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底的資料
不知道這個對你有用╮(╯_╰)╭?
海底世界
海洋動物睡姿百態
魚類的睡眠時間非常短,有的幾分鍾,有的只有幾秒鍾,人們眨眼的功夫,對有些魚來說,就已經睡了一覺。
海洋哺乳動物的睡覺方法與魚類不同。例如,海豚睡覺時,多半在夜裡浮在水下1英尺的地方,安穩地進入夢鄉,而它的尾巴,仍然會每隔約30秒鍾,便擺動一下。
海豹在水下睡覺時,每做一次呼吸,就要醒一次。這就是說,它們是在呼吸的間隙抽空睡覺。
產於北太平洋海岸的海獺,會在海邊用海草結成一張"床",圍成橢圓形,睡覺時就把身體藏在中間,腹部朝天。如果它對在某個地方睡覺感到滿意,就會每天都到那個地方睡覺。
生長在北冰洋中的海象,睡覺更是與眾不同。它睡覺時不是平卧,而是垂直在水中,頭則露在水面上。
令人喜歡的海狸,一般在白天睡覺,睡時仰著頭,有時還磨牙。尤其是小海狸,睡覺最有趣,它們並排著睡,有的還把小腳掌枕在頭下,令人忍俊不禁。
魚的"特異功能"
魚的"眼睛"
魚類的一對眼睛是典型的近視眼,它們還有另外的"眼睛"——側線。 魚的側線生長在體側的鱗片上,稱為側線鱗,兩側各有一條。側線鱗上面有小孔,這些小孔把外界信息通過與其相連的感覺器官傳至腦神經,從而使魚能"看"到外界的一切。
魚的耳朵
人們總以為魚沒有耳朵,其實魚類的兩只耳朵沒有長在體外,而是長在頭骨內,由小塊狀的石灰質耳石、淋巴液和感覺細胞組成。外界的聲音引起淋巴液發生振動,刺激耳石和感覺細胞,經過神經系統傳遞到腦中,魚就聽到這個聲音了。魚的耳朵還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當身體不平衡時,淋巴液和耳石會壓迫感覺細胞,並馬上報告大腦,使魚及時保持平衡。
魚的鼻子
魚類的鼻子是進行定向和覓食的重要器官。當水從前鼻孔進入鼻囊,再從後鼻孔流出時,鼻囊中的嗅覺細胞就會把捕捉到的信息送到中樞神經系統進行貯存。大多數魚類就是憑借鼻子對水體氣息的感覺和分析進行定向,從而完成"出巢"和"回巢"行動的。實驗表明,不少魚類可以從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外游回原來占據的"巢穴",靠的就是靈敏的鼻子。
有趣的螃蟹
螃蟹大多橫行,因而被人們稱為「橫行介士」,這在動物類群中是獨一無二的。螃蟹的頭胸部兩側具有五對胸足,除第一對為螫足外,其餘四對為步足。由於步足的關節只能左右移動,所以只得靠一側步足側向推進,另一側步足趴地而橫行了。此外,由於同側幾對步足前長後短,遇到障礙物時也只能拐彎繞過去,往往一個勁地沿著障礙向著一個方向爬。
潮間帶和沿海灘塗是螃蟹棲息的主要場所,通常都有幾十種生存,在我國沿海灘塗主要有絨毛近方蟹、中華近方蟹和招潮蟹等。它們都喜歡躲在石塊下或在泥沙灘上掘穴而居,其洞穴遍布灘塗,在一平方米的面積內就有2~3個。洞穴深淺不一,但一般每穴往往具備2個洞口。螃蟹冬季深藏在洞穴的最底部進行冬眠,直到春暖大地之時,它們再度爬出洞穴,准備繁殖後代。螃蟹行動迅速,每天的活動高峰期在天剛剛發黑的黃昏時候,這時幾乎所有的個體都傾穴而出,遍佈道路、河邊,密密麻麻,遠遠看去,蔚為壯觀。它們具有較薄的外骨骼和大大的眼睛,總是警惕地向四周張望,盡快躲避獵物。有一種生活在開闊沙岸高潮線以上的痕掌沙蟹,它的螫足左右不對稱,螫掌上有細刻紋,稱為發聲隆脊。在遇到危險時,便會以1-1.6米/秒的極快速度,馬上全部鑽進洞穴,消失得無影無蹤。還有一種小沙蟹,受驚時則立即停俯於沙上,靠和沙相似的保護色而不易被發覺。雖然有許多螃蟹也能游泳,但真正具有游泳能力的螃蟹是蝤蛑或梭子蟹類,如三疣梭子蟹和鋸緣青蟹,其游泳力來自最後一對步足,該足至少有兩節扁平如槳。
螃蟹一般都以腐殖質和低等小動物為食,是海灘上的「清潔工」。我國晉朝葛洪所著的《抱朴子·登涉》就有:"無腸公子者,蟹也"的記載,認為螃蟹身體寬而扁,腹部退化卷折於頭胸部之腹面,腸道較短,是喜食動物屍體和糞便的,如果沒有螃蟹不停地大撕大嚼的話,美麗的海濱就將充滿動物的陳屍腐臭了。有些螃蟹的取食方式和食性也十分有趣,例如有一種身體柔弱、眼睛退化的豆蟹,通常呈紅色的圓球狀隱藏在貽貝或牡蠣的貝殼中,分享著它們所濾得的食物。還有一種巨型蜘蛛蟹,叫做凱氏長手蟹或日本巨蟹,成體寬30厘米,大鰲最大跨距可達3米多,生活於日本東南3000多米的深海水域中,繁殖期才來到淺水區。它不僅會攻擊落水的人,而且還會悄無聲息地把小船上的人鉗入水中,因此被稱為「殺人蟹」。
螃蟹也是生活在沿海地帶的丹頂鶴等鶴類越冬期食物的主要來源之一。雖然螃蟹具有堅硬的外殼和強壯的雙螯,可以對敵人發動攻擊,但丹頂鶴也有一套很好的辦法來對付它們。丹頂鶴的視力很好,通常能容易地發現10米開外活動的螃蟹,然後毫不猶豫地迅速沖上去,趕在其未進洞之前叼住它,甩到比較硬的地面上,使其失去了可以逃脫的屏障,表面上仍然揮舞雙鰲,張牙舞爪,卻已如同砧板上的肉了。只見丹頂鶴就像貓戲老鼠一般,用堅強有力的喙,將蟹足一節節折斷,連同身段,一個個吞下。剛才還橫行霸道的螃蟹,轉眼間就成了丹頂鶴的腹中之物了。
"水中惡魔"食人魚
"水中惡魔"食人魚
俗語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可是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一些湖泊和河流中,卻生長著一種魚,不怕大動物,極具攻擊性。在當地印第安部落里常常可以看見一些缺腿斷臂和殘指的人,據說這些人就是在河邊洗衣服或洗澡時遭難的。
那麼,這些湖泊和河流中究竟潛藏著什麼怪物呢?
美國探險家杜林專程進行了考察,他目睹了一隻大鳥企圖捕獵水中魚的情景。大鳥以俯沖的姿勢沖入水中,卻在水中掙紮起來,最後沉入水中。杜林非常驚訝,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他把一頭山羊用繩子綁住推入水中。不到幾秒鍾,湖水便猛烈地翻騰起來。5分鍾後,他拉起繩子一看,只剩下了一具山羊的骨骼,骨骼上的肉已被啃得乾乾凈凈。
杜林在山羊的胸腔骨里發現了幾條形狀怪異的小魚,它們掉在草地上亂跳,碰到什麼咬什麼。它們的頭部兩側呈黑色,腹部橙黃色,僅6厘米~7厘米長,奇怪的是小魚的嘴裡卻長著兩排像利刃般鋒利的牙齒。
經研究發現,這正是亞馬孫河流域特有的"食人魚",當地人稱"水鬼"。
食人魚為何如此厲害
據生物學家統計,目前已發現的食人魚有20多種,不僅出現在亞馬孫河流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從加勒比海南岸至阿根廷北部的一些拉美國家都有食人魚的蹤跡。
食人魚的體型雖然小,但它的性情卻十分兇猛殘暴。一旦被咬的獵物溢出血腥,它就會瘋狂無比,用其鋒利的尖齒,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一般瘋狂地撕咬切割,直到剩下一堆骸骨為止。
食人魚為什麼這么厲害?這是因為它的頸部短,頭骨特別是齶骨十分堅硬,上下齶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制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其他魚類當然就不是它的對手了。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食人魚,也會嚇得縮成一團,翻轉身體面朝天,把堅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面,使食人魚無法咬到腹部,救自己一命。
食人魚的生活是群居性的,時常幾百條、上千條聚集在一起,能同時用視覺、嗅覺和對水波震動的靈敏感覺尋覓進攻目標。
食人魚有膽量襲擊比它自身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物,而且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圍剿戰術"。當它們獵食時,食人魚總是首先咬住獵物的致命部位,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然後成群結隊地輪番發起攻擊,一個接一個地沖上前去猛咬一口,迅速將目標化整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食人魚為何難以稱霸亞馬孫
許多人對這樣一個問題大惑不解:既然食人魚這么厲害,為什麼亞馬孫地區的動物不會被它掃盪光呢?
食人魚的主要食物當然不會是落到水裡的人、猴子、牛或其他哺乳動物,因為這種守株待兔式的獵食方式不能使它挨到下一頓,它們的主要目標是其他各種魚類。
然而對於食人魚來說,在亞馬孫流域的河流里去獵食其他魚類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因為河水實在混濁,能見度通常不超過1米,而食人魚發起攻擊時離獵物的距離不能大於25厘米。
食人魚的游速不夠快,這對於許多魚類來說無疑值得慶幸。游速慢的原因歸咎於食人魚的那副鐵餅狀的體型。長期的生物進化為什麼沒有賦予它一副苗條一點的身材呢?科學家們認為,鐵餅型的體態是所有種類的食人魚相互辨認的一個外觀標志,這個標志起到了阻止食人魚同類相食的作用。
為了對付食人魚,還有許多魚類在千百年的生存競爭中發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條電鰻所放出的高壓電流就能把30多條食人魚送上"電椅"處以死刑,然後再慢慢吃掉。
刺鯰則善於利用它的銳利棘刺,一旦被食人魚盯上了,它就以最快速度游到最底下的一條食人魚腹下,不管食人魚怎樣游動,它都與之同步動作。食人魚要想對它下口,刺鯰馬上脊刺怒張,使食人魚無可奈何。
食人魚還有一種獨特的稟性,只有成群結隊時它才兇狠無比。有的魚類愛好者在玻璃缸里養上一條食人魚,為了在客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勇敢,有時他故意把手伸到水裡,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能安然無事。
假如客人湊近玻璃缸或是主人做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手勢,這種素有"亞馬孫的恐怖"之稱的食人魚竟然嚇得退縮到魚缸最遠的角落裡不敢動彈。顯而易見,平常成群結隊時不可一世的食人魚,一旦離了群,就成了可憐巴巴的膽小鬼啦。
蟹的婚禮
螃蟹島
在巴西北部沿海,有一座著名的螃蟹島。由於此島無人類居住,主要「居民」是數量極多的螃蟹,而且它們世代繁衍發展壯大。
螃蟹島的螃蟹們,喜歡選擇良辰吉日「戀愛結婚」。每當月圓之時,在皎潔的月光下,一對對蟹侶翩翩起舞,忽進忽退,步伐整齊,而且節奏鮮明,富於韻律感,場面蔚為壯觀。待它們交尾之後,蟹侶們便雙雙鑽進洞穴,歡度「蜜月」去了。
螃蟹島的蟹個大體肥,肉味極為鮮美。盡管數量空前的多,但捕捉起來並不容易。捕蟹者要在泥沼沼的水中匍匐前進,並隨時注意不要陷入難以自拔的沼澤中去。一旦發現螃蟹幽居的洞穴,便要眼疾手快,立即把蟹按牢,否則的話,不僅抓不到肥美的螃蟹,甚至還要吃點苦頭呢。
強盜蟹
在塞舍爾共和國的阿爾達布拉島上,有一種珍奇的動物名叫強盜蟹,又名椰子蟹。強盜蟹每隻重達3000克左右,它長著強有力的雙螫,張開時足有半米多寬。與平常我們見過的蟹不同的是,強盜蟹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紅、橙、棕、青等顏色,就像一隻巨大的調色盤,格外地絢麗好看。
強盜蟹也可生長在陸地上,不僅能夠爬上高大的椰子樹,而且還能剝開堅硬的椰皮、椰棕、椰殼,直取椰肉。它還能把旅遊者的照相機、燒飯鍋等輕而易舉地偷走。正因如此,人們才送給它強盜蟹的名字。
蟹的婚禮
到過海邊的人們,常常會發現在那沙灘上,怎麼有著許許多多的洞穴?原來,這就是蟹洞。
每到繁殖季節,雄蟹就要在退潮後的沙灘上挖掘洞穴,為迎接它的「新娘」作好充分准備,蟹「新郎」往往干勁十足,只需要大約一個鍾頭的時間,就可以築成一間60厘米左右長的螺旋形「新房」。
有的時候,正當雄蟹聚精會神地挖掘洞穴時,突然間會沖進一個「流浪漢」來,於是工程中斷,一場決斗便開始了。雙方用勁撐直腿部,前面螫鉗橫伸,「你推我打」,廝殺一陣。在多數情況下,都是以入侵者失敗而告終的,偶爾也有入侵者取勝,自然也就霸佔其洞。
如果一隻雄蟹平安地築穴完工,它就站在洞口守衛,一旦發現雌蟹過來,立即揮舞蟹鉗,而且越揮越猛,直到取得對方的歡心之後,就一起進入洞穴中。
蟹的婚禮一般是在洞穴底部舉行的,而且中間用一堆沙土堵住,有人說蟹也怕羞,其實它們是為了防止那些「流浪漢」進來搗蛋!
人們或許會問,沙灘上洞穴並無異樣,雌蟹怎樣尋找比它大的「郎君」呢?根據動物學家研究,發現蟹越大,其發出的「啪打」聲音就越深沉;而蟹越小,「啪打」聲則越輕微,所以,雌蟹完全是可以辨聲選「新郎」的。
水下殺手——毒鮋
陽光明媚,藍色的海面上輕風細浪波光粼粼,一群孩子正在沙灘上戲耍。突然一個男孩慘叫一聲,昏倒在地。立即被附近的大人抬送醫院。
是誰傷害了這個男孩?啊!原來傷害男孩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魚——毒鮋,人們稱之為海灘「殺手」。
毒鮋體長不過30厘米,相貌醜陋。在它的皮膚上分布著許許多多大小不等的疙瘩,膚色又和海灘上的石頭極相似,它平時喜歡棲息於淺水的礁石間,同時還將身體的一半埋在泥沙中,只露出兩只小小的眼睛,一動不動,人們即使站在它身旁,也不容易發現。可是如果不小心踩在它的身上,那麼這條貌似老實的毒鮋會迅速豎起背鰭上的13根毒棘刺入人的皮膚里,接著射出毒液,使人痛苦地失去知覺。其它小動物一旦被它刺中,也會很快死去。這是因為毒鮋的毒棘基部能分泌一種劇毒液的緣故。
這個小男孩就是被這海灘「兇手」刺傷的,如果他身上的大血管被毒鮋刺中,那麼,幾個小時以後,男孩就會因中毒而死去。平時,毒鮋是靜卧在沙石中的,一旦它發現魚蝦游到身邊,它也同樣用毒棘對付,作為食物;如果有的小魚、小蝦近在咫尺,它會倏地躍起,一口將其吞下。
毒鮋分布很廣,在澳大利亞、菲律賓海域和印度洋沿岸都能見到,我國的東海、南海也有毒鮋科的一些種類。
奇 海 馬
海馬爸爸從不與自己的孩子玩鬧,也不幫助做家務。但是作為父親,雄海馬確有獨到之處,他能懷孕並生下自己的兒子或女兒。
這一奇特而迷人的現象發生在全世界的熱帶和溫帶海洋中。
雄海馬腹部有一個小袋,可用來裝小海馬.每次可裝2000隻小海馬。海馬孕期從10到25天不等。每當交配季節來臨,「對上象」的雄海馬與雌海馬的尾部就會交織在一起,纏綿動人,很有詩意。更重要的是這種交配動作使雌海馬卵子巧妙地放到雄海馬的育兒袋裡,而雄海馬也能夠准確地接住卵子。海馬的「愛情」之舞大約持續8個小時。交配前,雄海馬下腹部的腹袋就會脹大,准備接受雌海馬的卵。雌海馬長著長長的產卵管,可將卵子排入雄海馬的腹袋裡。這些卵在爸爸的腹袋裡經過數周後,便會孵化成小海馬,准備誕生。這時雄海馬就會用尾巴勾住一根結實的海草莖,不斷地來回彎曲或伸展身體,尤如人類女性生育時陣痛時的痙攣。同時它們腹袋的口微微張開並逐漸擴大。隨後,一隻小海馬從開口處噴了出來,雄海馬不斷痙攣,小海馬也不斷蹦出腹袋。小海馬出生後馬上升到水面吸氣,讓體內的魚鰾充滿空氣。每隻小海馬約有1厘米長,出生後不久就開始自行攝食水中的小生物,雄海馬此時也已精疲力竭。
出生之後,小海馬的爸爸媽媽就不會再照料並保護它們了。剛剛出生的小海馬很是脆弱,它們不是被其它海洋動物吞食,就是被洋流沖離到有豐富微生物食物的地方。據統計,小海馬的成活率不到千分之五,這正是海馬,也是大部分魚類產下許多卵子的原因。以魚類的平均水平,小海馬的成活率還是較高的,這得益於雄海馬的育兒袋。
海馬和與之有血親關系的海龍是惟一由雄性懷孕生子的魚類,這兩種魚類的雄性身上都有一個由皮膚褶層構成的腹袋。雄海龍與雄海馬的生育也有不同之處,雄海龍生產時,它們腹袋要幾乎完全張開,才會生出小海龍;出生之後,如果碰到危險小海龍還會鑽回爸爸的腹袋裡去。
目前,海馬這種特殊的生育方式對物種繁衍後代的益處,生物界還沒有清楚明確的定論。科學家設想這種生育方式,也許可使海馬夫婦節省繁殖後代的時間。當雄海馬孵育卵子時,雌海馬可以准備下一批卵子。專家說,有些雄海馬早上生出小海馬,晚上就會再次懷孕。
海馬的最大危險是人。首先,人的活動使適合海馬生活棲息區域縮小。人不斷地疏浚海床,人在大河入海處造成的污染,海洋里的紅樹林縮小,珊瑚礁遭到破壞,這都是海馬棲息的主要場所。其次是人類對海馬的捕殺。人們捕捉海馬一是為了補充動物園和水族館,或製成紀念品;二是把海馬入葯。一些文化傳統上以海馬作為貴重的葯,治療性病、呼吸器官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心臟病等。由於對海馬的研究最近才展開,所以還沒有較准確的海馬數字。但根據相關統計數字顯示,人們捕捉到的海馬數量減少、個頭變小。人工繁殖海馬非常困難。小海馬非常小,靠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的浮游生物為食。人工飼養沒法用這樣小的食物喂養小海馬直到成年。現在必須認識到超量捕殺已造成了海馬數量的銳減。
現在一些國家已經實施保護海馬的措施,在菲律賓,建立了非捕獲區,在非捕獲區里,不準捕捉海馬和其它魚類;提倡使用海馬入葯的替代品;拓寬海馬的交易市場,加強各地動物園和水族館之間的交流等等,達到保護海馬的目的。
海洋動物中也有「大夫」
海洋動物也會生病。如果它們得了病,到哪裡去醫治呢?請別擔心,海洋中設有「醫療站」「醫療隊」,還有許多不辭辛勞、手到病除的「醫生」。
熱帶海域的「醫療站」:有一種叫做彼得松岩的清潔蝦,常在魚類聚集或經常來往的海底珊瑚中間,找到適當的洞穴,辦起「醫療站」,全心全意地為海洋動物免費醫病。開始,彼得松岩蝦在洞口,舞動起頭前一對比身體長得多的觸須,前後搖擺著身體,以招徠「病員」。從這兒游過的魚,要是想看病,就游到「醫療站」去。這時清潔蝦爬到魚的身上,像醫生一樣先察看病情,接著用銳利的「鉗」把魚身上的寄生蟲一條條拖出去,然後再清理受傷的部位,有時,為了治療病魚的口腔疾病,還得鑽進魚兒的嘴巴里,在一顆顆鋒利的牙齒之間穿來穿去,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當檢查到魚的鰓蓋附近的時候,魚兒會依次張開兩邊的鰓蓋讓「醫生」去捉拿寄生蟲。對於魚身上任何部位的腐爛組織,清潔蝦決不留情,會「動手術」徹底切除。登門求醫的魚很多,包括一些兇猛的魚,一旦有病,也會跑來求醫。有時病魚依次等候門診,有時推三擠四、爭先恐後蜂擁在「醫生」周圍。熱心服務的「醫生們」.有時也會因為過分操勞而暫停「門診」,退回洞里休息。在熱帶海域里,魚兒的好醫生——清潔蝦,人們已經知道的就有6種,如蝟蝦、黃背蝟蝦等。
溫帶海域的「醫療隊」:溫帶海域的清潔蝦與熱帶的不同,它們不設立固定的「醫療站」,而是組成流動的「醫療隊」,到處「巡迴義診」,由於它們的外表色彩平淡,貌不驚人,很難引起陌生的生物的注意。因此,它們一旦遇上需要治病的魚蝦「病號」,就毛遂自薦。迎面而上。它們治病細心、熟練,手術干凈利落,對不同的患者都是一視同仁,深受「病號」的歡迎。就此,一傳十,十傳百......,它們的名聲就越來越大,求醫者也就蜂擁而來,其「業務」隨之興旺發達。
「衛生所」里的「魚醫生」:海洋中除了清潔蝦「醫生們」之外,已知道的還有「魚醫生」50多種。這些清潔魚「醫生們」對海洋生物的保健工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條清潔魚6小時中可以醫治300條病魚。
別看這些高明「醫生們」的外表色彩平淡,貌不驚人,為了容易被「病員」識辨,及免於被兇狠生物捕食,它們都有特殊的標志:其外形、色彩和體態,都很容易被找到,同時也受到特殊的保護。
清潔蝦或魚等為什麼會自願擔當起海洋動物的醫療保健工作呢,從生態學角度理解,這就是生物界的一種互惠現象,即稱「清潔性共生」。病魚需要去除身上的寄生蟲、黴菌和積累的污垢,而清潔蝦或魚卻由此獲得食物,彼此互惠。
有人做過調查,許多出名的漁場,都是許多清潔魚蝦設立大量「醫療站」的海區。科學家認為,研究海洋清潔性生物,將在保護魚類資源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魚類怪異一族
目前,人類已經知道地球上的魚類總數達24000多種。科學工作者還發現,在魚類大家族中,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魚種,它們或奇特無比,或身懷絕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白血魚
多數脊椎動物的血都是紅色的,然而在南極棲息著一種白血魚,其血紅素比一般魚少96%。這種白血魚不用鰓呼吸,而是用布滿毛細孔的皮膚呼吸。更奇怪的是,這種魚的血液在低溫時不凝固,而一般魚在0.5℃~0.8℃時血液就凝固了。白血魚的血液為何不凝固呢?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這種魚的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物質,它含有大量的羥基。我們知道羥基是汽車、拖拉機等散熱器上所用防凍劑中的重要成份,正是由於這些羥基的存在,白血魚的血液才不會凝固。
凍不死的鮭魚
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等地有一種小鮭魚,凍成冰塊後仍能生存,人們常把這種魚放在籃子里,置於戶外,要吃的時候拿進房間,待冰塊融化後,魚便活起來。有人曾試著把凍成冰塊的魚整條喂給狗吃,結果小冰魚在狗肚中融化後,便開始蠕動,令狗異常難受,只得把魚吐出來,而那些吐出來的魚竟還活著。
捕鳥的貓鯊
貓鯊十分狡猾,它甚至能誘捕到天上的飛鳥。曾有報道說,有的漁民親眼目睹過這一奇景。貓鯊半浮海面,裝死不動,將深色的皮膚露出,海鳥在茫茫海空低飛,很難找到礁石歇息,看到半浮著的貓鯊,誤認為是礁石,便落下來歇息。此時,貓鯊並不馬上發動進攻,而是先慢慢沉下尾部,再緩緩將身體下沉,鳥兒雙腳不知不覺一點一點地移至鯊魚頭部。就在這時,貓鯊突然張開血盆大口,猛吸一口氣,鳥兒冷不防就被吸進鯊口。
2. 請問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蟹品種是什麼
世界最大的淡水蟹是椰子蟹,椰子蟹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帶。是一種寄居蟹,體重達到6公斤,是名副其實的陸生蟹王,它們以椰子為食強有力的前敖可以輕松破開椰子殼,有時候它們也會吃一些別的食物,比如鳥類。
椰子蟹在我國見不到。我們日常可以買到的最大的淡水蟹,是青蟹:又名鋸緣青蟹;俗名叫鱘;廣東稱膏蟹;台 灣,福建叫紅鱘;浙南地區叫蝤蛑,菲律賓稱泥蟹。
體型巨大的青蟹可以長到3.5公斤體長可達到25厘米,每年陰歷的 8、9月份是這種蟹的熱銷季節,幾乎霸佔了海鮮市場的所有攤位,更是老百姓中秋家宴上的重頭大戲。
3. 徒手開椰子很困難鉗合力最強的椰子蟹,真的能打開椰子嗎
想吃個椰子有多難?買不就得了嘛!種花家就非常喜歡喝椰汁,家裡備了一套電動螺絲刀,還有專門開椰子用的麻花鑽,真用得著那麼麻煩嗎?確實,用菜刀砍砍找對位置,一根筷子即可,但這只有我們高智商的人類才能想到的辦法,這世上還有一種吃椰子的螃蟹,它們又是怎麼打開的呢?
必須說明下盡管多個旅遊目的地的餐廳都能合法的吃到椰子蟹,但椰子蟹已經屬於瀕危物種!椰子蟹由於生長緩慢,從受精卵孵化成溞狀幼體到性成熟,至少需要約5年的時間,而長到最大體型,大概需要40至60年的時間,所以他們的繁殖與恢復速度遠遠比不上人類捕獵的速度!所以,各位請口下留情!
4. 椰子蟹的生活習性
椰子肉是椰子蟹的最佳鉺料,椰子蟹由於雙螯非常有力,所以能輕而易舉地爬上高樹剪下椰子,並鑿殼吃椰子肉。它食性很雜,幾乎任何有機物都吃,不論是植物的果實葉子,腐敗的動物屍體,甚至小於自己的同類,所以有「強盜蟹」的綽號。
椰子蟹,是生長在熱帶太平洋和印度洋許多珊瑚島上的一種與眾不同的寄居蟹。一般寄居蟹都寄居在腹足運動的螺旋形 殼里,所以身體是柔軟的,不對稱的,但椰子蟹則已經擺脫了那束縛身體生長的螺殼,「自由發展」。它可以在沙土或樹根等地方尋找或挖掘洞穴。怕強光,因而白天都蹲在洞穴里休息,夜間才外出遊覽和覓食。一隻椰子蟹獨居一個洞穴。當個子長大了,就另行挖掘更大的洞穴,以適應。
椰子蟹壽命長達60年,平時不僅吃椰子,也以各種水果、堅果為食。雖然是蟹的一種,但是它們已經適應了陸地上的生活,在水裡待太久會被淹死。它們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一些小島上。在一些島上,老鼠似乎已經成為一大問題。在缺乏植被的小島上,老鼠會更多地捕食椰子蟹,因為沒有其他的食物來源。但有些時候情況也會反過來,科學家有好幾次觀察到椰子蟹捕食老鼠。
椰子蟹怕強光,因而白天都蹲在洞穴里休息,夜間才外出遊玩和覓食。一隻椰子蟹獨居一個洞穴,當個子長大了,會另找更大的洞穴,以住得更舒服。寬敞的洞穴使它長得很好,個子愈來愈大,大的成年椰子蟹可達4公斤以上,體長近半米多。
椰子蟹吃椰子,它的雙螯非常有力,能輕而易舉地爬上高樹剪下椰子,並鑿開殼吃椰子肉。但據觀察,椰子肉並不是它惟一的食物,它在飢餓的時候,不論是植物的果實、腐爛的葉子和木頭、腐敗的動物屍體、甲殼動物蛻下的皮殼,甚至連小於自己的同類,它都搶著吃,真是「貪食無厭」,所以得了個「強盜蟹」的別號。
椰子蟹本是海洋動物,但由於它鰓腔內壁長著多叢血管,可以幫助呼吸,所以它能長期棲息在陸地上生活,而並不經常生活在海洋里,只是到了繁殖季節才回到海洋里產卵。它生下來的幼體在海洋中生長發育成熟後便又爬上岸來生活。這種椰子蟹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地區。據記載,其中在印度洋的聖誕島以及馬來群島、印尼、菲律賓、澳大利亞以及中國南海和台灣省都有分布。
5. 椰子蟹的分布范圍
分布於美屬薩摩亞群島、澳大利亞、聖誕島、庫克群島、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關島、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吉里巴斯、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薩摩亞、塞席爾、索羅門群島、中國台灣、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托克勞群島、湯加、吐瓦魯、萬那杜。
區域滅絕:模里西斯。
6. 椰子蟹來自於哪個國家,這個螃蟹可以吃嗎
夏天椰子開始上市了,而椰子蟹也開始出沒吃椰子果肉了。那麼椰子蟹是寄居蟹嗎?椰子蟹中國哪裡能買到?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經濟價值
椰子蟹肉味鮮美,腹部脂肪多,營養豐富,尤其是它的八隻足,味道像龍蝦的尾巴一樣,加之又獨具椰香味。在食法上無論蒸、燉和煲湯等味道均很鮮美可口;而蟹膏蒸水蛋味道極佳;若用當歸、紅棗、圓肉配以燉湯,更被視為補身佳品。中國台灣南部一帶,椰子蟹還被視作滋補的天然野味,如將腹里的膏黃調入米酒食用,更認為是強精妙品,故椰子蟹除被生物學家作研究對象外,也成為名貴海鮮佳餚而受到人們青睞,並很有開發價值。
7. 我國哪裡盛產椰子蟹和寄居蟹
海南
椰子蟹
Birus latro; cocount crab, robber crab
歪尾次目陸生寄居蟹科的代表種,與典型的(短尾次目)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如第4對步足變得很小、腹肢不對稱等。分布於日本南部,菲律賓,印尼及南太平洋諸島。中國僅產於台灣省南部(見)。形狀很像短尾蟹類。體很大,頭胸甲長度可達16厘米以上。體軀和附肢甲殼鈣化,堅厚,頭胸甲及步足表面有波狀皺紋.。頭胸甲的鰓區特別擴大,鰓腔內壁上生有許多由上皮生成的皺折,其中具有叢生的血管用來行陸上呼吸作用。額角呈三角形,眼鱗小。第1觸角柄各節細長,觸鞭末端粗,略呈棒狀,有觸覺作用。螯肢不對稱,左螯大於右螯,十分粗壯有力,能用以打開堅硬的椰子殼,取食椰肉。第1、2對步足強大,末端爪狀,可用來爬樹。第3對步足的末端呈螯狀,第4對步足很小,隱伏在頭胸甲下面的鰓腔里。腹部的背甲與側甲皆鈣化,左右稍不對稱,一部分彎折在頭胸甲之下。腹部肢體與寄居蟹相似,僅一側保留著已退化的腹肢,另一側者則全部消失。
椰子蟹生活於海邊附近的熱帶樹林中,善於爬樹,能爬到椰子樹、棕櫚、栲樹等的樹頂,離地面可達18米。喜食椰子或露兜樹的果實,也經常吃動物屍體、腐肉或各種植物。平時在陸地上生活,但到繁殖季節卻要回到海里,其幼體在海水中變態成長。
8. 椰子蟹可以吃嗎
椰子蟹是一種寄居蟹。體型比較大,雖然椰子蟹也是能夠吃的,但是現目前是國家的保護動物,所以說建議大家盡量不要吃椰子蟹,在1996年椰子蟹已經被錄入了世界瀕危的一種動物,從保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角度來說,平時不要吃這些保護動物。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椰子蟹能吃嗎
可以,但椰子蟹目前是保護動物,不容易吃到,也建議大家不要去吃。
一股獨有的螃蟹的鮮融合著椰子的清香極具征服力,肥美的蟹肉更會令滿足感瞬間爆棚,這也被世界各地的饕餮客視為極致的誘惑。椰子蟹好吃。椰子蟹肉味鮮美,腹部脂肪多,營養豐富,尤其是它的八隻足,味道像龍蝦的尾巴一樣,加之又獨具椰香味。在食法上無論蒸、燉和煲湯等味道均很鮮美可口。
但死了的椰子蟹不能吃,死蟹體內的寄生細菌會繁殖並擴散到蟹肉中,使得蛋白質分解產生組織胺。即使把死蟹煮熟煮透,毒素仍然不易被破壞,食用後會引起惡心嘔吐,面頰潮紅,心跳加速等。
椰子蟹是不是保護動物
椰子蟹是保護級別的動物。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椰子蟹,但它在生活中並不常見,椰子蟹雖然是一種寄居蟹,但是體型龐大,最長能長到一米。
椰子蟹,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199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印尼蘇拉威西島特產椰子蟹以其肉質鮮嫩而聞名於世,但現在數量大為減少。年幼的椰子蟹經常成為其他動物比如巨蜥、野豬和大鳥等的襲擊目標。然而,對椰子蟹真正的威脅則來自於人類。
雖然椰子蟹長得跟我們平時吃的螃蟹很不一樣,外殼堅硬,有兩只強壯有力的巨螯,是爬樹高手,尤其善於攀爬筆直的椰子樹,因為它們可以用強壯的雙螯剝開堅硬的椰子殼,以吃其中的椰子果肉而得名。
9. 用椰子蟹作食物的節目
一、前言
椰子蟹birguslatro(linnaeus)俗稱八卦蟹,是唯一長大後不需要利用螺殼為棲所的寄居蟹,由於成長不受螺殼大小的限制,體型最大可重達4kg,加上十分味美,因此在印度西太平洋地區椰子蟹數量很多的地方,被視之為珍貴可口的地方特產,由於過去認為椰子蟹肉具有特殊療效,因此常以乾製品銷至香港等地或販售給當地的觀光客,在台灣過去常見於海產店,但由於數量急劇減少及政府公布相關的保育法規之後,已鮮少於市面上見到。椰子蟹的分布廣大,但多受限於島嶼環境,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及東南亞等地,如trukvanuatu、tokelaus、niue及馬紹爾群島等地都十分常見。目前台灣僅能在蘭嶼、綠島及墾丁國家公園內偶爾發現,數量及體型都在逐漸縮小中,因此在民國85年5月28日所公布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中被列名,也是目前唯一受到保育法規保護的甲殼類動物。
▲椰子蟹腹部由板狀的腹甲所包覆,具有保護的作用。
▲台灣地區的椰子蟹主要棲息於沿岸平地的林投林中。
▲屬於雜食性或腐食性的椰子蟹,主要食物為成熟的林投果實或其他動物的屍體
飪d路旁的水泥牆會阻礙椰子蟹的遷移,路面高度的落差亦將造成椰子蟹的傷亡。
二、成長及生活史
椰子蟹成長十分緩慢,由於成長不受螺殼大小的限制,因此體重最重可達4kg以上,頭胸甲長為60~85mm,是體型最大的寄居蟹類,推估椰子蟹的壽命可長達50歲。由於雌蟹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花費大量的能量於生殖產卵上,因此雌蟹平均的成長速率較雄蟹慢。其生活史與其他陸生蟹相同早期為水生,由卵孵出的蚤狀幼體(zoea)體型小於3mm,幼體期可分為四個時期,每期經歷約一星期,在經過最後一期蛻化為幼體後期(postlarva)或大眼幼體(megalopa或glaucothoe)時約4mm長,已形成鉗角,似寄居蟹般背覆著空的螺殼以供保護,並開始為兩棲性,待蛻殼後進入幼蟹(juvenilecrab)階段,此時依然會背覆著螺殼,約經過九個月後,胸部背板漸變堅硬,能提供足夠的保護,此時椰子蟹的幼蟹與其他的寄居蟹十分難以分辨,如其他的節肢動物,椰子蟹僅能在蛻殼時長大,此時的外殼仍十分柔軟,易遭其他捕食者攻擊,由於此時的椰子蟹缺乏保護,因此在蛻殼時會將身體埋藏於土堆或沙中,經過一個月或更久的時間才會離開,此時腹部所儲藏的食物能提供所需的能量。交配行為一般發生於夏季,雌雄椰子蟹交配時,雄蟹在上雌蟹在下,雌蟹在接受雄蟹的精莢後使卵受精,受精卵排出後形成海棉狀的卵團,數量約為十萬顆,包覆並保護於腹甲內。北半球的椰子蟹抱卵時期約在七、八月間,南半球約在四、五月間,通常季節性變化較不明顯的區域,其交配時期較不受限於某一時期,可能會受到溫度及光周期的影響,抱卵的雌蟹會利用晚上攀爬至岩石的稜脊上,緊抱住岩石並利用海浪的沖拂,使腹部的受精卵孵化並將幼體釋放於大海中。
三、分布與棲所
盡管椰子蟹廣泛分布於西印度洋至東太平洋地區,但族群仍受限於島嶼環境,在東非、亞洲大陸及澳洲等地未曾發現,可能是因為有其他大型競爭者及獵食者的存在所致,人口的增加及土地利用型態的改變亦改變了椰子蟹的數量,部分地區椰子蟹滅絕的主要原因是棲地的消失、無限制的採集或遭家禽動物所捕食。椰子蟹的分布主要是在太平洋及東南亞等地,包含南太平洋的samoa群島、斐濟(fiji),西太平洋的caroline群島,北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marshall)、關島(guan)、諾魯(nauru)、索羅門群島(solomon)、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newguinea)、turvalutonga、新喀里多尼亞(newcaledonia)、日本、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及台灣等地。
椰子蟹棲息的環境變化很大,主要與島嶼的地理環境特色及所能提供的食物與棲所有關,一般多棲息於沿岸平地、熱帶雨林、椰子林,甚至在島嶼的山區。在台灣本島的墾丁國家公園及蘭嶼、綠島等地多分布於沿岸的林投林中。椰子蟹為最耐旱的陸生寄居蟹類,但其活動的距離通常不超過100m,主要是受限於環境,椰子蟹棲息條件為濕度較高、有良好的掩蔽物及洞隙以遮蔽日曬、松軟的泥土以利其挖洞脫殼以及充足的食物,當食物不足或需要下海繁殖時則會向外遷移,椰子蟹的活動時間與人類的活動有關,常受到人為干擾的族群白天通常蟄伏,待晚上才會出來活動覓食。一些有關椰子蟹的食性及攝食行為的報告中指出,椰子蟹為雜食性或為腐食性,食物種類自露兜樹科植物林投的果實至剛孵出的小海龜及魟魚的屍體皆可,台灣地區椰子蟹主要的食物為林投的果實,其他的食物種類則不詳。
四、討論
目前台灣本島僅於墾丁國家公園內偶爾發現椰子蟹之蹤跡,而在蘭嶼及綠島椰子蟹雖仍常見,但不論在數量上或體型上都已經明顯縮小。自從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布後,政府嚴格禁止椰子蟹的輸出,凡違法者將受重罰,但在蘭嶼及綠島仍有許多民眾繼續捕食椰子蟹,甚至販售給觀光客,嚴重威脅椰子蟹的生存。 另外,蘭嶼的環島公路分隔了椰子蟹的棲息環境使棲地片段化,將使椰子蟹面臨野外的族群被分割成數個小族群,而加速滅絕。環島公路使椰子蟹路死(roadkill)的機率增加且道路旁的水泥護欄,嚴重阻礙椰子蟹在繁殖季的降海遷移外,更使椰子蟹未來的存活問題雪上加霜,因此,目前除了消極的禁止捕捉椰子蟹外,應積極進行基礎生物當的研究,以期有效的管理這個保貴的生物資源。目前國外已有不少關於椰子蟹生活史、食性及生態行為的研究報告,但本土椰子蟹的研究則剛起步,極待人力的投入研究。
五、結論
對於目前椰子蟹的保育工作筆者根據多年的野外觀察及資料收集提供以下建議:1.禁止椰子蟹的捕捉、飼養及食用;2.保護椰子蟹的棲息環境;3.改善道路的設計,以免防礙椰子蟹的遷移。4.加強本土椰子蟹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的基礎研究,並研議人工繁殖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