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大洲四大洋的具體位置
七大洲: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亞歐大陸的東部,是世界第一大洲.東起白令海峽同北美相望,西至地中海濱.北臨北冰洋,南濱印度洋。
非洲:北瀕臨地中海,東北是紅海東部是印度洋,西部是大西洋.赤道穿過其大陸中部。
歐洲:位於亞洲西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濱地中海.東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愛琴海與亞洲的分界。
北美洲:西半球的北部,西瀕太平洋,北靠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部隔白令海峽與亞洲相望,南以巴拿馬運河與南美洲分界。
南美洲:西半球南部,西、北、東三面分別臨太平洋、加勒比海和大西洋.南隔德雷克海峽同南極洲相望,西北以巴拿馬運河與北美分界。
大洋洲:位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南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對.地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南極洲:位於地球最南端,絕大部分在南極圈內,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包圍。
四大洋:
太平洋:第一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東經蘇伊士運河溝通印度洋,西通過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相通。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
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位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
(1)菲律賓海在哪裡世界地圖擴展閱讀: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1.64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10.325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二位。
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5.287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4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4%,居世界第三位。
大洋洲: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9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補充:因為北極沒有陸地,所以不能算洲。
七大洲的地形特徵:
歐洲:地勢低平,地形以平原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起伏較小。稱為「高原大陸」。
南極洲:覆蓋著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
南北美洲:地形由山地,高原和平原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有廣闊的平原,東部是高原。
大洋洲:大洋洲的地形也是由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廣闊的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山地。
亞洲:亞洲的地形比較復雜,主要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佔全洲面積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陸的周圍地區。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總稱。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積為36100萬平方公里,太平洋佔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
世界海洋面積太平洋占將近一半,其他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佔一半。由於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五大洋。但在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依據大洋應有其對應的中洋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
其中,海洋3611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積2/3以上達71%分為四大洋;陸地1489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積29.2%不到1/3,分為七大洲。南極洲1400萬平方公里無人居住。人類居住的陸地面積實際為1350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積26.47%,四分之一多一點。約相當於13個中國國土的面積。
㈡ 菲律賓海的地理位置
菲律賓海位於西太平洋邊緣,介於東海、南海和西太平洋之間,被島弧和海溝包圍,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盆。北面處在130°~142°E之間;南部處在124°~147°E之間;南北長跨越35個緯度(0°~35°N)。
它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被兩列島弧包圍:西部為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島弧,我國稱為第一島弧;東面、南面為伊豆諸島—小笠原群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雅浦群島—帛琉群島),我國稱為第二島弧。國際海道測量組織(IHO)為了航海上的需要,將該海區劃為一個海區,並以海域主體——菲律賓海盆命名為菲律賓海。南北長約3450千米,東西寬約2000千米,面積約580萬平方千米。
菲律賓海在北太平洋西部菲律賓群島的東面和北面。西南面有菲律賓群島的呂宋島、薩馬島和民答那峨島;東南面有加羅林群島的帛琉島、雅浦島(Yap)和烏利西環礁(Ulithi);東面有馬里亞納群島的關島、塞班島和蒂尼安島(Tinian);東北面有小笠原群島和火山列島;北面有日本的本州島、四國島和九州島;西北面有琉球群島;最西面有台灣島。
㈢ 請問一下,菲律賓在世界地圖哪個經緯度
(15°N,120°E)菲律賓北邊靠近中國,韓國,日本,西邊是越南,馬來西亞。南有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邊有關島,接太平洋。
㈣ , 印度、韓國、日本、菲律賓在中國的什麼位置
印度位於中國的西南方,韓國位於中國的東北方,日本也位於中國的東北方,菲律賓位於中國的東南方。如下圖:
印度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 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面積的45%),主體民族為韓民族,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164萬。首都為首爾。韓國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
日本位於東亞、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日本三大都市圈是東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面積29.97萬平方公里,人口1.049億(2017年)。
(4)菲律賓海在哪裡世界地圖擴展閱讀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
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菲律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
㈤ 馬魯伊納海在地圖上的哪
您問的應該是馬里亞納海溝吧 。
馬里亞納海溝在地圖上的位置是北緯11°20′,東經142°11.5′,大致位於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馬里亞納海溝地處於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之間,北起硫黃列島、西南至雅浦島。
馬里亞納海溝,又被稱為瑪利亞娜海溝,全長約有2550千米,北部有阿留申、千島、小笠原等海溝,南有新不列顛、新赫布里底等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的外觀呈弧形狀,平均寬約有70千米,據科學家估計,這條海溝已形成約6000萬年,最深處可達6-11千米左右。
馬里亞納海溝不僅是已知的海洋最深處,而且還是板塊俯沖地帶,海底地質運動非常活躍,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
㈥ 菲律賓在地球上的哪個位置要照相機照出來,謝謝
位於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
菲律賓位於亞洲東南部。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省遙遙相對,南和西南隔蘇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峽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相望,西瀕南中國海,東臨太平洋。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其中呂宋島、棉蘭老島、薩馬島等11個主要島嶼佔全國總面積的96%。海岸線長約18533公里。
菲律賓群島地形多以山地為主,占總面積3/4以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1座。除少數島嶼有較寬廣的內陸平原外,大多數島嶼僅沿海有零星分布的狹窄平原。
(6)菲律賓海在哪裡世界地圖擴展閱讀:
菲律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太平洋島國,散落著七千多個大小島嶼,而薄荷島是第十大島。島與島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飛機有船,不過很慢。在當地可以看到不少雕塑,圖畫反映1565年當地首領達圖和西班牙登陸者米戈的著名友誼。
菲律賓很多美女都是菲西混血兒。雖然在以後的日子裡薄荷又相繼被美國和日本佔領。但是薄荷的原始美好像永恆不變——白色沙灘,清澈海水,蔥郁的熱帶植物,還有悠閑如畫的鄉村生活。
㈦ 求世界各州世界平面地圖
Asia(亞洲)
China(中國)
Port of Lianyungang(連雲港港)
Port of NingBo(寧波港)
Port of ShangHai(上海港)
Port of QingDao(青島港)
Port of Dalian(大連港)
Port of Hong Kong(香港)
Hong Kong Shipping Directory(香港航運目錄)
Port of kaohsiung(高雄港)
Port of Hualien(花蓮港)
Port of Keelung(基隆港)
Port of Taichung(台中港)
Ports of Mainland (大陸港口--香港製)
South Korea(韓國)
Port of Busan(釜山港)
Port of Inchon(仁川港)
Port of Mokpo (木浦港)
United Arab Emirates(阿聯酋)
Port of Du(迪拜港)
Philippines(菲律賓)
Manila(馬尼拉港)
India(印度)
Port of Calcutta(加爾各答港)
Port of Jawaharlal(賈瓦哈拉港)
Port of Mum(孟買港)
Indonesia(印度尼西亞)
Port of Tanjung Priok(丹絨布綠港)
Israel(以色列)
Israel Ports and Railways Authority(以色列港口及鐵路管理當局)
Japan(日本)
Port of Kobe(神戶港)
Port of Nagoya(名古屋港)
The Port of Yokohama(橫濱港)
Port of Kawasaki(川崎港)
Port of Hiroshima(廣島港)
Port of Kisarazu(梗津港)
Port of Kitakyushu(北九州港)
Port of Sakata(酒田港)
Port of Chiba(千葉港)
Kuwait(科威特)
Kuwait Ports Public Authority(科威特港口管理局)
Malaysia(馬來西亞)
Bintulu Port Authority(民都魯港口管理局)
Johore Port Authority(柔佛港口管理局)
Kuantan Port Authority(昆坦港口管理局)
Kuching Port Authority(古晉港口管理局)
Malacca Port Authority(馬六甲港口管理局)
Pakistan(巴基斯坦)
Port of Karachi(卡拉奇港)
Singapoore(新加坡)
Port of Singapore Authority(新加坡港口管理局)
Europe(歐洲)
Belgium(比利時)
Port of Antwerp(安特衛普港)
Port of Ghent(根特港)
Port of Zeebrugge(澤不臘赫港)
Croatia(克羅埃西亞)
Ports of Croatia(克羅埃西亞港口)
Denmark(丹麥)
Port of Aalborg(奧爾堡港)
Port of Aarhus(奧爾胡斯港)
Port of Aabenraa(奧本羅港)
Finland(芬蘭)
Finnish Ports(芬蘭港口)
Port of Helsinki(赫爾辛基港)
Port of Kemi(蓋密港)
Port of Kokkola(科科拉港)
Port of Kotka(科特卡港)
Port of Oulu(奧魯港)
Port of Pori(波里港)
Port of Pietsarsaari(彼太薩立港)
Port of Raahe(臘黑港)
Port of Tornio(托爾尼奧港)
Port of Hamina(哈米納港)
France(法國)
Port of Bordeaux(波爾多港)
Port of Brest(布勒斯特港)
Port of Le Havre(勒阿弗爾港)
Germany(德國)
Port of Hamburg(漢堡港)
Gibraltar(直布羅陀)
Port of Gibraltar(直布羅陀港)
Greece(希臘)
Port of Thessaloniki(塞色勒狄克港)
Iceland(冰島)
Port of Reykjavik(雷克亞未克港)
Italy(義大利)
Port of Geneva(熱那亞港)
Port of La Spezia(斯培西亞港)
Port of Napoli(那不勒斯港)
Port of Ravenna(拉文納港)
Port of Salerno(薩累諾港)
Port of Savona(薩沃納港)
Venice Port Authority(威尼斯港口管理局)
Port of Augusta(奧古斯塔港)
Latvia(拉脫維亞)
Ports of Latvia(拉脫維亞港口)
Lituania
Port of Klaipeda(克來彼達港)
Netherlands(荷蘭)
Port of Rotterdam(鹿特丹港)
Norway(挪威)
Port of Oslo(奧斯陸港)
Port of Sola(蘇拉港)
Poland(波蘭)
Port of Gdansk(格但斯克港)
Port of Swinoujscie(斯文諾斯切港)
Portugal(葡萄牙)
Port of Setúbal(錫土巴爾港)
Port of Sines(錫尼什港)
Romania(羅馬尼亞)
Port of Constantza(康斯坦薩港)
Rusia(俄羅斯)
Port of Novorossiysk(諾沃羅西斯克港)
Saint Petersburg Port Authority(聖彼得堡港)
Port of Ust-Luga(烏斯特-魯戈港)
Port of Vladivostok(符拉迪敖斯托克港,即海參威港)
Spain(西班牙)
Port of Barcelona(巴塞羅那港)
Port of Cartagena(卡塔赫納港)
Port of Santander(桑坦德港)
Port of Bilbao (Uniportbilbao)(畢爾巴鄂港)
Port of La Coruña(拉.科魯納港)
Port of Tarragona(塔臘戈納港)
Port of Vilagarcia de Arosa(維利亞加西亞.德.阿羅薩港)
Port of Cadiz(卡的斯港)
Port of Las Palmas(拉斯柏爾馬斯港)
Port of Valencia(巴倫西亞港)
Port of Malaga(馬拉加港)
Ports of Almeria and Motril(阿爾梅里亞港)
Port of Ceuta(休達港)
Sweden(瑞典)
Swedish Ports(瑞典港口)
Port of Falkenberg(法爾肯貝里港)
Port of Goteborg(哥德堡港)
Port of Halmstad(哈爾姆斯塔德港)
Port of Harnsosand(赫納散德港)
Port of Helsingborg(赫爾辛堡港)
Port of Malmoe(馬爾默港)
Port of Norrkopings(諾爾徹平港)
Port of Sodertalje(塞德特里耶港)
Port de Wallhamn(瓦爾漢姆港)
United Kingdom(英國)
Associated British Ports(英吉利港口)
Ayr and Troon(埃爾和特隆港)
Barrow(巴羅港)
Barry(巴里港)
Cardiff(加的夫港)
Colchester(科爾切斯特港)
Fleetwood(弗利特伍德港)
Garston(加斯頓港)
Goole(古耳港)
Grimsby(格里姆斯比港)
Hull(赫爾港)
Immingham(伊明翰港)
King´s Lynn(金斯林港)
Lowestoft(洛斯托夫特港)
Newport(紐波特港)
Port of London Authority(倫敦港口管理局)
Plymouth(普列茅斯港)
Silloth(錫洛斯港)
Southampton(南安普頓港)
Swansea(斯溫西港)
Talbot(泰爾柏特港)
Teignmouth(廷默思港)
Whitby(惠特比港)
Port of Belfast(貝爾法斯特港)
North America(北美洲)
Canada(加拿大)
Halifax Port Corporation(哈利法克斯港埠公司)
Port of Hamilton(哈密爾頓港)
Port of Montreal(蒙特利爾港)
Saint John Port Corporation(聖約翰港埠公司)
Port of Toronto(多倫多港)
Port of Sydney-Canada(錫得尼港)
Port Alberni(埃爾波尼港)
Port of Bayside(貝塞德港)
Port of Bellene(貝拉頓港)
Port of Churchill(徹奇爾港)
Port of Dalhousie(達爾豪西港)
Prince Rupet Port Corporation(魯珀特港埠公司)
Port of Québec(魁北克港)
Mexico(墨西哥)
Puerto de Veracruz(維拉克魯斯港)
Port of Mazatlan(馬薩特蘭港)
United States(美國)
Port of Anacortes(安那柯的斯港)
Port of Baltimore(巴爾的摩港)
Port of Bellingham, Wa.(貝靈哈姆港)
Port of Charleston(查爾斯頓港)
Port of Corpus Christi(克珀斯-克里斯堤港)
Delaware River Port Authority(德拉華河港口管理局)
Port of Grays Harbor(格雷斯港)
Autoridad Portuaria de Houston(休斯頓港)
Indiana Port Commission(印第安那港口管理委員會)
Port of Kalama(卡拉瑪港)
Port of Los Angeles(洛杉磯港)
Port of Mobile(莫比爾港)
New Hampshire Port Autority(新罕布希爾港)
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 and New Jersey(紐約-新澤西港)
North Carolina State Ports Authority(北卡羅來納港)
Port of Oakland(奧克蘭港)
Port of Philadelphia and Camden(費城-卡姆登港)
Port of Pittsburg Commission(匹茲堡港管理委員會)
Port of Port Arthur(亞瑟港)
Port of Portland(波特蘭港)
The Saint Paul Port Authority(聖保羅港)
Port of San Diego(聖地亞哥港)
Port of Seattle(西雅圖港)
St. Louis Port Authority(聖路易斯港)
Port of Stockton(斯托克頓港)
Port of Tacoma(塔科馬港)
Port of Whitman(維特曼港)
Port of Jacksonville(傑克森維爾港)
Port of Willmington(威爾明頓港)
South America(南美洲)
Argentina(阿根廷)
Ports of Argentina(阿根廷港口)
Port of Bahia Blanca(布蘭卡港)
Comodoro Rivadavia(里伐達維亞港)
Mar del Plata Port(馬德普拉塔港)
Panama(巴拿馬)
National Port Authority of Panama(巴拿馬港口國家管理局)
Brazil(巴西)
Port of Itajai(伊塔日阿伊港)
Port of Ponta da Madeira(達.馬德拉港)
Port of Rio Grande(里奧格蘭特港)
Port of Salvador(薩爾瓦多港)
Port of Santos(聖多斯港)
Port of Vitoria(維多利亞港)
Barbados(巴貝多)
Port of Barbados(巴貝多港)
Colombia(哥倫比亞)
Port of Buenaventura(布韋那文圖拉港)
Port of Barranquilla(巴蘭基利亞港)
El Bosque Sea Terminal(埃爾鮑斯克海港)
El Salvador(薩爾瓦多)
Port of Acajutla(阿卡胡特拉港)
Port of Cutuco(庫圖科港)
Peru(秘魯)
National Port Enterprise of Peru(秘魯港口國有公司)
Chile(智利)
Port of Valparaiso(瓦爾帕萊索港)
Port of Arica(阿里卡港)
Ports of Chile(智利港口)
Africa(非洲)
Angola(安哥拉)
Port of Luanda(羅安達港)
South Africa(南非)
Port of Durban(德班港)
Port of Richards Bay(理查德灣港)
Port of Saldanha(塞丹哈港)
Port of Capetown(開普敦港)
Port of Port Elizabeth(伊麗莎白港)
Port of Mossel Bay(莫斯灣港)
Port of East London(東倫敦港)
Oceania(大洋州)
Australia(澳大利亞)
Port of Adelaide(阿德雷德港)
Port of Brisbane(布里斯班港)
Darwin Port Authority(達爾文港口管理局)
Port of Fremantle(弗里曼特爾港)
Port of Darwin(達爾文港)
Geraldton Port Authority(傑臘爾頓港口管理局)
Port Authority of Port Hedland(赫德蘭港口管理局)
Port of Hobart(霍巴特港)
South Australia´s Regional Ports(南澳洲港口)
Port of Bunbury(邦伯里港)
Sydney Ports(悉尼港口)
New Zealand(紐西蘭)
Ports of Auckland(奧克蘭港)
Port of Lyttelton(利特爾頓港)
Puerto de Tauranga(陶朗加港)
㈧ 菲律賓在地圖上的位置
菲律賓在地圖上的位置如下:
(8)菲律賓海在哪裡世界地圖擴展閱讀
1521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探險隊於地理大發現首次環球航海時抵達此地,麥哲倫亦是在此地被土著砍死。1542年,西班牙人以王子菲力普之名,將此群島命名為「Las Filipinas」,成為「菲律賓」名稱的由來。
1565年,宿霧島被西班牙人所佔領。1571年,西班牙人侵佔呂宋島,建馬尼拉城。1594年,西班牙人公告馬尼拉成為菲律賓群島的首都。此即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的開始。
1896年8月,安德烈·滂尼發秀領導的卡的普蘭(Katipunan)在馬尼拉近郊的馬林塔瓦克山(即巴林塔瓦克山)發動起義,各地響應,進攻西班牙殖民軍。次年陣營內部發生分裂,埃米利奧·阿奎納多(Emilio Aguinaldo)篡奪領導權,殺害滂尼發秀,並與西班牙殖民者妥協。
但起義者堅持斗爭,後起義者幾乎佔領全國。埃米利奧·阿奎納多於5月17日乘美艦麥克科洛濟(Mc culloch)號返菲活動。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宣告脫離西班牙獨立,建立第一共和。
㈨ 世界各國地圖如何標注南海諸島的歸屬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將南海諸島劃歸中國。
地圖是國際上確定領土歸屬的一種證據,許多古今外國地圖都標明南海諸島主權屬於中國。另外,越南和菲律賓出版的某些地圖,沒有把南海的諸島劃入越南或菲律賓領土內,這也可以證明南海諸島屬於中國。
首先說說義大利。早在1602年,義大利的利瑪竇所繪的《坤輿萬國全圖》,就明確記載西沙群島在明代末期已屬於中國版圖。1956年義大利出版的《世界地圖集》第9596頁明確註明西沙群島是中國領土。
再說法國。1938年以及1956年重訂的《柬埔寨、寮國、越南》地圖,沒有把西沙和南沙群島劃入越南版圖之內;1950年巴黎出版的《國際政治經濟辭典地圖集》,其中2A2B等幅均明確註明西沙群島是中國領土。1965年法國出版的《拉魯期國際地圖》也標明西沙、南沙和東沙群島的中國名稱,並在各島名稱後註明「中國」。
再看越南。在上世紀50年代,南越的《西貢日報》社出版的《越南版圖》和《越南交通圖》均沒有畫出南海諸島。1964年越南地圖測繪局出版的《越南地圖集》、1972年越南測量和繪圖局出版的《世界地圖集》以及1974年第二次出版的《世界政治地圖》均標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屬於中國。
此外,越南1956年出版的《越南行政地圖》、1964年越南測繪局出版的《越南地形與道路圖》和1968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越南行政地圖》,都沒有把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列入其范圍。
菲律賓。菲律賓於1940年出版的多卷本《菲律賓調查統計地圖集》、1950年和1958年馬尼拉出版的《菲律賓地圖》(英文版),都沒有把南沙群島列入菲律賓版圖。1969年馬尼拉調查委員會、海岸和大地測量局出版的菲律賓《地圖集》,就在菲律賓領海四周繪有紅色虛線,註明「國防條約界線」,中國的南沙群島被明確在此線之外,可見菲律賓官方地圖都證實南沙群島根本不是菲律賓的領土。
英國。英國於1796年出版約.巴羅著的《航海圖》中,在中國東海岸圖標有東沙島(Pratas)和西沙群島(Paracelies);1868年英國海軍海圖局編的《中國海指南》並由1901年陳壽彭譯的《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志》卷一第二圖《中國濱海及長江一帶下至中國海南洋群島》中標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卷一第四十一圖《廣東雜澳十三》,標有東沙群島;1886年英國編制的《中國海圖》標出東、西、南沙群島中各島群的經緯度。1944年,英國出版的《大英網路全書世界地圖集》、1947年《英國網路全書》地圖集、1957年《牛津澳大利亞地圖集》、1959年《世界經濟地圖集》以及1963年《大不列顛世界地圖集》均標明西沙群島屬中國。在1957年出版的《菲利普地圖集》、1958年《大英網路全書》附圖與1968年《今日電訊世界地圖集》,都將南海諸島標明屬於中國。
日本。日本從40年代到50年代出版的《大南洋產業資源精圖》、1942年《最新詳細海南島大地圖》以及1955年《世界文化地理大系》均標明西沙群島屬中國。1952年,日本的《標准世界地圖集》第十五圖《東南亞圖》明確標注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島歸中國版圖。日本平凡社在1973年出版的《中國地圖集》中,也將南海諸島均劃入中國版圖。
美國。美國從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出版的地圖,明確標明南海諸島屬於中國。如1944年美國軍事地圖局印製的《菲律賓群島圖》明確用紅墨線劃明南沙群島在菲律賓疆域之外。1946年《哈蒙德世界地圖集》第25頁《緬甸、泰國、馬來亞聯邦》及第31頁《東南亞》圖、1959年《美國網路全書》第15卷第706頁附圖、1967年紐約出版的蘭多姆出版公司的英語大辭典的地圖集、1968年《哈蒙德參考地圖集》,1971年《哈蒙德.米達利恩世界地圖集》以及1973年出版的《大使世界地圖》等等,都標明西沙群島屬於中國。
蘇聯/俄羅斯。蘇聯出版的1953年《大網路全書》第21卷第168頁附圖、1954年《世界地圖集》第3-4頁、1955年《袖珍世界地圖集》第85-86頁、1957年《外國行政區域》第100頁和141頁、1961年《東南亞地圖》、1963年《蘇聯大網路辭典》第1卷第32頁、1967年蘇聯測繪總局出版的《世界地圖集》與1968年《蘇聯中學地圖》、1974年國防部海軍艦隊出版的《海洋圖集.太平洋圖卷》以及1975-1976年出版的《袖珍世界地圖集》等,都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及南海諸島標明屬於中國或劃在中國的領土范圍之內。
德國。西德於1954年出版《世界大地圖集》與1968年出版《哈克世界概要地圖集》,在西沙和南沙群島周圍海域畫有國界線,表示這些區域屬中國。西德於1957年出版的《世界地圖集》標明西沙、南沙群島屬於中國;1957年出版的《世界地圖國家及經濟》一書在第71頁地圖中標明東、西、南沙群島均屬中國領土;1961年出版的《梅耶氏網路辭典》附圖中標明東、西沙群島屬中國。
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於1957年由國家出版局出版的《世界地圖集》第25頁和27頁、1964年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亞洲自然地理地圖》與1974年出版的《地圖集》第116幅等圖中,都標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屬中國。
㈩ 七大洲四大洋地圖
一、七大洲四大洋地圖:
二、、七大洲介紹:
1、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個國家和地區。
2、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
3、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
4、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
5、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6、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
7、大洋州: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
三、四大洋
1、太平洋: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10990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全世界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0710萬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
2、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 2800千米。總面積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處達9219米,位於波多黎各海溝處。
3、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
4、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
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體積的1.2%;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
(10)菲律賓海在哪裡世界地圖擴展閱讀:
各洲劃分:
1、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2、亞洲與非洲的分界: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3、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峽
4、亞洲與大洋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5、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直布羅陀海峽
6、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丹麥海峽
7、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巴拿馬運河
8、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峽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七大洲
網路--四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