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多少陳姓

菲律賓多少陳姓

發布時間:2022-04-21 04:30:55

Ⅰ 陳姓起源於什麼地方

陳姓起源於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

陳姓是大姓,七千萬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潁川衍派約5000萬;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陳姓是全球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蘇省、香港、澳門以及台灣、新加坡 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

中國姓氏密度圖冊中,陳姓分布與閩海民系的分布范圍極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廣東沿海皆極高密度,呈極深紅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長三角呈次深紅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間,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區極少分布。

南方地區陳姓位居第一大姓,則在北方地區位居第七大姓,超過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1)菲律賓多少陳姓擴展閱讀:

陳姓歷史名人: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之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與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

陳平(?-前178),西漢臣。陽武(今河南原陽)人。漢朝建立,封曲逆侯。惠帝、因呂時任丞相,以呂氏專權,不治事。呂後死,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劉恆,是為文帝,為丞相。卒謚獻。

陳湯,西漢將領。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東北)人。元帝時,為西域副校尉。匈奴郅支單於奴役康居人民,攻掠烏孫、大宛等,威脅西域。他和西域都護甘延壽發兵至康居,擊殺郅支單於,以功封關內侯。

陳遵(?-約24),西漢臣。字孟公,杜陵(陝西西安)人。少孤,初為京兆史,放縱不拘。補郁夷令。王莽時,遷校尉。因鎮壓趙朋、霍鴻等起義封嘉威侯。豪傑多附之。遷河南太守、河內都尉等。更始立,為大司馬護軍,出使匈奴,在朔方被殺。

陳寵(?-106),東漢司法官。字昭公。沛國洨(今安徽靈壁)人。曾任州郡吏、尚書、太山太守、廣漢太守、大司農、廷尉、司空等職。任尚書時,奏請廢除前朝「煩苛之法」,主張「賞不僭,刑不濫」;「寧僭不濫」。曾撰《辭訟比》7卷,《決事都目》8卷,當時均頒布施行,現已失傳。

陳蕃(?-168),東漢臣。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人。字仲舉。桓帝(劉志)時任太尉,與李膺等反對宦官專權,為太學生所敬重,被稱為「不畏強御陳仲舉」。靈帝立,他被任為太傅,與外戚竇武謀誅宦官,事泄,率官屬及太學生八十餘人沖入宮門,事敗,被殺。

Ⅱ 陳氏歷史來源

陳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尋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2.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遷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歷史來源 「陳」源出 ; 一 ; 出自「媯」姓。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找到帝舜的後代胡公滿 「媯」姓。封胡於陳國,今河南淮陽縣。並將其女嫁給他,伺奉舜祠,其後人以國名為姓。 二 ; 鮮卑族改姓,據《魏書》所栽,南北朝時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陳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姓陳。 三 ; 古代安南 ( 今越南 ) 國王有姓陳。 家族名人 陳勝 (前?~前208) 字涉,秦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歸向。旋自立為楚王,勢力頗大,後為其部下庄賈所殺。 陳平 (生卒年不詳) 漢初陽武(今河南省陽武縣東南)人。幼嗜讀書,容貌俊美,足智多謀,事高祖屢出奇策。惠帝時,官至左丞相。卒謚獻。 陳壽 (233~297) 字承祚,晉安漢(今四川省南充縣)人。少舉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國志》,時人稱其善敘事,有古良史之風。 陳霸先 陳圓圓 本姑蘇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從養姥陳氏姓,有殊色,後為吳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師,擄圓圓,三桂遂引清軍入關,攻破李自成,圓圓復歸三桂。後三桂為滇王,圓圓隨往,以女道士卒於雲南。 陳誠(1897~1965) 字辭修,浙江青田人。保定軍校畢業,曾參加東征、北伐、剿匪、抗戰諸役,歷任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北省主席、遠征軍司令長官、國防部參謀總長、東北行轅主任、台灣省主席、東南行政長官、行政院院長等職,1954年後當選第二、三任副總統、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陳果夫 (1892~1951) 原名祖燾,以字行,浙江吳興人。早歲入同盟會,參與武漢光復、討袁、護法、北伐諸役。歷任江蘇省主席、監察院副院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組織部部長、中央評議委員。生平著述,匯輯為陳果夫先生全集。 地望分布 河南穎川郡,河北汝南郡,江蘇下邳郡,江蘇廣陵郡,江蘇東海郡,河南河南郡。

Ⅲ 陳姓發祥地在哪

陳氏的遠祖可以追溯到舜。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Ⅳ 全世界陳姓分布在哪個國家最多

國際名人

Ⅳ 是否有外國人姓陳

有啊,很多的。
陳姓在宋《百家姓》中繼「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之後位列第十,在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位。中國陳姓人口高達七千多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大約5.1%左右。而在全球,陳姓更是所有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常見姓氏,據初步完全統計,全球陳姓人口約達9800多萬之眾,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里,有著名的「陳林半天下」之稱。
【國外陳姓名人】
國際名人
越南
陳日照:越南陳朝創建者開國皇帝。
陳麗春:越南共和國第一夫人。
陳文香:越南共和國總統。
陳德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
陳大光:越南前國家主席。
陳國旺:越共中央常務書記。
陳錦秀:越共中央檢查委員會主任。
陳青敏:越共祖國陣線中央委員會主席。
泰國
陳乍侖:泰國國會下議院副議長。
陳裕才:前泰國國會主席,前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陳國光:泰國樞密院大臣。
旺蒼·三詩:中文名為陳其文,泰國第48屆國會主席。
僑素·參蒲塔:中文名為陳偉僑,彭世洛市前市長,原泰國國務院發言人、事業部秘書。
阿南·班雅拉春:中文名陳阿南,泰國政治家,原泰國總理。
比里·帕儂榮:中文名陳家樂,泰國政治家,泰國總理。
印尼
阿卜杜勒拉赫曼·瓦希德:又名陳希德,印度尼西亞政治家,印度尼西亞前總統(1999年-2001年)。
菲律賓
陳顯達:菲律賓總統府馬拉坎南宮發言人。
韓國
陳懿鍾:韓國政治人物,大韓民國第8、9、11、12屆國會議員,前大韓民國國務總理。
新加坡
陳振聲:新加坡貿工部長,行動黨第二助理秘書長.
陳慶炎:新加坡總統。
帛琉
陳·以利亞:帛琉副總統。
秘魯
何塞·安東尼奧·陳:秘魯部長會議主席、教育部長,教育家,聖馬丁·德·波雷斯大學前任校長。
蘇利南
陳亞先:前蘇利南總統兼總理。
其他
陳蘭伯:蘭芳共和國開國領導人,名譽總長(總統)。

Ⅵ 陳姓人口

關於陳字
陳字,在先秦以前的寫法很多。(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陳曼盙》、《陳侯午敦》、《子禾子釜》、《陳尊》等)。這可以從陳字本身得到闡釋。陳字和陣字,古時候是一個字,音義可通。「陳,列也。」(《廣雅·釋詁》)陳字在古時候不僅可寫作陣還可寫作墜,陳與古字陳歲也相通。「陳(卜夕),列出。從(卜夕),陳聲。俗字作陣」(《說文解字》)。屈原的《離騷》里就有「就重華而陳夕詞」這樣的詩句。這裡面的「陳(卜夕)」即是陳。此外,陳也與古甸字同音通義。「維禹甸之」 (《詩經·大雅·韓奕》),此中「甸」就與陳字同義。
陳字有九種含義,有—種就是戰陣的意思。因為在古代,陳、陣是一個字,可以通用。盡管如此,陳姓祖先從未把自己的姓氏寫作陣。《辭源》對陣字也有幾種解釋:
① 本作「陳」,也就是說,陣的本來字是陳字,陣字是從陳字演化而來的;
② 軍伍行列稱陣;
③ 陣法,指作戰時部隊的戰斗隊形;
④ 量詞。如古詩中有「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的句子。
除去第四種解釋,其他三種都與作戰有關。
根據金文的解釋,陳字左邊的「阝」是旌旗的形狀,右邊的「東」字是戰車車輪,上面載著戈矛,下面則是土字的會意。盡管陳字在古時候與上面這些字相通,陳姓的陳字幾千年來卻一直未曾改變過。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把陳姓寫為陣姓或是甸姓。
綜合起來看,整個陳字的含義,是把戰車擺在國土邊界上保衛土地。看到陳字,就想起陣字,陣陳兩字同音,陣字是舊中國車輪滾動的聲音,而戰車是黃帝發明的,黃帝之所以稱作軒轅氏,就因為與戰車有關,因此軒轅二字均從車字偏旁。
陳字的讀法,上古音屬定母,真部,《廣韻》直珍切。澄母,真韻,開口,三等,平聲,在臻攝。是高輪車行駛的響聲。在宋以前「陳」音一直是高輪車的響聲,宋代以後,讀法才逐漸發生變化,與「塵」同音。「陳」的現代讀法與古音相差甚遠。值得注意的是,陳字的古音讀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的閩南話和廣東的潮汕話里。
陳姓起源有五
一、黃帝後裔,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於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JL口—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常「調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後,約 35傳至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王室。此後,胡公滿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
在黃帝時,戰車已被廣泛使用。黃帝發明了高輪車,所以又叫軒轅氏,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是黃帝部落的姻親。「帝嚳取陳鋒氏女,生放勛(堯)。」(《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兒子。「陳豐,一作鋒,邦也。僑極取陳豐氏生帝嚳,嚳復取陳氏(女)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路史·國名紀己》)《索隱》、《人表》、《正義》等著作都認為鋒、峰、豐、邦同意通義,陳鋒、陳豐、陳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見,黃帝家族與最早見於記載的陳豐氏部落是兩個互相通婚的雙胞族。黃帝的孫媳婦與曾孫媳婦都是陳家的人,他們通過這種血緣關系,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強大基礎。黃帝起於姬水,地點在今天的陝西、甘肅交界處。今甘肅天水市南有軒轅谷,陝西岐山縣有姬水,陳豐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縣西面有陳倉山。離今天的寶雞市約四十里。陳倉山又作陳峰,山上有形若山雞之石,因此又叫雞峰。山下是陳坂,這個陳可能便是陳豐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傳春秋時,秦文公得到一塊形狀如雞的寶石,當寶雞的神明來時,便會發現殷殷的聲響,好象野雞鳴啼。於是,秦文公在陳坂這個地方建祠祭祀,命名為陳寶祠。到唐代,就把這一代稱為寶雞縣。
黃帝部落擅長製造這種多輻高輪車。他和他的支裔過著游牧趕車,不斷在大草原遷徙的生活。整個部落排列著長長的車隊,由一個牧場遷到另一個牧場時,男女老幼和財物,都置於車上,由牛馬拉著高輪車,在廣漠的草原上前進。當遇到敵對部落前來襲擊時,車隊便橫著排列,以阻擋敵人的沖擊。這就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列陣」,也即車戰。人拿著武器迎敵,站在車上,車旁有步兵配合作戰。當夜幕悄悄降臨時,部落酋長便指揮其成員將車隊排列成圓圈,人畜居於圓圈中。在無險可守的廣盪大草原中,頓時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臨時城堡。這個高輪車圈成的城堡既可抵禦敵人或野獸的偷襲,又可抵禦寒風的侵襲,給人畜帶來安全感。由此可以體味到高輪車征戰生活給這個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麼,黃帝又是什麼樣的人呢?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能開口講話,很小的時候便展示出超人的聰明才智。他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敦厚機敏,足智多謀。
黃帝之時,神農氏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你爭我奪,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帝無力征討。於亂世中逐漸長大的黃帝認識到,必須以武力平定天下,只要有強大的武力,就不難討平那些據地稱雄致亂的諸侯。於是他天天習武,操練陣法,不幾年,便文韜武略俱已精通。於是,他先率兵討伐那些驕橫跋扈、不來朝貢的諸侯。結果,打得那些諸侯亡的亡,逃的逃,其他的諸侯見勢不妙,便紛紛前來歸附。局勢穩定後,黃帝一方面廣施恩德,教百姓種植五穀,一方面秣馬厲兵,教百姓習戰。等到力量強大以後,他又先與擾亂各部落的炎帝戰於阪泉 (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之野,三戰三捷。後又率兵在涿鹿 (今河北省)擊殺前來擾亂的蚩尤。經過這兩次惡戰,黃帝酌威望大增,眾諸侯一致推舉他為天子。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
黃帝居住於軒轅之丘, 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是黃帝正宮,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居住在匯水;另一個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個兒子叫顓頊,黃帝死後,他繼承了帝位,號高陽氏。
顓頊沉靜多智,尊重賢能。他當政期間,四方賓朋,萬眾來朝。顓頸去世後,帝位由玄囂之孫高辛繼承,即帝嚳。按輩分算,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嚳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廣施仁政,關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愛戴。
帝嚳有四妻四子,長子名摯,次子名叫放勛。帝嚳死後,由摯繼承了帝位。摯即帝位後,因才幹不濟,治國無方,致使國力越來越弱。而被封為唐侯的故勛則因為才幹出眾,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於是,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放勛嗣位稱帝,史稱唐堯或帝堯。帝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能之君,曾設官掌管時令,制訂歷法;又咨詢四岳,挑選舜為其繼承人。堯死後,即由舜繼位。
舜的母親叫握登,曾因看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握登疑為古登人,即鄧人之女。舜字重華,也叫仲華、玄景、重明。皆因他兩個眼睛有三個瞳子而得名。他方頭方腦,龍顏大口,黑皮膚,身高六尺一寸(相當於今天五尺三寸)。舜的父親瞽叟與繼母在舜還未成年時就想方設法要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來就十分寬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應不是十分仇恨暴烈,而是逆來順受。舜遇到被狠打的時候,就採用躲避的方法,遇到被小打的時候就忍受住。他沒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順父母,慈愛弟妹。他「好學孝友,聞於四海,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舜被逼去耕那座民事糾紛甚多的歷山,他起早貪黑,奮力耕種,在他的帶領下,歷山一帶的糾紛得以平息,糧食獲得從未有過的大豐收。就在此期間,他在一個叫河濟的地方撿到一個玉壁,舜感覺到一種得天命的吉兆。
舜的成功和努力遭來了瞽叟夫婦和象更深的嫉恨。舜的忍讓與謙虛謹慎並沒有感動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一次,他們命令舜到糧食倉庫里去修補牆壁,然後火燒倉庫,想燒死舜。還有一次,他們又命令舜去挖井,然後朝井裡填土想活埋舜。舜有個好妹妹,叫女果,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屢次為舜通風。
帝堯選繼任人的時候,四岳推舉了舜,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以觀察他理家的本領。娥皇、女英遵守婦道,從不以自己身份高貴而傲視舜的親戚,對公婆孝敬,對小叔謙讓。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感動舜的父母。於是,舜只好遠走他鄉,攜婦將雛來到了媯水之旁,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南一帶。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為媯氏。
舜50歲時開始替帝堯處理天下政務,成績卓著;58歲那一年,帝堯駕崩,舜為他守了三年孝,到6l歲時,才在群臣擁戴下登上了帝位,這時,他已是兩鬢如霜的老翁了。舜的對手是四凶:驩兜、共工、鯀、三苗以及堯的兒子丹朱。舜首先將驩兜、共工、鯀、三苗這四個部落的首領除去,然後將這四個部落趕往四方的邊遠地區。與丹朱的斗爭似乎要艱苦得多,經歷的時間也長得多,在這一場斗爭中,舜採取了進退自如的手腕。充分展示了舜的應付裕如的政治才華。
舜帝登上帝位三年後,因為丹朱作為炎黃大部族的正統代表,勢力仍很強大,威脅極大。舜便作出姿態,表示願讓位給丹朱,最後因身邊的諸侯與百姓反對,只好作罷。他便封丹朱於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為虞國的賓屬國。為了籠絡人心,舜精心組織了他的權利機構。成員有禹、皋陶、契、後稷、伯夷、夔龍、益、蚤、彭祖等,其中只有皋陶、契、夔龍、益為東夷族,其餘全屬黃帝族。充分展現了舜的博大胸懷,從心理上淡化了東夷與炎黃部落族系之爭,有力地分化了對手。舜與丹朱的搏鬥過程中,丹朱曾一度佔了上風,逼迫舜退避。在舜採取一系列政治措施並首先除掉四凶之患後,才逐漸擊敗丹朱的勢力,並迫使丹朱成為虞氏部落聯盟的屬部。到此時,舜已八十一歲。
舜建都於蒲板,今為山西永濟縣東三十里虞鄉。蒲坂城內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附近又有歷山、媯水,把地名從濮州菏澤一帶移植過來。他在位期間,兢兢業業,扶正祛邪,政治清明, 國內安定,一片昇平景象。後來,在去南方巡狩時,崩於蒼梧(湖南省寧遠縣南)之野,葬於九嶷山下。娥皇沒有生育,女英生有一子,取名商均,因為他沒有治國才能,舜在生前便指定了治理洪水有功的大禹為接班人。
大禹繼位後,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今河南省虞城縣西南),人稱有虞氏,因舜做子時,曾在蒲坂建都,於是他的另一支後裔便定居於蒲坂附近的虞鄉 (山西永濟縣境),其首領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後裔曾被封於遂國(今山東肥城縣南),春秋時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後,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也即古陳鋒氏部落居住過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東南)附近。
由於虞舜族人在同夏禹氏的斗爭中失敗,導致以商均為首的有虞氏部落紛紛向四方退避。除了商均被封於梁國虞城縣,這一部分留居中原外,舜的大部分族人則大舉向南、北、東方遷徙,另外還有許多部落則與夏族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主幹。夏朝至商朝期間,隨著虞舜子孫的遷徙退避,他們的蹤跡也逐漸埋沒於史記典籍之中。
大約在五千年前,陳部落隨黃帝族東遷於中原地帶肥沃的平原。陳豐氏部落開始由游牧生活轉向農業定居生活,他們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今淮陽縣)。顓頊國有「陳州之山」(《山海經·大荒南經》),這「陳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聲雖大,其實不過是一座高不過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為凸立在茫茫無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宛丘,經過數千年黃河與淮河的泛濫淤積,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現今殘存的宛丘,僅只剩下略高於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後裔中一個叫遏父(也稱閼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國,擔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歡心。姬昌之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省淮陽),國號陳,以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今陳胡分媯滿的墓在河南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陳國的國都就是我們現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陳豐氏部落雖最早見於典籍記載,但這個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黃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卻在史記典籍中銷聲。
《陳風》曾談到東門有榆樹,榆樹即白榆,至今仍為黃河流域及淮北一帶的重要樹種。車門池水清澈見底,池邊白榆成林,想來那景緻相當美麗。故《詩地理考》說:「毛氏曰:東門宛丘,國之交會。戴氏曰:陳詩多言東門,必陳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擇高之地而荒樂焉。」宛丘東門應是城內一處風景幽雅的場地,陳國臣民游樂的場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許有畫卦台。「相傳伏羲於蔡水得龜,始畫八卦之處。」城西北三里許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佔地約五頃有餘,俗稱人主廟。墓周產蓍草,高至數尺,前有石碑。號「伏羲墓」。當然,這里有一些建 築是歷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與畫卦台存在,且為陳國君民游樂之地。如在這里登高望遠,二十里內景色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帶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牆的夯土層。
虞舜子孫在舜時處於極盛時期後,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轉,自周文王將長女嫁給媯滿並受封於陳後,地位開始顯赫起來。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的陳國,備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後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寵。
東周初年,陳國原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陳國的國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城周圍繞以東蔡河。陳國全部領土位於豫東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濟河分布在東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條大支流潁水,和潁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賈魯河、沙河,則從西境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淮河。當然這些河流的名稱,大多都是因歷史上滄海桑田的變遷,而形成的。不過潁水則是二三千年以來的老名稱,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陳國在周武王初封時不過周圍百餘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諸侯中,有近八百個諸侯,據周朝封建制度規定:四海之內分為九州,州方圓千里。每州建有方圓百里的諸侯國三十個,方圓七十里的諸侯國六十個,方圓五十里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九州總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國,還有這些諸侯的附庸國沒有計算在內。同時規定公爵和侯爵國家,方圓百里;伯爵國家方圓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國家,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小國,則成為其鄰國的附庸。陳國既是侯國,方圓百餘里,而且位於川澤縱橫,平坦無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帶,是古代物產豐富,文化發達的優越地域,且相傳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見其地位形勢的重要了。
陳國的領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溝渠縱橫,有灌溉之利,再加氣候溫和,適宜於農作物生長,是物產豐饒的富庶之區。因此,陳國靠著天時、地利發展很快,到了東周初年,同蔡國、鄭國等國都成了中原地區的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於後來的陳國國君不能勵精圖治,臣子也不能赤膽忠心匡扶社稷,君荒於上,臣嬉於下,政治腐敗,國勢很快便衰落下來。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掉陳國最後一位國君陳閔公,陳國滅亡,在陳國故地置縣。
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於楚,陳國共傳Z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便有了陳姓。
二、出於陳國公族後裔。
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為氏姓陳。據史料載:其一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陽武或潁川者,出自陳潛公之長子陳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陳閔(Mǐn 音敏)公次子溫之後陳璉。
三、少數民族陳姓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1、女真族陳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2、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3、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4、哈尼族陳氏。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
5、侗族陳氏。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6、土家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7、布依族陳氏。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8、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9、京族陳氏 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10、羌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11、回族陳氏。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12、苗族陳氏 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四、他姓該姓冒姓
1、曹姓改為陳姓: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陳氏之女為妻,生了四個兒子,便銷聲匿跡了。
2、高姓改為陳姓:唐朝末年有個叫曹憲來的人,娶都姓母親陳氏之姓,這一支曹姓到了宋代,陳姓後裔中有一個叫陳文龍的,作了高官顯宦,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陳姓成了海寧望族。浙江海寧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他的後裔默默居住海寧,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高諒時,歷史已進入了元朝,他因窮困潦倒,衣食無著,只得入贅於陳氏之家,高姓也改為陳姓了。西晉末年的陳元達,原來姓高,曾在匈奴人劉聰建立的漢國任職,因為占卜者說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幹事陳茂,他本來是河東猗姓人,卻冒姓陳氏,並受封為伯爵。元朝時,原北齊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家,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後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3、白姓改為陳姓:隋朝還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泛指隴山以西地區,約相當於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地區的胡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官至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史稱萬年之陳氏。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後裔帛(白)永貴人仕內地,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後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人贅陳家,生子4人,也冒姓陳。
4、黎姓改為陳姓: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5、劉姓改為陳姓:劉矯的後裔有改陳姓的史稱廣陵陳氏。
6、陳姓改為其他姓及恢復陳姓:西魏時,賜許昌公陳忻姓尉遲,不過,時間很短,至隋初又恢復了陳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陳氏,因遭家難,有一人冒姓郭,稱為郭金台。
五、陳姓疍民與墮民
疍民——陳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舊稱疍民或者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上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是以船為家。那麼,陳姓疍民是怎樣形成的呢?據《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說:」疍民常在水上,操舟為業,相傳乃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
關於墮民,白眉初《中國人文地理》解釋道:」起源又二說,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人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陳友諒原本是漁家子,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參加紅巾軍,後成為長江中下游一帶勢力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禮;1360年,他殺紅巾軍首領徐壽輝,自稱漢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憤恨;1363年,他與朱元璋軍在鄱陽湖一帶決戰,大敗,八月,他從湖口突圍出長江,中箭身亡,全軍覆沒,其子孫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殘酷迫害。陳姓疍民雖然很苦,但畢竟保留了家族系統的稱號,仍然姓陳。

Ⅶ 陳姓家譜

陳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尋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2.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遷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 陳氏家譜 明成化間,我憲贊府君在祁陽首創陳氏用賓公家乘。明嘉靖間,用賓公第六世嗣孫、永寧縣主簿斗在祁陽第一次續修用賓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賓公第十五世嗣孫 大亮在祁陽第二次續修用賓公家乘。同時,擬定並頒行用賓公為遷祁始祖,用賓公第十一世嗣孫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為:我偉國宏大(文)正,科開彰祖德,有道應時昌,家學宗銘載,世遵永發祥。清康乾時期,用賓公的後裔奉《清聖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詔》,由湖廣永州府祁陽徙蜀,乾隆乙未,用賓公其後裔從《祁譜》中增補了入蜀32州縣的嗣孫,定名為《西蜀續修陳氏宗譜》,簡稱《蜀譜》,此為第三次續修用賓公家乘。重慶市銅梁縣人事局陳彰模歷經十年以《蜀譜》為基礎,輯錄了該譜大部分史料,還從典籍、口碑選錄了有關史料予以充實,內容涉及陳氏家族文化的各個領域,對清康乾時期由祁陽徙蜀的用賓公後裔的世系進行了續記,1999年 主編了《陳氏家乘記》 。《陳氏家乘記》為大32開、700多頁,鉛印出版, 精 裝本。 2002年清明,陳彰模率渝蜀陳氏宗親7人到湖南省祁東縣尋根祭祖,並帶來《陳氏家乘記》。2002年4月6日祁東會議,經湖南、廣西、四川、重慶4個省市 中30餘個縣市的子良、子政、子銘、子文、子貴5個分派代表組成的《陳氏家乘記(續)》編纂委員會成員190餘人,以及廣大族眾的共同討論、修改、完善,歷時8個月,三易其稿,正式頒行了陳氏用賓公裔孫統一續擬字派(見遷祁始祖陳用賓公源流一文)。 陳彰模在當今市場經濟大潮中,不圖名、不圖利;收集資料,查閱典籍,潛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歷史資料,分析了唐朝以來在陳氏源流中出現的各種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主編的《陳氏家乘記(續)》還選刊了古今歷史名人對陳氏源流的考證文章。由於從陳氏支分出的中華姓氏達40多個,故這些材料不但對陳氏源流研究有參考價值,而且對這40多個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參考價值;還著重記錄近現代名人的詳細情況,涉及重慶、四川、湖南、台灣等省市中30餘個縣市的縣處級職務以上人員60餘人(其中台灣國民黨軍級職務1人,團級職務1人),還有著名專業技術人員、離休幹部、百歲老人、企業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詳細情況。 《陳氏家乘記》、《陳氏家乘記(續)》只記載了湖南、廣西、四川、重慶四個省市的用賓公派下大部分後裔世系圖。還未包括在清康乾時期,用賓公第十一嗣孫向陝西、雲南、貴州、安徽、江蘇、湖北等地遷徙的後裔。他們的子孫有的遷往其它省市縣(包括台灣)、有的還到國外居住。 《陳氏家乘記(續)》為大32開、一千多頁、鉛印、精裝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給陳彰模(按輩份他是我曾祖)通過電話,他說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區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續譜。《陳氏家乘記》、《陳氏家乘記(續)》中,初步統記,用賓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孫名字叫"有剛"的達80多人;叫"有鋼"的超過8人;叫"有綱"的超過7人。

Ⅷ 精選「百家姓」系列之——陳姓的起源!

「陳」姓目前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排名是第五位。

陳姓

大陸地區前十名依次是:1、王,2、李,3、張,4、劉,5、陳,6、楊,7、趙,8、黃,9、周,10、吳。

在《百家姓》裡面,陳姓排在第10位。

陳姓分布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於從不同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Ⅸ 陳姓的大事記

我找到的這些資料,你可以看看:
[陳氏屬地]
潁川郡,今河南長葛縣老城西。

[陳氏來歷]
《通志·氏族略》中記載,陳是以國為氏。周武王滅商之後,追封先賢遺民,求得舜的後裔媯滿,封於陳(今河南淮陽),讓他奉守帝舜的祭祀。後來,其子孫就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陳氏名望]
史書記載,媯滿十世孫媯完,後來因為國家內亂而投奔於齊,到齊國後,以國為氏,開創了陳姓,所以說,陳完應當是陳姓的第一人。陳完之族在後來又改為姓田,也就是說,歷史上陳田本為一家,田由陳來。數千年的繁衍,使得陳姓人氏遍及中國大地,陳姓名人也紛紛涌現。例如,領導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陳勝,和吳廣一起建立了張楚政權。漢初名臣陳平,曾六齣奇計幫助劉邦奪得天下。東漢名臣陳蕃,曾與大將軍竇武等人謀殺專權的宦官,因事情敗露而遇害,是歷史上忠臣義士的一個典型代表。東漢時的陳寔,字仲弓,為人忠厚正直,曾任太丘長。有天晚上他發現一小偷入其室,伏在屋樑上,於是,他叫來子女們,向他們講述做人的道理,小偷聽後大驚,自動下樑伏地認錯。這就是「樑上君子」的典故。東漢時的陳姓名人還有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等。到西晉,有歷史學家、《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唐代,則有文學家陳子昂、高僧陳玄奘、詩人陳陶等。北宋時,有詩人陳師道、醫學家陳自明、音韻學家陳彭年。南宋時,則有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陳亮,他力主抗金,政論文章筆鋒犀利,氣勢磅礴。到明代,有「南陳」之稱的著名畫家陳洪綬,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等等。到清代還有詩人陳恭尹、文學家陳繼崧、醫學家陳修園等。近代的陳姓名人則有民主革命家陳天華、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等。現代有中共創始人陳獨秀、共和國副總理陳毅、學者陳寅恪、陳垣等。
據專家考證,陳姓在當代百家姓中位列第五。
陳姓的歷史淵源

陳姓先祖 陳姓是帝舜的後裔,其遠祖可以追溯到黃帝。周武王滅商後,封媯滿於陳,並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侯,媯滿死後,封為陳胡公。這是陳姓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陳國開國公胡公滿也因此而成為陳氏得姓的開山祖。在東周初年,陳國與鄭國、蔡國等同為中原大國。其國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陳國滅亡後,陳國人便以國為姓,在中國各地艱難生存。

陳國被楚國吞並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卻在齊國拜相,並一舉取代齊國君,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齊國滅亡後,他的後裔復為陳姓,是現代陳姓的重要來源之一。

秦漢魏晉的陳姓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名慷慨激昂的話曾經鼓勵了多少代胸懷大志的士民!陳勝的出現,改變了陳姓默默無聞的局面,而他在陳姓世居之地——陳縣稱「張楚王」,則是大快人心的事。陳平安漢,陳湯定西域,都是秦漢時期起關鍵作用的事件。

南朝時期陳姓的大發展 陳武帝異軍突起,成就了陳姓近半個世紀的霸業;陳姓一躍而成為帝王家,這對陳姓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陳王朝之際,陳姓子孫繁衍極快,足跡遍布長江兩岸,尤其在江南,成為顯姓大族。

唐宋陳姓的集聚和遷移 自南朝陳國滅亡之後,陳氏宗室中的一部分人包括陳後主陳叔寶,被押送至隋都長安,從此,陳姓就在關中開始生根發芽。

公元832年,陳旺遷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永清村(今德安縣義門陳村),成為江州義門陳姓的開山之祖。江州義門陳氏集聚一處,前後持續19代230年。義門大家族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機構,負責處理族內外一切事務,保證家族與國家的直轄市溝通,保證能安全地與國家相處;對內有一套系統的管理制度,以保證族人不為爭奪資源而發生沖突。

江州義門的形成、集聚、分析,是陳姓在唐朝的一大盛事。另外,有一支陳姓因為接受唐王的君命,率子弟兵南下征伐叛亂,就在閩南地區發展起來。

歷代研究黃老之術的陳姓人不乏其人,西漢時期陳平喜好黃老之術,並以此學問幫助劉邦治理天下。至五代宋元之際,又有陳摶以此成名,並有功於宋王朝。陳摶見皇帝而不跪,不好政治,以嗜睡著稱,堪稱陳姓一大奇才也。

元明清陳姓的演變 在元代,陳姓人表現出祖先固有的英勇頑強的可貴品質。先後有陳友諒反抗,陳吊眼起義等。明清時期,陳姓較大的行動是向台灣遷移。陳姓先民為開發台灣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現台灣人口中,陳姓約佔11%。

陳姓在海外的發展 陳姓不僅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而且還有許多人僑居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陳氏姓華僑,組織了數十個宗親聯誼活動,他們在真誠地為僑居國、僑居地的繁榮與進步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的同時,又時刻關心祖國大陸的建設、眷戀祖居地的熱土,因而涌現出一批著名人物。

遷徙分布 自陳國內亂後,陳氏有幾次外遷,分別為陳留、陽武戶牘鄉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一是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政卒後,其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平定局勢後,設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二是穎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為陳氏入台始祖。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煚,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後有的在琉球群島落戶。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謀生。例如,陳臣留率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國家。

Ⅹ 陳姓人口數量是多少(我要數字)

陳姓是人口列全國第五位的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
陳姓
陳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尋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2.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遷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根據2002年度公安部的人口統計數據和陳姓在各省所佔比例計算得出
1、 省別 陳姓占本省人口比例(%) 本省姓氏排名 備注
福建 14.01 1
台灣 12.21 1
廣東 10.52 1 含海南
浙江 7.74 1
廣西 5.95 3
貴州 5.53 4
雲南 5.36 4
江蘇 5.27 3 含上海
四川 4.8 4 含重慶
江西 4.75 3
湖北 4.69 5
新疆 4.18 5
甘肅 4.16 4
湖南 4.97 3
安徽 3.58 5
河南 3.15 7
遼寧 2.98 5
黑龍江 2.75 7
山東 2.57 7
陝西 2.24 7
吉林 2.15 8
河北 1.69 9 含北京、天津、山西 山西、天津均為第8

從人口總量來看,廣東為當代中國陳姓第一大省,該省陳姓人口佔全國陳姓總人口的比例達14.7%,其次為四川、福建,三省陳姓人口合計可佔全國陳姓總人口的33%。 註:以上數據由袁義達先生(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依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樣資料統計,詳見袁著《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統計數據不包括少數民族。
2、人口排名——省區市——人口數量
1―――――河南省——9613萬人
2—————山東省——9082萬人
3—————四川省——8673萬人
4—————廣東省——7859萬人
5—————江蘇省——7381萬人
6—————河北省——6735萬人
7—————湖南省——6629萬人
8—————安徽省——6338萬人
9—————湖北省——5988萬人
10—廣西壯族自治區——4822萬人
11—————浙江省——4647萬人
12—————雲南省——4333萬人
13—————江西省——4222萬人
14—————遼寧省——4203萬人
15—————貴州省——3837萬人
16————黑龍江省——3813萬人
17—————陝西省——3674萬人
18—————福建省——3466萬人
19—————山西省——3294萬人
20—————重慶市——3107萬人
21—————吉林省——2699萬人
22—————甘肅省——2593萬人
23——內蒙古自治區——2379萬人
2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05萬人
25—————上海市——1625萬
26—————北京市——1423萬人
27—————天津市——1007萬人
28—————海南省——803萬人
29—寧夏回族自治區——572萬人
30—————青海省——529萬人
31———西藏自治區——267萬人
註:1、人口數為2002年度公安部的統計數據。2、港澳台不參與排名。
用計算機計算得出大陸陳姓人口不含少數民族和港台及海外宗親的保守估計是6000萬,各省所佔比例絕對是保守統計,因為那是很早的數據現在沒有更新比例,故只能採用原來的比例計算!總的加上估計陳姓數量在全球有8000萬以上.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多少陳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