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哪裡有毒蛇

菲律賓哪裡有毒蛇

發布時間:2022-05-06 08:24:09

⑴ 海蛇是毒蛇嗎

海蛇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動物,它們在海中能駕馭波濤,能潛游水下,能捕捉魚蝦,能生兒育女。在距今7千萬至2億3千萬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兩棲類動物中的一部分終於徹底告別水鄉,完完全全在陸上定居了,從而進化為爬行動物——蛇。可是,還有一部分蛇卻依然懷戀故鄉,再一次返回哺育過它們古老前輩的搖籃,變成我們今天所說的海蛇了。

在蛇類演化的早期階段,地球上曾出現過巨大的海蛇,這些大海蛇只存在很短的時間就滅絕了,僅留下為數不多的的化石,作為它們舊日曾活在世上的見證。

現代海蛇的個體都不很大,它們對於海洋生活環境已有了不同程度的適應性。在北起菲律賓島、南到大洋洲北部。西至印度海岸的廣大海區有一種歷史最古老的海蛇——銼蛇,這是海蛇中少有的無毒蛇類,體長大約60厘米至1米之間,肌肉鬆軟,身體呈黃褐色,表面有很細的粒狀鱗片。銼蛇的心血管和呼吸的生理機能非常適於水中生活,它的血紅蛋白輸氧效率特別高,潛水時的心跳可降到每分鍾1次以下。它在水中的潛伏時間可以長達5小時之久,而在這期間的呼吸功能有13%是通過皮膚進行的。銼蛇唇部的組織和鱗片能將嘴封得滴水不漏,下頜有一個鹽分泌腺,用來分擔腎臟排泄鹽分的沉重負擔。銼蛇現在已十分少見了。

現存的海蛇約有50種,它們和眼鏡蛇有密切的親緣關系。世界上大多數海蛇都聚集在大洋洲北部至南亞各半島之間的水域內。這些海蛇之所以能在海中大量活下來,是因為它們都有像船槳一樣的扁平尾巴,很善於游泳;二是因為它們都有毒牙,能殺死捕獲物和威懾敵人。這些海蛇也有和銼蛇類似的鹽分泌腺和能夠緊閉的嘴。但總的說來,它們的生理機能對海洋的適應性不如銼蛇,這可能是由於它們在海中生活的歷史不如銼蛇長的緣故。

海蛇喜歡在大陸架和海島周圍的淺水中棲息,在水深超過100米的開闊海域中很少見。它們有的喜歡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卻喜歡在珊瑚礁周圍的清水裡活動。海蛇潛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淺些。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處見到過海蛇。淺水海蛇的潛水時間一般不超過30分鍾,在水面上停留的時間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頭來,很快吸上一口氣就又潛入水中了。深水海蛇在水面逗留的時間較長,特別是在傍晚和夜間更是不捨得離開水面了。它們潛水的時間可長達2~3個小時。

海蛇對食物是有選擇的,很多海蛇的攝食習性與它們的體型有關。有的海蛇身體又粗又大,脖子卻又細又長,頭也小得出奇,這樣的海蛇幾乎全是以掘穴鰻額為食。有的海蛇以魚卵為食,這類海蛇的牙齒又小又少,毒牙和毒腺也不大。還有些海蛇很喜歡捕食身上長有毒刺的魚,在菲律賓的北薩揚海就有一種專以鰻尾鯰為食的海蛇。鰻尾鯰身上的毒刺刺人非常痛,甚至能將人刺成重傷,可是海蛇卻不在乎這個。除了魚類以外,海蛇也常襲擊較大的生物。

在海蛇的生殖季節,它們往往聚攏一起,形成綿延幾十千米的長蛇陣,這就是海蛇在生殖期出現的大規模聚會現象。有的港口有時會因海蛇群浮於水面而使整個港口沸騰起來。完全水棲的海蛇繁殖方式為胎生,每次產下3~4尾20~30厘米長的小海蛇。而能上岸的海蛇,依然保持卵生,它們在海濱沙灘上產卵,任其自然孵化。

海蛇也有天敵,海鷹和其它肉食海鳥就吃海蛇。它們一看見海蛇在海面上游動,就疾速從空中俯沖下來,銜起一條就遠走高飛,盡管海蛇兇狠,可它一旦離開了水就沒有進攻能力,而且幾乎完全不能自衛了。另外,有些鯊魚也以海蛇為食。至於其它有關海蛇天敵的情況,目前了解還不多。

海蛇的毒液屬於最強的動物毒。鉤嘴海蛇毒液相當於眼鏡蛇毒液毒性的兩倍,是氰化鈉毒性的80倍。海蛇毒液的成分是類似眼鏡蛇毒的神經毒,然而奇怪的是,它的毒液對人體損害的部位主要是隨意肌,而不是神經系統。海蛇咬人無疼痛感,其毒性發作又有一段潛伏期,被海蛇咬傷後30分鍾甚至3小時內都沒有明顯中毒症狀,然而這很危險,容易使人麻痹大意。實際上海蛇毒被人體吸收非常快,中毒後最先感到的是肌肉無力、酸痛,眼瞼下垂,頜部強直,有點像破傷風的症狀,同時心臟和腎臟也會受到嚴重損傷。被咬傷的人,可能在幾小時至幾天內死亡。多數海蛇是在受到騷擾時才傷人。

兩棲海蛇共有5種,性情相當溫和,可以任人擺布。與其它胎生海蛇不同,兩棲海蛇是卵生的,在產卵季節,兩棲海蛇經常成群結隊到固定的海島上去產卵,菲律賓的加托島就是海蛇常去的海島之一。多年來,人們一直在這些島上進行商業性的捕蛇活動,目前在加托島每年捕蛇18萬條,琉球群島也有類似的捕蛇活動。

和陸生蛇一樣,海蛇也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它的皮可用來做樂器和手工藝品;蛇肉和蛇蛋可食,味道很鮮美;某些內臟可人葯。

海蛇亦稱"青環海蛇","斑海蛇",爬行綱,海蛇科。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動物。有毒。長1.5-2米。其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黃色或橄欖色。全身具黑色環帶55-80個。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魚類。 胎生。分布於我國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台灣近海。我國沿海有23種海蛇,其中廣東、福建沿海蛇資源豐富,以北部灣最多,每年可捕到5萬多公斤。福建平潭、惠安、東山等各沿海縣每年捕獲可達1萬多公斤。

海蛇具有集群性,常常成千條在一起順水漂游,便於捕撈。還具有趨光性,晚上用燈光誘捕收獲更多。

世界上最毒的動物是"毒蛇之王"--眼鏡蛇,但海蛇毒性比它還要大。其中,據記載,生活在澳洲的艾基特林海蛇列為世界10種毒性最烈的動物之一。還有生活在亞洲帝汶島的貝氏海蛇也是世界上最毒的動物。它們咬人可在數十分鍾內致死。

可是海蛇是海寶。據現代葯理學家研究,海蛇的蛇毒可製成治癌葯物"蛇毒血清"。還可以用於治毒蛇咬傷、坐骨神經痛、風濕等症,並可提取十多種活性酶;蛇血治雀斑也十分見效;蛇油可制軟膏、塗料;蛇膽浸葯酒,有補身和治風濕之功效;蛇皮可製作手提袋、樂器等。總之,海蛇全身皆是寶。它的肉、膽、油、皮、血、毒等均可入葯。我國海蛇入葯應用始於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僅從海蛇毒一項來說,它含有多種生物酶類,有極高的生物活性,可以分離提純多種酶類,用於醫葯、科研和生物工程方面,已引起各國高度重視。國際市場長期供不應求,僅靠菲律賓有少量出口。美國的西格瑪蛇毒公司經營的青環海蛇毒每克售價7800多美元,比黃金貴上百上千倍,可見其貴重程度。

海蛇肉質柔嫩,味道鮮美 、營養豐富,是一種滋補壯身食物,常用於病後、產後體虛等症,也是老年人的滋養佳品。它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和增強新陳代謝的作用。在港、澳、台、廣東、海南等地,海蛇被列為美食之一。在日本 ,海蛇更被推為宴席上的佳餚。廣州一些酒家亦推出鮮活或乾的海蛇食品。海蛇葯材做為祛風燥溫,通絡活血、攻毒和滋補強壯等功效良葯。常用於風濕痹症、四肢麻木、關節疼痛、疥癬惡瘡等症。

海蛇的食法很多,海蛇肉可清蒸、紅燒、煲湯。其中海蛇燉火雞是有名的"龍鳳湯"。海蛇肉煲粥是清涼解毒之美食佳餚。海蛇湯鮮甜可口。海蛇酒可作為驅風活血、止痛良葯。

總之海蛇營養豐富。福建、廣東、海南等省,島嶼星羅棋布,港灣眾多適宜海洋蛇類的生長繁殖,資源豐富,應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⑵ 眼鏡蛇生存地區

編輯本段簡介
學名:Naja naja atra
英文名:Chinese Cobra, Taiwan Spectacle
Cobra
幾種毒性劇烈的蛇的統稱,多數種類的頸部肋骨可擴張形成兜帽狀。盡管這種兜帽是眼鏡蛇的特徵,但並非所有種類皆密切相關。眼鏡蛇分布於從非洲南部經亞洲南部至東南亞島嶼的區域。在其分布范圍內,耍蛇人喜愛使用不同種的蛇,耍蛇人會嚇唬蛇,使之採取身體前部抬離地面的防衛姿勢。蛇對耍蛇人的動作做出搖擺的反應,亦有可能是對耍蛇人的音樂做出反應;耍蛇人知道如何躲避蛇較慢的攻擊動作,而且可能已將蛇的毒牙拔除。毒牙短,位於口腔前部,有一道附於其上的溝能分泌毒液。眼鏡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經毒,能破壞被掠食者的神經系統,眼鏡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和其他蛇類為食。眼鏡蛇(尤其是較大型種類)的噬咬可以致命,取決於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經毒素會影響呼吸;盡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須在被咬傷後盡快注射。在南亞和東南亞,每年發生數千起相關的死亡案例。
編輯本段幾種典型的眼鏡蛇
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主要分布於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的森林中,以其他蛇類為食。已證實體長最長為5.6公尺(18呎),但大部分不超過3.6公尺(12呎)。眼鏡王蛇有護卵巢的習性,一巢卵有20∼40枚,置於雌性用樹葉築成的窩內。若有掠食者或人類靠得太近,守護在一旁的父母就會攻擊來訪者。並非所有的眼鏡蛇都產卵。
黑頸眼鏡蛇(Naja nigricollis)
印度眼鏡蛇(Naja naja,又譯亞洲眼鏡蛇)過去被認為是與眼鏡王蛇的分布區域大致相同的一個單一物種。然而,最近生物學家已發現亞洲存在著近12種眼鏡蛇,一些種類會噴射毒液,其餘則不會。體型(多數介於1.25∼1.75公尺)和毒液的毒性各有不同。噴射毒液的眼鏡蛇透過毒液導管的肌肉收縮和迫使氣體自肺部吐出而將毒液自毒牙里噴出。
在非洲亦有噴射毒液和不會噴射毒液的眼鏡蛇,但和亞洲的眼鏡蛇無親緣關系,彼此間亦無親緣關系。南非的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又譯粗皮小眼鏡蛇)和廣布於非洲的黑頸眼鏡蛇(Naja nigricollis)皆會噴毒,後者體型較小。毒液准確地噴射入超過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內,若不及時清洗可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埃及眼鏡蛇(N. haje, 大概即為古代所稱的阿斯普〔asp,亦稱角蝰〕)黑色,頸部膨脹所成兜狀較窄,長約2公尺,廣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區並向東分布至阿拉伯半島一帶。埃及眼鏡蛇通常捕食蟾蜍和鳥。赤道非洲有樹棲眼鏡蛇(非洲眼鏡蛇屬〔Pseudohaje〕),與曼巴為眼鏡蛇科(Elapidae)僅見的樹棲成員。
編輯本段物種分析
俗名:
眼鏡蛇、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扇頭風
分布於中國南方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爾可見。國外主要見於越南等地。
特徵介紹:
中大型毒蛇,體色為黃褐色至深灰黑色,頭部為橢圓形,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頭會昂起且頸部擴張呈扁平狀,狀似飯匙。又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背鱗列數為21縱列。
毒性成份:
毒素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為6949、心臟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狀: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於運動神經支配的橫紋肌,使其痙攣而麻痹,與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時具有心臟毒素(Cardiotoxin)為細胞毒性,動物實驗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縮,使血壓下降,也會破壞局部組織引起細胞壞死及局部紅腫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質,而引起間接溶血作用。
讀以上資料可以明白,眼鏡蛇並不是發明眼鏡以後才發現的,它還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
生活習性及體貌特徵:
眼鏡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間的俗稱是飯鏟頭、吹風蛇、飯匙頭等,頭橢圓形,頸部背面有白色眼鏡架狀斑紋,體背黑褐色,間有十多個黃白色橫斑,體長可達2米。具冬眠行為。以魚、蛙、鼠、鳥及鳥卵等為食。繁殖期6-8月,每產10-18卵,自然孵化,親蛇在附近守護,孵化期約50天。
在我國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四川。生活於平原、丘陵、山區的山野、田邊和住宅附近。北京動物園19年首次飼養展出眼鏡蛇,1970年繁殖成功。
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
我國的眼鏡蛇大多是指眼鏡王蛇

⑶ 雙頭蛇的學名為「盲蛇」,這種蛇主要分布在哪裡

雙頭蛇的學名為“盲蛇”,這種蛇主要分布在哪裡?

一、為什麼會有雙頭蛇?

其實雙頭蛇它並不是一種正常形態的蛇,它是由於變異所產生的一種蛇的種類,這種蛇一般非常罕見,雙頭蛇一般都是異卵雙胎,他在成長發育的過程當中,由於環境的影響導致胎體變異,成為了畸形胎,所以在孵出來之後就變成了雙頭蛇,導致雙頭蛇,這種物種變異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化學葯劑化肥或者農葯等一些物品對環境產生了污染,引發啦蛇種的基因突變,所以說雙頭蛇它是一種非正常的蛇類。雙頭蛇其實相對還是比較常見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蛇的基因非常的不穩定,所以這種變異現象就會經常發生,但是他的說明租金卻非常的短,只能存活一到兩周。

⑷ 菲律賓地方蛇多

蛇比人少點哦,別去荒郊野林的,哪的蟒蛇很兇悍

⑸ 蛇類的介紹資料,越多越好。

蛇(學名:Serpentiformes)是脊索動物門、爬行綱下的一類動物。體細長,分為頭、軀乾和尾三部分,無四肢或在低等蛇類橫裂的泄殖孔兩側有爪狀的後肢遺跡;周身被鱗;頭部形狀各異,鼻孔位於吻側,但終生海棲的海蛇科(Hydrophidae)種類則居於吻背。

眼球外有保護性的透明皮膚,瞳孔圓形、垂直橢圓形或水平橢圓形,無活動性眼瞼,晶體幾呈圓球形;舌細長分叉;前頜骨(僅蟒科蛇類具齒)、上頜骨、齶骨、翼骨和齒骨上附生著齒尖後彎的牙齒,然而齒的大小、數目及其結構則隨不同蛇種而異;尾部明顯地短於頭體長。

蛇的棲息環境因種類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棲息的環境多種多樣,有的生活於穴洞,有的生活在地面,有的生活在樹上,又有生活在水中。蛇是一種體溫隨氣溫而變的變溫動物,因為蛇本身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來產生和維持恆定的體溫。

蛇是肉食性動物,所吃的動物種類很多,從無脊椎動物到各類脊椎動物。分布於地球上除南北極以外的所有地方。


地面生活

大多數蛇類都進行地面生活,其特點是在蛇目范圍內體形正常,較少特化,一般腹鱗較寬大,在地面上行動迅速。例如,生活於山區的游科的紫沙蛇、眼鏡蛇科的麗紋蛇屬、蝰科的蝮屬和烙鐵頭屬中的大部分種類。

生活於平原丘陵的眼鏡蛇科的環蛇屬、蝰科的蝰蛇、白唇竹葉青。生活於沙漠或戈壁地區的花條蛇。有許多蛇在山區、平原及丘陵都可遇到,如眼鏡蛇科的眼鏡蛇及眼鏡王蛇、蝰科的蝮蛇等。它們多半是分布范圍較廣的蛇。地面生活的蛇也棲息居洞內,其中有許多種類都善於游泳或者善於攀援。

⑹ 請問渤海有海蛇嗎 那個海域有海蛇

海蛇(Pelamisplaturus),是蛇目眼鏡蛇科的一亞科。與眼鏡蛇亞科相似,都是具有前溝牙的毒蛇。尾側扁如槳,軀干後部亦略側扁。本亞科有13屬、38種。西起波斯灣東至日本,南達澳大利亞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但大西洋中沒有海蛇。[1]
在中國的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台灣近海有分布。中國沿海有23種海蛇,其中廣西、福建沿海海蛇資源豐富,以北部灣最多,每年可捕獲5萬多公斤。福建平潭、惠安、東山等各沿海縣每年捕獲可達1萬多公斤。
世界上存在海蛇約有50種,它們和眼鏡蛇有密切的親緣關系,均為劇毒蛇。世界上大多數海蛇都聚集在
大洋洲北部至南亞各半島之間的水域內。少數幾種海蛇,如長吻海蛇、青灰海蛇環紋海蛇和青環海蛇等在溫帶海域中也經常見到。
中國沿海分布著扁尾海蛇亞科和海蛇亞科的l5種海蛇:青環海蛇,長吻海蛇,平頦海蛇,環紋海蛇、黑頭海蛇、淡灰海蛇、半環扁尾海蛇、青灰海蛇、小頭海蛇、海蝰、蘭灰扁尾海蛇、扁尾海蛇、龜頭海蛇、棘眥海蛇、棘鱗海蛇等。
這些海蛇主要生活在南海、北部灣及海南、台灣、廣西、廣東和福建等省沿海,而長吻海蛇在全國沿海各省均能見到。
兩棲海蛇共有5種,性情相當溫和,可以任人擺布。與其它卵胎生海蛇不同,兩棲海蛇是卵生的,在產卵季節,兩棲海蛇經常成群結隊到固定的海島上去產卵,菲律賓的加托島就是海蛇常去的海島之一。多年來,人們一直在這些島上進行商業性的捕蛇活動。

⑺ 東南亞國家都有哪些毒蛇

東南亞國家大都是熱帶地區,所以一般的毒蛇都是生活在潮濕的地帶,比如大頭海蛇、黑背海蛇和刺海蛇。

這三種海蛇都是毒性很高的蛇,一般會致命,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

⑻ 世界上分布的蛇有多少種

目前世界上分布的蛇有3000多種,其中毒蛇就有600多種。蛇的個體差異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島的馬丁尼亞、巴貝多等島上的線蛇,是世界上最短的蛇,只有9厘米那麼長。眼鏡王蛇是最大的毒蛇,它長竟可以達到6米,真是難以想像。

如果碰到蟒蛇,這類蛇就算是小的了。因為分布在東南亞、印尼和菲律賓一帶的蟒蛇,最一般的體長都要超過6.25米,最長的還可達到10米左右。而生活在南美洲的水蟒則更為誇張,身長竟達11米以上,體重超過100多千克。

黑曼巴蛇為世界上最毒的蛇,它無論是運動速度、毒液毒性還是攻擊力,都位居蛇族榜首,是不折不扣的大毒蛇王。

⑼ 傳說雞冠蛇屬第一毒蛇,實際上有人見過嗎

雞冠蛇不存在,雖然在一些地區流傳多年,但現實中根本就沒發現過實體,沒有任何照片可以證明它存在,網上關於雞冠蛇的圖片都是低劣的PS作品,直接把火紅的雞冠P到蛇頭上,簡直是牛頭不對馬嘴。但很多人都聲稱見過這種蛇,而且聽一些人的語氣並不像是說謊,所以這個雞冠蛇肯定是有現實原型的,那這個雞冠蛇是怎麼來的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來源。

在菲律賓也有類似雞冠蛇的傳說,當地人稱它為Markupo,傳說它生活在一座山脈中,長著紅色的巨大雞冠,擁有鋒利的獠牙和分叉的尾巴,它排出的毒液觸之必死,灑在植物上就會使其枯萎。

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當中都有類似蛇的奇怪生物,比如中國的伏羲、女媧等遠古神就是人首蛇身,古希臘神話中的蛇發女妖美杜莎,印度神話中的龍蛇那迦,北歐神話中的耶夢加得等,可見古人對蛇的崇拜和畏懼。

⑽ 世界十大毒蛇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蛇,蛇的種類也有千千萬萬種,有致命的毒蛇,還有沒毒的蛇。那麼,世界上都有什麼毒蛇呢?哪些毒蛇最毒?下面隨為你介紹世界十大致命毒蛇排行榜。

1、內陸太攀蛇

資料:體長約1.5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沙漠等地,以小型爬行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生。它是世界上毒蛇排行榜上第十毒的蛇。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哪裡有毒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