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二戰日軍在東南亞和在中國哪個傷亡大
毫無疑問是東南亞大
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
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總計為185萬人:
對美英等國作戰死亡129萬人(包括飛虎隊在中國戰場打死的日軍)。主要分布於菲律賓(52萬)、緬甸(18萬,包括中國遠征軍打死的1萬多日軍)、沖繩(10萬)等等。
在中國戰場死亡44萬多人(1937年7月-1945年10月,傷、亡、俘累計則為133萬。另外1931年9月-1937年7月間損失累計為17萬,其中死亡2.6萬)。
蘇日戰爭死亡8.3萬人(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21日)
在東南亞作戰的時候,日本玉碎的部隊海了去了,中國都是零敲碎打的,比不上
尤其是海軍,以索羅門群島為例,掛掉的海軍將軍都有好幾個了,幹掉一條船就是好幾百條命
Ⅱ 請問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傷亡有幾百萬在東南亞戰場傷亡多少萬
根據《日本陸海軍事典》引用的日本厚生省援護局1956年3月調查數據,從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4日(「蘆溝橋事變」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前),日軍戰死的185萬人中,在中國(不包括東北)戰死40.46萬人(與上述數據一致),在「滿洲」(即中國東北)戰死2.65萬人,在緬甸戰死16.2萬人。也就是說,在八年的侵略戰爭中:日軍在中國戰場被擊斃40.46萬人,約佔22%;
再看東南亞:日軍在緬甸戰死16.2萬人,除去中國遠征軍擊斃日軍1萬多人外(),約15萬人主要系英軍擊斃,佔8%。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擊斃的日軍為125萬人,佔67%。換言之,二戰中2/3的日軍系被美軍擊斃,美國毫無疑問是戰勝日本的頭號主力。
Ⅲ 菲律賓戰役日軍純減員多少人1944
菲律賓戰役雙方真實傷亡,日軍傷亡11萬名,其中和族真日本兵陣亡7萬名(和族真日本兵還有10多萬在戰後回國了。)。美軍傷亡6萬5千名,其中戰斗陣亡2萬名。日軍沒有一個完整師團參戰,全部都是精簡師團或缺編師團,都是海洋型的輕裝師團。
Ⅳ 中國抗戰到底打死多少日軍
日方文件解密丨中國抗戰到底打死多少日軍?
日軍歷來實行精兵主義,全面抗戰爆發之時,日軍兵力剛從29萬大幅增加到38萬。
抗戰的前四年,日軍精銳幾乎都在中國,日軍主力師團之一的第五師團,在平型關、台兒庄、昆侖關,三次被中國軍隊打殘。但1941年12月,山下奉文率第五師團殘部轉戰南亞後就橫掃馬來,全殲十五萬英軍。
而僅僅三年後,在菲律賓,同樣是山下奉文,帶著臨時徵召來的63萬日軍,這次卻全軍覆沒,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素質急劇降低,沒有通過體檢的,還沒成年的大量兵員,都奔赴戰場。就算是這些業余士兵,仍然造成了大量美軍傷亡。為了減少犧牲,美軍盡量避免了正面作戰,而封鎖了日軍的運輸線。據日本在戰後的研究,太平洋戰爭中戰死的日軍,60%以上是活活餓死的。
日軍控制不了運輸線,是因為沒有制海權。據歷史學家分析,中途島決戰中,日軍最大的損失不是4艘航母,而是110名最優秀的飛行員。從此日軍失去空中優勢,進而失去了制海權,導致戰局逆轉。
美國總統尼克松曾表示感謝中國的抗戰,就像這份文件顯示的,在中國的淞滬戰場,日軍在三個月里,有217名飛行員戰死,損失了一半。
這些都是日軍還沒擴軍前,培養多年的最精英的飛行員,如果這批精銳不是消耗在中國,而是轉戰太平洋戰場,那麼太平洋戰局就有可能扭轉。
時隔60多年,這些數據早已經不重要了。但這些數據留給人們的,更多的是對戰爭的反思。無論戰爭的目的是什麼,無論戰爭的結果又怎樣,戰爭帶給交戰雙方人民的,永遠只有無盡的痛苦和悲傷。
望採納
Ⅳ 二戰時這里被稱日軍墳場,日軍在此傷亡到底多少
要說二戰時期,日本法西斯最大的海外戰場,當屬中國戰場了。作為歷史上日本做夢都想佔領的土地,中國對日本而言無疑充滿了無盡的誘惑。雖然日軍在二戰後期還開辟了太平洋戰場,但核心始終是放在中國。
Ⅵ 二戰中,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傷亡率是多少
27%左右,日本參戰兵力約5,500,000人(最高峰)。日本約150萬人傷亡。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死亡人數: 根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的調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陸軍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軍一共死亡414879人,該數據同樣被載於中 國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世界軍事史研究室副主任劉庭華編著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系年要錄·統計薈萃 (1931——1945)》(海潮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第367頁。
(6)菲律賓和中國兩國擊斃了多少日軍擴展閱讀
太平洋主要以太平洋和周圍國家為戰場。由日本和美國等同盟國家交戰,戰爭爆發自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開始,日本空襲美國太平洋基地,美國對日宣戰後,與日本交戰多年的中國也跟著宣戰,納粹德國和義大利王國也對美宣戰,歐亞兩大戰場合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太平洋戰爭參戰國家多達37個,涉及人口超過15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6000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參與太平洋戰爭的同盟國包括美國、中國、英國、英屬印度帝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荷蘭流亡政府、自由法國和蘇聯。
軸心國則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權,包括滿洲國、汪精衛政權,以及泰國。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朝鮮、台灣)徵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國也有很多親日派參與戰爭。
這場戰爭除了日美兩國大型海上戰斗外,同時也導致位於歐洲軸心國集團的滅亡、日後的冷戰局勢、原子彈的使用、反殖民浪潮和日本與中國政治發展,對亞洲與太平洋周邊國家未來發展影響甚巨。
Ⅶ 二戰時期 中國和美國誰消滅的日軍更多
1、二戰時期,中國和美國相比,美國消滅的日軍更多。
2、據相關的史料和考證,整個二戰時期日軍死亡人數約為186萬人,其中約41萬人死於中國,125萬人死於與美軍作戰的太平洋戰爭,還有約20萬人死於緬甸等地。
3、由於戰爭的具體死亡數字是各國分別統計和宣傳的,出於各種目的,數據可能會有較大差別,但綜合史料和當時軍隊力量的強弱,中國比美國消滅日軍少的結論是肯定的。
Ⅷ 二戰日本投降前,日軍在中國戰場死亡多少人
根據日本自己的資料,從9·18開始到二戰結束,一共陣亡185萬人,另有10萬嚴重傷殘。因為日軍被俘虜的比較少,所以不計算也沒什麼。
另外日軍內也有很多非日人士組成的軍隊、徵用民間的力量等。比如運送物資的貨船如果被美軍擊沉,死亡人員就不計算入日軍陣亡。而各種偽軍(不僅是我國,其他地方也有幾十萬),也不會計算入日軍陣亡。在某某神%社的牌位上看,當時死亡是超過了230萬的,與185萬死亡數相比,多出的幾十萬目前還不好說出自哪裡。
ps中國統計的有230萬不知真假 還有我以前聽人說過二戰時美國在日本投的原子彈到底死了多少到底投沒投 ?為什麼一架轟炸機要速度沒速度要機動沒機動,怎麼就能相對安全的到了日本本土上空還回去了日本沒防空部隊嗎?日本沒空軍嗎?你要有興趣就搜搜看吧我看的很有道理 望採納
Ⅸ 二戰問題
抗日戰爭的真相
一、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斃日軍數只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而且牽制的也不是日軍主力。
1、二戰中日軍死亡數字
先看戰果。我國大量書籍宣稱,八年抗戰中國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殲滅日軍133萬,占日軍二戰總損失195萬的70%。這是中國戰勝日本、中國是抗日主戰場的主要依據。
但我們只要仔細研究這兩個數字就知道,盡管這兩個數字都來自日本書籍,卻是偷換概念計算出來的。日軍在中國損失133萬,是個累計數,包含了死亡和受傷兩個數據。這里要談一下軍事常識。戰爭的損失,一般只統計絕對損失數(死亡),只有某場戰役才統計傷亡數。因為二戰中主要交戰國軍隊的傷員75—80%能重返前線,因此往往造成重復計算。正如一些老紅軍多年身經百戰受傷幾十次,如進行累計就有會出現幾十人受傷,實際受傷的只是一個人。所以戰爭損失只統計絕對損失(死亡)。那麼日軍在中國戰死多少呢?據日本自己統計,二戰中日軍總計戰死185萬人(另截止投降時有10萬殘廢傷員,這就是195萬這個數字的由來),其中在中國八年戰死4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數只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我們的歷史書用日軍在中國的死亡數和累計受傷數去和日軍絕對損失總數對比,就得出了70%這個障眼法。
其餘日軍死在哪裡?看一看日本書就知道,有18萬多日軍被英聯邦軍隊擊斃在緬甸(含中國遠征軍擊斃1萬多日軍這一戰果),9萬日軍在中國東北被蘇軍擊斃(主要是諾門坎和蘇聯出兵東北兩場戰役)。也就是說,約有120萬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擊斃,占戰爭中日軍死亡總數的**%。
2、中國戰場不是抗日主戰場
我們還長期接受一種說法,就是中國戰場始終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乍一看確實如此,不好辯駁。然而只要清醒地分析,我們也只有承認,這個說法也站不住腳,實際上是另一個障眼法。它一是只看戰爭前期情況而不提整個戰爭全局,二是混餚了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和在中國的日軍這兩個概念。
日本陸軍二戰中有四大戰略集團,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國內軍」(含駐台灣、朝鮮的日軍)、太平洋戰場的「南方軍」,以及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關內的「中國派遣軍」。在中國的兩支日軍中,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所對付的,實際只有一支「中國派遣軍」。為什麼?
1931年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全東北,東北的抗日力量主要有兩支。一支是東北義勇軍,最高峰達到30萬人,但在關東軍打擊下,30年代上半期已大部覆滅,少數退入關內;另一支是中國領導的抗日聯軍,最高峰接近5萬人。但在日軍殘酷清剿下,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前後主力基本被打散,1940年殘部退入蘇聯編成1個旅,只有1000多人。也就是說,八年抗戰期間中國已無成建制軍事力量與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作戰,中國八年抗戰戰場,也就是在關內與日軍「中國派遣軍」作戰的戰場。我國的歷史書中也都稱抗戰中敵後的游擊隊抗擊侵華日軍的60%,也只計算日軍「中國派遣軍」力量,因當時國共兩黨都沒有力量派軍隊到東北去打擊關東軍(抗戰結束後倒是上演了進軍東北的爭奪戰)。但在提到中國戰場牽制的日軍總數時,又加上關東軍的數字,確實是「為我所用」。只要查看日軍戰史就清楚,二戰中關東軍從來就是以蘇軍為主要作戰對象,後來全部
覆滅於蘇聯紅軍之手也證明了這一點。下面談一談具體數字。
中國戰場成為抗日主戰場只有一段時間,就是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至1941年「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和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陸軍大部和精銳確實集中在中國戰場,這些為大家所熟知,不必多說。諾門坎事件日軍慘敗於蘇聯紅軍之手,痛定思痛,遂重點加強關東軍,通過「關東軍特別大演習」使關東軍膨脹到16個師團,85萬人,精銳雲集,無論數量和質量都居第一(每師團2.5—2.8萬人,而「中國派遣軍」每師團僅約1.3萬人,只有關東軍一半,而且師團炮兵也遠不及關東軍)。
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因為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使日軍無法集中力量攻擊蘇聯,從而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又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實際上日軍進攻蘇聯與否基本與中國戰場形勢無關,否則怎麼解釋如果中國戰場真的拖住日軍,日軍又如何能抽調精銳將關東軍加強為最強大的戰略集團?日軍進攻蘇聯與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遠東蘇軍兵力。「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時,日軍估計遠東蘇軍超過60個師,2700輛坦克,鑒於諾門坎事件慘敗的教訓,認為是日軍難以對付的「澀柿」;只有在遠東蘇軍減少到原有1/3的「熟柿」狀態時,才能「瓜熟蒂落」出兵進攻;二是德軍進攻蘇聯形勢,當德軍受挫於莫斯科城下時,日軍已基本放棄「北進」蘇聯的方針。加上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日本為避免軍事機器癱瘓(日本90%的石油需要進口),為奪取東南亞石油資源而最終決定「南進」太平洋。可見,中國戰場形勢對日軍無論北進還是南進都影響不大。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關東軍73萬人,數量和質量均居第一;「南方軍」40萬人,精銳程度僅次於關東軍;「國內軍」38萬人;「中國派遣軍」雖然有62萬人,論數量居第二位,但因精銳大多抽調給南方軍,質量已大為下降。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戰爭的規模空前擴大,隨後面對美軍越來越猛烈的反攻,戰略重心逐漸轉移,南方軍成為最精銳的戰略集團,「國內軍」為抗擊美軍登陸本土也通過總動員而空前膨脹。關東軍全部精銳師團和「中國派遣軍」大部主力師團都調往太平洋加強南方軍和「國內軍」,實際上成為戰略預備隊,質量空前虛弱。戰爭末期關東軍新成立的24個師團,戰鬥力僅相當於原有的8個師團;「中國派遣軍」27個師團,大多是四流部隊升級編成,戰鬥力極弱(只剩下第3、13師團戰鬥力較強)。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120個師團,不但占日本陸軍師團總數171個的70%,而且雲集了絕大部分精銳師團(我可以另文為有興趣的網友逐個分析日軍各個師團的戰鬥力,限於篇幅不在這里多說)。
看一看日本投降時的兵力分布吧。投降時日軍總數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不到15%;關東軍向蘇軍投降68萬,佔9%。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0萬,佔76%。
這里要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日軍「國內軍」之所以列入抗擊美軍兵力,是因為只有美軍具備登陸日本本土的條件。1944年以後,美軍從南(菲律賓)、東(馬里亞納群島)、北(阿留申群島)三面逼近日本本土,迫使日軍三次進行「本土總動員」, 並緊急從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抽調精銳部隊回國,使「國內軍」急劇擴大到224萬人,兵力最為雄厚。美軍不但通過轟炸摧毀了日本各大城市,沖繩戰役後直逼日本本土並准備登陸(因戰爭結束而取消)。而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消滅關東軍只在戰爭結束8天前,蘇聯海軍在二戰中表現極為拙劣,不具備登陸日本條件。中國關內主要戰略要地還在日本人手裡,抗戰勝利對中國軍隊來說還是遙遙無期,以致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後無人相信,第一反應是「哪個據點的日軍投降了」?至於登陸日本更是天方夜談。
二是或許有網友要問,有的資料顯示中國受降日軍不是105萬,而是128萬,哪個正確?這是因為,中國受降的日軍除包括「中國派遣軍」外,還有駐台灣的日軍(16萬人),以及越南北部的日軍和侵華日本海軍。越南北部的日軍屬南方軍序列,按照就近原則投降中國;在台灣的16萬日軍屬日軍「國內軍」第10方面軍序列,主要抗擊美軍登陸(1944年美軍將領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確有登陸台灣和菲律賓之爭),中國軍隊當時當然不可能有實力渡海攻擊台灣。因此盡管台灣的日軍向中國投降,只是按照台灣屬於中國的原則,卻不是中國軍隊能夠抗擊的力量。
3、日本海軍和陸軍精銳主要為美國所消滅
上面講的是日本陸軍。日本作為島國,以海洋立國,海軍對日本來說更為重要。只要海軍主力在手,就進可攻,退可守。我們退一萬步說,就算中國軍隊抗日戰爭中全殲了中國國土上的日本「中國派遣軍」和關東軍,又如何消滅日本海軍,登陸日本迫使天皇簽城下之盟?毛澤東氣吞山河,指揮500萬大軍橫掃天下如卷席,卻受挫於距大陸僅10公里、小小的金門島,而封鎖海面的國民黨海軍最大的軍艦,僅是小型護衛艦「太平」號。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驅逐艦以上大型軍艦300多艘,有90%被美國海軍擊沉,被擊沉的商船、油船也是這一比例,日本本土可以說被完全切斷了外援,只有等死。而中國八年抗戰,卻未能擊沉日本一艘驅逐艦。盡管國民黨戰史大肆宣揚「八一三」凇滬抗戰中空軍英雄沈崇誨駕機撞沉了日本侵華艦隊旗艦「出雲」號巡洋艦,但實際上「出雲」號是在1945年7月戰爭結束前夕在本土瀨戶內海的吳軍港被美機炸沉。據檢驗,「出雲」號只挨了一枚炸彈就沉沒,只因為它是20世紀初日俄戰爭期間的老艦。這艘老朽軍艦盡管不堪一擊(如被沈崇誨駕機沖撞早就沉沒),但作為侵華海軍旗艦卻也綽綽有餘。戰爭末期因日本大型軍艦大多沉沒,這艘40年以上艦齡的老朽軍艦也調回國內搞本土防禦,哪知卻遭厄運。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先後投入航空母艦25艘,被擊沉21艘。二戰中最大的軍艦、被認為是日本海軍象徵的7萬噸級的「大和」、「武藏」號超級戰列艦也被炸沉,這些一般網友都清楚,不再多說。二戰中美國建造、改裝航空母艦150艘,除48艘送給英國外,其餘大部投入太平洋戰場,完全是以雄厚的國力將日本壓垮(不要忘記二戰中美國還是以德國為主要作戰對象)。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戰死40萬人,而在中國八年只戰死2萬人(大多為陸戰隊),相差20倍。
日本空軍大部也是被美國消滅,大家都清楚,不展開談,只揭露一下國民黨空軍虛報戰果。「八一四」是國民黨空軍節,因為1937年8月14日國民黨空軍在杭州筧橋上空宣稱擊落日機6架,「創6:0」之大捷。只要對比日本戰史就看出,當天日本海軍航空兵鹿屋航空隊只有2架轟炸機被當場擊落,1架受傷返回台灣機場時撞毀,實際上是「3:0」 。國民黨空軍誇大戰果一倍。大家都清楚,空戰戰果一般好確認,但也有多架飛機同時攻擊並打下一架敵機、每個人都認為是自己戰果的情況,因此各大國空軍對空戰戰果的確認都要有照相或友機確認為證,德軍空軍王牌伽拉德就因為周圍沒有友機、無法確認戰果而放棄攻擊機會。美國、英國空軍對戰果的確認與德國相似,與國民黨一樣胡亂誇大空戰戰果的大國還有蘇聯(宣稱消滅德國空軍主力,其實德軍明明記載二戰中空軍損失飛機7萬多架,其中5.7萬架為美英空軍所摧毀)。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空軍確實取得一些戰果,但基本都因日軍輕敵、轟炸機無戰斗機護航而佔便宜,日本戰斗機參戰後就掌握了制空權,1940年零式戰斗機參戰後更是稱霸,至於國民黨空軍擊落日本航空兵「四大王牌」確有其事,但不能扭轉戰局。中國空軍只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空軍主力投入後才依靠美國「飛虎隊」重占優勢(日本上萬架飛機中在中國戰場不足100架)。
上文已提到美軍在太平洋上擊斃日軍120萬,而且大多為精銳。或許有網友不同意這一說法,但我還是那句話:「實事求是」。這是因為,八年抗戰中國軍隊並未全殲日軍一個步兵聯隊(我在本文第二部分將詳細闡述),而在太平洋戰場整個師團乃至整個軍全軍覆滅的情況卻屢見不鮮。一般認為,日本陸軍有五大主力師團,即近衛師團和第1、2、5、6師團。近衛師團長期駐守皇宮,第5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了進攻新加坡的戰役,隨後駐守印尼直至戰爭結束,其餘3個師團都遭美軍重創。第2師團以日俄戰爭時夜襲弓長嶺著名,「九一八」事變時幾乎以自己一個師團之力攻佔全東北(也有東北軍不抵抗因素),號稱不敗的常勝師團,哪知1942年投入瓜達卡納爾島爭奪戰時即被打殘,殘余官兵患了「恐戰症」,被迫調往緬甸休整,從此一蹶不振;第1師團作為關東軍核心主力,最後在菲律賓萊特島被美軍全殲;第6師團因由谷壽夫指揮參加南京大屠殺而為中國人民熟知並切齒痛恨,該師團戰鬥力排名日本陸軍第一,最後在索羅門群島的布干維爾島上精銳喪盡。
「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16個師團也為「皇軍之花」,大部覆滅於太平洋戰場。1944年2月,關東軍第一個調出的精銳師團是第29師團,在馬里亞納群島的關島上全軍覆滅;還有第24師團覆沒於沖繩島。整個軍被全殲的,有馬里亞納群島的31軍,沖繩島上的32軍10萬人也全被擊斃。菲律賓有以第14方面軍為骨乾的63萬日軍,指揮官是著名的「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結果有52萬人戰死(對比一下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40萬人!)。其中萊特島的第35軍7萬人全軍覆沒,除上述第1師團外,還包括南京大屠殺另一元兇第16師團。
二、八年抗戰中國軍隊未能全殲日軍一個步兵聯隊,未能從日軍手裡奪回一個中等城市
又有必要談一談常識。怎樣才能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一是要連續打殲滅戰消滅敵軍有生力量,二是要奪取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大城市(局部戰爭另有規律,這里不談)。為什麼要打殲滅戰?因為打殲滅戰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敵軍有生力量,並通過繳獲補充自己,還能震撼敵人,從敵軍陣勢中打開缺口,贏得迴旋餘地,這一點對於處於弱勢的軍隊尤其重要。現代戰爭的常識是,一場戰役死亡與受傷比例基本是1:3.5—4,如在正面交戰中斃傷敵軍1萬,那敵軍至少有6000能重返戰場,也沒有繳獲,只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消耗戰。而殲滅戰中全殲敵軍1萬,就能給敵軍造成1萬人的絕對損失,並有大量繳獲,效果完全不同消耗戰,正如毛澤東軍事思想一再強調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四次反圍剿,每次均全殲敵軍3萬人左右,就可迫使數十萬敵軍退卻,中央紅軍從4萬發展到8萬,力量翻番。反之第五次反圍剿,基本是正面拼消耗,盡管殺傷敵軍不少,敵軍卻步步進逼,紅軍越打越弱,被迫長征,湘江一場消耗戰使中央紅軍僅餘3萬,處境危急,前後對比鮮明。解放戰爭,解放軍全面貫徹打殲滅戰方針,仗越打越大,勝利越來越顯著。第一仗上黨戰役,全殲國民黨軍3個軍,3.5萬人;第二仗邯鄲戰役,又全殲3個軍、4萬人(內有1個軍1萬人起義)。至於三大戰役就不必說了,每次都聚殲國民黨軍幾十個師、幾十萬人。
Ⅹ 菲律賓二戰結束殺了日本多少俘虜
1942年4月9日,巴丹半島失守,7.5萬名美菲聯軍向日軍投降,其中美軍12000名。1942年5月6日,溫萊特帶領1.2萬人向日軍繳械。加上以前被俘的,被日軍俘虜的美菲戰俘達到了9萬多人。溫萊特中將剛剛接替麥克阿瑟行使了2個月的菲律賓戰場最高指揮權,就成了日軍俘虜,先是關押在呂宋島中部的奧德內爾戰俘營,後來又關押在中國台灣的戰俘營,最後被關押在了中國奉天的集中營—— 現今遼寧省沈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