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菲律賓總統與副總統為什麼鬧翻
其實在菲律賓的歷史上,總統和副總統從來就沒有很和過。
因為菲律賓的政體,是正副總統分開競選分開投票的。這樣的結果就經常導致,總統來副總統不是原本的搭檔,而且來自相互反對的政黨。每個人代言的是各自政黨的政策,而且副總統其實根本沒有實權。但是只要總統下去,那麼副總統自然就上位。所以經常造成總統和副總統的不和。
② 菲律賓這個國家(地理,政治,人文,經濟,社會…)怎樣
菲律賓共和國,簡稱菲律賓,位於亞洲東部,是由西太平洋的菲律賓群島(7107個島嶼)所組成的國家。
1、地理
菲律賓位於亞洲東南部,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省遙遙相對,南和西南隔蘇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峽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相望,西瀕南中國海,東臨太平洋。總面積為29.97萬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其中呂宋島、棉蘭老島、薩馬島等11個主要島嶼占菲律賓總面積的96%。海岸線長約18533公里。
2、氣候
菲律賓屬季風型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濕度大、台風多。年平均氣溫約27℃,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區在2000-3000毫米之間。群島西部有旱季(11-次年4月)和雨季(5-10月)之分,東部海岸終年有雨,並以冬雨最多。南部地區也終年多雨,無明顯旱、雨季之分。東部的太平洋面是台風發源地,每年6-11月多台風。
3、人口
菲律賓主要民族有米沙鄢人、他加祿人、伊洛戈人、邦班牙人、維薩亞人和比科爾人等;外來居民有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國人;還有為數不多的原住民。
菲政府1960年初次普查人口時,菲律賓僅有人口2700萬左右。其後,菲律賓人口大體每10年增長1000萬。近30年來,雖然人口增長率有所下降,但由於人口基數增大,人口數量的增長反而加快。從1990年至2008年的近20年裡,菲人口增長了2800萬,增幅達45%。在菲人口委員會網站上,實時人口計數牌顯示,截至1月16日12時,菲人口估算數字達98980214人。
4、政治
菲律賓實行總統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2010年阿基諾三世就任總統,主張打擊腐敗,建立公正的司法體系,發展農業,推進土地改革,同南部"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等分離組織進行全面和談,促進國家團結和民族和解。
菲律賓獨立後,共頒布過三部憲法。第三部憲法,於1987年2月生效。該憲法規定: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政體;總統擁有行政權,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6年,不得連選連任;總統無權實施戒嚴法,無權解散國會,不得任意拘捕反對派;禁止軍人干預政治;保障人權,取締個人獨裁統治;進行土地改革。
5、軍事
菲律賓於1901年建立保安隊。1936年以保安隊為基礎建立陸軍。1946年以陸軍為基礎建立國防軍,分海、陸、空和保安軍四個軍種。1950年4月19日正式改稱菲律賓武裝部隊,並將3月22日(1897年菲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成立革命政府的日期)定為建軍節。菲律賓軍事
總統是軍事最高統帥。武裝部隊司令部為三軍最高指揮機構,總參謀長是最高軍事指揮官。國防部是三軍行政管理機構。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三年以上。
6、外交
菲律賓宣稱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在平衡、平等、互利、互敬的基礎上發展同所有國家的政治經濟關系。對外政策的三大目標是:加強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發展,保護海外菲人。重視同美國、中國和日本等大國的關系,積極推動東盟內部合作,發展同伊斯蘭國家的友好關系。大力推行經濟外交,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
③ 菲律賓共和國的政治:
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體。總統內閣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擁有行政權,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六年,不得連任,總統無權實施戒嚴法,無權解散國會,不得任意拘捕反對派;禁止軍人干預政治;保障人權,取締個人獨裁統治;進行土改。國會是最高的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最高法院擁有立法權。
④ 菲律賓和泰國的民主政治特點.
菲律賓是議會總統制國家。
泰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
下面是兩個國家政治制度的詳細敘述:
菲律賓:
阿羅約總統執政以來,致力於消除貧困,發展經濟。政府出台多項措施,推動國內和平進程,打擊恐怖主義、整頓社會治安,旨在重建社會穩定與秩序。
2004年是大選年,國內局勢復雜因素較多。1月,"新人民軍"多次向政府軍發動武裝襲擊。軍方宣布全國軍隊處於警戒狀態。5月,菲全國大選在總體平和有序的氣氛中進行。6月,國會兩院宣布執政聯盟候選人勝選。7月,國會選舉。8月,阿羅約總統宣布菲處於"財政危機"。11月,阿羅約總統發表聲明,菲已擺脫財政危機。阿羅約連任後,將工作重點轉向鞏固政權、發展經濟、促進民族和解等方面,加強了執政地位,順利完成了內閣改組。
在推進國內和平進程方面,政府與各反政府武裝進行多輪和談,同時加大打擊恐怖主義力度。菲穆斯林領導人重申對阿呼籲國家團結、民族和解的支持。國內政局總體繼續保持穩定。
【憲法】
獨立後共頒布過三部憲法。現行憲法於1987年2月2日由全民投票通過,由阿基諾總統於同年2月11日宣布生效。該憲法規定: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政體;總統擁有行政權,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6年,不得連選連任;總統無權實施戒嚴法,無權解散國會,不得任意拘捕反對派;禁止軍人干預政治;保障人權,取締個人獨裁統治;進行土地改革。
【議會】
稱國會。最高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參議院由24名議員組成,由全國直接選舉產生,任期6年,每三年改選1/2,可連任兩屆。眾議院由250名議員組成,其中200名由各省、市按人口比例分配,從全國各選區選出;25名由參選獲勝政黨委派,另外25名由總統任命。眾議員任期3年,可連任三屆。本屆國會於2004年7月選舉產生。德里隆(Franklin M. DRILON)和德貝內西亞(Jose de VENECIA Jr.)繼上屆後再次當選參、眾議長。
【政府】
實行總統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本屆內閣於2004年8月組成,此後略有調整。目前,內閣成員24名:副總統諾利·德卡斯特羅(Noli de CASTRO),文官長埃杜阿多·埃米爾塔(Eardo ERMITA),外交部長阿爾韋托·羅慕洛(Alberto ROMULO),財政部長凱撒·普里斯馬(Cesar V. PURISIMA),司法部長勞爾·岡薩雷斯(Raul GONZALES),農業部長黃嚴輝(Arthur C. YAP),國防部長阿維利諾·克魯茲(Avelino CRUZ),貿易與工業部長胡安·聖托斯(Juan V. SANTOS),公共工程與公路部長弗洛倫特·索里奎茲(Florante SORIQUEZ),教育文化與體育部長佛羅倫西奧·阿巴德(Florencio ABAD),勞工與就業部長帕特里莎·桑托·托馬斯(Patricia Santo THOMAS),社會經濟計劃部長羅慕洛·奈利(Romulo NERI),衛生部長曼努埃爾·戴里特(Manuel M. DAYRIT),土地改革部長萊納·維拉(Rene VILLA),內務與地方政務部長安吉洛·雷耶斯(Angelo REYES),環境與自然資源部長米歇爾·迪范瑟(Michael DEFENSOR),交通與通訊部長雷恩德洛·門多薩(Leandro R. MENDOZA),社會福利部長科拉松·索利曼(Corazon Juliano N. SOLIMAN),預算與管理部長艾米利亞·本科丁(Emilia BONCODIN),科技部長埃斯特萊拉·阿拉巴斯特羅(Estrella ALABASTRO),旅遊部長約瑟夫·杜蘭諾(Joseph Ace DURANO),能源部長拉斐爾·洛提拉(Raphael P. M. LOTILLA),新聞部長伊格納西奧·布涅(Ignacia "Toting" BUNYE)。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呂宋、維薩亞和棉蘭老三大部分。截止2004年底,全國設有首都地區、科迪勒拉行政區、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等17個地區,下設79個省和117個市。
【司法機構】
司法權屬最高法院和各級法院。最高法院由1名首席法官和14名陪審法官組成,均由總統任命,擁有最高司法權;下設上訴法院、地方法院和市鎮法院。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希拉里奧·戴維德(Hilario G. DAVIDE Jr.)。檢察工作由司法部檢察長辦公室負責,總檢察長里卡多·加維斯(Ricardo GALVEZ)。
【政黨】
有大小政黨100餘個,大多數為地方性小黨。主要政黨有:
(1)基督教穆斯林民主力量黨(LAKAS-CMD):執政黨,也是最大政黨,系前總統拉莫斯於1991年底創立,由人民力量黨、全國基督教民主聯盟、菲律賓穆斯林民主聯盟、團結黨等整合而成。主張實行兩黨制,通過修憲擴大地方政府權力,改革選舉制度,將總統任期六年一屆修改為四年一屆,可連任兩屆;主張通過談判實現民族和解,促進社會穩定。經濟上重視農業發展,增加就業,扶助貧困,加快私有化進程;倡導經濟外交,奉行開放政策。1992年該黨在大選中獲勝,成為執政黨。1998年大選中敗於菲律賓民眾奮斗黨聯盟。2001年阿羅約就任總統後,該黨成為執政聯盟的核心。2002年10月,該黨針對2004年大選,對執政聯盟進行再次整合改組。該黨全國主席是阿羅約總統,總裁是眾議長德貝內西亞。
(2)民族主義人民聯盟(NPC-Nationalist People's Coalition),是前總統埃斯特拉達的執政黨聯盟-民眾奮斗黨(LAMP)成員之一。2000年10月,埃被彈劾後,該黨成為獨立黨派。現為眾議院第二大黨。該黨支持修改憲法。為防止總統權力過大,主張實行議會制政體及實行兩黨制,支持加快國有企業私有化。該黨總裁是前眾議員聖胡安(Frisco F. SAN JUAN)。
(3)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簡稱摩解):南部穆斯林武裝組織。1968年創立,旨在棉蘭老地區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1987年南部各省舉行公投,建立由棉蘭老島四省組成的"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ARMM),密蘇阿里任主席。1996年,政府與摩解達成和平協議。2001年,密蘇阿里與阿羅約政府發生利益沖突,其支持者於11月在霍洛島發動武裝叛亂。政府迅速平叛,宣布密犯有叛亂罪。摩解另一派系的領導人胡安任該黨主席。密潛逃至馬來西亞沙巴,被馬政府逮捕並於2002年1月引渡回菲。
(4)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簡稱摩伊解):菲最大的穆斯林反政府組織。現有武裝力量12500人,主要活躍在棉蘭老島。1978年,以哈希姆·薩拉馬(Hashim SALAMAT)為首的強硬派從摩解脫離後建立。2003年薩馬拉特去世後,穆拉特(Al Haj Ebrahim MURAD)任主席。主張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堅持武裝斗爭。摩伊解與政府雖多次簽署停火協議,但均未能得到有效執行。2000年4月摩伊解與政府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摩伊解的營地被政府軍全部攻佔,其武裝力量潰散後,繼續以小股武裝襲擊政府軍和民用設施。自2001年開始,阿羅約政府與摩伊解重開和談,並曾簽署停火協議與和平協議,但雙方武裝沖突仍時有發生。2003年,南部地區發生多起恐怖爆炸案件,政府認為是摩伊解所為,宣布通緝其主要領導人,威脅要將摩伊解列為恐怖組織。此後,在馬來西亞協調下,雙方進行多次非正式會談,迄無明顯進展。
(5)菲律賓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the Philippines):成立於1930年,1967年發生分裂。1968年,在何塞·西遜(Jose SISON)主持下進行改組重建,此後發展迅速,20世紀80年代中期黨員達到3萬多人。主張通過武裝斗爭和建立統一戰線,奪取國家政權。1969年,菲共在中呂宋建立新人民軍,開展武裝斗爭。新人民軍現有1.1萬人。菲政府自1993年起與菲共舉行和談,使菲共成為合法政黨。雙方時談時戰,迄未達成實質性和平協議。"9·11事件"後,菲政府對新人民軍採取了強硬措施,包括軍事打擊。2002年,菲政府將新人民軍宣布為恐怖組織,並促使美國和歐盟也將新人民軍列為國際恐怖組織,凍結其海外資產。菲共與政府關系破裂,雙方和談停頓。2003年底,菲政府與菲共領導的全國民主陣線在挪威奧斯陸進行兩次非正式接觸,並於2004年2月重啟和談。菲共提出希望菲政府敦促美政府將其從恐怖組織中除名。美方明確拒絕,並要求菲共先承諾停止一切恐怖活動。
其它政黨有自由黨(Liberal Party)、民主行動黨(Aksyon Demokratiko)、地方發展優先黨(Promdi-Probinsiya Muna Development lnitiative)、改革黨(Reporma)、民主戰斗黨(LDP-Lanban ng Demokratikong Pilipino)、民族黨(Nationalista Party)等。
泰國:
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1946年6月9日繼位,是當今世界在位最久的君主。
二戰後,軍人集團長期把持政權,局勢動盪。上世紀90年代軍人淡出政壇後,政壇黨派林立,紛爭不斷,政府更迭頻仍。
2001年,電訊業巨子塔信創建泰愛泰黨,在大選中贏得下議院過半席位,組閣執政。2005年2月,泰愛泰黨在大選中贏得下議院500個議的席中377席,塔信蟬聯總理。
2005年9月起,泰社會掀起「反塔」運動,政局出現動盪。為緩解政治壓力,塔信於2006年2月解散議會,提前舉行下議院選舉,政府轉為看守內閣。泰愛泰黨在4月的大選中再次贏得過半選票,但因三大反對黨--民主黨、泰國黨、大眾黨抵制大選,導致國會無法在憲法規定時間內成立。5月8日,憲法法院裁定4月大選中存在違憲問題,宣布選舉結果無效。9月19日,以陸軍司令頌提為首的「行政改革委員會」發動軍事政變,廢除1997年憲法,解散國會、內閣,接管政權。10月1日,普密蓬國王御准臨時憲法,任命原樞密院大臣素拉育·朱拉暖出任新總理,8日御准新內閣,12日御准立法議會,代行國會職責。政變發生後,他信旅居海外,宣布辭去泰愛泰黨黨首職務,退出政壇。2007年末,由他信親信沙馬·順達衛領導的人民力量黨在泰國大選中勝出,沙馬·順達衛成為泰國新任總理。
【憲 法】
[編輯本段]
現行憲法為臨時憲法,於2006年10月1日獲普密蓬國王御准頒布實施。分為國王、公民權利、自由與義務、議會、內閣、法院、新憲法制定、全國大選等39條。
【議 會】
[編輯本段]
全稱立法議會。2006年9月19日,泰「行政改革委員會」發動軍事政變,宣布暫時接管國家行政權力,廢除1997年憲法,解散看守政府和國會。10月1日,普密蓬國王御准臨時憲法。11日根據臨時憲法任命242名立法議會議員,25日任命米猜·雷初攀為立法議會主席,乍蘭·軍拉瓦尼上將、普乍尼·塔納瓦拉尼(女)為副主席。2007年末,由他信親信沙馬·順達衛領導的人民力量黨在泰國大選中勝出,沙馬·順達衛成為泰國新任總理(兼任防長),新一屆36人內閣名單已由普密蓬國王批准通過。
立法議會現代行國會職責,下設24個專門委員會,主要負責審議制定有關法律文件,對政府政策和工作進行監督。立法議會主席兼任國民大會主席,有權任命200名制憲會議委員。
【政 府】
[編輯本段]
政府由一名總理和不超過35名部長組成。
現政府於2006年10月成立。34位閣員名單如下:總理素拉育·朱拉暖(Gen.Surayud Chulanont)、副總理科實·班扁叻(Mr.Kosit Punpiemrat)、副總理派汶·瓦塔納西里他(Mr.Paiboon Wattanasiritham)、國務部長坤仁提帕瓦迪·梅莎宛(Kunying Dhipavadee Meksawan)、國務部長提拉帕·社裡朗訕(Mr. Thirapat Serirangsan)、國務部長巴實·科威拉軍(Mr. Prasit Kovilakool)、國防部長汶洛·頌塔上將(Gen. Boonrod Somtad)、財政部長察隆頗·素桑甘(Mr.Chalongphob Sussangkarn)、財政部副部長頌邁·帕實(Mr.Sommai Phasee)、外交部長尼特·披汶頌堪(Mr. Nitya Pibulsonggram)、外交部副部長雄威倪·孔詩里(Mr. Sawanit Kongsiri)、旅遊和體育部長素威·耀瑪尼(Mr. Suwit Yodmanee)、社會發展和人類安全部長派汶·瓦塔納希里探(Mr. Paibool Wattanasiritham)、社會發展和人類安全部副部長蓬得·炳巴提(Mr.Poldej Pinprateep)、農業與合作部長提拉·素達布(Mr. Thira Sutabot)、農業與合作部副部長隆叻·伊沙朗軍·納·阿育他耶(Mr. Rungruang Isarangkura Na Ayuthaya)、交通部長提拉·浩乍侖上將(ADM. Thira Hao-Charoen)、交通部副部長訕盛·翁猜務(Mr. Sansern Wongcha-um)、自然資源和環境部長格森·沙尼翁·納·阿育他耶(Mr. Kasem Sanitwong Na Ayuthaya)、信息技術和通訊部長西提猜·頗凱烏東(Mr. Sitthichai Pokai-udom)、商業部長格蓋·吉拉派(Mr. Krirkkrai Jeerapath)、商業部副部長奧拉努·歐沙塔暖(Mrs.Oranuj Osatananda)、能源部長比亞沙瓦·阿瑪拉南(Mr. Piyasvasti Amranand)、內政部長阿里·翁阿拉亞(Mr. Aree Wongsearaya)、內政部副部長班雅·占塞納(Mr. Bunyat Junsena)、司法部長禪猜·里奇吉塔(Mr. Charnchai Likhitjitta)、勞工部長阿派·占塔納尊格(Mr. Apai Chandanachulaka)、文化部長坤仁凱西·西阿倫(Khunying Khaisri Sri-aroon)、科技部長勇育·育塔翁(Prof.Dr. Yongyuth Yuthawongs)、教育部長威集·西沙安(Mr. Wijit Arisa-an)、教育部副部長瓦拉功·訕郭社(Mr.Varakron Samakses)、衛生部長蒙空·納·宋卡(Mr. Mongkol Na Songkhla)、衛生部副部長莫拉哥·功格社(Mr.Morakot Kornkasem)、工業部長科實·班扁叻(Mr.Kosit Punpiemrat)、工業部副部長比亞布·春威占(Mr. Piyabutr Cholvijarn)。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泰國全國共有76個一級行政區,其中包括75個「府」(changwat)與直轄市的首都——曼谷。這76個行政區一般被劃分為5個主要地區,包括北部、東北部、東部、中部與南部地區,每個府都是以其首府(mueang)作為該府的命名。在府底下,又有更小的次級行政區劃,稱為「區」(amphoe)與「次區」(king amphoe),根據2000年時的統計,泰國全國共有795個區與81個次區。至於首都曼谷的次級行政區則與各府的次級行政區在命名上有點出入,稱為「khet」總數達50個。
北部地區
清邁府(Chiang Mai)
清萊府(Chiang Rai)
甘烹碧府(Kamphaeng Phet)
南邦府(Lampang)
南奔府(Lamphun)
湄宏順府(Mae Hong Son)
北欖坡府(Nakhon Sawan)
楠府(Nan)
拍天府(Phayao)
碧差汶府(Phetchabun)
披集府(Phichit)
彭世洛府(Phitsanulok)
帕府(Phrae)
素可泰府(Sukhothai)
來興府(Tak)
烏泰他尼府(Uthai Thani)
程逸府(Uttaradit)
東北地區
安納乍能府(Amnat Charoen)
武里喃府(Buriram)
猜也賁府(Chaiyaphum)
加拉信府(Kalasin)
坤敬府(Khon Kaen)
黎府(Loei)
嗎哈沙拉堪府(Maha Sarakham)
莫拉限府(Mukdahan)
那空拍儂府(Nakhon Phanom)
呵叻府(Nakhon Ratchasima)
廊磨喃蒲府(Nong Bua Lamphu)
廊開府(Nong Khai)
橫逸府(Roi Et)
色軍府(Sakon Nakhon)
四色菊府(Si Sa Ket)
素輦府(Surin)
烏汶府(Ubon Ratchathani)
莫肯府(Udon Thani)
益梭通府(Yasothon)
東部地區
北柳府(Chachoengsao)
尖竹汶府(Chanthaburi)
春武里府(Chon Buri)
巴真府(Prachin Buri)
羅勇府(Rayong)
沙繳府(Sa Kaeo)
桐艾府(Trat)
中部地區
紅統府(Ang Thong)
大城府(又稱為阿如他耶,Phra Nakhon Si Ayutthaya)
曼谷(Bangkok,又稱為Krung Thep Maha Nakhon,為一直轄市)
猜納府(Chai Nat)
北碧府(Kanchanaburi)
華富里府(Lop Buri)
坤西育府(Nakhon Nayok)
佛統府(Nakhon Pathom)
暖武里府(Nonthaburi)
巴吞他尼府(Pathum Thani)
佛丕府(Phetchaburi)
班武里府(Prachuap Khiri Khan)
叻丕府(Ratchaburi)
北欖府(Samut Prakan)
龍仔厝府(Samut Sakhon)
夜功府(Samut Songkhram)
北標府(Saraburi)
信武里府(Sing Buri)
素攀府(Suphan Buri)
【司法制度】
[編輯本段]
屬大陸法系,以成文法作為法院判決的主要依據。司法系統由憲法法院、司法法院、行政法院和軍事法院構成:
憲法法院主要職能是對部分議員或總理質疑違憲、但已經國會審議的法案及政治家涉嫌隱瞞資產等案件進行終審裁定,以簡單多數決定裁決結果。由1名院長及14名法官組成,由上議院議長提名呈國王批准,任期9年。
行政法院主要審理涉及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及地方政府間或公務員與私企間的訴訟糾紛。行政法院分為最高行政法院和初級行政法院兩級,並設有由最高行政法院院長和9名專家組成的行政司法委員會。最高行政法院院長的任命須經行政司法委員會及上議院同意,由總理提名呈國王批准。
軍事法院主要審理軍事犯罪和法律規定的其他案件。
司法法院主要審理不屬於憲法法院、行政法院和軍事法院審理的所有案件,分最高法院(大理院)、上訴法院和初審法院三級,並設有專門的從政人員刑事廳。另設有司法委員會,由大理院院長和12名分別來自三級法院的法官代表組成,負責各級法官任免、晉升、加薪和懲戒等事項。司法法院下設秘書處,負責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政 黨】
[編輯本段]
截至2006年12月,共有44個政黨在選舉委員會登記注冊。主要政黨有:
1、泰愛泰黨(THAI RAK THAI PARTY)。1998年7月24日成立。代黨首乍都隆·采盛。秘書長素立亞·曾隆樂吉。執委61人。在全國設有10個黨部。黨員1439,4404人。
2、民主黨(DEMOCRAT PARTY)。1946年4月6日成立。黨首阿披實·威差奇瓦。秘書長素帖·特素班。執委49人。在全國設有194個黨部。黨員407,4792人。
3、泰國黨(CHARTTHAI PARTY)。1982年7月8日成立。黨首班漢·信拉巴阿差。秘書長巴帕·普素圖。執委49人。在全國設有14個黨部。黨員260,0731人。
4、大眾黨(MAHACHON PARTY)。1998年2月10日成立(原名公民黨,2004年7月19日改為現名)。黨首沙南·卡鍾巴薩。秘書長汶樂·蓋布希。執委34人。在全國設有10個黨部。黨員230,4324人。
5、皇家人民黨(ROYAL PEOPLE PARTY)。2006年1月10日成立。黨首沙諾·天通。秘書長素拉蓬· 宋威瑟。執委7人。黨員19萬人。
⑤ 大國崛起的政治制度,為什麼美國讓菲律賓獨立而不讓夏威夷獨立
地緣政治啊,菲律賓位於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重要,可以用作軍事基地;菲律賓人口較多,不易控制,且當時民族解放強烈,菲律賓始終不穩定;而夏威夷則不一樣,地理位置十分孤立,對美國各種關系依賴強,易控制,且位於太平洋中部,戰略地位重要,且全州人口多在檀香山,易於在其他地方修建軍事基地。
⑥ 新總統杜特爾特能給菲律賓帶來什麼變化
首個來自菲南的國家領導人
杜特爾特全名Rodrigo「Rody」RoaDuterte,譯為羅德里戈·(羅迪)·羅亞·杜特爾特。
其中,杜特爾特是父姓,羅亞是母姓,羅德里戈是其名字,簡稱羅迪,他還有個昵稱叫做Digong。
1945年3月28日,杜特爾特出生於馬阿辛(現為菲南萊特省首府)的一個中等收入家庭,父親韋森特·杜特爾特是一名律師,母親索萊達·羅亞是一名教師。
後來韋森特從政,先後擔任宿務省達瑙市代理市長和原達沃省省長。1951年年幼的杜特爾特跟隨父親定居達沃地區,從此在棉蘭老島這個暴力叢生的菲南地面上「野蠻生長」。
杜特爾特從小調皮搗蛋,性格強悍。他在馬阿辛的拉布小學上了一年後轉至達沃市的聖安娜小學。
1956年,他小學畢業升入迪戈斯聖十字學院即現在的耶穌基督學院讀中學,但據稱其間被勒令退過兩次學(其中一次被達沃市雅典耀高中開除)。
美國《時代周刊》報道,杜特爾特小時候雖然長得瘦弱,但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他從來不會在打架中或者母親的棍棒下退讓」。
據杜特爾特本人透露,他在大學期間還曾對辱罵他的同學開槍,所幸這位同學大難不死,而他也僥幸沒被學校開除。
1968年,杜特爾特獲得菲律賓萊西姆大學政治學學士學位,1972年獲得聖貝達法學院法學學位,同年還順利通過了律師資格考試。
大學畢業後,杜特爾特在達沃市城市起訴辦公室擔任了長達十年的檢察官。1986年菲律賓爆發「人民力量革命」後,杜特爾特被任命為達沃市常務副市長,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從政生涯。
1988年,杜特爾特參選達沃市市長並大獲全勝,從此紮根達沃,並逐漸成為達沃市實際上的主宰者。
1998年,連任三屆市長的杜特爾特依憲不得再次競選市長,只得轉戰國會作為過渡,成功當選代表達沃市第一區的眾議員。
2001年,杜特爾特再次出馬競選達沃市市長,並再次連任三屆。擔任眾議員的三年被杜特爾特認為是最乏味無聊的三年
因此,2010年屆滿後,杜特爾特決定不再參選議員,而是將女兒沙拉(SaraDuterte)推向市長職位,自己則退居副市長以待東山再起。
2013年,杜特爾特第三次入主達沃市市府,並從此一躍而起,最終成為第一位來自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的菲律賓總統。
其實,杜特爾特並非如有些媒體所報道的那樣出身於非政治世家。自從其父從政後,杜特爾特的家族勢力即不斷擴大。
1957~1959年,韋森特的兄弟拉蒙·杜特爾特擔任宿務市市長,1983~1986年,拉蒙的兒子羅納爾德·杜特爾特也出任宿務市市長。
此外,宿務省的杜拉諾和阿爾蒙德拉斯兩大政治家族還被杜特爾特家族視為親戚,萊特島的羅亞家族也和其沾親帶故
在此次總統大選中杜特爾特為獲得宿務等地的支持也常常以宿務人自居。只不過,菲律賓是一個天主教佔主導地位的國家
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中北部尤其是呂宋島地區,菲南則主要是穆斯林聚居區,不僅經濟落後
而且還因民族分離主義運動、菲共抗爭運動以及恐怖主義等戰亂不止,一直難有地方領導人躋身全國政壇,更別說是進軍馬拉坎南宮。
此次大選,杜特爾特之所以予人以和其他政治候選人不一樣、非政治世家出身的感覺
大體緣自其來自邊陲,長期偏安一隅,較少受到外界關注,且常常以「反體制」的鬥士自居。
半路殺出的「程咬金」
杜特爾特此次競選總統,對菲政壇影響極大。他宣布參選,對很多人來說無異於半路殺出來一個「程咬金」。
起初,菲律賓大選格局大體呈現三足鼎立之勢。一是前副總統傑約馬爾·比奈(JejomarBinay),他是最早表露參選總統心跡的人。
2015年7月,比奈正式宣布成立團結民族主義聯盟(UNA),並辭去內閣職務,全心投入總統大選,一度獲得較高支持率。二是政壇新手格蕾絲·傅。
她是菲律賓著名影星費爾南多·傅之養女,在2013年中期選舉時高票當選參議員,後又因主持調查馬馬薩帕諾特警遇襲一案而聲名鵲起,加之外表清麗,頗受民眾歡迎,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人氣之王」。
三是前內政部長羅哈斯,來自政治世家,其祖父曼努埃爾·羅哈斯便是菲律賓第一任總統。
羅哈斯獲得現任總統阿基諾三世(BenignoSimeonAquinoIII)欽點,作為執政黨推出的候選人盡管人氣一直不高,但其享有其他候選人無法比擬的政治資源。
相比而言,杜特爾特在參選總統問題上則一直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表現出了「待價而沽」的精明。
2015年1月,他向媒體表示,「如果當選總統,將廢除國會同時增加政府雇員的工資以解決腐敗問題」
暗示自己可能參加2016年總統大選,但同時又表明自己還未下定決心,而是在等待上蒼的指示。
2月,杜特爾特在一次演講中痛斥菲律賓面臨著「腐敗、犯罪和棉蘭老島和平進程失敗」等災難性問題
聲言「如果是為了拯救這個共和國,我將參加總統大選」,但他馬上又以參選需要100億~150億披索的競選資金為由表示自己無力參選。
但同月,杜特爾特卻重返菲律賓人民主奮斗黨(PDP-Laban),而該黨主席皮爾蒙特(FelicianoBelmonte,Jr.)表示杜特爾特是該黨競逐2016年總統大選的最佳人選之一。
5月,杜特爾特拒絕了比奈邀其作為競選搭檔的請求,再次發表聲明強調自己「無意參選任何國家級領導人職位」。
菲律賓政治學教授雷蒙·貝樂諾(RamonBelenoIII)就指出,杜特爾特不斷否認其將競選總統可能是一種策略,以獲得更多的民眾支持。
此次參選過程中,杜特爾特充分展示了其耐性和不同一般的政治手腕。盡管民眾要求杜特爾特參選總統的呼聲越來越高
支持者甚至在馬尼拉舉行了「百萬人大遊行」活動呼籲其參選,但杜特爾特卻表現得無動於衷。
2015年10月12日,杜特爾特發表「最後聲明」,一方面向支持者道歉,一方面則宣稱「這個國家並不需要我」
並希望這份聲明能給過去半年多來要求他參選總統的喧囂畫下一個句號。10月15日
他甚至還指派代表向選舉委員會提交了自己將競選達沃市市長的報名表。然而,他的這些舉動不僅沒能平息民眾要求其參選總統的呼聲
反而激起了更多支持者的熱情,民間集會、網路聲援等不一而足。於是,在吊足了民眾的胃口後
2015年10月26日,杜特爾特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將在12月10日前決定是否參選總統。
27日,菲律賓人民主奮斗黨正式表態,若其候選人、該黨秘書長馬汀·蒂諾撤回競選報名表或其競選資格未經選舉委員會審核通過
該黨將推出杜特爾特參選。29日,馬汀·蒂諾正式撤回競選報名表,為杜特爾特競逐總統大位讓路。
在一路造勢和充足准備之後,杜特爾特終於撤回了自己競選市長的報名表,正式替換馬汀·蒂諾報名角逐總統。
11月21日,杜特爾特正式宣布將競逐2016年總統大位。杜特爾特參選後其民調一路飆升
這種「欲迎還拒」的競選策略被巧妙利用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11月25日公布的民調顯示
在大馬尼拉市,杜特爾特贏得34%的支持率,格蕾絲·傅名落第二為26%,副總統比奈排名第三為22%,前內政部長羅哈斯獲11%,參議員桑迪亞哥獲7%。
正如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一樣,杜特爾特沖垮了此前的競選格局,自己卻拔得頭籌。
止亂求治任重道遠
杜特爾特之所以能夠在競選中一馬當先、拔下頭籌,還應歸功於其主政達沃市20多年間樹下的良好口碑。
在杜特爾特主政下,達沃市從一個幫派橫行、極端武裝勢力猖獗的「謀殺之都」變成一個「安全城市」
從菲律賓第六大城市躍升為僅次於馬尼拉、宿務的第三大城市。應該說,杜特爾特確實具有一定的政治統治能力,而且頗具政治手腕。
他擔任達沃市市長後,將一些副市長職位分配給摩洛、盧瑪等少數民族,維護了各方利益平衡
保持了當地的政治穩定,他的這些舉措也被其他各區競相效仿。杜特爾特在鐵腕打擊犯罪與腐敗的同時還會經常使用一些非傳統策略和手段
包括「向警察發放日常用品等來阻止他們向民眾索賄」,甚至公開在市政廳鞭打工作中飲酒的警察等,他也因此贏得了鐵面無私的美名。
杜特爾特思想相對開明。在菲律賓這樣一個連離婚都被視為非法的天主教國家裡
他不僅支持非異性戀者(LGBT)爭取權利,還表示當選後將考慮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支持非異性戀者從軍。
雖然口頭上對婦女多有不敬,但他在實際工作中對婦女維權卻多有支持,他在達沃市創建的維護婦女權益的制度也為其他省市所效仿。
目前,從杜特爾特透露的一些施政主張可以看出,其治國之策帶有其治理達沃市經驗的影子。
在尋求全國和解方面,杜特爾特聲稱將釋放所有政治犯,並有意延攬菲共領導人進入政府部門
在改善社會治安方面,他表示將改革警隊,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達沃市的治安整治經驗,包括實施禁酒令和宵禁等
不僅授權軍警對罪犯「格殺勿論」,還懸賞鼓勵民眾加入到「打黑除惡」行動中
在一些敏感問題上,他不惜挑戰天主教會的權威,例如,支持計劃生育,並揚言將考慮強推「三孩政策」
在整飭吏治和打擊腐敗方面,他炮轟國內稅收局(BIR)、海關(BOC)和土地流轉辦公室(LTO)是「最腐敗」的機構
批評毒品執法局(PDEA)在打擊毒品方面貪腐無能,甚至威脅上台後將命令軍方接管這些腐敗嚴重的部門。
此外,他還表示將尋求全國人民的共識進行修憲,將目前類似美國的總統制改為以國會和聯邦為重的聯邦制,將更多權力下放給地方政府。
但這些「傷筋動骨」的大改革能否推行仍有待觀察。菲律賓政治和選舉改革研究院分析員帕雷諾就指出:「受這個制度影響的馬尼拉強大精英階級肯定會反對這項提案」。
不過,杜特爾特在經濟方面的政策延續多於變革,據其任命的財政部長多明戈斯(CarlosDominguez)介紹
杜特爾特政府將延續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推動稅收制度改革、加大基建投入、改善營商環境、向農民提供服務
解決土地管理及管理體制的瓶頸問題、培養更多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人才、擴大和增加「有條件的現金轉移」項目的落實等。
對菲律賓人民而言,杜特爾特在達沃市的成功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就像6年前期待帶著「民主光環、形象廉潔親民」的阿基諾三世給他們帶來希望一樣。
盡管阿基諾當政6年後,菲律賓政治腐敗、貧富分化、基建落後、治安惡劣等問題依然嚴峻。
如今,即便有人提出警告稱杜特爾特的上台可能會導致菲律賓「重返獨裁時期」
但菲律賓人民仍然願意為此一試,選擇並期待強勢領導人能夠摧枯拉朽、再造新天。
或許,杜特爾特整飭吏治、加強治安、推動全國和解等一系列政策能夠給菲律賓帶來穩定有序的環境,進而吸引更多外資促進經濟的發展。
但是,吸引外資、嚴懲罪犯和關押幾個腐敗官員並不能解決菲律賓的根本問題,菲律賓長期落後的根源也並非完全是其政治體製造成
而是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喬埃·斯塔威爾在《成與敗》一書中明確指出,菲律賓之所以沒能像其他東亞國家那樣實現經濟起飛,根源在於「未能發生真正的土地革命」。
大片的土地控制在大地主手中,農民缺田少地,只能給大地主打工。小塊農田的擁有者要麼將土地回租給大地主
要麼因為欠債丟了田地,要麼背井離鄉出國謀生。而大地主則更傾向於收取地租,或投資金融業以錢生錢。
國家不僅未能通過土地改革充分利用和調動本國的勞動力實現農業產出的最大化、解決溫飽問題,又未能通過有效的政策將投資和企業家導向製造業
反而過早地接受西方國家要求其解除銀行管制、放開金融市場和取消資本控制的建議
導致家族企業控制的銀行增多。這些銀行在支持出口型製造業上毫無作為,卻沉湎於向關聯方非法發放巨額貸款。
由此產生的後果就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沃爾登·貝洛認為,與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在五六十年代開展大規模土地改革引發收入再分配從而創造龐大內部市場不同
菲律賓並未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改革,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國內市場依然狹小,導致經濟快速發展難以持續。
而對1986年「人民力量」革命後重建的政治體制,貝洛分析稱:「該體制重蹈了之前體制的大部分缺陷:
一方面鼓勵精英進行最大限度的功能性競爭,另一方面卻允許這些精英聯手抵制對社會經濟不平等體制的任何改變。」
可見,如果不能解決根源性的問題,菲律賓所有的改革都將是小修小補。杜特爾特雖有志於止亂求治
但短短6年的任期,能取得多大成就仍不得而知。從目前看,杜特爾特的一些言論已經引發天主教會的側目
杜特爾特本人也遭到了來自反對派的政變威脅甚至是犯罪團伙的死亡威脅等等,菲未來政局走向頗值得關注。
漁利固可期逢迎需有術
過去6年,中菲關系因阿基諾三世政府採取倚美製華的南海政策而跌落谷底。
杜特爾特勝選後,將如何處理南海問題以及如何調整與中、美兩國的關系遂成國內外關注焦點。
從杜特爾特有關言論來看,他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看似矛盾,實則精明。他一會兒表示願意與中國對話甚至提議共同開發
一會兒又揚言將騎水上摩托到爭端島礁插國旗,建議召開由美、日參與的多邊會議,真實目的不過想在中美兩國之間待價而沽。
繼續跟著美國制衡中國?那要看美國還能給其什麼好處;偏向中國或者在中美之間行對沖之策?這要看中國是否會給予其更多的好處。
菲律賓和平、暴力與恐怖主義研究所情報與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班樂義指出:
「最後的可能是,杜特爾特將採取一種對沖的戰略,即加強與美國安全聯盟的同時提升與中國的經濟與政治合作。」
菲律賓德拉薩大學副教授海德林也認為,杜特爾特很可能採取一種更加務實和建設性的外交政策「
類似於拉莫斯政府和阿羅約政府,杜特爾特政府可能對中美採取一種等距離的平衡戰略,從議題和菲律賓的國家利益出發同時與兩大國合作」。
在中美之間左右逢迎,固然對菲律賓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有利。然而,正如阿基諾三世上台之初也有意在中美之間搞大國平衡但最終卻走向倚美製華一樣,杜特爾特政府能否重回「大國平衡」或者「對沖」的軌道,仍有待觀察。
首先,有賴於杜特爾特政府對國家利益的評估。國家利益既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
國家所處的國際環境和自身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國家的利益需求,但是,「人們對國家利益的判斷不僅僅是依據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同時也受到自身主觀認識水平的深刻影響」。
所以,不同的決策者對國家的利益需求、對不同利益的先後排序有著不同的認識。過去6年,阿基諾三世政府對中菲關系的判斷就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
一方面對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預期越來越低,另一方面則對中國在南海地區的安全威脅感知越來越強。
從目前看,杜特爾特對南海爭端及中菲關系、美菲關系似乎有著與上屆政府不一樣的研判。一方面,杜特爾特對與華經濟合作期待似乎有所提升。
鑒於民眾對阿基諾三世時期落後的基建不滿,杜特爾特上台主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將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據菲媒報導,杜特爾特上台後計劃將2016年的基建投資提升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
由於中國擁有充沛的資金、嫻熟的施工技術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平台、亞投行等融資機制,杜特爾特顯然希望能夠獲得中方的資金和幫助。
班樂義指出:「作為21世紀發展最快的崛起中大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外匯儲備,有能力給菲律賓帶來很多的發展機遇
以實現杜特爾特的競選承諾,包括改善基建、增加雙邊貿易、促進旅遊業、增加就業、減少貧困及提供更多、更廣的社會服務」。
另一方面,對美菲關系,美智庫學者施泰因伯克分析指出:「盡管是條約盟友,杜特爾特卻對美國會信守安全承諾缺乏信心。
且在杜特爾特看來,『一邊倒』地與美合作不僅導致與中國關系的緊張,還會引起菲南伊斯蘭極端主義的不滿。」其次,中菲關系走向要看兩國未來的互動情況。
從目前來看,中國與杜特爾特之間的互動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中方不僅積極回應杜特爾特有關恢復雙邊對話的倡議
同時還釋放善意將菲律賓作為「一帶一路」、地區經貿與產能合作、互聯互通建設、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優先夥伴。
而杜特爾特方面也積極回應,稱「菲律賓候任總統杜特爾特已決定與中國友好」、「新一屆政府會與中國政府開展雙邊對話」等。
然而,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的裁決、中國未來在菲律賓開展大型項目中所可能遇到的諸多麻煩等等,都將考驗兩國政府、外交官員、媒體輿論的智慧和能力
一旦處置不當,杜特爾特政府對國家利益、對華關系的評估可能發生變化,並進一步危及脆弱的兩國關系。
最後,有賴於杜特爾特政府能否抵擋住美國和阿基諾三世政府的壓力。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和阿基諾三世政府一直試圖壓縮新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選擇空間。
在菲律賓大選之前,美國及其媒體就不斷炒作中國可能填造黃岩島、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
而以菲高院法官卡皮奧(AntonioCarpio)為代表的強硬派也不斷呼籲各總統候選人堅持南海仲裁。卡皮奧強調
「若仲裁結果否定了中國南海主張並賦予我們專屬經濟區權利,我不願看到我們的下任總統(把這些權利)拱手讓人」
並威脅將彈劾試圖與中國共享南海的總統。隨著杜特爾特當選總統,有關各方也已經籌謀應對。
一是阿基諾三世政府力促杜特爾特堅持南海仲裁案立場,不僅責成菲外交部為下任總統准備戰略外交政策綱領性文件
總統阿基諾三世、前外長德爾羅薩里奧(AlbertDelRosario)、最高法院法官卡皮奧等人還不斷對杜特爾特可能的改弦更張進行「文攻武嚇」。
阿基諾三世在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威脅稱:「任何菲律賓總統都不能放棄領土主權,否則將無異於政治自殺」
但同時他又表示相信杜特爾特是個愛國者,是一個嚴肅的人,一旦了解事情原委,將會在南海問題上得出與其一致的結論。
德爾羅薩里奧則在近日接受采訪時指出,菲律賓不能無條件地與中國恢復雙邊對話,強調要等到仲裁結果出來之後再考慮與中國恢復對話。
此外,據小馬科斯透露,自由黨正蓄謀一項「B計劃」,即彈劾或發動政變推翻杜特爾特,然後由該黨推舉的副總統萊妮·羅布雷多繼任,奪回總統大權。
鑒於菲律賓有身為副總統的阿羅約夫人曾借總統埃斯特拉達(JosephEjercitoEstrada)被推翻而上台的先例,小馬科斯的警告也並非無稽之談。
二是美日等國對杜特爾特可能採取打拉結合的策略,迫使杜特爾特為其所用。5月17日晚,美總統奧巴馬親自致電杜特爾特
除了提前對其勝選總統表示祝賀外,主要是敦促杜特爾特耐心等待南海仲裁結果。通話後,杜特爾特對媒體透露,他向奧巴馬保證將維持美菲軍事同盟關系。
6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則派出自己的特別顧問河井克行赴菲面見杜特爾特,特意向杜特爾特強調日本對菲律賓南海仲裁案的支持
建議兩國加強安全合作,並承諾將繼續致力於支持杜特爾特所關心的棉蘭老島和平進程等問題。
因此,如果杜特爾特執政後一系列政策不合美國心意,未來並不排除美國會聯手菲國內反對勢力推翻杜特爾特的可能性。
據維基解密資料,美國政府不僅擁有杜特爾特在達沃市進行法外殺戮等的「確鑿罪證」,還曾私下敦促菲政府對杜特爾特繩之以法。
正如菲律賓學者所強調的,杜特爾特需要面對的現實是,菲律賓是美國的正式盟友,美菲同盟仍然是菲律賓與其他國家關系的主要決定性因素之一。
總之,杜特爾特雖有意改變前任「一邊倒」的倚美製華政策,希冀以兩邊下注的方式實現本國利益的最大化,但「兩邊漁利固可期,左右逢迎需有術」。
杜特爾特能否在中美之間及南海爭端上發揮積極作用,維護地區穩定促進地區合作,進而實現國家經濟的發展,將是對其政治智慧的巨大考驗.
⑦ 菲律賓政體是什麼
以流氓(阿基諾)為中心,蠢貨(政府高官)為輔助的,垃圾(不用說都知道是誰,美國佬)做後盾的政體
⑧ 菲律賓曾經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大經濟體,為何現在卻不敵當年
當今世界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趨勢日益加深,信息時代的到來,更是對經濟發展的一大推動力,若從現在的局面看,你可能也想不到,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菲律賓是亞洲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僅三四十年的時間,菲律賓降成了最不發達經濟體制之一的國家,原因在於,經濟體制沒有革新,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上層建築全盤美化,同時也接受了美國制度的不足,而且沒有任何修正措施,以及菲律賓人民幸福指數高,安於現狀。
最後就是教育觀念。菲律賓的教育都是免費的,但是卻不重視教育,很多家長喜歡放養孩子,隨便玩都沒事,容易滿足,而且生活沒有壓力。根據一項數據顯示,菲律賓自殺率是世界倒數,由此菲律賓經濟原地踏步的原因可見一斑。
⑨ 影響國家政體的因素有哪些
⑴ 國體決定政體。一個國家採用什麼樣的政體盡管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歸根到底總是考慮是否與國體相適應,是否有利於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⑵ 此外,政體還要受該國的階級力量對比關系、地理條件、歷史傳統、民族特點和國際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⑩ 菲律賓的國家體系是怎樣的呢
藍白紅三色旗幟,平時藍色在上,戰時紅色在上。藍色象徵忠心、誠實、正直;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和平與純潔。白色等邊三角形上繪有黃色太陽和三顆黃色五角星。太陽象徵自由;八道較長的光束代表最初起義的八個省,其餘光束表示其他省。三顆五角星表示呂宋、薩馬、棉蘭老三大地區。
國 徽 盾形徽。圖案與國旗相似。獅子和鷹則分別象徵菲律賓擺脫西班牙和美國的統治,獲得獨立。白色綬帶上用英文寫著「菲律賓共和國「。
首都 馬尼拉
面積 299 700平方千米
同北京時差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8小時;與北京時間相同
國際電話碼 63
人口 7 515萬
語言 有70多種語言。國語是以他加祿語為基礎的菲律賓語。英語為通用語言
貨幣 菲律賓比索
民族 主要是馬來族
宗教 84%的居民信奉天主教,5.2%的居民信奉菲律賓獨立教,還有些人信奉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新教。土著民族多信奉原始宗教,華人多信奉佛教。
國花 茉莉花
國樹 納拉樹
國慶日 6月12日
與我國關系 1975年6月9日與我國建交
國家政體
西班牙殖民者到來之前,沿海不少地區已進入早期封建社會,有許多土族部落和馬來族移民建立的割據王國。1521年,麥哲倫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到此,1543年西班牙侵佔了這里,並用西班牙王儲菲利浦的名字命名群島為「菲律賓」。1565年米沙鄢和呂宋被西班牙佔領,1571年佔領馬尼拉,並很快建立了殖民政權,從此遭受殖民統治達300多年。1896年菲律賓人民發動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大革命,1898年宣布獨立,同年美西戰爭後,美國又佔領了菲律賓。1942年被日本侵佔,1944年美軍在菲登陸。日本投降後,1946年再次宣告獨立。
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國會是最高的立法機構,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司法權屬最高法院和各級司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