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造紙怎麼樣

菲律賓造紙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4-21 06:19:05

❶ 造紙企業如何做強做大 做強做優

造紙,這個締造了人類輝煌的四大發明之一,如今卻遭受現代社會環境文明的拷問。 有這樣一組數字可以說明造紙業的處境。在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造紙企業僅有3家入選。其中,晨鳴造紙集團以年銷售額89.6億元、排名第141位;金東紙業(母公司為金光集團)以年銷售額63.5億元、排名第383位;華泰集團以年銷售額55.1億元排名第429位。3家造紙企業的年平均銷售額為69.4億元,僅佔500強企業年平均銷售額234.9億元的29.5%;三家總銷售額佔500強年總銷售額的不足0.2%。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紙業環保高層論壇上,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副司長李新民介紹說,造紙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僅為2.2%。 與以上數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4年,據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數字,在國家統計的41個工業行業中,造紙行業廢水排放總量僅次於化工製造業,每年產生廢水31.8億噸,佔全國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的16.1%;按廢水中最重要的化學需氧量指標(COD)來看,全國工業COD總排放量為509.7萬噸,造紙業佔到了33%。 同時,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王世成告訴記者,我國造紙業已進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目前,我國造紙產量和消費量分別佔世界總量的10%和14%,僅次於美國。而同時造紙業屬於我國輕工業中唯一總量短缺的行業,生產與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僅總量有缺口,而且產品結構性矛盾也很尖銳。2004年,全國造紙業用匯達80多億美元。 這是一個需要做大做強的產業,同時也是一個面臨極大挑戰的產業,它的發展面臨著一道道重要的關口。 環保與發展的矛盾 從國家經濟安全形度看,發展造紙業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發改委有關官員指出,要把發展我國的造紙業提到國民經濟安全的高度來理解。這是由造紙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重要意義決定的。 首先,我國紙的消費每年以10.9%的速度增長,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紙消費國。 其次,我國紙產量增長也很快。 我國機制紙和紙板產量從1990年的1372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4849.33萬噸,增加了3.5倍,從2001年開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產紙國。假如我國所有的紙產品需求都靠進口來滿足,這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不發展是不現實的,但污染問題又不容迴避。 我國造紙業污染嚴重的根本原因一是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產業集中度過低。20世紀90年代,我國有造紙企業1萬多家,其中90%以上是一萬噸、甚至幾千噸的小廠。經過整治小造紙廠,關閉大量萬噸以下小廠後,2003年我國仍有造紙企業3500多家,是世界上造紙企業最多的國家,平均規模僅有1.2萬噸。截至2004年,中國紙業達到100萬噸規模的企業僅有3家。因為缺乏必要的環保設施,小造紙廠往往成為污染大戶。據調查,大多數中小紙廠排放的污水,其COD指標都超出國家標准3倍以上。 其次,中國紙業對環境污染的重要根源來自草漿造紙。盡管國際上普遍採用木材造紙,但考慮森林覆蓋率低的特點,我國以麥草作為造紙的主要原料。近年來,草漿造紙帶來的弊端不斷突顯。中國紙業的主要污染源是草類制漿和漂白工程排放的廢液。南京林業大學李忠正教授解釋說:「草漿黑液由於其含硅量大、粘度高、濾水性差,造成草漿黑液提取率低,一般只有80%~85%,而木漿可達到95%以上,例如國內新建的木漿廠————海南金海可達到98%以上。其次,鹼回收率低,一般只有65%~75%,而木漿廠可達98%。再者,草漿造紙用水量大,國家規定的指標為每噸130立方米,而先進的木漿廠每噸只需要36立方米。用水多,廢物排放也多,草漿廠中段廢水排放的污染物量比木漿高出6倍~7倍。」而且以草漿為主製成的都是中低檔的產品,而我們大量需要的高檔紙和紙板,都是以木漿為主要原料的。 再次,造紙業環保設備投資巨大,成本較高,小規模造紙企業無法承受也是造成污染的一個原因。一個造紙廠的環保設備涉及水、氣、聲、渣等各方面,一套設備少則幾百萬元,高的則達數億元,如金東紙業目前投入環保設施的經費已達9億元,剛剛開工的金海漿廠的環保設備更達到24億元之巨。如此高的設備成本,往往為規模小的企業所無力承擔。 事實上,在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壓力下,紙業的清潔生產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制漿技術方面,以少排放或不排放有毒的AOX(有機鹵化物)為目標的清潔生產技術體系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造紙化學品的發展、大型高速紙機的開創,大大降低了造紙用水量和污染物負荷;同時,廢水治理技術也已非常成熟,現代紙業已不再是重污染產業;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有能力進行環保設備投資,因此能夠有效控制環境污染。據中國林紙企業傢俱樂部統計,產量佔中國紙業40%以上的大型造紙企業,其COD排放量不到全行業的10%。如晨鳴紙業2004年產量260萬噸,COD排放量為1.5萬噸,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7%;金光集團500多萬噸總產量,COD總排放量僅為5200多噸,是行業平均水平的3%。 林漿紙一體化模式 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徐大平教授介紹:2004年的木材和鋸材的進口量接近我國產量的一半,外貿依賴度極高。另外,中國還進口了2451萬噸的紙漿、廢紙和紙產品,大約相當於1億立方米木材的產量。「如不能在短期內加快速生豐產林建設,加大科技進步對速生豐產林產量提高的貢獻,利用有限的土地生產更多的木材,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有錢也買不到木材的局面。」 中國要解決林業資源緊缺問題,必須依靠大力發展人工林政策,調整產業布局。對此,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改委2004年頒布了《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十五」及2010年專項規劃》,明確強調了實施「林漿紙一體化」的政策,即鼓勵國內造紙企業大力營造人工速生豐產林,讓造紙業自己逐步解決原料問題。 在國際上,為了解決造紙業與森林資源稀缺的矛盾,發達國家很早就推行「林漿紙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該模式在市場機制下將林漿紙三個環節整合在一起,讓造紙企業擔負起造林的責任,自己解決木材原料問題,發展生態造紙,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的產業格局,促進造紙企業永續經營和造紙工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推行林漿紙一體化模式。不過,20多年過去了,全國已經種植速生豐產林面積不到300萬畝,僅占整個速生林規劃面積的1.4%。為何如此?中國制漿與造紙研究所所長曹振雷分析說,目前我們的林業資源管理政策,主要以保護森林資源、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為基礎,並未考慮速生豐產林;而且,林木資產的處置權和採伐權仍由國家嚴格管理,企業並不能將其納入真正市場化的經濟鏈中。加之,企業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涉及多個政府管理部門,由於管理職能分割,難以發揮對造紙企業的宏觀調控職能。 可喜的是,在林漿紙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中國幾個大的造紙集團發展起自己獨特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這種集團化的經營戰略通過將制漿企業、造紙企業與營林造林基地三類企業有機集合在一起,開展林漿紙一體化生產與經營,形成了以紙養林、以林促紙、林紙結合、林漿紙協同發展的造紙工業新格局,實現了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以金東紙業為例,目前該企業累計投入環保設施經費已達9億元,從水、氣、聲、渣各方面進行了污染物的防治,三廢治理、噪音控制、粉塵治理等均達到了國家控制標准;並且,金東紙業每年通過廢棄物回收處理所獲得的收益達到1.1億元。實踐已經表明,通過循環經濟模式,現代造紙業不僅不再是人們觀念中的「污染大戶」,而且完全可能也應該建成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綠色產業。 產業政策尋求突破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紙業環保高層論壇上,獲得「國家環境友好企業」榮譽稱號的金東紙業和崑山鈔票廠等聯合向行業發出「中國綠色紙業倡議」,林漿紙一體化經營模式成為論壇的熱點。 論壇上,有關專家指出,應該鼓勵造紙企業做大作強,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方向發展。同時,通過關停並轉和重組整合等方式將污染嚴重的小紙廠淘汰出局,發展強勢企業集團,為在造紙行業全面實現循環經濟創造條件,使之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環保中來,從而有效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在稅收政策上,建議稅收、補貼等政策向開展「林漿紙一體化」的造紙企業傾斜,用市場價格的杠桿作用推動中國造紙業走上循環經濟之路,鼓勵企業增加環保收入,開展林漿紙一體化的生產和經營。 努力擴大木漿原料來源,提高木漿供給率是與會專家開出的第二劑葯方。除了以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營造速生林外,要擴大廢紙回收利用,以緩解造紙原料緊張的局面。廢紙作為造紙原料生產紙和紙板,可以減輕污染保護環境,還可以減少森林砍伐,節省原生纖維資源。有關資料顯示,日本廢紙回收率達到78%;德國高達83%;芬蘭城市的舊報紙、雜志的回收率幾乎達到100%;而我國的回收率只有30%。在廢紙回收類別的細分上,美國已經達到50多個,我國卻簡單分為書、報紙和紙板箱三類。日本作為一個造紙強國,紙產量多年來保持上升趨勢。而在1990年至2001年的11年間,日本木漿的消耗量卻基本保持不變,顯然廢紙已經成為日本造紙工業的主要原料。德國因為廢紙回收量大,回收率高而成為世界第二大廢紙出口國。專家指出,應有組織、有指導地進行國內廢紙的收集分類和供應工作,設立專門的廢紙回收機構,制定統一的廢紙分類標准,分類回收,分類處理。 有關專家告訴記者,保護現有的森林資源,徵收木材出口稅,引導限制國內木片出口,減少對現有森林資源的採伐應成為我國造紙工業政策取向。專家指出,我國木材資源非常稀缺,但是木片出口每年的量卻很大。限制木片出口一個有效措施是徵收出口稅。 2003年10月13日,《國務院關於改革現行出口退稅機制的決定》出台,從2004年1月1日起取消部分木材產品的出口退稅,主要包括原木、木製一次性筷子、軟木及軟木製品、木漿、紙板、紙漿等;2005年5月1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於調整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又進一步取消木粒、木粉、木片的出口退稅。 「出口退稅」的取消,遏制了木材出口量迅猛增長的勢頭。但就目前的情況看,國內市場的供求矛盾尚未徹底解決,而世界各國對木材採伐、出口的限制日漸嚴厲。 事實上,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採取增收出口稅的辦法限制木材出口,以保護本國森林資源。菲律賓在1973年開始就對其木材及製品出口徵收4%—10%的出口關稅;加拿大是全球最大的木材和新聞紙出口國,在1986年就對出口的木材增收15%的出口關稅;俄羅斯對木材出口徵收相當高的關稅。 因此,專家呼籲我國也應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徵收木材產品出口稅,以保護本國資源。

❷ 造紙行業怎麼樣造紙業的利潤很高嗎

造紙行業是典型的周期性行業,供需決定紙價和利潤。其下游主要是消費品行業,需求的周期性較弱,但由於產能供給滯後1-1.5年,產能投放與需求的錯配導致紙價與紙企盈利的周期性波動。同時,庫存周期也對紙價以及紙企的短中期盈利構成影響,庫存周期中樞在半年左右。此外,由於紙漿的進口依賴度較高,紙價存在原材料進口成本推動的上漲或下跌。

❸ 造紙行業怎麼樣

我對這個公司不了解,不過我也從事造紙行業。首先看你去是做什麼崗位的。
如果是生產一線,那麼會是一個非常辛苦,非常累的差事,你會面臨高溫、高噪音的工作環境和上夜班。如果你是搞品保、研發之類的話會輕松一些。如果你是2線,比如會計之類的,那沒什麼。
造紙業的前景,反正目前沒有能替代紙的東西出現,紙總是賣的掉的。
當然也有的人從造紙一線做起,通過努力學習(當然,有的企業對技術資料保守,有的更開放)後來跳槽去賣抄紙織物或者造紙用化學葯品之類的,收入都不錯。

❹ 現在造紙工作怎麼樣

如果是一個成手的造紙工的話,工資還是很高的,這個行業挺好的。

❺ 現在造紙行業怎麼樣有什麼前景

前瞻產業研究院造紙行業研究小組表示,自2009年來,我國造紙行業進入整合期,一大批不符合要求的落後產能被淘汰,兼並重組加快,隨著產業整合的深入,已經完成產能布局以及擴張的企業具有規模經濟優勢和議價能力,將會成為產業整合中的中堅力量。未來,造紙企業誰在環保上走得更遠誰贏得市場的可能性就大。

我國造紙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取得長足進步,於201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造紙國,且總產量仍在不斷擴大,行業整體進入了供過於求的時代。2011年,我國共有造紙企業2620家;實現產品銷售收入6714.12億元,同比增長21.54%;銷售利潤699.62億元,同比增長17.95%;利潤總額362.13億元,同比增長6.20%。
我國造紙業雖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是造紙產業大國,遠不是造紙產業強國,中國企業與世界前100名企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造紙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近幾年我國造紙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涌現出9家百萬噸級的紙業公司,但行業平均規模卻僅有2.3萬噸。據統計,2011年全國2600餘家造紙企業,年生產能力10萬噸以上的僅100餘家。而2008年全球造紙100家企業排名中,超過100萬噸有87家,其中全球最大的造紙企業漿紙產量達到1800萬噸,中國2011年最大的造紙企業產量也不過760萬噸。

隨著我國造紙工業的快速發展,纖維原料的供給不足,已成為影響行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在今後一段時期,造紙原料短缺可能將成為一個最嚴重的大問題。加上國內企業還未建立起有效的銷售配送系統,缺乏持續穩定市場的能力,難以保證獲利和規避風險。

此外,目前制約行業發展還受到地域性集中度過高造成資源短缺;產品結構不合理,難以滿足市場需要;造紙機械落後困擾產品水平提高;造成嚴重污染有礙可持續發展等因素的制約。

❻ 四大發明

印 刷 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印刷術是按照或圖畫原稿製成印刷品的技術。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現在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 亦稱「雕版印刷術」) 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 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刻版印刷術最早出現在洛陽。在造紙術改進60年後出現刻版印刷術,僅供皇帝御用。
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六世紀下半葉到七世紀上半葉的隋唐之際,另出現了雕版印刷。開始時主要在民間使用,特別是用於家家歷書、農書和醫書等印刷。到了九世紀,出現了大規模的雕版印刷。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平民畢升發明了泥活字,開始了活字印刷的歷史。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左右,王禎創造了木活字,並發明了能夠轉動的排字盤,這一創造把活字印刷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中國古代的印刷工匠還創造了套色印刷。此外,用銅牆鐵壁、錫、鉛等金屬活字的印刷也很發達。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它全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王+介)為二親敬造普施」題記。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
現。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隋唐時,我國的刻版印刷術先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後又輾轉傳至非洲和歐洲。直至公元14世紀末,歐洲始有刻版印製品。

造紙術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製成「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贊揚。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故用於紡織應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構皮(即楮皮),對枸皮紙曾有「楮先生」之稱。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5世紀)紙的品種、產量、質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紙原料來源更廣。史書上曾論及到這時期一些與原料有關的紙種名稱,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由此看來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枸皮、桑皮、藤纖維、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紙原料。

另外史書上還有提到有關蠶繭紙、苔紙、發箋紙、側理紙等名詞,那麼是否當時曾用青苔、毛發等造紙呢?筆者根據這類纖維的特性來看,認為不大可能,毛發極少纖維結合力,成紙強度很低,不宜單獨用來造紙,至於蠶繭紙和發箋紙之說很可能是一種象形名詞,白凈、細密的麻纖維紙表面形似蠶繭,可能就稱其為蠶繭紙。假如在紙漿中加入少許著色的長纖維或毛發,給人以披發的感覺,故而可能就稱其為發箋紙,形似青苔並且顯綠色花紋者可能謂之苔紙,當然這只是一種推論,尚需送一步考據。

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於晉還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書法家蕭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說「張茂作箔紙……取其流利,便於行書」,據考據,所渭箔紙即嫩竹紙,張茂是東晉人,看來用竹子造紙可能是初始於晉。但用量很少。

我國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繁榮,造紙業也進入一個昌盛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及大量藝術珍品。造紙原料以樹皮使用最廣。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棧香樹皮的記載。藤纖維也廣為使用,但到晚唐時期,由於野藤大量被砍伐,有無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應求,藤紙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

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用量之大可以想見,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

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

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佔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河南、山東、山西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陝西、甘肅、寧夏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造些野生草類植物,在清代末期當地居民已用以製造粗草紙。我國用蔗渣造紙始於清末,張東銘在徐家坡設一造紙廠以蔗渣為原料,對此《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八四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木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製方法製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製稻草漿和檀皮漿抄制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蘆葦在清末也有使用。據光緒三十二年《東方雜志》三卷3期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地方,設一造紙廠,先後以蘆漿(蘆葦)、蔗渣、稻草桿等物,試造日用紙張,有成效」。

造紙術在我國由發明而發展,遍及全國。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

造紙術西傳後所用的原料及工藝仍習我國之故,以麻和破布為主,不過歐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纖維,成品紙不如中國產品柔順薄韌,而且破布日感供不應求。到19世紀末,在歐洲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並普遍認為木材是一種較好的造紙原料。我國在滿清末年和民國初年也逐漸出現了機械化的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左圖為北未火葯箭。

指南針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4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
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羅」,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史料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❼ 東南亞的主要環境問題

【題目】東南亞農業發展與環境問題
【類詞】2002;亞洲;農業經濟;環境
【正文】
農業在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一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東南亞國家糧食、工業原料、就業機會、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然而,東南亞國家的農業開發中使用的擴大種植面積、移民墾荒、增施化肥農葯、開發森林以及刀耕火種等生產方式,雖然使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卻帶來了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

一、東南亞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

東南亞國家之所以重視農業發展,與其經濟依附性、人口壓力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

經濟的依附性。東南亞國家除泰國外,在二戰以前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長期成為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不僅造成東南亞資源不斷減少,而且使該地區的經濟畸形發展,工業落後,農業種植單一。東南亞國家取得獨立後,這種單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經濟結構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國的地位尚未根本改變,出口的初級產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資源,而一些可再生資源如農產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國家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為代價的。二是東南亞國家在金融方面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變。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實行緊縮政策,連續提高利率,使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猛增。由於債台高築,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賣寶貴的自然資源來還債。三是長期以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糧食不能自給,靠出口經濟作物和資源來換取糧食。

人口的壓力。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人口增長很快,從1960年的1.95億增加到目前的5.11億。從1960年至1998年,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增長了1倍以上。寮國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賓是2.74倍,馬來西亞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國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對食物、住房、教育、衛生保健、交通運輸、自然資源佔用等形成持續不斷的高需求。

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物質的不斷需求,發展民族經濟,增強國力,東南亞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大規模開發土地,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開采森林資源,擴大出口創匯,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於農業開發措施使用不當,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二、採取的應對措施

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和這些國家的政府及社會的普遍關注。東南亞國家已採取有關應對措施,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措施主要有:

一是減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無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泰國、緬甸、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政府重視山民經濟的改造,指導山民掌握農業知識,建立永久性農田發展替代種植,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寮國政府於2001年確定的2001-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20年奮斗目標,已明確了在今後幾年內要消滅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停止沒有經過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如越南近年來實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點均要經過認真考證,將經常發生洪水、泥石流地區及貧困山區的居民移遷到新經濟區。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勵植樹造林護林。面對森林面積的不斷減少以及所帶來的嚴重環境後果,加上國際社會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老東盟國家自7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實施造林計劃,建立森林保護區。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實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勵發展木材加工業和植樹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課稅的方式來限制原木的出口,規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課以25.5美元的出口稅、13美元的出口許可費,加上各地區制定的重新綠化費等,每出口1立方米的原本所支付的費用約為50美元。菲律賓1974年開始實施《森林改革法》,鼓勵發展國內木材加工業,規定進行選擇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鋸木。1978年馬來西亞政府也制定了保護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產量和出口量。此時,泰國政府也開始實行了造林計劃,政府和公司合資有計劃地進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採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這一禁令不適用於農業部和林業部,這兩個部門仍可以繼續出口和轉運木材。越南近年來十分重視植樹造林工作從1999年開始實施「500萬公頃造林計劃」,造林護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33.2%。

三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生物科技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開始了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和試驗。1982年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的協作研究機構——東南亞大學農業生態研究網。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農業,注重農業科技的研究與開發,用生物科技來發展農業。菲律賓在70年代就開始實行生態農業的實踐,建立生態農場,以馬雅農場較為典型。在生產過程中採用變廢為寶的封閉循環和應用生物之間的生產、消費、分解關系,禁止或減少外來能量(化肥、農葯、生長劑)的投入,通過「清潔生產」來生產「健康產品」。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點燃綠色革命火種的「神奇水稻」品種。該研究所目前正在考慮將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應用於食物的生產,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節省土地和水資源,減少耕地退化。馬來西亞目前也開始重視生物科技農業的研究與開發,強調高增值產品的發展,如知識密集型食物加工產品和與健康有關的、具有安全性和環保性的生物科技產品。現在,利用生物科技發展農業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新興產業,該國已經建立了對胡姬花和香蕉進行組織培養的生物工業、油棕的組織培養業。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長。為了緩解快速的人口增長對經濟、就業、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實施家庭計劃,有計劃地控制人口的增長,並取得一定的成效。東南亞國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孩子的數量,新加坡是1.5個,馬來西亞是3.1個,印尼是2.7個,菲律賓是3.6個,越南是2.3個,柬埔寨是4.5個,寮國是5.5個,緬甸是3.1個,泰國是1.9個。雖然一些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和緬甸等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仍保持較高的生育率。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減少對經濟和環境的壓力仍是東南亞國家面臨的課題。

東南亞國家盡管已採取了減緩農業發展造成環境退化的有關措施,但是,由於經濟、社會、政府等方面的原因,保護環境的成效並不樂觀。雖然禁止原木出口和非法採伐,但是執法不嚴,收效不大。為了增加外匯收入,有的國家政府下令禁止了,隨之又放開,如寮國政府於1991年8月禁止一切採伐活動,但1992年又取消了禁令,向幾個外國公司租讓了伐木權。緬甸於1988年宣布禁止砍伐森林,但該國政府後來又同幾家泰國公司簽訂採伐木材的合同。印尼雖然限制出口原木,但是,幾十年來,印尼以擴大木材產品出口作為其經濟的增長點,開始是出口原木,禁止原木出口後,又出口木材產品。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國,膠合板產品成為該國的非石油天然氣產品中僅次於紡織品的第二大出口創匯的產品。據官方統計,1999年印尼有105個膠合板工廠,1701個鋸木加工廠和6個造紙廠,膠合板出口創匯總計達85億美元。這些膠合板和造紙廠,均以木材為原料,膠合板、紙漿的生產和創匯越多,需要的木材也越多,砍伐森林就越多。。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水質和土壤也帶來了新的污染。由此可見,如何減少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仍是擺在東南亞各國政府面前有待解決的課題。(njdk212)

❽ 維達紙業的生產地在哪裡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工業園。
維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維達紙業集團」或「維達集團」。維達紙業集團是一家集研究、開發 、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活用紙大型企業,是中國生活用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是中國衛生用紙行業產品最多、銷售量最大的企業之一。在生產規模、產品質量、市場佔有率、經濟效益等方面一直處於國內生活用紙行業的領先地位。
二十多年來,維達集團堅持「勇於開拓,不斷創新」的方針,依靠科技進步滾動發展,先後引進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先進造紙設備以及產品配套設備,開發生產高級衛生原紙、盤紙、紙巾、餐巾、盒裝面巾、濕巾、衛生卷紙等系列產品。至2007年底集團在中國設有五個生產基地,擁有17台造紙機,總設計產能達24萬噸。其中集團從美國引進的全球先進的生產設備--日產100噸的高速紙機,運行速度2200米/分鍾,是目前世界上運行最快的造紙機之一。產銷網點遍及全國各地,還出口到香港、澳門、澳洲、紐西蘭、越南、柬埔寨、菲律賓、英國、德國、加拿大、南非等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維達始終堅持「追求卓越,領導創新,提升品牌競爭力,實現速度與效益的同步增長」的目標,以品牌為戰略核心開展各項工作,積極推動本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促進產品的研發及生產流程的技術改造,從而達到不斷開發新產品,引導新消費,創造新市場,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優勢。
1997年,公司通過中國興輕質量體系認證中心的認證,獲得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證書,成為中國生活衛生用紙首家通過GB/T19002--ISO9002認證企業。近年管理體系更不斷完善,先後通過ISO9001、ISO14001、HACCP質量環境衛生一體化管理體系認證,還成為首家取得美國AIB食品接觸包裝生產設施統一標准證書的生活用紙企業。

❾ 造紙術是中國人發明的還是韓國人發明的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❿ 馬來群島有哪些國家

菲律賓,馬來西亞, 汶萊,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界上最大的島群由印度尼西亞13000多個島嶼和菲律賓約7000個島嶼組成,稱為馬來群島。其中主要的島嶼有印度尼西亞的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摩鹿加、伊里安,菲律賓的呂宋、棉蘭老、米鄢群島。該群島還包括東馬來西亞、汶萊、巴布亞紐幾內亞等。群島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沿赤道延伸6100公里,南北最大寬度3500公里,總面積約243萬平方公里。西與亞洲大陸隔有有馬六甲海峽和南海,北與台灣之間有巴士海峽,南與澳大利亞之間有托雷斯海峽。除菲律賓北部以外,各島都在赤道10度以內,平均氣溫21℃,年降雨量從8100毫米至500毫米不等,大部分地區超過2000毫米。每年7至11月西南太平洋生成台風20餘次,常襲擊菲律賓。馬來群島的動植物群非常豐富且種類各異。農村和農業經濟占壓倒優勢,農村居民絕大多數為定居耕種者,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商品作物有橡膠、煙葉、糖等。森林資源重要,提供貴重木材、樹脂、藤條等。石油為主要礦產,錫產量佔世界產量的10%。水力資源豐富,但未充分開發,製造業不發達,輕工業主要是紡織、造紙、玻璃、肥皂、卷煙等。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造紙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