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六蘭堂什麼姓

菲律賓六蘭堂什麼姓

發布時間:2022-05-06 02:11:38

⑴ 孔府傳人已到多少代

嫡系後裔

第二代,孔鯉,字伯魚。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泗水侯,孔氏後人稱為二世祖。孔鯉經常趨庭接受孔子詩禮的訓導。享年50歲,先孔子而死。

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聖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國述聖公,孔氏後人稱其為三世祖。他受業於孔子學生曾參,頗得孔子思想的真傳,著作《中庸》,以述父師之意。孔伋成為述聖,前繼承孔子,後通過門人傳給孟子。孔伋享年82歲。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書,又善兵法,齊威王召為國相,不就,享年47歲。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歲。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歲。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學、清虛、沉靜,有遁世之志。當時楚、魏、趙三國爭相聘請,孔穿不仕。享年51歲。

第八代,孔謙,字子順。為魏相。享年57歲。
孔鮒,字子魚,或子甲。博通經史,秦始皇召為魯國文通君。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將其家傳《論語》、《尚書》、《孝經》、《禮》等書藏於孔子故宅牆壁中,得以保留下來。

第九代,孔騰,字子襄。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騰為奉祀君,專管祭祀孔子的事務,此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歲。

第十代,孔忠,字子貞。有高尚之志,被漢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歲。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漢文帝封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覽群書。漢文帝時以治《尚書》出名,征為博士,轉繼太傅,後又任大將軍。享年71歲。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時就顯示出非凡才華。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賜爵關內侯,食封800戶,號褒成君,並賜黃金200斤,宅一區,昭帝時征為博士。此為世襲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歲。

第十四代,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為關內侯。享年62歲。

第十五代,孔房。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襲封關內侯,賜932戶。

第十六代,孔均,字長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諱,改名均。好學有才,言辭清辯,奏對成章。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為褒成侯。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為太尉,上書辭謝未就職。享年81歲。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復封為褒成侯,食邑2000戶。

第十八代,孔損,字君益。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襲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闕里祭祀孔子時,孔損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為褒亭侯,食邑1000戶。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漢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為奉聖亭侯,食邑1000戶。

第二十代,孔完。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襲褒亭侯。孔完早逝,無子。由其弟孔瓚之子孔羨襲爵。

第二十一代,孔羨,字子余。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拜為奉議郎,二年(公元221年)封為宗聖侯,賜食邑百戶。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晉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為奉聖亭侯,拜太常卿黃門侍郎,賜食邑200戶。享年75歲。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東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襲封奉聖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撫。歷豫章太守,襲封奉聖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襲奉聖亭侯。享年61歲。

第二十六代,孔鮮,字鮮之。好學,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襲封聖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學多才藝。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公元473年)封為崇聖大夫,食邑500戶,並給10戶以供灑掃。

第二十八代,孔靈珍。任秘書郎,襲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聖侯,賜食邑100戶。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襲崇聖侯。享年58歲。

第三十代,孔渠,襲崇聖侯。

第三十一代,孔長孫。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聖侯,食邑百戶。孔長孫有二子,長子英悊,次子嗣悊。長子早逝,無子。享年64歲。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時應制登科,授涇州司兵參軍,後升遷太子通事。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封為紹聖侯,賜食邑100戶。享年70歲。

第三十三代,孔德倫。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為褒聖侯,賜食邑100戶,朝會時位同三品。武則天時賜予璽、書、衣服等。享年71歲。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襲封褒聖侯,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會。享年56歲。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暉。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襲褒聖侯,特授國子四門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襲封文宣公,兼任兗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齊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襲封文宣公,兼兗州司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襲封文宣公,任兗州參軍,奉孔子祀,復50戶以供灑掃。享年65歲。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襲封文宣公,歷國子監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請歲給戶絹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歲。

第四十代,孔振,字國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襲封文宣公。舉進士甲科,官至監察御史,左補闕水部員外郎。享年74歲。

第四十一代,孔昭儉。襲封文宣公,授廣文博士。享年60歲。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後因時世動亂,失封爵。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廟戶孔末所殺。享年42歲。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溫如。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縣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襲文宣公。後晉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縣令。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廟及墓,召孔仁玉賜五品服。被孔氏後人譽為「中興祖」。享年45歲。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縣主簿,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累遷太子右贊善大夫,襲文宣公。享年46歲。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學、善吟詠。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襲封文宣公,兼任曲阜縣令,賜白金束帛及太宗御書印《九經》。享年38歲。

第四十六代,孔聖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襲封文宣公,兼曲阜知縣事。卒年35歲,無子。後孔延世弟孔延澤之子,孔宗願襲封。

孔宗願,字子庄。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襲封文宣公,知曲阜縣事。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孔宗願為世襲衍聖公,此為封衍聖公之始。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襲封衍聖公,兼曲阜縣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將爵號改為「奉聖公」,專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廢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虛襲封奉聖公。孔若虛,字公實。死後,仍由孔若蒙的長子孔端友襲封衍聖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襲封衍聖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隨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稱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廟,金命權襲衍聖公,稱為北宗。
南宗孔端友無子,其弟孔端操幼子孔玠襲爵,孔玠子孔搢,孔搢子孔文遠,孔文遠子孔萬春,孔萬春子孔洙俱襲南宗衍聖公。至五十三代,孔洙讓爵於北宗,出現了南宗、北宗合一局面。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會十二年(公元1133年)襲封衍聖公,主管祀事,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丟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備授孔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爵位,未來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歲。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濟,金熙宗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時年26歲,無子。其弟孔摠襲封。
孔摠,字元會。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贈光祿大夫。孔摠在宋金對峙混戰中,依靠孔氏族人力量,修建林廟,贏得族人敬畏。享年53歲。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夢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後兼曲阜縣令,授中議大夫,金宣宗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歲。

第五十二代,孔湞,字昭度。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襲封衍聖公。孔湞後被人告稱乃驅口賤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奪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為衍聖公。孔治是孔宗願第三個兒子孔若愚的六世孫。他們中間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後裔的襲爵,由孔湞被剝奪衍聖公爵號後,中斷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襲封衍聖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誠於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襲封衍聖公,因支庶襲封,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後代孔思晦襲封。
孔思晦,字明道。資質端重,勤學博識,而且以孝聞名。在修建林廟、重刻族譜等方面使之日益完備。享年67歲。

第五十五代,孔克堅,字璟夫,元順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襲封衍聖公,階嘉議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禮部尚書、國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詔見時,假託有病未去,後朱元璋親筆諭孔克堅,接詔後兼程進見。洪武元年十二月,欽頒聖旨,孔氏子孫皆免差役,同年賜給孔府兩千大頃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學,字士行。好讀書,善寫隸書,文詞爾雅,談笑揮灑,燦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襲封衍聖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聖公班列文臣之首。從洪武初年開始,衍聖公不兼地方官,專主孔子祀事。享年47歲。

第五十七代,孔訥,字言伯。詩書都有較高造詣,為人寬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襲封衍聖公。享年43歲。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釒右監),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襲封衍聖公。享年23歲。

第五十九代,孔彥縉,字朝紳。明成祖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襲封衍聖公。享年55歲。

第六十代,孔承慶,字永祚。未能襲爵即逝,後追封衍聖公。享年31歲。生有二子,孔宏緒、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緒,字以敬,號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襲封衍聖公。後因宮室逾制,削奪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襲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復孔宏緒衍聖公冠服家居。享年57歲。

孔宏泰,字以和。明憲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襲封衍聖公。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六月,孔廟遭火災。孔宏泰正在朝中,孔宏緒率弟子奔救,火後孔宏緒素服哭廟,蔬食百日。孔宏泰回來後亦哭如居喪。享年54歲。卒後,其爵位仍由孔宏緒之子孔聞韶襲封。

第六十二代,孔聞韶,字知德,號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襲封衍聖公。次年新廟建,規制依舊。享年65歲。

第六十三代,孔貞干,字用濟,號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襲封衍聖公。享年38歲。

第六十四代,孔尚賢,字象之,號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襲封衍聖公,贈太子太保。孔尚賢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無子嗣,乃以孔尚賢從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襲爵,後來為避清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諱,改「胤」字為「衍」字。孔尚賢享年79歲。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對寰,號懋甲。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襲封衍聖公,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晉太子太傅。清朝對歷史上所沿襲下來的對孔家種種優待「俱應相沿」並「期於優渥」。孔胤植凡進京朝見,皇帝都遣迎勞,入朝,班列大學士之上。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僕寺街賜第一座,計門、廳、樓、房一百多間。這就是北京的衍聖公府。享年56歲。

第六十六代,孔興燮,字起呂,號輔垣。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襲封衍聖公,七年晉太子太保。享年32歲。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鍾在,號蘭堂。為人質朴愛好詩文,工於書法,擅於寫擘窠大字,善畫墨蘭。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襲封衍聖公,九年授光祿大夫,十五年晉階太子少師。清聖祖玄燁來曲阜廟謁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禮,並叫族人為皇帝講經、引駕,還請求擴展孔林、減輕租賦設置百官,玄燁均予以答應。享年67歲。

第六十八代,孔傳鐸,字振路,號牗民。好讀書,學識廣博,通禮樂,工詩詞。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襲封衍聖公。康熙年間賜孔傳鐸二品冠服,襲爵一年以後,世宗幸學,召孔傳鐸陪祀,六月孔廟遭火災,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並傳旨慰問,撥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廟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復開館輯《闕里盛典》。享年63歲。

第六十九代,孔繼棨,字體和,號純齋。未襲爵即病故,後被追封為衍聖公。享年23歲。

第七十代,孔廣棨,字京立,號石門。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襲封衍聖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見,並給賞賜。能詩文,著有多集詩卷。享年31歲。

第七十一代,孔昭煥,字顯文,號堯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襲封衍聖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歷巡幸闕里,祭祀孔子,孔昭煥命其族人、舉人孔繼汾等在詩禮堂給皇帝講經,是日弘歷謁孔林,賜孔昭煥宴、書籍、文綺、貂幣,升孔繼汾中書,族人有官者,皆進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煥上疏,弘歷大為不滿,下吏建議奪其爵,弘歷念其年少未奪。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歷到曲阜祀孔子,還京師後,將內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賜給孔府,以便在國祭時陳設。享年40歲。

第七十二代,孔憲培,字養元,號篤齋。博學多才,工書畫,善畫蘭,得先祖孔毓圻遺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襲封衍聖公。孔憲培原名孔憲允,乾隆皇帝親自為其改名,並將女兒嫁給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僅在孔憲培生時,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並每年得到貂皮、錦緞、筆、硯、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詩、御論、御制墨刻等多種賞賜。享年38歲。

第七十三代,孔慶鎔,字陶甫,號冶山。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襲封衍聖公。孔慶鎔博學多才,擅長寫詩作文、繪畫和書法,是歷代衍聖公中最有才學的著名人物。自幼善辭令,且順從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見並十幾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額、詩、圖、貂皮、朝冠、衣物等賞賜。享年55歲。

第七十四代,孔繁灝,字文淵,號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襲封衍聖公,晉太子太保。享年57歲。

第七十五代,孔祥珂,號觀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襲封衍聖公。享年29歲。

第七十六代,孔令貽,字燕庭。清光緒二年(公元1877年)襲封衍聖公。1915年袁世凱仍封孔令貽衍聖公,稱帝後,曾加郡王銜。曾受光緒帝召見,並在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奉母挈妻進京賀壽。慈禧太後特賞他及其母、妻御筆大「壽」字各一張,孔令貽又蒙雙眼花翎之賜。享年48歲。

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達生。1920年襲封衍聖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灣,現健在。

⑵ 卞在姓名怎麼念

bian讀第四聲,發音同「變」

⑶ 求大仙告訴我姓卞的家譜

卞姓

姓氏的一種。卞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是我國當代第269位姓氏。卞(Biàn)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吾融之後,以國名為氏;2、出自曹姓,為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鐸的支庶子孫卞莊子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卞氏家譜記載,改姓氏的得姓始祖是卞隨。相傳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國歷史上便已經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現,那就是記載於《呂氏春秋》上的卞隨。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名士卞隨,屬於以封邑名為氏。據典籍《莊子·讓王》和史籍《呂氏春秋·離俗》的記載,在夏、商之際,有個叫卞隨的賢士,因不滿夏桀的荒淫暴虐統治而隱居到了稠(今陝西高陵涇渭二河合流處)。湯與大宰伊尹計確定了謀攻伐夏桀之時,曾想方設法找到了卞隨,與之商量伐桀之事,卞隨卻拒不回答。至公元前十六世紀「鳴條之戰」,商湯戰勝了夏桀後,建立了商王朝,再一次找到卞隨,要讓天下給卞隨。卞隨認為自己遭遇到了最大的麻煩,說:「我因反對夏桀暴虐而避隱,其一直謀求算計我,認為我是蔑視他的賊。而如今湯王您戰勝了夏桀而要讓位於我,後世人則必以我為貪其位也。我生於這樣的亂世,難道就都是些無道行之人與我交往嗎,我不能再忍受這樣的無聊騷擾了。」遂自投稠水而死,令商湯很是感慨。之後,卞隨的後裔子孫,就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卞氏、隨氏,形成了較早的卞、隨二氏一族。

卞氏族人大多尊奉卞隨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鐸的支庶子孫卞莊子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賜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叔振鐸於曹(今山東曹縣),世稱曹叔振鐸,其後以曹為姓氏,成曹氏一族。後來,曹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在春秋初期出了一個大勇士名庄,魯隱公姬息姑執政時期在魯國做官,後被封於卞邑(今山東袞州、泗水一帶),爵位為子爵,故時稱卞莊子,又稱為弁莊子、館莊子。在卞莊子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卞氏、弁氏,形成了卞、弁二氏。到了漢朝時期,因避漢明帝劉庄名諱,改庄為嚴,或稱為卞嚴、卞嚴子、弁嚴子。

曹、卞、庄、嚴四氏系出一源。據傳,在山東和江蘇一帶,至今仍有曹、卞、庄、嚴四姓不相聯姻的習俗。卞氏後來在濟陰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濟陰望。[1]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吾融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相傳黃帝有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傳到吾融的兒子姬明,被封在卞國(今山東泗水卞橋鎮),史稱卞明,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卞氏,是為卞氏最早的一支。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弁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弁師,亦稱卞師,是西周初期設置的一種禮儀小官,專職負責掌管君主在重大祭祀活動中配戴的冠帽,後各諸侯國亦設有此官位。「弁」、「卞」二字是象形文字,其本義就是掌管並為君王戴帽子的意思。兩周王朝的官員稱作「弁師」,而各諸侯國的相應官員則稱作「卞師」。在近九百零六年漫長的兩周歷史時期中,曾有三次諸侯國君稱自己的掌冠官為「弁師」者,第一次是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鄭庄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20年),周王朝軍隊敗於鄭庄公,鄭庄公曾得意地稱自己的冠官為「弁師」;第二次是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楚武王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自立為王並在在周王朝近郊耀武揚威,稱自己的冠官為「弁師」;第三次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贏則五十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滅周王朝,結束了戰國歷史之後,秦昭襄王乾脆就將周王朝的官稱一股腦地端進秦國宮廷,使自己成為正統,「弁師」也就自然成為秦國的官稱了。直到秦朝末漢初,弁師、卞師之稱尤存,而由「弁師」衍申的「弁員、馬弁、弁衛」等等官稱,一直沿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

在弁師、卞師的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官職稱為衛姓氏者,稱弁師氏、或卞師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卞氏,亦有仍稱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過大夫卞和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卞氏,春秋時楚卞和之後。」卞和,著名的春秋時期楚國荊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稱和氏,是「和氏璧」的發現者,他因獻玉而聞名古今。

在卞和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卞和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卞氏、和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邊佳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邊佳氏,滿語為Biangiya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

在清朝晚期以後,滿族、蒙古族邊佳氏多冠漢姓為卞氏、邊氏。

得姓始祖

卞隨。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國歷史上便已經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現,那就是記載於《呂氏春秋》上的卞隨:「湯遂與伊尹謀夏伐桀,克元,以讓卞隨,卞隨辭曰:『後之代桀也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詢我,吾不忍數聞也。』乃自投於潁水而死。」據此,卞氏是高士卞隨的後代,夏朝末年商湯遂與伊尹聯合討伐夏桀,大功告成要將天下讓給卞隨。卞隨推辭不受,並投於潁水自殺而死。卞隨的子孫就以卞為姓,稱為說氏。故卞氏後人奉卞隨為卞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卞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三位,人口約三十八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4%左右。

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國歷史上便已經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現,那就是記載於《呂氏春秋》上的高士卞隨。據該書的記載,這位卞隨的事跡是這樣的:「湯遂與伊尹謀夏伐桀,克元,以讓卞隨,卞隨辭曰:「『後之代桀也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 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詢我,吾不忍數聞也。』乃自投於潁水而死。」 到了大約3000年以前的周代,現在山東省定陶縣一帶,又出現了另外一支卞姓,那就是《姓纂》所記載的:「曹叔振鐸之後,支庶食采卞曹叔振鐸之後,支庶食采於卞,因以為氏,魯有卞莊子,楚有卞和」,以及《廣韻》上所同樣指出的:「周曹叔之後,曹之支子封於卞,遂建族。」 曹叔振鐸,是周武王之弟,他是後世曹姓的始祖,而卞氏又分自曹氏,這么說來,曹、卞兩氏很顯然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相傳,在山東和江蘇一帶,至今仍有曹、卞二姓不相聯姻的習俗,看來倒的確是「事出有因」的。「和氏之璧」,在國人的心目中,可以說是大名鼎鼎。當年趙國的藺相如,曾經冒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以過人的勇氣和智慧,為它創下了那一頁膾炙人口的「完璧歸趙」的史典。而這件至寶,正是由春秋時代的楚國人卞和所發現的,所以才會被名之為「和氏之譬」。

振鐸所建曹國於公元前487年被宋景公所滅後,曹之國都定陶地近今河南、河北、安徽、江蘇四省,故卞氏早期即散布上述四地。

秦、漢之際,部分卞氏族人遠徙於山東北部及今江蘇南部。《萬姓統譜》載,東漢桓帝時蒙冤下獄的卞崇為吳郡婁(今江蘇婁縣)人,可見卞氏南遷之早。由於漢朝時期,在定陶一帶置濟陰郡,故後世卞氏以濟陰為郡望堂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卞氏一族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濟陰卞氏之里程碑。此間,先因曹操之妻卞後的賢德而享譽天下,隨後濟陰卞氏族人又大放光芒,人丁興旺,名人輩出。此間中原板盪,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眾大遷徙,卞氏族人由於仕宦、避難、謀生等,除遍及黃河中下游諸省外,還大批遷往江蘇、浙江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唐末五代時期,已有卞氏族人落籍四川。宋元兩代,江浙成為戰爭重災區,導致卞氏向福建、廣東等地遷徙。

明朝初期,山西卞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明朝中葉後,河北北部、京津一帶卞氏族人有遷往遼寧南部及內蒙之東南者。

清朝康乾年間及以後,山東等地卞氏隨闖關東風潮入居東北三省,卞氏在全國分布愈廣。

如今,卞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四川、黑龍江、河南、山東等省為多。

郡望堂號郡望

濟陰: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說漢武帝建元三年)改為濟陰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東漢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為濟陰郡,轄地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濟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並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後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定陶兩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堂號

濟陰堂:以望立堂。
濟陽堂:以望立堂。
證璞堂:系出自《韓非子·和氏》中著名的「卞和獻玉」故事之典。

忠貞堂:來源於卞氏第三世祖卞壼為國犧牲的光輝歷史。東晉明帝時,太後臨朝,卞壼與大臣庚亮共同輔政。後來,庚亮解除大將蘇峻兵權。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蘇峻率軍謀反,卞壼以尚書令(宰相)身份領軍抵抗,軍敗戰死。二子卞眕,卞盱因力戰救父而死難。卞壼之妻裴夫人將幼孫卞欽、卞鏞寄於鄰家,率女卞春英、卞春芳服毒而亡。卞氏一門同時死亡六人,父為國死,子女為父死,妻為夫死。後來,晉明帝追封卞壼為忠貞公,旌表其居為「忠孝之門」,敕卞氏堂名為「忠貞堂」。卞壼後裔自稱「忠貞堂卞氏」,表示對先祖報國忠心念念不忘。

傳臚堂:資料有待補充。江蘇江陰人卞思敏小聰明過人,孩提時就能寫詩。他勤奮苦讀,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會試中式,在殿試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僅次於狀元、榜眼、探花,稱為「傳臚」,被授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後,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員外郎、南京戶部湖廣司郎中。五十五歲罷官回鄉,以耕讀傳家,寄情詩酒。卞思敏終年六十一歲。江陰縣衙在城內大街為之建立了傳臚坊,卞氏在三房巷蓋了傳臚廳,並以其為堂號。

卞姓名人

卞 隨
夏朝末年人,卞氏得姓始祖。當時湯打算伐桀,去找卞隨商量。卞隨說:「這事與我無關!」或者是說「關我屁事!」湯滅夏後,要把天下讓給卞隨。卞隨說:「當初你小子已經定好伐桀的計劃。你假模假樣地找我商量,目的是把謀反的罪責推給哥們;現在你小子得了天下,又揚言要讓給我,只是為標榜自己沒有獨占天下的野心。我真不幸!交了你們這幫不講道義的朋友。」卞隨覺得生不逢時,竟然投河自盡了。

卞 和
春秋時楚國人。荊(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發現者。因獻玉而聞名古今。《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南漳縣巡檢山區,現有玉印岩,傳為卞和得玉處),獻給厲王,厲王使人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約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獻玉,武王使人鑒別,仍說是石頭,又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慟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寶玉而名之曰石,貞士戮之而漫(欺騙),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璧」。卞和以功封為零陽侯。《史記·卷八十一》所說的「完璧歸趙」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獻之寶玉。

卞 後
武宣皇後卞氏,出身於娼家。二十歲時被曹操在譙納為妾,並隨他到了洛陽。到董卓為時,曹操棄官,微服東出避難。袁術傳曹操凶訊,曹操身旁的人都欲逃回,卞後識斷精明,制止了眾人的莽撞行動。後來曹操聽說後十分贊賞。丁夫人薨,曹操就將卞後扶正。曹丕當太子後,左右向卞後稱賀,被卞後婉言謝絕。建安二十四年,拜為王後;文帝踐位後,封卞氏為皇太後;明帝即位,尊太後為太皇太後。原先,曹洪家富而性吝嗇,文帝年輕時向他借錢而不得,十分厭惡他,於是借故曹洪的門客犯法,要處死曹洪。卞太後通過郭後,制止了曹丕,再刑為免官削爵土。卞後生有四子:文皇帝丕、任城威王彰、陳思王植、蕭懷王熊。

卞後生平節儉,不喜華麗,曹操曾得名鐺數具,命後自選一具,後選中者,言:「取上者為貪,取下者為偽,故取其中。」不但自律如此,對親戚外家亦然,為人稱道。卞後隨軍征進時,但見路上有老年人,便賞賜絹帛,對他們哭泣說:「可惜我的父母沒能等到這個時候就去世了啊。」後崩於太和四年五月,七月,與魏武帝合葬高陵。

卞 敦
晉代尚書,字仲仁,卞壼從父兄。弱冠仕州郡,後從討王敦,官拜尚書,以功封益陽侯。謚敬。

卞 庄
春秋魯國卞邑大夫,有勇為,一次能殺死二虎。齊人慾伐魯,懼莊子不敢逞。漢朝時,因避明帝(劉庄)諱,改庄為嚴。或稱為卞嚴、卞嚴子、弁嚴子。

卞 粹
晉代中書令,字玄仁,冤句人。剛直不阿。後拜右丞相,封成陽子。齊王司冏輔政,為侍中、中書令,進爵為公。

卞 壼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晉代濟陰冤句 今山東曹縣西北 人。晉代政治家,卞粹之子,晉明帝侍中、尚書令,以功封建興縣公。後贈壼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貞,祠以太牢 。卞壼 卞壼兄弟六人並登宰府,世稱「卞氏六龍」。卞壼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習兵書,知古兵法,從小為鄉人所重。晉元康年間,卞壼任江陵法曹,當時有人作亂,殺死江洲判官,卞壼率人生擒賊首,餘眾皆降。永嘉中,卞壼任著作郎。晉元帝鎮建鄴,召卞壼為從事中郎,掌選官之職。晉明帝時領尚書令,與王導等俱受遺詔輔政。卞壼樸素廉潔,勤於吏事,官拜先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他力勸瘐亮勿征蘇峻入朝。後蘇峻攻打建康,他率六軍拒擊,苦戰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隨作戰,同時遇害。

卞 彬
(公元?-約500年),字士蔚,南朝齊濟陰冤句 今山東荷澤西南 人中領軍卞嗣的孫子。仕宋,官奉朝請、員外郎。入齊,累遷至平越長史、綏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飲酒,以蚤、蝸、蝦蟆等為題作賦,又作《禽獸決錄》,指刺權貴。文章不脛而走,流傳閭巷。他在宋齊都做大官,《全齊文》卷二十一收有他的《蚤虱賦》一首,是談跳蚤和虱子的。他說:「余居貧,布衣十年不制……為人多病,起居甚疏,縈寢敗絮,不能自釋,兼攝性懈惰,懶事皮膚。澡劇不謹,浣沐失時。四體[宮毛][宮毛],加以臭穢,故葦席蓬纓之間,蚤虱猥流。」卞彬身上虱子多,虱子繁殖又快,他又「不勤於浦討」,虱子越來越多,諺雲:「虱多不癢」,但卞彬還是十分癢的。他不去捉虱子,卻寫了這篇《蚤虱賦》,炫耀自己臟、懶、多虱蚤。被清代的嚴可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

卞 敏
清代女畫家,秦淮人。為畫家卞賽之妹,善鼓琴,精於蘭竹。

卞 瑛
字渭珍,原住江蘇常州府武進縣城西南四十里的升西(也作勝西)鄉,他讀書未就,又懶於耕作,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違背雙親出遊,東南西北辛苦備嘗。行至山東濟寧時,被一位在孔子後裔處當幕僚的蘇州人錢某招為女婿,後隨錢某進京師,又被一位總戎馬某延為西席。康熙五十四年馬某移調天津,他也攜眷相從,並定居於天津。卞瑛有三個兒子,長子亦如乃父,中年出遊未歸,次子傳五世而絕,只有三子人丁興旺,天津鄉祠卞氏都是這第三門後裔。卞氏發家始於第四代(從卞瑛起計)卞宗禮兄弟三人開設隆順號,時在嘉慶初年。第五代卞樹堂兄弟四人繼續經營,老四卞樹榕又增設隆順榕葯店,時在道光初。隨著天津開埠,卞家商業更加發達,增設茶莊、糧行、銀號等,成為地方巨富。

卞大亨
宋代學者,字嘉甫,泰州人。由鄉舉入太學,升上命。精醫卜之書,著有《松隱集》等。

卞仲子
元代畫家,其子卞珏,頗善畫,綽有父風。

卞思義
元代詩人。1338年前後光州志伊書院主講,工於詩,以《鐵笛詩》名世。

卞 榮
公元1418-1487年),字華伯,明代文學家。正統十年 公元1445年)卞榮以明經中進士,試政大司馬,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中,能詩善書,文思敏捷,濡墨揮筆,頃刻就數十篇。卞榮曾奉命檢校戎馬南畿,監稅河西務,干辦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後來,卞榮回到江陰陶城老家,博覽群書,致力於寫詩,文名譽稱吳越。卞榮當時還是一個很有名的畫家,世稱為「卞郎中畫」。好事者常常登門求索,川流不息,卞榮口占手書,盡力為之。上至達官縉紳,下至馬醫走卒。都以得到卞榮書畫作品為榮。《江陰卞氏宗譜.蘭堂公傳》雲:「蓋自大江以南,無一人不知公名,無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贗為公作,持售輒得錢。縉紳之往來是邦者,無晝夜叩門請,而富人大賈至捐重貨購之,所得遂不貲。而性儉嗇,每有所投遺,往往從人素紙筆,不妄使一錢,人或傳以為笑,然視他貴人之武斷豪奪,則吐舌縮首,不欲為也。」由此可見,卞榮的詩書畫俱佳,大有「洛陽紙貴」的勢頭。

卞榮的詩作頗多,由其門生錫山吳糹廷花三年時間,編成《卞郎中詩集》7卷,於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後被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此外,卞榮還有《蘭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輯,乾隆庚辰(公元1760年》鐫版。清顧季慈編輯江陰詩歌總集《江上詩鈔》,卷十收入卞榮詩作100多首。卞榮逝世於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歲。

卞思敏
三房巷人,字行甫,初號東崖,更號練江。他從小聰明過人,孩提時就能寫詩。他勤奮苦讀,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這一年,江陰有15人同時中舉,轟動一時,名聲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會試中式,殿試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僅次於狀元、榜眼、探花,稱為傳臚,被授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後,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員外郎、南京戶部湖廣司郎中。55歲罷官回鄉,以耕讀傳家,寄情詩酒。卞思敏性格沉穩,不苟言笑。為文奇思逸發,如同天馬行空,不拘泥於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風格。卞思敏生於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卒於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歲。江陰縣衙在城內大街為之建立了傳臚坊,卞氏在三房巷蓋了傳臚廳。

卞文瑜
長洲(今蘇州)人。字潤甫(約1576-1671),號浮白,又號花龕。明代畫家。善畫山水小景。畫史稱他曾從董其昌學畫,其法黃子久、吳鎮,筆墨蒼秀。有些畫風格近似「蘇松派」的趙左。筆致雅秀、逸趣橫生,作樹石枝幹常用中鋒勾剔,顯有古拙凝重之感。傳世作品有《山水圖》冊,藏吉林省博物館;《溪山秋色圖》卷,藏上海博物館;《山樓綉佛圖》軸、《壽煙山水圖》冊,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卞立言
清代棋師,名交恆,江都人。祖孫三代均以奕名。有《奕萃》傳世。

卞玉京
本名卞賽,字雲裝,又稱賽賽,據考可能還有「蕙香」之別號。她原系官宦出身,因父早亡,家道中落,與其妹卞敏一同淪落風塵,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一對出名的姊妹花,而卞賽的名氣略勝,時人因有「酒壚尋卞賽,花底出陳圓」之詠。後來卞賽為女道士,號「玉京道人」,於是有了「卞玉京」這個習稱。(註:「玉京」系道家語,指天界。)

卞祖善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指揮。1936年出生於江蘇鎮江,1956年由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升入本科指揮系,師從楊嘉仁教授。1961年卞祖善持棒於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現任首席指揮。40多年來,他指揮演出了《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祝 福》、《楊貴妃》等中外芭蕾舞劇;先後在我國首演了米雅科夫斯基的《第二十七交響曲》、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 響曲》等。

卞留念
國家一級作曲家兼演奏家,東方歌舞團音樂總監及音樂指揮,中國器樂家協會會員,中國輕音樂學會委員,中國錄音師協會會員,中國MIDI學會會員。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擔任中國東方歌舞團國家一級作曲,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運營中心閉幕式音樂總設計。

卞之琳
(1910.12.8-2000.12.2),生於江蘇海門湯門鎮,祖籍江蘇溧水,曾用筆名季陵,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並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

編輯本段家譜文獻
卞氏族譜,(清)宋文錦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江蘇江陰卞氏宗譜,(民國)卞興才主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江陰市博物館。

江蘇武進卞氏北遷族譜(天津卞氏族譜),(民國)晉昌纂,據第八世卞翊在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始修本和卞寶廉在清宣統初年(公元1909年)二修本增訂,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天津市圖書館、中國歷史博物館。

四川成都勝西卞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民國)卞久等纂修,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字輩排行

江蘇武進卞氏字輩:「仁義之孝泰忠世成載長」。
江蘇興化卞氏字輩:「文章華國詩禮傳家陽有書松毓煦義文昌政道德高尚仁義生輝」。
江蘇大豐卞氏字輩:「陽有書松毓煦義文昌政」。
河南輝縣卞氏字輩:「田雲恆志海鴻冠」。

卞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

勇齊賁育;德並務光: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大夫卞莊子,有勇力,曾刺殺兩只虎。一次,齊國准備攻打魯國,因懼怕卞莊子而取消了計劃。「賁育」,指戰國時勇士孟賁和夏育。下聯典指夏代高士卞隨,相傳商湯曾把天下讓給卞隨和務光,二人不受,投水而死。

英存士氣;德並務光:上聯典指南朝宋國的卞延之。下聯典指夏代高士卞隨。

璞玉三獻;台輔六龍: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荊山得到一塊璞玉,先後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都被認為是欺詐,被砍去雙腳。文王即位後,卞和抱璞而哭泣,文王派人剖璞加工,果然得寶玉,即命名為「和氏璧」。下聯典指晉朝冤句人卞粹,字玄仁,博學而和德行,剛正不阿,歷官尚書郎、右丞相、中書令,封成陽公。他兄弟六人,都官至宰相,世稱「卞氏六龍,玄仁無雙」。

濟陰世澤;六龍家聲:全聯典指晉朝的卞粹,兄弟六人,並登台輔,世稱「卞氏六龍,玄仁無雙」。

五言通用聯
才舉太學士;功封益陽侯:上聯典指宋朝學者卞大亨,由鄉舉入大學,升上舍。精醫卜之書,著《松隱集》等。下聯典指晉朝尚書卞敦,弱冠仕州郡,後從討王敦,拜尚書,以功封益陽侯。謚敬。

三代大棋手;滿門名畫家:上聯典指清朝棋師卞立言,祖孫三代均以奕名。有《奕萃》傳世。下聯典指元朝畫家卞仲子,其子卞珏,頗善畫,綽有父風。

勇猛伏二虎;剛直號六龍:上聯典指春秋魯國卞邑大夫卞莊,有勇力,一次能殺死二虎。齊人慾伐魯,懼莊子不敢逞。下聯典指晉朝中書令卞粹,後拜右丞相,封成陽子。齊王司馬冏輔政,為侍中、中書令,進爵為公。其兄弟六人並登台輔,稱「卞氏六龍」。

鼓琴薰風奏;畫竹璧月清:全聯典出清朝女畫家卞敏,畫家卞賽之妹,善鼓琴,精於蘭竹。

懷中藏玉璞;頭上戴銀簪: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人卞和。下聯典指三國時期魏活的卞後。

七言通用聯
源自殷商流光遠;望出濟陽世澤長:此聯為卞氏宗祠聯。

茶香解睡磨鐺煮;山色牽懷著屐登:此聯為唐朝詩人卞震詩句聯。

十言通用聯
紫閣名公,兄弟流芳奕世;琴堂賢令,父子繼美當時:上聯典指晉朝卞粹。下聯典指南朝宋上虞令卞延之,父子俱為當時名士。

⑷ 孔維益的孔家歷代繼承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英文名字:Confucius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鄒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聖尼父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師尼父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先聖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師
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玄聖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至聖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二年(公元1307年):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至聖先師。
清世祖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第二代,孔鯉,字伯魚。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泗水侯,孔氏後人稱為二世祖。孔鯉經常趨庭接受孔子詩禮的訓導。享年50歲,先孔子而死。
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聖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國述聖公,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並列「十哲」之間,宋慶宗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沂恩公,升列「四配」,元寧宗至順二年(1332年)加贈「述聖」。孔氏後人稱其為三世祖。他受業於孔子學生曾參,頗得孔子思想的真傳,著作《中庸》,以述父師之意。孔伋成為述聖,前繼承孔子,後通過門人傳給孟子。孔伋享年82歲。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子思年62而卒。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書,又善兵法,齊威王召為國相,不就,享年47歲。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歲。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歲。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學、清虛、沉靜,有遁世之志。當時楚、魏、趙三國爭相聘請,孔穿不仕。享年51歲。
第八代,孔謙,字子順。為魏相。享年57歲。
第九代,孔鮒,字子魚,或子甲。博通經史,秦始皇召為魯國文通君。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將其家傳《論語》、《尚書》、《孝經》、《禮》等書藏於孔子故宅牆壁中,得以保留下來。
第九代,孔騰,字子襄。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騰為奉祀君,專管祭祀孔子的事務,此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歲。
第十代,孔忠,字子貞。有高尚之志,被漢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歲。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漢文帝封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覽群書。漢文帝時以治《尚書》出名,征為博士,轉繼太傅,後又任大將軍。享年71歲。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孔延年子。少時治《尚書》,師事太傅夏侯勝。昭帝末年為博士,宣帝時為太中大夫,被選為皇太子師,傳授經書。後升遷詹事,掌管皇後及皇太子家事,後出任高密相。皇太子即位,即漢元帝,孔霸因曾為帝師,被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號褒成君。為什麼要叫「褒成君」呢?如淳解釋說:「為帝師,教令成就,故曰褒成君。」又為給事中,加賜黃金二百斤,宅第一區,徙戶籍於長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賜爵關內侯,食封800戶,號褒成君,並賜黃金200斤,宅一區,此為世襲爵位奉祀之始。詔令以其所食邑祀孔子,並徙其子回曲阜,主祀孔子。昭帝時征為博士。
孔霸為人謙退,不好權勢,常稱「爵位太過,何德以堪之!」漢元帝曾數次想讓他做宰相,均被他謝絕。漢元帝感其誠,甚為敬重,賞賜甚厚。孔霸去世後,漢元帝兩次素服去弔唁,賜贈東園秘器錢帛,以列侯之禮為之治喪。謚號「烈君」。孔霸四子:孔福、孔捷、孔喜、孔光。享年72歲。
第十四代,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為關內侯。享年62歲。
第十五代,孔房。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襲封關內侯,賜932戶。
第十六代,孔均,字長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諱,改名均。好學有才,言辭清辯,奏對成章。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為褒成侯。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為太尉,上書辭謝未就職。享年81歲。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復封為褒成侯,食邑2000戶。
第十八代,孔損,字君益。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襲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闕里祭祀孔子時,孔損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為褒亭侯,食邑1000戶。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漢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為奉聖亭侯,食邑1000戶。
第二十代,孔完。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襲褒亭侯。孔完早逝,無子。由其弟孔瓚之子孔羨襲爵。
第二十一代,孔羨,字子余。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拜為奉議郎,二年(公元221年)封為宗聖侯,賜食邑百戶。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晉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為奉聖亭侯,拜太常卿黃門侍郎,賜食邑200戶。享年75歲。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東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襲封奉聖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撫。歷豫章太守,襲封奉聖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襲奉聖亭侯。享年61歲。
第二十六代,孔鮮,字鮮之。好學,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襲封聖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學多才藝。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公元473年)封為崇聖大夫,食邑500戶,並給10戶以供灑掃。
第二十八代,孔靈珍。任秘書郎,襲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聖侯,賜食邑100戶。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襲崇聖侯。享年58歲。
第三十代,孔渠,襲崇聖侯。
第三十一代,孔長孫。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聖侯,食邑百戶。孔長孫有二子,長子英悊,次子嗣悊。長子早逝,無子。享年64歲。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時應制登科,授涇州司兵參軍,後升遷太子通事。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封為紹聖侯,賜食邑100戶。享年70歲。
第三十三代,孔德倫。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為褒聖侯,賜食邑100戶,朝會時位同三品。武則天時賜予璽、書、衣服等。享年71歲。
(《宋書》卷十七《禮志四》還記載了另一個世系:「明帝太寧三年,詔給事奉聖亭侯孔亭四時祠孔子,祭宜如泰始故事。亭五代孫繼之博塞無度,常以祭直顧進,替慢不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司奏奪爵。至十九年,又授孔隱之。兄子熙先謀逆,又失爵。二十八年,更以孔惠雲為奉聖侯。後有重疾,失爵。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邁為奉聖侯。邁卒,子罶嗣,有罪,失爵。」
孔亭被封為奉聖亭侯事又見於《晉書》卷十九《禮志上》。
按照這一說法,東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年)襲封奉聖亭侯的是孔亭,而非孔嶷。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襲封奉聖亭侯的是孔隱之而非孔鮮之。此後又有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封孔惠雲為奉聖侯。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封孔邁為奉聖侯。期間又有孔亭五代孫孔繼之被奪爵、孔隱之兄子孔熙謀逆失爵、孔邁子孔罶有罪失爵等。不但與孔氏譜牒的記載大相徑庭,而且中間的傳承關系也非常混亂。但更為有意思的是,宋人歐陽修等修《唐書》之《宰相世系表》與孔氏譜牒所記載的竟然完全相同。
孔氏族人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孔繼汾《闕里文獻考》說:「今汾以臆度之,亭與靖之、繼之三人,或系二十二代震之冢裔,至隱之、惠雲、邁、罶等,或以大宗無人,遂取旁支代表,後因鼎祚屢移,子孫不嗣,家乘失傳,殆由於此。至靈珍崛起,北朝大約由於支別,自溯祖父以接大宗。如懿、鮮,未必盡主其所封爵,或系追崇。」
也有人認為孔鮮與孔隱之為一人,隱之為孔鮮之字。還有人認為孔鮮的崇聖侯是後人追封的。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也只能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孔子家族的世系情況是混亂的。)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襲封褒聖侯,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會。享年56歲。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暉。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襲褒聖侯,特授國子四門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襲封文宣公,兼任兗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齊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襲封文宣公,兼兗州司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襲封文宣公,任兗州參軍,奉孔子祀,復50戶以供灑掃。享年65歲。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襲封文宣公,歷國子監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請歲給戶絹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歲。
第四十代,孔振,字國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襲封文宣公。舉進士甲科,官至監察御史,左補闕水部員外郎。享年74歲。
據孔氏家譜,孔振仍襲封文宣公,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舉進士甲科,歷兗州觀察判官,至刑部員外郎。孔振生子孔昭儉,歷兗州司馬、曲阜令。但與家譜不太一致的是,《宋史·孔宜傳》說「自璲之至策,五世並襲封文宣公」,「自策至昭儉,三世歲給封絹,以供享祀。」言外之意是,孔策以後,孔子子孫就失去了爵位。孔振、孔昭儉只是享受皇帝每年給的絹,來供奉孔子祭祀而已。
第四十一代,孔昭儉。襲封文宣公,授廣文博士。享年60歲。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後因時世動亂,失封爵。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廟戶孔末所殺。享年42歲。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溫如。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縣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襲文宣公。後晉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縣令。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廟及墓,召孔仁玉賜五品服。被孔氏後人譽為「中興祖」。享年45歲。
孔光嗣生子孔仁玉。時值五代,軍閥割據,皇帝們自然無暇顧及孔子的子孫了,定居曲阜的孔子子孫不但失去了爵位,而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境,差一點絕種。據說,南朝宋元嘉年間,曾以孔景等五戶為林廟灑掃戶,子孫世襲。孔景等本姓劉,因在孔府當差,仆隨主姓,改姓孔。到灑掃戶孔末時,見孔氏子孫人枝不旺,又多流寓他處,便於後梁乾化三年(913年),設計殺害了孔光嗣,冒充孔子後裔襲封爵位,並兼任曲阜縣令。這就是孔子家族史上著名的「孔末之亂」。據說,事發時,孔仁玉只有九個月大,正被其母抱著在孔林西北張羊村的外祖母家。孔末為斬草除根,率兵包圍了張家,張家為了保全孔仁玉,忍痛將自己的兒子交了出去。此後,孔仁玉便改名換姓,由張家養大。孔氏譜書稱,孔仁玉發奮讀書,九歲時就能「通《春秋》,姿貌雄偉」。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有人將孔末冒充聖裔之事訴諸朝廷,經朝廷核實,孔末被誅,孔仁玉得以主持孔子祀事,兼任曲阜縣主簿,中斷了近二十年的孔氏大宗支始得以復爵。長興三年(932年),孔仁玉兩年考滿,遷龔邱(今山東寧陽)縣令,襲封文宣公。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又改任曲阜令。後周高祖廣順二年(952年)六月,郭威攻克兗州,到曲阜祭祀孔子,同時召見孔仁玉,賞五品官服及銀器、雜彩等一宗,仍以之為曲阜縣令。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縣主簿,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累遷太子右贊善大夫,襲文宣公。享年46歲。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學、善吟詠。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襲封文宣公,兼任曲阜縣令,賜白金束帛及太宗御書印《九經》。享年38歲。
第四十六代,孔聖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襲封文宣公,兼曲阜知縣事。卒年35歲,無子。後孔延世弟孔延澤之子,孔宗願襲封。
孔宗願,字子庄。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襲封文宣公,知曲阜縣事。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孔宗願為世襲衍聖公,此為封衍聖公之始。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襲封衍聖公,兼曲阜縣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將爵號改為「奉聖公」,專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廢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虛襲封奉聖公。孔若虛,字公實。死後,仍由孔若蒙的長子孔端友襲封衍聖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襲封衍聖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隨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稱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廟,金命權襲衍聖公,稱為北宗。
南宗孔端友無子,其弟孔端操幼子孔玠襲爵,孔玠子孔搢,孔搢子孔文遠,孔文遠子孔萬春,孔萬春子孔洙俱襲南宗衍聖公。至五十三代,孔洙讓爵於北宗,出現了南宗、北宗合一局面。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會十二年(公元1133年)襲封衍聖公,主管祀事,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丟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備授孔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爵位,未來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歲。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濟,金熙宗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時年26歲,無子。其弟孔摠襲封。
孔摠,字元會。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贈光祿大夫。孔摠在宋金對峙混戰中,依靠孔氏族人力量,修建林廟,贏得族人敬畏。享年53歲。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夢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後兼曲阜縣令,授中議大夫,金宣宗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歲。
第五十二代,孔湞,字昭度。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襲封衍聖公。孔湞後被人告稱乃驅口賤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奪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為衍聖公。孔治是孔宗願第三個兒子孔若愚的六世孫。他們中間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後裔的襲爵,由孔湞被剝奪衍聖公爵號後,中斷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襲封衍聖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誠,於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襲封衍聖公,因支庶襲封,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後代孔思晦襲封。
孔思晦,字明道。資質端重,勤學博識,而且以孝聞名。在修建林廟、重刻族譜等方面使之日益完備。享年67歲。
第五十五代,孔克堅,字璟夫,元順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襲封衍聖公,階嘉議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禮部尚書、國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詔見時,假託有病未去,後朱元璋親筆諭孔克堅,接詔後兼程進見。洪武元年十二月,欽頒聖旨,孔氏子孫皆免差役,同年賜給孔府兩千大頃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學,字士行。好讀書,善寫隸書,文詞爾雅,談笑揮灑,燦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襲封衍聖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聖公班列文臣之首。從洪武初年開始,衍聖公不兼地方官,專主孔子祀事。享年47歲。
第五十七代,孔訥,字言伯。詩書都有較高造詣,為人寬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襲封衍聖公。享年43歲。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釒右監),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襲封衍聖公。享年23歲。
第五十九代,孔彥縉,字朝紳。明成祖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襲封衍聖公。享年55歲。
第六十代,孔承慶,字永祚。未能襲爵即逝,後追封衍聖公。享年31歲。生有二子,孔宏緒、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緒,字以敬,號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襲封衍聖公。後因宮室逾制,削奪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襲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復孔宏緒衍聖公冠服家居。享年57歲。
孔宏泰,字以和。明憲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襲封衍聖公。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六月,孔廟遭火災。孔宏泰正在朝中,孔宏緒率弟子奔救,火後孔宏緒素服哭廟,蔬食百日。孔宏泰回來後亦哭如居喪。享年54歲。卒後,其爵位仍由孔宏緒之子孔聞韶襲封。
第六十二代,孔聞韶,字知德,號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襲封衍聖公。次年新廟建,規制依舊。享年65歲。
第六十三代,孔貞干,字用濟,號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襲封衍聖公。享年38歲。
第六十四代,孔尚賢,字象之,號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襲封衍聖公,贈太子太保。孔尚賢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無子嗣,乃以孔尚賢從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襲爵,後來為避清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諱,改「胤」字為「衍」字。孔尚賢享年79歲。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對寰,號懋甲。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襲封衍聖公,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晉太子太傅。清朝對歷史上所沿襲下來的對孔家種種優待「俱應相沿」並「期於優渥」。孔胤植凡進京朝見,皇帝都遣迎勞,入朝,班列大學士之上。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僕寺街賜第一座,計門、廳、樓、房一百多間。這就是北京的衍聖公府。享年56歲。
第六十六代,孔興燮,字起呂,號輔垣。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襲封衍聖公,七年晉太子太保。享年32歲。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鍾在,號蘭堂。為人質朴愛好詩文,工於書法,擅於寫擘窠大字,善畫墨蘭。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襲封衍聖公,九年授光祿大夫,十五年晉階太子少師。清聖祖玄燁來曲阜廟謁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禮,並叫族人為皇帝講經、引駕,還請求擴展孔林、減輕租賦設置百官,玄燁均予以答應。享年67歲。
第六十八代,孔傳鐸,字振路,號牗民。好讀書,學識廣博,通禮樂,工詩詞。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襲封衍聖公。康熙年間賜孔傳鐸二品冠服,襲爵一年以後,世宗幸學,召孔傳鐸陪祀,六月孔廟遭火災,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並傳旨慰問,撥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廟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復開館輯《闕里盛典》。享年63歲。
第六十九代,孔繼棨,字體和,號純齋。未襲爵即病故,後被追封為衍聖公。享年23歲。
第七十代,孔廣棨,字京立,號石門。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襲封衍聖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見,並給賞賜。能詩文,著有多集詩卷。享年31歲。
第七十一代,孔昭煥,字顯文,號堯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襲封衍聖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歷巡幸闕里,祭祀孔子,孔昭煥命其族人、舉人孔繼汾等在詩禮堂給皇帝講經,是日弘歷謁孔林,賜孔昭煥宴、書籍、文綺、貂幣,升孔繼汾中書,族人有官者,皆進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煥上疏,弘歷大為不滿,下吏建議奪其爵,弘歷念其年少未奪。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歷到曲阜祀孔子,還京師後,將內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賜給孔府,以便在國祭時陳設。享年40歲。
第七十二代,孔憲培,字養元,號篤齋。博學多才,工書畫,善畫蘭,得先祖孔毓圻遺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襲封衍聖公。孔憲培原名孔憲允,乾隆皇帝親自為其改名,並將女兒嫁給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僅在孔憲培生時,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並每年得到貂皮、錦緞、筆、硯、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詩、御論、御制墨刻等多種賞賜。享年38歲。
第七十三代,孔慶鎔,字陶甫,號冶山。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襲封衍聖公。孔慶鎔博學多才,擅長寫詩作文、繪畫和書法,是歷代衍聖公中最有才學的著名人物。自幼善辭令,且順從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見並十幾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額、詩、圖、貂皮、朝冠、衣物等賞賜。享年55歲。
第七十四代,孔繁灝,字文淵,號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襲封衍聖公,晉太子太保。享年57歲。
第七十五代,孔祥珂,號觀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襲封衍聖公。享年29歲。
第七十六代,孔令貽,字燕庭。清光緒二年(公元1877年)襲封衍聖公。1915年袁世凱仍封孔令貽衍聖公,稱帝後,曾加郡王銜。曾受光緒帝召見,並在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奉母挈妻進京賀壽。慈禧太後特賞他及其母、妻御筆大「壽」字各一張,孔令貽又蒙雙眼花翎之賜。享年48歲。
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達生。1920年襲封衍聖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灣,於2008年逝世。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高宗趙構因受金兵進犯所迫,舉朝南遷。此時在山東已被御封「衍聖公」的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孫孔端友及其部分孔氏族人,也一起攜帶了那對「孔家傳世珍寶」———孔子夫婦楷木像及畫像,隨後南渡至浙江衢州落腳。次年,高宗又御准孔端友等在衢州興建孔府孔廟,在此生息。而未隨駕南遷的,則仍留在山東曲阜。至此孔氏後裔,便形成了南北二宗。
元朝建立後,至孔氏五十三代孫時,元世祖欲統一孔氏二宗,讓南宗仍回歸山東。而南宗五十三代孫卻申奏朝廷,意謂已有五代祖先在衢,舍之不忍,並願將世襲之「衍聖公」封號讓於北宗孔氏族弟承襲。元世祖聞之贊曰:「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之後也」,遂准其奏。自此,南宗失其爵位,社會地位日衰,後曾一度淪為平民。直至五十九代孫時,才又被朝廷冊封為「五經博士」爵號,子孫世襲。然而因其衰落了幾個朝代,加之衢州地處浙南,乃歷代兵家爭奪要地,南宗孔廟屢遭浩劫,遠不如北宗山東曲阜孔府孔廟保存完好。故人們至今只以北宗曲阜的孔氏家族為正宗。
1935年,國民黨政府明令廢除一切封建爵位,將南、北兩宗孔氏家廟的主持人,分別改授為「大成至聖先師北宗(南宗)奉祀官」,看護孔子夫婦楷木像和孔府建築。如今,孔子後裔約有100萬人,遍及全球,分布海內外各地。末代「南宗奉祀官」——孔子第七十五代孫孔祥楷曾殷切地說:「我熱切希望北宗、南宗、海內、海外的孔子後裔都常來常往,互相走親串家,為光大中華民族精神遺產的精華,為實現創辦中國孔子大學的心願,獻出自己一份得天獨厚的力量!」)
第七十八代,孔維益,孔德成的長子、孔子第七十八代嫡孫孔維益於一九八九年因心臟病去世,生前在台灣藝專教語文。
第七十九代,孔垂長,孔維益遺有一子一女,第七十九代嫡孫為孔垂長,目前從商,與吳碩茵結婚。
第八十代,孔佑仁,於2006年元旦出生。

⑸ 中國有沒有存在上千年的大家族

曲阜孔家第二代,孔鯉,字伯魚。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泗水侯,孔氏後人稱為二世祖。孔鯉經常趨庭接受孔子詩禮的訓導。享年50歲,先孔子而死。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聖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國述聖公,孔氏後人稱其為三世祖。他受業於孔子學生曾參,頗得孔子思想的真傳,著作《中庸》,以述父師之意。孔伋成為述聖,前繼承孔子,後通過門人傳給孟子。孔伋享年82歲。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書,又善兵法,齊威王召為國相,不就,享年47歲。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歲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歲。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學、清虛、沉靜,有遁世之志。當時楚、魏、趙三國爭相聘請,孔穿不仕。享年51歲。
第八代,孔謙,字子順。為魏相。享年57歲。
第九代,孔騰,字子襄。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騰為奉祀君,專管祭祀孔子的事務,此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歲。
第十代,孔忠,字子貞。有高尚之志,被漢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歲。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漢文帝封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覽群書。漢文帝時以治《尚書》出名,征為博士,轉繼太傅,後又任大將軍。享年71歲。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時就顯示出非凡才華。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賜爵關內侯,食封800戶,號褒成君,並賜黃金200斤,宅一區,昭帝時征為博士。此為世襲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歲。
第十四代,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為關內侯。享年62歲。
第十五代,孔房。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襲封關內侯,賜932戶。 第十六代,孔均,字長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諱,改名均。好學有才,言辭清辯,奏對成章。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為褒成侯。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為太尉,上書辭謝未就職。享年81歲。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復封為褒成侯,食邑2000戶。
第十八代,孔損,字君益。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襲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闕里祭祀孔子時,孔損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為褒亭侯,食邑1000戶。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漢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為奉聖亭侯,食邑1000戶。
第二十代,孔完。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襲褒亭侯。孔完早逝,無子。由其弟孔瓚之子孔羨襲爵。 第二十一代,孔羨,字子余。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拜為奉議郎,二年(公元221年)封為宗聖侯,賜食邑百戶。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晉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為奉聖亭侯,拜太常卿黃門侍郎,賜食邑200戶。享年75歲。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東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襲封奉聖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撫。歷豫章太守,襲封奉聖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襲奉聖亭侯。享年61歲。
第二十六代,孔鮮,字鮮之。好學,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襲封聖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學多才藝。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公元473年)封為崇聖大夫,食邑500戶,並給10戶以供灑掃。
第二十八代,孔靈珍。任秘書郎,襲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聖侯,賜食邑100戶。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襲崇聖侯。享年58歲。
第三十代,孔渠,襲崇聖侯。
第三十一代,孔長孫。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聖侯,食邑百戶。孔長孫有二子,長子英悊,次子嗣悊。長子早逝,無子。享年64歲。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時應制登科,授涇州司兵參軍,後升遷太子通事。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封為紹聖侯,賜食邑100戶。享年70歲。
第三十三代,孔德倫。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為褒聖侯,賜食邑100戶,朝會時位同三品。武則天時賜予璽、書、衣服等。享年71歲。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襲封褒聖侯,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會。享年56歲。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暉。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襲褒聖侯,特授國子四門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襲封文宣公,兼任兗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齊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襲封文宣公,兼兗州司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襲封文宣公,任兗州參軍,奉孔子祀,復50戶以供灑掃。享年65歲。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襲封文宣公,歷國子監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請歲給戶絹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歲。
第四十代,孔振,字國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襲封文宣公。舉進士甲科,官至監察御史,左補闕水部員外郎。享年74歲。
第四十一代,孔昭儉。襲封文宣公,授廣文博士。享年60歲。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後因時世動亂,失封爵。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廟戶孔末所殺。享年42歲。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溫如。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縣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襲文宣公。後晉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縣令。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廟及墓,召孔仁玉賜五品服。被孔氏後人譽為「中興祖」。享年45歲。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縣主簿,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累遷太子右贊善大夫,襲文宣公。享年46歲。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學、善吟詠。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襲封文宣公,兼任曲阜縣令,賜白金束帛及太宗御書印《九經》。享年38歲。
第四十六代,孔聖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襲封文宣公,兼曲阜知縣事。卒年35歲,無子。後孔延世弟孔延澤之子,孔宗願襲封。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襲封衍聖公,兼曲阜縣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將爵號改為「奉聖公」,專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廢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虛襲封奉聖公。孔若虛,字公實。死後,仍由孔若蒙的長子孔端友襲封衍聖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襲封衍聖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隨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稱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廟,金命權襲衍聖公,稱為北宗。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會十二年(公元1133年)襲封衍聖公,主管祀事,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丟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備授孔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爵位,未來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歲。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濟,金熙宗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時年26歲,無子。其弟孔摠襲封。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夢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後兼曲阜縣令,授中議大夫,金宣宗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歲。
第五十二代,孔湞,字昭度。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襲封衍聖公。孔湞後被人告稱乃驅口賤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奪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為衍聖公。孔治是孔宗願第三個兒子孔若愚的六世孫。他們中間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後裔的襲爵,由孔湞被剝奪衍聖公爵號後,中斷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襲封衍聖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誠於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襲封衍聖公,因支庶襲封,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後代孔思晦襲封。
第五十五代,孔克堅,字璟夫,元順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襲封衍聖公,階嘉議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禮部尚書、國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詔見時,假託有病未去,後朱元璋親筆諭孔克堅,接詔後兼程進見。洪武元年十二月,欽頒聖旨,孔氏子孫皆免差役,同年賜給孔府兩千大頃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學,字士行。好讀書,善寫隸書,文詞爾雅,談笑揮灑,燦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襲封衍聖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聖公班列文臣之首。從洪武初年開始,衍聖公不兼地方官,專主孔子祀事。享年47歲。
第五十七代,孔訥,字言伯。詩書都有較高造詣,為人寬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襲封衍聖公。享年43歲。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釒右監),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襲封衍聖公。享年23歲。
第五十九代,孔彥縉,字朝紳。明成祖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襲封衍聖公。享年55歲。
第六十代,孔承慶,字永祚。未能襲爵即逝,後追封衍聖公。享年31歲。生有二子,孔宏緒、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緒,字以敬,號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襲封衍聖公。後因宮室逾制,削奪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襲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復孔宏緒衍聖公冠服家居。享年57歲。
第六十二代,孔聞韶,字知德,號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襲封衍聖公。次年新廟建,規制依舊。享年65歲。
第六十三代,孔貞干,字用濟,號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襲封衍聖公。享年38歲。
第六十四代,孔尚賢,字象之,號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襲封衍聖公,贈太子太保。孔尚賢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無子嗣,乃以孔尚賢從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襲爵,後來為避清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諱,改「胤」字為「衍」字。孔尚賢享年79歲。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對寰,號懋甲。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襲封衍聖公,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晉太子太傅。清朝對歷史上所沿襲下來的對孔家種種優待「俱應相沿」並「期於優渥」。孔胤植凡進京朝見,皇帝都遣迎勞,入朝,班列大學士之上。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僕寺街賜第一座,計門、廳、樓、房一百多間。這就是北京的衍聖公府。享年56歲。
第六十六代,孔興燮,字起呂,號輔垣。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襲封衍聖公,七年晉太子太保。享年32歲。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鍾在,號蘭堂。為人質朴愛好詩文,工於書法,擅於寫擘窠大字,善畫墨蘭。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襲封衍聖公,九年授光祿大夫,十五年晉階太子少師。清聖祖玄燁來曲阜廟謁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禮,並叫族人為皇帝講經、引駕,還請求擴展孔林、減輕租賦設置百官,玄燁均予以答應。享年67歲。
第六十八代,孔傳鐸,字振路,號牗民。好讀書,學識廣博,通禮樂,工詩詞。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襲封衍聖公。康熙年間賜孔傳鐸二品冠服,襲爵一年以後,世宗幸學,召孔傳鐸陪祀,六月孔廟遭火災,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並傳旨慰問,撥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廟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復開館輯《闕里盛典》。享年63歲。 第六十九代,孔繼棨,字體和,號純齋。未襲爵即病故,後被追封為衍聖公。享年23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代,孔廣棨,字京立,號石門。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襲封衍聖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見,並給賞賜。能詩文,著有多集詩卷。享年31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一代,孔昭煥,字顯文,號堯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襲封衍聖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歷巡幸闕里,祭祀孔子,孔昭煥命其族人、舉人孔繼汾等在詩禮堂給皇帝講經,是日弘歷謁孔林,賜孔昭煥宴、書籍、文綺、貂幣,升孔繼汾中書,族人有官者,皆進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煥上疏,弘歷大為不滿,下吏建議奪其爵,弘歷念其年少未奪。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歷到曲阜祀孔子,還京師後,將內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賜給孔府,以便在國祭時陳設。享年40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二代,孔憲培,字養元,號篤齋。博學多才,工書畫,善畫蘭,得先祖孔毓圻遺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襲封衍聖公。孔憲培原名孔憲允,乾隆皇帝親自為其改名,並將女兒嫁給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僅在孔憲培生時,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並每年得到貂皮、錦緞、筆、硯、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詩、御論、御制墨刻等多種賞賜。享年38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三代,孔慶鎔,字陶甫,號冶山。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襲封衍聖公。孔慶鎔博學多才,擅長寫詩作文、繪畫和書法,是歷代衍聖公中最有才學的著名人物。自幼善辭令,且順從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見並十幾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額、詩、圖、貂皮、朝冠、衣物等賞賜。享年55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四代,孔繁灝,字文淵,號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襲封衍聖公,晉太子太保。享年57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五代,孔祥珂,號觀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襲封衍聖公。享年29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六代,孔令貽,字燕庭。清光緒二年(公元1877年)襲封衍聖公。1915年袁世凱仍封孔令貽衍聖公,稱帝後,曾加郡王銜。曾受光緒帝召見,並在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奉母挈妻進京賀壽。慈禧太後特賞他及其母、妻御筆大「壽」字各一張,孔令貽又蒙雙眼花翎之賜。享年48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達生。1920年襲封衍聖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灣,2008年10月歿於台北,享年八十九歲,次子孔維寧繼承奉祀官。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⑹ 卞氏的起源 古今卞氏人物

一、來源有二
1、相傳黃帝有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被封在卞 國(在今山東泗水縣東的卞橋鎮),史稱卞明。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遂成卞氏。按《呂氏春秋》載,在商朝之際,湯與伊尹計謀功伐 夏桀時,有個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湯王之計而投水自盡。可見卞氏 起源很早。
2、西周時,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於曹(今山東省曹 縣),世稱曹叔振鐸,其後以曹為氏,遂成曹姓。後來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有個勇士名庄,在魯國做官,又被封於卞邑(在今山東省袞州 ,泗水一帶)。爵位為子,故時稱卞莊子,其後人遂以卞為姓。形成 了卞姓的一支。
二、郡望堂號
郡望:
1、濟陰: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 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為濟陰郡。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2、濟陽:晉惠帝(公元290棗306年在位)時,將陳留郡 之一部分設置濟陽郡,南渡後廢。故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1.陶城卞氏是江陰著名氏族之一,繆荃孫等編纂的《民國江陰縣續志》在卷十《氏族》中有如下表述:「卞氏由常州遷江陰陶城,遂定居焉。卞榮,明正統乙丑進士,有《蘭堂集》。卞思敏,弘治壬戌傳臚,官戶部郎中。」
周庄鎮卞姓人口眾多,可稱大姓。追溯卞氏起源,歷史悠久。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明被封在卞國 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東的卞橋鎮 ,史稱卞明。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遂稱卞氏。西周時,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封地在曹國 今山東省曹縣 ,世稱曹叔振鐸,其後以曹為氏,遂成曹姓。後來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有個勇士名庄,在魯國做官,又被分封於卞邑 今山東省兗州、泗水一帶 。爵位為子,故時稱卞莊子,其後人便以卞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卞姓望族居濟陽 今山東定陶縣西北 。有一副詠卞氏的楹聯:「源自殷商流光遠;望出濟陽世澤長」。
江陰周庄卞氏的先祖就在山東,2004年出版的《江陰卞氏宗譜》卷二十六《傳略》中,收入了卞氏祖先卞壼、卞彬等人的小傳。
卞壼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晉代濟陰冤句 今山東曹縣西北 人。卞壼兄弟六人並登宰府,世稱「卞氏六龍」。卞壼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習兵書,知古兵法,從小為鄉人所重。晉元康年間,卞壼任江陵法曹,當時有人作亂,殺死江洲判官,卞壼率人生擒賊首,餘眾皆降。永嘉中,卞壼任著作郎。晉元帝鎮建鄴,召卞壼為從事中郎,掌選官之職。晉明帝時領尚書令,與王導等俱受遺詔輔政。卞壼樸素廉潔,勤於吏事,官拜先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他力勸瘐亮勿征蘇峻入朝。後蘇峻攻打建康,他率六軍拒擊,苦戰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隨作戰,同時遇害。
卞彬(公元?-約500年),字士蔚,南朝齊濟陰冤句 今山東菏澤西南 人。仕宋,官奉朝請、員外郎。入齊,累遷至平越長史、綏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飲酒,以蚤、蝸、蝦蟆等為題作賦,又作《禽獸決錄》,指刺權貴。文章不脛而走,流傳閭巷。
卞氏原居山東,東晉初遷到南京。南宋初卞長卿奉高宗趙構之命,從開封來到鎮江,與金兵作戰,由於傷病復發而死,被賜葬於毗陵 常州 永勝鄉。於是,子孫們便定居在這里。
元末明初,世居毗陵勝西的卞氏有一支來到江陰陶城。卞氏江陰始祖名卞王與,譜稱嘉玉公,因當時所居常州一帶戰事頻繁,避亂來到陶城卜居,勤業修行。《江蘇江陰卞氏宗譜.嘉玉公傳》:卞王與「念祖父身登仕籍,名顯一時,每自奮勵,懷仁愷以濟人,嚴義方以教子,三世而繁,五世而顯,遂為陶城北分之祖。」
與卞王與同時從常州遷來江陰陶城的,還有他的堂弟卞琳。卞王與的子孫定居在陶城四周,並向南沙、後塍 今屬張家港市 一帶移居,稱為北支。卞琳的後代向南發展,在居忠巷、三房巷、老住基等地並向江陰西郊移居,稱為南支。卞氏的後裔散布在蘇南、浙北以及其他省市。
卞榮 公元1418-1487年),字華伯,明代文學家。正統十年 公元1445年)卞榮以明經中進士,試政大司馬,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中,能詩善書,文思敏捷,濡墨揮筆,頃刻就數十篇。卞榮曾奉命檢校戎馬南畿,監稅河西務,干辦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後來,卞榮回到江陰陶城老家,博覽群書,致力於寫詩,文名譽稱吳越。卞榮當時還是一個很有名的畫家,世稱為「卞郎中畫」。好事者常常登門求索,川流不息,卞榮口占手書,盡力為之。上至達官縉紳,下至馬醫走卒。都以得到卞榮書畫作品為榮。《江陰卞氏宗譜.蘭堂公傳》雲:「蓋自大江以南,無一人不知公名,無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贗為公作,持售輒得錢。縉紳之往來是邦者,無晝夜叩門請,而富人大賈至捐重貨購之,所得遂不貲。而性儉嗇,每有所投遺,往往從人素紙筆,不妄使一錢,人或傳以為笑,然視他貴人之武斷豪奪,則吐舌縮首,不欲為也。」由此可見,卞榮的詩書畫俱佳,大有「洛陽紙貴」的勢頭。
卞榮的詩作頗多,由其門生錫山吳糹廷花三年時間,編成《卞郎中詩集》7卷,於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後被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此外,卞榮還有《蘭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輯,乾隆庚辰(公元1760年》鐫版。清顧季慈編輯江陰詩歌總集《江上詩鈔》,卷十收入卞榮詩作100多首。卞榮逝世於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歲。
繼卞榮之後,卞氏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三房巷人卞思敏,字行甫,初號東崖,更號練江。他從小聰明過人,孩提時就能寫詩。他勤奮苦讀,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這一年,江陰有15人同時中舉,轟動一時,名聲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會試中式,殿試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僅次於狀元、榜眼、探花,稱為傳臚,被授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後,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員外郎、南京戶部湖廣司郎中。55歲罷官回鄉,以耕讀傳家,寄情詩酒。卞思敏性格沉穩,不苟言笑。為文奇思逸發,如同天馬行空,不拘泥於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風格。卞思敏生於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卒於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歲。江陰縣衙在城內大街為之建立了傳臚坊,卞氏在三房巷蓋了傳臚廳。
陶城卞氏,繁衍生息,人才輩出。有清一代,卞氏就涌現貢、廩、附生16人。
另曹操之妻卞氏,請參見詞條"武宣卞皇後"。

⑺ 問一個字

卞biàn

①急躁:卞急。
②姓。參「卞姓」條。

更多信息——文言文翻譯中

▲卞 <名>
1.法,法度 法;法規:
率循大卞。——《尚書•顧命》
卞,法也。――《玉篇》
率循大卞。――《書•顧命》

2.古地名

3.姓:
卞莊子。——《卞莊子刺虎》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傳說他覓得玉璞,兩次獻給楚王,均被認為是假,先後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在荊山下大哭,文王派匠人周目琢其璞,果然是寶玉,稱為「和氏之璧」。
卞大亨: 宋代人,兼通醫學。字嘉甫,號松隱居士。曾受薦於朝,因無心為官而辭別,隱居象山以自怡,暇時研習養生導引之術,並親手調制葯物濟人,活人甚多。著有《傳信方》一百卷,未見傳世。

▲卞 <形>
(性情)急躁
庄公卞急而好潔。――《左傳•定公三年》

一、來源有二
1、相傳黃帝有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被封在卞 國(在今山東泗水縣東的卞橋鎮),史稱卞明。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遂成卞氏。按《呂氏春秋》載,在商朝之際,湯與伊尹計謀功伐 夏桀時,有個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湯王之計而投水自盡。可見卞氏 起源很早。
2、西周時,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於曹(今山東省曹 縣),世稱曹叔振鐸,其後以曹為氏,遂成曹姓。後來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有個勇士名庄,在魯國做官,又被封於卞邑(在今山東省袞州 ,泗水一帶)。爵位為子,故時稱卞莊子,其後人遂以卞為姓。形成 了卞姓的一支。

二、郡望堂號
郡望:
1、濟陰: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 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為濟陰郡。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2、濟陽:晉惠帝(公元290棗306年在位)時,將陳留郡 之一部分設置濟陽郡,南渡後廢。故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1.陶城卞氏是江陰著名氏族之一,繆荃孫等編纂的《民國江陰縣續志》在卷十《氏族》中有如下表述:「卞氏由常州遷江陰陶城,遂定居焉。卞榮,明正統乙丑進士,有《蘭堂集》。卞思敏,弘治壬戌傳臚,官戶部郎中。」
周庄鎮卞姓人口眾多,可稱大姓。追溯卞氏起源,歷史悠久。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明被封在卞國 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東的卞橋鎮 ,史稱卞明。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遂稱卞氏。西周時,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封地在曹國 今山東省曹縣 ,世稱曹叔振鐸,其後以曹為氏,遂成曹姓。後來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有個勇士名庄,在魯國做官,又被分封於卞邑 今山東省兗州、泗水一帶 。爵位為子,故時稱卞莊子,其後人便以卞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卞姓望族居濟陽 今山東定陶縣西北 。有一副詠卞氏的楹聯:「源自殷商流光遠;望出濟陽世澤長」。
江陰周庄卞氏的先祖就在山東,2004年出版的《江陰卞氏宗譜》卷二十六《傳略》中,收入了卞氏祖先卞壼、卞彬等人的小傳。
卞壼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晉代濟陰冤句 今山東曹縣西北 人。卞壼兄弟六人並登宰府,世稱「卞氏六龍」。卞壼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習兵書,知古兵法,從小為鄉人所重。晉元康年間,卞壼任江陵法曹,當時有人作亂,殺死江洲判官,卞壼率人生擒賊首,餘眾皆降。永嘉中,卞壼任著作郎。晉元帝鎮建鄴,召卞壼為從事中郎,掌選官之職。晉明帝時領尚書令,與王導等俱受遺詔輔政。卞壼樸素廉潔,勤於吏事,官拜先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他力勸瘐亮勿征蘇峻入朝。後蘇峻攻打建康,他率六軍拒擊,苦戰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隨作戰,同時遇害。
卞彬(公元?-約500年),字士蔚,南朝齊濟陰冤句 今山東菏澤西南 人。仕宋,官奉朝請、員外郎。入齊,累遷至平越長史、綏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飲酒,以蚤、蝸、蝦蟆等為題作賦,又作《禽獸決錄》,指刺權貴。文章不脛而走,流傳閭巷。
卞氏原居山東,東晉初遷到南京。南宋初卞長卿奉高宗趙構之命,從開封來到鎮江,與金兵作戰,由於傷病復發而死,被賜葬於毗陵 常州 永勝鄉。於是,子孫們便定居在這里。
元末明初,世居毗陵勝西的卞氏有一支來到江陰陶城。卞氏江陰始祖名卞王與,譜稱嘉玉公,因當時所居常州一帶戰事頻繁,避亂來到陶城卜居,勤業修行。《江蘇江陰卞氏宗譜.嘉玉公傳》:卞王與「念祖父身登仕籍,名顯一時,每自奮勵,懷仁愷以濟人,嚴義方以教子,三世而繁,五世而顯,遂為陶城北分之祖。」
與卞王與同時從常州遷來江陰陶城的,還有他的堂弟卞琳。卞王與的子孫定居在陶城四周,並向南沙、後塍 今屬張家港市 一帶移居,稱為北支。卞琳的後代向南發展,在居忠巷、三房巷、老住基等地並向江陰西郊移居,稱為南支。卞氏的後裔散布在蘇南、浙北以及其他省市。
卞榮 公元1418-1487年),字華伯,明代文學家。正統十年 公元1445年)卞榮以明經中進士,試政大司馬,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中,能詩善書,文思敏捷,濡墨揮筆,頃刻就數十篇。卞榮曾奉命檢校戎馬南畿,監稅河西務,干辦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後來,卞榮回到江陰陶城老家,博覽群書,致力於寫詩,文名譽稱吳越。卞榮當時還是一個很有名的畫家,世稱為「卞郎中畫」。好事者常常登門求索,川流不息,卞榮口占手書,盡力為之。上至達官縉紳,下至馬醫走卒。都以得到卞榮書畫作品為榮。《江陰卞氏宗譜.蘭堂公傳》雲:「蓋自大江以南,無一人不知公名,無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贗為公作,持售輒得錢。縉紳之往來是邦者,無晝夜叩門請,而富人大賈至捐重貨購之,所得遂不貲。而性儉嗇,每有所投遺,往往從人素紙筆,不妄使一錢,人或傳以為笑,然視他貴人之武斷豪奪,則吐舌縮首,不欲為也。」由此可見,卞榮的詩書畫俱佳,大有「洛陽紙貴」的勢頭。
卞榮的詩作頗多,由其門生錫山吳糹廷花三年時間,編成《卞郎中詩集》7卷,於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後被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此外,卞榮還有《蘭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輯,乾隆庚辰(公元1760年》鐫版。清顧季慈編輯江陰詩歌總集《江上詩鈔》,卷十收入卞榮詩作100多首。卞榮逝世於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歲。
繼卞榮之後,卞氏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三房巷人卞思敏,字行甫,初號東崖,更號練江。他從小聰明過人,孩提時就能寫詩。他勤奮苦讀,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這一年,江陰有15人同時中舉,轟動一時,名聲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會試中式,殿試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僅次於狀元、榜眼、探花,稱為傳臚,被授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後,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員外郎、南京戶部湖廣司郎中。55歲罷官回鄉,以耕讀傳家,寄情詩酒。卞思敏性格沉穩,不苟言笑。為文奇思逸發,如同天馬行空,不拘泥於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風格。卞思敏生於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卒於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歲。江陰縣衙在城內大街為之建立了傳臚坊,卞氏在三房巷蓋了傳臚廳。
陶城卞氏,繁衍生息,人才輩出。有清一代,卞氏就涌現貢、廩、附生16人。
另曹操之妻卞氏,請參見詞條"武宣卞皇後"。

⑻ 1982年屬狗姓卞祖先是誰

卞姓源流 郡望堂號 一、來源有二 1、相傳黃帝有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被封在卞 國(在今山東泗水縣東的卞橋鎮),史稱卞明。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遂成卞氏。按《呂氏春秋》載,在商朝之際,湯與伊尹計謀功伐 夏桀時,有個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湯王之計而投水自盡。可見卞氏 起源很早。 2、西周時,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於曹(今山東省曹 縣),世稱曹叔振鐸,其後以曹為氏,遂成曹姓。後來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有個勇士名庄,在魯國做官,又被封於卞邑(在今山東省袞州 ,泗水一帶)。爵位為子,故時稱卞莊子,其後人遂以卞為姓。形成 了卞姓的一支。 二、郡望堂號 郡望: 1、濟陰: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 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為濟陰郡。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2、濟陽:晉惠帝(公元290棗306年在位)時,將陳留郡 之一部分設置濟陽郡,南渡後廢。故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1.陶城卞氏是江陰著名氏族之一,繆荃孫等編纂的《民國江陰縣續志》在卷十《氏族》中有如下表述:「卞氏由常州遷江陰陶城,遂定居焉。卞榮,明正統乙丑進士,有《蘭堂集》。卞思敏,弘治壬戌傳臚,官戶部郎中。」 周庄鎮卞姓人口眾多,可稱大姓。追溯卞氏起源,歷史悠久。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明被封在卞國 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東的卞橋鎮 ,史稱卞明。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遂稱卞氏。西周時,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封地在曹國 今山東省曹縣 ,世稱曹叔振鐸,其後以曹為氏,遂成曹姓。後來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有個勇士名庄,在魯國做官,又被分封於卞邑 今山東省兗州、泗水一帶 。爵位為子,故時稱卞莊子,其後人便以卞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卞姓望族居濟陽 今山東定陶縣西北 。有一副詠卞氏的楹聯:「源自殷商流光遠;望出濟陽世澤長」。 江陰周庄卞氏的先祖就在山東,2004年出版的《江陰卞氏宗譜》卷二十六《傳略》中,收入了卞氏祖先卞壼、卞彬等人的小傳。

⑼ 極上生徒會的登場人物

蘭堂梨乃(らんどう りの)
配音:(日)田村由香里;(台)林美秀;(港)鄧潔麗
生日:5月4日。血型:B。
本作的主角,登場時14歲,宮神學園第5期,中二生。「自從母親在一年前去世後,」舉目無親的她因為積蓄耗盡,逼於無奈接受神秘筆友「波比特」的幫助,轉到宮神學園讀書。她在轉校首天就離奇地被選為班長,並且成為學生會的書記。
梨乃有一個叫小噗的腹語布偶,是母親留下的遺物。她有神宮司的特殊能力,在故事末段顯露出來。 神宮司奏(じんぐうじ かなで) 配音:(日)生天目仁美;(台)詹雅菁;(港)龍德瓊生日:7月8日。血型:AB。
學生會會長,登場時18歲,宮神學園第1期,高三生。她是神宮司財團的未來繼承人,擁有宮神半島土地,也是宮神學園的理事長。她小時候沒有上學校,有個願望是上學校讀書,後來創辦了宮神學園,銳意把它建成理想中的樂園,主張學校應盡可能地讓學生自由行事。故事末段奏在聖奈的幫助下得到自由,畢業後仍然擔任學園的理事長。
在學生會中,奏的意見通常是最終決定。奏以筆友「波比特」的身分讓梨乃來到宮神學園,她特別關心梨乃,因為梨乃和自己有相同的宿命。她授意學生會起用梨乃為書記,後來更住進梨乃的房間。
神宮司家在日本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單是因為他們財雄勢大,也是因為這個家族有些人擁有不為人知的神秘能力,奏就是其中一個。 金城奈奈穗(きんじょう ななほ) 配音:(日)野田順子;(港)譚淑英生日:3月18日。血型:O。
學生會副會長,登場時17歲,宮神學園第2期,高二生。負責統籌游擊部事務,以搖搖作武器。
金城家世代肩負了護衛神宮司家的使命,奈奈穗的六位兄長也是神宮司家的護衛,不過奏解除了奈奈穗這個責任,讓她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然而奈奈穗知道奏在神宮司家也是身不由己,她為了幫助奏得到自由,選擇留在奏的身邊。
奏畢業後,指定奈奈穗接任學生會會長。 銀河久遠(ぎんが くおん) 配音:(日)清水香里;(台)李明幸生日:10月3日。血型:B。
學生會副會長,登場時16歲,宮神學園第3期,高一生。負責統籌隱密部事務。
久遠被迫受某個諜報機關指使,進入宮神學園去刺探神宮司奏的秘密,奏知道後沒有揭發她。後來久遠知道事情敗露,打算離開學園,奏卻叫她留下來繼續調查自己的秘密。 市川真由良(いちかわ まゆら) 配音:(日)澤城美雪;(港)陳琴雲生日:5月18日。血型:A。
學生會的會計,登場時17歲,宮神學園第2期,高二生。經常為學生會緊絀的財政狀況傷腦筋。 注:隱密部負責收集情報、調查、監視等工作,因為是秘密活動,還有一些成員的身份沒有公開。 桂聖奈(かつら せいな) 配音:(日)佐久間紅美;(港)庄巧怡生日:6月10日。血型:O。
隱密部負責人,登場時18歲,宮神學園第1期,高三生。她與妹妹美奈萌其實來自神宮司家族,因為沒有神宮司的特殊能力而改姓。最後以V機關執行主席的身分幫助奏獲得自由,畢業後擔任學園的特別講師。 櫻梅步(おうめ あゆむ) 配音:(日)仙台惠理;(港)龍德瓊生日:9月15日。血型:O。
登場時15歲,宮神學園第5期,中二生。她是梨乃的同班同學,按照奏的指示暗中協助梨乃,雖然最初是為了執行命令而接近梨乃,後來與梨乃成為了真正的朋友。她本來是櫻梅忍軍的女忍者,因為不喜歡忍者的服裝及規限而出走,被神宮司奏邀請進入宮神學園讀書。她後來被孿生兄弟有樂人找到,不過櫻梅忍軍最終容許步選擇自己的路。 矩繼琴葉(くつぎ ことは) 配音:(日)植田佳奈;(港)吳小藝生日:12月24日。血型:O。
登場時15歲,宮神學園第4期,中三生。因仰慕久遠而自願加入隱密部,神宮司家的御庭番。知道久遠的真實身分後不把久遠當副會長看待,後來知道原因後理解久遠是不得已的,就與久遠和解。在第16集聖奈要梨乃和美奈萌幫琴葉在隱密部的工作,讓琴葉知道自己在隱密部的理由。她和櫻梅步沒有住在極上寮。 注:游擊部負責巡視校園、解決校內問題等工作。 角元鈴音(つのもと れいん) 配音:(日)松岡由貴;(港)庄巧怡生日:12月29日。血型:O。
登場時15歲,宮神學園第4期,中三生。擅長以撲克牌作為武器。她的父親在多年前離家失蹤,父女最後在神宮司家重逢。 飛田小百合(ひだ さゆり) 配音:(日)川澄綾子;(港)譚淑英生日:3月3日。血型:B。
登場時14歲,宮神學園第4期,中三生。「飛田活生流」傳人,劍道高手,可是不戴眼鏡就什麼也看不清楚。她與鈴音自小是好朋友,在宿舍里住在同一房間。 和泉香(いずみ かおり) 配音:(日)齋藤千和;(台)雷碧文;(港)吳小藝生日:4月2日。血型:A。左撇子。
登場時14歲,宮神學園第5期,中二生。擅長徒手打鬥,學業與運動俱佳。
她是梨乃的同班同學,在故事初段因為梨乃意外地阻礙她執行游擊部的任務
而不喜歡梨乃,尤其討厭梨乃手上的小噗。在梨乃來到學園前,香是班裡的
班 長。香不明白梨乃在入學首天即能加入學生會並成為書記的理由,因而不
服氣。香仰慕會長神宮司奏,因為看見奏對梨乃特別好,對梨乃存有妒意,不過香沒有加害 梨乃。動畫版的香因為要照顧家裡的弟妹,沒有住在極上寮。
奈奈穗擔任學生會會長後,香接任副會長。 注:車輛部負責學生會的交通工具。 辛蒂真鍋(しんでぃ まなべ) 配音:(日)川上倫子;(港)吳小藝生日:11月13日。血型:AB。車輛部成員,登場時18歲,宮神學園第1期,高三生,是日美混血兒。她在動畫中對白不多,通常只說一些很短的句子。喜歡小噗小布(在動畫17話向小噗小布告白)。 桂美奈萌桂水萌(かつら みなも) 配音:(日)辻あゆみ;(港)陳琴雲生日:4月4日。血型:O。
桂聖奈的妹妹,登場時13歲,宮神學園第6期,中一生。自小有心臟病,受到家人的溺愛。她轉校到宮神學園後,得到奏的批准加入學生會,自稱為學生會的「特別名譽顧問」。她與聖奈其實來自神宮司家族,因為沒有神宮司的特殊能力而改姓。 伊丹由紀美(いたみ ゆきみ)配音:佐藤利奈;(港)譚淑英
年齡:26歲。生日:12月1日。血型:B。
宮神學園的教師,是梨乃那一班的班主任。 平田若菜(ひらた わかな)配音:(日)平松晶子
年齡:29歲。生日:4月15日。血型:O。
宮神學園的保健醫生。 久川真亞智(ひさかわ まあち) 配音:(日)古山貴實子;(港)陳琴雲年齡:11歲。生日:8月12日。血型:A。
極上寮的管理員,登場時11歲,小學五年級生,廚藝一流。她希望將來升上宮神學園後加入隱密部。 蘭堂智惠理(らんどう ちえり)
配音:(日)久川綾;(港)陳琴雲
梨乃的母親,也是神宮司家的人,原姓神宮司,是神宮司家第一把交椅,有神宮司的特殊能力,因為不喜歡神宮司家的作風而離家出走,一直沒有被神宮司家找到。她在故事開始前一年病逝,死前托咐神宮司 奏照顧梨乃。 小噗(プッチャン)
配音:(日)田村由香里;(港)庄巧怡
梨乃手上的腹語布偶,真面目是梨乃的哥哥蘭堂哲也。當小噗被套在手上,它可以憑自己意志活動和說話,甚至吃東西。學識淵博,但是有時口不擇言。 藍斯
配音:(日)田村由香里
和泉香在街上拾得的布偶,是小噗的好朋友,在動畫第19話出現,後意志消失。 金城一博(きんじょう かずひろ) 配音:(日)諏訪部順一;(台)李世揚
奈奈穗家中的長男,年紀比她大。 金城史朗(きんじょう しろう)
演員:(日)野島裕史;(台)李世揚)
奈奈穗家中的四男,年紀比她大。 岩櫻龍平太(いわざくら りゅうへいた)
配音:(日)谷山紀章;(台)李世揚)
在本劇第2、25、26集登場,是「岩櫻財閥」的財產繼承人。 龍王院令華(りゅうおういん れいか)
配音:(日)柚木涼香;(台)黃珽筠)
是與「宮神學園」敵對的「絢爛學園」的學生會會長。 チャダ山(ちゃだやま)
印度來的咖喱苦修者。 料理部三人
カレン斎藤配音:千葉紗子
イライザ山本配音:釘宮理惠
スージー吉田配音:細川聖可

⑽ 卞這是什麼字

卞 卞biàn

①急躁:卞急。
②姓。參「卞姓」條。
更多信息——文言文翻譯中
▲卞 <名>
1.法,法度 法;法規:
率循大卞。——《尚書�6�1顧命》
卞,法也。――《玉篇》
率循大卞。――《書�6�1顧命》
2.古地名
3.姓:
卞莊子。——《卞莊子刺虎》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傳說他覓得玉璞,兩次獻給楚王,均被認為是假,先後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在荊山下大哭,文王派匠人周目琢其璞,果然是寶玉,稱為「和氏之璧」。
卞大亨:宋代人,兼通醫學。字嘉甫,號松隱居士。曾受薦於朝,因無心為官而辭別,隱居象山以自怡,暇時研習養生導引之術,並親手調制葯物濟人,活人甚多。著有《傳信方》一百卷,未見傳世。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蘇溧水,生於江蘇海門湯家鎮。近代詩人、學者。曾作客英國牛津(1947-1949)。抗日戰爭初年曾訪問延安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並訪問太行山區前方、隨軍;1946復員至天津南開大學任職一年。
卞文 江蘇淮安人,就讀於金湖縣中學,畢業於南京醫科大學,雖畢業於醫學院,卻有救世報國之志。他勵精圖治,准備大幹一番。在校期間多次組織學生上訪,給政府提寶貴意見,多被採納。其人之志不可估量。
▲卞 <形>
(性情)急躁
庄公卞急而好潔。――《左傳�6�1定公三年》
一、來源有二
1、相傳黃帝有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被封在卞 國(在今山東泗水縣東的卞橋鎮),史稱卞明。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遂成卞氏。按《呂氏春秋》載,在商朝之際,湯與伊尹計謀功伐 夏桀時,有個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湯王之計而投水自盡。可見卞氏 起源很早。
2、西周時,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於曹(今山東省曹 縣),世稱曹叔振鐸,其後以曹為氏,遂成曹姓。後來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有個勇士名庄,在魯國做官,又被封於卞邑(在今山東省袞州 ,泗水一帶)。爵位為子,故時稱卞莊子,其後人遂以卞為姓。形成 了卞姓的一支。
二、郡望堂號
郡望:
1、濟陰: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 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為濟陰郡。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2、濟陽:晉惠帝(公元290棗306年在位)時,將陳留郡 之一部分設置濟陽郡,南渡後廢。故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1.陶城卞氏是江陰著名氏族之一,繆荃孫等編纂的《民國江陰縣續志》在卷十《氏族》中有如下表述:「卞氏由常州遷江陰陶城,遂定居焉。卞榮,明正統乙丑進士,有《蘭堂集》。卞思敏,弘治壬戌傳臚,官戶部郎中。」
周庄鎮卞姓人口眾多,可稱大姓。追溯卞氏起源,歷史悠久。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明被封在卞國 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東的卞橋鎮 ,史稱卞明。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遂稱卞氏。西周時,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封地在曹國 今山東省曹縣 ,世稱曹叔振鐸,其後以曹為氏,遂成曹姓。後來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有個勇士名庄,在魯國做官,又被分封於卞邑 今山東省兗州、泗水一帶 。爵位為子,故時稱卞莊子,其後人便以卞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卞姓望族居濟陽 今山東定陶縣西北 。有一副詠卞氏的楹聯:「源自殷商流光遠;望出濟陽世澤長」。
江陰周庄卞氏的先祖就在山東,2004年出版的《江陰卞氏宗譜》卷二十六《傳略》中,收入了卞氏祖先卞壼、卞彬等人的小傳。
卞壼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晉代濟陰冤句 今山東曹縣西北 人。卞壼兄弟六人並登宰府,世稱「卞氏六龍」。卞壼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習兵書,知古兵法,從小為鄉人所重。晉元康年間,卞壼任江陵法曹,當時有人作亂,殺死江洲判官,卞壼率人生擒賊首,餘眾皆降。永嘉中,卞壼任著作郎。晉元帝鎮建鄴,召卞壼為從事中郎,掌選官之職。晉明帝時領尚書令,與王導等俱受遺詔輔政。卞壼樸素廉潔,勤於吏事,官拜先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他力勸瘐亮勿征蘇峻入朝。後蘇峻攻打建康,他率六軍拒擊,苦戰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隨作戰,同時遇害。
卞彬(公元?-約500年),字士蔚,南朝齊濟陰冤句 今山東菏澤西南 人。仕宋,官奉朝請、員外郎。入齊,累遷至平越長史、綏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飲酒,以蚤、蝸、蝦蟆等為題作賦,又作《禽獸決錄》,指刺權貴。文章不脛而走,流傳閭巷。
卞氏原居山東,東晉初遷到南京。南宋初卞長卿奉高宗趙構之命,從開封來到鎮江,與金兵作戰,由於傷病復發而死,被賜葬於毗陵 常州 永勝鄉。於是,子孫們便定居在這里。
元末明初,世居毗陵勝西的卞氏有一支來到江陰陶城。卞氏江陰始祖名卞王與,譜稱嘉玉公,因當時所居常州一帶戰事頻繁,避亂來到陶城卜居,勤業修行。《江蘇江陰卞氏宗譜.嘉玉公傳》:卞王與「念祖父身登仕籍,名顯一時,每自奮勵,懷仁愷以濟人,嚴義方以教子,三世而繁,五世而顯,遂為陶城北分之祖。」
與卞王與同時從常州遷來江陰陶城的,還有他的堂弟卞琳。卞王與的子孫定居在陶城四周,並向南沙、後塍 今屬張家港市 一帶移居,稱為北支。卞琳的後代向南發展,在居忠巷、三房巷、老住基等地並向江陰西郊移居,稱為南支。卞氏的後裔散布在蘇南、浙北以及其他省市。
卞榮 公元1418-1487年),字華伯,明代文學家。正統十年 公元1445年)卞榮以明經中進士,試政大司馬,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中,能詩善書,文思敏捷,濡墨揮筆,頃刻就數十篇。卞榮曾奉命檢校戎馬南畿,監稅河西務,干辦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後來,卞榮回到江陰陶城老家,博覽群書,致力於寫詩,文名譽稱吳越。卞榮當時還是一個很有名的畫家,世稱為「卞郎中畫」。好事者常常登門求索,川流不息,卞榮口占手書,盡力為之。上至達官縉紳,下至馬醫走卒。都以得到卞榮書畫作品為榮。《江陰卞氏宗譜.蘭堂公傳》雲:「蓋自大江以南,無一人不知公名,無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贗為公作,持售輒得錢。縉紳之往來是邦者,無晝夜叩門請,而富人大賈至捐重貨購之,所得遂不貲。而性儉嗇,每有所投遺,往往從人素紙筆,不妄使一錢,人或傳以為笑,然視他貴人之武斷豪奪,則吐舌縮首,不欲為也。」由此可見,卞榮的詩書畫俱佳,大有「洛陽紙貴」的勢頭。
卞榮的詩作頗多,由其門生錫山吳糹廷花三年時間,編成《卞郎中詩集》7卷,於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後被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此外,卞榮還有《蘭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輯,乾隆庚辰(公元1760年》鐫版。清顧季慈編輯江陰詩歌總集《江上詩鈔》,卷十收入卞榮詩作100多首。卞榮逝世於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歲。
繼卞榮之後,卞氏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三房巷人卞思敏,字行甫,初號東崖,更號練江。他從小聰明過人,孩提時就能寫詩。他勤奮苦讀,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這一年,江陰有15人同時中舉,轟動一時,名聲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會試中式,殿試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僅次於狀元、榜眼、探花,稱為傳臚,被授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後,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員外郎、南京戶部湖廣司郎中。55歲罷官回鄉,以耕讀傳家,寄情詩酒。卞思敏性格沉穩,不苟言笑。為文奇思逸發,如同天馬行空,不拘泥於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風格。卞思敏生於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卒於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歲。江陰縣衙在城內大街為之建立了傳臚坊,卞氏在三房巷蓋了傳臚廳。
陶城卞氏,繁衍生息,人才輩出。有清一代,卞氏就涌現貢、廩、附生16人。
另曹操之妻卞氏,請參見詞條"武宣卞皇後"。
卞大亨:字嘉甫,宋朝泰州人,由鄉舉人太學,升為上舍,不久便隱居象山,手植松樹萬株,每天在松林間且行且詠,自號松隱居士,著有《松隱集》、《尚書類數》、《改注杜詩》等。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六蘭堂什麼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