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麥迪森康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麥迪森康商標總申請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0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1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麥迪森康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❷ 為什麼美國憲法已經有明文規定違憲審查制度,但大家都還是認為「馬伯里訴麥迪遜」案開創了違憲審查制度呢
因為美國是英美法系國家,英美法系是判例法,就是以前的判決對以後的判決有法律作用。所以「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之後的違憲審查案例可依此案為依據。
❸ 外國人眼中的古代中國怎麼樣
英國大使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寫到:明末的反清並不是民族斗爭,不是什麽捍衛明朝一姓私利的斗爭,而是文明與野蠻的斗爭,進步與落後,是關繫到中國後來幾百年命運的一場斗爭。在這場斗爭中那些堅定反抗滿清侵略,為此流盡最後一滴鮮血的英雄,他們的每個人的名字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在心,他們不僅是中國的英雄,同樣也是世界的英雄,他們捍衛的不僅是中國的利益,同樣也是整個世界文明進步的利益,他們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滿清的謊言來污衊他們,那隻能說是喪盡天良的行為......中國自滿洲韃靼佔領以來,至少在過去一百五十年裡沒有進步,或者更確切的說反而倒退了......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也沒有把乾隆變成一個中國人.......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漢人說笑話,那些年輕的韃靼王子就會興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腳時,他們拍手叫好;但聽到把韃靼婦女的木底鞋比作漢人的帆船時,他們就惱火......地位最低的韃靼人,在服從漢族官員時也會表現得十分勉強......圓明園內年輕的王子們談到漢人時總報以一種極大的蔑視。一位王子見我想學漢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韃靼語比這要高尚得多......我們的許多書里都把漢族和韃靼族混淆了......自從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懼之中......
-------------------------------------------------停滯的帝國
1.「我也毫不懷疑,這就是被稱為絲綢之國的國度,因為在遠東除了中國外沒有任何地方那麼富產絲綢,以至不僅那個國度的居民無論貧富都穿絲著綢。而且還大量出口到世界最遙遠的地方。葡萄牙人最樂於裝船的大宗商品莫過於中國絲綢了,……住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也把中國絲綢裝上他們的商船,出口到新西班牙和世界的其他地方。」
2.「我自己親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這次公開調查的審查官們所做的決定……(這)是因為所涉及的被判決的人得名單刊為單行本發行全國。」
3.「雖然我們已經說過中國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從前面所述應該已經很明顯,而且下面還要說的更清楚,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貴族政體,……如果沒有與大臣磋商或考慮他們的意見,皇帝本人對國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後的決定。」
4.「他們(引者註:指明代都察院所屬的十三道監察御史)在某些方面相當於我們要稱之為公眾良心的保衛者的人,……即使是最高的官員,即使涉及皇上本人或皇族,他們也直言無忌,……他們如此恪盡職守,真使外國人驚奇,並且使模仿的好榜樣。無論皇上還是大臣都逃不過他們的勇敢和直率,甚至有時他們觸怒了皇上到了皇上對他們震怒的地步,他們也不停止進諫和批評,直到對他們猛烈加以抨擊的惡行採取某種補救的措施為止。」
5.「事實上,當冤情特別嚴重的時候,他們控訴的就一定很尖銳刺骨,即使設涉及皇上和朝廷也剛直不阿。……所有這些呈送給皇上的書面文件和對他們的答復,都要復制很多份,這樣在朝廷發生的事情就迅速傳遞到全國每個角落。這種文件編輯成書,如果內容被認為值得留給後代,就載入本朝的編年史。
幾年前,當今皇上想冊立他的次子而不是長子為儲君,因為這個幼子受到他和皇後的寵愛,這一更易違反了國法,皇上收到了大量指責他的陳情書,……最後皇上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在大臣們以集體辭職為威脅的條件下,不得不表示在立儲這件事情上改變了主意。」
6.「我相信這個民族是太愛好戲曲表演了。…這個國家有極大數目的年輕人從事這種活動。…毫無疑問這是這個帝國的一大禍害,為患之烈甚至難於找到任何另一種活動比它更加是罪惡的淵藪了。」
7.「毫無疑問,(中國人)在涉及上座的榮譽以及應遵守什麼確切的規則等禮節方面,他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8.「整個國家最普遍的一種迷信莫過於認定某幾天和某幾個鍾頭是好或壞,是好運氣或壞運氣,哪些時日要做或不做某些事。…這種騙局在他們中間弄得像煞有介事,因而皇家的占星術家每年要編撰兩本黃歷,由官方公開發行。」
「人民當中普遍都有一種手寫的戶籍冊,里邊包括按街、按戶記載城中每一家的情況,算命的把戶籍冊抄寫下來或者廉價買來,然後像外鄉人一樣進城,把人們的家中情況一一講出來。他們先講以前發生的事,然後就預卜將來會發生什麼事,說完之後揚長而去…」
9. 「(在中國)根據這一教派(佛教)的學說,肉類以及任何活物都不準吃,但是很少有信徒遵守這條戒律。違反教規以及其他錯誤,可以很容易用施捨來彌補,而且更有甚者,只要禱告就可以拯救任何靈魂免於永世沉淪。」
10.「(朝廷的)大臣們作威作福到了這種程度,以致簡直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自己的財產是安全的,人人都整天提心吊膽,唯恐受到誣告而被剝奪他所擁有的一切。正如這里的人們十分迷信,所以他們也不大關心什麼真理,行事總是十分謹慎,難得信任任何人。」
11.「號稱皇家血統的人都由公費供養。目前據估計這類人約在六萬以上,而且由於他們在不斷增長,所以不難想像他們構成多麼大的公眾負擔。由於他們不擔任一切公職和行政,他們變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階級,耽於逸樂的生活而且蠻橫。」
---------------------------
《利瑪竇中國札記》,注意利瑪竇的身份是基督徒。
❹ 麥迪森早教品牌怎麼樣
相中了這個項目,目前正在調研中。它市場還挺大的,投資回報周期短,有些預售3天就回本了。
❺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19世紀英國和世界航運能力(千噸): ——[英]安格斯·麥迪森
(1)變化:世界航運業飛速發展,使用機器動力的船隻遠遠超過帆船。地位:英國處於領先地位。原因:英國首先開始工業革命,並占據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2)因素:英國人不安分或者野心勃勃;迅速工業化的結果;被殖民國家政治動亂;遵從上帝的旨意。根本原因:工業化提供了技術基礎、組織基礎與軍事基礎,為英國成為世界殖民霸主奠定了基礎。 (3)英帝國在工業革命基礎上通過殖民擴張在全球建立起自己的市場,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在給殖民國家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將先進的技術與自己的價值觀念傳播到世界各地。 |
❻ 畢業論文問題
陶瓷製造方法及產品發明專利態勢
專利是推動我國陶瓷行業轉型的主要因素
西方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博士認為,西方公元紀年開始後的2000多年中,中國GDP約有1800多年佔全球份額的20%以上,長期居世界第一位。在這段歷史中,我國僅有一個工業部門的生產、出口規模一直佔世界第一位,那就是陶瓷。鴉片戰爭後,隨著國運的衰落,我國陶瓷工業也逐步走向沒落。
1998年,我國再次成為世界第一大陶瓷生產國。在過去的九年中,我國陶瓷行業繼續鞏固在全球的統治地位,總產量已佔全球2/3以上,其中,日用陶瓷、建築陶瓷、衛生潔具產量分別佔世界70%、50%、33%以上,我國能源、電工、IT、鋼鐵、航天、化學、醫學等工業部門使用的陶瓷製品產量也在大量增加。我國陶瓷行業出口量和出口收入已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並已形成佛山、景德鎮、淄博、夾江、德化五大產業帶。此外,江蘇、河北、河南、遼寧等地的陶瓷產業也出現了快速崛起的態勢。某些區域陶瓷重鎮也在快速發展。例如,福建晉江的陶瓷產量已佔省內約1/3,年產值超過70億元,而且發展速度直逼佛山。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陶瓷行業的無序競爭非常嚴重,已經威脅到全行業的健康發展。例如,由於企業在國外市場相互惡意壓價,我國出口產品附加值低,而且在歐洲、美國、印度、墨西哥、菲律賓、埃及等許多地區遭遇了反傾銷訴訟,損失較為慘重。在國內,我國重復建設項目繁多,企業相互抄襲、仿冒、壓價現象較為普遍。地方保護主義也妨礙了大企業的擴張。受大環境的拖累,我國陶瓷行業將在2007年首次出現全行業性虧損,其全球競爭力將受到負面影響。
為了改變無序競爭的局面,業界進行了一些嘗試。例如,2003年9月,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日用陶瓷專業委員會在淄博市成立。其主任委員是華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其他委員是全國數十家大型陶瓷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該委員會力圖創建一個價格聯盟,避免大企業間的惡性競爭。這些措施對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有一定效用。
不過,從目前的態勢看,我國陶瓷行業還可能經歷幾年的調整期,最終轉向少數有市場號召力、控制力的寡頭企業壟斷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的新格局。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專利將成為企業競爭、市場洗牌的主要工具之一。專利發揮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兩個:第一,專利糾紛使大批中小企業退出市場。第二,專利部署競賽和專利的合縱連橫使更多的大中型企業陸續出局。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兩個趨勢都已經出現。
陶瓷行業專利糾紛有繼續擴散的趨勢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我國已經有數百家企業捲入各種專利糾紛。例如,2002年,佛山法院審理了佛山市石灣鎮陶瓷工業研究所控告佛山順德陳村鎮登洲科泰實業有限公司侵犯「可排氣瓷磚模具實用新型專利」一案。佛山市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產業基地,尤其建築陶瓷出口量佔全國3/4。這個專利糾紛在佛山地區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增大了企業發展中的專利風險系數。此後,佛山地區專利案件屢屢發生。例如,2004年,佛山中法判決佛山市和美陶瓷有限公司侵犯佛山市雅士高夫陶瓷有限公司的「磚(夢幻馬賽)」外觀設計專利。2005年,佛山中院受理了歐神諾陶瓷有限公司提起的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並依職權查封了佛山兩家公司近800萬元資產。本案中,被告涉嫌侵害雨花石陶瓷的生產技術、製作工藝、配方等商業秘密,還涉嫌侵犯外觀設計專利。
此外,佛山地區還發生過一些在全國影響較大的專利糾紛案件,如集團訴訟、跨省訴訟。例如,2004年,東鵬陶瓷公司用「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材生產方法」發明專利控告佛山10餘家陶瓷企業侵權,一度引起行業震動。2005年,佛山中院還審理了江蘇羅馬瓷磚有限公司與佛山市羅丹建築陶瓷有限公司之間的專利侵權糾紛案。2006年,廣東高院審理了廣西藤縣雅照鈦白有限公司與佛山市靈海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之間的專利侵權糾紛案。除了佛山,廣東其他地區也發生過一些專利糾紛。例如,2005年,廣東高院審理了江蘇羅馬瓷磚有限公司與廣州維納斯陶瓷發展有限公司之間的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案。
作為我國第二大陶瓷產業基地,福建省也爆發了不少專利糾紛。例如,2005年,福建高院審理了晉江市磁灶瑞成建材地磚廠與晉江晉成陶瓷有限公司之間的專利侵權糾紛。同年,遼寧省沈陽中院還審理了周子章、福建省泉州市宏利建材有限公司訴被告蔡建明、福建泉州金豐陶瓷工業有限公司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一案。江蘇企業也發起過一些專利訴訟。例如,宜興市貝特爾新科技元件有限公司曾與宜興市國威陶瓷電器有限公司發生專利訴訟。後者則與黃永海、蘇州新業電子有限公司、青島澳柯瑪集團空調器廠發生過專利訴訟。
北方地區出現的專利訴訟也不少。例如,2002年,北京一中院審理了北京東鐵熱陶瓷有限公司與北京英特萊特種紡織有限公司之間的實用新型專利侵權訴訟。2003年,北京高院審理了後者與北京新辰陶瓷纖維製品公司之間的「全耐火纖維復合防火隔熱卷簾」實用新型專利侵權訴訟。2003年,濟南某陶瓷技術研究所與某企業爆發了專利侵權訴訟。2006年,洛陽市知識產權局根據申訴調查了洛陽諾金陶瓷有限公司的產品,當場銷毀該公司23套、129件侵犯他人專利權的產品。
2007年以後,我國陶瓷行業專利授權數量將繼續快速增加。隨著一大批專利陸續部署到位,企業之間的專利糾紛可望繼續增加。隨著專利風險的日益增大,缺乏研發、設計能力的一大批中小企業將陸續退出市場。
陶瓷行業發明專利部署競賽持續升級
陶瓷行業專利文獻較多。例如,佛山市知識產權局發布的「陶瓷專利資料庫」收錄了中外專利40多萬件,其中國內專利數萬件。從公開的文獻看,我國陶瓷行業的製造方法及產品發明專利主要分布在如下領域:
第一,通用陶瓷技術。例如,01133080.5號、01133079.1號文獻涉及一種陶瓷及其製造方法。該陶瓷的尺寸變化率小,具有高精度的形狀和尺寸,可充分發揮無機功能性材料顆粒特性。02148454.6號文獻涉及一種透明氧化鋁陶瓷製品及其製造方法,陶瓷配方包括氧化鋁、燒結劑、塑化劑、潤滑劑。製造方法是:將氧化鋁粉末、燒結劑、塑化劑、潤滑劑按比例配料;加熱、混合均勻製成熱塑瓷料;熱塑成型;脫脂素燒;高溫燒結;它適合生產形狀復雜、尺寸精確、緻密透光的高密度多晶透明氧化鋁陶瓷製品和彩色透明氧化鋁陶瓷製品。93107711.7號文獻涉及一種高強度陶瓷體及其製造方法。
第二,電工陶瓷技術。例如,01802497.1號文獻涉及一種陶瓷膜及其製造方法和半導體裝置及壓電元件。該方法能改善陶瓷膜的表面形態。02120470.5號文獻涉及一種多層陶瓷基板及製造方法、未燒結陶瓷疊層體及電子裝置,它適合製造電子工業陶瓷構件。02152823.3號文獻涉及一種介電體陶瓷原料粉末的製造方法及介電體陶瓷原料粉末,它可用於製造提高疊層陶瓷電容器的靜電容量溫度穩定性的岩心外套結構。03101732.0號文獻涉及一種多孔陶瓷結構體的製造方法。它採用以陶瓷原料為主成分並含有造孔劑的原料製造出成型體,然後將得到的成型體乾燥並燒成多孔陶瓷結構體。02100987.2號文獻涉及一種陶瓷電子部件及其製造方法。它在陶瓷基體表面及外周部分的外部電極上,形成用有機硅化合物經脫水縮合得到的保護膜。它可防止電子部件表面吸附水分,提高其運行可靠性。
第三,激光陶瓷技術。例如,02159468.6號文獻涉及一種陶瓷聚光腔材料、陶瓷聚光腔及其製造方法。該聚光腔材料由摻雜激活劑的氧化鋁粉與燒結助劑組成;激活劑為稀土氧化物。它製作的聚光腔密度高,既保持氧化鋁陶瓷的機電性能,又具有較高的反射率,適合製造各種固體激光器。00119025.3號文獻涉及一種光纖環形調Q激光器。它由半導體激光器與有源光纖、波分復用器、偏振控制器、光纖隔離器及調節單元連接,組成一個全光纖的環形激光器。其創新點在於上述調節單元僅由濾波器和壓電陶瓷組成。
第四,IC陶瓷技術。例如,02137372.8號文獻涉及一種用作集成電路封裝基板材料的製造方法。它以氧化鋁陶瓷為基材,基材上沉積有金剛石薄膜。製造方法是採用熱絲化學氣相沉積法在氧化鋁陶瓷上生長金剛石薄膜,即以鎢絲作為加熱源,採用乙醇和氫氣為反應物,在真空減壓條件下使反應室內放置的氧化鋁陶瓷基材上沉積金剛石薄膜。
第五,醫療陶瓷技術。例如,92111765.5號文獻涉及一種活性氟磷灰石生物陶瓷及製造方法。它可用於製造FAP陶瓷人工骨、人工牙具等,而且其生物相容性好,能有效抵抗人體體液及口液的侵蝕。01813864.0號文獻涉及一種多孔人工移植骨及其製造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惰性液體中制備出細分的生物相容陶瓷粉末、有機粘合劑和造孔劑的混合物以形成主體,並且使得造孔劑中的至少一些沿著共同軸線排列;任意地使所得到的主體成型;使得造孔劑在主體中形成多孔結構;將成型的主體加熱到足以使多孔結構定型的溫度上;進一步加熱上述主體以消除殘余的有機粘合劑和造孔劑並且使它熔化。01126447.0號文獻涉及一種人工殘肢骨端及其製造和安裝方法。
第六,建築陶瓷技術。例如,03109190.3號文獻涉及一種利用工業廢渣——煤矸石製造的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材及其製造方法。94110443.5號文獻涉及一種建築用陶瓷骨料及其製造方法。骨料由二氧化硅、三氧化鋁、三氧化鐵及鹼性氧化物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經研磨、擠泥條、切割烘乾、素燒破碎、煅燒、分篩揀選等工藝製造而成。94119664.X號文獻涉及一種陶瓷建築牆體製品組件及其製造方法和專用設備。89105792.7號文獻涉及一種多功能仿瓷仿木材料及其製造方法。00114540.1號文獻涉及一種吸聲用泡沫陶瓷材料及其製造方法。93110410.6號文獻涉及一種玻璃彩印牆地磚的製造方法。02157137.6號文獻涉及一種製造瓷磚和瓷板的方法和設備以及所製造的瓷磚和瓷板。
第七,機械陶瓷構件技術。例如,02134779.4號文獻涉及一種陶瓷輥棒的恆壓製造方法。它在陶瓷輥棒坯件成型工藝和將陶瓷輥棒坯件置於窯爐中煅燒成型工藝間還設有一陶瓷輥棒坯件加壓定徑工序,在這工序中將從陶瓷輥棒坯件成型工藝中生產出來的半干陶瓷輥棒坯件通過一對帶有半圓槽環的壓輥的壓制定徑,使陶瓷輥棒坯件外形尺寸均勻。
第八,紡織陶瓷技術。例如,02137393.0號文獻涉及一種氧化鋯增韌氧化鋁陶瓷紡織瓷件的製造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驟:選擇原料並按原料重量百分比稱量各組分原料,經球磨機研磨成粉料;加入粘合劑混合攪拌形成混合料;成型紡織瓷件坯體;進行適當的修整加工;高溫燒結;進行研磨拋光,形成紡織瓷件成品。9823.2號文獻涉及一種功能紡織物及其製造方法。紡織物由功能粘膠纖維、棉紗、滌綸紗或尼綸紗等編織而成;功能粘膠纖維由功能陶瓷粉末與粘膠組成;功能陶瓷粉的成分和配比遵循一定規范。它的製造方法是:按成分范圍制備功能陶瓷粉末;將功能陶瓷粉末與粘膠在一定條件下製成粘膠棉;製成功能粘膠纖維;把功能粘膠纖維與棉紗滌綸紗等在編織機上織成紡織物。
第九,人造漢白玉技術。例如,01130675.0號文獻涉及一種廢舊塑料陶瓷粉輕質仿漢白玉建築裝飾材料及其製造方法,通過其配方和工藝,它可以生產仿漢白玉欄桿、磚、瓦、地磚等產品。
第十,降解陶瓷製品技術。例如,01127386.0號文獻涉及一種一次性可降解餐具及其製造方法。材質主要由可降解主料、粘合劑、填充劑和隔離劑組成,適合製造降解陶瓷製品。
第十一,金屬陶瓷加固技術。例如,01139227.4號文獻涉及一種陶瓷內襯鋼管的製造方法。它在鋼管內設置耐腐蝕、耐磨陶瓷的陶瓷內襯。內襯原料包括Al、SiO2,製造方法包括烘料、配料、混料、裝料和點火燒結,其特徵是用酸渣料與Al、SiO2烘乾混勻,點燃後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進行反應燒結,在鋼管內壁形成緻密陶瓷鍍層。
第十二,照明陶瓷技術。例如,02129282.5號文獻涉及一種發光陶瓷產品的製造方法。92109718.2號文獻涉及一種高壓放電燈及其製造方法。該燈有一個陶瓷放電容器,容器的兩端用插塞封閉。金屬饋電引線或其主要部分的熱膨脹系數小於陶瓷的熱膨脹系數。饋電引線直接氣密燒結到插塞中。99122846.4號文獻涉及一種金屬鹵化物燈用的陶瓷電弧放電管的製造方法。
第十三,耐火陶瓷技術。例如,93120337.6號文獻涉及一種超高溫陶瓷發熱體及其製造方法。93108856.9號文獻涉及一種耐火陶瓷瓦斯爐嘴及其製造方法。它將氧化矽、氧化鋁耐火材料倒入轆斗機中,同時加水進行研磨混合成泥漿狀,取出泥漿經由第一次攪拌後,再進入空壓攪拌筒;然後,控制泥漿加壓注入成型石膏模中,以胚體自行鑄成;倒出其中未團結泥漿,製成外環爐嘴、內環爐嘴半成品;將兩者同心相疊,採用泥漿接合固定,經乾燥、修飾後,在外環爐嘴、內環爐嘴鑽出所需的焰孔,再置入瓦斯窯中高溫燒製成爐嘴。
第十四,超導陶瓷技術。例如,88101380號文獻涉及一種在磁場作用下製造超導陶瓷的方法。87101048號文獻涉及一種氧化物超導線圈及其製造方法。它可用金屬帶或遮蓋劑,螺旋狀地掩蔽陶瓷管上不需噴塗超導塗層的部位,然後用熱噴塗方法將粉末狀超導材料和氧化物絕緣層順次噴塗在陶瓷管上,熱處理後形成夾層式的超導線圈。
第十五,光纖陶瓷技術。例如,200410051135.7號文獻涉及一種光纖陶瓷套筒的製作方法,包括毛坯製作成型和半成品加工兩個過程,毛坯製作成型過程包括模具組裝、毛坯模壓成型、毛坯燒結、毛坯的後期處理等工序。加工過程包括磨套筒半成品的內孔、磨套筒半成品的外圓、磨套筒半成品的同心度、磨套筒半成品的端面和套筒半成品切口及表面處理等工序。01139526.5號文獻涉及一種金屬-陶瓷結構的光纖F-P干涉儀。它的金屬調節臂為管狀結構,前端中心孔的前部直徑稍大,其中安裝陶瓷管;陶瓷管內孔為錐形孔;光纖通過金屬調節臂的中心插入陶瓷管中並用膠加以固定。將粘為一體的陶瓷管和光纖的端面磨平後鍍膜。95192802.3號文獻涉及一種光纖套管。套管經拋光成物理接觸弧形,具有預定曲率半徑的第一凸端、第二端和連通第一、二端的軸向孔。光纖被固定在孔內並且運用規范的拋光或研磨技術形成光纖的末端,光纖末端與套管的第一凸端共面。
第十六,農用陶瓷技術。例如,94119834.0號文獻涉及一種農作物種植的陶瓷支架結構製品及其製造方法。該製品包括農作物種植塑料大棚的空心陶瓷質支柱支架結構,還包括農作物棚內外多層栽培的支撐柱、支撐架及栽培槽。該產品具有陶瓷的物理化學性能,但是生產成本類似磚瓦,適合大規模農用。
第十七,交通用陶瓷技術。例如,98113313.4號文獻涉及一種反光陶瓷的製造方法及其結構。用它製造的發光陶瓷耐磨、耐用、結構簡單,適合建造公路斑馬線、分界線、交通指示線等。9982.8號文獻涉及一種定向反光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第十八,餐飲陶瓷技術。例如,95100065.9號文獻涉及一種遠紅外線輻射體及其製造方法。它具有一網狀板體、數據彎條及其披覆在外部的陶瓷覆體,吸狀板體的網孔連接下凹的彎條,在其外部披覆陶瓷覆體後網孔與彎條之間仍有空隙,陶瓷覆體為30%粘土和70%氧化鋁混合體,網狀板體和彎條以外部沾附陶瓷覆體漿液後加熱,分兩次成型。它適合製造烤食器具,尤其適合製造遠紅外線輻射的烤食器具。
第十九,景觀設計陶瓷技術。例如,98120368.X號文獻涉及一種陶瓷假山景觀的製造方法。它用富開口氣孔陶瓷製造假山;用單元模具法成形,將復雜的假山分解成假山單元和洞、穴、孔、縫、沆的空間單元,用外模控制假山單元的外部輪廓,內模控制洞、穴、孔、縫、沆的空間單元。
第二十,納米陶瓷技術。例如,94112086.4號文獻涉及一種氧化鋁基納米級復相陶瓷的製造方法。97112815.4號文獻涉及一種多元納米電壓敏粉體材料及其製造方法。相關材料主要以化學純乙酸鋅為主體,以三乙醇胺為溶劑,以檸檬酸為絡合物,再加入有機鹽、無機鹽和稀土鹽,用溶膠-凝膠法合成而成,根據添加有機鹽、無機鹽、稀土鹽的種類及製造方法差異,可製得多元電壓敏粉體材料,其平均粒徑從十幾納米到幾十納米不等。00814320.X號文獻涉及一種製造納米結晶玻璃陶瓷纖維的方法。
總之,從公開的陶瓷技術專利文獻看,國內某些企業對外觀設計、實用新型開展了非常密集的專利部署工作。隨著競爭的日益加劇,我國發明專利的部署密度也有增大的趨勢,總量已經超過一萬篇。某些大企業顯示出了通過大規模部署專利網構建技術貿易壁壘的戰略意圖。
同時,企業之間的合縱連橫也在逐步推進,可望出現一些戰略聯盟。例如,2007年2月,在地方專利管理機關的組織下,佛山市14家著名陶瓷企業簽訂文件,試圖組建一個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國內某些骨幹企業還在醞釀成立專利戰略聯盟,彼此互授專利許可,通過「專利池」(Patent Pool)共同打壓、抵制聯盟外的競爭對手。隨著專利部署競賽和專利聯盟繼續向縱深發展,很多大中型企業也可能陸續出局。在這個過程中,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專利的作用會日益下降;製造方法及產品發明專利的作用將更加突出。(魏衍亮
❼ 2011中國上半年gdp是多少錢啊!大蝦!!
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
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教授《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第二版)的中譯本(伍曉鷹、馬德斌譯,王小魯校),這是一本值得高度重視的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著作
麥迪森曾長期在OECD發展中心擔任研究員。現在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英國國家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成員,以及劍橋大學賽爾溫學院的榮譽院士。他還曾經擔任過巴西、迦納、希臘、巴基斯坦等一些國家的經濟顧問。經濟學界認為,麥迪森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之一。
麥迪森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經濟增長史,其所擅長的長期分析、比較分析和計量分析的方法,在經濟增長史領域獨樹一幟,被學界譽為「麥迪森風格」。麥迪森出版過20種有關經濟增長和發展的著作,產生過廣泛的影響。例如,2001年他所出版的《世界經濟千年史》,在對前人在有關歷史研究領域中所發掘出來的各種數據和資料進行系統性處理和分析的基礎上,對人類社會過去兩千年經濟增長的原因進行了獨到的研究,對經濟發展階段作了新的劃分。這部著作傾倒了無數的讀者,也加強了他在經濟增長史領域的權威地位。《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的第一版出版於1998年。這次出版的第二版,除了附錄A,全書的內容均作了修改和更新,而且還增加了第四章,展望2003-2030年的中國與世界經濟。在這部著作中,麥迪森再一次運用長期的、國際比較的和計量分析的方法,為我們勾勒了跨越千年的中國經濟增長的脈絡,分析了中國近千年在世界經濟中地位變化的重要因素,解釋了中國經濟這30年快速增長的原因,評價了中國在今後20多年中的增長前景以及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麥迪森研究對象的廣泛性和分析的歷史感,感受到麥迪森所給予我們的關於中國經濟史研究的知識,再一次領略到「麥迪森風格」。
麥迪森認為,採用長遠的視角有助於理解中國當代的政策和制度,遙遠歷史的影響在今天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這部著作中,麥迪森將中國經濟千年史分為960-1819年,1820-1949年,1950年至今三個階段,分析了這三個階段中國經濟的表現,在世界各國中的位置,以及通過技術、貿易、投資和在地緣政治中的影響與世界經濟的相互關系,量化了中國近千年經濟發展中六個時期的轉變,進而對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因素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實事求是地說,麥迪森對這六個時期轉變的量化及其結論是極其准確和深刻的。
麥迪森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的表現的分析尤其值得我們重視。他認為新中國有三個主要目標:一是改變社會政治秩序,二是加快經濟增長,三是改善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恢復中國的民族尊嚴。這三個目標是一以貫之的,但在政策和增長上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麥迪森既指出了1952年至1978年,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了明顯的加速,GDP增長了3倍,人均收入提高了80%,經濟結構也被改變了。同時也指出了1978年前這一階段中國在生產率方面令人沮喪的表現,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基於對1978年前新中國經濟的客觀評價,麥迪森認為,始於1978年的經濟改革,通過主要政策變化成功地、大幅度地提高了人均收入水平,資本存量也出現了迅速增長。不過,這種進步的主要原因是對資源的更有效的利用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
麥迪森在這部著作中的一個重要貢獻是,採用OECD國家所使用的國民經濟核算原則和技術,對1952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表現進行了重新評價。他的估計結果是,1978-2003年中國的GDP年增長率是7.9%,比我國統計局的9.6%的年增長率略低。但他還指出,從另一個角度看,採用市場匯率的方法比較經濟增長的表現,中國經濟的規模被大大低估了。他採用購買力平價進行貨幣轉換,認為中國2003年的GDP水平相當於美國的74%或日本的兩倍以上。他認為中國可能在2015年重新恢復它曾經擁有過的世界最大經濟體地位。麥迪森的這一結論當然會令所有的中國人感到興奮和驕傲。不過,經濟學界從來就有一種GDP測不準的說法。麥迪森為了進行國際比較,把以元人民幣表示的GDP估計轉換成「國際元」,採用的是以美元為標準的購買力平價。他依據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任若恩教授1997年按照聯合國主持的國際比較項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me)原則所估計的1986年中國/美國支出法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若干調整而得出他上述大膽的結論。但據任若恩說,根據最近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他當年所作的估算看來應下調40%。如此看來,麥迪森對中國的估計恐怕是過於樂觀了。盡管如此,有一點恐怕是可以肯定的,假定中國經濟不犯任何錯誤的話,在本世紀30年代左右,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其實很多中國經濟學家也曾作過類似麥迪森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等於1994年和1999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了《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的第一版和增訂版。在這部著作中,林毅夫等以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討論了中國的資源結構、發展戰略、經濟體制和經濟改革的問題,並把這些問題放到世界經濟和地區經濟中加以對照分析,試圖解釋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並由此得出中國經濟進一步改革的方向。在這部著作中,林毅夫等通過經濟分析,進行了與麥迪森差不多的預測,那就是,如果中國經濟增長賴以支撐的條件能夠持續不變或進一步改善的話,那麼按當時的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總規模將會在2035年前後趕超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經歷了由盛到衰,再由衰到盛的大國。林毅夫等的這部著作被譯成英、法、俄、日、韓、越南等多種文字版本,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視。林毅夫也非常推崇《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認為「任何一個希望理解中國經濟過去和未來的人不應錯失此書」。
寫到這里,不由地想起了著名的「李約瑟之謎」。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寫到,除了最近的二或三個世紀之外,歷史上中國在絕大多數主要的科學技術領域一直大大領先於西方世界。歷史學家一般都承認,到14世紀,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技術和經濟進步,具備了發生工業革命的幾乎所有主要條件。但是,中國卻沒有再向前邁進,因此當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爆發後,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更是使中國淪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古代的光榮與近代的屈辱一直困撓並影響著今天的中國。李約瑟將這樣一個矛盾歸納為如下具有挑戰性的兩難問題:第一,為什麼歷史上中國科學技術一直領先於其他文明?第二,為什麼到了現代中國科學技術不再領先於其他文明?對於這樣一個矛盾的問題作出科學解釋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研究問題,更重要的是還有助於找出一條通往現代化的道路。對於這樣一個難題,不少學者已經作出過不同的解釋。其中林毅夫在1992年發表的《李約瑟之謎: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源於中國》一文,不僅詳細地介紹了「李約瑟之謎」及其意義,評述了前人的假說,而且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供給不足假說,並作出了頗具說服力的解釋。麥迪森這部著作的第一章分析了中國在公元9至18世紀的經濟表現,並與歐洲作了制度與計量層面的比較,還在這一章的注釋中評價了李約瑟的某些論述和觀點,這對於我們進一步解釋李約瑟之謎似乎是有啟發和幫助的。
麥迪森的這部著作對於中國經濟學家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他提供了一個如何進行經濟研究的範例。麥迪森是世界最重要的歷史數據的考證和分析專家,他所建立並被反復更新的有關世界各國產出、人口以及其他宏觀經濟指標的長期時間序列資料庫對經濟增長史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本書體現了麥迪森一貫的研究風格,涉及了大量的數據處理,以至本書有將近一半的篇幅用於數據的整理和計算。同時,麥迪森在數據處理上採取了一種完全透明的方式,交叉檢驗了不同來源的資料,詳細地介紹了數據處理中的假設和修改,為進一步的深入討論准備了條件。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現代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引進,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國經濟學家走向世界,中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已經逐步地趨於國際標准化了,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忽視數據處理和分析而過分熱衷於數學公式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麥迪森的治學風格和方法也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中國這3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為全世界提供了一條經濟發展的成功之路,它的經驗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希望全球的經濟學家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學家繼續努力,進一步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和內在規律,為全世界所有處於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的國家提供理論借鑒,以完成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和責任
另外,站長團上有產品團購,便宜有保證
❽ 從明代貨幣自主權的喪失談談明清白銀經濟
明代以前,由於中國不是白銀的盛產國,白銀的產量很小,根本無法滿足流通所需的數量。到明代時,隨著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原先的銅錢貨幣運輸不便,無法適應大批量的流通,必須有一種更貴重的金屬貨幣進行補充替代。而當時由於中國在與西方的多年貿易往來中一直處於巨大的貿易順差,西方使用白銀作為貨幣支付,使中國的白銀儲備大量增加,最終使的白銀成為了普遍流通貨幣。
2
❾ 我國在國際關系中處於劣勢嗎幫我具體解釋一下吧
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穩中有變、和中有斗、緩中有緊、喜中有憂,對我國利多於弊。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
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經歷了56年的建設,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7位,中國進出口貿易居於世界第3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超過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從整體實力看,中國仍屬於國力次強國家。我們的國際形勢相當的嚴峻可以說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了,看近點就是我們國家與周邊國家日本、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都有領土糾紛。遠的就是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制度不相同的矛盾吧。
就我們當前的國力與軍事能力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敢和我們開戰,因為只要開戰......熟話說兩虎相爭,畢有一傷,其他的就坐收漁翁之利。軍事實力在前4.
謝謝採納!!!當前國際形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一、當前國際形勢的主要特點與發展趨勢
在當前我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總體上趨向緩和,為我國發展提供了一個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面臨挑戰。
1.金融危機後的世界經濟面臨挑戰
2007年發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並影響到實體經濟,美國、歐元區、日本以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相繼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現了二戰以來首次的負增長。
面對危機,全球各主要經濟體聯手應對,包含了主要發達國家和重要發展中大國的20國集團(G20)取代原有的七國集團,成為世界經濟協調的重要組織。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積極倡導下,金融危機後,20國集團先後召開了3次首腦峰會,並達成共識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經濟增長的行動計劃,刺激本國經濟,以配合全球應付金融危機。在全球的聯合干預下,這些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特別是到2009年下半年,各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2009年第3季度美國經濟增長了2.8%,中國增長了8.9%,而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國際原油價格也在2009年10月回升至80美元一桶,創下了自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009年的-1.1%上升至3.1%,世界銀行也預測2010年全球GDP的增長將達到2.7%。
但全球經濟的發展是否徹底走出了低谷,目前的復甦能否持續下去,仍然具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嚴峻挑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確定性,金融機構內部的不良資產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據統計,全球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的潛在損失高達3.6萬億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來。這些金融體系內的不良資產一旦全部暴露出來,市場上再有一些風吹草動,可能會急劇惡化。2009年迪拜世界宣布推遲支付三十幾億美元的債務,馬上就影響了全球的金融市場。還有希臘政府的信譽被降級,它的國債被降級,也一下子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這都說明全球金融體系雖然大體穩定下來,但是十分脆弱。
第二,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運用正在走向極限。首先是財政政策的運用。各國的財政赤字都創造了二戰以後的最高記錄。歐洲、美國、日本,各個發達經濟體的財政狀況都非常不好。據美國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統計,2007年到2010年,全球公共債務將增加約15.3萬億美元,其中八成來自西方七國集團。當前部分歐盟成員國的公共債務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50%。截止2009年9月25日,全球政府債務總量創新高,達到36.237萬億美元,增速也達到13.21%,因此,各國想用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已經力不從心。其次是貨幣政策。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各國普遍採取了降低利率的方式,但目前,各國的利率尤其是發達經濟體的利率已經非常低了,如美國的利率降到0—0.25。因此,再運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空間不大。
第三,發達經濟體面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美國2009年10、11月份的失業率高達10%,是2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2010年1月份的失業率稍有下降,但仍高達9.7%。美國勞工部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0日當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增加22000人,至496000人,為2009年11月14日以來的最高水平,且遠高於市場人士預期的減少13000人的水平。此外,持續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也有所增加。歐元區僅在2009年11月份就新增失業人口10萬人,總失業人數達到了1570萬人,2009年12月份失業率在歐元區成立十年之後首次升至10%。根據歐盟委員會2009年12月份發布的預測數據,歐盟27國的失業率在2010年將上升到10.3%,總失業人數將達到2800萬人。發達國家失業問題解決的前景非常不樂觀,特別是這次失業涉及到一些結構性的問題。結構性的轉換使得將來的就業前景非常困難。就業是民生的根本,失業率大幅增加,將會繼續打擊發達國家的消費,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經濟復甦變得更加緩慢和艱難。而在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一些貧困國家,高漲的失業率正有促使社會動盪的風險。
第四,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傾向。在世界經濟尚未復甦的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國際經貿組織報告顯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個月時間,20國集團就出台了91項新的潛在的保護主義措施。據世界銀行統計,金融危機爆發以來,20國集團中有17個國家一共推出了約78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47項已經付諸實施。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公開出台一些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如美國2009年初通過的838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中即規定,必須使用本國製造的產品。
第五,美元匯率加劇動盪。美國長期進行負債經濟運行,大量對外發行國債,並且美國社會福利支出消耗掉了大量財政收入,政府債務日積月累,使得它成為當今對世界其他國家負債的冠軍。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今後10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總規模將達到約9.05萬億美元。 這種狀況將加劇美元匯率的動盪,從而影響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
2.國際安全形勢總體緩和但挑戰依然嚴峻
十七大報告指出:「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上個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也經歷了冷戰對峙和磨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世界各國人民都對戰爭感到厭惡和恐懼。由於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的熱愛和嚮往,戰後50多年來,地球上沒有爆發新的世界性大戰。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深入發展,爆發世界性大戰的危險性進一步減小。特別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失去了發動一場核大戰的對手,從而減少了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當前,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使世界各國經濟和貿易相互滲透,社會和軍事安全領域的相互需求加大,世界各國的依存度增高,共同利益的領域擴大。發展經濟、創新科技、提高綜合國力已成為各國追求的首要目標,因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越來越成為各國特別是各大國的共識。在當前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下,盡管各大國間仍然存在各種分歧和利益沖突,但已不是全面對抗的性質。各大國日益注重溝通與交流,增強協作,避免對抗,從而使國際形勢在總體上保持和平與穩定。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並有新的表現。簡而言之,目前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影響世界的安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這種收入分配卻是嚴重失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嚴重的影響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據美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統計,自1820年以來,世界人口增加了5倍,世界實際產出則為原來的50倍,這些巨大的收獲卻是分配不均的。1820年,世界最富有國家和最貧窮國家人均收入比是3:1,1913年為11:1,1950年為35:1,1977年為44:1,1992年為72:1,1997年大約為74:1,2000年就接近75:1,2006年約為141:1。世界上不發達國家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由1987年的36個增長到2009年的49個。出現這種「數字鴻溝」的根源就於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長期貧困落後,加上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潛在的民族、宗教、和社會矛盾被激化,不斷出現沖突和戰亂。這種情況長此下去,不僅不利於世界的共同發展與繁榮,而且將威脅到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是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交織影響世界的安全。傳統安全威脅主要是指國家面臨的軍事威脅及威脅國際安全的軍事因素。當前,雖然國際形勢總體穩定,但熱點問題和局部沖突此起彼伏,各國的國防開支逐年增長,2006年全球國防開支比2005年上漲3.5%,07年全球防務開支1.339萬億美元,比06年上漲6%,2008年全球國防開支1.464萬億美元,佔全球生產總值的2.4%,比2007年增長了4%。美國軍費比2007年上漲9.7%,佔全球的48%,1999年至2008年,美國的軍費開支增加量佔全球增量的58%。這種狀況意味著各國仍然把軍事發展作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
當前,伊拉克局勢的動盪、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以及持續不斷的阿以沖突等熱點難點問題的存在,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首先,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世界的和平。其次,這些熱點問題都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或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利益,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在一定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國之間矛盾的激化,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此外,全球核武擴散問題依然嚴重。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研究報告統計,截至2007年初,全球可通過導彈發射或飛機運載的核彈頭數量約11530枚。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或者正致力於擁有核武器,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鮮等。這種狀況對世界安全是一大隱患。
非傳統安全威脅是指除軍事、政治和外交等傳統安全威脅以外的對主權國家及人類生存構成威脅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義、販毒走私、嚴重傳染性疾病、海盜活動、非法移民、環境安全、經濟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已經對世界發展和人類生存構成嚴重威脅,其危害甚至超過戰爭。9•11」事件奪走了近3000人的生命,超過了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中的陣亡人數。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嘯導致近30萬人喪生,給有關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僅斯里蘭卡就達到13億―15億美元,占其經濟總量的6.5%。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很多國家的財富急劇縮水,甚至引發政局和社會的動盪。而近幾十年來的環境污染,造成的全球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的頻繁災難。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著世界的安全和人類的生存。
三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與發展影響世界安全。冷戰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台,反而愈演愈烈,並有新的發展,從而影響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4.世界科技革命競爭日趨激烈
二戰後,以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廣泛利用為主要標志的新科技革命,至今方興未艾。當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技術及產業迅猛發展。科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已由20世紀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科技發展特別是戰略高技術的發展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科技實力也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面對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世界各國紛紛採取對策,發達國家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基礎,積極搶占高技術產品與服務的制高點,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努力試圖改變不利的科技競爭地位。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為提升科技競爭力所採取的政策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 提升決策層次,加強宏觀調控,強化科技投入。越來越多的國家採取政府首腦親自領導科技工作的做法,成立由戰略科學家和經濟專家組成的總統(總理)科學顧問委員會,對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計劃提出建議。美國、韓國、印度等國成立了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負責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大大提升了國家科技工作宏觀決策的能力。許多國家政府都將對科技的投資視為一項回報巨大的戰略性投資。一方面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建立有利於增加科技投入的機制。
第二,實施積極有效的科技人才發展戰略。人才是競爭之本。許多國家修改了移民政策加大了吸引外國的學生和學者的力度,以解決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芬蘭對掌握先進技術的高收入外國人的最高稅率已減至當地人的58%;日本計劃在今後幾年採取各種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員占科技人員總數的比例達到30%;美國則在移民方面大大放寬對高技術人才的限制。
第三,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面臨知識經濟和技術創新的挑戰,制度創新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是一種網路,是一項系統工程,知識在人、企業、機構之間的流動是創新體系的關鍵所在,產業界、學術界、金融界和政府是構成這個體系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在這樣一個國家層次的創新體系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科學研究機構和大學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科技依託和知識源泉,中介機構是知識擴散、轉移的橋梁,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發展環境的創造者,金融是充分實現創新市場價值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二、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的影響
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分析,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1.後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面臨的經濟競爭將日趨激烈
在此波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雖然也受到沖擊和影響,經濟發展速度仍然是一枝獨秀,保持了8%的增長率,經濟總量也日益逼近日本。這種狀況使得更多的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把中國當成自己的競爭對手,並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對中國施加壓力和防範中國。
首先是歐美聯合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 2003年2月,西方七國集團財政部長會議上,日本財務大臣鹽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廣場協議》,讓人民幣升值。一場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博弈從那時起一直延續到今天。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貿易嚴重萎縮,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的貿易逆差嚴重,這些國家把發生逆差的原因歸咎於人民幣低估,因此,在危機後,歐美聯手逼人民幣升值,更加大了對人民幣匯率的指責。今年3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進出口銀行年會上發表貿易政策講話時,要求人民幣進一步向「以市場為導向的匯率機制」過渡。他同時表示,美國政府將在4月15日發布的財政部半年報告中,決定是否將中國劃為「匯率操縱國」。一旦通過把中國定位為「匯率操縱國」,美國就可以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中國出口增長占整個經濟增長超過30%,倘若人民幣大幅升值必然削弱出口競爭力,出口減少將可導致經濟增速放緩和就業機會減少。
其次是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挑戰。目前,各國已將退市列入議事日程,退市表明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減退,但短期內可能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再次動盪,包括大量國際「熱錢」流出中國。熱錢一旦大量在短期內流出,對中國資本市場帶來的沖擊不容小視。
第三是中國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各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隨著各國進一步走出金融危機並實現經濟復甦,危機的中心問題已不再是討論如何走出衰退,而是如何保持財政的永續性和保證國內的就業。為緩解經濟增長、財政、就業壓力和國內民眾的政治壓力,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許多國家政府的選擇。中國在2009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佔全球出口份額的比重超過9%。但中國出口競爭力增強的同時也使我國面臨更多的貿易摩擦,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9年全球70%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與中國的出口貿易有關。截至2009年,中國連續15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4年成為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其中,美國自2006年11月份至2009年對我國發起「雙反」調查共23起,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僅2009年美國就對我國發起10起「雙反」調查。因此,在世界經濟發展趨緩的背景下,面對越演越烈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面臨的經濟競爭將日趨激烈。
2.我國的安全環境面臨挑戰
從傳統安全來看,我國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仍然存在隱患。目前,世界軍事安全形勢正在開始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調整與變革。世界主要軍事力量,特別是美國及其盟國已進入新一輪的軍事擴張期。
首先,表現在各國的軍費開支不斷增長上。即使在金融危機發生後,雖然全球經濟出現整體下滑趨勢,但是世界軍費開支卻仍然呈現大規模增長,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有可能出現,世界和平與安全將受到威脅。
其次,各大國特別是美國在加緊軍事戰略的調整和改革。美軍戰爭准備重點已由打贏兩場同時發生的大規模地區戰爭轉變為進行「全范圍」戰爭,這其中包括所謂動用國家乃至盟國的綜合力量對付「潛在的全球性競爭對手」的「國家級戰爭」。為此,美軍已開始了一系列軍事上的實際准備和部署。美國的軍事戰略調整中涉及我國的因素在不斷增強,我國已成為美日等力量假想中的「潛在軍事競爭對手」。據美國軍方網站報道,目前,美國已在我國周邊從日本、韓國到關島、澳大利亞再到印度洋直至中亞地區一共設有大小軍事基地51個。美軍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基地密度已比冷戰時期針對蘇聯的還要密集。另外,美國為了彌補美軍在中國西南方向上的薄弱環節,正積極地與印度發展軍事關系,促使美印軍事合作具有一些非常積極的「戰略含義」。美國已表示,作為對付中國的手段,要提高西太平洋上的美軍作戰能力。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正在加強在太平洋的戰略力量,將一些戰略核潛艇從大西洋調到太平洋,並改進核彈頭。
中國的周邊環境帶來的安全隱患也不可小視。首先是朝鮮半島核問題隨時有惡化的可能,一旦朝鮮半島局勢惡化,受到影響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國。周邊國家如日本、印度等國在有不斷加強軍事擴張的趨勢,對我國的安全環境也將構成挑戰;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也給我國帶來安全威脅。印度和巴基斯坦已跨過了核門檻,並已完成了核武器的實戰部署。朝鮮已於2006年9月實驗爆炸了核武器,伊朗正在積極進行核開發。核武器的壟斷已被打破,世界進入了一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時期,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尤其是中國,東西兩個方向均存在著現實的核威脅,使我國的國家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從非傳統安全來看,我國也同樣面臨威脅。全球環境污染造成的氣候變暖問題、跨境犯罪問題、金融危機問題等等,都將影響我國的安全環境。
3.我國在多極化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的同時也面臨著單極的壓力
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下,我國面臨著發展的良好機遇。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國際上的各方面的影響力也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場所都活躍著中國的身影。但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美國越來越把中國當成主要競爭對手,在各個領域給中國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
冷戰後特別是21世紀初以來,中美戰略關系的性質由合作為主轉變為對立為主。由於美國是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並表達了要主導世界秩序的願望,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防範。1997年美國國防部的《四年防務報告》就已明確地表達了這種意願。美國2008年《國防戰略報告》進一步加重了對中國的關注程度,對華的「兩面政策」更趨明朗化。在2005年版《國防報告》中,中國雖被列為美國需重點關注的「關鍵國家」,但只被明確提到一次;而在2008年的這份報告中,中國競被提及多達l7次,而且各部分均將有關中國的內容置於俄羅斯之前,這反映出中國在美國全球戰略布局中的分量越來越重。
美國的一位學者H·格林韋預測,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經濟」,美國將處於第二。並認為,當中國GDP等於或大於美國的GDP時,美國就無法在世界上稱霸。據於此,在美國國內保守主義回潮的背景下,美國提出中國是美國「潛在對手」或「戰略競爭對手」。悲觀論者甚至認為中美可能發生軍事沖突。
4.我國面臨世界科技革命的競爭
科技競爭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水平,我國與發達國家上百年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相比,科學技術真正穩定和快速的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只有20多年的歷程,基礎還相當薄弱,持續積累十分不足;科技體制仍處於不斷調整、完善的轉軌階段;作為發展中大國,一方面面臨著許多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可支配的財力有限。從目前狀況來看,我國與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代表韓國以及科技大國俄羅斯、印度同處於中等發展水平因此我國要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科技發展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❿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調整大發展之中。請據此論述當前國際形勢的主要特點。
1.金融危機後的世界經濟面臨挑戰
2007年發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並影響到實體經濟,美國、歐元區、日本以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相繼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現了二戰以來首次的負增長。
面對危機,全球各主要經濟體聯手應對,包含了主要發達國家和重要發展中大國的20國集團(G20)取代原有的七國集團,成為世界經濟協調的重要組織。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積極倡導下,金融危機後,20國集團先後召開了3次首腦峰會,並達成共識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經濟增長的行動計劃,刺激本國經濟,以配合全球應付金融危機。在全球的聯合干預下,這些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特別是到2009年下半年,各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2009年第3季度美國經濟增長了2.8%,中國增長了8.9%,而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國際原油價格也在2009年10月回升至80美元一桶,創下了自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009年的-1.1%上升至3.1%,世界銀行也預測2010年全球GDP的增長將達到2.7%。
但全球經濟的發展是否徹底走出了低谷,目前的復甦能否持續下去,仍然具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嚴峻挑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確定性,金融機構內部的不良資產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據統計,全球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的潛在損失高達3.6萬億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來。這些金融體系內的不良資產一旦全部暴露出來,市場上再有一些風吹草動,可能會急劇惡化。2009年迪拜世界宣布推遲支付三十幾億美元的債務,馬上就影響了全球的金融市場。還有希臘政府的信譽被降級,它的國債被降級,也一下子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這都說明全球金融體系雖然大體穩定下來,但是十分脆弱。
第二,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運用正在走向極限。首先是財政政策的運用。各國的財政赤字都創造了二戰以後的最高記錄。歐洲、美國、日本,各個發達經濟體的財政狀況都非常不好。據美國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統計,2007年到2010年,全球公共債務將增加約15.3萬億美元,其中八成來自西方七國集團。當前部分歐盟成員國的公共債務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50%。截止2009年9月25日,全球政府債務總量創新高,達到36.237萬億美元,增速也達到13.21%,因此,各國想用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已經力不從心。其次是貨幣政策。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各國普遍採取了降低利率的方式,但目前,各國的利率尤其是發達經濟體的利率已經非常低了,如美國的利率降到0—0.25。因此,再運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空間不大。
第三,發達經濟體面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美國2009年10、11月份的失業率高達10%,是2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2010年1月份的失業率稍有下降,但仍高達9.7%。美國勞工部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0日當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增加22000人,至496000人,為2009年11月14日以來的最高水平,且遠高於市場人士預期的減少13000人的水平。此外,持續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也有所增加。歐元區僅在2009年11月份就新增失業人口10萬人,總失業人數達到了1570萬人,2009年12月份失業率在歐元區成立十年之後首次升至10%。根據歐盟委員會2009年12月份發布的預測數據,歐盟27國的失業率在2010年將上升到10.3%,總失業人數將達到2800萬人。發達國家失業問題解決的前景非常不樂觀,特別是這次失業涉及到一些結構性的問題。結構性的轉換使得將來的就業前景非常困難。就業是民生的根本,失業率大幅增加,將會繼續打擊發達國家的消費,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經濟復甦變得更加緩慢和艱難。而在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一些貧困國家,高漲的失業率正有促使社會動盪的風險。
第四,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傾向。在世界經濟尚未復甦的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國際經貿組織報告顯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個月時間,20國集團就出台了91項新的潛在的保護主義措施。據世界銀行統計,金融危機爆發以來,20國集團中有17個國家一共推出了約78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47項已經付諸實施。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公開出台一些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如美國2009年初通過的838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中即規定,必須使用本國製造的產品。
第五,美元匯率加劇動盪。美國長期進行負債經濟運行,大量對外發行國債,並且美國社會福利支出消耗掉了大量財政收入,政府債務日積月累,使得它成為當今對世界其他國家負債的冠軍。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今後10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總規模將達到約9.05萬億美元。 這種狀況將加劇美元匯率的動盪,從而影響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
2.國際安全形勢總體緩和但挑戰依然嚴峻
十七大報告指出:「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上個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也經歷了冷戰對峙和磨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世界各國人民都對戰爭感到厭惡和恐懼。由於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的熱愛和嚮往,戰後50多年來,地球上沒有爆發新的世界性大戰。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深入發展,爆發世界性大戰的危險性進一步減小。特別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失去了發動一場核大戰的對手,從而減少了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當前,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使世界各國經濟和貿易相互滲透,社會和軍事安全領域的相互需求加大,世界各國的依存度增高,共同利益的領域擴大。發展經濟、創新科技、提高綜合國力已成為各國追求的首要目標,因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越來越成為各國特別是各大國的共識。在當前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下,盡管各大國間仍然存在各種分歧和利益沖突,但已不是全面對抗的性質。各大國日益注重溝通與交流,增強協作,避免對抗,從而使國際形勢在總體上保持和平與穩定。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並有新的表現。簡而言之,目前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影響世界的安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這種收入分配卻是嚴重失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嚴重的影響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據美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統計,自1820年以來,世界人口增加了5倍,世界實際產出則為原來的50倍,這些巨大的收獲卻是分配不均的。1820年,世界最富有國家和最貧窮國家人均收入比是3:1,1913年為11:1,1950年為35:1,1977年為44:1,1992年為72:1,1997年大約為74:1,2000年就接近75:1,2006年約為141:1。世界上不發達國家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由1987年的36個增長到2009年的49個。出現這種「數字鴻溝」的根源就於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長期貧困落後,加上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潛在的民族、宗教、和社會矛盾被激化,不斷出現沖突和戰亂。這種情況長此下去,不僅不利於世界的共同發展與繁榮,而且將威脅到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是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交織影響世界的安全。傳統安全威脅主要是指國家面臨的軍事威脅及威脅國際安全的軍事因素。當前,雖然國際形勢總體穩定,但熱點問題和局部沖突此起彼伏,各國的國防開支逐年增長,2006年全球國防開支比2005年上漲3.5%,07年全球防務開支1.339萬億美元,比06年上漲6%,2008年全球國防開支1.464萬億美元,佔全球生產總值的2.4%,比2007年增長了4%。美國軍費比2007年上漲9.7%,佔全球的48%,1999年至2008年,美國的軍費開支增加量佔全球增量的58%。這種狀況意味著各國仍然把軍事發展作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
當前,伊拉克局勢的動盪、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以及持續不斷的阿以沖突等熱點難點問題的存在,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首先,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世界的和平。其次,這些熱點問題都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或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利益,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在一定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國之間矛盾的激化,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此外,全球核武擴散問題依然嚴重。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研究報告統計,截至2007年初,全球可通過導彈發射或飛機運載的核彈頭數量約11530枚。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或者正致力於擁有核武器,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鮮等。這種狀況對世界安全是一大隱患。
非傳統安全威脅是指除軍事、政治和外交等傳統安全威脅以外的對主權國家及人類生存構成威脅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義、販毒走私、嚴重傳染性疾病、海盜活動、非法移民、環境安全、經濟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已經對世界發展和人類生存構成嚴重威脅,其危害甚至超過戰爭。9•11」事件奪走了近3000人的生命,超過了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中的陣亡人數。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嘯導致近30萬人喪生,給有關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僅斯里蘭卡就達到13億―15億美元,占其經濟總量的6.5%。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很多國家的財富急劇縮水,甚至引發政局和社會的動盪。而近幾十年來的環境污染,造成的全球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的頻繁災難。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著世界的安全和人類的生存。
三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與發展影響世界安全。冷戰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台,反而愈演愈烈,並有新的發展,從而影響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為建立單極霸權,美國以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為標准,對外實行直裸裸的干涉政策,霸權主義有了新的發展和體現,主要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通過三場局部戰爭而推出的三種新霸權理論:
第一,新干涉主義政策。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前夕,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了順利的實現北約東擴,借口南聯盟科索沃地區內阿族人的人權受到塞族的侵害,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旗號,發動了對主權國家南聯盟的戰爭,最終迫使米洛舍維其政府下台,建立親美政府。美國藉助這場戰爭,實踐了他所謂的「人道主義干涉政策」,也即「新干涉主義政策」。新干涉主義提倡「人權高於主權」、「主權過時論」;認為主權不再屬於國家或政權,而是屬於人民;認為保護種族、宗教和少數民族免遭沖突的危害和不受懷有敵意的政府的排斥,是國際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等等。新干涉主義理論實質是使美國對其他國家內政的干涉合法化,從而成為美國推行霸權的新工具。
第二,新帝國主義理論。阿富汗戰爭後,以美國為為首的西方世界為了進一步干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內政,推出了新帝國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現在的世界存在著三類國家:一類是後現代國家,以歐洲和北美等西方國家為代表;第二類是前現代國家,諸如索馬里和阿富汗;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就是那些正在走向現代化的現代國家,如中國和印度。新帝國主義理論認為,後現代國家正受到前現代國家和現代國家的挑戰。一些現代國家在謀求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前現代國家則為犯罪集團和恐怖主義組織提供基地。對付這些挑戰,干涉是必要的。干涉的最合乎邏輯的方式就是殖民化,因而需要新帝國主義。新帝國主義理論的目的就是將全世界都置於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控制和統治之下,是美國霸權的直接體現。
第三,先發制人戰略。在伊拉克戰爭前夕,美國企圖讓聯合國安理會授予其攻打伊拉克的權利,但各大國看穿了美國的真實意圖,在於控制伊拉克政府,進而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乃至中東地區的石油,因而對美國的這一企圖進行了集體的抵制。美國眼看聯合國授權對伊動武無望,為了找到一個進攻伊拉克的借口,給國內選民一個交待,布希政府打著反恐的幌子,推出了「先發制人戰略」。2002年9月20日布希政府向國會遞交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報告》分析了「9•11事件」發生後美國面臨的國家安全形勢的重大變化,指出恐怖主義是美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打擊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成為維護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任務。並強調,為了保護美國免遭恐怖分子有預謀的襲擊,必要時美國將實施「先發制人」的進攻,即「在威脅到達美國國界之前識別並摧毀它」,藉助這項政策,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發動了對主權國家伊拉克的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府,扶植了親美政權。
美國以及西方國家這一系列政策、理論、戰略的出台及實踐,嚴重破壞了目前國際社會公認的准則,是國際形勢緊張和動盪的根源。
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國內經濟發展嚴重受阻,國際形象也因為布希時代強行推動單邊主義而大大下降,在此背景下,奧巴馬新政府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政策,放下身段,謀求與國際社會的廣泛合作。2009年1月13日希拉里在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做外交政策陳述時,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巧實力」,即美國面臨的現有安全威脅要求奧巴馬政府必須訴諸「巧實力」,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手段,包括外交、經濟、軍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領域可行手段,既團結朋友,也接觸對手,鞏固原有聯盟,形成新的聯盟,以便打開美國外交的新局面。雖然更多藉助「巧實力」的美國將會以一個更具善意的面目出現,可能會更注重在道義上贏得更多支持,在戰術上與各方特別是大國加強溝通與協調。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未來美國外交政策改變的不是戰略目標,而是實現目標的方式。美國在全球傳播美式民主自由,維護其全球利益,謀求建立美國主導下的單極世界的大方向沒有變,也不會變。
3.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不可逆轉並出現新的變化
冷戰結束後,國際大國格局基本是「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是惟一超級大國,「多強」一般指歐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現在,這種狀況正發生著微妙變化。
首先,是單極與多極的力量對比發生新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體現在各極之間的經濟實力有了重新排位。據世界銀行統計,2003年歐盟的GDP為10970218美元,美國的GDP為10881609美元,歐盟第一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歐盟的經濟總量高達19萬億美元,歐盟繼續超過美國(14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且優勢拉大。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的迅速崛起也大大改變了世界經濟力量的對比。
2003年10月1日,全球知名投資銀行高盛,曾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國英文名的首位字母組合在一起為BRICs(發音類似英文磚塊),提出名震一時的「金磚四國」概念,這四個國家的經濟在進入21世紀以來獲得了高速成長。如中國2008年的GDP高達4萬多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7名上升至第3名;巴西2008年的GDP達到 1萬6千多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15名上升至2008年的第9名;俄羅斯2008年的GDP為1萬6千多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16名上升至2008年的第9名;印度2008年的GDP為1萬2千億美元,在世界排名自2003年開始一直維持12名的位置。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則金磚四國在世界的排名還要提前。
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在首創「金磚四國」之後,再次首創了一個投資新概念:金鑽11國(Next-11)。金鑽11國分別為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亞、韓國、越南、土耳其、菲律賓、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高盛預測「4+11」的GDP在2035年可望超越七大工業國家,2050年「金鑽11國」的GDP將與美國比肩。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預測,美國在全球GDP中所佔比例從2000年的30.9%下降到2007年的26.7%,到2012年可能繼續下降為24.3%;特別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給全世界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同時也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七國經濟遭遇重創,西方七國經濟佔世界比例從77%下降到2007年的57%,到2012年可能下降為51%;而「金磚四國」(中、印、俄、巴西)將從佔世界比例的從8%上升到12%;總的看,世界主要國家的力量對比差距正在顯著縮小,力量中心增多。經濟是綜合國力的基礎,經濟領域的多極化日益明顯,並必將反映到政治領域,從而為政治格局的多極化發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單極與多極的力量對比發生新的變化還表現在各極軟實力的變化。冷戰後,美國奉行單邊主義,依仗經濟、金融、科技和軍事的特殊優勢,加緊爭奪戰略要地、戰略資源和戰略主導權,對外頻頻發動戰爭,特別是不顧世界各國的反對,發動伊拉克戰爭,使得世界范圍內特別是伊斯蘭世界對美國不滿的人比例日益擴大,嚴重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形象,使美國的軟國力有所下降。2005年6月23日美國知名的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全球態度項目」調查報告,調查結果發現美國的國際形象在世界各地普遍下跌,對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政策非常反感。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美國的西方盟友和伊斯蘭世界對中國、法國、德國的印象明顯好於美國。而2007年因美國的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更是使美國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神話破滅。
其次,是單極與多極的關系發生新的變化。冷戰後,由於美國政府一直推行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追求單邊利益和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國包括美國的西方盟友在內的強烈不滿。特別是美國不顧世界各國的反對,執意發動伊拉克戰爭,更是擴大了美國和其傳統盟友——歐盟之間的裂痕,使得北約政治化和軍事同盟性質下降。而俄羅斯面對美國冷戰後咄咄逼人的攻勢,深感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在俄羅斯家門口推行的幾場顏色革命,更使俄羅斯寢食難安。在此情形下,歐俄以共同反對伊拉克戰爭為契機日益接近。
與此同時,中國與歐盟的戰略關系得到發展, 2003年中歐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後,中歐雙方高層互訪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加強。歐盟還明確把中國列為歐盟六大全球戰略夥伴之一。中國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系得到進一步鞏固,解決了邊界問題,並簽訂了中俄睦鄰友好條約,確立了永不為敵的目標。而且中俄在2005年8月18日舉行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這在中俄關系史上還是第一次。
中國、歐盟、俄羅斯這三極之間的日益接近,對多極化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第三,是單極與多極的斗爭發生新的變化。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為引起了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反對,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各大國紛紛強調多邊主義的重要性,反對單邊主義,並日益聯手,共同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如歐洲聯盟2008年11月3日擬就一封致美國下任總統的信件。信的主旨是強調「多邊主義」。 2009年6月16日——17日,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金磚四國」領導人在葉卡捷琳堡舉行首次正式會晤,這意味著金磚四國必將加大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影響力。而俄羅斯總理普京更是多次發表講話,表示俄羅斯絕不接受美國領導下的單極世界。
綜上所述,當前的國際局勢正如胡錦濤所指出的,世界多極化前景更加明朗,不可逆轉。
4.世界科技革命競爭日趨激烈
二戰後,以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廣泛利用為主要標志的新科技革命,至今方興未艾。當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技術及產業迅猛發展。科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已由20世紀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科技發展特別是戰略高技術的發展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科技實力也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面對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世界各國紛紛採取對策,發達國家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基礎,積極搶占高技術產品與服務的制高點,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努力試圖改變不利的科技競爭地位。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為提升科技競爭力所採取的政策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 提升決策層次,加強宏觀調控,強化科技投入。越來越多的國家採取政府首腦親自領導科技工作的做法,成立由戰略科學家和經濟專家組成的總統(總理)科學顧問委員會,對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計劃提出建議。美國、韓國、印度等國成立了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負責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大大提升了國家科技工作宏觀決策的能力。許多國家政府都將對科技的投資視為一項回報巨大的戰略性投資。一方面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建立有利於增加科技投入的機制。
第二,實施積極有效的科技人才發展戰略。人才是競爭之本。許多國家修改了移民政策加大了吸引外國的學生和學者的力度,以解決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芬蘭對掌握先進技術的高收入外國人的最高稅率已減至當地人的58%;日本計劃在今後幾年採取各種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員占科技人員總數的比例達到30%;美國則在移民方面大大放寬對高技術人才的限制。
第三,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面臨知識經濟和技術創新的挑戰,制度創新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是一種網路,是一項系統工程,知識在人、企業、機構之間的流動是創新體系的關鍵所在,產業界、學術界、金融界和政府是構成這個體系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在這樣一個國家層次的創新體系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科學研究機構和大學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科技依託和知識源泉,中介機構是知識擴散、轉移的橋梁,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發展環境的創造者,金融是充分實現創新市場價值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