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菲律賓是日本仆從國,為何它得到的戰後賠償還能最多
因為菲律賓准備殺了日本俘虜,所以日本才賠款8億美元的。
但是,日本仍然低估了菲律賓的堅定態度。不管日本怎麼說好話,菲律賓都拒絕妥協。菲律賓對日本的討價還價感到非常反感。雙方陷入僵局。菲律賓政府甚至打算殺了日本囚犯,美國後來介入。美國專門派遣人才與他們進行協調,經過多年的努力,雙方終於達成協議。 1956年春,日本和菲律賓簽署了《日菲賠償協定》,該協定同意日本向菲律賓提供5.5億美元的凈賠償,並在十年內還清。此外,它還需要在20年內向菲律賓提供2.5億美元的貸款。全部降到8億美元。
❷ 菲律賓戰役的戰役詳況
菲律賓戰役發生的時間是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戰役兵力:
參加這次戰役的日軍有第14軍團(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飛機300架)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哈特上將,主要類型的戰斗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戰役過程:
戰役開始時,日軍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呂宋)海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於12月8—9日摧毀了美軍在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斗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倖免。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了制空權後,乘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
12日,第16師木村支隊(約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佔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准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戰役的主要目的業已達到。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79500人)撤向巴丹半島。
菲律賓戰役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斗。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同日,日軍佔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日軍攻佔巴丹半島後,對科雷希多島連續實施炮擊和轟炸。5月2日,日軍對該島實施火力准備,5日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路登陸,對島上要塞發起攻擊。1.5萬名美菲軍依託坑道工事抗擊,並組織敢死隊展開白刃戰。6日,日軍後續部隊投入戰斗,溫賴特率美菲軍余部投降。7日,日軍佔領該島。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
美軍佔領萊特島後,山下奉文將駐呂宋島日軍28.7萬人編成3個集團,分別駐守北部和中南部山區,企圖以持久防禦牽制和消耗美軍。美軍為取得進攻呂宋島的前進基地,於12月15日佔領民都洛島。1945年1月9日,美第6集團軍約20萬人在美國第7艦隊艦炮的強大火力和美國第7、第3艦隊航空兵突擊的掩護下,從呂宋島西岸的林加延灣登陸,爾後一路(第1軍為主)向北呂宋進攻,另一路(第14軍為主)向馬尼拉方向推進。第一天有6800人(美第1、第14軍的基本兵力)在呂宋島上陸,並且奪取了正面32公里、縱深7.5公里的登陸場。為加快進攻速度,美軍在向林加延灣增兵的同時,以第8集團軍部分兵力分別在蘇比克灣西北的聖安東尼奧和馬尼拉灣以南的納蘇格布登陸。各部隊同時向馬尼拉進逼,美軍經過一系列戰斗於3月3日攻佔馬尼拉。2月,美軍還開始了解放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巴拉望島及其他島嶼)的戰斗行動,美第8集團軍(司令艾切利貝爾蓋爾上將)參加了此次行動。嗣後,美軍在呂宋島和其他島嶼上進行了消滅島上南北兩部日軍個別孤立集團的戰斗行動。菲律賓的戰斗行動於7月初正式結束,但是,在呂宋島及其他島嶼上同繼續抵抗的小股日軍的戰斗一直持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菲律賓人民抗日游擊軍人民抗日軍曾給予盟軍巨大援助。
戰役詳況:
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賓戰役是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盟軍下,反攻日本軍的一系列戰役。
菲律賓、美國及澳大利亞軍隊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領導下,於1944年10月17日至12月31日進攻位於菲律賓中部雷伊泰島之戰役,以消滅由日軍山下奉文大將指揮的日本軍隊,此戰役為解放整個菲律賓群島、建立菲律賓之民主及結束日本在菲律賓3年多之統治拉開序幕。
萊特灣海戰:
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
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戰斗。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系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居於劣勢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沈,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地對盟軍艦艇進行自殺式攻擊。
奧爾莫克灣戰役:
日本帝國與美國在1944年11月11日至12月21日於菲律賓的卡莫特斯海一帶爆發的一系列海上及空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雷伊泰島戰役之一部分,戰役爆發的原因是日本軍隊向在雷伊泰島的守軍增援和補給,而美國軍隊嘗試進行阻截。
民都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於1944年12月13日至12月16日在菲律賓群島北面之民都洛島爆發之民都洛島戰役,美軍希望在此島建立一個基地以支援進攻呂宋島的仁牙因灣戰役。
仁牙因灣戰役:
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祖斯·B·奧登多夫指揮盟軍艦隊駛向仁牙因灣海岸,美國海軍及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艦只炮轟日本帝國在仁牙因灣之據點。
呂宋島戰役:
美國及菲律賓聯軍的登陸戰役,以消滅島上的日本帝國軍隊,戰役結果是美國和菲律賓聯軍獲勝,盟軍在3月份控制了呂宋島上所有戰略及經濟上重要之據點,雖然在包圍圈內的日軍仍持續在山區抵抗至日本無條件投降。
卡巴那圖營救:
1945年1月30日解救位於菲律賓卡巴那圖(甲萬那端)的日軍戰俘營內511名盟軍戰俘的軍事營救行動,參加行動的有美國陸軍游騎兵與菲律賓游擊隊。此次行動是同盟國特種部隊的一次經典軍事行動。
巴丹半島戰役:
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從日本帝國手中解放菲律賓群島中呂宋島之巴丹半島的戰役,是解放菲律賓之戰役中的一部份,目的是佔領馬尼拉灣之西海岸,以使用馬尼拉之港口設施及開辟供應線以支援進行中的馬尼拉戰役。
馬尼拉戰役:
在一個月的戰事中,馬尼拉遭到嚴重的破壞,它標志著日軍對菲律賓3年佔領期結束及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實現他勝利重返菲律賓的承諾。
科雷吉多島戰役:
美國攻擊科雷吉多島島上利用原美國遠東軍建立的要塞防守的日軍,以收復該島。
碧瑤戰役:
它是美國收復呂宋島之最後一場戰役。
巴拉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在1945年2月28日至4月22日於菲律賓群島南部巴拉望島爆發的巴拉望島戰役是美軍勝利者1號及2號計劃之延續,亦是美軍解放菲律賓戰役之一部份,美軍希望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結束日本統治及消滅殘余之日本守軍。
米沙鄢群島戰役:
美軍與菲律賓游擊隊於1945年3月18日至7月30日對日軍發動的勝利1號及勝利2號計劃內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行動之一部份,目的是解放南部島嶼及消滅防守之日軍。
棉蘭老島戰役:
美國聯同菲律賓在1945年3月10日至8月15日在菲律賓群島中的棉蘭老島對日本帝國所發動的軍事行動,代號為勝利者5號計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的行動之一,目的是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及消滅在島上的日本守軍。
戰役結果:
菲律賓戰役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中將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美軍憑借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了南海,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許多基地。
❸ 菲律賓二戰結束殺了日本多少俘虜
1942年4月9日,巴丹半島失守,7.5萬名美菲聯軍向日軍投降,其中美軍12000名。1942年5月6日,溫萊特帶領1.2萬人向日軍繳械。加上以前被俘的,被日軍俘虜的美菲戰俘達到了9萬多人。溫萊特中將剛剛接替麥克阿瑟行使了2個月的菲律賓戰場最高指揮權,就成了日軍俘虜,先是關押在呂宋島中部的奧德內爾戰俘營,後來又關押在中國台灣的戰俘營,最後被關押在了中國奉天的集中營—— 現今遼寧省沈陽市。
❹ 為何菲律賓以8萬俘虜做要挾,向日本索賠80億呢
說起第2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日本,作為中國人想到的一定是日本對於中國領土和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但是日本所做出的惡行卻不僅僅是在中國,還有另外的一些國家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殘忍對待,比如我們今天要提到的這個國家菲律賓。
所以總統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向日本索要賠款,在他看來,不僅僅是自己妻兒的生命被日本人踐踏了,自己的百姓也應該得到日本人的賠償。再加上戰爭當中所損毀的國家建築一系列的後期維護,都是需要錢的,日本必須要為自己犯下的罪過付出代價。
但是當時的日本根本就沒有力量去償還這么巨大的債務,所以日本一口回絕了菲律賓總統的要求。日本認為只要我不答應你能把我怎麼樣呢?誰知菲律賓總統真是鐵腕手段,當時在菲律賓有8萬人的日本戰俘。菲律賓總統收到了日本人拒絕賠款的信息之後直接給出回應,如果日本不賠款,將會處死8萬日本人。日本原以為他們只是給出威脅,誰知道菲律賓總統當即下令處死了14名日本被俘軍人。日本這才知道,原來菲律賓不是說著玩兒的。
❺ 1945年馬尼拉大屠殺日軍到底有多殘忍呢
1945年2月初,在菲律賓戰役的最後階段,美軍第一騎兵師的坦克開進馬尼拉市中心,並在街上橫沖直撞。街上的日本士兵驚慌失措,以為17000名海軍駐軍和4000多名駐扎在馬尼拉的陸軍士兵都投降了。美國坦克沖破聖托馬斯大學的前門,救出了3700多名美國戰俘。這所大學成立於1611年,被日本軍方用作戰俘營。三年來,大量美國戰俘和被拘留的美國僑民在這里被折磨致死。數千名形同骷髏的美軍戰俘圍著他們的解救者,痛哭失聲。馬尼拉市民們從家中湧上街頭,流著淚向美軍訴說佔領生活的苦難和日軍的暴虐。
❻ 二戰時期日本押送80000戰俘,為何到達目的地卻少了15000人
日本在押送戰俘的途中,無故虐待,打殺戰俘,而且戰俘根本得不到飲用水的補充,甚至在押送的途中,日本也僅僅提供過一次食物,而且僅僅為雞蛋大小的飯團罷了,而正是因為這樣的虐待,導致戰俘數量急劇減少。
就是因為這樣,由於得不到正常的對待,而且因為菲律賓士兵早已到達極限,對於軍人來說僅僅120公里,卻死亡了數萬人,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日本士兵非人的對待。
❼ 二戰日本人究竟有多殘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方所犯的暴行是如此殘酷,以至於幾乎無法理解。在某些方面,最好忘記這個可怕的歷史,但這樣做會令遭受苦難和喪命的人感到羞恥。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最嚴重的罪行,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當今世界,尤其是韓國和中國對日本仍然懷有敵意。此外,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學習並記住我們最近歷史上的可怕罪行,以便我們確保不再犯下這些罪行。
警告:此列表包含極其令人不安的內容。
南京大屠殺
日本入侵香港始於1941年12月18日,是太平洋戰爭史上鮮為人知的事件,其命令是「不俘虜任何人」。包括英國醫務人員在內的任何試圖保衛該島的人都被帶到了城市的郊區,並用刺刀將其派遣出去。
❽ 日軍殺了4個人,為什麼搭上8萬戰俘賠償80億
那是因為日本殺的四個人是菲律賓總統的妻子和孩子,所以在戰敗之後菲律賓要求日本賠償80億,要不然就把日本的八萬俘虜都給殺了。
在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了菲律賓之後,就會菲律賓人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這就是著名的「巴丹死亡遊行」,當時的菲律賓已經投降了,但是日本人仍然對他們進行了虐殺,當時死了差不多一萬五千人。
但是這個時候日本根本沒有錢,所以拿不出80億來賠償菲律賓,因此美國出來當了中間人,勸告菲律賓同意日本培養5.5個億,而且因為日本需要還二十年,所以還要再加上利息,因為當時世界已經停止了戰爭,所以菲律賓也不可能因此違背「和平理念」,所以就順勢同意了。
❾ 慘絕人寰的獸行,二戰時期日軍為何要在馬尼拉大開殺戒
馬尼拉大屠殺(Manila massacre),也稱馬尼拉大慘案。1941年12月,美軍撤出馬尼拉後,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日軍兵不血刃的侵佔了馬尼拉。1945年1月,美軍從萊特灣出航,在林加延登陸呂宋島,同時,美軍第11空降師登陸納蘇格布,直指馬尼拉。攻入城內的美軍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日軍撤退過程中,對馬尼拉進行了瘋狂的破壞的屠殺,大約有四分之 三的建築被毀,125000多菲律賓人遭到殺戮。
1941年12月8日,於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僅10個小時的時間,日 軍便對處於美國控制之下的菲律賓發起了猛攻。一個月之後,日本成功佔領了馬尼拉,大約有 7萬人淪為日軍的戰俘。這些戰俘被日軍押解至100多公里之外的戰俘營,押解過程境況十分 慘烈,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具體為:整個行軍過程中,戰俘僅在出發之時被賜予而食用了 一個飯團,而在此之後的一路上,戰俘沒有權利喝水、進食,更有甚者,凡是企圖找水和食物 之人,即被日軍通過刺刀或開槍方式處決。一路上,因飢渴而失去生命或者遭遇日軍處死的戰 俘多於1萬人。顯然,其中絕大多數人是菲律賓人。而在抵達戰俘營之後的兩個月之內,又有 整整2.6萬名戰俘被日軍虐待而死。1945年2月二戰太平洋戰爭末期,在撤離馬尼拉之時,日 本軍隊進行了長達一個月之久的大屠殺。
❿ 二戰結束後哪個國家殺了日本戰俘
這個國家是澳大利亞,殺了19萬日本戰俘。像對付日本這樣的國家,澳大利亞給大家找到了一個正確的方法,那就是打,狠狠的打,你越狠他越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