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何我國東南沿海城市更容易遭受台風困擾
台風只有在水溫26攝氏度以上才能形成,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海水溫度在初夏逐漸開始上升。這時如果大氣條件滿足,很容易形成熱帶低壓,如果繼續發展,就會變成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台風、強台風、超級台風。成為熱帶氣旋後,受轉向流和台風的動力以及地質轉向力的影響,向西或西北(有特殊路線)。中國東南沿海正好在西北太平洋西岸,很容易遇到台風。
如果南方正在經歷持續高溫,南方人對台風的預期將日益增加。一方面,台風可以影響副熱帶高壓的形狀和位置,使其後退;另一方面,台風帶來的風和雨會直接熄滅炎熱的天氣,給南部地區帶來短期的涼爽。
⑵ 為什麼菲律賓群島易發台風災害
因為菲律賓群島完全處於熱帶,並且是群島,受海洋影響,容易出現台風。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也是台風頻發,前一段日子就出現了那個特大台風,影響到廣州、深圳、廈門等地。
樓主你只要記住,靠海的地方大多都是台風肆虐的地方。
⑶ 影響我國的台風源地在哪裡
台風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廣闊的洋低緯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熱帶擾動加強發展為台風的初始位置,在經度和緯度方面都存在著相對集中的地帶。在東西方向上,熱帶擾動發展成台風相對集中在4個海區。
(1)南海中北部的海面
(2) 菲律賓群島以東、和琉球群島附近海面
(3)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海面
(4)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面
⑷ 台風是從哪兒來的
影響我國的台風,主要是從菲律賓以東的太平洋上吹來,有時也產生於南海。這一帶接近赤道,海水溫度高,蒸發強烈,濕熱的空氣大量上升,四周的冷空氣就會向這里補充。
地球的自轉,使北半球的氣流要向右偏轉,向濕熱空氣上升地區匯聚的較冷空氣來自四面八方,因為向右偏轉,就在海洋上空形成了一個空氣渦旋。這種渦旋按反時針方向運動,叫做氣旋。形成渦旋的過程如果反復進行,氣旋旋轉的速度就會不斷加快,范圍也會越來越大。氣旋中心附近的風力如果達到8級以上,就叫台風了。
這個巨大的空氣渦旋的直徑往往有幾百千米至上千千米,高度在八九千米以上。中心部分叫台風眼,直徑有1萬米至五六萬米;它的外圍是急速旋轉的氣流,形成巨大濃厚的雲壁,或叫雲牆。處於台風眼的地區,因為外邊氣流進不來,氣壓很低,風小浪高,雲層裂開變薄,有時可見日月星光。而台風眼周圍卻是風雨最大的地區。
台風形成以後,由於受到高空東風氣流的引導和地球自轉的影響,一般向偏西、偏北方向移動,所以我國的台灣和東南沿海地區首當其沖。台風跑到陸地上空以後,由於不能繼續補充熱量和水分,而與地面的摩擦又減低了它的速度,所以逞一段威風以後就自動瓦解消失了。台風的影響范圍局限在沿海地區,對內陸一般沒有直接影響。
台風的形成是能觀測到的,尤其在有了先進的氣象觀測手段以後。根據衛星照片能夠對台風的形成過程、移動路線和運行速度了如指掌。所以,目前氣象部門能對台風作出准確的預報。有了預報,人們可以事先做好充分准備,以避免或減輕台風帶來的損失。
台風
⑸ 為什麼台風老往大陸刮
你所說的大陸是指中國大陸?還是陸地?
但無論你說的是哪一個,有一樣是可以肯定的。台風生成的熱帶洋面周圍基本都靠近陸地。至於你所問的為什麼台風老往大陸刮,這與台風的路徑是有關系的。
請看下面的資料:
台風路徑
台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台風的動力。動力分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是台風范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風范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外力是台風外圍環境流場對台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台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台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台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由於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台風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台風移動路徑為例,其移動路徑大體有三條: ①西進型台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後在中國海南島、廣西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這種路線多發生在北半球冬、春兩季。當時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台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最後在越南登陸,波及泰、柬、緬等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 ②登陸型:台風向西北方向移動,先在台灣島登陸,然後穿過台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陸,並逐漸減弱為熱帶低壓。這類台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 ③拋物線型:台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陸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拋物線形狀,這種路徑多發生在5-6月和9-11月。最終大多變性為溫帶氣旋。 台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過發展、成熟、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發展成熟的台風,氣旋半徑一般為500km~1000km,高度可達15km~20km,台風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台風眼三部分組成。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旋狀雲帶和陣性降水;最強烈的降水產生在最大風速區,平均寬8km~19km,它與台風眼之間有環形雲牆;台風眼位於台風中心區,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0km~70km不等,平均約45km。台風眼區的風速、氣壓均為最低,天氣表現為無風、少雲和乾暖。隨著台風的加強,台風眼會逐漸縮小、變圓。而弱台風、以及發展初期的台風,在衛星雲圖上常無台風眼(但是有時會出現低空台風眼)。
異常路徑
西北太平洋常見幾種異常路徑:根據異常台風路徑對我國的影響,通常將異常路徑分為八種型式: (1) 黃海台風西折:其主要特點是台風沿125E附近北上到黃海時突然西折,襲擊遼魯冀三省沿海,而正常路徑是在這一帶向東北方向轉向的。 (2) 南海台風北翹:這類台風主要特點是到南海北部急轉,沿經線方向北上,正面襲擊廣東省。正常路徑是在南海北部繼續西移,登陸我國廣東西部、海南島或越南。 (3) 倒拋物線路徑:倒拋物線與拋物線路徑相反,它將折向偏西或西南方向移動,有少數在我國華東登陸。正常路徑是向西北方向移動或成拋物線向東北方向轉向, (4) 迴旋路徑(又稱作「藤原現象」):當兩個台風距離足夠接近時,在太平洋上常見到互相作逆時針方向迴旋,並存在互相吸引的趨勢。日本氣象學家藤原曾對此做過實驗,並指出其間相互吸引的作用。 (5) 蛇形路徑:當台風在前進過程中,同時出現左右來回擺動,表現成一條蛇形路徑。預報時,每一次擺動,都可能引起預報結論的混亂,或隨實況不斷地改變預報結論。 (6) 順時針打轉:台風打轉是其移向急變的一種方式,打轉以後往往選擇一條新的路徑移動,使原來的預報失敗。順時針打轉一般發生在基本流場很弱的環境里。 (7) 逆時針打轉:有一部分逆時針打轉發生在幾種基本氣流並相互作用的環境里,這和順時針打轉基本氣流很微弱的環境不同。 (8) 高緯正面登陸:這類台風生成以後一直朝西北方向移動,登陸朝鮮和我國遼寧、山東一帶。這類路徑很穩定,但概率很小。在同一個經度上,這種路徑比正面登陸我國華東的路徑要偏北10-15個緯度
地理愛好者為你真誠解答
⑹ 菲律賓以東的熱帶低壓加強為第17號台風,對我國天氣將會造成什麼影響
根據菲律賓國家氣象局的消息,菲律賓以東地區出現了一個熱帶低壓。這一氣壓加強為第17號台風,被稱為蘭妮。但是,台風的具體信息沒有確認。它非常有可能變成為十七號台風獅子山。這個熱帶低壓在幾小時時間之內,已經登錄幾次。在菲律賓的南萊特省周圍,第17號台風再次登陸,它中心風力達到每小時的45公里,瞬時風力達到每小時55公里。接下來,這一台風進入了菲律賓的中部區域,然後轉向南海,未來,將影響到中國的南部地區。下面小編介紹一下這一台風天氣對中國的影響。
三、台風威力不大
在中國區域內,獅子山台風雖然形成,但是氣旋較小,這一台風只是經過中國區域。海南和廣東等區域只是氣旋經過,擁有一定的降雨量,但是,有關部門要採取措施,注意高風險作業的工作,大家注意安全管理,注意強對流天氣、暴雨洪澇等。
⑺ 為什麼台風都在菲律賓附近生成
一般認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才有可能形成台風:①存在一個廣闊的高溫洋面。海溫必須大於26~27℃,這樣才能造成洋面空氣始終維持高溫高濕狀態,由此形成中、低層空氣層結不穩定(見大氣靜力穩定度)。②當地的科里奧利參數(f=2ωsinj ,ω為地球自轉角速度,j為緯度)要大於一定的數值以保證初生的氣旋性環流不致減弱。所以,赤道(j=0)不會形成台風,一般形成區域離赤道約5個緯度以上。③基本氣流鉛直切變要小。這樣才不致使凝結潛熱被高層強風吹向遠方,而能集中於同一鉛直氣柱中,有利於暖心的形成。根據統計,台風多形成於200百帕和850百帕等壓面間風速差小於10米/秒的地區。④低空有較穩定的輻合流場或高空有較強的穩定的輻散流場。例如:熱帶輻合帶中,南側強西南氣流和北側強東北氣流的匯合區,東風波、高空反氣旋前部等區域,就滿足這個條件,是最容易形成台風的區域。在暖季,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常能滿足上述四個條件,這個地區是形成台風最多的地區,每年發生的台風個數佔全球總個數的36%。全球主要的台風發生源地還有:北太平洋東部(16%),北大西洋(11%),南太平洋(11%),南印度洋西部(10%),南印度洋東部(3%),孟加拉灣(10%),阿拉伯海(3%)。若按中國氣象部門的標准統計,北大平洋西部和南海地區每年平均發生台風的個數約為28.8。
廣東一帶的主要都是在南海和菲律賓以東洋面一帶生成,向福建浙江一帶的有些是在西北太平洋遠洋生成,像關島啊那些位置形成的台風也比較多的!!
⑻ 為什麼台風都是在菲律賓來的
是嗎 台風和颶風都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范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台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東亞一帶叫台風;在南半球稱旋風。
台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天氣。風向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中心氣壓最低而氣溫最高。
(1) 指亞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風。例:約瑟夫 康拉德小說中描述的台風;
(2) 菲律賓或中國海地區發生的熱帶氣旋;
(3) [stage manner of an opera actor]∶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現出來的風度;
台風的分級
超強台風(Super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51.0米/秒,也即16級或以上。
強台風(S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級。
台風(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級。
強熱帶風暴(ST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24.5-32.6米/秒,也即風力10-11級。
熱帶風暴(T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24.4米/秒,也即風力8-9級。
熱帶低壓(TD):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0.8-17.1米/秒,也即風力為6-7級。
⑼ 菲律賓為什麼會有台風
台風一詞,有人說源於日語,亦有人說來自中國。以前,中國東南沿海經常有風暴,當地漁民統稱其為大風,後來變成台風。
氣象學上,在熱帶洋面上生成發展的低氣壓系統稱為熱帶氣旋。國際上,熱帶氣旋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定強度並進行分類:
風級小於8級(風速小於每秒17.2米)的是熱帶低壓;
8至9級(風速每秒17.2-24.4米)的是熱帶風暴;
10至11級(風速每秒24.5-32.6米)的是強熱帶風暴;
12級及以上(風速每秒32.6米以上)的通稱為台風或颶風。
「台風」和「颶風」都屬於北半球的熱帶氣旋,只不過是因為它們產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國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稱謂而已。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台風)命名
台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而熱帶氣旋是指熱帶地區形成的一種低壓。它不斷旋轉,並伴隨著大風和強降雨天氣。熱帶氣旋按其中心附近風力大小劃分為4種類型:中心風力在7級和7級以下的稱熱帶低壓,8到9級稱熱帶風暴,10到11級稱強熱帶風暴,12級和12級以上稱台風。這4種類型熱帶氣旋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相互轉化。
根據台風委員會1998年12月1日至7 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31屆會議的決議,從2000年1月1日起,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對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旨在幫助人們對 熱帶氣旋提高警覺,增強警報效果。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編號。該方法將用於台風委員會成員向國際社會發布的公報中。也供各成員用當地語言發布熱帶氣旋警 報時使用。
第31屆台風委員會通過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 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寮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等14個成員提供(每個成員提 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里的14個名字(每個成員提供1個名字),按每個成員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命名表按順序、循環使用。
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國和地區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等。中國提供的名字是:「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海燕」、「海神」、「電母」和「海棠」。
台風在危害人類的同時,也在保護人類。台風給人類送來了淡水資源,大大緩解了全球水荒。一 次直徑不算太大的台風,登陸時可帶來30億噸降水。另外,台風還使世界各地冷熱保持相對均衡。赤道地區氣候炎熱,若不是台風驅散這些熱量,熱帶會更熱,寒 帶會更冷,溫帶也會從地球上消失。一句話,台風太大太多不行,沒有也不行。
⑽ 菲律賓對台風的抵抗力為什麼那麼弱
菲律賓對台風的抵抗力是非常強的,當地的高層建築都是需要抗8級地震的,因為菲律賓處於亞洲太平洋板塊交界地震帶。
菲律賓東臨太平洋,西接中國南海,台風一旦在太平洋形成,首先波及的就是菲律賓,經過菲律賓之後會削弱很多,然後才會波及到中國大陸、海南島或者越南等地。
菲律賓一年中只有兩季:雨季和旱季,雨季多台風,每年都要經歷三四個台風,旱季則不會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