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餓了么咨詢客服的質檢標准和質檢評分表
國內月薪在5K左右,不包吃住,除去房租550,上班的車費400,吃飯1500,還剩了2500左右,那麼偶爾買件衣服或者很三倆朋友小聚就得去掉1000,那還剩1500,總的來說一個月能存2000就不錯咯。
在菲律賓,底薪10000,公司包吃住,偶爾點個外賣,除去買煙500,晚上除去喝酒吃飯,開支就2000塊的樣子,還每天都在吃吃喝喝。能存8000,這還不算上我的獎金;因為獎金是看能力,我可能這個月獎金10000,下個月獎金500,,但是總體來說比我在國內的生活好太多了
當然也有一些 了,來到這邊後, 拿到工資就揮霍的,享受型, 在這邊大吃大喝,天天夜夜喝醉,到處去消費,去玩, 這邊玩的當然有,再加上工資算豐厚的,有錢在手,享受第一的人,那錢都自己享受完了,只能說是自己抵抗不住這邊的花花世界而已,存不住錢。
寫給計劃想來菲工作的各位 一些注意事項及日常
【你是因為什麼情況想過來工作】
1 有負債 這邊薪水高一點想過來掙錢還債 這邊很多都是這個情況
2 對當前薪水或生活環境不太滿意 想換個新環境新工作改變現狀
3 被中介或者朋友介紹 但並不了解具體的情況
【個人建議符合以下幾點情況的盡量別過來了】
1 普通崗位在國內月薪6000-8000以上並且沒有負債
2 性格浮躁 沒有耐心 受不了一點壓力
3 絲毫不了解一點情況腦子一熱就想過來
【需要准備什麼證件】
1 護照 本人持身份證到當地出入境即可辦理 160元 一般需要7個工作日
2 簽證 需護照原件 2寸白底彩照2張(近期6個月內) 身份證正反面復印件 簡單個人資料
寄到代辦旅行社 目前價格為400-1000左右 根據出簽天數價格不一
3 回程單 如選好公司 公司會在你拿到簽證後定機票並同時定回程單
如自費 辦簽證旅行社一般都可以代辦 價格200左右
【安全問題及工作環境】
很多還在國內觀望又不敢過來的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了
放心 沒打仗 不禁槍 但也不是人手端一把AK47
1 工作地點均在正規寫字樓 比國內環境要好
其他公司不了解 我們公司在市區帕西格 各個樓層有保安值守 進門需安檢 必須攜帶個人ID刷卡上樓
2 全國禁煙 有固定抽煙區 煙癮大的會有點難熬
3 一人一台電腦 工作需長期面對電腦 坐不住的別過來了
【求職態度與心態問題】
遇到過很多求職者 心態和態度都挺不端正的
這個行業雖說在國內不太光彩 但既然你已經決定要來試一試 重新開始
為什麼就不能像在國內求職一樣擺正自己的態度呢
看完簡章 簡歷都不肯給一份就問東問西 每家公司也有自己招人的要求
總要先大概互相了解一下 合適的話再進行下一步的詳細了解 對吧
以禮待人 不管在哪都是不會出錯的 也會給自己加分許多
想來這邊的很多小老弟 小老哥 小姐姐們 大多是因為各種原因的負債才會想到來菲
既然是抱著掙錢的希望來 先正確認識自己 會什麼 能做什麼崗位 想做哪個崗位 考慮清楚再過來
這行雖門檻不高 但也不要想的過於簡單 在國內辛辛苦苦掙三四千 在這憑什麼白給你6000-10000的底薪 多想想
在此祝各位都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想進的公司 大家一起加油吧
【起飛前准備及落地】
1 行李 准備長褲 短袖若干 外套拿兩件 (這邊衣服不貴 也可以在這邊買)
最好帶一點個人用習慣的洗漱用品 內褲襪子 水杯也可以帶一個
2 開通國際漫遊 手機設置里也要記得打開漫遊功能
3 證件 護照 簽證 行程單 回程單 身份證 帶根筆(填寫入境單)
4 持護照去機場相應櫃台領取機票並托運行李
5 充電寶隨身攜帶 不要托運
6 落地聯系公司行政 一定記得打開漫遊功能
7 入境單公司都會提供填寫範本 照寫就可以 身上一定要帶根筆
8 領行李 排隊出海關 不要慌 不要心虛 手上拿好護照簽證回程單遞過去就可以順利過關 一般不會問什麼的
9 過完海關不認路就跟人流走 一般都會在免稅店門口集合
10 行政接到人會發放生活費 電話卡 充值卡 然後直接送到宿舍
『貳』 請教英語高手
展品資料:
·農機·電器·文化藝術(品)·建材
·電子·服飾·禮品·國粹·常備品·辦公用品
·鞋·包·旅遊·玩具
展覽地點:
位於日落大道的馬尼拉世界貿易中心是 2008中國世界組織的總部。其擁有嚴密保安及寬敞的停車場的便利地點,使無論是乘駛私車或是公交系統的訪客均可以輕易找到其坐落地。
該地區擁有大量的米表計費計程車,公共吉普及公交車。另外,您還可以選擇乘坐輕軌。LRT輕軌線北起紀念碑區,南至巴卡拉然區,其途間於主要路口均設有分站,(包括吉爾普亞大街)。MRT輕軌線貫穿艾莎大道,連接著奎松市的北大道和帕西格市的塔夫特大道,途經馬卡提經濟中心區。
『叄』 有人對菲律賓馬尼拉房子熟悉的朋友嗎
我同事去年在這家公司買過,他當時還和甜蜜區去菲律賓實地看盤了。他們公司原本就是房產投資公司,是菲律賓馬尼拉的大買家,已經買了十幾億的房子了,所以能和當地房產公司談團購價,以及首付和月供的條件。據同事說首付算是目前市面上比例非常低的了。不過還是建議你自己先去了解下,多問幾家公司橫向對比看看。
『肆』 本月世界沖突時事報道2011年1月或2月
伊拉克——
美撤軍不等於和平
2010年8月31日,美軍作戰部隊撤出伊拉克。雖然伊拉克親美政權的存在確保了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利益,但這場戰爭留給伊拉克的卻是分裂與恐怖、暴力與流血。據統計,去年共有2828名伊拉克人死於各類暴力事件。伴隨著美軍作戰部隊的撤出,伊拉克各派政治力量正在展開爭權奪利的斗爭。在此情況下,「基地」組織和各派武裝趁機不斷製造恐怖暴力事件。另外,在美軍作戰部隊撤出後,伊拉克安全部隊和警察將擔負起一線戰斗與巡邏任務,而其素質與能力一直受到廣泛質疑。實際上,去年9月以來的伊拉克安全形勢並無實質性好轉,已有661人死於各類暴力沖突,佔去年死亡人數的近23.4%。在伊拉克國內政治斗爭難以塵埃落定以及伊安全部隊能力難以迅速提高的情況下,伊拉克人民仍將面對與忍受持續的暴力與死亡。
阿富汗——
美增兵不等於塔利班失敗
美國作戰部隊撤出伊拉克是將反恐精力和資源更集中於阿富汗戰爭。2009年底,奧巴馬政府批准了打擊塔利班的新戰略計劃,並為此增兵3萬人。該計劃的特點是不強調反恐,而是強調反叛亂,即減少追蹤塔利班戰斗人員的行動,更努力地向當地居民提供安全保障,以削弱塔利班的生存基礎。一年來,駐阿聯軍展開多輪圍剿行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自身傷亡也急劇上升。去年駐阿聯軍共有711人陣亡,是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陣亡人數最多的一年。去年12月16日,美國有關阿富汗戰爭的進展報告認為,聯軍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戰爭仍舊「十分困難」。奧巴馬政府繼續堅持從今年7月開始部分撤出美軍,並向阿富汗安全部隊逐步移交安保責任,最終實現「阿人治阿」。雖然西方國家希望盡快扔掉阿富汗這塊「燙手山芋」,但是阿富汗政府能否自挑重擔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今年年中聯軍開始撤出,塔利班勢力很可能卷土重來。
巴基斯坦——
反恐任務依然艱巨
巴基斯坦去年的安全形勢有所好轉。政府軍全年擊斃恐怖分子5170人,自己則有469人陣亡,平民死亡人數為1796人,這3項數字比2009年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巴基斯坦塔利班現在是巴政府的頭號反恐目標,其實力近年來迅速上升,對巴國內安全局勢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甚至連巴陸、海軍總部、高級法院等要地都成為其襲擊目標。去年7月,美國宣布向巴提供總值5億美元的援助計劃,旨在幫助巴基斯坦發展經濟,緩和巴民間反美情緒。這使巴基斯坦政府處於兩難選擇之中:如果狠打塔利班,會激起國內一片反對之聲。如果輕打塔利班,又會被美國指責為「拿錢不辦事」。今年,巴基斯坦的恐怖組織將會繼續製造多起恐怖暴力活動,巴政府的反恐任務仍然艱巨。
中東——
巴以和談難以走出怪圈
在美國的壓力和斡旋下,中斷20個月的巴以和談於去年9月再次艱難重啟。雖然美方稱本次會談將在一年內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巴以雙方對和談並無太多信心,反而在會談前就相互指責。歷史經驗表明,巴以和平進程十分脆弱,整個過程充斥太多不確定因素。任何一個消極因素都可能使和平進程走回原點。雙方積怨太深,國內又各有強大的掣肘力量,所以雙方很難走出「和談—破裂—沖突—復談」怪圈。今年雙方爆發一定程度沖突的可能性極高。
蘇丹——
進入一個關鍵歷史時刻
蘇丹達爾富爾的和平進程取得了明顯進展。去年2月23日,達爾富爾和平會談特別會議在多哈舉行,蘇丹政府與反對派「正義與平等運動」簽署了停火協議。7月10日,蘇丹南北部主要政黨領導人正式啟動蘇丹南部公投會談。7月14日,蘇丹前反政府組織、南部地區主要政黨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表示,將全面參與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的調解工作。
不過,達爾富爾地區仍有數支武裝組織在互相鬥爭,實現持久和平還存在變數。今年1月9日,蘇丹就南部是否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蘇丹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不管公決結果如何,依然有可能爆發新的武裝沖突。蘇丹的安全形勢不會因一次全民公決迅速而徹底地扭轉過來。
索馬里——
青年黨比海盜更危險
索馬里是當今非洲最動盪的國家之一,很有可能成為未來非洲的恐怖之源。
索馬里的危險其實並非來源於索馬裏海盜,而是來自於索馬里青年黨與「基地」組織有密切聯系的反政府武裝。該組織誓言效忠「基地」組織和本·拉登,並主張嚴格按照伊斯蘭教法統治索馬里。國際社會對索馬里青年黨動向的關注度在不斷加深。
近年來,索馬里青年黨趁索內亂之機迅速擴張勢力,2009年曾一度幾乎攻佔首都摩加迪沙,被擊退後仍然控制全國大部分地區。2010年以來,該組織除繼續與索政府軍作戰外,還將恐怖觸角延伸至鄰國烏干達,並於7月11日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郊製造了兩起爆炸事件。為了應對索馬里愈演愈烈的恐怖主義威脅,非洲國家建立了一些不同層次的反恐機制,美國也在非洲實施了多項反恐地區安全計劃,包括跨撒哈拉反恐計劃和東非國家計劃等,但這些機制目前尚無能力有效應對索馬里危機。索馬里青年黨勢力在今年可能進一步壯大,並與政府軍展開更激烈爭奪。
朝鮮半島——
安全壓力大,但爆發大規模沖突可能性小
朝鮮半島是當今世界武裝對峙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但自冷戰結束以來,朝鮮南北雙方並未爆發武裝沖突。
2010年朝鮮半島相繼出現了「天安」號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事件,使半島爆發沖突乃至戰爭的風險急劇上升。但由於對峙雙方缺乏重開戰事的意願,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大力斡旋,使事態逐漸平息下來。
由於美韓日三方對重開朝韓直接會談和六方會談提出了先決條件,而且美國在美朝關系正常化問題上不願做出實質性努力,朝鮮在未來仍有可能做出一些舉動。半島的安全壓力較大,但爆發大規模沖突的可能性較小。
『伍』 市中市的介紹
市中市(Intramuros)也稱圍牆城市。位於黎薩公園及帕西格河中間,是最初的馬尼拉舊址,1571年西班牙人為了統治菲律賓建起了這座城堡,面積僅有1平方千米,被稱為「都市中的都市」。
『陸』 菲律賓工作哪些公司不能夠去
你好,我就在菲律賓,做人事有兩三年了,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公司。這里我來說下這邊公司的具體情況。
先說說那些大樓或者地區不能夠去,大家記住了
電力大廈:也有稱永城集團,在makati地區,大樓很漂亮,我曾經找工作的時候去過該大樓。作為小白,如果沒有聽過電力大廈的口碑,我估計看到大樓會覺得該大樓很不錯的。該大樓狠起來很不錯,很漂亮,有幾棟樓,幾十層高。但是負面新聞很多,在人事圈流傳了小黑屋,打人,賠付萬元起步等口碑。
拉斯地區:就一個大樓,是在一個商城的上面,周邊全是兩三層的居民區,大樓也不豪華,也不漂亮,大樓不高。但是負面新聞不斷,賠付高,押金多,待遇低,小黑屋。
帕西格地區:公司不多,但是據說黑盤(殺豬)很多。所以不建議去。
阿拉邦地區:公司很多,大樓也很多,離職率很高,我招聘過程中遇到在菲找工作最多的就是該地區的員工了。基本上都是因為待遇低,扣款多,任務重,賠付多。
這里澄清一下,珍珠大廈,索萊爾,我不是該大樓員工,所以公正客觀的說下,雖然工作時間比較長,但是員工離職率並不高。環境不是很好。但是畢竟作為最早的老牌公司,各種制度完善健全。
我沒有學習過管理,但是我覺得一個好公司應該具備特徵
一、以人為本,管理人性化,而不是發泄暴力的地方,大家出來都是賺錢的, 老闆賺老闆的,員工賺員工的。如果不努力,可以開除,大家好聚好散了。
二、福利待遇,透明公正,不要藏著掖著。不要說的和來的一個樣,現在我看到那種公司要求特別低的,待遇特別好的都有陰影了。對於求職者來說,你把護照一收,待遇變了那也只能認命了。不光小公司有這么做的,大公司也有這么做的,什麼免費加班2小時,什麼工簽押金6000,什麼做不到任務扣工資一下子都出來了。
三、員工穩定,而不是到了公司發現除了主管,組長都是沒有滿半年的員工。一個不能留住老員工的公司,你覺得這個公司會對新員工好嗎?
四、賠付合理,不要為了招人,給出高返佣,人事黑返佣都已經成為潛規則了。要知道推廣部門是公司最賣力的地方。至少要讓員工有一種努力的價值感存在吧。而不要讓員工感覺任何其他部門的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來一刀。
五、信守承諾,說了半年免賠付,結果五個月就開除,說好了押金可以退還,結果說再等半年,說好了給你四人間,結果給你八人間。
員工可以為你打工,也可以為其他人打工。同樣是打工,為什麼不選擇一個福利好點,對員工好點的公司打工呢?畢竟大家出來打工都是准備長期乾的。
這里說下,不要認為工資高的公司就一定是好的公司,在菲律賓沒有工資更好的公司,也沒有躺著賺錢的公司。上面我說了,每當我遇到一個工資待遇特別好的公司,我都不敢相信的。因為你沒有去公司之前護照在自己手上,等你去了公司,護照上交了,就由對方說了算了。
每一個求職者都是一樣的,希望找到更好的公司,包含我也是一樣的,來菲之前,我找了很多公司,結果找到一個認為不錯的公司。到了公司發現其實都差不多的,原本認為更好的公司,結果變得更差。因為感覺遇到一個好公司,所以問的問題不多,因為怕問多了對方不要我。所以說呢?找工作這塊,一定要問清楚對方公司的具體情況了。還有具體位置,上面我說得雷區,希望大家盡量不要去。這個在人事圈內部大家都是公認的,畢竟人事能夠接觸到很多離職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公司。
最後祝你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公司了
『柒』 聖母無玷成胎大教堂經過了什麼樣的改變
菲律賓群島是由澳大利亞和中國大陸之間的7000餘座島嶼組成。菲律賓將近九千萬居民有著復雜多樣的種族背景,他們總共使用八十多種語言和各地方言,學校教育中最常使用的是英語。1898年美西戰爭之前,伴隨殖民勢力而來的西班牙語更為重要,但現在已經被英語所取代了。
菲律賓人自認為得名於哈布斯堡皇室國王菲利浦二世。事實上,菲律賓群島是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發現的。麥哲倫以第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和傳教士的身份為西班牙王室服務,最後死於任上。探險事件的後果之一,導致羅馬天主教在菲律賓群島至今仍是占據統治地位的宗教。那時,英國、荷蘭其至日本都對菲律賓投來了艷羨的目光,也有許多中國人隨著移民浪潮湧入。
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自「nilad」(尼拉)而得名,「尼拉」代表外白花的紅樹林。「Maynilad」簡單地說就是「尼拉生長的地方」。馬尼拉有1500萬居民,位於呂宋島的西海岸帕西格河匯入馬尼拉灣的地方。連接著大海的帕西格河形成一片浩渺的內陸水域,由於它不斷地攜帶泥沙和瓦礫入海,海岸線的形狀也總是遭到改變。
馬尼拉始終是菲律賓的重要港口城市,然而卻從沒成為過首都。從1948年到1976年,與馬尼拉毗鄰而人口略多千人的奎松城被確立為首都。大約1000萬居民住在這兩座城市的郊區,這也意味著有900多萬的天主教徒。
馬尼拉有一座天主教大教堂,名為聖母無玷成胎大教堂,它的塔樓成為舊城地平線上顯著的標志性建築。據說,它有著過去四百年中七次重建的悲慘記錄。
建築工程始於1581年。第一座教堂是在這個地區的征服者,耶穌會士米蓋爾·洛佩茲·德利雅斯比的贊助下建造的。結果,這座木結構教堂支撐不到一年就遭到台風的破壞,並且在1583年被大火徹底燒毀。第二座大教堂建立於1592年,盡管採用石料建築,但在1600年的大地震中也未能倖免於難。
1614年第三座大教堂開始建造。這一次,它終於倖存了31年之久。可是最終沒有逃脫毀於地震的命運。
在1654年和1671年之間,米蓋爾·波布雷特主教決定營建大教堂。這一次採取了極致簡約的樣式,沒有任何飾物,也囚此遭到教會勢力的不滿,因為聖母無玷成胎大教堂是按照反對宗教改革的耶穌會的精神建造的。最終這座大教堂採取了巴洛克風格,裝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聖像和極盡奢華的眾多飾品,這對於一座宗教建築來說,實在是華美至極。
隨後,在1750年,一座全新風格的大教堂在先前的基礎上開始建造。落成後的傑作成為萬人矚目、欣羨的對象,人們難以想像在遠離歐洲的地方,如何有這樣一座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
不幸的是,1863年另一場毀滅性的大地震再一次使馬尼拉大教堂成為廢墟。雨建工作在建築師維森特·瑟拉諾·薩拉弗利的領導下開始於1870年。那是一個折衷主義盛行的時代,是過去歐洲風格肆無忌憚橫掃一切的時代,哥特式被教堂建築廣泛採用。在這樣的環境下,薩拉弗利和他的支持者對羅馬式的鍾愛尤其非比尋常。
那時用於建築施工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可以抵禦地震的程度。然而,新建成的馬尼拉大教堂再遭劫難,這一次並不再是自然災害,而是戰爭的後果。1941年日本侵略菲律賓,馬尼拉城和大教堂又一次遭受了可怕的毀環。
之後、又按照薩拉弗利的設計樣式重建大教堂,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一座有著巨大穹頂、用輕質砂岩建造的大教堂。鍾樓本來被設計成獨立的樣式,後米和教堂的正面結合為一體。三扇一字排開的大門,當中那一扇最為恢弘。
大教堂被環抱在茂密的植被和濃郁的熱帶風情之中。在浮動著潮濕和腐朽氣息的空氣里,聖母無玷成胎大教堂以及它那模仿來的羅馬風格散發著驚人的魅力。
『捌』 從「讀」到「改」,論文的寫成有哪三階段
全球淡水資源狀況分析
全球淡水資源狀況不容樂觀,水資源短缺,水質惡化,人類面臨嚴峻的挑戰。面對水資源危機,國際社會越來越認識到其嚴重性,全球范圍內保護水資源的浪潮已經掀起,並取得了重大成就,雖然對水資源的保護並不盡如人意,但有理由相信通過國際社會、各個國家不懈的努力,通過國際合作,人類會解決好淡水資源問題。在水資源全球保護的背景下,同樣面臨水危機的中國,惟有加強水資源保護的立法,形成有效的水法體系,才能有效應對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淡水資源全球保護水法體系
地球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但它們遠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其分布也不均勻。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人口增長、工業發展和灌溉農業的擴張引起對淡水需求的大幅增長。淡水資源短缺和水質惡化嚴重困擾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其千年報告中指出:「要減少發展中國家的疾病,拯救生命,任何措施都比不上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水和合格的衛生條件。」無論從淡水資源的數量來看,還是其質量來看,全球淡水資源堪憂,因而必須提高全人類的認識,達成國際共識,通過全球范圍內的合作,來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本文將在闡述世界水資源現狀及其全球范圍內保護的基礎上。
一、全球淡水資源現狀——人類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淡水資源的應然狀態
地球上總的水體積大約為14億立方千米,其中只有2.5%是淡水,或者說只有0.35億立方千米的淡水。大部分的淡水以永久性冰或雪的形式封存於南極洲和格陵蘭島,或成為埋藏很深的地下水。能被人類所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湖泊、河流、土壤濕氣和埋藏相對較淺的地下水盆地。這些水資源中可用的部分僅有20萬立方千米――不足淡水總量的1%,僅為地球上水資源總量的0.01%。這些能夠利用的水很多都位於遠離人類的地方,進而為水利用帶來了復雜的問題。
淡水補給依賴於海洋表面的蒸發。每年海洋要蒸發掉50.5萬立方千米的海水,即1.4米厚的水層。此外,陸地表面還要蒸發7.2萬立方千米。所有降水中有80%降落到海洋中,即45.8萬立方千米/a,其餘11.9萬立方千米降落於陸地。地表降水量和蒸發量之差(每年約11.9萬立方千米減去7.2萬立方千米的差額)就形成了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的補給——大約4.7萬立方千米/a。所有徑流中,半數以上發生在亞洲和南美洲,很大一部分發生在同一條河中,即亞馬孫河,這條河每年要帶走6000立方千米的水。
(二)淡水資源實際現狀
1、水量缺乏
全世界約有1/3的人生活在中度和高度缺水的地區,在這些地區的淡水消費量超過可更新水資源總量的10%。大約有80個國家,40%的世界人口在1990年代中期嚴重缺水(CSD1997b)。根據1997年9月聯合國秘書長關於淡水綜合估計的報告,人類現在直接或間接利用著世界水供應量的一半以上,全球人均淡水可用量從1950年的17000立方米下降到1995年的7000立方米。到2020年,水的使用量將會提高40%,其中17%以上的水將要用於滿足人口增長說引起的食品生長。(世界水聯合會2000a)。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人口增長、工業發展和灌溉農業的擴張是引起水需求增長的三個主要因素。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不視為水資源需求增長的重要因素。過去的20年中,農業消耗了經濟發展中的大部分淡水。規劃者一直認為通過增加更多的基礎設施來控制水文循環,這樣就可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水量。
從傳統上,修築河壩是保障灌溉用水、水力發電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手段。世界上最大的227條河流中,已經有大約60%被堤壩、引流、運河等強烈地或者中等程度地切割,同時對淡水生態系統也造成了影響(WCD2000)。從增加糧食產量和水力發電等方面來看,這些基礎設施的確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同時,這些基礎設施的造價也非常之大。在過去的50年裡,堤壩改變了世界河流的形狀,使得不同地區約4000萬-8000萬人口遷移(WCD2000),導致臨近的生態系統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
2、水質下降
窮國與富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都同樣存在水污染問題。水污染有其自然來源,如含有有毒物質的泉、滲漏的油和由侵蝕產生的沉積物,但大部分關於水污染的討論集中於影響到水質或其可用性的由人為引起的變化。城市和工業排出的有毒化學製品、污水、致病物、油、重金屬、熱污染、和放射性廢物污染著河流和地下水。農業開發在解決世界食物問題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它也造成了水污染,由於大量使用肥料和農葯水源受到污染。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說,發展中國家的水污染相對比較嚴重。馬來西亞的50條主要河流中,有42條正面臨著「生態災難」。在菲律賓,家用污水量占馬尼拉的帕西格河總量的60%—70%,成千上萬人不僅用這些水洗澡、洗衣服,還作為飲用水的來源。在中國,水污染問題也相當嚴峻。中國的44個主要城市中,有41個城市使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水源。
(三)水資源現狀的影響
水資源枯竭,水質惡化帶來了嚴重的後果。當一個國家每人每年用水量低於1000立方米「基線」以下時,該國被認為可能要長期缺水,而許多地區已經存在著長期水缺乏;許多大河的流量和水流時間幾乎全部為人類控制,這對水族生物非常不利,導致魚量的減少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全世界有十一億人口,相當於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得不到衛生的水,有24億人,即世界人口的40%得不到合格的清潔服務;每天大約有6000名兒童死於不衛生的水和不合格的衛生和清潔條件所引起的疾病——相當於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不衛生的水和不清潔的環境估計造成了發展中國家所有疾病的80%;婦女和女孩由於缺乏衛生設施往往受害最重;
(四)人類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指出:「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是水。」1977年聯合國水事會議又進一步強調:「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淡水資源危機嚴重製約了可持續發展,許多國家的用水速度已經超過了水的再生速度;人類過渡用水、水污染和引進外來物種造成湖泊、河流、濕地和地下含水層的淡水系統被破壞或消失;很多國家的的淡水管理政策與當地實際情況脫節等問題導致水資源的日益匱乏。人類面臨著嚴峻的危機和挑戰。
2000年3月大約有120個水方面的部長參加了在海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水論壇」,採納了旨在取得世界水安全的宣言。宣言中體提出本世紀重要挑戰如下:
滿足基本需要:認識到獲得安全的、足量的水和衛生設施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並且對於健康和幸福來說這也是十分重要的,通過特殊的水管理過程使得人們有權獲得這些,尤其是婦女;保證食物供給:通過更有效的移動和使用水及糧食產品,以及水和糧食產品更公平的分配,來加強食品安全,尤其是對於貧窮和脆弱的人來說;保護生態系統:通過可持續水資源管理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分享水資源:通過可持續的河流流域管理或者其他正確的方法,在任何可能的時候,提高不同水使用者之間各水平上的和平協作和發展合作,這種合作可以在一個國家內部進行,如果是國界上的水資源或者是跨越國界的水資源,這種合作也可以在相關國家之間進行;風險管理:針對洪水、乾旱、污染以及其它與水相關的災害提供安全措施;水評價:以一種能夠反映水對其所有使用者的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價值的方式來管理水,逐漸為水服務標價,以反應他們供給的價值。這一方法應該考慮到窮人和脆弱群體的基本需求和質量;精明的管理水:確保好的管理,以便在水資源的管理中涵蓋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和公眾參與。
當今淡水資源問題已經不僅僅限於一國范圍之內,面對挑戰,應對的應是整個國際社會,包括各個國家、各個地區、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公司企業還有個人等等。要減輕甚至消除淡水資源的危機就必須進行國際合作、通過全球努力來解決當代以至子孫後代的淡水資源問題。
二、淡水資源的全球保護
20世紀以來,國際社會逐漸認識到淡水問題的嚴重性。這段時間內,淡水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被廣為關注,更加強調水的高效分配,兼顧淡水的公平分配與代際分配,認識到流域管理是有效管理淡水資源的關鍵,認識到所有利益有關的團體在水管理中的作用。全球范圍內的淡水資源保護已經開始,聯合國及其成員國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通過召開國際會議,提出國際宣言,訂立國際條約調整各國在利用淡水資源中的關系,規定各國保護全球淡水資源的義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各個國家之間也為有效公平的利用與其有關的淡水資源,簽訂了諸多多邊或是雙邊的條約或協定。但是因為缺乏一個真正的國際淡水資源管理實體,以及國家資源主權的負面影響,全球淡水資源的保護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全球淡水資源的保護現狀
1、淡水資源的國際保護
1966年國際法協會通過的「赫爾辛基規則」是最早的和最經常被援引的關於淡水的國際文件之一。其中第4條提出的基本原則承認,國際流域內的每個國家有權利合理公平地利用流域內的水。在公平利用原則之外,第10條還規定,各國不應對國際流域內的水造成任何新形式的污染或加重現有的污染程度,從而可能對流域內另一個國家的境內造成嚴重損害。國家應為減少各種現有的污染採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便不在流域內另一國家的境內造成損害。但是由於這一規則沒有明確界定如何利用和消費水資源的問題,而沒有約束力,所以一直受到批評。盡管如此,「赫爾辛基規則」還是被廣為參照,並在其他的國際會議上得到發展。
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的宣言中,原則2——「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其中包括空氣、水、土地、植物和動物,特別是自然生態類中具有代表性的標本,必須通過周密計劃或適當管理加以保護」以及原則3——「地球水資源等的保護要加強國際合作,里約宣言更是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解決全球資源短缺問題。這一方面說明國際社會對淡水資源危機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同時也說明人類面臨的淡水資源危機越來越嚴重了。
1977年在阿根廷馬德普拉塔召開了聯合國第一屆水資源大會,並採納了「馬德普拉塔行動計劃」(MardelPlataActionPlan)。大會建議研究可以用來管理共享水資源的方法,制定共同的規劃,實施協調水資源利用所必需的機制,並提出「關於共享的水資源的使用、管理和發展,各國應考慮每個國家的權利……以能平等的利用這些權利。」
1972年斯德哥爾摩宣言指出「地球生產非常重要的再生資源的能力必須得到保持,而且在實際可能的情況下加以恢復或改善」,這為全球淡水資源的保護提供了方向,而大會的行動計劃則呼籲為防止淡水污染和保護整個水資源進行國際合作合作(建議51-55)。此後,1982年內羅畢宣言和1992年的里約宣言也都重申對對淡水資源的保護。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了影響深遠的《二十一世紀議程》。《二十一世紀議程》在其第18章「保護淡水資源的質量和供應:對水資源的開發、管理和利用採用綜合性辦法」中專門就水資源的綜合開發與管理,水資源評價,水資源、水質和水生生態系統的保護等做了詳盡的建議和規定,以期達到滿足所有各國在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方面對淡水的需求。《二十一世紀議程》規定必須對水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和管理,這種統籌規劃必須覆蓋所有各類的相關淡水水體,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時需要適當考慮到水的量與質方面。而水資源綜合管理的依據構想是,水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水是一種自然資源,也是一種社會物品和有價物品,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它的用途性質。
對國際河流生態系統保護最為有力的當為《國際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約》。負責發展和編纂國際法的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於1981年開始制定關於國際水道非航行利用的法律。1990年它通過了關於國際水環境保護的條款。1997年5月5日,根據國際法委員會的條款,聯合國大會通過《國際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約》。這個框架公約包括四類條款:適用於所有國際水道的一般規則(第5-10條),實施這些規則的程序規則(第11-19條和第29-32條),關於淡水保護、保持和管理的實質條款(第20-28條),關於水道國締結協定的條款(第3-4條)。公約規定,水道國應在其各自的領土內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利用國際水道,以使國際水道得到最適宜的和持續的利用,從而充分保護國際水道。此外,水道國應參與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利用、開發和保護國際水道,並有義務在保護和開發國際水道方面進行合作。各國有義務採取一切適當的措施防止對其他水道國造成重大損害。任何造成這種損害的國家應與受影響的國家進行協商,排除或減少這種損害,並在必要時,討論賠償損失問題。公約要求水道國保護、保全和管理國際水道及其水質,特別是保護水道的生態系統。公約倡導的措施包括:a.確定共同的水質目標和排放標准,針對集中和分散的污染源採取適當的技術和方法,確定應被禁止、限制或監控引入水道的物質的清單。b.保護水道的生物資源,應當是防治污染的目標。c.關於水道的管理,公約要求,建立共同管理機制。
國際淡水資源保護的高潮是2003年的國際淡水年。2003年3月在日本京都召開了第三屆世界水論壇大會,165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共1萬多餘人出席會議。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有關條款規定大會決定2003年為國際淡水年。會議就水危機的嚴峻性與積極採取行動加以抑制的迫切性進行了廣泛的探討。討論議題包括水供應、水與氣候、水與運輸、水與文化的多元性、水與衛生設施、水污染與衛生、水與能源、水與食物、水與男女平等、水與環境、水信息與管理、水與扶貧等問題,其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足夠的水和可飲用的水。
2、淡水資源的區域保護
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區域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或歐洲理事會制定了一些關於國際河流的文件,一般沒有拘束力。90年代,這些文件中提出的原則轉成條約。
歐洲作為一體化比較發達的地區,走在區域淡水保護的前列。早在1968年5月6日,歐洲理事會就通過了《歐洲水憲章》,今天看來,其中提出的大多數原則都是公認的事實。此後不久,1968年9月16日,歐洲理事會又主持通過了《在洗滌產品中限制使用某些去污劑的歐洲協定》。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也發出了好幾個保護水資源的建議,其中包括1970年關於保護地表水和地下水免受石油和石油產品污染的建議。1980年-1990年十年間,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水問題小組起草了一系列關於在界水方面進行合作的文件。總之,歐洲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一體化的歐盟在淡水資源的區域保護方面為世界做出了榜樣。
(1)歐洲《保護和利用跨界河流和國際湖泊公約》
1992年3月17日,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在赫爾辛基主持通過了《保護和利用跨界河流和國際湖泊公約》,又稱「赫爾辛基公約」,適用於整個歐洲及加拿大、美國。該公約已經生效,成為以後關於多瑙和及其他歐洲地區性河流的協定的典範。
赫爾辛基公約不是一個正式的框架公約,它要求對歐洲和北美的河流利用一致的辦法。在某種程度上,它綜合了兩類國際法規則:關於跨界污染的規則和專門防止河流污染的規則。赫爾辛基公約締約國於1999年6月通過了關於水與健康的倫敦議定書。議定書的目標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推動各個層次的人類健康保護,改善水管理,包括保護水生態系統,保證所有人可以得到可飲用水和清潔衛生的水。
(2)歐盟淡水管理——指令方式
歐共體(歐盟前身)作為一個准聯邦性質的實體,它把其成員國的領土作為一個整體予以考慮,而不僅僅是針對跨界水域。歐共體關於水污染控制的最重要的指令是針對某些危險物質排放到共同體水環境(包括領水和內水)中所造成的污染(第76/464號指令)。1979年12月17日歐共體又通過了一個專門針對地下水的80/68號指令:《關於保護地下水免受某些危險物質污染的指令》。兩個重要指令均附有相關的清單。歐共體制定的關於水污染的指令,或是規定排放標准,或是進行質量控制,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此外,歐共體還通過了許多其他指令,對不同的水源和不同用途的水規定質量標准。
3、國際河流或流域淡水保護制度
一個多世紀以來,已經有許多關於國際河流或湖泊的條約,但起初,保護這些水域並非為了保護淡水資源,而是為了航行、捕魚、防洪的目的。一些國家之間為解決邊界問題而簽訂的條約雖有關於防治水污染的條款,但以淡水保護為主要目標的國際條約非常少。60年代以後,各大洲的國家之間都締結了許多專門針對保護國際河流或湖泊的條約。
在歐洲,萊茵河的保護由來已久,為保護萊茵河制定了重要的條約制度。專門負責萊茵河利用與保護的國際機構有兩個,一個是1815年成立的萊茵河航行中心委員會,另一個是1963年成立的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前者制定了一些防止碳氫化合物對喝水污染和對某些危險產品禁止或限制運輸的有拘束力的規章,並於1996年制定了一個關於在萊茵河航行中收集和處理廢物的公約。後者於1998年1月22日通過了《保護萊茵河公約》,該公約進一步發展了1976年的《保護萊茵河防治化學污染的波恩公約》,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待萊茵河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將河流、河流沿岸與河流沖擊區域一起考慮,不僅適用於萊茵河,還適用於與之相連的地下水、水陸生態系統、流域以及影響萊茵河的污染。而2001年1月在「萊茵河部長會議」上通過的新「萊茵河協定」取代了《波恩公約》,成為萊茵河沿岸國家和東歐國家之間相互合作的基礎。歐洲其他有關公約建立了類似的控制國際河流污染的機制。1990年,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和歐共體建立了保護埃爾伯河國際委員會。三方協定旨在使河流可以被利用,尤其是在提供飲用水和農業用水方面,盡可能實現具有物種多樣性的自然生態系統,減少埃爾伯河流域對北海的污染。1994年6月11個中東歐國家和歐共體通過了《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多瑙河進行合作的公約》(簡稱《多瑙河公約》),公約目標時可持續和均衡的水管理,包括養護、改善和合理利用河流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在現有的保護陸地水環境的條約中,多瑙河公約是最先進的,因為它採取的是綜合的方法。而1994年4月法國、荷蘭和比利時簽訂的適用於默茲河和斯海爾德河的兩個協定是頗具特色的。兩個協定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們區分了水系與流域。
在北美洲,已經確立了兩個關於陸地水域的條約制度,一個是關於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界水,另一個是關於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界水。英國與美國曾於1909年簽訂了《美國與加拿大關於界水及相關問題的條約》,其中有不得污染美加界水的條款,但該條款的履行卻不盡如人意,五大湖仍然被嚴重的污染所困擾。20世紀60年代,美加兩國重新努力履行條款義務,並於1972年和1978年簽訂《大湖水質協定》,重申對五大湖水系的有關規定。1987年兩國又簽訂了《美國加拿大大湖水質協定》,旨在「恢復並維持五大湖流域生態系統的水域在化學、物理和生物方面的統一性」,這不能不說是對淡水資源保護認識的進一步提高和新的發展。美國和墨西哥邊界也存在著嚴重的與水資源有關的環境問題。為了解決水資源的分配問題,兩國於1906年和1944年分別締結了《格蘭德河灌溉公約》和《利用科羅拉多河、蒂華納河以及格蘭德河水域的條約》。條約注重水的分配,但卻忽視了水環境的保護。1983年,美墨兩國簽訂了新的框架協定,同意就邊界環境問題進行合作。兩國首次承認它們有義務防止邊界污染。該協定四個附件中有兩個是關於邊界水域利用與保護的。
在亞洲,人們採用流域范圍內的方法方面已經取得了進步。南亞水管理跨國合作的範例有: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印度河流域水分享協定,受到稱贊的印度和孟加拉國之間的「水分享條約」,關於水力發電開發的印度-不丹合作和關於跨國河流治理的印度-尼泊爾合作等。但是亞洲關於國際河流和湖泊的條約主要是關於水域的利用而不是保護。1992年孟加拉國與印度之間《關於恆河流域的條約》和1996年印度與尼泊爾之間《關於馬哈卡利河綜合開發的條約》就是很好的例證,它們的的主要目標都是明確締約國享有的水量。1995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之間關於約旦河兩岸和加沙地帶的臨時協定主要也是關於水資源共享問題。亞洲保護陸地水域方面更重要的條約是1995年柬埔寨、寮國、泰國和越南之間通過的《湄公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合作協定》。協定採取了河流流域的方法,因此適用領域廣泛,但缺少河流上游國家中國的參與。
在非洲,實行了新的政策改革,就是轉向綜合的水資源管理(IWRM)。綜合的水資源管理不僅僅只限於國家水平,也包括兩個或者更多國家共享的流域管理。1963年《尼日河流域協定》規定,對於可能對河流制度的某個方面、其支流和次支流、水域的衛生狀況以及動植物的生物特徵產生重要影響的任何項目,河流沿岸國將在研究和執行這些項目方面進行合作。1978年的《甘比亞河協定》也有類似規定。1994年肯亞、坦尚尼亞和烏干達簽訂了《維多利亞湖三方環境管理規劃籌備協定》,1995年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GEF基金項目,其中心主要是漁業管理、污染控制、雜草入侵控制和流域地區的利用管理。1995年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內通過了《關於共享河流系統的議定書》,確立了利益一致和密切合作的原則。1999年頒布的「尼羅河流域草案」是一個在尼羅河流經的10個國家之間實施的聯合項目,其目的是確保可持續資源的開發、安全、協作和經濟聯合。
在拉丁美洲,阿根廷和烏拉圭於1975年制定了一個烏拉圭河章程,目的是通過條約設立的委員會協調兩國採取適當的措施,以防止生態失衡,並控制合理和集水區域中的雜物和其他有害物質。1995年,阿根廷、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建立了開發皮科馬約河流域的三方委員會。這個機構將監督河水的質量、對具體的污染物提出排放標准。
(二)全球淡水資源保護的缺陷
如前文所述,全球淡水資源的保護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區域、流域層面上,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就目前人類在淡水資源方面所遇到的問題來看,全球淡水資源保護仍然存在其不足之處。
1、水資源缺乏的現狀並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目前淡水資源的實際現狀遠遠落後於其應然狀態,可利用和可飲用的淡水正在減少,全球發展和增進福利遠遠重要於水的切實保護,各國不會為了保護水資源而限制本國發展,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先進理念,其實踐比大肆宣傳少的多,而往往成為破壞水資源的借口,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
2、沒有一部統一的保護全球水資源的國際公約。雖然歷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的宣言都關注淡水資源的保護,《二十一世紀議程》還專門將淡水保護設為章,但保護力度是遠遠不夠的。就像解決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和解決海洋問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一樣,國際社會需要一部統一的國際水法,國際水域立法應走向法典化和全球化,用其協調各國的行動,指導各國在保護和利用全球水資源上進行合作,同時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和責任。
3、國家的環境資源主權往往對全球淡水資源的保護產生負面影響。國際社會早已確立了「國家環境主權和不損害國外環境責任原則」,但事實是強調國家環境資源主權成了其替身。很多國家出於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在淡水資源的全球和區域保護上顯得相當保守。比如一體化程度相當高的歐盟,曾試圖通過一個綜合全面的文件以便對成員國淡水質量控制採取更有力的措施,但這個努力最終沒有成功。加拿大也曾以國家環境資源主權的名頭,完全禁止能有效解決水資源地區分配不平衡的水貿易。
4、涉及淡水資源的水公平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伴隨著河流流域水資源危機而出現的「水難民」在1998年達到2500萬人,第一次超過「戰爭難民」的人數。據預測,在2025年之前,因為水的原因而成為難民者將多達1億人(聯合國秘書長千年報告)。這一方面是因為水資源短缺引起的,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全球水資源分配的不公正。一個歐洲人每年消費約800立方米的水,大約是一個迦納人的70倍,而一個美國人每年對水的消費量超過3000立方米。水資源是一種公共物品,屬於全人類共同所有,不僅要在當代人之間實現公平用水,還要為後代人著想,實現代內和代際兩個公平。
5、各國對水資源危機的認識仍有不同。聯合國在2003年3月在日本京都召開了第三屆世界水論壇大會會前公布的水資源報告中批評說,政治領袖沒有採取行動,一些人甚至否認危機的存在。水遠沒有石油和股票那麼重要,因此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對石油和股票的關注要遠遠高於對水的關心。
6、區域淡水保護僅局限於政治、經濟一體化程度高的歐洲和北美地區,亞洲、非洲等其他大洲缺乏區域合作制度,因此有必要建立、發展和完善各大洲的區域淡水保護機制。
『玖』 什麼是經援橋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赴帕西格河中國經援橋項目現場考察。中國駐菲使館供圖
人民網曼谷6月3日電(記者 趙益普)馬尼拉消息:6月2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赴帕西格河中國經援橋項目現場,實地考察項目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情況。據悉,該項目目前已恢復到50%的開工率。
帕西格河自西向東橫貫於菲首都馬尼拉,為緩解沿河兩岸交通壓力,應菲方要求,中方在帕西格河上援建了兩座橋梁,分別連接中國城與王城、曼達盧永市與馬卡蒂市。今年3月17日馬尼拉實施社區隔離措施後,項目工地按照規定停止施工。隔離期間,項目執行單位中國路橋公司為員工提供了充足的防疫和生活物資,切實保障員工生活,項目上未出現感染病例。5月11日以來,應菲方業主單位要求,中國路橋根據當地隔離政策,在做好防疫措施,確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漸復工復產,目前已恢復到50%的開工率。
黃溪連在現場考察時提出,在菲中資企業要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一是要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疫情防控作為各項工作的基礎,把安全可控作為復工復產的前提。二是要制定完備可行,適應新常態下復工復產需要的防控方案,對人員要科學分類、精細管理,對物資要認真處置、嚴格管理。三是加強監測,對各類問題要發現、早處置、早報告。
隨著菲律賓疫情防控等級和措施調整,在菲中資企業正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按照當地規定逐步啟動復工復產工作,努力適應「新常態」,為菲經濟重啟和社會穩定做出新貢獻。
『拾』 請問從菲律賓馬尼拉機場自己搭車到帕西格多少錢
馬尼拉機場搭車到帕西格的距離約 87公里,白色計程車收費大約 1085 P,另加過路費(黃色計程車收費較貴,但比較正規)。
要注意的是許多司機有不打表的習慣,就算答應打表,也會要求加50-100 P 小費;計價器也有做手腳的,防不勝防!建議使用網約車,當地的 Grab是首選;到機場後下載個Grab 軟體,也可以到航站樓外面的 Grab 櫃台,服務員可以幫您搞定。Grab 有專車和計程車,選擇專車較好,軟體所提供的是准確價格,下車時按照價格支付就可以了,不需要給小費。
Grab 只收現金,一定要把大額鈔票換小票,避免司機無零錢全額照收。可以提前在便利店或超市買礦泉水換開大鈔,T4 航站樓沒有超市,但門外越過10米馬路對面有2家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