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聖誕節及其習俗
英國:他們認為聖誕節必須吃得痛快。所以聖誕大餐極為豐富,包括豬肉、烤火雞、聖誕布丁、聖誕碎肉餅......等等。家裡每一個人都有一份禮物,連僕人也有,禮物都在聖誕節的早晨分贈。有時逢唱詩班逐門逐戶唱聖誕歌時,他們也會被主人請進屋裡,招待茶點或贈予小禮物。
法國:在聖誕節前夕都要到教堂參加午夜彌撒。彌撒後家人同往年長兄姐家中團聚共享聖誕餐,並分享一年來家中要事。偶有家人不和之事,亦常因聖誕歡聚而盡釋前嫌,言歸於好。故聖誕節在法國人眼中,視為仁慈和睦的日子。
義大利:在義大利,每逢聖誕節,大家都喜歡在家中安置一些關於耶穌誕生故事的模型。聖誕的前夕,家人團聚吃大餐,到午夜參加聖誕彌撒,然後大家去訪問親戚朋友,但只有小孩和老人得到禮物。在聖誕節義大利有一種好風俗,孩兒為感謝父母一年來的教養,會在未吃聖誕大餐前將他們的作文或詩歌,暗藏在餐巾、桌布或碟子里。吃完大餐後便將它取出朗讀。
西班牙:該國的孩童常將鞋子放在窗口或門外,以接受聖誕禮物。在許多城市中,男孩子也常備有許多高級禮物,要送給美麗女子。「牛」 在聖誕節也受到最好的待遇。因當地有一傳說:「耶穌降生時,曾有一隻牛向他吐氣,使他得到溫暖」。
瑞典:在聖誕佳期中,瑞典人非常好客,每一個家庭不論貧富都歡迎朋友來訪,甚至連陌生人都可以進來吃東西。他們將各樣的食品都擺在桌上,任人自由選擇。
瑞士:該國的聖誕老人穿白色長袍,戴假面具。它們往往由貧苦人裝扮,成群結隊向富人討取食物和禮物,散隊時才平分所得物。
丹麥:最先出版聖誕郵票的國家。這種聖誕郵票的發行是為籌措防癆經費。丹麥人寄聖誕賀卡、郵件,都喜歡貼這種郵票。
智利:該國在慶祝聖誕節時,必備一種「猴子尾巴」的冷飲。這種飲料是用咖啡、牛奶、雞蛋、酒及已經發酵的葡萄製成。此飲品為何叫「猴子尾巴」已無人知曉。
挪威:在聖誕節前夕,家中每一份子就寢前需將鞋子由大到小排成一列。挪威人認為家人如此做可以在 未來的一年裡得到和睦與安寧。次日早晨,家人見面就互唱最喜愛的聖誕歌曲。
愛爾蘭:該國的家庭在聖誕前夕,會將一支蠟燭或燈放在窗門架上,表示歡迎聖嬰降生。
蘇格蘭:聖誕節前需將家中借來的物品一一歸還原主。禮物是在新年的頭一星期贈給小孩及僕人。
荷蘭:該國人贈送聖誕禮物往往出人意外,禮物甚至會藏在布丁、羊腸里呢!
德國:聖誕樹的發源國。基督徒的家裡定會放置一顆美麗的聖誕樹,聖誕餅亦多款且講究。
美國:一個自由且多彩的國家,聖誕節是他們快樂狂歡的日子。美國的民族復雜,所以其慶祝方式常因移民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大部分室內都有別致的布置,門外懸掛著美艷的花環及綺麗的飾物。
梵諦岡:如果你想在世界最大的聖彼得教堂參加由教皇親自主持的聖誕彌撒,雖然那裡可容納三萬五千人但仍需預先定位。其聖誕彌撒大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零時舉行,教皇坐在八個侍從抬著的轎子上穿過群眾,一邊向信徒們祝福一邊走上祭壇。教皇著白袍外罩金黃色祭服,登上聖彼得大教堂的祭壇,以拉丁語念出禱告詞。零時整,號角手吹響的喇叭,安放於大祭壇上的搖籃本被覆蓋著。這時,聖嬰耶穌身上的白布被徐徐除下了。教堂內的各國信徒眼眶裡含著熱淚,以各自的語言唱出悠揚的「平安夜」。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均視前往聖彼得大教堂,親謁教皇,受其祝福,為一生中最大的榮幸。
日本:雖然日本非基督教國家,但戰後日本過聖誕節的風氣十分風靡。原因之一與各大商家的促銷有關。有的百貨公司以聖誕樹作裝潢,在店內布置雪景,增加銀色聖誕的氣氛。各色茶店、夜總會、酒吧也都安置一株聖誕樹以應景。十二月中旬各商店人山人海,大家為准備聖誕禮物贈送親友而忙碌。善心人士亦趁機致贈禮品予東京室內五十二所肢體及心智障礙的兒童。
紐西蘭:該國聖誕節有二周的假期。聖誕節前夕,家人朋友共聚一堂開「派對」慶祝。紐西蘭的法律明文規定,慶祝聖誕需在家中舉行,故酒樓、茶館在下午六時一律打烊。普通商店營業時間最遲也只能到晚上九時為止。街上可見到穿著蘇格蘭短裙的樂隊巡迴演奏。
非洲摩洛哥:在摩洛哥,平時不與平民見面的王族,在聖誕節當天,公主會在數千兒童的同樂大會上給貧苦兒童發禮物。
波蘭:波蘭人分為兩派。在聖誕前夕,一派吃聖誕大餐;另一派整日齋戒虔誠祈禱。
菲律賓:該國過聖誕節從十二月十六日就開始。做九天的祈求,虔誠的教徒每天早晨四時就起床祈禱。他們相信如此可得聖嬰耶穌及聖母馬利亞的特別恩澤,直到二十二日為止,在三天來朝日才結束聖誕慶典。
哥倫比亞:他們以化裝舞會來慶祝聖誕。各人戴著假面具盡量不被人認出,凡能認出最多的人就可得到獎品。
澳大利亞:適婚年齡的女子,在聖誕節時將溶錫傾入冷水中,看它的形狀,來預測未來夫婿的外貌,高矮胖瘦。
捷克:聖誕節未婚的捷克少女,把削好的蘋果皮,拋在背後。她們以為這樣做可以看出未來夫婿的姓氏之第一個字母。
蘇聯:聖誕前夕,家人圍繞著象徵「新歲的樹」,給孩子講述荒誕的老祖父拓荒故事。在聖誕節當天,中產階級以下的人,爭往大商店搶購禮物互贈親友。
『貳』 菲律賓的聖誕節女孩都喜歡什麼禮物
巧克力吧,菲律賓人都愛吃糖
『叄』 菲律賓的聖誕節怎麼過/有什麼傳統習俗/聖誕節應送什麼給菲律賓人
在天主教的世界裡,菲律賓無疑享有最長的聖誕節,從12月16日黎明前的彌撒開始,到新年第一個星期日的三王節結束。
其實,當東北季候風帶來微涼的早晨時,菲律賓人就已經有聖誕節的感覺了。
當無線電台播報員也感覺到風中的涼意時,他也就順手播放諸如《我夢想白色聖誕》、《鈴鐺》、《聖誕節來臨時》等聖誕歌曲。
作為一種傳統,菲律賓的聖誕節是土著、西班牙天主教、美國、歐洲和中國的合成物。
菲律賓慶祝聖誕節最早可以追溯到西班牙統治的首10年,改信天主教的菲律賓人於1570年左右接受這個宗教慶典。
如果說有什麼能夠加速菲律賓人的天主教化,那應該是那些象徵性的物品,如伯利恆的星星、三王、上帝之子馬槽出世等。
聖誕節剛好是收割時節
菲律賓的聖誕節剛好落在稻米收割的時候,農民在6月季候風雨來臨時,就只有一種農業作物被播種,然後經過漫長的6個月才能收割,到時舉行盛大的慶祝。
黎牙溜彌撒通常都被認定始於18世紀初期。根據老人家說,這個儀式是以感恩形式開始的。
有一個時候,收獲實在是不錯,有個地方的教堂神父靈機一動,就把它當做上帝的恩賜。他招來教徒,通過一連串的彌撒感謝上帝的守護神,以確保年年有今朝。
大家同意彌撒定於聖誕節的9天前開始,以充分表達該項儀式的價值。這個試驗果然對喜愛節日的菲律賓人具有無比的吸引力。它不但流行起來,還傳遍了附近的市鎮,甚至全國。
從12月16日到24日,教堂的鍾聲從雞啼時響起,提醒人們到教堂做彌撒。父母親把孩子們從床上拖起來,准備全家上教堂。
鍾聲響過,大家便拎起一件毛衣,投入12月冰冷的風中,穿過每家窗口都點著燈籠的街道,到教堂去。
平安夜吃「年夜飯」
彌撒結束後,人們在教堂四周的小食攤吃菲律賓點心,如米糕和蘇曼(菲律賓粽子),再加上一杯熱騰騰的薑茶。
12月24日的亞銀那洛彌撒是9天彌撒的最高潮,親吻聖嬰基督神像的儀式也在這里舉行。午夜彌撒將近完畢時,西班牙傳教士所教的催眠曲《維惹辛戈斯》跟著響起,兩個神父站在神壇前抱著聖嬰神像,供上前的人們親吻。
從教堂回家後,人們開始平安夜的傳統習俗———吃年夜飯並交換禮物和紀念品。
掛燈籠也是菲律賓傳統之一,沒有人記得它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但是照推論它可能是象徵引導東方賢人找到聖嬰的伯利恆星。
聖誕節也是孩子們拜訪親戚,尤其是乾爸干媽的時候。他們在25日穿上最漂亮和最新的衣服,拜訪乾爸和干媽,親他們的手,然後接過禮物或紅包。家人大團圓可以在聖誕節當天,也可以在該季節特選的其中一天。
各地的節慶重傳統
就算在地方的節慶里,傳統似乎是一個關鍵的詞語。在大家樂地區里,有一種傳統叫「蘇拉」。在聖誕節的集會里,大人小孩爭先恐後地搶著那仙女散花般落下的錢幣。
在南甘馬仁省的武希鎮和描斯鎮,唱詩者穿上色彩鮮艷的西班牙服裝,頭上戴帽插花,在屋子前面跳著稱為「巴斯多禮斯」的西方舞蹈。
被相信源自法國,西班牙人把這種習慣傳入米骨區和呂宋的南部省份。到19世紀為止,這種西方舞蹈在一些內湖市鎮非常流行,直到它進一步向南推移,最後在南甘馬仁省南端的市鎮生根。
北甘馬仁省巴拉加禮市的儀式則有很大的差別。聖誕節9天前,小孩子從床上爬起來,推著裝有輪子的神像在街上遊行。他們各自按照自己的路線,最後一起抵達教堂,在鍾聲中准備開始黎明彌撒。
『肆』 各國的聖誕節的習俗有哪些
聖誕,英文是CHRISTMAS,美國韋氏辭典,認為這個字是由CHRIST+MASS合成的,其意義是「基督祭典」,而英國牛津辭典亦做相同解釋。央格魯撒克遜語「聖誕」一句,也一樣是基督祭典之意。其它非英語系統國家,如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 聖誕」則有「生日」的意思。至於德國人,稱聖誕節為「聖誕季」,但其原文則含有「聖夜」之意。聖誕節是一個普天同慶,人人皆歡樂的日子。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或民族因為傳統習慣的不同,其聖誕節習俗也各有差異。
1/英國:他們認為聖誕節必須吃得痛快。所以聖誕大餐極為豐富,包括豬肉、烤火雞、聖誕布丁、聖誕碎肉餅. .等等。家裡每一個人都有一份禮物,連僕人也有,禮物都在聖誕節的早晨分贈。有時逢唱詩班逐門逐戶唱聖誕歌時,他們也會被主人請進屋裡,招待茶點或贈予小禮物。
法國:在聖誕節前夕都要到教堂參加午夜彌撒。彌撒後家人同往年長兄姐家中團聚共享聖誕餐,並分享一年來家中要事。偶有家人不和之事,亦常因聖誕歡聚而盡釋前嫌,言歸於好。故聖誕節在法國人眼中,視為仁慈和睦的日子。
義大利:在義大利,每逢聖誕節,大家都喜歡在家中安置一些關於耶穌誕生故事的模型。聖誕的前夕,家人團聚吃大餐,到午夜參加聖誕彌撒,然後大家去訪問親戚朋友,但只有小孩和老人得到禮物。在聖誕節義大利有一種好風俗,孩兒為感謝父母一年來的教養,會在未吃聖誕大餐前將他們的作文或詩歌,暗藏在餐巾、桌布或碟子里。吃完大餐後便將它取出朗讀。
西班牙:該國的孩童常將鞋子放在窗口或門外,以接受聖誕禮物。在許多城市中,男孩子也常備有許多高級禮物,要送給美麗女子。「牛」 在聖誕節也受到最好的待遇。因當地有一傳說:「耶穌降生時,曾有一隻牛向他吐氣,使他得到溫暖」。
1/瑞典:在聖誕佳期中,瑞典人非常好客,每一個家庭不論貧富都歡迎朋友來訪,甚至連陌生人都可以進來吃東西。他們將各樣的食品都擺在桌上,任人自由選擇。
瑞士:該國的聖誕老人穿白色長袍,戴假面具。它們往往由貧苦人裝扮,成群結隊向富人討取食物和禮物,散隊時才平分所得物。
丹麥:最先出版聖誕郵票的國家。這種聖誕郵票的發行是為籌措防癆經費。丹麥人寄聖誕賀卡、郵件,都喜歡貼這種郵票。
智利:該國在慶祝聖誕節時,必備一種「猴子尾巴」的冷飲。這種飲料是用咖啡、牛奶、雞蛋、酒及已經發酵的葡萄製成。此飲品為何叫「猴子尾巴」已無人知曉。
/挪威:在聖誕節前夕,家中每一份子就寢前需將鞋子由大到小排成一列。挪威人認為家人如此做可以在未來的一年裡得到和睦與安寧。次日早晨,家人見面就互唱最喜愛的聖誕歌曲。
/愛爾蘭:該國的家庭在聖誕前夕,會將一支蠟燭或燈放在窗門架上,表示歡迎聖嬰降生。
蘇格蘭:聖誕節前需將家中借來的物品一一歸還原主。禮物是在新年的頭一星期贈給小孩及僕人。
荷蘭:該國人贈送聖誕禮物往往出人意外,禮物甚至會藏在布丁、羊腸里呢!
德國:聖誕樹的發源國。基督徒的家裡定會放置一顆美麗的聖誕樹,聖誕餅亦多款且講究。
美國:一個自由且多彩的國家,聖誕節是他們快樂狂歡的日子。美國的民族復雜,所以其慶祝方式常因移民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大部分室內都有別致的布置,門外懸掛著美艷的花環及綺麗的飾物。
梵諦岡:如果你想在世界最大的聖彼得教堂參加由教皇親自主持的聖誕彌撒,雖然那裡可容納三萬五千人但仍需預先定位。其聖誕彌撒大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零時舉行,教皇坐在八個侍從抬著的轎子上穿過群眾,一邊向信徒們祝福一邊走上祭壇。教皇著白袍外罩金黃色祭服,登上聖彼得大教堂的祭壇,以拉丁語念出禱告詞。零時整,號角手吹響的喇叭,安放於大祭壇上的搖籃本被覆蓋著。這時,聖嬰耶穌身上的白布被徐徐除下了。教堂內的各國信徒眼眶裡含著熱淚,以各自的語言唱出悠揚的「平安夜」。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均視前往聖彼得大教堂,親謁教皇,受其祝福,為一生中最大的榮幸。
1/日本:雖然日本非基督教國家,但戰後日本過聖誕節的風氣十分風靡。原因之一與各大商家的促銷有關。有的百貨公司以聖誕樹作裝潢,在店內布置雪景,增加銀色聖誕的氣氛。各色茶店、夜總會、酒吧也都安置一株聖誕樹以應景。十二月中旬各商店人山人海,大家為准備聖誕禮物贈送親友而忙碌。善心人士亦趁機致贈禮品予東京室內五十二所肢體及心智障礙的兒童。
/紐西蘭:該國聖誕節有二周的假期。聖誕節前夕,家人朋友共聚一堂開「派對」慶祝。紐西蘭的法律明文規定,慶祝聖誕需在家中舉行,故酒樓、茶館在下午六時一律打烊。普通商店營業時間最遲也只能到晚上九時為止。街上可見到穿著蘇格蘭短裙的樂隊巡迴演奏。
1/非洲摩洛哥:在摩洛哥,平時不與平民見面的王族,在聖誕節當天,公主會在數千兒童的同樂大會上給貧苦兒童發禮物。
/波蘭:波蘭人分為兩派。在聖誕前夕,一派吃聖誕大餐;另一派整日齋戒虔誠祈禱。
菲律賓:該國過聖誕節從十二月十六日就開始。做九天的祈求,虔誠的教徒每天早晨四時就起床祈禱。他們相信如此可得聖嬰耶穌及聖母馬利亞的特別恩澤,直到二十二日為止,在三天來朝日才結束聖誕慶典。
哥倫比亞:他們以化裝舞會來慶祝聖誕。各人戴著假面具盡量不被人認出,凡能認出最多的人就可得到獎品。
1澳大利亞:適婚年齡的女子,在聖誕節時將溶錫傾入冷水中,看它的形狀,來預測未來夫婿的外貌,高矮胖瘦。
1/捷克:聖誕節未婚的捷克少女,把削好的蘋果皮,拋在背後。她們以為這樣做可以看出未來夫婿的姓氏之第一個字母。
1/蘇聯:聖誕前夕,家人圍繞著象徵「新歲的樹」,給孩子講述荒誕的老祖父拓荒故事。在聖誕節當天,中產階級以下的人,爭往大商店搶購禮物互贈親友。
『伍』 聖誕節外國人送什麼禮物
外國人送禮物一般不會注重禮物是否貴重,最主要還是心意。外國人送小孩禮物的話,一般都是送些聖誕卡片、玩具、文具之類的;送朋友的話,一般都會送紅酒、聖誕帽、聖誕樹、聖誕公仔。
在聖誕的那時候,美國人一般全是會裝飾家中,襯托出傳統節日的氛圍。並且在聖誕,英國都是有許多的習俗來講,例如吃火雞,送聖誕節禮物這些。
(5)菲律賓人聖誕節喜歡什麼禮物擴展閱讀
聖誕節的由來
據說耶穌是因著聖靈成孕,由聖母瑪利亞所生,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瑪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
當瑪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恆務必申請報戶籍,約瑟和瑪利亞只好遵命,他們打到伯利恆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渡宿,只有一個馬鵬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於是瑪利亞唯有在馬槽上生下耶穌。
後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聖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穌的出世。
『陸』 菲律賓人喜歡什麼
菲律賓人喜歡早上洗澡。由於菲律賓氣候炎熱,因此菲律賓人習慣於早上洗澡。早上洗澡並不奇怪,奇怪的是菲律賓人在洗完澡之後,不會使用電吹風將頭發吹乾,他們總是等頭發自然風干。因此大家在菲律賓的早上經常會看到頂著濕漉漉頭發的女性。並且不是一個兩個這樣,而是很多女性都是這樣的。
菲律賓人習慣於不吹頭發,可能要歸因於菲律賓昂貴的電費,菲律賓擁有著全亞洲最貴的電費。菲律賓的電力資源高度私有化,利益集團對電力行業進行控制,把從發電到配送電力的所有成本和損耗都轉嫁給了消費者。因此吹頭發這么耗時耗電的事,菲律賓人直接省略掉了,反正菲律賓天氣炎熱,一會兒就幹了。
菲律賓人沒有存錢的觀念。由於菲律賓人大多信奉天主教,而天主教告訴人們要活在當下,不要為明天而憂愁。菲律賓人嚴格按照這條教義生活。他們只要手裡有錢就會去購物。
在菲律賓每逢發薪日超市、商場總會擠滿了人。很多公司為了防止一發工資大家就把錢花光,每個月的工資分兩次發放。但是即使是這樣很多菲律賓仍然是等不到下一個發薪日的到來已經把錢花光了。這時候菲律賓人就會伸手向親朋好友甚至鄰居借錢繼續享受生活。
當然,這些借走的錢,菲律賓人一般是不會還的。因為天主教教義大家,要分享,並幫助他人。
民族特徵
這些不同來源的人們有的仍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性,有些則互相混合,並不斷吸收以後陸續遷入者的文化和血統,社會發展達到較高水平。3世紀時,菲律賓人即與中國有友好往來。中國宋代趙汝適《諸蕃志》中已有關於民都洛島麻逸國的記載。當時菲律賓人已輸入中國瓷器和其他商品。
其後,在東南部又建有蘇祿國,在班乃島建有馬迪加亞斯國,在北部和中部建有呂宋和馮嘉施蘭等國。14世紀後有大批中國移民遷入,參加當地的經濟開發。1521年遭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人民奮起抵抗,率隊入侵的麥哲倫在此次進犯中斃命。
自1565年起受西班牙殖民統治達 330多年。1896年以博尼法西奧為首的 「最尊貴民族兒女協會」 (「卡蒂普南」)發動反西班牙殖民者大革命,於1898年宣布獨立。
其後又開展反對美國侵略、保衛獨立的斗爭,失敗後,自1901年起受美國殖民統治達40多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攻佔菲律賓,菲律賓人又進行抗日游擊戰爭,於1946年獲得獨立,建立菲律賓共和國。
『柒』 菲律賓人喜歡什麼禮物,送菲律賓人什麼禮物好
其實只要是心意,菲律賓人都會很喜歡。
菲律賓人對禮物的概念,更側重於心意,而不在於價格。在他的生日,在聖誕節,只要你送他禮物,他都會開心的很。而且絕對不會計較你送的什麼或者送的是否便宜。他們更重心意。
『捌』 關於聖誕節習俗
聖誕,英文是CHRISTMAS,美國韋氏辭典,認為這個字是由CHRIST+MASS合成的,其意義是「基督祭典」,而英國牛津辭典亦做相同解釋。央格魯撒克遜語「聖誕」一句,也一樣是基督祭典之意。其它非英語系統國家,如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 聖誕」則有「生日」的意思。至於德國人,稱聖誕節為「聖誕季」,但其原文則含有「聖夜」之意。聖誕節是一個普天同慶,人人皆歡樂的日子。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或民族因為傳統習慣的不同,其聖誕節習俗也各有差異。
英國:他們認為聖誕節必須吃得痛快。所以聖誕大餐極為豐富,包括豬肉、烤火雞、聖誕布丁、聖誕碎肉餅......等等。家裡每一個人都有一份禮物,連僕人也有,禮物都在聖誕節的早晨分贈。有時逢唱詩班逐門逐戶唱聖誕歌時,他們也會被主人請進屋裡,招待茶點或贈予小禮物。
法國:在聖誕節前夕都要到教堂參加午夜彌撒。彌撒後家人同往年長兄姐家中團聚共享聖誕餐,並分享一年來家中要事。偶有家人不和之事,亦常因聖誕歡聚而盡釋前嫌,言歸於好。故聖誕節在法國人眼中,視為仁慈和睦的日子。
義大利:在義大利,每逢聖誕節,大家都喜歡在家中安置一些關於耶穌誕生故事的模型。聖誕的前夕,家人團聚吃大餐,到午夜參加聖誕彌撒,然後大家去訪問親戚朋友,但只有小孩和老人得到禮物。在聖誕節義大利有一種好風俗,孩兒為感謝父母一年來的教養,會在未吃聖誕大餐前將他們的作文或詩歌,暗藏在餐巾、桌布或碟子里。吃完大餐後便將它取出朗讀。
西班牙:該國的孩童常將鞋子放在窗口或門外,以接受聖誕禮物。在許多城市中,男孩子也常備有許多高級禮物,要送給美麗女子。「牛」 在聖誕節也受到最好的待遇。因當地有一傳說:「耶穌降生時,曾有一隻牛向他吐氣,使他得到溫暖」。
瑞典:在聖誕佳期中,瑞典人非常好客,每一個家庭不論貧富都歡迎朋友來訪,甚至連陌生人都可以進來吃東西。他們將各樣的食品都擺在桌上,任人自由選擇。
瑞士:該國的聖誕老人穿白色長袍,戴假面具。它們往往由貧苦人裝扮,成群結隊向富人討取食物和禮物,散隊時才平分所得物。
丹麥:最先出版聖誕郵票的國家。這種聖誕郵票的發行是為籌措防癆經費。丹麥人寄聖誕賀卡、郵件,都喜歡貼這種郵票。
智利:該國在慶祝聖誕節時,必備一種「猴子尾巴」的冷飲。這種飲料是用咖啡、牛奶、雞蛋、酒及已經發酵的葡萄製成。此飲品為何叫「猴子尾巴」已無人知曉。
挪威:在聖誕節前夕,家中每一份子就寢前需將鞋子由大到小排成一列。挪威人認為家人如此做可以在未來的一年裡得到和睦與安寧。次日早晨,家人見面就互唱最喜愛的聖誕歌曲。
愛爾蘭:該國的家庭在聖誕前夕,會將一支蠟燭或燈放在窗門架上,表示歡迎聖嬰降生。
蘇格蘭:聖誕節前需將家中借來的物品一一歸還原主。禮物是在新年的頭一星期贈給小孩及僕人。
荷蘭:該國人贈送聖誕禮物往往出人意外,禮物甚至會藏在布丁、羊腸里呢!
德國:聖誕樹的發源國。基督徒的家裡定會放置一顆美麗的聖誕樹,聖誕餅亦多款且講究。
美國:一個自由且多彩的國家,聖誕節是他們快樂狂歡的日子。美國的民族復雜,所以其慶祝方式常因移民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大部分室內都有別致的布置,門外懸掛著美艷的花環及綺麗的飾物。
梵諦岡:如果你想在世界最大的聖彼得教堂參加由教皇親自主持的聖誕彌撒,雖然那裡可容納三萬五千人但仍需預先定位。其聖誕彌撒大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零時舉行,教皇坐在八個侍從抬著的轎子上穿過群眾,一邊向信徒們祝福一邊走上祭壇。教皇著白袍外罩金黃色祭服,登上聖彼得大教堂的祭壇,以拉丁語念出禱告詞。零時整,號角手吹響的喇叭,安放於大祭壇上的搖籃本被覆蓋著。這時,聖嬰耶穌身上的白布被徐徐除下了。教堂內的各國信徒眼眶裡含著熱淚,以各自的語言唱出悠揚的「平安夜」。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均視前往聖彼得大教堂,親謁教皇,受其祝福,為一生中最大的榮幸。
日本:雖然日本非基督教國家,但戰後日本過聖誕節的風氣十分風靡。原因之一與各大商家的促銷有關。有的百貨公司以聖誕樹作裝潢,在店內布置雪景,增加銀色聖誕的氣氛。各色茶店、夜總會、酒吧也都安置一株聖誕樹以應景。十二月中旬各商店人山人海,大家為准備聖誕禮物贈送親友而忙碌。善心人士亦趁機致贈禮品予東京室內五十二所肢體及心智障礙的兒童。
紐西蘭:該國聖誕節有二周的假期。聖誕節前夕,家人朋友共聚一堂開「派對」慶祝。紐西蘭的法律明文規定,慶祝聖誕需在家中舉行,故酒樓、茶館在下午六時一律打烊。普通商店營業時間最遲也只能到晚上九時為止。街上可見到穿著蘇格蘭短裙的樂隊巡迴演奏。
非洲摩洛哥:在摩洛哥,平時不與平民見面的王族,在聖誕節當天,公主會在數千兒童的同樂大會上給貧苦兒童發禮物。
波蘭:波蘭人分為兩派。在聖誕前夕,一派吃聖誕大餐;另一派整日齋戒虔誠祈禱。
菲律賓:該國過聖誕節從十二月十六日就開始。做九天的祈求,虔誠的教徒每天早晨四時就起床祈禱。他們相信如此可得聖嬰耶穌及聖母馬利亞的特別恩澤,直到二十二日為止,在三天來朝日才結束聖誕慶典。
哥倫比亞:他們以化裝舞會來慶祝聖誕。各人戴著假面具盡量不被人認出,凡能認出最多的人就可得到獎品。
澳大利亞:適婚年齡的女子,在聖誕節時將溶錫傾入冷水中,看它的形狀,來預測未來夫婿的外貌,高矮胖瘦。
捷克:聖誕節未婚的捷克少女,把削好的蘋果皮,拋在背後。她們以為這樣做可以看出未來夫婿的姓氏之第一個字母。
蘇聯:聖誕前夕,家人圍繞著象徵「新歲的樹」,給孩子講述荒誕的老祖父拓荒故事。在聖誕節當天,中產階級以下的人,爭往大商店搶購禮物互贈親友。
『玖』 國外的聖誕節一般送禮物都送什麼啊
國外的聖誕節一般送禮物:畫冊,書,紅酒,巧克力,工藝品,油畫,鮮花,賀卡等。
美國人最盛行在聖誕節互贈禮品。聖誕節時,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為收到各種新奇玩具而興高采烈,以為這是聖誕老人送給他們的禮物。大人們之間常送些書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禮物多用花紙包好,再繫上絲帶。
按照美國傳統,聖誕節的前幾天還有個「白聖誕節」,屆時,人們用白紙包好禮物送給附近的窮人。
此外,美國人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只送三個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於中國人講究成雙成對。美國人收到禮物,一定要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面欣賞或品嘗禮物,並立即向送禮者道謝。
禮物包裝講究,外表富麗堂皇,裡面卻不一定是太貴重的東西。有時打開里三層外三層的精美包裝,露出來的只是幾顆巧克力糖而已。
(9)菲律賓人聖誕節喜歡什麼禮物擴展閱讀:
外國人聖誕節送禮物的原因:
1、相傳聖尼古拉斯,也就是聖誕老人一直致力於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悄悄地給有困難的人贈送禮物,所以這一個做法就一直流傳下來,人們也喜歡在聖誕節送禮物!
2、還有一種是說在大家要送耶穌生日禮物的時候,耶穌說了幫助困難中的人活著溫柔待人,做這些人就是對耶穌所做,這樣你也能送禮物給耶穌。
『拾』 我們的外教是美國與菲律賓混血,請問高人:聖誕節送什麼好(最好和菲律賓某些習俗有關)
菲律賓也是基督教國家,聖誕節的時候送禮也很普遍。
禮物的選擇不必太過拘泥,最好送一些實用性強,但能體現我國民族特色的東東,比如真絲手帕、蘇綉、杭秀,我國的茶葉是許多老外鍾愛的物品,也可作為聖誕禮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