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菲律賓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有多少 相當於中國的哪個地方
和我國廣西省面積差不多。
菲律賓共和國面積29.97萬平方公里,廣西陸地面積23.76,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菲律賓共和國位於西太平洋,主要分呂宋、米沙鄢和棉蘭老島三大島群,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人口1.049億。
(1)菲律賓在唐宋時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菲律賓
1、菲律賓位於亞洲東南部,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省遙遙相對,南和西南隔蘇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峽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相望,西瀕南中國海,東臨太平洋,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其中呂宋島、棉蘭老島、薩馬島等11個主要島嶼佔全國總面積的96%。海岸線長約18533公里。
2、菲律賓群島地形多以山地為主,占總面積3/4以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1座,除少數島嶼有較寬廣的內陸平原外,大多數島嶼僅沿海有零星分布的狹窄平原,呂宋島東南的馬榮火山是最大的活火山,棉蘭老島東南部的阿波火山海拔2954米,為境內最高峰。
3、各島之間為淺海,多珊瑚礁。菲律賓群島兩側為深海,薩馬島和棉蘭老島以東的菲律賓海溝,最深達10479米,是世界海洋最深的地區之一。
② 如今中國周邊的國家在古代都叫什麼名字呢
中國周邊國家眾多,其中還有不少是古國,那麼他們在古代都被叫做什麼呢?
印度、巴基斯坦:東漢、南北朝、隋唐、兩宋叫天竺或身毒。兩宋時又名摩伽陀、婆羅門。明代,印度東部被稱為傍葛剌,中部被叫作沼納朴兒,“印度”之名亦見於《明史》。
尼泊爾:唐代叫泥婆羅,清代叫廓爾喀。
菲律賓:明代,其北部叫呂宋。明清,菲律賓被史籍稱為“蘇祿”。
汶萊:明代叫婆羅,也叫汶萊。
蒙古:明代叫韃靼,韃靼西邊的蒙古部落在明代叫瓦剌。今蒙古國在清代被稱為藩部,當地主要有喀爾喀土謝圖汗部、喀爾喀車臣汗部、喀爾喀賽音諾顏部、喀爾喀札薩克圖汗部等。
俄羅斯:《清史稿》作鄂羅斯或俄羅斯。
中亞諸國:《清史稿》均歸為“浩罕”名下,其中,哈薩克叫哈薩克部,此地漢代稱為“康居”。阿富汗在清代已定此名,當時亦叫愛烏罕。
③ 「菲律賓」主動向清朝獻土歸降,卻被乾隆拒絕,是何原因呢
乾隆十八年十月,清朝的國都北京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這些來自東南亞蘇祿國的使者給乾隆皇帝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原來蘇祿國的蘇丹,主動提出向清朝獻土歸降,成為中華的一部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乾隆皇帝卻婉言拒絕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蘇祿國位於東南亞蘇祿群島上,是今天菲律賓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唐宋之際,蘇祿就與中國有著密切的往來,到了明朝時期,雙方的關系更加緊密。比如說鄭和下西洋,曾三次前往蘇祿國,蘇祿國國王甚至親自到明朝朝貢,歸國時病死在山東德州。
首先來說,乾隆皇帝對遠在海外的蘇祿國並不感興趣,他仍然抱著傳統的天下觀,萬國來朝即可,沒必要納土歸降,通俗而言咱們不缺你那塊地。此外乾隆皇帝缺乏對西班牙殖民者的認識,他認為西班牙與蘇祿的沖突,是「島夷常事,中國不必代伊申理」。
④ 請問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在我國古籍中的古稱分別都是什麼
越南——安南
菲律賓——呂宋
馬來西亞——柔佛 / 馬六甲
汶萊——泥國
朝鮮 / 韓國:Korea
中國古稱:樂浪 / 高句麗 / 百濟 / 新羅 / 高麗
來源:漢朝設置樂浪郡。公元4世紀時,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建立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本來是中國的民族,因為搶地盤,打不過鮮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趕出國門,流放到朝鮮半島北部。高麗為高句麗的簡稱(但高句麗與高麗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國,國號「高麗」,並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歷時近500年,為各國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稱音譯仍為 Korea(高麗)。1392年,高麗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國名為「朝鮮」,意為清晨之國、朝日鮮明之國或晨曦清亮之國。《東國輿地勝覽》一書說:「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朝鮮語中朝字讀作Zhao,今轉讀成Chao。
在漢朝,如今的韓國地區,分布著三個原始部落,為「三韓」,即馬韓、辰韓和弁辰(弁韓)。1897年2月,朝鮮國王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不過這個「大韓帝國」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廢除了,又改回「朝鮮」。
日本:Japan
中國古稱:扶桑 / 倭奴 / 東夷 / 海東 / 東洋 / 東瀛
來源:古代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語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實際上起源於中國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關於日本的記載。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 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到隋唐時,始稱「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 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Japan 是英語「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對它的稱呼。
越南:Viet Nam
中國古稱:甌越 / 占婆 / 林邑 / 環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來源: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在紅河三角洲建立甌雒國,由甌越和越兩個部落合並而成。中國史書上的占婆(又稱林邑、環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國。漢朝設置交趾郡。唐朝設安南都護府。五代時從中國獨立出來。1054年李朝改國名為大越。以後幾個王朝稱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稱帝,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為越南。1804年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便始於此。越南族就是中國的京族。
寮國:Lao
中國古稱:堂明 / 南掌 / 寮國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訪東吳。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臘幫助下,統一寮國全境,建立了以佬族為主體的封建國家——瀾滄王國。明代永樂二年,瀾滄國獲得中國的承認,封為「寮國宣慰司」,史稱南掌。國內第一大民族寮國族(又稱「老龍族」,中國稱其為「寮人」)佔全國總人口1/3以上,以族為國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 Malay 半島的大部分。1963年,Malay,與加里曼丹島上的沙撈越和沙巴地區,共同組成了一個聯邦國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傳說,蘇門答臘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為了尋找理想地點建立新城市來到淡馬錫。在潔白的沙灘上,王子突然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怪獸向他致意後急弛而去。這怪獸紅身、黑頭、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歡,便問隨從:「那是什麼動物?」隨從信口答到:「獅子。」王子十分高興,認為這里是吉祥之地,便決定在此建都,並取名「獅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獅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國古稱:安息
來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從東遷往波斯,占據了伊朗高原或其東南部地區,並在這兒創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將這片地區稱為 Aryana ,意為「雅利安人的地區」。Iran為其轉音。Persia(波斯帝國)是伊朗歷史上最顯赫的一個帝國。(其實 Persia 並不單只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稱為 Persia 。)
俄羅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輔羅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蘇聯
中國古稱:羅剎
來源:9世紀下半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諾曼人在東斯拉夫人地區建立基輔羅斯大公國。斯拉夫人把來他們稱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這個詞起源於古諾曼語 ruotsi,意指「劃獨木舟的人」,後來為斯拉夫人所採用。元朝稱俄羅斯為「羅斯」或「羅剎國」。蒙古人在拼讀俄文 Rocia 時,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個母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時期,Oroccia 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俄羅斯」。蘇聯曾是俄羅斯最強大的歷史時期。
西班牙:Spain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這里野兔出沒,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語 Shaphan)。漸漸的,轉換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爾圖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本來翻譯成波秋歌更為恰當
義大利:Italy
中國古稱:大秦
來源:古希臘人殖民到亞平寧半島的普利亞地區附近後,把這里的維圖利部落稱為 Italoi。後來羅馬人沿用了這個名稱,拉丁語 ltalia,並用它作為義大利半島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稱呼。
⑤ 南海在漢代南北朝時叫什麼
漲海。東漢時期人們稱呼現在的南海為漲海,根據記載可以推出這個名字一直被使用到南北朝。南海位於我國大陸的南方,它有兩百一十萬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積為我國領海,是我國面積最大、水深最深的近海。
唐朝時逐漸改稱為南海,直到今天。南海海域面積有356萬平方公里,有超過200個無人居住的島嶼和岩礁,當然,這都是現在我們才知道的,古代人他們對南海的詳細情況並不了解。
(5)菲律賓在唐宋時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漢朝時中國人最先發現了南海,並與之命名,那時侯越南還是漢朝的一個郡,屬於中國領土。而菲律賓島上都還是土著人,光屁股到處跑那種。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今天的海南三亞設置了珠崖郡,在今天的海南儋州設置了儋耳郡,南海就屬於這倆郡管理,這是對南海訴諸主權的象徵啊。那時候中國的漁民就經常到南海打漁了。
中國歷朝歷代都是這么過來的:海南島的漁民們愉快地在南海打漁,越南、菲律賓從來沒說過什麼。
⑥ 唐宋叫什麼名字唐宋叫什麼名字唐宋叫什麼名字唐宋叫什麼名字
你說的是《十八歲的天空》里的唐宋吧,他叫俞雲嘯。
檔案如下:
姓名:俞雲嘯
年齡:22
愛好: 打羽毛球 上網等等
家庭成員:父母
最喜歡的顏色:白色
最愛吃的菜:紅燒茄子
最愛的明星: 林俊傑 飛兒
⑦ 山東德州的菲律賓國王墓是怎麼來的
這是當初這位國王來到我國訪問返回自己國家的時候,不幸死在山東德州境內,於是就在山東德州將其安葬了。在我國山東半島的德州市,不僅僅出產電鋸、扒雞和撲克【不是】,還有一座菲律賓國王的墓。其實,說是菲律賓國王的墓倒也不是,如果嚴格來說,應該是一個名叫古蘇祿國的國家的國王的墓穴。古蘇祿國一直到1915年還存在著,可以說是一個存在時間很長的國家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和中國建交的時間很早,在元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往來,到了明朝,往來更加密切。
所以,朱棣給其寫了祭文,而且,因為天高水遠,想要把東王的屍體運回去實在是很不方便,於是朱棣就賣了個人情,允許東王的遺體在山東德州安葬。於是,東王的親屬分了兩部分,一部分以東王長子為首,抓緊時間回國繼承王位安撫民心,另一部分則以剩下的兒子為首,留在德州為東王守靈。於是,蘇祿國和中國就一直維持著交往關系,這層關系即使是明朝滅亡都沒有丟掉,到了清朝,蘇祿國還是和清廷交往著。而蘇祿國東王的墓,到了近代也成了著名的景點之一。
⑧ 中國哪些城市是更名的
著名的有:
幽州,燕京,范陽——北京;
吳,姑蘇——蘇州;
大梁,汴京,汴梁——開封;
餘杭,臨安——杭州;
豫章,洪都,龍興——南昌;
廣陵,江都——揚州;
江州,潯陽,柴桑——九江;
巴陵,岳州——岳陽;
南海,番禺 ——廣州;
金陵,建康,江寧,集慶——南京;
平城,雲州——大同;
楚州——淮安;
潤州——鎮江;
並州,晉陽——太原;
通州——南通;
襄平——遼陽;
長安——西安;
鄂州——武昌;
廬州——合肥;
其他:
七星關——①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為諸葛亮祭旗處。②即望星關,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盤關——在今四川廣元東北與陝西寧強間的七盤嶺上。
七閩——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數民族地區。
八閩——宋分福建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故後以八閩為福建的別稱。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婦——在今緬甸撣邦東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漢郡。秦治壽春(今壽縣),轄今豫皖淮南、鄂東一部分及江西省。漢轄今安 徽淮南巢湖以北 地區。魏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頭西),轄後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為匈奴所佔。
三川——秦郡,韓始置,秦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轄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漢改河南郡。
三戶——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
三關——宋與契丹分界的三關指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益津關(今霸縣)、瓦橋關(今雄縣),一說無淤口關,為草橋關(今高陽東)。
三元里——在廣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築,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 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齊——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於闐——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唐軍鎮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
下邳——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 一部分。
下相——古縣名,今江蘇宿遷西南,北齊廢。
下蔡——今安徽風台。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
下港——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萬丹一帶的古國。十六世紀時國勢很盛。
大寧衛——明初置,治今內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樂仍稱大寧衛,移治保 定。
大名府——五代後漢置,治今河北大名東。明移今大名。
大興城——隋於漢長安城東南築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築新城,北至今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南至東西長安街,東西界即今內城原城牆。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當時黃河離城很遠,今開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陽等縣均在南岸。
大儀鎮——今江蘇儀征東北,韓世忠破金兵處。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貴等在此為吐蕃所敗。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後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 1960年改金川縣。
大沫崮——山名,今山東費縣西南。
大澤鄉—一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薩中心。七世紀建。
大勝關——①在河南羅山縣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後,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
大庾嶺——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庾將軍在此築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築道路。
大雁塔——在陝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增至十層,今存七層,高64米。
大震關——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後為防禦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載常見。
大宛——西域古國,在今蘇聯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食——唐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秦——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夏——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獨立。公元前130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後為阿拉伯人所並。
大西洋國——明人指葡萄牙。
大呂宋國——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萬年——古縣名,漢置,與櫟陽同城而治,在今陝西臨潼北。北周移治長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興城,萬年亦隨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南錦江上。
萬里長沙——古指我國南海諸島中一些島群。又「萬里石塘」、「萬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陽——今河南潢川西。三國至隋唐有弋陽郡、弋陽縣。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五代吳在此分置上元、江寧二縣。民國並入江寧縣。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龍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②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阿 城縣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漢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陝西富縣。唐上郡即綏州,治今綏德。三個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開平府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上黨——古郡名。韓始置。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壺關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鎮。元至元28年(1291年)置縣(以《元史·世祖紀》為據)。
上庸一一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隋時移縣治至今竹溪縣東南,宋並入竹山縣。
上蔡——周蔡國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後蔡國先遷新蔡,後遷州來(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戰國韓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懸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陽,另在今上蔡縣地置上蔡縣。
山左——山東省舊時別稱,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舊時別稱。
山東——秦漢時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以後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始成為政區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省。
山西——原為與「山東」相對的地區名稱。明置山西省。
山後——宋指今山西、河北兩省內外長城之間地區,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陽——①今江蘇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在會稽山之北得名。秦置縣。隋改會稽縣。唐在此分置會稽、山陰二縣。民國並為紹興。
山南——意為秦嶺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樊市)與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稱興元府,今漢中)。轄境南至重慶至岳陽間的長江以北地區。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東、燕山及軍都山以南地區為山前。
山陽瀆——公元587年隋文帝所開江淮間運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州市南入江。
川邊——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治康定,轄區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1939年並入西康省。
廣東——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廣東省。
廣寧——明廣寧衛在今遼寧北鎮,遼東鎮在此地。
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後轄境逐漸縮小。今廣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廣武——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羽對峙處。
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
廣陵——秦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廣固城一—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義興——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宋避太宗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
義陽三關一—南北朝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有平靖(今信陽西南)、黃峴(今信陽南,宋以後名九里關)、武陽(今羅山縣南)三關。
衛國一一西周初封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公元前660年遷楚丘(今滑縣),後再遷帝丘(今濮陽)。最後遷野王(今沁陽)。公元前209年並於秦。
衛輝路(府)——北周置衛州,治朝歌,唐移治汲縣。1260年,元升為衛輝路,轄今豫北新鄉等地。明改衛輝府。清兼轄今封丘、蘭考一帶。民國廢。
衛藏——西藏舊時別稱。西藏舊分阿里、藏(後藏)、衛(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稱。
飛狐口——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名飛狐縣。
小沛——漢沛縣(今屬江蘇)別稱。
小金川——發源於邛崍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間改土歸流,為懋功屯務廳。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薦福寺內。唐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層,今存十三層,高43.3米。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縣。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清嘉慶時廢。又隋唐馬邑郡即朔州,治善陽,即今朔縣。
馬陵——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戰國時田忌、孫臏破魏龐娟於此。
馬嵬坡——在陝西興平西。
子午道——從杜陵(今西安東南)穿南山(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縣。西漢末開。南北朝時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寧陝縣。
木刺夷——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個派別,約創立於1090年,秘密傳教,對敵用暗殺手段。在裏海南岸建國。旭烈兀西進時滅木刺夷。
木骨都束國——今非洲索馬里的摩加迪沙一帶古國。鄭和曾至其地。
元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長洲縣置。先是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至此三縣同城而治。民國並入吳縣。
元城——古縣名,與大名同城而治。民國並入大名縣。
雲中——秦漢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東漢末郡廢。北魏雲中郡治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唐雲中郡即雲州,治定襄(後改雲中,今山西大同)。漢郡在長城以北,唐郡在長城以南,漢郡的西南面。北魏郡與漢郡轄區也不完全相同。
雲州——見上條。
雲陽——秦漢雲陽縣在今陝西淳化西北。
雲間——舊時江蘇松江府的別稱。
雲南——雲南省舊以在雲嶺之南得名。今雲南祥雲縣東南雲南驛,西漢曾設雲南縣。蜀漢曾設雲南郡,以雲南縣為治所。雲南古有滇國等,唐為南詔,宋為大理。元置行中書省。明置雲南省。
雲夢澤——古澤藪,在南郡華容縣(今湖北潛江西南),范圍不大。
雲梯關——在今江蘇濱海西南,明中葉以前為黃河河口所在。
雲中都護府——唐雲中都護府治原北魏雲中城,轄今內蒙古陰山河套一帶,後改稱單於都護府。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武周山,主要部分完成於北魏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間(460—494年)。現存五十三窟,造像五萬一千多尊。
王舍城——古印度摩揭陀國悉蘇那伽王朝(前六一前四世紀)都城,在今比哈爾邦巴特那南。法顯曾至其地,玄奘去時,已成遺址。
開平——元開平府,見上都條。
開州——唐改萬州為開州,即今四川開縣,明改為縣。金以澶州為開州,即今河南濮陽。民國改開州為濮陽縣。
開封——公元907年,五代後梁建國,以汴州為開封府。
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北井陘山上,太行八陘之一。
天水——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天方——我國古指麥加,亦指阿拉伯。
天竺——我國古指印度。玄奘謂應以作印度為是。
天津——明永樂初置天津衛,以成祖「靖難」起兵時曾涉其地得名。清雍正時改州,不久改府。民國廢府存縣。1928年設天津特別市。1930年改天津市。現為直轄市。
天井關——在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
天津橋——隋唐東都南洛水上的浮橋,-宋尚修建加固,金漸歸廢壞。
夫椒——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或即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一說夫與椒各為一山。
豐鎬——周文王建都於豐,在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河以西,武王又建鎬(鎬京),在今長安縣韋曲公社西北,與豐同為國都。
韋曲——唐有韋曲鎮,在今陝西長安縣,因諸韋聚居得名。以東五里即今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有杜曲,為諸杜世居之地。合稱韋杜。
五嶽—一漢宣帝以今河南嵩山為中嶽,今山東泰山為東岳,今安徽天柱山為南嶽,今陝西華山為西嶽,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恆山為北嶽。後改以今湖南衡山為南嶽。明改以今山西渾源的恆山為北嶽。
五原——漢五原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
五丈河——五代後周與北宋先後引汴水及金水河入五丈河,以通漕運。河自宋東京向東經今蘭考、定陶,至巨野西北注入梁山泊,下接濟水。
五丈原——在今陝西岐山縣南斜谷口西。
五尺道——秦時開通,從今四川宜賓至今雲南曲靖。
五羊城——廣州古稱五羊城,簡稱羊城。傳古有五位仙人騎五色羊,執六穗櫃到此。
五國城——遼金時有五國城,在今黑龍江依蘭。
太平——宋置州,元升路,明改府,治今安徽當塗。
太和——公元737年南詔王皮羅閣建太和城,在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元置太和縣,即今大理。民國改大理。
太原—一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太和嶺——《元史·速不台傳》所說太和嶺,即今蘇聯高加索山。
太行八陘——即軹關陘(在今河南濟源西北)、太行陘(在今沁陽)、白陘(在今輝縣)、滏口陘(在今河北磁縣)、井陘(在今井陘北)、飛狐陘(在今淶源北)、蒲陰陘(在今易縣)、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
歷陽——今安徽和縣。秦置縣,晉以歷陽為治所,置歷陽郡。隋唐歷陽郡即和州。
車里——亦作徹里、撤里、車厘。元明土司,治今雲南景洪,轄境大體相當於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清移治今景洪以東,後先分設普洱府,民國又設車里等縣。
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秦置縣,以為巨鹿郡治所。項羽破秦兵於此。
巨野澤——即大野澤,在今山東巨野縣北。古為大湖,五代後南部涸為平地,北部為梁山泊之一部。
少陵——在今西安市南,漢宣帝許後陵所在地。
少梁——今陝西韓城南。本為梁國,春秋時秦滅梁,為少梁,戰國時曾屬魏,後又歸秦,改名夏陽。
日南——漢郡,在今越南中部,東漢末以後,為林邑國所有。
中山——①中山國,戰國都顧(今河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平山東北)。公元前296年為趙所滅。②漢郡、國,治盧奴(今定縣)。後燕以為都城。隋廢。⑧宋以定州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縣)。④今中山縣,宋以來為香山縣。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改今名,中山故里在縣南翠亨村。
中州——指今河南。
中興——元以江陵一帶為中興路,治江陵。
中牟——《論語·陽貨篇》「佛腫以中牟畔。」此中牟在今河南鶴壁市西,以在牟山之側得名。今河南中牟縣,西漢置。
中吳——舊時蘇州的別稱,亦作潤州(今鎮江)的別稱。
中京——①遼中京大定府在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②金後期以河南府(洛陽)為中京。
中都——①金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建為中都大興府。②明太祖曾以臨濠府(今鳳陽)為中都。
中東鐵路——亦作「東清鐵路」、「東省鐵路」。1903—1907年,帝俄築,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南至大連。日俄戰爭後,南段(長春至大連)為日本所佔,稱南滿鐵路。十月革命後,北段由中蘇合辦。抗戰勝利,全線合稱中國長春鐵路。
貝州——北周置,治武城(隋為清河,今河北南宮東南)。宋仁宗時改為恩州。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496年)始建。
牛頭山——即牛首山,在南京市西南。
長勺——春秋魯邑,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長平——秦白起破趙軍處,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長安——漢長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隋改建都城,移至漢長安城東南。參「西安」專條。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三國演義》作長坂坡。
長沙——秦長沙郡治臨湘,隋唐潭州或長沙郡治所,明長沙府治,均即今湖南長沙。清為湖南省會。
更多:
古今地名對照
http://hi..com/svem/blog/item/042f4b311c7aa218eac4af79.html
⑨ 「琉球」在明朝時期叫什麼名字
琉球是指台灣,這是在唐朝時期的名字,而早在元朝,元太祖忽必烈就創立了行省制度,將中國分為幾個省,但台灣不包括在內。知道明朝,鄭成功從荷蘭手中收復了台灣後,台灣就真正屬於中國,明末事才正式成台灣,清朝設立了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所以琉球在明朝稱台灣,只不過是在明末時才正式這樣稱罷了
⑩ 西哈努克為啥沒有日本名
這個問題,真的不想來回答,呵呵,他一個菲律賓人,在越南和法國讀過書,在中國生活過後半生,從來沒有去過倭國,何必要一個倭國的名字呢?而且倭國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國度,文字,醫葯,哲學,音樂,繪畫等等都是從我們這里竊取的國度,何必要一個倭國的名字呢?
而且,倭國在明治以前大部分都沒有性的,有姓的都是華族,就是從我們這里「渡種」的後代,「渡種」是倭國的習俗,就是從強盛國家的男人那裡接種,繁育下一代。唐宋時,很多倭國女人我們這里來,讓很多名人搞,搞完了,就請名人簽名在一條帶子上面,這條帶子叫「渡種帶」然後生下的私生子女,就有了姓了。
現在倭國很多女優的名字帶有英文的音譯,其實和我們那時差不多,就是倭國渡種從美國而已。二戰美國士兵在倭國「渡種」很多哦。
加我滿意答案,否則和你急,呵呵。這個問題,沒有人回答呢。
還有,倭國人從甲午以來就叫我們為我們為 「支那」,所以,我一直叫他們為「倭國」呵呵。這個稱呼,從宋代就有了,這個稱呼他們自己都很自豪的。所以,你問問題的時候,注意一下,當然了,他們在甲午以後,代表亞洲第一次打敗白種人「1905日俄戰爭」開始自稱日本了,就是太陽升起的誕生地了,很狂妄啊。
我從20歲之後,就從來沒有這么稱呼過這個國度,和買過這個國度的東西啦,今年我32了,以後,也希望我的同胞一樣的.
沒有參看資料,改個句號而已,我喝酒了,希望你明白而已,希望你是80或者90,或者00後,不要把我們對倭國的仇恨斷續,這個國度真的不值得惋惜。
即使是流氓國度的法國,海盜一樣的英國,暴發戶一樣美國,他們都是不能容忍一個崛起的中國,辜鴻銘生各個種族的評論,希望大家看一下,我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不管什麼政治因素,我首先是一個中國人,什麼是中國人呢?中央之地之人,現在呢?一個200年建國的流氓民族(美國)控制著這個地球,你爽嗎?
美國,1945年以前就建立了這個地球的資源分派,我們中央之國只能分派製造和資源,而他們分派了技術和銷售。
好了。回答你這個問題,好多東西,不敢表面化和你傾訴(您懂得),你如果仔細查詢的話,應該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