前每年凈增長7700萬,每秒增加2人到3人。對世界人口年增長「貢獻」最大的7國為:印度(21%),中國(13%),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孟加拉、印尼和美國(均為4%)。
世界各主要地區的人口排名依次為:亞洲(38.7億),非洲(8.69億),歐洲(7.26億),拉美和加勒比地區(5.5億),北美(3.29億),大洋州(3300萬)。其中,非洲人口增長最快,年增長率為2.3%。而歐洲人口在過去10年中一直在減少,每年平均負增長0.02%
中國人口為世界人口的20%。
『拾』 將世界各大洲按黑種人所佔的比例由大到小排列
世界各大洲按黑種人所佔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為:非洲(主要是撒哈拉以南地區)、北美洲(包括美國黑人、西印度群島上的黑人)、大洋州(主要是澳大利利亞土著黑人)、亞洲(主要是印度南部、斯里蘭卡的土著黑人)、南美洲(南美洲黑人,主要是歷史上販賣到此的黑人的後代)、歐洲、大洋州(沒有長住人口,當然也沒黑人。
附:
該人種現分布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西印度群島、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南部、斯里蘭卡、美拉尼西亞、加里曼丹等地。
原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後因販奴而廣布於南北美洲。如海地幾乎全是黑人;阿根廷、巴西在獨立之初黑人也占相當比例;南美洲很多國家的人口主要是黑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種;美國黑人是第二大種族。
國家分布
該人種現分布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西印度群島、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南部、斯里蘭卡、美拉尼西亞、加里曼丹等地。
原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後因販奴而廣布於南北美洲。如海地幾乎全是黑人;阿根廷、巴西在獨立之初黑人也占相當比例;南美洲很多國家的人口主要是黑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種;美國黑人是第二大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