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明朝時期西班牙人屠殺菲律賓華裔是怎麼回事。
下西洋後是禁海制度,大地主文官集團壟斷海洋貿易,大量走私,獲取巨額利潤,沿海平民百姓受禁海政策影響不吃海沒活路,就大量逃逸到南洋,繼續還中求生存,以閩廣人為主,國人普遍忍耐較強,西班牙人來後就沒反抗,而西班牙人把華人當成羊,一茬一茬的宰割,第一次屠殺時指使土人殺人,怕大明報復一直提心吊膽,結果大明掌權階級本就不看重華人,更別說跑到海外的,後老西班牙人有恃無恐殺的更凶,並且海盜也為虎作倀,幫西班牙人運漢人去呂宋……
❷ 明朝時是不是有個叫林什麼的人和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馬尼拉作過戰哦~~~!!
中國的海盜名叫林鳳,在海上強大起來,打敗了中國的另一個海盜叫做林道乾 中國皇帝裝備一支艦隊進剿海盜林鳳,海盜退到大山官港 在那裡得到有關菲律賓的情報
.海盜林鳳前往菲律賓群島,並到達馬尼拉城. 林鳳原先派出的四百名士兵焚燒馬尼拉城,他們遭到其他人的抵抗.馬尼拉的長官准備抗拒中國人的進攻,將他們擊退;然後林鳳撤退 在班絲蘭河附近平原上紮寨,戰地長官薩得西多攻擊林鳳並焚毀他的船艦,圍困他的寨子三個月,這個海盜很機智地逃走,中國皇帝的將官王望高追擊林鳳,並遇上西班牙人,王望高得到戰地指揮官的款待,並和總督在馬尼拉居留,他們在那裡協定讓聖奧古斯丁神父去中國,王望高獲允動身,他在困惑中留下了海盜林鳳,同時攜帶聖奧古斯丁神父同行, 西班牙人和隊長王望高離開波利瑙港,到達中國大陸, 隊長王望高到達泉州省,但在他下錨前,他和另一名海軍將官發生一些磨擦
西班牙人離開福州,到達興泉道駐地泉州,他命令他們去中左所港,他本人也去給他們送行;啟程時他表示好意並為他們舉行盛宴,西班牙人離中左所赴菲律賓群島,途中每天都在海島停泊;敘述一下他們在島上的見聞,他們得到消息說林鳳已逃走而且在近處的一個島上;有人主張去襲擊他,但他們決定不這樣做,並駛往馬尼拉
❸ 你怎麼看明朝的海外貿易呢
15世紀的英國進行了圈地運動完成了資本家的第一輪資本積累,大航海時代促進了資本的積累與流動過程,尤其是美洲的發現使得全世界的經濟活躍了起來,因為美洲是最大的產銀地而當時的全球基本上以銀本位為主,這就像是經濟危機中大量印發紙幣一樣,它雖然會導致貨幣貶值但確實有刺激經濟的作用,這些產銀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中國。
菲律賓的馬尼拉港是墨西哥與明朝貿易的重要中轉站
但是西班牙人卻競爭不過葡萄牙人,相對於呂宋而言澳門的位置更加重要,因為澳門也是對於日本航線的重要站點,貨物大多都是從廣州先運往澳門再從澳門運往長崎,又或者從澳門轉運到南中國海地方,西班牙雖然在海上獲利很多卻比不上葡萄牙,這也使得西班牙由此記恨葡萄牙,因為爭奪海貿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因此不合。
可能有人不懂為什麼爭搶買中國的東西,因為當時的中國商品物美價廉。我前面說到美洲是全球最大的產銀地,在十五世紀末年歐洲人發現了美洲,隨著對美洲的開發,美洲廉價的金銀大量流入歐洲沖擊歐洲金融體系,物價上漲迅速,這種物價上漲隨著歐洲開辟的新航線一路向東,歐洲人發現了物美價廉的中國市場,明朝南方的手工業很是發達,大量破產的農民勞動力廉價所以商品價格自然也低,於是歐洲人便願意用金銀換取商品。這也間接導致了明朝物價上升。
白銀流入還因為當時中國不需要外國商品。明朝和世界很多國家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貿易關系,不過白銀的流入是因為外國需要中國的東西而中國卻不需要外國的東西。
在瓷器、絲綢、茶葉風靡全世界的時候外國卻沒有什麼能夠賣給中國的,他們一直無法打開中國市場。當時的西班牙在呂宋的殖民者寫信給西班牙國王求助說「中國人把銀子都弄走了,我們卻沒有貨物給他們,問國王該怎麼辦。」當然西班牙國王也沒有辦法,在自產自足的小農生活下的中國家庭根本不需要外國的產品,貿易順差很大,這種白銀內流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直到外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市場情況才改變。
❹ 明朝時期,中國人有沒有將生意做到東南亞去呢,有何依據
在古代王朝時代,大多數中國人都願意過一種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不到必不得已不會到海外去謀求發展。明清兩個王朝雖然在很長時間段內搞了海禁政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閉關鎖國,但是還是沒有阻擋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跑到了東南亞現在的南洋去謀生,很多人成為了商業領域的霸主,而且有人還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中國人去了南洋,主要從事經商和挖礦的工作,中國人經商的天賦是非常高的。華人去了南洋,隨身把中國的土特產品帶到南洋售賣,再把南洋的土特產品帶回中國售賣。正是由於華人的勤勞,很多華人成為富豪。菲律賓的施至成身家達到了達到了144億美元,榮登福布斯排行榜,可以說是富可敵國。還有人居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比如說羅芳伯建立的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❺ 中國與菲律賓的歷史淵源
早就有聯系了,
中國史籍中所提及的呂宋、蘇祿、麻逸、古麻剌朗等國皆於今日菲律賓國內。在菲律賓當地,考古發掘甚至發現有日期在3世紀的中國瓷器。 226年(東吳黃武五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康泰著有《吳時外國記》(《扶南傳》)。裴松之注《三國志》與《晉書》中也有提及。唐、宋時期漢族商人就與菲律賓各地有貿易往來。
明朝永樂十五年還有一蘇祿國國王來進貢死了,埋在中國山東德州(蘇祿王墓),中國姓安的和姓溫的有些都是他的後代。
❻ 他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幫中國突破了3億人口,成就康乾盛世,為何
01
要知道「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三國志》中的名言放到今天依然是真理,現代社會得以安定和諧,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百姓衣食無憂,生活安康。現代人不用忍飢挨餓,是受利於社會變革,也得益於糧食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貢獻。
而在物資相對匱乏的中國古代,曾經也有一位為糧食生產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人稱"番薯之父",被現代人稱作:「古代袁隆平「。他就是陳振龍,明朝萬曆年間的人,曾冒生命危險從菲律賓偷回了一個藤條,讓明朝人口增加了3億。
▲番薯
清初,全國超過一半的省份種植番薯。清乾隆時期,全國都在種植番薯。明朝末年,全國的人口只有1億,康乾盛世,全國人口在4億以上。百姓衣食無憂,人口也不斷增加。
就算是人口暴漲了3倍有餘,清朝也未曾鬧過嚴重的飢荒,番薯對此功不可沒,而帶回番薯的陳振龍,也相當於是解決了中國的三億人口的溫飽問題。
結語
而當今之中國,人口已經十四億有餘。人口的增長,不僅是因為社會安穩,還是因為糧食供應充足。而糧食供應得益於這些為民生之計嘔心瀝血之人,可以說是: 前有陳振龍,後有袁隆平。這樣的功績,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比入仕為官遜色。
❼ 明朝時期,中國和菲律賓的貿易究竟有多深
我們都知道,宋朝時期的君王,實行“打開國門,走出去”的政策。讓許多外國友人來到中國,進行友好的往來。而且這些國家幾乎是每年都會,定期派來一些使者到中國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和其他方面。所以宋朝時期的中國,局勢一片大好。這樣的局面一直維持到了明朝後期,明朝後期的君王,將之前封閉的海上貿易,經過休整一番,正是開啟。那麼明朝時期的中國與遙遠的“菲律賓”國家,之間的貿易有多深呢?
兩國的貿易一直到今天還是非常的頻繁,已經有了百年歷史,這也能看出兩國之間早就如同兄弟一般親近,菲律賓對中國也是非常的信任。
❽ 明朝在東南亞的海外殖民地有那些
主要是今天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幾個地方,不過明朝除了鄭和以外,明朝沒有誰組織過海外移民的活動。而且這些移民也並不向明朝政府繳稅,很多是稱臣於當地的頭人或君王來獲得保護。
❾ 番薯是怎麼傳入中國的,還的多虧了哪些人呢
多虧了陳振龍將番薯引入中國,然後由他的子孫開始推廣,最後由康熙、乾隆等皇帝下令推廣,所以才真正在中國盛行起來。番薯又叫地瓜,在現代被做成各種美味佳餚供人品嘗。不過,在古時候,番薯因為其好種植、產量高、飽腹感強等特點,確實是拯救了很多陷入飢荒的人,也養活了一大堆人口,據說清朝時期人口暴增跟它也有關系。
康熙初年的時候,陳振龍的子孫帶著番薯在河南、河北、山東、浙江等地大肆推廣。大概是民間的種植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到了乾隆時期,乾隆親自下令要官員推廣番薯的種植。從這里開始,番薯得到大面積的種植。不管怎麼說,番薯的推廣以及種植,切切實實為一些貧苦百姓帶來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