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為什麼鄭成功不逃往菲律賓

為什麼鄭成功不逃往菲律賓

發布時間:2022-05-08 17:02:29

A. 明末清初鄭家困守孤島台灣,為何沒有選擇向菲律賓擴張

其實鄭成功和他的部隊在攻佔台灣之前,就已經非常的孱弱了,當時滿清王朝在中原的統治越發穩固,各種各樣的反清勢力也都沉寂了下來。而鄭成功,此時也經歷了轉折性的失敗,那就是在南京戰役中元氣大傷,輸給了滿清軍隊。經此一役,鄭成功的勢力范圍被壓縮到金門和廈門這兩處地方,生存空間已經極為狹窄。


所以鄭成功在收復台灣不久之後,就制定了攻佔菲律賓的計劃,可是呢,還沒有來得及將計劃實施,鄭成功就猝然離世了,因此攻佔菲律賓呂宋島的計劃,也就隨著鄭成功的離世而擱置。

B.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隨著滿清在中原的統治日益牢固,反清力量逐漸沉寂。鄭成功在南京戰役失敗後,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發動攻勢,其勢力被壓縮至金門和廈門兩地,生存空間已經極為局促。面對困境,他只有開辟新的根據地一途可行,於是台灣便成了他攻取的目標。

《清史稿》載:「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桂王入緬甸,聲援絕,勢日蹙,乃規取台灣。」

攻台前,鄭成功對台灣的認識並不很清晰,他認為那裡物產豐饒,足以成為解決幾十萬兵員糧餉物資供應的基地。投奔過來的荷蘭買辦何廷斌告訴他台灣有良田萬頃,上了島便可以輕易獲得補充。攻台部隊出發時,何廷斌又說:「數日到台灣,糧米不竭。」



西班牙佔領菲律賓後,由於其本土和北美殖民地距此有萬里之遙,因此糧食和生活用品以及工匠只能從最近的也是當時遠東經濟最發達的中國取得。所以他們鼓勵中國商人到菲律賓貿易,並把中國商人在馬尼拉的貨棧、集市和居住地集中起來,稱為「八連」。

由於對中國勞動力需求非常迫切,殖民當局於1585、1590年先後兩次到閩粵招工。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說:「我人百工技藝有挾一器以往者,雖徒手,無不得食,沿海之民爭趨之。」結果僅馬尼拉一地,華僑人數即由1571年的150人,發展至1588年的超過1萬人,1603年更達3萬人。西班牙總督莫爾加在1609年時說:「要是沒有中國人充當各行各業的工匠,並且如此勤懇地為微小的報酬而勞動,這個殖民地就不能生存,這是肯定的。」

隨著華人急劇增多,他們憑著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和華人特有的智慧,逐漸在菲律賓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西班牙殖民當局對華人的物資和商品供應產生了嚴重依賴。由於經濟命脈被華人掌握,而且在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人數與華人相比處於絕對少數,殖民當局對此感到非常憂慮,擔心華人勢力動搖其殖民統治。於是開始用強加苛捐雜稅等各種手段遏制華人在菲律賓的發展,導致雙方矛盾日趨激化。

16世紀70和90年代,又先後發生了海盜林鳳襲擊馬尼拉事件和潘和五等刺殺西班牙總督事件。此後,西班牙人便把華人視為其在菲殖民統治的一大威脅,對華人採取了殘酷的驅趕、掠奪和殺戮政策。

在1603-1765年間,華人不堪忍受壓榨,掀起過數次反抗和起義,但因武器落後,組織不力,先後慘遭殖民當局五次大屠殺,數萬人被殺害。

1686年,西班牙國王曾下令在6個月內驅逐全部華人。後因擔心菲律賓經濟崩潰以及清朝政府可能因此取消西班牙人在華傳教許可而未實施。

1662年的屠殺期間,鄭成功已經准備攻打菲律賓,他聞訊後勃然大怒,以明朝政府名義於當年四月派遣義大利籍天主教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國書如下:

大明總統使國姓爺寄馬尼拉總督曼利克·特·喇喇之宣諭:承天命而立之君,萬邦咸宜效順朝貢,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可惡荷夷不知天則,竟敢虐我百姓,劫奪商船,形同盜賊,本當早勒水師討伐。然仰體天朝柔遠之仁,故屢寄諭示以期彼悔罪過,而彼等愚頑成性,執迷不悟,邀予震怒,遂於辛丑四月率師親討,兵抵台灣捕殺不計其數,荷夷奔逃無路脫衣乞降,頃刻之間,城池庫藏盡歸我有,倘彼等早知負罪屈服,豈有如此之禍哉。

你小國與荷夷無別,凌迫我商船,開爭亂之基。予今平定台灣,擁精兵數十萬,戰艦數千艘,原擬率師親伐。況自台至你國,水路近捷,朝發暮至;惟念你等近來稍有悔意,遣使前來乞商貿易條款,是則較之荷夷已不可等視,決意姑赦爾等之罪,暫留師台灣,先遣神甫奉致宣諭。倘爾及早醒悟,每年俯首來朝納貢,則交由神甫履命,予當示恩於爾,赦你舊罰,保你王位威嚴,並命我商民至你邦貿易;倘或你仍一味狡詐,則我艦立至,凡你城池庫藏與金寶立焚無遺,彼時悔莫及矣。荷夷可為前車之鑒,而此時神甫亦無庸返台,福禍利害惟擇其一,幸望慎思速決,毋遲延而後悔,此諭。永曆十六年三月七日。國姓爺。

鄭成功挾擊敗荷蘭收復台灣之威向西班牙炫耀武力,要求他們「每年俯首來朝納貢」,並警告他們不要重蹈荷蘭人的覆轍,希望藉此對西班牙殖民者形成震懾。然而西班牙人收到鄭成功的警告信後並未收斂,反而因此在馬尼拉展開了第三次對華人的屠殺,作為對鄭成功威脅的回應。

西班牙人之所以如此囂張,是因為十六世紀中期以後,西方科技和軍備已經大幅領先,而明朝傾舉國之力才勉強平定了東南沿海的倭患,遑論對抗海外西方殖民者。

菲律賓當時屬大明朝貢體系之內,按理明朝有義務維持那裡的秩序,保護那裡的人民免遭襲擾。可是西班牙侵入明朝勢力范圍,公然殖民菲律賓,明朝沒有任何反應。1596年西班牙屠殺驅趕華人時,明朝的唯一舉措是福建當局於次年派船接回部分「唐人」。

明朝之所以如此低調,是因為他們了解當時中國與西方武器裝備實力懸殊。明人王士性《廣志繹》,在描寫他所見到的葡萄牙番舶時就說:「香山嶴乃諸番旅泊之處……番舶渡海,其制極大,大者橫五丈,高稱之,長二十餘丈,內為三層,極下鎮以石,次居貨,次居人,上以備敵、占風……若入番江,則舟尾可擱城垛上,而舟中人俯視城中。」從這段文字來看,這艘船應該是三層甲板的蓋倫船,當它航行於珠江江面時,船尾竟比廣州城垛還高,船上的人可以俯視城內,其高大威猛對明朝官兵造成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

福建總兵朱文達見到荷蘭船後說:「紅夷勇鷙絕倫,戰器事事精利,合閩舟師不足攖其鋒。」這位總兵認為福建全部水師都打不過一艘荷蘭戰艦。

福建右布政使沈演則形容他所見西洋戰艦為「艤舸如城,銃如圍,彈如鶚卵」。

萬曆二十九年,荷蘭人「挾二巨艦」突襲澳門,其炮艦規模驚得明朝官員目瞪口呆。巡按御史方元彥認為我之舟與器皆不及夷,殺之是往遺之禽也」。這位巡按大人認為與洋人作戰等於送死。

徐光啟在天啟元年七月的一封奏疏中寫道:「夫兵器之烈,至一發而殺百千人,如今日之西銃極矣,無可加矣。」

崇禎六年,福建巡撫鄒維璉見到的一艘西洋戰艦是「長五十丈,橫廣六七丈」的海上巨無霸。面對如此龐然大物,卸任首輔葉向高稱其「高大如山」「不畏風濤」。福建巡撫南居益則嘆其「望之如山阜,觸之如鐵石」。明人鄭大郁又用「巨艦大如山,而固如鐵桶,堅不可破」來描述他所見的西洋軍艦。可見當時西方戰艦之巍峨,武器之先進已經超乎明人的想像了。

親自與西洋人打過海戰的福建巡撫南居益的感受最為深切,他在《謹陳閩事始末疏》的奏章中記錄荷蘭大船:「見大海澎湃中,萬難接濟戰。夷舟堅銃大,能毒人於十里外,我舟當之無不糜碎。即有水犀十萬,技無所施。」

C. 鄭經婚外情,為何讓中國丟了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

一場因為婚外情而引發的禍事,不僅讓當事人差點丟了性命,更讓國家丟失了一個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這堪稱史上代價最高的婚外情。

收復台灣,意氣風發

明朝時期,台灣被荷蘭殖民者掠奪掌控,就已經脫離了中國大陸的管轄。於是鄭成功作為愛國將領就被皇上賦予了收復台灣失地的任務。

鄭成功擁有著卓越的戰斗指揮能力與作戰的經驗,一路上鄭成功帶領著士兵橫渡海峽、巧渡鹿耳門,追著窮寇到了赤嵌城。

最後迫於鄭成功的步步緊逼,荷蘭宣布投降,台灣自此回歸中國內陸,西方殖民者也落得個抱頭鼠竄的下場。鄭成功也因此揚名於天下,意氣風發的准備進攻菲律賓。

可天意弄人,就在鄭成功准備好了糧草與兵馬想要大幹一場的時候,偏偏天意弄人,一場出乎意料的婚外情打破了這個將軍原有的平靜。

有緣無份,冥冥註定

細細想來,歷史總是那麼奇妙,一次次陰差陽錯,看似可惜的背後也常常隱藏著偶然中的必然,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徵在無形中也預示著接下來的劇情走向。

鄭經的風流倜儻,鄭成功的恪守禮義,以及鄭氏集團對明代的深厚感情及效忠,都在暗地裡預示著可能到來的一場壞結果。

鄭成功因為鄭經的婚外情而與呂宋無緣,鄭經又因為''三藩之亂''而無緣與呂宋,後期鄭氏集團的衰落,內部的明爭暗鬥,這也讓攻打呂宋再無條件。

看似一個個微妙可笑的事件,卻陰差陽錯地推動著整個國家歷史車輪的發展,鄭經的婚外情也經常為世人調侃為世上最貴的婚外情。

D. 如果鄭成功再多活二十年,能不能拿下菲律賓

在大明王朝輝煌的幾百年歷史當中,有著非常深遠影響的那就是鄭和下西洋,說到鄭和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宦官,之所以能得到重用,主要在於他的卓越眼光和個人領導能力。

所以說沒有了經濟的支持,即使在多活二十年,也不能拿下菲律賓。另外一個方面的原因,當時明朝政府之所以下海,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彰顯大明王朝強大國力,讓周邊的小國臣服於大明王朝,名義上是為了貿易,實際上根本就不是。再別說拿下菲律賓了,鄭和的初衷是為了與周邊的國家構建友好關系,武力占據這是不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在加上菲律賓東南亞,屬於熱帶氣候,地形復雜多樣,即使二十年以後鄭和率領自己的艦隊攻佔菲律賓,也未必能夠拿下,異國他鄉,補給之後等等各方面因素的交織,都會導致那不下菲律賓。

E. 成功收復台灣的鄭成功,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1624年(天啟四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1661年(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廈門出發,渡海收復台灣。在很多人眼裡,鄭成功是個大英雄,據了解鄭成功是一名中日混血兒。

鄭芝龍也就是鄭成功的生父,是一個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團的頭目,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鄭芝龍和田川小姐墜入愛河後,有了愛情結晶,這個孩子就是鄭成功。隨著事業的發展,鄭芝龍成為海商及海盜之首領,於中國東南沿海及日本、台灣、菲律賓等海域擁有極大勢力。大明弘光朝覆滅後,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於當年七月改元「隆武」。隆武二年起,鄭成功即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兵作戰,頗受隆武帝的器重。

當時的台灣不過是一個荒涼落後之地,因而一直以來並不受到明朝政府的重視。不過在荷蘭人入侵之初,明朝也曾派兵抗擊,但隨著政權的日益衰落,最後對於台灣被占問題,明朝也就置之不理了。而鄭成功收復了台灣,就在台灣進行了統治和養兵蓄銳,最後死於台灣,兒子鄭經上位後沒多久最後也被康熙擊敗,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鄭成功是不是名族英雄,歷史有不同觀點,各有其說,但是打敗統治台灣的荷蘭殖民者絕對是值得贊揚的。無論怎樣,台灣是中華民族的領土是不能改變的。

F. 關於鄭成功的小故事

潮州之役

清軍入關之際,閩南地區呈現混亂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隊以外,到處都有土豪、山賊擁據城寨,相互爭並,並且就近向百姓課收錢糧,宛如軍閥;相較於這些地方勢力,鄭成功擁有較完善的軍備,但卻也因為軍隊太龐大,而領土太少,面臨籌集糧餉的重大問題。

1649年(清順治六年,永曆三年)十月,鄭成功決定揮兵南下,除打擊閩南清軍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一個多月下來,從清軍手上攻取漳浦、雲霄等地,亦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鄭軍攻詔安不克,乃決定轉入粵東,經分水關至潮州一帶征討不合作的零星勢力;至隔年五月之間,又第次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許多山寨。

潮州守將郝尚久雖已於1648年(清順治五年,永曆二年)隨李成棟反清,但曾襲擊施琅、鄭鴻逵等部,也曾拒絕鄭成功「聯軍」的要求,並在鄭軍攻打新墟寨時派兵與之為難,與鄭成功素有嫌隙。

1650年(清順治七年,永曆四年)六月,鄭成功軍隊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擊之;郝部不敵,退守府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盡入鄭軍之手。不久,清軍再次攻入廣東;郝尚久背腹受敵,負氣降清,引清軍入潮州城以抗鄭軍。鄭軍圍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氣低落,又面臨糧餉接濟問題,只得於八月解潮州圍退回閩南。

(6)為什麼鄭成功不逃往菲律賓擴展閱讀: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G. 明朝滅亡之後,南明政權為什麼不逃到東南亞一帶呢

一南明政權在緬甸被滅亡了

實際上,在永曆十三年1659年正月,當清軍把把雲南的昆明攻下,明朝皇統南明政權就逃到緬甸,被當時緬甸的國王王莽達收留。當吳三桂攻下緬甸之後,王莽達的弟弟王莽白就趁機發動政變,殺死兄長王莽達之後就繼承王位。

在1662年1月22號,篡位的王莽白就直接把南明的永曆帝交給吳三桂,這樣明朝的皇統就徹底滅亡。在這里,可以看到是南明政權逃往海外,也就是潛逃東南亞的最後機會,可是這最後機會也就在這一次消失了。

當崇禎皇帝在北京逝世明朝滅亡之後,朱家的眾多王爺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一番明爭暗鬥,就是這一種窩里斗消耗了明軍抵抗清軍的力量。如在南明政權建立初期,明軍對抗清軍的勢頭是良好,當時如果南明能把握機會完全可以翻盤奪回江山,可惜窩里斗錯過了大好時機,導致最終覆滅,明朝朱家統治徹底滅亡!

H. 如果這位英雄多活幾年,菲律賓或許早已並入中國版圖

在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可謂婦孺皆知,因收復台灣而彪炳史冊。可是,你知道嗎,鄭成功還曾打算攻佔菲律賓。可惜天不遂人願,就在攻菲計劃即將實施之際,鄭成功英才早逝,計劃落空。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內部發生變故,鄭成功也因病辭世,享年39歲。如果鄭成功計劃成功,菲律賓或許早已並入中國版圖,成為「自古以來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I. 鄭氏集團曾想驅走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

是的。

鄭成功父子的確是前後三次欲對菲律賓出兵,但終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成行。至於原因,主要是為了討伐西班牙殖民者。

明朝晚期,西班牙殖民者來到菲律賓。起初,他們對當地的華人採取拉攏政策,因為當地的經貿發展要仰賴華人的努力和貿易。但隨著華人影響的提升,西班牙殖民者與華人的矛盾開始凸顯,並最終導致1603年的大塗剎!

當時明朝正府獲悉此事大為震驚,但它一貫把移民國外的華僑視為賤民,因此僅寫了一份《諭呂宋檄》,於1605年5月底、6月初,由中國貿易船隊中一名船主帶到馬尼拉,分交菲律賓總督、馬尼拉最高法院和馬尼拉大主教。檄文未對西班牙殖民者的塗剎行為進一步嚴加追究,只要西班牙殖民當焗保證華僑今後生命財產的安全,並宣布對殖民者「不忍加誅」,「其海外戕剎姑不窮治」,要求西班牙方面「當思皇帝浩盪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明朝未出兵討伐還有當時現實條件的限制。在西班牙殖民者塗剎華人大致同一時期,明王朝進行了3場大規模戰爭,雖然3場大戰明朝都獲勝,但國家軍事和財政損耗極大。

明朝的縱容使得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律賓華僑的欺壓更加有恃無恐,絕境中的華僑不堪其苦。得知菲律賓華僑的悲慘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緻函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名華僑,要求他停止與西菲當焗進行貿易。他還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示懲罰。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派人向菲律賓總督下書,譴責其剎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

面對鄭成功的威脅,西班牙人反而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集體塗剎。鄭成功聞訊,一面撫恤逃到台灣的華僑,一面組織籌備軍隊,於是菲律賓島上再度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但鄭成功尚未出兵就出現內亂,不久鄭成功病逝。他的兒子鄭經接著治理台灣,並派人同西班牙殖民當焗交涉。據說鄭經在1670年和1671年兩次准備征討馬尼拉,但因各種因素而未能出兵。

J. 菲律賓沒被鄭成功拿下,真的是因為婚外情嗎

1654年,清軍大舉進攻江南地區,鄭成功所率領的部將成為明朝末期最後殘存的勢力之一。面對清軍的攻勢,鄭成功也無法匹敵,只好一路退居到海島廈門、金門等地。

為了有一處堅實的固定地盤,鄭成功將目光放在被荷蘭殖民的台灣島上。

1661年,鄭成功率大軍與島上駐守的荷蘭大軍交戰,翌年成功收復台灣,開啟了鄭氏統治台灣的時代。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清朝採取了計劃達20年的「遷界令」,阻斷大陸與台灣之間的交流,斷絕台灣的經貿財源。鄭氏集團為此深感焦急,為了緩解清政府「遷界令」對台灣造成的打擊,鄭成功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繼續向南進軍,攻佔菲律賓群島。



鄭經的這次代價最高的婚外情,是導致鄭成功死亡的最直接原因,鄭成功的死亡也導致了唾手可得的菲律賓群島與中國失之交臂。若鄭成功攻佔菲律賓,中國極有可能增加7000多座島嶼、近3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與為什麼鄭成功不逃往菲律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