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菲律賓 ang姓翻譯成漢語姓什麼
這是閩南語洪姓的閩南語發音,這應該是晉江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裔的姓,也有可能是翁姓
2. 怎麼辨別外國人的姓和名
除了緬甸之外,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是既有名也有姓的。在排列順序上,多數國家名在前,姓在後,只有中國(主要民族)、日本、朝鮮、越南、柬埔寨、蒙古和匈牙利等國的人姓在前名在後。
姓,一般只有一個字或一個詞,但也有些民族習慣用復姓。比如西班牙人,他們的姓由父親的姓和母親的姓兩部分組成,整個姓名由三節或四節組成,如菲德爾·卡斯特羅·魯斯。這里,菲德爾是自己的名,卡斯特羅是父姓,魯斯是母親的姓。
西方一些基督教徒,有 請神父給孩子起教名的習慣,而且教名要排在自己起的名之前,如Ed—waId·Adam·Smith(愛德華·亞當·史密斯),其中的Edward是教 名,Adam是本人的名,而Smilh則是繼承來的姓了。
在西方一些名門世家,還有沿用父名或父輩的名,然後綴一小字(Junior)的習慣,但在翻譯 時,要把「小」放在前面,如John·Wilson,JMnior,譯為小約翰·威爾遜。
按照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習俗,子女一般只繼承父姓,女子在結婚後要改從夫姓。如瑪麗布朗小姐與約翰·史密斯先生結婚,姓名就要改為瑪麗。史密斯。另外,在英、美、俄等國家中,人們在口語中還喜歡叫別人名字的愛稱。
(2)菲律賓人怎麼看姓氏擴展閱讀:
英語姓名的一般結構為:名+中間名+姓。如William.Jafferson.Clinton。但在很多場合中間名往往略去不寫,如George.Bush,而且許多人更喜歡用昵稱取代正式教名,如Bill.Clinton。上述教名和中間名又稱個人名。
按照英語民族的習俗,一般在嬰兒接受洗禮的時候,由牧師或父母親朋為其取名,稱為教名。以後本人可以再取用第二個名字,排在教名之後。
3. 外國人有哪些姓氏的特點
同漢族人名系統重視姓氏的文化內涵相對照,國外對姓氏的態度是不怎麼看重的。大多數國家姓氏產生是近幾個世紀的事,更有少數國家和民族根本沒有姓氏,外國公民對中國人賭咒發誓「墜命亡民」和為子女跟誰姓的問題爭吵不休,甚至對簿公堂的現象是很難想通的。
據張聯芳主編的《外國人的姓名》一書記載:在緬甸等國,人們都是有名無姓的,目前大多數有名有姓的國度,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在姓氏欄中也是空白的。如英國人的姓是在11世紀日耳曼人征服英國之後才開始出現的。到十六世紀才流行到整個英倫三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指出,在美洲,「薩克遜人直到被諾曼人征服時,還只有個人的名字,而沒有代表家族的姓氏」。至於美國黑人,更是南北戰爭後才有了自己的名字,因而他們的姓是可以經常更換的,隨便到就象換洗衣服一樣漫不經心。寮國人用姓更是遲到1943年7月28日,由法國殖民主義者駐印度支那聯邦總督下令規定,每人須有名有姓,才開始出現的,甚至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沒有姓呢。
那些同中國一樣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如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姓氏的出現也是很遲的。在古代波斯,一直到公元7世紀前都沒有姓,如2500多年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居魯士、岡布吉等國王,均是有名無姓。古代印度,現代意義上表血緣關系的姓氏遲到18世紀末才普遍實行,3000多年前出現的「種姓」雖歷史悠遠,但其意義僅表職業和身份,與今天人們所謂姓氏大相經庭。
由於姓氏的產生和發展歷史不長,西方人的姓氏態度相對中國人要淡薄得多。漢族婦女婚後要保留原姓,不能改從夫姓,而西方大多數國家的婦女婚後都要改從夫姓,或加夫姓。印度前總理英迪拉,原姓尼赫魯,全名為英迪拉·尼赫魯,婚後改從夫姓;「甘地」,全名為英迪拉·甘地。婦女婚後改姓與否從一個側重昭示了中外姓氏的重視程序的大小差別。
在人類姓氏系統中,有一個十分顯明的類同現象:常以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一些非生物名稱為姓。這種類同現象反映了一種類同的文化內涵:姓氏與原始圖騰密切相關。
人類的最初姓氏多源於圖騰崇拜,這是外姓與華夏姓氏共有的一個特點。
中國人的姓名,結構是清一色的「姓名」式。如郭沫若,郭為姓,沫若為名,而在國外,情況則要復雜多了,象歐美等西方國家,一般情況下姓要放在名的後面,郭沫若要寫成沫若郭了。印歐語系的大部分國家民族如英、德、法、意、印等,東南亞的寮國、泰國、菲律賓諸國都是這種人名模式,象英國詩人查爾斯·狄更斯,「查爾斯」為名,「狄更斯」是姓。
採用這種模式的國家和民族,姓氏的尋根認同方式基本上也相似,如希臘、羅馬、丹麥、俄羅斯等人名系統的姓常有在父母或祖輩名字上附加表示子屬關系的詞頭或詞尾,常見的詞頭有Mac、Ap、P等,詞尾有son、Scn、is、as、ias、vna等等,象英國常見姓氏Waltson意即「Walter之子」、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的全名是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其中「米格爾」是名,「德·塞萬提斯」是父姓,「薩維德拉」是母姓,乾脆把父姓、母姓全放進自己名字中,不愁別人弄不清其名出有源了。
4. 菲律賓人的姓氏怎麼和歐洲人—樣.
全世界只有5、6個國家姓氏是我們這樣 王XX的 其他的全都是 XX·王
5. haala是外國人的姓么
這取決於該姓名具體的所屬語言。習慣上,姓氏在前,名字在後的結構稱為「東方姓名順序」;反之,則稱為「西方姓名順序」。「外國人的姓名」是姓在前還是名在前不能一概而論,這里舉例如下:在西方(指歐美)的多數語言中,姓氏在後,名字在前。如:英語姓名David Scott中,David是名,Scott是姓;義大利語姓名Giovanni Giustiniani中,Giovanni是名,Giustiniani是姓;希臘語姓名Νικηφ?ρο? Βλεμμ?δη?中,Νικηφ?ρο? 是名,Βλεμμ?δη?是姓;俄語姓名 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Суво?ров中,Алекса?ндр是名,Суво?ров是姓,Васи?льевич 則是父名;等等。但是也有例外,如匈牙利語姓名結構就是姓在前名在後。例:Hunyadi János中,Hunyadi是姓,János是名。匈牙利語是歐洲僅有的幾種使用東方姓名順序的語言之一,其他還有巴斯克語和阿勒曼尼語等。
在中亞和高加索的突厥語民族沒有自己的本民族姓氏。其中一些在被俄羅斯殖民統治100多年後大多採用了俄語姓氏,並採用西方姓名順序;未被俄羅斯帝國統治過的突厥語民族至今仍處於沒有姓氏的狀態。
姓氏在前,名字在後的結構雖然被稱為東方姓名順序,如:日語姓名川端 康成中,川端為姓,康成為名;越南全名的次序為「姓、墊字、祧字、輩字、個人名」;柬埔寨人名一般順序也為先姓後名;等等。但是很多東方國家的姓名都不是如此,如:泰語人名的次序是先名後姓,這個傳統來源於印度;緬甸人有名無姓,且有隨意改名的習慣;在菲律賓,命名慣例都是遵循美國當地慣用的方式。命名可分成三個部分,排列順序先是予字、名(個人名字),然後是中間名(以母親的姓氏用來作法定中間名),最後才是家族姓氏;等等。……所以可以看出,很多人說外國人是姓在前名在後,這是一種很片面的看法,是以歐美的姓名結構以偏概全。並且即使是歐美也有例外,如上文提到的匈牙利語人名等。
6. 關於外國人的姓氏 怎樣從姓里看國籍
問這個問題就意味著你對外國人姓氏一點都不了解
不說表面的東西,僅僅拉丁姓氏就遍布20多個國家,說深了,歐洲姓氏源於宗教,職業,地位等等,這就意味著,同一個宗教的人會有很多同姓
看姓氏最多隻能知道姓氏所屬的語系,不可能知道國家
7. 為什麼有些菲律賓人姓拉莫斯,但他們都亞洲人樣。
他們是西班牙和當地人的後裔,菲律賓一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後來被美國殖民,二戰被日本佔領,戰後獨立!
8. 外國人的姓名中是姓寫在前面還是名寫在前面
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後。瓊斯是姓,大衛是名。
又如 Edward Adam Davis (愛德華·亞當·戴維斯), 「Edward(愛德華)」 是教名,「Adam(亞當)」 是本人名,「Davis(戴維斯)」 為姓。也有的人把母姓或與家庭關系密切者的姓作為第二個名字。在西方,還有人沿襲用父名或父輩名,在名後綴以小「Junior」或羅馬數字以示區別。如 John Wilson, Junior, (小約翰·維廉);George Smith, Ⅲ, (喬治·史密斯第三。)
(8)菲律賓人怎麼看姓氏擴展閱讀
外國婦女的姓名,在結婚前都有自己的姓名,結婚後一般是自己的名加丈夫的姓。如瑪麗·懷特(Marie White)女士與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先生結婚,婚後女方姓名為瑪麗·戴維斯(Marie Davis)。
書寫時常把名字縮寫為一個字頭,但姓不能縮寫,如G. W. Thomson, D. C. Sullivan 等。
口頭稱呼一般稱姓,如「懷特先生」、「史密斯先生」。正式場合一般要全稱,但關系密切的常稱本人名。家裡人,親友之間除稱本人名外,還常用昵稱(愛稱)。
以英文為本國文字的國家,姓名組成稱呼基本與英、美人一樣。
9. 我媽媽是菲律賓人 到底怎麼知道我有沒有西班牙血統 我媽媽的姓氏是西班牙姓氏Gallardo就證明有
菲律賓人有西班牙血統很正常,也很多;但是大部分離現在都有四、五代的差距了;就算你有西班牙血統,那連10%都到不了,和0差不多了。也就可以說是沒有了。就像中國有56個民族一樣,沒有哪一個人可以說自己是100%的這個民族,沒必要太在意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