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愛國的華人華僑的事跡
崢嶸歲月 僑史佳話
華僑貢獻巨大
抗戰初期,海外僑胞有1000多萬,其中90%在東南亞。「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的隆隆炮聲,震撼了海外僑胞的心靈。抗日救國、救亡圖存,世界各地華僑在抗戰期間成立了900多個抗日救國團體,成為支援祖國抗戰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幅整齊的圖表,清晰地表明了華僑對抗日戰爭的巨大貢獻:
各地華僑慷慨捐輸,認購公債達11億元國幣,占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抗戰時發行公債總額的1/3強;僑胞們捐出僑匯購買飛機,共達數百架,僅菲律賓華僑就捐50架飛機;各地僑胞捐的汽車上千輛,葯品、衣物無數。
一張張發黃的圖片,無聲地述說著烽火狼煙中的赤子丹心。
舊金山中華會館組織捐款;新加坡華僑的抗日集會上,兒童爭相把節省的糖果錢塞進箱子;泰國僑領蟻光炎、美洲僑領司徒美堂捐款購買飛機。1938年11月,馬來西亞華僑彭士馨率領南洋華僑司機回國服務團,跋涉14000餘里,歷時3個月到達延安,帶來了兩輛救護車和一批葯品。
洛杉磯華僑李兆煥響應宋慶齡號召,為孩子們捐款捐物,並專程送到延安。1942年,中央決定將延安中央托兒所改名為洛杉磯托兒所……
奉獻青春熱血
陳列以大量史料,反映了當年廣大華僑青年懷著滿腔熱血,漂洋過海,匯聚在延安寶塔山下,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的情景。
當時在延安學習工作過的華僑有600多人,他們出身不同,經歷各異,有的是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來到延安的,但他們都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不少人後來成為各級領導幹部,在政治、軍事、外交、教育、僑務等崗位上建功立業。有的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女英雄李林,印尼華僑,曾任八路軍騎兵營教導員,1940年4月在晉西北英勇犧牲,年僅24歲。泰國華僑庄儒邦,在反「掃盪」戰斗中壯烈犧牲時,年僅21歲。
老歸僑、原蘭州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譚嵐,在一幅照片前佇立良久。照片上,一群泰國華僑青年出發赴延安時,在輪船上向親人揮手告別。譚嵐女士對記者說,她當時是一位華僑女學生,從曼谷取道香港,歷經曲折到了西安。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希望她留在西安工作,她一定要去延安學習,然後到抗日前線去。她和幾個同伴一路步行,三原、銅川、宜君、洛川、榆林橋、三十里埔、杜甫川,不知翻過多少山峁,穿過多少河溝,15歲的少女腳上起了無數水泡。「快看啊,寶塔,寶塔山!」一行人走近革命聖地時高興得跳了起來,忘記疲勞狂奔一陣,從此投入了革命的大熔爐。
陳嘉庚訪延安
1939年冬,國民黨製造國共摩擦,引起海外華僑的不安,著名僑領陳嘉庚決定回國考察,探詢真情。1940年3月,67歲的陳嘉庚組織了「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5月到延安訪問。
6月1日下午,毛澤東在楊家嶺接見了陳嘉庚和侯西反,由朱德作陪。談話後,毛主席留陳嘉庚共進晚餐。一張陳舊的飯桌,上面鋪著4張白麻紙,以代桌布。菜餚是以洋芋、豆腐等陝北農家菜為主,其中青菜、水蘿卜等都是從毛澤東自己種的菜地里拔來的。唯一的一隻黃燜雞,還是幾天前老鄉送給毛澤東的。陳嘉庚看著這桌宴席,十分感慨。因為在重慶蔣介石以8萬元巨款作為接待費用,請他吃飯,吃的是山珍海味。後來,他常對人說:「一黨之領袖其艱苦樸素有如此者,令人欽佩。」
陳嘉庚耳聞目睹延安政治民主,上下團結,廉潔奉公,民風純朴,對陝甘寧邊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強了對共產黨的正確認識和信任感。延安之行,是陳嘉庚先生人生的重大轉折。他回到重慶作了一次報告,《新華日報》將其全文發表,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他回到新加坡在萬人大會上講話說:「我未去延安時,對中國前途甚為悲觀,以為中國的救星還未出世,或還在學校讀書。其實此人已經四五十歲了,而且已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現在延安,他就是毛澤東。」他把延安同重慶作了對比,結論是:「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❷ 著名菲律賓華僑李清泉的故鄉祖籍是什麼
李清泉(1888年-1940年)原名回全,1888年農歷7月13日出生於福建省晉江縣金井鎮石圳村的一個華僑家庭。
李清泉的曾祖父是石圳第二個往菲謀生的人,到他祖父同一公時,已是菲律賓的富商之一。李清泉的父親李昭以是同一公的長子,少年時就隨父出洋,父親去世後即擔負經營家業重任,他們兄弟均從事木材經營,共同創建"成美木業公司",是開發菲律賓木材行業的先驅。李清泉先生是李昭以的長子,先在家鄉的鄉塾就學,後到廈門"同文學院"深造。1901年,年方13的李清泉,就被父親帶到菲律賓,先在"成美林業公司"學商,後送到香港"聖約瑟西文書院"就學,1906年,李清泉又重返菲律賓經商。次年,其父就把"成美木業公司"交給李清泉經營管理。
李清泉先生是二十世紀初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活躍在菲律賓政治、經濟舞台的傑出人物,被稱為"菲律賓經濟發展史上佔有永久地位的人。"又是菲律賓華僑史上最有建樹、聲譽卓著的愛國華僑領袖。三十年代他領導華僑為抵制"西文薄記案"而斗爭;同時為振興中華,四齣呼籲,發起召開"閩僑救鄉大會",提倡實業救鄉,致力於福建的開發和建設;抗戰期間,他奮起領導僑胞支援祖國抗日戰爭,並同陳嘉庚先生的業績在海內外同胞中有口皆碑 ,不愧為廣大僑胞的光輝典範。
李清泉先生把祖國的安危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敬佩。1919年的"五四"運動,先生同全國人民站在一起,通電北京政府反對出賣民族利益;1924年,國內人民要求和平統一的呼聲甚高,李清泉先生再次通電段祺瑞政府,敦促他實現和平統一,並為此曾親自出席南北和平統一會議。和談破裂後,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他應蔣介石的要求籌餉資助,捐資達十三萬銀元。李清泉先生以民族利益為重,為了有效地動員僑胞籌款支持北伐,他率先拋棄門戶之見,主動懇請國民黨在菲律賓的中堅人物戴金華、王泉笙二人出面協助,主持資助北伐的籌款活動。李清泉先生還代募短期救國公債100多萬元。
南京政府成立後,出於為振興祖國效力的動機,他應蔣介石之聘出任財政部和實業部顧問,並擔任國貨信貸銀行監察委員和中國銀行董事。
1931年,日本法西斯製造"九·一八"事變,大舉入侵中國。東北淪陷消息傳到南洋,李清泉先生當即拍案而起,於9月23日聯合十五位知名僑領發起組織"國難後援會",以動員華僑投入支援東北人民的抗敵斗爭。同時通電美國等國,呼籲國際輿論制止日本侵華行徑。他還捐資20萬元支援東北義勇軍。
1932年,日本侵略軍又發動"一二·八"事跡入侵上海,李清泉先生立即同揚啟泰、王泉笙、曾廷泉、史國詮、黃騰論、楊榮標、揚靜桐等發起成立"菲律賓華僑救國聯合會"。為了更廣泛地動員華僑投入抗戰,2月3日,中華商會和馬尼拉國民黨支部聯合召集各華僑團體聯席會議,"共策一切救國方略"。會上決定成立"國難後援會",推舉李清泉為主席。並隨即籌集巨款資助淞滬抗戰和東北義勇軍。在十九路軍的淞滬抗日戰役中,李清泉先生"斥資首倡匯助國軍,""斯役菲島捐資為南洋群島冠。"至1932年9月,匯交蔡廷鍇達80萬美元,匯交東北馬佔山抗日軍費達40萬美元,並捐出20萬交福建省作為國防建設資金。 (《菲律賓岷里拉中華商會70周年紀念刊》:《會史》)
在抗日斗爭中,李清泉先生除捐款外,另一突出貢獻是發起"航空救國運動"。1932年11月7日,十九路軍在淞滬的抗敵名將翁照垣到達馬尼拉,駐菲總領事揚光泩及愛國僑領李清泉等設宴歡迎,翁照垣在宴會上呼籲"航空救國是一條出路"。李清泉隨即於11日以國難後援會會長身份,召集各界僑領共商航空救國事宜,決定成立"中國航空建設協會菲律賓分會",李清泉先生被舉為主席,會員達4000餘人。李清泉先生"慨然獨捐戰斗偵察機一架以為僑界倡",印尼華僑黃奕住先生也捐出5萬美元。捐機活動立即得到菲律賓僑胞的響應,共捐資300萬元,購機十五架命名為菲律賓華僑飛機隊。這是華僑最早的捐機活動。(廈門《華僑日報》1933年3月16日)
在李清泉先生出任國難後援會會長時,就把抵制日貨作為打擊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重要手段。在1931年11月26日召開的、有3000餘人參加的菲律賓華僑救國代表大會上,就宣布了"抵制日貨條例",並成立了抵制委員會,李清泉先生親自參加該組織活動。抗戰爆發後,李清泉更加堅決領導抵制日貨運動,當時有人擔心抵制日貨會引起僑商同日本的貿易關系顧慮造成法律上的麻煩。對此,李清泉先生毅然說:"諸位認為該做的就放膽做,事到事當。"表現出勇於負責的精神。這一斗爭,就在第一年造成日本對菲出口減少20%。(《菲律賓華僑救國運動史》28-29頁楊榮標:"李清泉先生思想風范";菲律賓《新閩日報》1971年10月20日;《民鋒半月刊》:《悼李清泉》1940年2月1日)
1937年"七七事變"後,李清泉先生立即召集菲律賓各埠僑領,成立"菲律賓華僑抗敵委員會",作為統一華僑救國運動的領導機構。李清泉先生出任主席,楊啟泰、薛芬士出任副主席。在成立公告中宣布:該會以"策勵僑眾開展愛國運動,以人力物力援助政府抗敵禦侮"為宗旨。並在全菲各地成立分會以全面開展籌款、抵制日貨和鼓勵青年回國參戰活動。在廈門和福州相繼淪陷時,又組織"福建華僑救濟委員會",發起捐資1000萬元供福建省救賑和武裝民眾的經費。 (《菲律賓岷里拉中華商會70周年紀念刊》:《會史》)
當他看到海外華僑抗日救國情緒日益高昂,而南洋各地華僑均各自行動缺乏統一領導時,李清泉先生認為成立全東南亞華僑抗日組織,以統一行動,將更有效地領導和組織華僑開展抗日救國活動,於1937年秋,致函陳嘉庚先生建議"南洋華僑應在香港或新加坡組一籌賑總機關,領導募款。"陳嘉庚先生以"新加坡乏相當人,請轉商香港較妥"。李清泉先生認為成立華僑總會刻不容緩,且由陳嘉庚先生出面發起最為適宜,於1938年夏,他再次致函陳嘉庚先生,倡議在新加坡組織華僑總會。印尼巴城僑領庄西言亦有此議。在陳嘉庚先生同李清泉、庄西言等的共同努力下,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開了南洋各埠代表大會,李清泉先生親率的菲律賓代表是先到達的代表團,因而受到陳嘉庚先生的贊揚。由此,亦可見李清泉先生救國之心切。大會決定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並制定了籌賑行動計劃,推舉陳嘉庚先生為總會主席,李清泉、庄西言先生為副主席。自1938-1941年三年之中,共籌款二億六千四百萬國幣,有力地支援了祖國的抗日戰爭。其中李清泉先生任主席的菲律賓抗敵委員會,自1938-1940年就籌集菲幣1200萬抗日經費。陳嘉庚先生稱贊"其數目為南洋各屬華僑之冠"。(《菲律賓岷里拉中華商會70周年紀念刊》:《會史》)
李清泉先生原身患糖尿病,但他以抱病之軀為國奔走,致病情惡化,送往美國加州醫治無效,於1940年10月27日與世長辭,享年52歲。臨終之時,留下遺言:"將10萬美元遺產給祖國撫養難童"。在他這一精神激勵下,馬尼拉僑團和他的生前好友共籌40萬美元作為祖國救助難童基多,以表示對李清泉先生的永久紀念。人們盛贊他是:"至死不忘救國的人。"正如吳重生先生所說:李清泉先生是"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的賢者。他為祖國興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❸ 李清泉的主要事跡
1、1931年,日本法西斯製造「九·一八」事變,大舉入侵中國。東北淪陷消息傳到南洋,李清泉先生當即拍案而起,於9月23日聯合十五位知名僑領發起組織「國難後援會」,以動員華僑投入支援東北人民的抗敵斗爭。同時通電美國等國,呼籲國際輿論制止日本侵華行徑。他還捐資20萬元支援東北義勇軍。
2、1932年,日本侵略軍又發動「一二·八」事跡入侵上海,李清泉先生立即同揚啟泰、王泉笙、曾廷泉、史國詮、黃騰論、楊榮標、揚靜桐等發起成立「菲律賓華僑救國聯合會」。為了更廣泛地動員華僑投入抗戰,2月3日,中華商會和馬尼拉國民黨支部聯合召集各華僑團體聯席會議,「共策一切救國方略」。
會上決定成立「國難後援會」,推舉李清泉為主席。並隨即籌集巨款資助淞滬抗戰和東北義勇軍。在十九路軍的淞滬抗日戰役中,李清泉先生「斥資首倡匯助國軍,」「斯役菲島捐資為南洋群島冠。」
至1932年9月,匯交蔡廷鍇達80萬美元,匯交東北馬佔山抗日軍費達40萬美元,並捐出20萬交福建省作為國防建設資金。 (《菲律賓岷里拉中華商會70周年紀念刊》:《會史》)
3、在抗日斗爭中,李清泉先生除捐款外,另一突出貢獻是發起「航空救國運動」。1932年11月7日,十九路軍在淞滬的抗敵名將翁照垣到達馬尼拉,駐菲總領事揚光泩及愛國僑領李清泉等設宴歡迎,翁照垣在宴會上呼籲「航空救國是一條出路」。
李清泉隨即於11日以國難後援會會長身份,召集各界僑領共商航空救國事宜,決定成立「中國航空建設協會菲律賓分會」,李清泉先生被舉為主席,會員達4000餘人。李清泉先生「慨然獨捐戰斗偵察機一架以為僑界倡」,印尼華僑黃奕住先生也捐出5萬美元。
捐機活動立即得到菲律賓僑胞的響應,共捐資300萬元,購機十五架命名為菲律賓華僑飛機隊。這是華僑最早的捐機活動。(廈門《華僑日報》1933年3月16日)
4、在李清泉先生出任國難後援會會長時,就把抵制日貨作為打擊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重要手段。在1931年11月26日召開的、有3000餘人參加的菲律賓華僑救國代表大會上,就宣布了「抵制日貨條例」,並成立了抵制委員會,李清泉先生親自參加該組織活動。
抗戰爆發後,李清泉更加堅決領導抵制日貨運動,當時有人擔心抵制日貨會引起僑商同日本的貿易關系顧慮造成法律上的麻煩。對此,李清泉先生毅然說:「諸位認為該做的就放膽做,事到事當。」表現出勇於負責的精神。
這一斗爭,就在第一年造成日本對菲出口減少20%。(《菲律賓華僑救國運動史》28—29頁楊榮標:「李清泉先生思想風范」;菲律賓《新閩日報》1971年10月20日;《民鋒半月刊》:《悼李清泉》1940年2月1日)
5、1937年「七七事變」後,李清泉先生立即召集菲律賓各埠僑領,成立「菲律賓華僑抗敵委員會」,作為統一華僑救國運動的領導機構。李清泉先生出任主席,楊啟泰、薛芬士出任副主席。
在成立公告中宣布:該會以「策勵僑眾開展愛國運動,以人力物力援助政府抗敵禦侮」為宗旨。並在全菲各地成立分會以全面開展籌款、抵制日貨和鼓勵青年回國參戰活動。
在廈門和福州相繼淪陷時,又組織「福建華僑救濟委員會」,發起捐資1000萬元供福建省救賑和武裝民眾的經費。 (《菲律賓岷里拉中華商會70周年紀念刊》:《會史》)
6、當他看到海外華僑抗日救國情緒日益高昂,而南洋各地華僑均各自行動缺乏統一領導時,李清泉先生認為成立全東南亞華僑抗日組織,以統一行動,將更有效地領導和組織華僑開展抗日救國活動,於1937年秋,致函陳嘉庚先生建議「南洋華僑應在香港或新加坡組一籌賑總機關,領導募款。」
7、陳嘉庚先生以「新加坡乏相當人,請轉商香港較妥」。李清泉先生認為成立華僑總會刻不容緩,且由陳嘉庚先生出面發起最為適宜,於1938年夏,他再次致函陳嘉庚先生,倡議在新加坡組織華僑總會。
印尼巴城僑領庄西言亦有此議。在陳嘉庚先生同李清泉、庄西言等的共同努力下,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開了南洋各埠代表大會,李清泉先生親率的菲律賓代表是先到達的代表團,因而受到陳嘉庚先生的贊揚。
❹ 福建的海外華僑有多少
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1088萬人。其中,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這三地的閩籍華人華僑最多。比較著名的有李陸大,泉州安溪人,據說捐了有幾個億了,主要在教育方面,建校舍,資助學生等,福清有個融僑工業區,主要就是歸國華僑辦的,具體資料網上應該有
新加坡前5富豪
邱 德 拔 祖籍泉州人
郭 令 明 祖籍福建同安人
黃 廷 芳 祖籍泉州人
李 成 偉 祖籍泉州南安人
黃 祖 耀 祖籍泉州人
馬來西亞華人前7富豪
郭 鶴 年 祖籍福建福州人
郭 令 燦 祖籍福建同安人
林 梧 桐 祖籍泉州安溪人
鄭 鴻 標 祖籍廣東潮州人
張 曉 卿 祖籍福建閩清人
林 國 泰 祖籍泉州安溪人
李 深 靜 祖籍泉州永春人
印尼前5富豪
林 紹 良 祖籍泉州永春人
黃 奕 聰 祖籍泉州人
彭 雲 鵬 祖籍廣東陸豐人
蔡 道 行 祖籍福建福清人
林 天 寶 祖籍泉州人
台灣前5富豪
蔡 萬 霖 祖籍泉州人
王 永 慶 祖籍泉州安溪人
郭 台 銘 祖籍山西澤州縣
蔡 萬 才 祖籍泉州人
辜 振 甫 祖籍泉州惠安人
菲律賓前6富豪
陳 永 栽 祖籍泉州晉江人
鄭 周 敏 祖籍泉州石獅人
許 寰 哥 祖籍福建廈門人
吳 奕 輝 祖籍祖籍泉州晉江人
鄭 少 堅 祖籍泉州永春人
施 至 成 祖籍泉州晉江人
❺ 各界人士如何幫助中國革命的成功
華僑在中國近現代各個革命歷史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一股不可缺少的推動力量,所起作用和所作貢獻是巨大的。中國致公黨是85年前在華僑社團美洲洪門致公堂的基礎上組建而成。中國致公黨的歷史也是一部近現代華僑史的縮影,受著華僑眷眷的愛國情懷和拳拳的報國熱情的滋養,如今的中國致公黨已發展成為現代中國的一個民主黨派和有一定影響力的參政黨,這也彰顯出中國致公黨和廣大華僑、歸僑與僑眷對國家、人民以及中國共產黨義無反顧的堅定信念和政治態度。
我們從華僑在中國革命與建設中的歷程中可以觸摸到致公黨發展的脈動。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20世紀初葉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性的民主革命,各地華僑創立了許多的學校與興辦了一批僑報,廣泛地對中國的革命進行積極的、正面的宣傳。從興中會成立至武昌起義的辛亥革命爆發的16年中,孫中山先生直接領導發動的武裝起義共10次,每次華僑都是起義的骨幹力量,僅1911年的黃花崗之役中,華僑就佔了三分之一。
當時的華僑除了宣傳和前線征戰,支援革命的主要功績還在於助餉,孫中山在《中國革命史》一文提到:「慷慨助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界;沖鋒破敵,則在新軍與會黨。」10次起義中用於購買槍支彈葯的開支以及其它活動的經費,總共為港幣62萬元,其中世界各地華僑的捐助約佔80%,可見華僑的「助餉」對於革命能如火如荼進行乃至成功是及其重要的。1910年11月,孫中山先生前往美國、加拿大籌集起義的經費,在溫哥華,當地洪門致公堂首捐1萬元,並倡建革命救國籌餉局,但當時在加拿大的華僑大多為收入微薄的華工,一時無法籌到足夠的款額,在這艱難的時刻,致公人站了出來,維多利亞洪門致公總堂決定將堂產抵押,以最快的速度把從銀行借到的3萬元匯往香港策劃起義的指揮機關統籌部。消息傳開後,許多洪門致公堂效仿此舉很快籌得5萬多元,再加上僑胞個人的捐款,一共達7萬元之多。關於這段歷史,當年曾隨孫中山先生籌款的馮自由,在其所著的《革命逸史》中有詳細的敘述。當時,在加華僑近3萬人,他們大多加入了洪門致公堂,含辛茹苦購置了安身立命的堂產,然而為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他們義無反顧不惜將堂產抵押借錢捐款支持革命,洪門致公堂這種可歌可泣的革命主義情操,至今仍是我們的驕傲和楷模。
華僑們的這些舉動在海外華僑愛國史上,譜寫了一段感人的篇章。這些事跡生動形象地印證,如果沒有華僑從革命一開始就給予支持,辛亥革命是很難成功的。對此,孫中山先生由衷地說出了「華僑是革命之母」這句發自肺腑的心聲。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作為一場前所未有的反帝愛國運動猶如一陣陣強大的沖擊波,通過各種渠道波及到海外華僑社會中,他們熱血沸騰,群起聲援,與國內的反帝愛國運動遙相呼應,有力地構成五四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919年5月9日,由旅居英、法的中國留學生、華僑及某些中國政界人物聯合組織的中國國際和平促進會,當出席巴黎和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抵達巴黎後,和平促進會組織留學生和華僑多人到其下榻處請願,遞交請願書,並隨即召開國恥紀念會,與會500多人,其中有不少歐美各界名人。中國國際和平促進會實際上成為了五四運動期間歐洲華僑開展愛國活動的領導組織。在國內外強大的壓力下,尤其是旅歐華僑同胞對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直接施加壓力的特殊作用,迫使中國代表不敢出席巴黎和約的簽字儀式,未在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上簽字,這標志著五四運動取得了勝利。國民黨要人張繼在談論到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約的原因時說:「其力乃在巴黎之華工及學生。」從中表現了旅歐同胞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巴黎和會期間,除了在巴黎的華僑,世界各地的華僑也非常關注和會的動向,並以實際行動聲援國內的五四運動。諸如日本華僑和留學生到各國駐日使館請願,並與日本警察發生沖突;馬來亞、菲律賓華僑拒絕參加英、美殖民當局為簽訂對德條約舉行的慶祝活動,及東南亞華僑開展的抵制日貨活動等,直接和間接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其出賣中國民族利益的卑鄙行徑,因而具有更直接、更強烈的反帝愛國性質,堅決地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不言而喻,廣大華僑在擴大五四運動的國際影響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抗日戰爭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十多年間,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席捲了海外華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為祖國抗戰捐款的華僑有400多萬人,約占當時全世界華僑人口的一半左右,遍及亞洲、南北美洲、歐洲、大洋洲和非洲華僑的家家戶戶。其規模之大、范圍之廣、人數之眾、時間之長、力量之強、影響之巨,都是空前的。抗戰期間共有華僑團體約3500多個,它們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打破宗親、地域的界線,走向聯合,將千百萬華僑組織起來,上至工商巨賈,下至貧民、乞丐,各階層人士以義捐、義演、義賣等各種形式慷慨捐款,匯成一股抗日的洪流。僅就當時國民政府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華僑捐款約達13億多元,匯回國內的數十億僑匯,對支持祖國抗戰起了很大作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旅美僑領,中國致公黨創始人司徒美堂親自發動美東地區僑社成立「紐約全體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為祖國籌措戰費。他竭其所有,盡力捐輸,名列紐約地區捐款最多的17位華僑之一,在他的帶領下,美洲洪門僑眾全力捐助祖國,貢獻至巨;而他所在的籌餉總會在八年抗戰期間,亦募集了約330萬美元的巨款。
同時,有不少華僑青年沖破重重封鎖,投奔延安,參加八路軍和新四軍,成長為堅強的共產主義者和反法西斯戰士,涌現出像八路軍女英雄李林(印尼歸僑)、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李子芳(菲律賓歸僑)等一批華僑英烈,堪稱「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共產黨員的光輝模範」;僅陳嘉庚先生為首的南僑總會,就在南洋華僑中招募了3400多名汽車司機和維修工人簡稱「南僑機工」(全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回國服務。在當時中國唯一國際通道的滇緬公路上服務的機工有一半以上是華僑,他們為滇緬公路的暢通,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神行太保」。南僑機工,是海外華僑以人力和技術進行抗日救國的典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華僑反法西斯生力軍中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貢獻最多的一支隊伍。
在國家災難深重、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致公黨中央譴責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取消黨治,以團結各黨各派共組抗戰政府,領導全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維護國家獨立,同時訓令:「海內外各處黨員,一致參加抗戰工作,出錢出力,以盡職責」。各國各地致公黨(堂)組織在愛國主義感召下,和廣大海外僑胞一起,積極投入了祖國的抗日救亡斗爭,決心為抗日救亡的神聖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1941年冬,司徒美堂經過香港到達重慶,周恩來在八路軍辦事處熱情接待了他,並就抗戰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交談。他回美國後,積極動員在美愛國華僑從財力、物力上幫助支援八路軍、新四軍。
四、全國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中華民族贏得八年抗戰的最後勝利,然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卻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悍然於1946年出動277萬兵力,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反攻。1946年11月,回到南京的美國華僑領袖致公黨的核心領導人司徒美堂拒絕國民黨擅自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憤然赴港。在這個特殊的政治分水嶺上,中國致公黨代表著海外僑胞明確地表達了反對獨裁、反對內戰的意願。1947年,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一個歷史轉折點。這一年4月29日至5月1日,致公黨在香港舉行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第三次代表大會,宣布致公黨從此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並為此奮斗到底。1948年為響應中國共產黨的「五·一」口號,致公黨又單獨發表《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宣言》。這是中國致公黨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標志。《宣言》明確表示「中共在中國革命艱苦而長期斗爭中,貢獻最大而又最英勇,為全國人民起了先導和模範作用,因此這次新政協的召開,無疑我們得承認它是領導者和召集人」,《宣言》號召華僑同胞將來「回到民主的祖國的懷抱,參與新中國的各種建設,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自由、康樂的國家」。
1948年8月12日,司徒美堂又以美洲洪門致公黨元首身份舉行記者招待會發表「國是主張」,指出「當前國內形勢大變,誰為愛國愛民,誰為禍國殃民,一目瞭然」,強調「中國乃四億五千萬人民之中國,非三五家族秘得而私,必須給人民以民主自由」,強調召開新政協、組織聯合政府是「解決國內政治問題之唯一良好辦法」,表示「本人雖然年邁,但一息尚存,愛國之志不容稍懈」,「願以八十有二之老年,為中國解放而努力」。10月中旬,司徒美堂在離港返美前親筆擬定《上毛主席致敬書》,「向出斯民於水火的毛潤之先生致敬」,鄭重承諾「新政協何時開幕,接到電召,當即回國參加」。
致公黨的政治抉擇和對中國前途的正確認識,符合且代表了廣大華僑的情感、信念和利益。在全國解放前的白色恐怖中,許多華僑毅然決然地回國,在惡劣環境中同反動政府進行英勇斗爭,為了新中國的誕生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中間有許多人不幸被捕或犧牲。對華僑的貢獻毛澤東在一些場合總會強調華僑在反蔣民主統一戰線中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並給予極大的肯定:海外華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力量之一。
五、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與改革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華僑為中華民族從此站立起來而歡欣鼓舞,從各方面支援新中國的建設,更有大批歸僑拋棄國外優裕的生活條件,滿懷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毅然回國為新生的共和國貢獻力量。「文革」時期,海外關系受到破壞,但是,海外華僑還一直在關注著中國。海外華僑本來就懷有極大的愛國熱情,正在他們感到報國無門的時候,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激發了這種熱情,他們紛紛投資中國,最先開發中國改革開放這塊處女地的就是華僑,這個時期是海外華僑經濟發展最快的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他們一個希望和契機,華僑的嘗試和收獲,漸漸引來了外國人也開始跟著投資中國。因此,改革開放30年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華僑拋磚引玉的巨大貢獻。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同時,中國致公黨也把握時機,突出本黨「僑」的特性加強與海外華僑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緊密聯系,大力宣傳中國改革開放的有關政策和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積極關心廣大歸僑僑眷、海外留學人員、海歸人員的生活和工作,努力搭橋引線促成海外僑胞對祖國的投資和貿易。為增強海外華僑的團結和友誼,祖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許多不懈的工作。
從以上的綜述中,我們自豪地看到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每個時期,都有致公黨人高義薄雲的奉獻和披肝瀝膽的真情。我們還可以看到在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革、民族的興衰榮辱、祖國的繁榮富強中都飽含著華僑的期待和渴望、滲透著華僑的血汗和艱辛、彰顯著華僑巨大的作用和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社會主義建設這些不平凡的歷程中,我們能觸摸到中國致公黨發展的脈搏:在中國革命的每個階段,華僑是推動革命勝利的關鍵力量之一,致公黨則是這個力量中最堅定的推手。在中國革命最艱難的時刻,華僑是堅強的後盾,致公黨則能在每次戰斗中都得到了質的飛躍。在一些重大的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關頭,致公黨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保持清醒的態度和堅持不渝的信念。因而中國致公黨能從85年前一個風雨飄搖年代的海外華僑民間組織,到如今成為中國革命建設新時期富有生機的進步政黨。被萬鋼主席贊譽為:「愛國的旗幟、華僑的楷模」的司徒美堂是中國致公黨發展歷史中真正的標志性人物,本黨前主席羅豪才對司徒美堂的一生有高度准確的概括:「司徒美堂先生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所走過的道路,正是千千萬萬愛國僑胞所走的歷史道路的高度濃縮和生動體現。」羅主席的話從另一側面詮釋和肯定了致公黨成長的道路和與中國共產黨以沫相濡的政治態度。
在紀念黨的85華誕之時,世界華僑華人的分布和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內華僑祖籍地從沿海到內陸的快速擴展,僑鄉遍及全國;老華僑及其後代的絕大多數已是我們「嫁出去的女兒」,落地生根,且根深葉茂,不斷地架設起「婆家」與「娘家」友好往來、合作共贏的「橋」;「新華僑」在更寬廣的地域和領域顯現著更為獨特的作用。這就意味著中國致公黨正面臨著在全球化的當今世界如何應對新「僑情」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致公黨黨員要有更堅定的政治信念和更堅強的「致力為公」的使命感,放眼社會民情和世界風雲,更努力地學習「僑」的知識,更用心地了解「僑」的現狀,提高自身的修養和能力,為「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維護僑益」做出新的貢獻,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復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繼續發揮我們致公黨獨特的作用。
❻ 海外僑胞為我們做了哪些貢獻
抗日戰爭時,海外僑胞就捐了很多資金;建國初期海外僑胞同樣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人才回國,資金資助...
❼ 菲律賓華人華僑有多少
在菲華人,人數約有1,14.6,250人。如果把華裔麥士蒂索人也計算在內,菲律賓有超過兩成人具有華人血統。
❽ 世界華僑人口到底有多少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考慮移民,希望能去世界上其他國家體驗生活。中國社科院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移民已超過3500萬人,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移民群體。
海外華僑華人到底有多少
學者的研究表明,中國人走向海外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當時有我國商人「住蕃」他國,有的時間長達十年之久。而中國人真正移居海外,主要還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從那時起到解放前,移居海外的中國人超過1000萬,平均每年在10萬人以上。
海外到底有多少華僑華人?由於缺乏權威的統計數字,比較公認的說法是3500多萬人,這裡面既包括華僑,也包括外籍華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心曾少聰教授說,解放前,分布在海外的華人主要來自三大地區。其中,東南亞的華人主要來自福建,包括閩南人、客家人;美國發現金礦以後,主要是廣府人去了那裡,這些人主來自廣州市及附近地區;歐洲的華人主要是民國時期移居的浙江人。現在的華僑華人已經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其中80%分布在東南亞。
改革開放造就新華僑
「在海外華僑華人中,有一批人是改革開放以後出去的。這些人一般稱為新華僑,他們的人數大約為500萬人」。北京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梁英明教授說。
梁教授還表示,也有人說這個數字為500萬到800萬。與老華僑出國的相同之處在於,他們出國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個人經濟狀況,能多掙一點錢。與老華僑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些新華僑中很多人受過教育,不少人還受過高等教育,在國外也容易立住足。這些人不僅來自沿海地區,也有來自東北、西北等邊遠地區。他們有的去東南亞、歐洲和美國,有的去了日本,還有的去了非洲。有人甚至說,現在凡是世界上有水源的地方,就會有華人。
中國人的移民經歷了一個從技術移民為主,投資移民增多的過程。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也為中國移民進入第二個階段———投資移民增多,打下了基礎。
現在無論是技術移民還是投資移民,他們的目標都比以前更明確。比如,在投資移民中,90%以上都是為了子女教育。在技術移民者中,更多的則是為了開闊眼界、讀書充電和開拓事業。
華人為中國文化而自豪
專家們估計,好幾千萬海外華人中,大約98%的人都已經加入了當地國籍。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人已經不再是中國人了。但是這些人卻往往都會為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而自豪。
梁英明在國外調查時就發現海外華人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真是太強了。他說,中國過去實力比較弱,海外華人對中國文化、文明和歷史的自豪感,往往都深藏在心裡。現在,中國發展起來了,強大了,這種自豪感在不自覺之中就流露了出來。
曾少聰在東南亞就有不少華僑華人朋友。他說,這些人有時候的確會流露出一種文化上的自豪感,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優越感。這些人認為中華文明比當地原生文明要先進。做生意的時候很多華僑華人都賺了不少錢。
但是到了歐美,華僑華人文化上的自豪感就不像在東南亞那麼強了。
海外華僑華人為中華文化而自豪,其中還有一個經濟上的原因。專家們都表示,這些人到大陸來投資,只要一說是華人,往往會得到很多照顧,生意也都比較好做。同樣是外國國籍,但你是華人,你就容易受到照顧,但認同中國文化,為中國文化而驕傲,會讓大陸的中國人覺得都是一家人,跟海外華人華僑打交道時沒有必要那麼計較得失。
美國華人華僑問題專家令狐萍介紹了美國華人華僑的情況。早年中國人漂洋過海去美國,由於這些人大都沒什麼文化,在工業化程度很高的美國社會只能做苦力。她說,現在華人華僑在美國的形象已經發生了不少改變。
她說,早年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基本上是負面的。二戰時,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有了180度大轉變,認為中國人勤勞、勇敢、誠實。現在,華裔學生的成績大多數都非常好,美國人又認為中國人聰明、好學。如果一個華裔的數學不好,美國人會感到不可思議,把他當成一個另類。
❾ 海外僑胞給我們做了哪些貢獻
抗戰期間,海外僑胞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組織起來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救亡運動。
僅據廣東省僑務委員會1946年的統計,戰時回國參加抗戰的粵籍華僑就有4萬多人
抗日戰爭時期,華僑為祖國毀家紓難,他們為祖國捐款、捐物的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巨,為華僑愛國運動史上絕無僅有。據統計,戰時全世界有800多萬華僑,其中有400多萬人為祖國抗戰捐過款,占當時全世界華僑總數的一半左右。
據統計,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抗戰勝利的14年中,華僑捐款總額為國幣13億多元。何應欽就在國民參政會上報告說,1939年全年戰費,共開國幣18億元,而華僑義捐可當三分之一。
華僑捐款階層極其廣泛,有富商巨賈、工農大眾、文化人士、甚至乞丐、舞女、妓女、囚犯等。
除捐款外,華僑還為祖國抗戰捐獻大量物品。所捐獻的物資從飛機、坦克和各種車輛,到冬夏服裝、毛毯、被褥、蚊帳,應有盡有。抗戰的頭三年,廣大僑胞就捐獻飛機217架、救護汽車1000多輛、坦克23輛。
華僑不僅在捐獻方面作出巨大貢獻,而且還通過抵制日貨與「不合作運動」,幾乎每一個有華僑聚居的地方都有專門抵制日貨的組織,直接給日本以經濟打擊。
華僑還開展了不為侵略者服務、不供給侵略者物品的「不合作運動」。南洋日營工礦企業中的華工罷工停產;旅美華僑組織起來,抵制美國把廢鋼鐵和戰需品運往日本。所有這些行動,都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支援了祖國抗戰。
抗戰時期,華僑創辦報刊,宣傳報導祖國抗戰,是他們支援祖國抗戰的重要方面。華僑宣傳抗戰的報刊雜志有70種以上,比較有影響的有巴黎的《救國時報》、紐約的《華僑日報》、舊金山的《世界日報》、新加坡的《南洋商報》和菲律賓《華僑商報》等。其共同的特色就是突出地報導了祖國的抗日動態,把「祖國消息」和「華僑救亡運動」辟為專欄。
為向全世界揭露日軍暴行,宣傳鼓動和爭取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關心並支援中國抗戰,世界各地的華僑做了大量的工作,即通過辦報、辦電台、演出救亡戲劇和抗日歌曲、演講、散發宣傳品等形式,向僑居地人民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報道中國抗日的真相,呼籲國際友人從道義上、物資上支持中國抗戰,捍衛世界和平。他們還廣泛爭取僑居國各階層人士和進步團體,促其主持正義,發揮社會影響,動員本國人民推動本國政府建立反日政治同盟,援助中國抗戰。
在華僑們不懈地努力下,援華抗日的輿論響遍全球。許多國家的友好人士,先後建立了一些反日援華聯合組織,並開展了「抵制日貨運動」、不許出售或運輸軍事物資給日本的「不供給運動」、「一碗飯運動」、購贈「希望書行動」等等。國際友人的熱情支持,為中國爭取抗戰勝利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同時,鼓舞了中國人民,增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
「故國故鄉,人之所戀。」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批華僑青年克服各種阻礙,回國參加建設,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批著名的專家學者沖破西方國家的重重封鎖,回國效力,不少人成為新中國科技、國防、工業和教育等領域的奠基人和領導者。
許多僑胞回國投資或捐款捐物,支持新中國建設,海外僑胞匯給國內眷屬的僑匯更成為中國經濟恢復和建設中極其重要的外匯資金來源。據統計,僅從1950年初到1954年底,全國僑匯收入總數近7億美元,約等同於同期中國出口外匯收入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