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菲_賓人為什麼很忌諱13這一數字,這在菲律賓是厄運的象徵嗎
菲律賓人忌諱13這個數字,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信仰天主教,13這個數字在菲律賓是厄運的象徵,大家都會盡量避開13。
在菲律賓,絕大部分的人都信仰羅馬天主教,只有很少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受宗教信仰的影響,菲律賓人都很忌諱13這個數字。在他們心目中,13其實就是凶神,預示著厄運還有災難很快就會降臨,是讓大家都避之不及的一個數字。
綜上,大家如果到菲律賓去旅遊的話,應該盡量不要提到13這個數字,也不要對當地沒有13這個號碼而感到奇怪,應該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
❷ 「13」對於我們而言是普通的數字,可是為什麼菲律賓人對它諱莫如深
數字「13」之所以被菲律賓人諱莫如深,這個應該是有一些宗教色彩在裡面的。
這樣兩個關於13的傳說,自然另愚昧無知的古代人對於「13」這個數字有了非常大的怨念,所以很多西方國家都很忌諱「13」,而菲律賓本身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又特別深刻,因此菲律賓人對「13」諱莫如深也是很正常的,這就跟我們中國忌諱數字「4」是一個道理,只不過中國人只是在醫院才會忌諱的明顯一些而已。
❸ 為什麼很多中國男人都喜歡娶菲律賓人當媳婦
洋媳婦,多排場!而且我們中國女人並不多啊,而且要求很高啊。外國女人多
❹ 菲律賓 所謂的 13薪 是什麼意思
菲律賓的國家普遍要求僱主要給員工每年13個月的工資,即一年12個月,每個月工資+年底再額外發一個月的作為獎金,就是13薪了。這是當地約定俗成的薪水發放制度,如果去經商,要遵守好。
❺ 菲律賓風俗
菲律賓社交習俗:
菲律賓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菲律賓人很坦誠 性格直率喜開朗
多信羅馬天主教 「十三」為喪兆不幸
美國方式喜模仿 女士優先頗盛行
普遍喜歡茉莉花 喻為國花表吉慶
善交朋友講禮貌 重視禮儀與文明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菲律賓上層社會的人,由於受西方社會的影響,很盛行女士優先的風氣。他們無論做什麼事,一般都習慣對女士給予特殊的關照。但是在農村,由於女子大多於男子,而婦女的地位卻很低下。其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局限模仿,他們最喜歡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家庭觀念很強,一般都喜歡別人談論和贊美他們的家庭。上層社會人士普遍喜著西裝;一般百姓,男子喜歡白色襯衫和西裝褲;女子喜穿無領的連衣裙或沙籠;老年人仍愛穿著麻或草或木製的拖鞋。他們最愛茉莉話。認為茉莉花芳香四溢,給人以幸福和美好的印象。人們都尊其為國花,並視其為純潔,情操和友誼的象徵。好客的菲律賓人,在迎接賓客時,往往把茉莉花串成美麗的花環,敬獻給客人的脖子上,以表示他們對來訪客人的一片純真友誼之情。
禮節禮儀:
菲律賓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間時,無論男女都習慣以握手為禮。在與熟人或親朋好友相間時,一般都很隨便,有的男女之間相逢時,常以拍肩膀示禮。年青人與長輩相見時,則要吻長輩的手背,以示對老人的敬重;年青姑娘見長輩時,則要吻長輩的兩頰為禮;如果晚輩遇見長輩時,說話前要把頭巾摘下放在肩上,深深鞠躬,並稱呼長輩為「博」(意為大爺)。伊斯蘭教徒見面時,要施雙手握手禮,在戶外相見若沒戴帽子,則必須用左手捂頭。菲律賓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與客人相見時,行握手禮的方式很獨特。他一握過手就轉身向後走幾步,意思是向對方表明身後沒有藏刀。他們認為這才是真誠的、真正的握手。
信仰忌諱:
菲律賓人大多數信奉羅馬天主教;還有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少數民族多信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的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神,尤其崇拜鱷魚和鳥類,認為有一種神鳥是偉大全能的創造之神,它創造了天、地和人,稱為巴塔拉。
菲律賓人很忌諱「13」數。認為「13」是「凶神」,是厄運和災難的象徵,是令人極為厭惡的數字。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是骯臟、下賤之手,用左手是對人的極大不敬。他們一般都不願談論政治、宗教及本國狀況和腐化問題。伊斯蘭教徒忌諱豬。他們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製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賓人不愛吃生薑;也不喜歡吃獸類內臟和腥味大的東西;對整條魚也不感興趣。
飲食習慣:
菲律賓農村人一般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副食以各類蔬菜、海鮮、蛋禽及肉類為主。菜餚喜多放調料,尤喜香辣調味品。菲律賓三寶顏市沿海及蘇祿海域的巴交族人,慣以木薯、魚類為食。他們很少吃大米。雖然不忌食牛肉、羊肉、豬肉,但多數人卻厭食用肉類。他們喜食各類水果,尤其偏愛甘蔗。菲律賓人在日常生活中嗜嚼檳榔。在他們待客中,也總少不了以檳榔來招待。伊戈羅人除有此俗外,還喜歡咀嚼煙葉。他們習慣吃西餐,但對中餐也感興趣。上層人士用餐慣使刀叉,農村人及穆斯林信徒慣用右手抓食。
❻ 菲律賓有什麼風俗
禮節禮儀:
菲律賓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間時,無論男女都習慣以握手為禮。在與熟人或親朋好友相間時,一般都很隨便,有的男女之間相逢時,常以拍肩膀示禮。年青人與長輩相見時,則要吻長輩的手背,以示對老人的敬重;年青姑娘見長輩時,則要吻長輩的兩頰為禮;如果晚輩遇見長輩時,說話前要把頭巾摘下放在肩上,深深鞠躬,並稱呼長輩為「博」(意為大爺)。伊斯蘭教徒見面時,要施雙手握手禮,在戶外相見若沒戴帽子,則必須用左手捂頭。菲律賓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與客人相見時,行握手禮的方式很獨特。他一握過手就轉身向後走幾步,意思是向對方表明身後沒有藏刀。他們認為這才是真誠的、真正的握手。
信仰忌諱:
菲律賓人大多數信奉羅馬天主教;還有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少數民族多信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的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神,尤其崇拜鱷魚和鳥類,認為有一種神鳥是偉大全能的創造之神,它創造了天、地和人,稱為巴塔拉。
菲律賓人很忌諱「13」數。認為「13」是「凶神」,是厄運和災難的象徵,是令人極為厭惡的數字。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是骯臟、下賤之手,用左手是對人的極大不敬。他們一般都不願談論政治、宗教及本國狀況和腐化問題。伊斯蘭教徒忌諱豬。他們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製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賓人不愛吃生薑;也不喜歡吃獸類內臟和腥味大的東西;對整條魚也不感興趣。
飲食習慣:
菲律賓農村人一般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副食以各類蔬菜、海鮮、蛋禽及肉類為主。菜餚喜多放調料,尤喜香辣調味品。菲律賓三寶顏市沿海及蘇祿海域的巴交族人,慣以木薯、魚類為食。他們很少吃大米。雖然不忌食牛肉、羊肉、豬肉,但多數人卻厭食用肉類。他們喜食各類水果,尤其偏愛甘蔗。菲律賓人在日常生活中嗜嚼檳榔。在他們待客中,也總少不了以檳榔來招待。伊戈羅人除有此俗外,還喜歡咀嚼煙葉。他們習慣吃西餐,但對中餐也感興趣。上層人士用餐慣使刀叉,農村人及穆斯林信徒慣用右手抓食。
菲律賓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1.注重 講究菜餚色彩悅目,注重菜品要鮮嫩。
2.口味 一般不喜太咸,喜香、甜、微辣味。
3.主食 一般以米飯為主,也習慣吃麵食。
4.副食 喜愛牛肉、羊肉、雞、鴨、魚、精豬肉等;也喜歡西紅柿、菜花、青椒、東筍、口蘑等蔬菜;調味品喜用糖、香醋、胡椒、辣椒、咖喱粉等。
5.製法 對煎、炸、烤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6.中餐 喜愛中國的川菜、蘇菜。
7.菜譜 很欣賞北京烤鴨、扒三白、奶湯菜花、口蘑東筍、紅汁釀青椒、紅汁雞蛋、香酥雞、干燒魚、番茄鍋巴、炒子雞、咕嚕肉、烤乳豬等風味菜餚。
8.水酒 愛喝濃咖啡、酸牛奶、啤酒、桔子水、可口可樂、椰子汁等飲料。
9.果品 菲律賓人喜歡吃水果中的香焦、菠蘿、櫻桃、洋桃、芒果和木瓜等;乾果喜食瓜子、杏仁、核桃仁等。
❼ 台風3小時升兩級!最強預估上調到13級,90度拐彎後對准登陸點
在許多網友中,玩家賣號是常有的事情了。而且一般我們都可以在網上看到,有些玩家甚至把賬號出價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從而讓人疑惑游戲賬號是不是真的這么值錢?
最近有的小伙就像以3800的價格賣出自己的紅眼賬號,結果卻被嘲諷這只能賣出買狗眼(史詩之魂等材料)的錢,這是怎麼回事呢?
(1)賬號的價值
其實網上那些幾百萬的游戲賬號並不是沒道理的。
游戲賬號之所以值錢,雖然有情懷方面的問題,但是光有情懷其實並不能作為它的價值,除非有神豪而且不怎麼了解行情的玩家就這么買了個賬號來玩。
如果游戲角色只是滿級了,角色的面板屬性是白板,沒充過錢,也沒有寵物,甚至角色所帶著的錢不多,材料也並不稀有,先不說裝備有沒有增幅,如果連件史詩都沒有的話,就真的不值1000塊了。
或許出售賬號讓這位玩家非常不舍,深知這是他的一段難忘的青春,但如果角色沒有認真進行打造和培養,那麼這個角色在游戲中的紅眼之中就非常不起眼,算是一個“垃圾”角色,那麼其他玩家為什麼非要花3800買這么一個角色?有3800的話去買深淵入場券和疲勞葯不香嗎?
❽ 我想在2月13至2月19日之間去菲律賓,現在開始辦理護照和簽證來得及嗎
如果旅遊的話來得及~就如樓上所說的~得從大慶買到北京,或上海或廣東的機票,然後轉機到菲律賓`
如果是在這邊上學,那來不及的~有好多文件要公證,還需要拿到大使館認證~這個大致得半個月吧~護照,如果你的身份證沒有問題就行,因為我有一朋友辦護照的時候發現身份證重號了,挺麻煩的~!一般一個星期就出來了~
別的不需要~簽證在大使館跟她說要加急的,多交50好像,一天或半天就出來了~若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
我現在在馬尼拉上學!
呵呵~
祝你旅途愉快!
❾ 在菲律賓買蘋果13max需要注意些什麼
有很多用戶為了方便,都喜歡去交定金,而且二手市場一堆交定金拿機的,筆者覺得完全沒必要,哪怕要趕著首發買到可以當天再買,交了訂金人沒了不在少數。要知道,現在網上都很難搶到新機,即使搶到了,發貨時間也非常的久遠,那麼你們交定金拿新機肯定也是遙遙無期。在這種情況下,還是非常容易踩坑,一方面是你們對店家完全不熟悉,另一方面,沒有什麼保障性。所以大家在選擇的時候,這個坑還是盡量不要踩。
❿ 雙殼綱(Bivalvia)
雙殼綱為水生軟體動物。通常體扁,兩側對稱。動物體包括外套膜、內臟團、鰓及肉足等部分。無頭(亦稱無頭綱),體軀與外套膜間具外套腔,腔內多具瓣狀鰓(亦稱瓣鰓綱)。口內無顎及齒舌,多以懸浮物或沉積物為食。足位於腹側,多側扁呈斧狀(亦稱斧足綱),軟體由左右兩枚外殼包被,故稱雙殼綱(圖4-19)。貝殼外形因生活習性不同,變化較大。多為底棲生活,幼蟲經浮游階段,分布廣泛,生活方式多樣,主要海生,少數半鹹水或淡水生。
(一)形態
1.肉體部分
主要由外套膜、內臟團、鰓及足等部分組成。各部分形態因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按其功能與貝殼的關系和有關分類的特徵,摘要概述。
外套膜(圖4-19),左右兩葉於背部相連,其他邊緣游離或幾點癒合。有些種類外套膜向後延伸形成出、入水管,深潛穴及鑽孔者多具發育的水管。
外套膜的附著肌,附著於殼內面,水管肌附著殼內印痕稱外套灣,外套膜緣附著殼內緣的印痕稱外套線(圖4-21);連接兩殼的前、後閉殼肌印痕稱前、後閉殼肌痕,前、後閉殼肌痕相等者稱等柱型,不等者(常前閉殼肌痕較小)稱異柱型,前閉殼肌消失,只留後閉殼肌的印痕者稱單柱型,等柱型多為內棲種類所具有,表棲種類多為異柱型。
鰓為呼吸器官,懸於外套腔中,可分四類:原鰓型、絲鰓型、真瓣鰓型及隔鰓型(圖4-20)。化石多不保存,但在現生雙殼類分類上很重要。
足為活動器,其底面寬平(圖4-19),除用以緩慢的匍匐運動外,還可用於掘穴或鑽孔。某些種類足退化,以幼體所具的足絲延續至成體附著在底質上,或以殼附於底質上。
2.貝殼
由外套膜所分泌,起保護軀體並通過連接肉體的肌肉纖維起支撐動物體的活動作用。其殼質組成及各部形態特徵對分類甚為重要。
圖4-18 腹足綱化石代表
(1~4、6引自余汶等,1963;5、7引自Davies,1935;8、11引自Kopo & Kob,1955;9、10據Davies,1935)古腹足目:1—Euphemites wongi,1a.口側視,1b.背側視,1c.側視,均×1,上石炭統,山東;2—Ophiletaplana,2a.側視,2b.頂視,×1,下奧陶統,河北;3—Donaldiella dorotheca,×2,中奧陶統,華北;4—Marclurites neritoides,4a.底視,4b.口側視,×1,下奧陶統,湖北
中腹足目:5—Cerithium nolosum,×0.5,現代,印度洋、太平洋;6—Bellamya clavilithiformis,約×3,上侏羅統,遼寧;7—Littorina littorea,約×1.4,現代,英國新腹足目:8—Murex tribulus,×0.2,現生,太平洋
肺螺亞綱:9—Limnaeastagnalis,×1,現代,英國;10—Physasp.,×1.5,現代;11—Planorbis planirbis,11a.頂視,11b.口側視,×0.7,現代
貝殼的成分及結構 貝殼由表殼層及內部的鈣質殼層組成。表殼層起保護貝殼的作用,化石中多不保存;鈣質殼層通常包含由方解石和(或)文石組成的外殼層和內殼層。組成鈣質殼層的結構有:珠母質結構,由平行殼面的薄文石片組成,主要限於內殼層;柱狀結構,主要由方解石、少數為文石組成的稜柱密集而成,多見於外殼層以及均質結構等。貝殼的成分和結構因類別而異,亦為分類的依據。但化石中鈣質殼層常被溶蝕置換或文石轉變為方解石,失去原來結構。新生代的化石貝殼多保存其原有的文石成分。
形態特徵 通常左右兩殼相等,但每殼的前後多不等,少數種類兩殼不等大,而每殼的前後大體相等。貝殼的大小,外形等變化很大。殼體最早形成的尖端為殼喙,圍繞殼喙凸起部分為殼頂,殼喙多向前彎曲稱前轉,向後彎曲稱後轉,少數向上為正轉;殼體前傾稱前斜,後傾稱後斜,不傾者稱不斜。殼頂前後常具一界線明顯的凹陷,位殼頂前者多呈心形稱小月面,位殼頂後端常伸長呈矛狀稱盾紋面。有些種類自殼頂向後腹端隆起一脊狀線稱後殼頂脊,將殼面分為兩部分。一些以足絲附著種類殼體沿背緣伸長成前、後耳。前耳下左右殼分別具足絲凹曲和足絲凹口。有些潛穴種類殼關閉後,前後端可具張口,前端為足伸出孔.後端為水管伸出孔(圖4-21)。
圖4-19 雙殼類形態特徵
(引自顧知微等,1976)
a—左側外觀;b—後視;c—左側內視;d—縱切面圖解
圖4-20 雙殼類鰓型(斷面示意)
(據張璽等,1961,簡化)
殼飾 常見殼飾包括同心飾和放射飾兩類。同心飾以殼頂為中心呈近同心狀排列,為殼體的生長線,可反映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以及個體從幼小至成年殼形的變化。同心飾按粗細等變化可分線、脊、褶或層等,放射飾亦可分線、脊、褶等,按其長短強弱又分一級、二級、三級等,其增長方式為間插或分叉,此外亦有貝殼刺、鱗片或殼瘤等裝飾。
韌帶 為從背側連接兩殼的彈性有機物質,與閉殼肌相配合,司殼的啟閉。按所在位置可分外韌帶及內韌帶。外韌帶露出兩殼背緣之外,在殼頂之後者稱後韌式,連通殼頂前後者稱全韌式;內韌帶位於兩殼背緣之下殼內的彈體窩中,或內韌的一端附於另一殼的匙狀內韌帶托中。按韌帶所構成的形態可分為並韌式,韌帶自殼頂沿背緣向後伸長嵌入背緣下的韌片上;跨韌式,韌帶面中心具三角形彈體窩;復韌式,韌帶附在殼頂下韌帶面的人字槽間及槽內;多韌式,韌帶面上有多個三角形彈體窩的(圖4-22)。
圖4-21 貝殼的形態特徵
(1、3~4引自顧知微等,1976;2引自Эберзин,1960)
1—Dosina,1a.左殼外視,1b.右殼內視,1c.兩殼背視;2—Myophorella,左殼外視;3—Mya背視,示後端張口;4—Chlamys,4a.右殼內視,4b.右殼外視
鉸齒類型 貝殼背緣除以韌帶相連外,常具一鉸板,其上交錯排列齒及齒窩,兩殼相互鉸合,以防殼的扭動。鉸齒具各種類型,除一些種類鉸齒有趨同情況外,一般為分類的重要依據,主要類型有:櫛齒型,鉸板上具一列短、直或褶曲的小齒(圖4-23,1~2);裂齒型,齒呈放射狀自殼頂向外伸出,左殼中齒呈「人」字形,右殼中齒呈「八」字形(圖4-23,4);假異齒型,齒自殼頂向外放射排列,殼頂下及殼頂前齒短稱假主齒,殼頂後伸長平行背緣的稱片狀齒(圖4-23,5);異齒型,齒分化,殼頂下具數個放射排列的主齒,殼頂前後兩側具平行背緣排列的側齒(圖4-23,3)。鉸齒除上述幾種主要類型外,尚有厚齒型,齒粗短,為異齒的變形;等齒型,每殼具兩齒;弱齒型,齒不發育,僅有齒狀突起,或全消失。
圖4-22 韌帶類型及其演化趨向
(引自House,1979)
1、2—並韌式;3—早期復韌式(後韌帶);4、5—復韌式(全韌帶);6、7—跨韌式(全韌帶);8—多韌式
貝殼的定向 現生種類可根據軟體特徵(口、肛門、水管等)確定貝殼的前後和左右瓣,化石種類一般利用殼頂多偏前,小月面在前,盾紋面在後,異柱型後閉殼肌大於前閉殼肌,單柱一般位後部,外套灣位後部,足絲凹口在前,後耳大於前耳等來確定。
圖4-23 鉸齒的主要類型
(據Moore,1952,稍修改)
(二)分類
雙殼類迄今無一通用的自然分類法,現多採用綜合各種形態特徵及生活方式進行分類的方案,將雙殼綱分為六亞綱,特徵及分布見表4-6。
(三)雙殼類的生態及功能形態分析
雙殼類為水生底棲軟體動物。其生活方式主要依據其生活位置、食性特點及活動與固定狀態而定。海生雙殼類多生活於濱海淺灘,海灣及潮下帶的淺水中,表棲、內棲或半內棲生活。多數以懸浮物為食,少數以沉積物中有機質為食。平靜的水底泥質增加,以沉積物為食的種類多,動盪的水底以懸浮物為食的種類多。雙殼類的生活與底質的性質有關。移動種類多生活於松軟底質之上或其內,附著或固定種類主要生活於底質堅硬的岩石或它物上或鑽入其內。雙殼類的活動方式與其貝殼形態關系如下(圖4-25):
表4-6 雙殼綱的分類及各類主要特徵
1)表棲,活動性差或不活動,足退化,足絲發育,常見者或以足絲附著,或以殼體固著。
足絲附著——殼垂直附著底質上,多等殼,殼伸長,殼腹面平,異柱,如Mytilus(貽貝);殼側卧底質上,殼不等,耳多發育,如海扇類。殼體固著——殼常較厚,固著殼多凸,具明顯固著面,游離殼平或形態多變。
2)內棲,潛居底質內,包括在軟底質內潛穴和硬質鑽孔種類。潛穴——以足掘穴潛入泥沙中生活,潛穴深淺與殼形、膨凸度、殼飾、水管有無及殼前後有無張口有關。在濱海帶因沉積物流動不定,多為水管發育深潛穴種類,在潮下帶則多為淺潛穴種類生活范圍(圖4-26)。鑽孔——一些種類在堅硬的岩石或它物上鑽居其中,化石常保留其中或遺留其孔穴。
(四)雙殼類的地質歷程
雙殼類自寒武紀早期出現少數淺潛穴種類,奧陶紀開始其首次輻射演化,除游泳、殼體固著及鑽孔種類外,其他各種活動方式均出現。至泥盆紀開拓淡水生活領域,晚古生代為雙殼類發展的穩定時期,並出現游泳和殼體固著生活種類。中生代時具水管深潛穴種類出現,佔領廣泛的生境,侏羅紀和白堊紀為雙殼類的一次大輻射時期,至新生代其發展漸趨穩定直到現在。
圖4-24 雙殼類代表屬例
(1、3、9、11~17據Cox等,1969;2、4據Эберзин,1960;5~8據Stanley,1872;10據Newell等,1964)1—Nucula nucleus,約×4,現生,法國;2—Nuculana fragilis,約×2.3,中新統,前蘇聯;3—Parallelodon rug⁃osus,3a.右殼內視,×0.3,3b.左殼外視,×0.6,中侏羅統,英國;4—Arcanoae,左殼內視,×1.6,中新統,摩爾達維亞;5—Pterinopecten 上志留統到下泥盆統;6—Pseudaviculopecten,中泥盆統到下石炭統;7—Etheripecton,石炭系至三疊系;8—Pecten古近系至現代;9—Palaeomutella irregularis,右殼內視,×3,上二疊統,伏爾加流域;10—Trigonia,10a.T.sulcata,左殼外視,×0.5,下侏羅統,法國,10b、c.示內部構造;11—Cuneopsis celtitormis,×0.4,現代,東亞;12—Tellina virgata,12a.右殼內視,約×0.6,12b.左殼內視,約×0.4,現生,菲律賓;13—Neomiodon medius,13a.右殼內視,約×0.7,13b.左殼內視,上侏羅統,英格蘭;14—Venus verrucosa,14a.右殼內視,14b.左殼內視,約×0.4,現代,英國;15—Corbicula flaminalis,15a.左殼內視,15b.右殼內視,約×0.5,現代,亞洲;16—Thracia pubescens,16a.左殼內視,16b.左側視,16c.右殼頂部內視,約×0.8,現代,英格蘭;17—Burmesia lirata,兩殼外視,×0.8,上三疊統,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