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菲律賓好聽的流行音樂推薦一下,謝謝啦
推薦一個歌手 Jeff bernat 菲律賓歌手,曲子我都挺喜歡的
再特別推薦一首歌 she,是首韓國歌,歌手裡面有Jami soul的那首,但是我一聽就以為是東南亞的。
② 求菲律賓歌曲,越多越好
annk菲律賓的著名歌曲,,此歌僅次於國歌
③ 按照音樂風格來分類的話,菲律賓音樂大致可以分為________個地區
按照音樂風格分類的話,菲律賓音樂大致分為八個區。
④ 如何評價杜麗莎
認識杜麗莎,應該是在《歌手》的舞台上,其實,杜麗莎在香港的知名度非常的高,她是80/90年代香港樂壇流行樂女歌手,杜麗莎還有菲律賓的血統貌似一個混血兒,在音樂和影視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曾經還和陳潔靈、瑪利亞、甄妮、葉麗儀等,被稱為「香港的五大巨肺」,這也說明杜麗莎的聲音是比較高的。
⑤ 請問世界上唱歌和聽音樂違法國家有哪些
一般國家唱歌,聽音樂,只要不是低俗,違背國家法律,都可以唱!歌詞不能攻擊他人,不能攻擊國家,不能有侮辱性質,不攻擊其他種族!只要是正常的表達情感,大多數國家沒有那麼多禁忌,但是,有些以伊斯蘭教為教義的國家,以伊斯蘭教為國家法律標準的國家,如:伊朗,它就會有所限制,有些流行歌曲不能唱或者聽!
⑥ 東南亞某個國家音樂
1英國
對於中國樂迷們來說,所謂「英式」(Brit-pop)是一個紀念性的符號。它充斥著太多人的青蔥歲月,同時現在仍然回盪在新一代年輕人的音樂夢想中。年輕的孩子們正在狂熱地痴迷弗蘭茲·費丁南德(Franz Ferdinand)或者基恩(Keane)這些嶄新的「英式」搖滾樂隊,而青春已過的人們還在不斷從「英式」黃金十年中的作品獲取感動。如果你是個朋克樂迷,你應該會把性手槍(Sex Pistols)或者沖撞(The Clash)樂隊當成永遠的偶像;即使這些你都不知道,那你肯定熟悉披頭士(Beatles)!英倫,這個清冽驕傲的字眼讓多少樂迷心中熱血沸騰!
細說Brit-pop,有人形容它「頹廢而不絕望,感傷而不煽情,躁動而不狂熱,是一種陽光燦爛的放縱,一場充溢著生命力的哭泣。」 Brit-pop直接承繼了後朋克的憂郁和新浪潮到新浪漫的華美,很多樂迷更熟悉的也許是其中無與倫比的英式吉他的清冽。從後朋克到新浪潮到Brit-pop,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的「曼徹斯特之聲」作為承前啟後的音樂潮流,在英式搖滾樂歷史上佔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
那是一個連Brit-pop這個標簽都還沒被發明出來的年代,英國流行音樂進入低潮,曾創造新浪潮音樂的曼徹斯特在這期間也變得蕭條。正當英國音樂將在沉悶中進入90年代的時候,一支叫做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的樂隊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了。他們除了讓香菇頭發型,漁夫帽加連帽衫成為新的時尚,更帶來一股新的音樂之風——融合了吉他搖滾和獨立舞曲發展而成的迷幻搖滾舞曲。樂評人驚呼「上帝在第八天創造了石玫瑰樂隊才收手」。
石玫瑰給英國音樂帶來了革命——像孩子用水彩筆塗鴉般的音樂和唱片封套,嗡嗡作響的迷幻吉他舞曲,經典流行音樂創作概念的復甦……這株妖冶的「石玫瑰」在前Brit-pop年代盛開的如此燦爛!
石玫瑰樂隊1985年發行的最早的兩支單曲So Young和Tell Me中,主唱伊安·布朗就以不可思議的溫柔聲音讓人心醉。隨著鼓手Reni和吉他手John Squire不久之後的加盟,人們已清晰的看到石玫瑰已經含苞待放。終於,在也許再過50年還會被人傳唱的Made of Stone被Silvertone唱片公司在1989年4月作為單曲發表後,石玫瑰的第一張同名專輯《The Stone Roses》橫空出世。這張充滿傲慢、憐憫和無法言表的高貴氣質的唱片絕對震懾了時代,慢慢變成一代人的精神圖騰。毫不誇張地說,石玫瑰開始影響整個音樂世界,而這一切是這群街頭小子們開始根本無法預料的。在不久前英國權威音樂雜志《NME》的一次評選中,《The Stone Roses》被評為百佳唱片之首。讓我們來了解一下《NME》百佳之首的概念吧——被它壓在身下的Beatles,Beach Boys和Radiohead等等,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
可以說石玫瑰樂隊改變了90年代的英國音樂世界——因為他們「啟發」了綠洲(Oasis),收音機頭(Radiohead),污點(Blur),山羊皮(Suede)這些在整個90年代呼風喚雨的英式樂隊;但可能他們最偉大的成就是挽救了英國的搖滾樂。回到1989年,搖滾樂在英國某種程度上淪為被恥笑的對象,獨立樂隊頑固冷峻,主流音樂被極端保守的野心家們所污染。石玫瑰的處女專輯正是射向野獸心臟的一支飛箭,他們鶴立雞群,與時俱進,從懷舊的噪音製造者演變成為時代的化身。他們汲取著60年代Jimi Hendrix、The Byrds的迷幻精神和旋律,他們以Sex Pistols對道德的傲慢攻擊著制度,還擁抱著Acid House變化著的可能性。他們是一幫酷小伙兒,創作著倔強並可以隨之起舞的優美歌曲,他們擁有強烈的自我風格,他們的骨子裡閃爍著深刻、豐盈的英式吉他音樂靈魂。
像所有的經典一樣,遺憾總是與它緊緊跟隨。由於各種原因石玫瑰過早的在90年代凋零了。但幸運的是它沒有消逝,伊安那漫不經心的和孤傲的聲音還在繼續唱著,他帶著石玫瑰的靈魂繼續創作、前進。如今他已經擁有4張打著伊安·布朗印記而不是石玫瑰名號的專輯,他的音樂中保留著石玫瑰的清純雅緻,卻還多了些電子音樂的迷離氣息。他用音樂告訴我們,他雖然已經不是石玫瑰,但是他——伊安·布朗,依舊帶著一顆年輕、桀驁的心,帶著他的油漆筒,在屬於他的音樂世界肆意的揮灑、塗抹!
2法國
法國浪漫主義音樂
在法國,浪漫主義的繁榮更多體現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1838-1875)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歌劇《卡門》盡管因表現了普通人的愛恨與慾望,內容極為接近現實,在當時惹來極大的爭議,然而隨後卻大受歡迎,常演不衰。劇中的《愛情是一隻不羈的小鳥》(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鬥牛士之歌》,幾乎成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劇《採珠人》和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則以抒情性見長。
在同時代作曲家中,德裡布(1836-1891)的兩部芭蕾《希爾維婭》和《葛培麗婭》,繼承了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芭蕾傳統;拉洛(1832-1892)為小提琴與樂隊的《西班牙交響曲》,有著激情奔放的異國情調;聖桑(1835-1921)的音樂以晶瑩剔透的美感而著稱,交響詩《死之舞》、《管風琴交響曲》和歌劇《參孫與達麗拉》最能代表其個性。
稍後出現的馬斯奈(1842-1912),創作了歌劇名篇《維特》,人們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劇《黛依斯》。現已公認為法國最傑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萊(1845-1924),其音樂細膩而富於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內的大量鋼琴作品和室內樂。丹第(1851-1931)和杜卡(1865-1935),分別以《法國山歌交響曲》和《魔法師弟子》,為法國晚期浪漫主義增添了瑰麗的色彩。
中法文化年,在北京,開展了許多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為了把最能體現法國音樂創作現狀的音樂盛事介紹給中國的樂迷,法方將雷恩音樂節,<<跨越音樂-2005法國現代音樂會>>的舞台搬到了北京朝陽公園.雷恩音樂節,是當今法國乃至歐洲音樂潮流的前沿一極,是法國的狂歡節.這次,他們第一次正式走出國門,向中國觀眾呈獻了一台法國最有代表性,最前衛,最先鋒,最好聽的現代音樂會.(看這個的話應該很有幫助)
⑦ 世界民族音樂的九大分區詳解
(一) 東亞音樂文化區
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蒙古在內的東亞溫帶地區,以五聲音階為主。雖然在中國的古代,出現了可以和與古希臘、古印度高度發達的音樂理論相匹敵的以音律論為代表的音樂理論,在理論上對七聲音階作了許多研究,並且在古典的藝術音樂中得到了運用,但是,這種七聲音階的旋法特徵仍然強調是五聲性的。另外,在與人民群眾生活和感情有密切關聯的民俗音樂中,卻十分明顯的以五聲音階和旋法為主。在中國各地的少數民族傳承的音樂也大多數是五聲音階。朝鮮、韓國、蒙古的情況也基本相同。日本雖有含半音的都節音階、琉球音階和不含半音的律音階、民謠音階的區別,但也都是五聲音階。因此,東亞可以稱為五聲音階音樂文化區。
東亞音樂文化區在音樂審美方面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古樸典雅的橫向旋律的音樂美。在音樂形態方面具有以下特點:(1)彈性的節拍和節奏;(2)五聲音階和五聲性旋法;(3)漸變的音樂結構;(4)音響表現形式的單音性。
另外,在以琵琶、胡琴、三弦為代表的樂器的運用、音樂曲式結構以及音樂體裁形式等方面也有許多共同的因素。
(二) 東南亞音樂文化區
東南亞地區大致可以分為大陸部和島嶼部兩大部分。
東南亞地區在音樂形態方面,五聲音階與七聲音階並存,在分布於北部山嶽地帶的藏緬語族或帝汶島和龍目島等島嶼部的多聲部民歌和音樂感覺的共同性,橫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地的銅鼓、銅鼓類的金屬打擊樂器群的系譜和分布等,都是這一音樂文化區的較為獨特的特徵。
東南亞地區人民的音樂審美特徵表現在對青銅、竹製樂器的樸素、清新、穩健音樂美的喜好。在音樂形態方面具有如下特點:(1)以青銅和竹為主要製作材料的樂器。(2)以二拍子、四拍子為基本節拍。(3)以七平均律為特色的律制。(4)以注重橫向旋律發揮的單音音樂為基本音樂織體。
(三) 南亞音樂文化區
指的是包括印度次大陸和斯里蘭卡等周邊國家和地區,這一地區也稱為印度音樂文化區。
在音樂方面,自古以來,以高度發達的音樂理論為背景的印度古典藝術音樂成為本地區的高峰。在印度古典藝術音樂中,以北印度為中心的印度斯坦音樂體現了伊斯蘭音樂得影響,南印度的卡納提克音樂具有比較原型的印度特徵,這兩股潮流幾乎覆蓋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由這些古典藝術音樂變化出來的各民族的民俗音樂,在印度音樂文化區有十分廣闊而深遠的影響。
另外,雖然在古典音樂理論中有以22不平均分割的所謂22律的音組織出現,但是,現實音樂生活中,多以四分之一音等微分音形式在這一音樂文化區出現。
略述南亞傳統音樂的特徵。(1)印度音樂在南亞的主流地位。(2)南亞各國音樂的多樣性。(3)音樂藝能與宗教、民俗的緊相關聯。(4)鼓類樂器和撥奏弦樂器得以充分運用。
(四) 西亞、北非音樂文化區
西亞,在地理上指的是亞洲大陸西部一帶,由阿拉伯各國、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國組成。
但是,作為一個文化區來看,除以上國家之外,還應包括北非沿地中海岸的突尼西亞、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一帶。另外,前蘇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哈薩克、土庫曼各國也可以涵括其中。在音樂方面,西亞、北非最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世界音樂史的源流之一而存在。古代的許多種類樂器,在王墓的浮雕和考古發掘中得到確認。同時,這樣的樂器原型和使用這些樂器的音樂的古老樣式,也沿著文明的潮流而向東、西兩方傳播。這種傾向,不僅在古代,而且在其後的長期歷史過程中,尤其是中世紀的伊斯蘭化起著重要的影響。例如:中世紀的阿拉伯宮廷音樂,是在當時的先進文化地區伊朗(波斯)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世界上富有光彩的音樂。關於它的樂器桑圖爾( santur )、卡農( qanun )、烏德( ud )、納依( nay ),以及音樂、舞蹈、音樂家、音樂理論等,在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和阿爾伊斯發哈尼《歌書》中有詳細的敘述。此後,這樣的音樂體系向南亞、東亞、東南亞和歐洲傳播,自身不斷地產生變化,也不斷地給當地文化施予影響,成為它們革新的動力。另外,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代,其軍樂給近代歐洲音樂的發展予以許多影響。即:其樂隊編制發展變化為西洋的銅管樂隊,軍樂形式的本身也成為向藝術音樂發展的一個基礎,產生了土耳其風( alla turea )的作品。
西亞、北非傳統音樂的特徵:(1)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的主導地位及其音樂特徵:微分音的運用和樂音的有條件的帶腔性;瑪卡姆和達斯特加赫的旋法體系;均分律動與非均分律動同時存在;織體思維方式以橫向性為主;樂器運用的共同點。(2)民俗音樂的多樣化。
(五) 黑人非洲音樂文化區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誇赤道,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非洲有將近700種語言,並且有多種信仰,因此,與之相適應的音樂樣式和一般文化特徵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黑人非洲音樂的多樣性決不會影響整個地區在音樂中的統一性。在音樂的社會功能及其運用方式、旋律和節奏的構成原理、樂器類型等音樂特徵方面,黑人非洲音樂文化區的音樂風格上的共同性顯而易見。
主要音樂體裁形式有:(1)民俗歌唱:在黑人非洲的社會里,歌唱成為從日常生活中涌現的自然行為。另外,擁有各種各樣的職業或半職業音樂家也成為黑人非洲的特徵之一。 (2)民俗舞蹈與歌舞、樂舞: 在黑人非洲的音樂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黑人非洲的舞蹈按其表現內容和運用場合來分類,大可以分為儀式性舞蹈和娛樂性舞蹈。從舞蹈表現手段的形式特點來看,黑人非洲的舞蹈大致可以分為:歌舞、樂舞、假面舞、高蹺舞等。
樂器與器樂: 在黑人非洲的樂器中,鼓和鼓樂是最具特色和最為重要的樂器和器樂,不僅種類多樣,節奏豐富,表現力強,而且被運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黑人非洲樂器的類別有:體鳴樂器、膜鳴樂器、弦鳴樂器、氣鳴樂器。
黑人非洲音樂的風格和審美特徵是講求打擊樂器節奏、音色變化的音樂美。在音樂形態方面有如下特點:(1)以鼓為代表的打擊樂器在黑人非洲音樂中具有重要位置。(2)復雜多樣的節奏。(3)音階、旋律和演唱形式特徵。(4)多聲部唱法。
(六) 歐洲音樂文化區
歐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和島嶼。歐洲人口密度大,民族復雜,語系豐富。宗教主要分為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以上地理、民族、語言、宗教和文化環境等為豐富多樣的歐洲音樂的生成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自然人文背景。歐洲音樂文化區劃分為:西歐和西南歐;中歐和東歐;斯堪的納維亞和北歐;東南歐。
略述歐洲傳統音樂的特徵:歐洲音樂的風格和審美特徵是追求富於動力性的復音音樂美。在音樂形態方面具有以下特點。(1)樂音:音過程中沒有有意運用的音成分(音高、音色、力度)的某些變化。即使有某些帶腔的音,也只是下意識的偶然運用,其觀念上強調的仍然是樂音的固定性。(2)調式、旋律:比較典型的歐洲音樂的調式,是以四音音列作為基礎的。這些四音音列中,都包含兩個全音音程和一個半音音程,由它們之間以不同方式排列,可有三種不同樣式的四音音列。(3)節拍、節奏: 在歐洲各民族的傳統音樂,雖然也有自由節拍的非均分律動節奏,但是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是功能性均分律動節奏。也就是說,它的強弱拍是有規律地、按小節線的劃分而循環往復地出現的。(4)織體:在歐洲許多民族的音樂中,除了單聲性織體之外,還存在大量的多聲性織體,其多聲部思維是以縱向性為基礎的,即:在注意橫向旋律流暢的同時,十分講究聲部之間的縱向關系。伴奏多採用傳統和聲進行。(5)樂器:歐洲的樂器以風笛、提琴、吉他、手風琴為特色。
(七) 北美音樂文化區
地理上的北美洲指的是位於西半球北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的土地。北美音樂文化區主要是由加拿大、美國以及丹麥屬格陵蘭島等構成。在北美音樂文化區的居民中,北美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因紐特人,從歐洲、非洲和世界其它地方遷來的移民及其後裔,他們對北美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北美音樂文化區在音樂審美方面表現出對多元共處色彩繽紛音樂美的追求的特點。也就是說,多種來源的居民各自保存著他們原居住地的多種音樂,相互之間也有混合交融,並產生新的音樂體裁形式和音樂特點,但是相互之間在風格方面仍有較明顯的差異,而在總體上呈現出繽紛的色彩。其中,既有原住民的因紐特人、印第安人的音樂,也有來自於歐洲的英語系、法語系移民及其後裔的音樂,還有來自於非洲黑人的移民及其後裔的音樂,以及亞洲各地移民及其後裔的音樂。
(八) 拉丁美洲音樂文化區
拉丁美洲是指從美國與墨西哥交界的格蘭德河到大陸最南端的合恩角之間的廣大地域。由於拉丁美洲這一地區在歷史、語言、文化方面長期受到屬於拉丁語系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的影響,所以人們習慣於把它稱為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文化是多種文化融合基礎上形成的多元混合型文化。因此,具有廣闊多姿、豐富多彩的特點。
略述拉丁美洲傳統音樂的特徵。(1)拉丁美洲音樂中的印第安因素。(2)拉丁美洲音樂中的歐洲(伊比利亞)因素。(3)拉丁美洲音樂中的非洲黑人因素。
(九) 大洋洲音樂文化區
大洋洲位於太平洋的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大洋洲的居民大致上都是屬於海洋民族。特別是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的人,很多都熟知有關天文和潮汐的知識,掌握了出色的航海術,所以,他們從中國的南部和東南亞一帶開始沿著島嶼移動,定居下來,再一次移動,經過這種復雜的民族移動的軌跡之後,可以說,廣闊的海域成了他們自由馳騁的天地,是他們理所當然的居住環境。正是在這種被海域包圍著的島嶼上,有共同的生態環境,演奏音樂的場合相似,製作樂器的材料相同,所以,音樂的風格、樣式相似相通,樂器形狀有許多共同性的特徵,因此,形成了大洋洲音樂整體上的等質性。
大洋洲音樂文化區原住居民的音樂審美特徵是追求崇高自然的音樂美。在音樂內容、體裁形式、旋律節奏音階、樂器等方面具有以下特徵:(1)音樂內容: 作為海洋民族的大洋洲的人們,有很多以航海術、祖先居住的島嶼情況以及漁業生產、皮艇製作技術知識等為歌詞內容的歌唱; 居住在內陸地區的人們,則以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環境、在這類環境中經歷過的狩獵採集生活、以及有關這些方面的知識為主要歌唱內容; 漁民、山民都把動植物和先祖之靈當作無法替代的守護神來進行神格化。在維護社會組織上,明顯地表現出像法律那樣的作為一種必要的行為規范,所以,產生了許多以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相混雜的故事作為歌詞來歌唱的曲目;把史實原原本本地表現出來,或者是故事性地進入角色歌唱,在仍然流傳的搖籃曲中可以典型地看到。慢慢地、舒暢地發聲,反復著不知什麼時候結束的旋律型,展開著歷史故事,成為在線條性的時間流動中來解釋歷史的最好說明。(2)音樂體裁類別: 從表演形式看,可以明確地區分為:由集體來完成的藝能,如:合唱、合奏、群舞;由一個人表演的獨唱、獨奏、獨舞。從社會習慣看,男女各自分別保留著獨立的曲目。另外,對聲樂的重視程度勝過純器樂;讓復數聲部重疊歌唱的多聲性織體,在許多島嶼上都得到廣泛流傳。例如:在波利尼西亞,原來就有多聲部合唱;在密克羅尼西亞的一部分地區,可以聽到不同旋律同時重疊交錯在一起的對位性多聲歌唱。 (3)旋律節奏音階:在大洋洲的各種音樂中,旋律型和節奏型幾乎都以規范化的模式被傳承下來。因此,全部歌唱的曲目是隨著歌詞創作 而不斷增加的,經常看見把時事性話題立即編成歌詞來歌唱的情況。(4)樂器:各地的樂器,在材料和構造上所顯露出來的細微不同,給大洋洲的音樂帶來了音響世界多樣性的特徵。大洋洲的樂器中,最重要的是體鳴樂器。
以上就是世界民族音樂九大分區的詳解。
其中,有一些是我照王耀華著的《世界民族音樂概論》打出來的,還有一部分是從網上的一個課件中拷下來的。如果有錯字自己改一下吧~
網址:http://www.fjnu.e.cn/music/wlkc/ckda-1.htm
http://www.fjnu.e.cn/music/wlkc/ckda-2.htm
……
你就把最後.htm前面的數字換成3 或4——9 就可以了,一共9個。
又溫習了一遍世界民族音樂概論,希望對你有幫助。
⑧ 哪個大學有音樂學博士點啊,我考碩士,我想去
設有音樂專業博士點的院校(包括但不限於)有: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新疆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武漢音樂學院(與武漢理工大學聯合培養)。
⑨ 中國音樂與印度音樂的區別
亞洲的音樂文化十分豐富、多樣,印度和中囯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囯,菲律賓則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印度和菲律賓後來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文化也受到了西方的影響,但在音樂方面卻形成了截然相反的結果,印度的傳統音樂得到了完整的保畄,菲律賓音樂則己基本上西方化。中國雖未成為西方的殖民地,但大量釆用了歐洲音樂體系,形成了新音樂傳統,農村、小城鎮及小城市仍在相當程度上保留了古老傳統音樂。面對三個囯家不同的音樂現狀,我們應該進一步進行思考和研究。
印度音樂的起源是隱藏在音樂創作者美麗的神話之中。印度人認為印度音樂 是由濕婆神「Shiva」所創造的。在印度,對於古代音樂之權威者中,最偉大的人物,即使在今日的印度仍然 受到音樂家們尊敬崇拜的,應該是13世紀初的莎蘭咖提瓦(Sharangadeva)這位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