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菲律賓群島
菲律賓群島,英文為PhilippineIslands。亞洲南部馬來群島的組成部分。西濱南海,東臨太平洋。群島由7100多個島嶼組成,是菲律賓的國土。菲律賓群島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相望,西臨南海,東濱太平洋,南與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隔海相望,東北隔菲律賓海與馬里亞納群島相望。這里雨水豐沛,花草、果木繁盛。出產的香蕉、鳳梨、芒果在國際市場上很有名。因此,菲律賓群島享有「太平洋果盤」、「花園島」之美譽。
『貳』 在台灣主旨是什麼意思
寶島台灣主題思想是三民主義。
主旨是指主要的意義、用意或目的,也指主張,主意,是作者在說明問題、發表主張或反映社會生活現象時,通過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內容表達出的基本觀點,是文章的敘寫、議論目的。
台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台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叄』 請你介紹一下祖國的寶島-台灣。 1、地理位置: 2、自然概況: 3、風土人情: 4、歷史文化
1、地理位置: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2、自然概況: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3、風土人情:
台灣有98%的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約2%則是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
台灣少數民族屬於南島語系,人種屬馬來人種。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台灣是其分布的最北端。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後陸續從中國大陸各省份隨國民黨政府遷台移民至台灣的外省人。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和國際化發展,台灣現有數萬名大陸及港澳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被稱作台灣新住民。
4、歷史文化: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3)南界海峽望菲律賓群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省人口約2350萬,超過70%集中在台灣島西部的5大都會區,其中以台北市為中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灣
『肆』 兩岸三地是指哪
兩岸三地是中國大陸,中國港澳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的總稱。
1、中國大陸,又稱大陸或大陸地區,規范的含義是不含台澎金馬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政治領土,它包括海南省的南海附屬島嶼。也是中國台灣地區以及海外華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接統治區域、或對其政府的一種稱呼。
2、中國港澳地區。港,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簡稱。澳,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簡稱。
3、中國台灣地區,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是中國第一大島。
兩岸三地是世界上華人和華僑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兩岸」是指台灣海峽兩邊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三地」指除兩岸的「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外,還有香港地區,澳門地區。
根據新華社發布的《新華社新聞信息報道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規定,對海峽兩岸和港、澳,應稱為「海峽兩岸暨香港」「海峽兩岸暨澳門」「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不使用「兩岸三地」的提法。
兩岸三地歷史上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當今亦是世界上華人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
有時也使用「兩岸四地」的稱呼。由於港澳位置特殊,在兩岸對峙時期,一直作為第三地,擔當溝通的橋梁及政治的緩沖地帶。比如,兩岸達成直接通郵或通航以前,幾乎所有的郵件、人員及貨物都是經過港澳轉駁;兩岸的若干商談,包括九二香港會談,也都在港澳地區中的香港進行。
網路--兩岸三地
『伍』 關於台灣的知識
簡稱台。位於我國東南海面上,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東臨太平洋。省會台北。台灣自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台灣人口截至2005年12月份為2277萬。少數民族有高山族。台灣由台灣本島、周圍屬島和澎湖列島組成,共有大小島嶼88個,被稱為多島之省。台灣是祖國美麗富饒的寶島。自然條件優越,有漁、鹽之利。硫黃、石油、金等礦產儲量極豐。林業資源豐富。盛產樟木、紅木、台灣杉等。農業盛產稻米、茶葉、水果等。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化學、電力等。大都集中在西部平原,分別以台北、台中、高雄為中心,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弧形工業帶。台灣名勝較多,著名的有日月潭、阿里山、北港媽祖廟、半屏山、鄭成功廟、陽明山公園、台北「故宮博物院」等。
地理概況
台灣地區位於我國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南靠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接壤,北向東海。總面積為3.6萬平方千米。台灣本島是我國第一大島。台灣本島南北長而東西狹。南北最長達394千米、東西最寬為144千米,呈紡錘形。河流有濁水溪、大甲溪、曾文溪等。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脈和海岸山脈(又稱台東山脈)像5條巨龍蜿蜒起伏啟東北向西南平行伏卧在台灣島島上,統稱台灣山脈,玉山主峰海拔3952,為台灣和中國東部最高點。台灣山地多火山、溫泉和地震。台灣平原約佔全島面積的1/3,多在西部沿海。
氣候特點
台灣屬熱帶與亞熱帶過渡型氣候。年均溫約20~25℃,島上年均降水量可達2400多毫米,東北部與西南部的雨量季節分配不同。台灣山地高寒,多雨雪。冬季,2500米以上高坡常有積雪。北部的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北段。中部的玉山及其附近群峰。皆以深冬積雪著名。
自然資源
台灣地區礦藏豐富,有200多種。硫黃、金、銅、天然氣和煤是台灣最主要的礦產,此外石灰石、大理石等儲量也較高。台灣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森林面積佔全島面積1/2以上,被稱為綠色寶島。有很多世界上瀕危的生物,如台灣杉、鐵杉、台灣獼猴等。
交通運輸
台灣鐵路、公路、海運、航空等交通運輸十分暢通。鐵路是台灣交通運輸網的骨幹。環島公路成為台灣貫穿南北的陸路交通大動脈,台灣山地交通主要以環島公路和東西橫貫公路為主。台灣的海運較便利。港口多集中於台灣本島。有基隆、高雄、花蓮港等。航空運輸較發達,可通往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經濟概況
20世紀80年代。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台灣是海島型經濟區,主要工業產品中以化纖、製糖、電子、半成品加工等為主。台灣經濟對美國、日本的依賴性很強。
文化習俗
台灣民俗的一大特色是宗教信仰盛行,所以台灣被稱為一個多神之島,這里教堂寺廟遍布各地,信徒眾多。當地人信奉的神靈儒、道、釋一應俱全。供奉的主神有200多種,主要有觀音、媽祖、土地爺、釋迦牟尼、關公、保生大帝等。其中香火最旺的是媽祖。綜合來看,高山族的原始信仰、民間通俗信仰與多種正式宗教信仰,是台灣宗教信仰的主要內容。
省會:台北
台北市位於台灣北部,四周被台北縣包圍,面積27212平方千米,是台灣地區第一大城市,也是台灣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轄12區。光緒元年(1875)開設台北府。台北之名始於此。台北地處台北盆地東部,北部為大屯火山區。東、南為低山、丘陵環繞,淡水河流貫市境西部。台北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台北市的農業除種植水稻外,以蔬菜、瓜果、花卉等為大宗,城市的發展始於艋舯港口的開發。工業以電機及電器製造為主。鐵路橫穿台北市境,設有南港、松山、台北、萬華4個車站,並有支線西北經關渡達淡水鎮。有高速公路過境。
台灣日月潭
日月潭是台灣地區最大天然湖泊。位於台灣本島中部南投縣境內的濁水溪分支流水裡溪上源。水面原海拔約727米,面積7.7平方千米。湖中有小島名珠仔山,將全湖分隔為二,以湖面輪廓略似日、月,故名。環湖有高山族居民聚居。日月潭地區年降水量超過2400毫米,年均溫19℃,7月均溫約24℃,1月約14℃。因環湖自然景物優美,氣候條件適宜,旅遊建設發展甚速,有涵碧樓、文武廟、孔雀園、玄光寺、玄奘寺等,為台灣游覽和避暑勝地。
阿里山
阿里山是玉山西峰一條主要的山脈。主峰海拔2676米。阿里山的雲海、森林和日出被稱為這里的三大奇觀。阿里山的森林面積達3萬多公頃,在不同氣候的影響下,熱帶、溫帶和寒帶十幾種林木,從山下到山上垂直分布著。這里所產的是世界罕見的高級建築木材,如鐵杉、台灣杉、扁柏、紅檜和小姬松,稱為阿里山特產五木。在阿里山森林之中,有一株被稱為神木的紅檜樹和一株被稱為三代木的紅檜。
台南赤嵌樓
赤嵌樓位於台南市中區民族路上。是一座氣勢宏偉的中國式建築。赤嵌樓是台灣人民反抗侵略的歷史見證,是在荷蘭人竊據台灣時,當地人在赤嵌地方修建的一座海上城堡。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曾經在這里指揮軍隊擊敗荷蘭侵略軍。歷史上的赤嵌樓曾經毀於地震,清朝重建。現今的赤嵌樓周長為45丈3尺,高3丈6尺,共分三層,樓內陳列著珍貴的歷史資料。城樓下排列著九座巨大贔質碑趺的石碑,是乾隆賞賜的。樓前廣場中心建有鄭成功接受荷軍獻降書的雕塑群像。
台灣故宮博物院
台灣故宮博物院建於1955年,佔地面移達212萬平方米。建築構圖形似凹字,為中匡宮殿式建築,樓高4層。白牆綠瓦。中間的博物院大廈是博物院的主體建築。院前廣場聳立著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院內啦藏的物品有商周的青銅器,晉唐以來的書法,唐宋以來的名畫,宋元時期的瓷器、善本書籍,清代檔案及雕刻、玉器、漆器等。品種繁多。
孔子廟
台南孔廟是全台灣最早建立的一座文廟。鄭成功復台初期。由於軍務倥傯。無暇顧及文教建設。直到清康熙四年(1665),輔政的鄭成功舊部一陳永華。眼見在台的各項措施已漸次就緒,為了提倡文教事業,便奏請當時在位的鄭經興建先師聖廟,經過二次上奏,才終於打動鄭經,決定採納陳永華的建議。為本省的儒學發展奠定了基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將台灣府學設立於此。此後,到台灣割日的二百餘年間,台南孔廟共歷經三十多次的修建,直到清末建省前,台灣府學一直是台灣士子心目中的最高學府,文教地位無與倫比,因而博得全台首學之名。
陽明山
陽明山位於台北市區的正北方、紗帽山以東、七星山之南,海拔443米,以天然的溪谷、溫泉、瀑布和森林公園著稱。陽明山原名草山,光復後為紀念明儒王陽明先生,而改名為陽明山。
北港媽祖廟
北港媽祖廟位於雲林縣北港。它是台灣香火最盛的媽祖廟,全台灣媽祖信徒的聖地。廟正殿中供奉媽祖像,前為毓麟宮,後為雙公廟,左有聚奎閣,右有凌宵殿,廟西是文昌廟,東為三界公祠,是全台300多所媽祖廟中規模最大的一所。台灣人篤信媽祖,她既是航海保護神,又是年歲豐收和保佑黎民百姓的象徵。每年農歷一月至三月,來自各地的進香團絡繹不絕。而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前後,更是香客如潮。
『陸』 寶島台灣島位於我國什麼的地方
寶島台灣島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方,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一名源於居於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台灣」一詞。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6)南界海峽望菲律賓群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台灣有98%的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約2%則是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
台灣本省人指二戰結束前就已在台灣生活的族群。本省漢族民眾可分成從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區遷移、占人口70%的閩南人,以及從廣東省東部地區遷移、占人口14%的客家人。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後陸續從中國大陸各省份隨國民黨政府遷台移民至台灣的外省人。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和國際化發展,台灣現有數萬名大陸及港澳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被稱作台灣新住民。
『柒』 群島的解釋是什麼
一、群島定義:
1、群島,群集的島嶼類型。一般指集合的島嶼群體,是彼此距離很近的許多島嶼的合稱。
2、最早指多島海(分布著很多島嶼的海),如愛琴海中的島嶼。以後又包括了太平洋土阿莫土群島、巴拿馬灣中的珍珠島等。
二、群島概述:
群集的島嶼類型。一般指集合在相近區域內的島嶼群體總稱。或者理解為彼此相距很近的許多島嶼合稱為群島,如馬來(南洋)群島、西印度群島等。最早指多島海(分布著很多島嶼的海),如愛琴海中的島嶼。以後又包括了太平洋圖阿莫圖低群島、巴拿馬灣中的珍珠島等。世界上主要群島有50多個,分布在四個大洋中。太平洋海域中群島最多,有19個;大西洋有17個,印度洋有9個,北冰洋海域中有5個。
三、群島分類:
根據成因,可分為構造升降引起的構造群島,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群島,生物骨骼形成的生物礁群島,外動力條件下形成的保壘群島等等。
『捌』 台灣常用的九個美稱
台灣常用的九個美稱:
1.美麗寶島:台灣是祖國最大的島嶼,猶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萬頃碧波之上。氣候溫潤,植被茂密,四季如春,鮮花不斷,「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故不僅有「美麗寶島」之稱,而且更有「四季如春的花園」之贊譽。
2.蘭花之島:蘭花是台灣省珍貴的資源,在國際花卉市場上享有盛譽,品種有2000多種,每年出口創匯收入可觀。馳名中外的蝴蝶蘭,珍稀名貴,香氣四溢,花朵似展翅欲飛的彩蝶,曾在第三屆國際花展上獲得冠軍。
3.溫泉之島:全島處處有溫泉,總數達100多個,全島不少地方泉水淙淙,真是名副其實的「溫泉之島」。
4.天然漁場:台灣四面臨海,魚類不下500種,經濟價值較高的也在100種以上。其中,以鮪魚(金槍魚)最多,蝦次之。東北沿海特產大鯊魚,一尾達萬斤。海產豐富。
5.東方甜島:甘蔗是全島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年產蔗糖最高曾達141萬噸,佔世界糖蔗5%。現在,蔗糖產量每年大約有60到80萬噸左右,半數供外銷。
6.鳥類之鄉:台灣鳥類有400餘種,占我國鳥類種數的35%以上,其中特有島類約10多種,著名的有帝雉、蘭鷳、黃鸝、鴛鴦、天鵝、白額雁、黑長尾雉、台灣蘭鵲等。
7.海上糧倉:水稻是全省最普遍、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近1200萬畝,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4%,產量達250多萬噸,基本可夠居民食用。所以台灣還有「米的世界」之稱。
8.東方鹽庫:台灣西部沿海地勢平坦,沙灘廣布,正處於台灣山地的背風地帶,晴天多,氣溫高,風速大,蒸發旺盛,極利於曬鹽。主要鹽場有布袋、高雄、七股、鹿港、北門和台南等。鹽場面積在4000多公頃,年產量可在50萬噸。
9.茶葉之鄉:全省茶葉種植普遍,一年四季可采,全年可采20次以上,是我國著名的產茶省區之一。茶葉品種繁多,以紅茶、烏龍茶、包種茶產量最豐。年產茶葉2600至2800噸,大部分供出口。茶葉是台灣外銷特產中的「不倒翁」。
參考資料網路--台灣
『玖』 兩岸三地指的是哪些地方
兩岸三地是中國大陸,中國港澳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的總稱。
1、中國大陸,又稱大陸或大陸地區,規范的含義是不含台澎金馬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政治領土,它包括海南省的南海附屬島嶼。也是中國台灣地區以及海外華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接統治區域、或對其政府的一種稱呼。
2、中國港澳地區。港,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簡稱。澳,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簡稱。
3、中國台灣地區,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是中國第一大島。
兩岸三地是世界上華人和華僑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兩岸」是指台灣海峽兩邊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三地」指除兩岸的「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外,還有香港地區,澳門地區。
『拾』 「七子」指的是哪七個地方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和旅大(旅順大連)的簡稱。
第一,廣州灣。
在明清時代的廣州灣就是指的現在的湛江,當時的湛江是廣東西部地區最大的城市,而且又靠海,有海運優勢,因此被列強窺見。1899年當時的法國強行租借湛江市區,當時的名字就叫做廣州灣。直到二戰後廣州灣才回歸祖國。
第二子,威海衛。
這個大家肯定熟悉,甲午戰爭時期,當時的北洋海軍就在威海衛全軍覆沒,使得甲午戰爭以大清的慘敗而告終。最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威海衛甲午戰爭後就被日本占據。二戰後收回,設置威海衛市,之後改名威海市。
第三子,大連。
在明清時期叫做青泥窪,因為位於遼東半島的最南端,擁有很好的區位優勢,港口條件。因此在1897年年底,當時的沙皇俄國直接將軍艦開到旅順口,然後再青泥窪建立港口。而且沙皇親自定名為俄語「達里泥」。日俄戰爭後被日本人控制,直到1945年才收回,取名大連。
第四子,香港島。
剛開始香港島只不過是一個漁村,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戰敗後,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二戰中被日本佔領,二戰後也未能收回,直到1997年才正式回歸祖國。現在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第五子,九龍。
現在的九龍是香港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稱為九龍半島,面積有近8平方公里,英國在占據香港島,新界後,逐步佔領九龍半島。並在光緒24年又強租借九龍半島,納入香港一部分。現在九龍半島十分繁華,有九龍城位於南邊,在1997年回歸祖國懷抱。
第六子,澳門。
早在明朝初期,葡萄牙殖民者就到達中國,並且企圖武力占據我國領土,但是失敗後,退到現在的澳門半島,賴著不走了。在1553年,葡萄牙人通過賄賂地方官員,在澳門半島取得了居住權。
在1887年葡萄牙也逼迫清政府簽訂條約,正式占據澳門,從此澳門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直到1999年澳門回歸。現在為澳門特別行政區。
第七子,台灣島。
台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古代王朝很早就開始統治台灣,並在上面移民,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在明朝末年其一度被荷蘭佔領,鄭成功收復台灣,在清朝末年更是直接設置台灣省。
在甲午戰爭後,日本占據台灣,成為其殖民地,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10)南界海峽望菲律賓群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七子之歌》創作背景:
《七子之歌》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
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文中引用了《詩經·邶風·凱風》中的典故,對於《詩經·邶風·凱風》的解讀還存在一定爭議,詩中採用的觀點為母親不能在家安分守己,想要改嫁。
她的兒子們唱出這首歌以自責,希望由此讓母親的回心轉意,但如今也有觀點認為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篇,以有子七人亦自慚不能報母恩來襯托母親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