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亞洲溫帶地區有哪幾種氣候類型
分布在亞洲溫帶地區的氣候類型有:
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包括中國的東南部、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南部,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包括中國的北方地區、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北部,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內陸地區,氣候特點: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溫差大,降水少。
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西亞地中海沿岸,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㈡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山氣候的特徵和分布地區
特點、成因及分布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壓帶影響
赤道附近,南北緯10度之間
主要是剛果盆地、亞馬孫平原和馬來群島大部
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高溫少雨,分雨旱兩季
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南亞熱帶季風,成因加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南北緯15-25度,大陸東岸
主要是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
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溫和少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大陸內部,遠離海洋
主要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部
山地氣候-隨海拔升高,氣溫降低,降水發生變化
你要的都在上面,其它的看參考資料。
㈢ 溫度帶和緯度
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於赤道兩側南、北緯各5°—10°的范圍內
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於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外圍,一般可達南、北緯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
3、熱帶荒漠氣候
主要分布於南、北回歸線兩側的內陸和西部,大體介於南、北緯15°—30°之間。
4、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於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菲律賓群島。
5、熱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於南、北緯10°—25°信風帶的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
6、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側
7、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部
8、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東亞地區
9、溫帶荒漠和溫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於亞洲和北美大陸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和潘帕斯等地。
10、亞熱帶濕潤氣候
主要分布於北美大陸東部25°—35°N的地帶和南美的巴西高原東南緣、巴拉那河中、下游以東和潘帕斯東部。
11、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於亞熱帶的亞洲東部,主要包括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區以北的地帶,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端。
12、地中海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13、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一般分布於50°—70°N之間,大陸西岸則在60°—70°N之間,包括北亞大部,歐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
14、苔原氣候
主要分布於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及島嶼,緯度大致介於70°—75°N之間
15、極地冰原氣候
主要分布於南極大陸、北冰洋、格陵蘭島的絕大部分地區
16、高地氣候
主要分布於亞洲的喜馬拉雅山系、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等地。
㈣ 亞洲各國的氣候類型
中國:主要有五種氣候類型,北方的溫帶季風氣候,南方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西北的溫帶大陸行氣候,海南雷州半島台灣南部及西雙版納為熱帶季風氣候,青藏高原及毗鄰山地地區的高原高山氣候。
朝鮮:溫帶季風氣候。
日本、韓國:北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東亞的蒙古、中亞的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西亞的伊朗、阿富汗、外高加索地區的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都是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北冰洋—白令海沿岸及東西伯利亞高山是寒帶氣候,遠東太平洋沿岸地區是溫帶季風氣候。
越南和緬甸:大部分為熱帶季風氣候,北部邊緣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菲律賓:呂宋島及附近少數島嶼為熱帶季風氣候,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
泰國:大部分為熱帶季風氣候,南端的克拉地峽為熱帶雨林氣候。
寮國、柬埔寨、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熱帶季風氣候。
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東帝汶、馬爾地夫、查戈斯群島:熱帶雨林氣候。
印度:大部分為熱帶季風氣候,塔塔沙漠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北部喜馬拉雅山邊緣為高山氣候
尼泊爾、不丹:喜馬拉雅山山地為高山氣候,中南部河谷地帶為熱帶季風氣候
巴基斯坦:塔塔沙漠為熱帶沙漠氣候,喜馬拉雅山區為高山氣候,其餘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東部山區為高山氣候,其餘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土耳其:沿海地區為地中海氣候,中東部為溫帶大陸行氣候
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地中海氣候
敘利亞、約旦:西北部為地中海氣候,東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
伊拉克:北部山地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其餘為熱帶沙漠氣候
沙烏地阿拉伯、葉門:西部高山區為熱帶草原氣候,其餘為熱帶沙漠氣候
科威特、卡達、巴林、阿聯酋、阿曼:熱帶沙漠氣候
㈤ 十三個氣候類型的分辨
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步驟:
1.判斷南北半球
看最高氣溫所在月份……這個應該不用說了,若全年溫差不說明是赤道附近的氣候類型。
2.以溫定帶 (主要看最低氣溫)
0、15度作界限,
全年最低氣溫高於15度,為熱帶;
全年最低氣溫在0-15度之間,為亞熱帶;
全年最低氣溫低於0度,為溫帶;
全年 最高 氣溫在0度左右,為寒帶。
3.以水定型(看降水的全年分布情況)
按降水類型劃分,有四類
夏雨型:所有的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和熱帶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年雨型:熱帶雨林、溫帶海洋
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
常用氣候類型也就這十種,步驟2和步驟3取個交集,就能確定。
另外有兩點需要注意:
1.熱帶季風和熱帶草原——溫度帶上,同屬熱帶氣候,降水又同屬夏雨型,區分的方法是,熱帶季風的降水更加集中。有降水的柱狀統計圖作比較會很明顯。再有,熱帶季風是分雨旱兩季,而熱帶草原是干濕兩季。
2.溫帶海洋氣候——雖是溫帶的氣候類型,全年的最低氣溫卻高於0度,但從降水上要和熱帶雨林相區分應該還是不難的。
㈥ 各大洲主要位於什麼溫度帶
亞洲:北寒帶和北溫帶,少數地區屬熱帶;
非洲:熱帶和南溫帶;
歐洲:北寒帶和北溫帶;
北美洲:北寒帶和北溫帶;
南美洲:熱帶和南溫帶;
大洋洲:南溫帶;
南極洲:南寒帶。
有圖片供你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㈦ 關於亞洲氣候的提問
(一)極地長寒氣候(苔原氣候)
亞洲大陸北冰洋沿岸,並包括沿海島嶼,大致7月10℃等溫線以北屬極
地長寒氣候。這里年凈輻射可達15—20kcal/cm2,與森林北界大致吻合。苔
原氣候帶東西延伸,在大陸邊緣南北寬窄不等,由於陸地輪廓、地形和沿岸
洋流影響,本帶南界與緯度帶有顯著偏差,亞洲東北部因寒流逼近,地形多
山,海拔較高,苔原氣候的南界可伸達60°N;東西伯利亞夏季較暖,7月
10℃等溫線向北凸出,使大陸苔原氣候變窄;在西西伯利亞,苔原氣候南界
與北極圈一致,由於太梅爾半島向北伸延,大陸苔原氣候北伸較遠。本區因
受冰洋氣團控制,冬季嚴寒可達8個月以上,夏季短促,最暖月均溫也在10
℃以下。本區因臨北冰洋,故雲量大,陰天多,蒸發弱,濕度大,年降水量
多在100—250mm之間,且多為降雪,由於多吹東北風(風速常達16—
40m/s),故積雪層薄(25—50cm),雪被不均勻,永凍層深厚。本區還是亞
洲大陸晝夜長短變化最大的地區,冬季有永夜現象,夏季的永晝,特殊的長
日照給苔原多少帶來些溫暖。對比歐洲部分因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苔原
氣候帶南北寬度不大,氣溫、降水也高於同緯度的亞洲東岸。
(二)亞寒帶大陸性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苔原氣候區以南,包括西西伯利亞(南部除外)、東西伯利亞、堪察加
半島、中國東北極北部、朝鮮和日本45°N以北等廣大地區,是東西橫貫亞
歐大陸北部的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帶。它在亞洲分布的面積約有700×104km2。
本區北界為夏季最熱月10℃等溫線(即苔原氣候的南界);南界大致以年
均溫4℃為界,在西部約與緯線平行,大致與50°N線相當,在東部則沿蒙
古高原北部山脈,從貝加爾湖南側向東北沿外興安嶺而達鄂霍次克海岸。
本氣候區屬大陸性冷濕氣候,冬季由於極地高壓擴張,冰洋氣團可經常
侵入,氣候嚴寒,冬季持續6—8個月,最冷月均溫-15至-3O℃,絕對最低
溫可達-45至-50℃,東西伯利亞的維爾霍揚斯克-奧伊米亞康地區形成北半
球的寒極。夏季氣溫上升,7月均溫一般在10—12℃以上,南部可達18—
20℃,個別的日最高氣溫可上升到30—35℃。全年僅有寒暖兩季,暖夏過後,
就入嚴冬,氣候大陸性強烈。本區嚴冬雖比其他同緯度地區寒冷得多,但在
暖夏氣溫卻相差無幾。全年降水量300—600mm,且由西向東減少,西部約為
300—600mm,東部約為300—400mm,東北部約為200—300mm。冷季降雪,地
面形成的雪被厚度足以防止土壤深層凍結,使植物免於凍死。西部夏雨量和
冬雪量相差較少,但東部夏雨量比冬雪量大,因而冬季積雪的厚度也由西向
東變小。
本氣候區的南北寬度並非到處一致,東西差異也較苔原氣候區增大。如
以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亞寒帶氣候相對比,則亞歐大陸的亞寒帶是西窄東
寬,而北美大陸的亞寒帶則是西寬東窄。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主要在於地勢
和洋流的作用。歐洲地勢平坦,又無高大山體足以陰止海洋濕潤氣團東移,
北大西洋暖流更加強了海洋對氣候的影響,因而把歐洲亞寒帶氣候的南界推
向高緯;但由此向東,直達亞洲東部,一方面因大陸度增強,再加上冷洋流
作用,使亞寒帶氣候的南界較歐洲偏南。從北亞整體看,本氣候區以中部為
最寬,東部因北有苔原南伸,東有寒流冷海,內有北半球的寒極,加上外興
安嶺的影響,寬度有顯著收縮。亞寒帶氣候帶的東西差異也很明顯,仍以亞
歐大陸來說,在60°E以西,即南北走向的烏拉爾山脈以西,因受大西洋的
影響,大陸性自東向西減弱,降水量自東向西增加。在烏拉爾山脈以東至太
平洋沿岸山脈西坡之間,主要受與北極鋒有關的氣旋和反氣旋活動所控制,
大陸性自西向東增強,降水量自西向東減少,如東西伯利亞1月均溫-20至
-40℃,7月為18—20℃,年降水量200—400mm,雪被厚度50—80cm。至於
蘇聯遠東區和中國黑龍江省北部的氣候已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年降水量一般
為500—700mm,雪被厚度只有10—20cm。
(三)溫帶季風氣候
中緯度亞歐大陸東岸,在亞寒帶氣候帶以南,秦嶺-淮河以北,以及溫帶
半乾旱和乾旱區以東的地區,包括我國東北和華北、朝鮮、37°N以北的日
本以及蘇聯遠東區的南部屬溫帶季風氣候區。本區的北界即亞寒帶的南界,
以年均溫4℃等溫線為界;南界則以全年有8個月的月均溫9.5℃為標准,此
即亞熱帶氣候帶的北界,在中國,這一界線大致與秦嶺-淮河線相當,也大約
與緯向帶一致。溫帶季風氣候的西界沿大興安嶺呈東北向延伸直至外興安嶺
東端。在這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干
旱氣候三者的界線比較接近。亞洲東部的海陸分布和地形結構對溫帶季風氣
候的范圍影響很大,如東北-西南向的山脈,能夠阻擋季風勢力的深入。
本氣候區冬寒夏熱,夏濕冬干,四季分明。冬季受強大西伯利亞高壓影
響,盛吹強勁的西北陸風,十分寒冷,1月均溫達-20℃,大陸上寒潮頻襲,
土壤凍結,北部有積雪但雪被厚度很小,除日本西部地區冬季有降水外,絕
大部分地區冬季晴朗而乾燥。夏季盛吹東南海風,從海洋帶來大量水汽,形
成大量降水,年降水量達600—1000mm以上,山地東側迎風坡,年降水量可
達1000mm以上(長白山東南坡),平原年降水量也有500—700mm,而且年
降水的60—70%集中於夏季,形成雨熱同季(7月均溫達20—25℃),這
就是溫帶季風氣候的最大特點。此外,本氣候區的內部也有一定的差異:如
本區的大陸部分為大陸性溫帶季風氣候,其北部冬寒且長,屬涼夏型,為東
亞夏季風北部邊緣;南部則冬冷夏熱,屬暖夏型,華北一帶已為暖溫帶大陸
性季風氣候;至於日本群島則大部屬於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山脈迎
風坡降水量超過2000mm。(四)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區之南,主要包括華中及日本群島的南部,屬於亞熱帶季
風氣候。本區北界為秦嶺-淮河線,南界為南嶺山地,西界為青藏高原東緣(105
°E)。本區氣候冬冷夏熱,降水豐沛,全年至少有8個月的月均溫高於9.5
℃,但絕對最低氣溫可降至-10至-20℃以下,最高氣溫平均在34℃以上。冬
季處於大陸高壓南伸的前方,高空又有南支急流通過,故氣旋過境頻繁,雲
雨較多,降水量約佔全年的10%;夏季隨著海洋季風北進和極鋒的北退,本
區的梅雨區也從南向北推進,梅雨期一般延續20—30天,梅雨降水量約占本
區六、七兩月總降水量的70%;九、十月間沿海一帶還有台風雨;可見亞熱
帶季風氣候的降水量比溫帶季風氣候要豐富得多,如長江中下游平原年降水
量約有1000mm左右,迎風山地如牯嶺更可達2529mm。
總之,亞熱帶季風氣候是溫帶季風氣候(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熱同
季)與熱帶季風氣候(終年無冬、干濕兩季、熱在雨前)之間的過渡帶。
(五)熱帶季風氣候
南亞和東南亞,包括印度半島、恆河中下游及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中
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以6°—20°N地區為最典型。支配
本區氣候的氣團,濕季(6-9月)為赤道氣團,在塔爾熱低壓和赤道西風
共同作用下,盛吹西南季風,風力強於東亞的夏季風,帶來潮濕多雨天氣,
如南亞年降水量的80%甚至90%(印度西部)降於夏季風時期。乾季(11-4
月)為熱帶氣團,盛行東北季風,屬於熱帶信風,伴隨乾燥天氣。在西南季
風建立以前,即在雨季來臨之前,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寮國及越南北部除
外)是氣溫最高的時期——熱季(一般為3—5月,5月最熱),最熱月均溫
為25—30℃。本區北界相當於夏季熱帶鋒的位置,大致與最冷月均溫18℃線
一致。冬夏季風交替、每年分干濕兩季、最熱月份在溫季之前、夏季風強且
有爆發性、降水豐富但變率大等,這些特點是熱帶季風氣候區的共同特徵。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氣候區的雨季與西南季風在本區的建立有密切關
系,雨季開始就是西南季風建立的日子,雨季結束就是西南季風退卻的日子,
例如雨季開始的日子在緬甸始於5月中旬,斯里蘭卡始於5月下旬,印度半
島南端始於6月初,然後迅速北推,至6月末西南季風在整個南亞內陸建立,
7月中到達巴基斯坦,此後,西南季風達到盛行時期。西南季風的形成過程
各地也有所不同,在印度它的建立帶有爆發性,而在越南和泰國就不象印度
那樣有明顯的爆發性,例如4月和5月的降水量曼谷為121和147mm,孟買
為3和16mm,但6月的降水量曼谷為218mm,孟買卻突增至520mm。西南季
風撤退始於9月1日,東北季風出現於10月中旬,11月初東北季風移至印
度半島南部,12月移至馬德拉斯一帶,1月初出現於斯里蘭卡中部。熱帶季
風氣候區年降水量1000—1500mm,山脈迎海風側可達2000mm以上,這里生
長著熱帶季風林,但在背風側和內部平原低地,降水顯著減少,林木稀疏,
呈熱帶草原景觀。熱帶季風氣候同薩王納氣候相似之點是夏季降水都與熱帶
輻合帶有關,最干月份的降水低於50mm;不同之點是薩王納氣候年內風向的
變化不象熱帶季風氣候那樣呈相反的變化。
由於海陸相關位置、面積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熱帶季風氣候區的內部
具有一定的差異,主要可分為大陸性和海洋性兩種類型,前者位於南亞次大
陸和中南半島內部,由於沿岸山脈對海風的阻擋,加上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的基部緊接廣闊大陸,因此氣溫年較差可達20℃,乾季長於溫季,而且熱季
突出。後者位於菲律賓群島和中南半島沿海,這里無論冬夏季風,降水都較
豐富,年較差和日較差均較印度半島為小,乾季尤其熱季不如印度半島突出。
南亞次大陸的熱帶季風氣候與東南亞季風氣候相比,在共性中還有自已
的特性。1)每年分干濕兩季的基礎上,有突出的熱季(3—5月),例如馬
德拉斯4—8月各月的平均氣溫都超過30℃。阿爾瓦爾最高溫曾達50.6℃。2)
西南季風的建立,比中南半島約遲1個月。3)雨量變率大,如恆河平原的年
降水量有從150mm到1500mm的變化幅度。
(六)赤道多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本區位於馬來群島和馬來半島南部,居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氣團或變
性熱帶氣團控制,高溫多雨,常年如夏。氣溫常在24—28℃,夜間最低溫度
也多在16℃以上,氣溫年較差比同類型的亞馬孫平原和剛果盆地為小,一般
在1.5℃以下,最大不超過3℃。年降水量多在2000
mm以上。因受海風調劑,並無悶熱酷暑之感。
本氣候區處在亞、澳兩大陸和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又都是被溫暖海水
所圍繞的破碎的山地、島嶼或半島,這種特殊的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使本
氣候區與同類型的亞馬孫平原和剛果盆地的氣候相比,除具有高溫多雨、炎
熱潮濕外,還具有較復雜的季風海洋性特徵。這主要反映在本區降水量的時、
空分布與季風之間的關繫上。
赤道雨林氣候區一般年份有兩個雨峰,出現在太陽直射點兩次經過天
頂、熱帶輻合帶兩次過境的時候,也就是春分和秋分時期。可是本氣候區的
雨峰不一定出現於春分和秋分而往往出現於季風盛行的時期,降水的地區分
布更為復雜,一般是迎東北信風和西北季風的一側多雨,島嶼的西部比東部
多雨。
由於亞歐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的南北相對,東半球副熱帶高壓之間的熱
帶輻合帶1—7月的南北位移可達30度緯距,因而不僅形成了亞洲的熱帶季
風氣候區,並使亞、澳兩大陸之間的群島深受隨季節而南北移動的熱帶輻合
帶和常年存在的赤道西風的控制。1月由亞洲大陸反氣旋而來的東北季風和
從菲律賓以東洋面上來的東北信風,它們的前緣可到赤道。而南半球的東南
信風可達12°S附近。赤道西風帶位於赤道以南。此時北面的熱帶輻合帶通
過赤道附近的蘇門答臘中部、加里曼丹南部和蘇拉威西西北部一帶,在此帶
上氣流輻合上升明顯。另在12°S(西段)至15°S(東段)附近,是西北季
風和東南信風以及赤道西風與東南信風的輻合地帶,所以群島西部比東部多
雨。7月,赤道西風氣流明顯北移擴大,南輻合帶也北移,此時除赤道地區
的蘇門答臘盛行西南季風外,其餘地區受從澳大利亞高壓而來的東南季風和
到赤道轉向的南風並與西南季風輻合的影響。在過渡季節的4月和10月,赤
道西風中心線在赤道帶,北輻合帶移至4°N附近的馬來半島中部和加里曼丹
北部,南輻合帶移至5°S橫穿印度尼西亞各島,此時赤道地區正受南北輻合
帶和赤道西風的影響。
可見,亞洲赤道地區以偏西風為主,赤道以南主要受東南信風(6—8月)
和西北季風(12—2月)所控制,赤道以北受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的影響。
加上山地島嶼的地形作用,使降水的地區分布差異加大。赤道以北以迎東北
季風的一側多雨,如馬來半島東岸的瓜拉丁加奴,年降水量3093mm,其中11、
12月降水量均在600mm以上,而夏季各月只有130mm,加里曼丹島東北岸的
山打根,年降水量3650mm,11、12月各大於500mm,而春季各月只有180mm以下。赤道以南以迎西北季風一側多雨,如蘇拉威西島西南的烏戎潘當,迎
西北季風,背東南信風,年降水量2878mm,西北風盛行的12月、1月各為
597和676mm,而東南風盛行的7、8、9月,降水減至36、10和15mm,為明
顯的乾季。赤道附近地區則在季風轉換季節多雨,且西岸比東岸降水多,如
蘇門答臘西側的巴東,年降水量4000mm以上,而東部平原的巴鄰旁只有
2573mm。即使處於赤道附近,但因背冬夏季風,如蘇拉威西島上的巴羅坡年
降水量只有550mm,成為赤道上的半乾旱區。此外,亞洲赤道雨林區也是對
流性暴雨最多地區之一,如位於島嶼背風閉塞的山間高原盆地中的茂物,每
年雷雨天數達332天,有「雷都」之稱。
(七)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溫帶草原氣候)
本區位於亞洲溫帶內陸,東界大興安嶺和太行山,北界即針葉林氣候的
南界,南接溫帶荒漠,西與東歐南部的草原帶相連,包括西西伯利亞南部、
中亞哈薩克丘陵、蒙古草原、我國內蒙古和黃河中游等地區,是濕潤氣候與
乾燥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呈東西向延伸,為亞歐大陸溫帶草原帶的主要部
分。本類型氣候的主要特點是由於地處內陸或因有高山阻擋,難得海洋濕氣
的影響,年降水量多在250—450mm,主要集中降於夏季,且多暴雨,雨量變
率也大,可能蒸發量大於降水量,乾燥度在1.5至3.99之間。氣候的大陸性
也強,冬季寒冷,1月均溫多在-5至-20℃間,夏季較熱,7月均溫高於20
℃。氣溫的年較差多在36—37℃。蘇聯中亞的圖爾蓋,1月均溫-17.8℃,7
月為23.7℃,年均溫3.7℃,年降水量249mm,其中夏季為79mm,冬季為52mm,
生長期160—190天。又如蒙古的烏蘭巴托也是明顯的夏雨型,年降水量
(208mm)的84%降於夏季三個月。
(八)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溫帶荒漠、半荒漠氣候)
蘇聯中亞的土蘭平原、我國西北的內陸盆地、內蒙古西部以及蒙古東南
部,因深居內陸,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一般在250mm以下,氣候乾旱,氣溫
變化極端,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如蘇聯中亞的溫帶荒漠,1月均溫-15°
至-10℃,7月為25—30℃,年降水量100—200mm。我國新疆的吐魯番年降
水量只有22.7mm。冬有少量降雪,全年相對日照百分率高(60—70%),冬
寒夏熱,氣溫變化急劇等是本區氣候與熱帶乾旱氣候的主要差異。如吐魯番
雖位於43°N,但夏季6—8三個月的月均溫都在30℃以上,極端最高氣溫曾
達47.8℃,極端最高地溫竟達75℃,為我國最熱地方,有「火洲「之稱,年
較差也達43.5℃,比熱帶干早氣候區的阿斯旺的年較差(18.9℃)高出24.6
℃。
(九)亞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從阿拉伯半島直達印度河下游的塔爾沙漠,都分布有亞熱帶乾旱和半干
旱氣候。因為這里廣大面積的陸地處於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地面存在著山間
高原和盆地,也有助於荒漠氣候的形成和發育。這里夏季炎熱,冬季較冷,
如巴格達夏季氣溫可達49℃,冬季最低氣溫為-8℃。卡拉奇相應為48℃和4
℃。塔爾沙漠以東,因季風作用,亞熱帶乾旱氣候的分布逐漸中斷。亞洲亞
熱帶地區與非洲南部相似,地勢不象北非那樣平坦,而且東部地勢起伏懸殊,
也阻止了乾旱氣候大片地東伸。塔爾沙漠地區由於:1)盛行從伊朗低壓南緣
向東擴張的熱帶大陸氣團(Tc),它使赤道季風氣流(Em),不能遠達北方;
2)西南季風在它北界上的垂直厚度擴張得並不厚;3)夏季,本地區高空為
反氣旋形勢,低層為顯著的熱低壓,下低上高,不易致雨;因而降水稀少(75
—150mm左右),形成荒漠。伊朗高原主要是由邊緣山脈圍繞著的山間高原
與盆地,夏季不如印度和阿拉伯等地區酷熱,冬季不如中亞地區寒冷,氣候
上具有由溫帶乾旱地區到熱帶乾旱地區的過渡性質。
㈧ 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分布在哪些地
看圖你就明白了
㈨ 20個國家的氣候類型
有的國家的氣候類型有很多種哦~
中國有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高山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英國溫帶海洋性氣候
希臘地中海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剛果、巴西(一部分)、哥倫比亞等
熱帶草原氣候:
墨西哥(大部分)、澳大利亞(一部分)、非洲高原大部分國家、巴西(高原部分)
熱帶沙漠氣候:
阿拉伯半島的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中西部
熱帶季風氣候:
印度、越南、寮國、泰國、緬甸等南亞國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最典型的是中國南部,美國東南部,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南角、巴拉圭南部、阿根廷北部
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沿岸的希臘、義大利埃及北部等,還有南北半球大陸西岸30~40度之間。
溫帶海洋性氣候
西歐大西洋沿岸國家,如英國=法國、愛爾蘭等,以及南北大陸西岸40~60度之間
溫帶大陸性氣候
美國中部 俄羅斯 我國西北部
高山氣候
青藏高原 科迪勒拉山系 阿爾卑斯山脈等高的地方
㈩ 亞洲氣候
1. 熱帶雨林氣候:
A. 成因:位於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終年受赤
道低壓控制,多對流雨。
B. 分布:馬來半島南部,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
菲律賓群島南部(如馬來西亞吉隆坡,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菲律賓棉蘭老島)
C. 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D. 景觀及(標志):熱帶雨林景觀,板狀根,磚紅壤。
E. 代表性經濟作物:橡膠、金雞納、可可、胡椒、油
棕等(糧食作物:水稻)
2. 熱帶沙漠氣候:
A. 成因:位於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地區,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高溫少雨。
B. 分布:阿拉伯半島,印度河平原(塔爾沙漠)
C. 景觀:熱帶沙漠景觀,
D. 農業特點:發展灌溉農業,綠洲農業中代表植物:棗椰樹
3. 熱帶季風氣候:
A. 特點: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高溫多雨。冬季盛行東北風,溫和少雨。故全年高溫,但干濕季分明。但季風條件下,多洪澇和乾旱。
B. 成因:(1)西南季風成因: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受向右的地磚偏向力影響,偏轉成西南風。由於經過印度洋空氣濕潤,帶來大量降水。
(2)東北季風的成因:冬季陸地降溫快,空氣收縮下沉形成冷高壓。海洋上氣溫相對較高,氣壓相對較低,風由高壓吹向低壓。故該地冬季盛行東北風,來自亞歐大陸較乾燥,形成乾季。
C. 分布: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斯里蘭卡島大部分,菲律賓群島北部,我國海南島,西雙版納。
D. 代表性景觀及標志:熱帶季雨林(景觀和熱帶雨林相似,但不及熱帶雨林茂盛)
4. 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東岸)
A.特點:夏季盛行東南風,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盛行西北風,低溫少雨。多洪澇和乾旱。
B.成因: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陸地降溫快,空氣收縮下沉形成冷高壓。海洋上氣溫相對較高,氣壓相對較低,風由高壓吹向低壓。
C.分布:我國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包括巴顏喀拉山和岡底斯山以南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台灣島。朝鮮半島南部和日本群島南部。(如上海,重慶,武漢,東京等)
D.景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如馬尾松)
注意:我國季風氣候和日本季風氣候比較大陸性較強,日本海洋性較強。
(海洋性表現:溫差較小小,降水較為均勻)
5. 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東岸)
A.特點:夏季高溫多雨(東南風),雨熱同期。冬季寒冷乾燥(西北風)。雨季比亞熱帶季風氣候要短。
B.成因: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相同,都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C.分布:我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朝鮮半島北部,日本群島北部及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地區。
D.景觀:溫帶落葉闊葉林(注意:在溫帶海洋性氣候下的景觀也是溫帶落葉闊葉林)
E.農業特點:氣溫較低,小麥。
6. (此種圖標偏南的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A.特點: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亞歐大陸面積廣闊,加上高山高原的對水汽的阻擋,內陸地區距海遙遠,降水較少。受大陸氣團控制故而溫差較大。(如我國的吐魯番圍著火爐吃西瓜)
C.分布:亞歐大陸內陸地區。如我國西北地區。注意:該氣候在亞洲分布最廣,北美洲其次
D.景觀:因距離海洋遠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使得溫帶大陸性氣候內部的景觀差異很大。通常應降水量從沿海到內陸逐漸減少而形成從溫帶森林----溫帶森林草原----溫帶草原----溫帶半荒漠----溫帶荒漠依次更替。(如我國從內蒙古東部到其西部就符合這種變化)
7. (此種圖標偏北的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A. 特點: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短促,降水較少,略集中夏季。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相似。
B. 成因:受大陸影響同時也受附近海洋影響。
C. 分布:北極圈沿岸,主要位於俄羅斯
D. 景觀:耐寒的亞寒帶針葉林
注意:大陸東岸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分布緯度較低,而大陸西岸分布緯度較高原因:大陸東岸受沿岸的寒流影響明顯,而同緯度的大陸西岸為暖流。(如亞歐大陸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北緯60度左右都為溫和的溫帶海洋性氣候,但大陸東岸俄羅斯遠東地區在北緯55度左右就已經是較為寒冷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8.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
A. 特點:夏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回歸線附近的副熱帶高壓帶向北移,此處(在北緯30-40度左右)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晴朗為主,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位於30-40度的西風帶向南移正好控制該地區,西風帶來豐富的降水,氣候溫和多雨。
B. 成因:風帶和氣壓帶季節性移動,導致該地受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C. 分布:亞洲地中海附近地區,如小亞細亞半島黑海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土耳其),塞普勒斯島,敘利亞,以色列沿海地區等。
D. 景觀: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9. 極地氣候:包括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
A.特點:全年嚴寒,酷寒,少雨
B.成因:終年受極低高壓控制。
C.分布:北冰洋沿岸地區及島嶼
D.景觀:苔原氣候下可生長一些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馴鹿),冰原氣候終年冰雪覆蓋(北極熊)
10.高山高原氣候
A.特點: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山腰最多。因為空氣要抬升到一定高度降水才會形成降水,但到一定高度後濕度減小,不易凝結。
B.成因:亞歐大陸高山高原集中於中部,隨著海
拔升高,水熱條件變化引起氣候變化。
C.分布:亞洲中部高山高原,青藏高壓最典型。
D.景觀:隨著高度增加景觀也會變化。
例如:喜馬拉雅山,如右圖所示,但南坡的自然帶更豐富,發育程度更高。
★注意:高山山地自然帶豐富的條件:
①緯度低 ②相對高度大
★總結:1.亞洲氣候復雜,但沒有溫帶海洋性
氣候分布,因為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而亞洲西部是陸地,沒有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