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今天新增多少

菲律賓今天新增多少

發布時間:2022-05-18 18:34:08

『壹』 連雲港菲律賓入境八月二號有新增病歷嗎

有兩例境外輸入來自菲律賓,本地無新增,到連雲港就直接隔離了,不用擔心

『貳』 菲律賓首都及周邊四省放鬆限制,這是自食其果嗎

我覺得菲律賓目前算不算是自食惡果,我們還未可知,主要是看這一次首都及其周邊四省放鬆限制之後,疫情發展趨勢怎麼樣再來確定,但是菲律賓政府表示自己在放鬆限制的同時,將會擴大檢測,看擴大檢測能不能彌補放鬆限制的錯吧。


同時菲律賓也表示現在必須要進行重新幅度經濟,因為現在有眾多的中小企業已經在艱難的求生了,這一次的沖擊可能對於那些大型企業來說還能夠靠儲存的資金在支撐一段時間,可是中小企業既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也沒有穩定的市場地位,所以只能由政府實行一系列的經濟措施來進行救助。

『叄』 天津新增1例美國輸入病例,累計境外輸入多少例

天津新增1例美國輸入病例,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38例,其中中國籍34例,占其中的多數!

『肆』 菲律賓首都及周邊四省放鬆限制,現在適合嗎

菲律賓新冠狀病毒疫情還沒有過去,就放鬆了防疫措施放寬限制,這樣的行為不管這么說都是不太合適。

菲律賓將首都及其周邊四個省份降級為一般社區隔離狀態,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由於菲律賓受疫情影響,第二季度GDP同比下滑了16.5%,從而使得菲律賓政府不得不考慮經濟方面的問題。

現在菲律賓面臨的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一邊是稍不注意就爆發的新冠狀病毒疫情,一邊是持續萎縮低迷的國內經濟,很難去平衡。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菲律賓政府的選擇是放寬一點防疫措施,試圖提振國內經濟,只是問題的關鍵是菲律賓經濟支柱是旅遊業,新冠疫情大流行之下,全世界的旅遊業都在萎縮。

『伍』 2020菲律賓火山噴發最新消息 影響旅遊嗎

最新消息 影響旅遊嗎 相信大家今天一早上就看見一條讓大家很是驚訝的新聞,那就是菲律賓火山噴發的信息,我們要了解這個菲律賓火山噴發是會造成很大的傷亡和損失的,所以一點即將噴發就備受世界各地的關注,具體的信息如下,我們來了解一下最新的新聞吧!

最新消息
據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消息,當地時間12日下午1點左右,菲律賓塔爾火山噴發。

火山噴出的主要是蒸氣和碎屑,噴發高度達到100米左右。

該火山距離首都馬尼拉約50公里,是菲律賓最活躍的火山之一。目前,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將塔爾火山的預警等級從1級提升至2級 。

影響旅遊嗎
位於菲律賓北部的塔阿爾火山12日下午開始劇烈活動並噴出大量火山灰,飄散的火山灰對菲首都馬尼拉國際機場產生嚴重影響,目前機場所有航班均暫停起降。

2020年1月12日,在菲律賓塔蓋泰,閃電伴隨著塔阿爾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在天空中呈現出壯觀景象。

根據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的監測,當地時間13時(北京時間13時)左右,距馬尼拉約90公里的塔阿爾火山突發劇烈活動,火山灰柱高度超過1000米。截至19時30分,該研究所已將塔阿爾火山的噴發警戒級別從5個等級中的2級調升至4級,意味著該火山內部的岩漿狀態有「迫在眉睫的噴發危險」。

火山噴發後數小時火山灰飄散至馬尼拉市區,對當地居民出行造成嚴重影響。

馬尼拉國際機場管理局當天發表聲明說,受塔阿爾火山噴發影響,目前機場所有航班均暫停起降,建議乘客同航空公司溝通了解最新航班信息。

數名當地航空業內人士向新華社記者確認,多家航空公司運營的馬尼拉和中國不同城市間航班目前已延遲或取消。

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建議火山附近地區居民盡快疏散、撤離。菲律賓國家減災管理委員會發言人馬克·坦巴爾說,離塔阿爾火山最近的3個鎮約1萬名居民已開始疏散。

菲律賓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塔阿爾火山是該國最活躍的活火山之一。

綜合來說,是影響旅遊的,大家最近還是不要去菲律賓這里旅遊了,不然會有著一定的影響的,大家要注意安全!

『陸』 世界第70億人到底在印度還是在菲律賓

菲律賓

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外電報道,世界將在本月31日迎來第70億人口,而在31日凌晨,將成為象徵性的全球第70億名成員之一的嬰兒在菲律賓降生。
丹妮卡•卡馬喬在媒體聚光燈的環繞下,於31日零點前2分鍾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家醫院降生。她將成為全球范圍內幾名被宣布成為象徵性的世界第70億人口的嬰兒之一。
聯合國高級官員前往菲律賓接見了這個小嬰兒及其父母,並送給丹妮卡一個小蛋糕作為禮物。此外,卡馬喬一家還收到了來自當地捐贈者的各種禮物,包括為丹妮卡准備的助學基金和幫助該家庭開辦雜貨店的費用。
菲律賓衛生部長歐納表示,世界第70億人口的降生為菲律賓帶來審視人口問題的契機。據悉,菲律賓目前是世界上位居第12位的人口大國,擁有9490萬人口。中國和印度依然占據前兩個席位。不過印度人口預計將在2025年超過中國。

延伸閱讀:看客--擁擠的地球
美國《科學》雜志曾預測,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將突破70億。目前,全球每年新增人口7800萬,其中95%的新增人口出生在發展中國家。地球人口的迅速膨脹,加劇了人和環境的矛盾。
發現者--70億人口的世界
2011年,世界將迎來70億人口。從人類出現到破10億,其間花費了上百萬年,但在之後兩百多年裡,全球人口從10億迅速增長到70億。經歷了1965至1970年間的人口增長高峰後,全球人口增長率開始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每增加10億需要的時間越來越長。即便如此,據聯合國人口司預測全球人口將在21世紀中葉突破90億。70億人,將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不同收入人群擁有著怎樣的生活?

希望能幫到你。

『柒』 美軍重返菲律賓,南海局勢又將新增哪些變數

一、航母,二、宙斯盾艦,三、第一島鏈(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四對台、日、菲軍售大大便利,五、對中國潛艇造成威脅,六南海現在劍拔弩張,美國插手必定世界大戰

『捌』 全球總人口

世界人口
世界人口,是指世界(地球)上在某一時刻的人口總和。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估計,截至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億人。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口在2012年3月12日突破70億;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則顯示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達到70億,2014年達到71億。2016年,世界人口達到了7,262,306,342人(72億6231萬人)。
世界人口在14世紀50年代的黑死病和歐洲大飢荒時期後就不斷地增長,當時的世界約有3.7億人。隨後由於戰爭等因素,增長速度時快時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1950年代起,由於導致人口增長放緩的因素(如戰爭和飢荒)的減少,世界人口增長速率明顯加快——每年超過1.8%。這一狀態持續到1970年。1963年世界人口增長了2.2%,達到了歷史峰值。隨後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生育觀發生改變,人口增長率逐漸下降。2011年,世界人口增長率約為1.1%。預計2040年前,世界人口將達到80億。
當前的預計都顯示世界人口將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增長,但由於較難估計出生率下降等因素,無法得出具體數值,僅得出2050年世界人口將大約在75億至105億之間,取決於出生率下降的速度。長遠看來,估計2050年至2150年左右世界人口將停止增長並緩慢下降。與此同時,一些分析也對人口增長能否可持續表示擔憂。
中文名
世界人口
外文名
world population
解釋
世界上在某一時刻的人口總和
世界人口數量
77億2723萬(2019年8月)
屬性
專業術語
快速
導航
人口70億

活在貧民窟

具體數據

人口歷史

稀疏地區

十大城市

人口上億國

人口密度

分布特徵

發展問題

未來人口

人口爆炸
增長情況
人口問題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從1954年起,聯合國幾次召開世界性人口會議。1994年9月5日至13日在開羅召開的第三次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來自182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第一次將人口問題與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會議最後通過了《行動綱領》,呼籲各國加強在人口與發展領域的合作,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1999年6月30日至7月2日聯合國召開人口和發展特別會議,再次從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解決人口問題的重要性。

世界人口密度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1995年7月11日在倫敦發表的世界人口報告說,1995年世界人口總人數為57億。文盲為9.6億,其中2/3是婦女,1∕3為兒童。據推測,全球每年增加人口數量將保持在8600萬以上。到2015年世界人口將達71─78億,到2025年將超過80億,到2050年將達到94億。據科學家的分析,到208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頂峰,為106億,在此後將逐漸下降,到21世紀末降至103.5億。
人口70億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預測,2011年10月30日世界人口即將達到70億。據悉,聯合國人口統計方法是「黃金標准」,但專家質疑其推斷准確性。聯合國人口基金用「黃金標准」推算第80億人口將出現在2025年,第100億人口將出現在2100年前,並表示誤差不超過1%。但分析人士稱這個誤差在大基數作用下,可將第70億人口的降生時間提前或滯後半年。

當日不少國家將在產房內等待「70億寶寶」,並准備舉行活動紀念此日。然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他不準備抱抱「70億寶寶」,因為「他(她)出生在一個矛盾的世界裡」,一個「食物充足,卻有10億人每天餓肚皮」的世界。潘基文在幾天前演講中說:「這不是一個數字的故事,這是一個有關人類的故事,70億人,意味著需要更多食物,更多能源,更多就業和受教育的機遇,更多權利以及更多讓他們繁衍和撫育後代的自由」。丹妮卡·卡馬喬在媒體聚光燈的環繞下,於31日零點前2分鍾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家醫院降生。她將成為全球范圍內幾名被宣布成為象徵性的世界第70億人口的嬰兒之一。
聯合國高級官員前往菲律賓接見了這個小嬰兒及其父母,並送給丹妮卡一個小蛋糕作為禮物。此外,卡馬喬一家還收到了來自當地捐贈者的各種禮物,包括為丹妮卡准備的助學基金和幫助該家庭開辦雜貨店的費用。
菲律賓衛生部長歐納表示,世界第70億人口的降生為菲律賓帶來審視人口問題的契機。據悉,菲律賓截至2014年是世界上位居第12位的人口大國,擁有1億人口。中國和印度依然占據前兩個席位。
活在貧民窟
回溯1999年10月12日,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將波黑寶寶梅維奇「指定」為全球第60億人。這個寶寶如今生活在薩拉熱窩貧民窟中。
聯合國統計顯示,世界人口從10億增長到20億用了一個多世紀,從20億增長到30億用了32年,而從1987年開始,每12年就增長10億。
聯合國最新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訂版》報告預計,世界人口將在2030年之前達到73億,2050年達到97億,2100年達到112億。其中發展中地區特別是非洲增長最快。印度2022年將成為第一人口大國,奈及利亞人口將在2050年超越美國。世界各國人口增速將會下降,老齡人口比例將會上升。
負責經濟與社會事務的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表示,理解未來的人口變化及其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對設計與實施新的發展議程至關重要。
一是世界人口排名洗牌。報告顯示,中國與印度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分別佔世界總人口的19%和18%。到2022年,印度人口可望超過中國。目前,在世界10個人口大國中,亞洲佔5席,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其餘5國是美國、奈及利亞、墨西哥、巴西和俄羅斯。其中,奈及利亞人口位居第七位,也是目前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預計到2050年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三大國。到2050年,3億人口以上的國家將達到6個,新增加分別是印尼、奈及利亞、巴基斯坦。2050年(中國)人十三億八千多萬左右,這是2016年國家衛計委發布過的消息。(印度)人口具體不詳一定會比現在多。
報告顯示,世界人口增長的主力來自非洲生育率較高的國家和部分人口大國。在2015年至2050年之間,世界新增人口的一半來自9個國家,按照增量分別是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美國、印尼和烏干達。
二是非洲成為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由於出生率較高,非洲2015年至2050年的新增人口可望佔世界新增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此期間,非洲28個國家的人口將會翻番。到2100年,10個非洲國家的人口預計將增加5倍,分別為安哥拉、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馬拉維、馬里、尼日、索馬里、烏干達、坦尚尼亞和尚比亞。
三是世界人口增速下降。由於全球整體出生率下滑,世界人口增速相應下降。由於生育行為變化不大,未來的人口增長速度主要基於出生率。出生率的不同,可在數十年間影響人口分布。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出生率明顯下降,即使在出生率較高的非洲也是如此。
四是老齡人口迅速增長。由於人口增長速度因出生率下滑而下降,導致老齡人口比例上升。全球60歲以上人口將在2050年增長一倍,到2100年增長兩倍。世界多數地區在未來數十年間將面臨老齡人口比例明顯上升問題,到2050年,歐洲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增至34%。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及亞洲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從目前的11%至12%增至2050年的25%以上。非洲的年輕人口比例最高,但是人口老化的速度同樣迅速,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從目前的5%增至9%。[1]
具體數據
世界上約有2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人口1億以上者有13個國家,它們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奈及利亞、孟加拉國、日本、墨西哥、菲律賓與衣索比亞。這13國人口總數達到了43.5億之多,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3.11%。

非洲人口增長過快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由於世界各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間分布分為人口稠密地區、人口稀少地區和基本未被開發的無人口地區。據統計,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區的約占陸地面積的7%,那裡卻居住著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間的分布也相當懸殊。歐亞兩洲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32.2%。但兩洲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總數的75.2%。尤其是亞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於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總人口的1/4。大洋洲陸更是地廣人稀。南極洲迄今尚無固定的居民。歐洲和亞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世界人口按緯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顯差異: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帶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區,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緯20°~60°之間,南半球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陸地面積28%的低平地區。由於生產力向沿海地區集中的傾向不斷發展,人口也隨之向沿海地帶集中。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內臨海地區的人口比重,已顯著超過了其面積所佔的比重,並且沿海地區人口增長的趨勢還會繼續發展。
《2010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90億,人口過億的國家將增至17個,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報告顯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至91.5億,增加22.41億。其中非洲地區人口將從10.33億增至19.85億,增幅最大亞洲地區的人口也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將從41.67億增至52.32億;而歐洲人口將從7.33億減至6.91億,將是唯一人口減少的大洲。 報告說,全世界共有11個國家人口過億。其中中國人口最多,達到13.54億,其次為人口12.15億的印度。其他人口過億的國家依次為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奈及利亞、俄羅斯、日本和墨西哥。 報告預測,到2050年時,剛果(金)、埃及、衣索比亞、坦尚尼亞這4個非洲國家以及亞洲的菲律賓和越南也將人口過億。屆時,印度的人口將增至16.14億,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人口將增至14.17億,退居第二。 世界人口總數為69.09億,其中只有12.37億人生活在較發達地區。
人口歷史
古代人口
根據現代分析,人類在大約公元前七萬年遭遇了種群瓶頸。起因可能是印尼蘇門達臘島北部的多峇湖大型火山爆發造成的巨災所影響。從那時起,世界總人口長期停滯在一百萬左右,大家都通過狩獵採集為生,而這種生存方法使得人口沒有條件快速增長。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公元前一萬一千年,人們開始發展農業為止。在此之前,世界人口從未超過1,500萬人。
當人們開始大規模發展農業後,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有所加快。公元前8000年全世界有人口五百萬人;公元1年全世界有大約兩億人;而到公元4世紀,光羅馬帝國就居住有大約五千萬人以上。
然而,世界人口的增長又因為瘟疫、戰爭等影響而有所波動。以歐洲為例,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得八世紀歐洲的人口比公元541年減少了大約一半。隨後歐洲的人口又有所增長,到1340年,歐洲大約有七千萬人。14世紀主要發生在歐洲的黑死病又使得世界人口從1340年的大約4.5億,減少到1400年大約3.5至3.75億。歐洲隨後花了約200年的時間來恢復到1340年時的人口水平。而另一個人口大國中國,由於改朝換代的原因,人口也經歷了巨幅波動。根據估計,1393年中國大約有6,500萬人,比1200年的1.23億減少了約一半。主要是宋朝至元朝長期發生戰爭的原因。1368年明朝建立時中國的人口大約是6,000萬人。到1644年明朝滅亡時,人口增長到約1.5億。
英國的人口在1650年達到560萬人。比1500年的260萬有所增加。十六世紀歐洲掀起的殖民潮也為世界人口增長做出了貢獻,因為殖民者往往會將殖民地較為先進的農作物(例如玉米、紅薯)帶到其它地區推廣以增加糧食產量。
1500年的美洲(包括北美和南美)人口約有五千萬至一億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的北美洲約有兩百萬至一千八百萬人。然而,歐洲人卻把一些當地土著從未遇到過的傳染病也帶到了北美,由於當地人還沒有建立起這些疾病的免疫力,估計當時的北美原住民有90%是因為感染上傳染病而死。
現代人口
隨著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的展開,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嬰兒存活率大幅上升,人均壽命也有所延長。以英國為例,1730-1749年,英國有74.5%的兒童在五歲前即夭折,在1810-1829年,這一數字降為31.8%。1700年起歐洲人口開始劇烈上升,到1900年已經達到4億,比1700年的一億人翻了四倍。而1900年時的歐洲人口佔了全世界人口約36%。
在19世紀,強制種痘已經在西方國家展開,而醫療衛生設備也在這些地方普及開來,西方國家人口增長速度也不斷上升。英國的人口更是每五十年便翻一番。1801年,英國有830萬人;在1901年,人口增加到3,050萬人;而在2006年,則有超過六千萬人。美國的人口也從1800年的530萬增長到1920年的1.06億。在2010年,美國已經有超過3.07億人。
二十世紀初和中葉的蘇聯人口經歷了較大起伏。由於持續不斷的戰爭,截止到1945年二戰結束,蘇聯喪失了約九千萬人。隨後蘇聯的人口平穩增長,但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人口又陷入停滯。2012年俄羅斯有1.43億,比1991年的1.48億有所減少,如果人口發展形勢不變,到了2050年,更會降到1.07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世界進入相對和平的時期,科技、醫療水平持續改善,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十分迅速。這些國家主要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以中國為例,1850年的清朝約有4.3億人,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有5.8億人。盡管戰爭不斷,一百多年間人口還是增長了1.5億。從五十年代起,中國的人口也迅猛增長,1982年人口普查顯示中國人口超過十億;現今,中國有超過13億人口,龐大的人口數迫使中國政府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以減緩人口增長。世界第二多人口的印度在1750年約有1.25億人,1941年達到3.89億;而當前印度已經有超過12億人口。印尼爪哇地區的人口從1815年的五百萬人升到當前的1.3億人。墨西哥的人口從1900年的1,300萬增長到2009年的1.12億。非洲的肯亞人口也從1920年的290萬增長到當前超過3,700萬。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教育水平提高,這些國家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人口增長放緩的跡象。這主要體現在出生率開始下降,並由之而來的老齡化趨勢與死亡率上升。在一些發達國家(例如日本和俄羅斯),人口已經開始逐漸減少。
人口裡程碑
估計世界在1804年左右突破10億人。隨後用了大約123年於1927年突破20億;緊接著在1960年突破了30億大關,這期間僅用了33年;1974年,世界人口花了14年突破40億;1987年花了13年突破50億;1999年花了12年突破60億;聯合國的數據顯示2011年10月世界人口突破70億;而美國人口調查局則顯示全世界在2012年突破70億人,距離1999年裡程碑花了約13年。
稀疏地區
世界上有一些國家受地理條件的限制或人口相對較少而國土面積卻相對較大等情況,人口分布非常稀疏,甚至每平方公里僅0.026人。

人口老齡化
格陵蘭島
人口總數約5.69萬人,面積217.56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0.026人。格陵蘭島是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冰雪覆蓋的一個島嶼,位於加拿大東北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也是丹麥的一個自治省。格陵蘭島的面積比美國阿拉斯加州大一些,與沙烏地阿拉伯面積相當,擁有285萬立方千米的冰層資源,總人口不足5.7萬。
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 (英、阿根爭議)
人口總數3060人,面積1萬2173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0.25人。

擁擠的車站
福克蘭群島是由大西洋南部兩個主島嶼和776個小島嶼組成的,距離阿根廷海岸480公里,它是英國的一個海外自治地區。其面積相當於美國康涅狄格州或北愛爾蘭,人口僅3060人,島嶼上飼養著583000頭綿羊。
西撒哈拉
人口總數44萬人,面積26.6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1.3人。西撒哈拉位於非洲北部,北部鄰近摩洛哥,東北部鄰近阿爾及利亞,東部和南部鄰近毛利塔尼亞,西部鄰近大西洋。摩洛哥和波利薩里奧陣線(POLISARIO FRONT)曾對該地區的領土控制權發生過爭執。其面積相當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或紐西蘭,總人口44萬,該地區沙土較多,大量缺水。
蒙古
人口總數264.65萬人,面積156.41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1.7人。

擁擠的車站
蒙古是東亞的一個內陸國家,位於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它是世界上第二大內陸國家(僅次於哈薩克),其面積相當於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或伊朗,總人口260萬。
蓋亞那
人口總數18.70萬人,面積9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1人。法屬蓋亞那地區位於南美洲東海岸,西部鄰近蘇利南,西南部鄰近巴西,北部鄰近大西洋。像其他海外附屬地區,法屬蓋亞那屬於法國26個地區之一,該地區面積相當於美國緬因州或葡萄牙,總人口18.7萬,這里有歐洲宇航局的一個太空發射場。
納米比亞
人口總數203.12萬人,面積82.43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5人。
納米比亞位於非洲西南部,西部鄰近大西洋,南部鄰近南非,東部鄰近波札那,北部鄰近安哥拉。其面積相當於巴基斯坦,總人口203萬,該國是艾滋病重傳染區。
澳大利亞
人口總數2105萬人,面積768.23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6人。
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其面積相當於美國48個州,是歐盟國家領土面積的兩倍,三分之二人口都居住在沿海5個主要城市。
蘇利南
人口總數44.92萬人,面積16.38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7人。
蘇利南共和國是南美洲北部的一個國家,國土西部鄰近蓋亞那,南部鄰近巴西,東部鄰近法屬蓋亞那,北部是大西洋。其面積相當於美國威斯康星州或突尼西亞,人口近45萬,與其他面積相當的國家比較,該國居民使用多種語言。
冰島
人口總數30.97萬人,面積10.3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3人。
冰島是歐洲北部的島國,位於北大西洋、歐洲大陸和格陵蘭島之間。其面積相當於美國肯塔基州或前東德的面積,人口僅為30萬,其中老年人群占的比例很大。
毛利塔尼亞
人口總數306.87萬人,面積102.55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3人。
毛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位於非洲西北部,西部緊靠大西洋,西南部鄰近塞內加爾,東部和東南部與馬里接壤,東北部與阿爾及利亞相鄰,其面積相當於加拿大安大略省,人口卻僅有300萬。
十大城市
東京

東京
3553萬人口,建成區面積6,993平方公里;東京都人口1282萬,面積2155平方公里;東京區部人口813萬,面積650平方公里。
墨西哥城
1924萬人口,建成區面積2072平方公里,2005年GDP3150億美元;區部人口823萬。
孟買
1884萬人口,建成區面積500平方公里;區部人口993萬。

墨西哥城
紐約
1865萬人口,建成區面積8000平方公里,2005年GDP11330億美元;區部人口800萬,面積945平方公里。
聖保羅
1861萬人口,面積2300平方公里,2005年GDP2250億美元;區部人口1000萬,面積1624平方公里。
首爾
1700萬人口,面積1049平方公里,2005年GDP2180億美元(僅區部);區部人口1023萬,面積605平方公里。

聖保羅
新德里
人口1600萬,面積1295平方公里,2005年GDP930億美元;區部人口720萬。
加爾各答
人口1457萬,面積531平方公里,2005年GDP940億美元;區部人口439萬。
雅加達
1367萬人口,1360平方公里,2005年GDP980億美元;區部人口937萬,面積650平方公里。

新德里
上海
2500萬人口,910平方公里,2005年GDP9143.90億元;上海市轄區人口1850萬,面積6340平方公里;區部面積610平方公里,人口821萬。
人口上億國
人口數量單位:
中國:14.0005億(2019年)[2]
印度:13.24億(2019年)
美國:3.30億(2019年)[3]
印度尼西亞:2.62億(2019年)
巴西:2.086億(2017年)
巴基斯坦:1.97(2017年)
奈及利亞:1.822(2016年)
孟加拉國:1.6(2016年)
俄羅斯:1.441(2016年)
日本:1.27(2016年)
墨西哥:1.27(2016年)
菲律賓:1.007(2016年)
衣索比亞:1.024(2016年)
(數據來源於聯合國人口司)
人口密度
下列面積包括內陸水域面積(湖、水塘、河)。統計日期2011年7月
排名 洲(大陸)/國家/地區 人口 面積(平方千米) 平均(人/平方千米)

全世界(僅計算土地)
6,928,198,253
148,940,000
46.5

亞洲
4,000,601,258
43,810,589
91.3

歐洲
728,389,000
10,180,000
71.6
展開全部
分布特徵
(1)人口增長在時空上分布不平衡:世紀人口成倍增長的時間在不斷縮短;各大洲之間和各個國家之間的增長速度很大差異。
(2)、世界人口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中低緯度地區,沿海地區。
(3)、世界人口結構:人口老齡化迅速。(白發浪潮)
(4)、世界人口遷移:近代大規模人口移動:歐洲向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移民,非洲向美洲,亞洲各國向外移民。
(5)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城市化發展中人口過度大城市化。
發展問題
科學家早先的測算結果認為,地球最多能夠養活100億到150億居民。如果不及時有效控制人口增長,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很可能難以實現。
聯合國2005年3月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過去50年間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活動的不斷擴展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壓力。人類活動已給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農耕地、河流和湖泊帶來了消極影響。近幾十年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紅樹林遭到破壞,動物和植物多樣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種瀕臨滅絕。
人口增長和其他因素結合在一起,已經對整個人類社會構成嚴峻挑戰。以水資源為例,全球至少有11億人無法得到安全飲用水,26億人口缺乏基本的衛生條件。在沉重的人口壓力面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人類共同的理想受到巨大威脅。
人口問題涉及「地球村」每個成員,發達國家也不例外。美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及其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人均資源和能源消耗量,使人們對美國式發展道路產生了質疑。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出現人口負增長和社會老齡化等問題。這些意味著,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需要高度重視人口問題,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科學的人口發展戰略。
未來人口
總的趨勢看來,世界人口的增長在逐漸放緩。但由於有太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存在(例如出生率變化、潛在的戰爭等),未來世界究竟會有多少人變得較難預測。不同的統計方法總是會獲得截然不同的結果。以2050年的人口預測為例,當前不同預測機構得出的結論是介於75億至105億之間,聯合國在2009年曾預測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1.5億,然而這一數字在2013年被上調到了96億 。而美國人口調查局估測2050年世界將有大約92.5億人。然而這些預測都僅能作為參考,因為人口預測有太多不確定性。有些國家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比預計的快。以中國為例,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間的人口增長率低於預期,因此導致聯合國對中國的未來人口峰值預測不斷下調,從最初的超過15億人下調到不到14億。
而從各洲的狀況來看,非洲在未來數十年人口將會持續以較快速度增長,並成為世界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除了歐洲之外的其它各洲的人口也將顯著增長,同時多數發展中國家也將經歷大規模城市化,大量人口將往大城市聚集。
2008年聯合國預測各大洲人口分布(億人)
年份 世界 亞洲 非洲 歐洲 拉丁美洲 美國及加拿大 大洋洲
2015
73.02
43.91 (60.1%)
11.53 (15.8%)
7.34 (10.1%)
6.18 (8.5%)
3.68 (5.0%)
0.38 (0.5%)
2020
76.75
45.96 (59.9%)
12.76 (16.6%)
7.33 (9.6%)
6.46 (8.4%)
3.83 (5.0%)
0.40 (0.5%)
2025
80.12
47.73 (59.6%)
14.00 (17.5%)
7.29 (9.1%)
6.70 (8.4%)
3.98 (5.0%)
0.43 (0.5%)
展開全部
由聯合國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說,地球人口將在本世紀持續增長,到2100年可能會達到110億。這比此前通常認為的要多出20億,而主要原因是非洲人口增幅巨大。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的新研究認為,由於生育率持續保持高水平,非洲總人口到2100年可能增加3倍,由約10億增加到本世紀末的約40億,而在世界其他地區,人口情況可能不會有太大變化。研究稱,到本世紀末,除發達國家外,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發展中國家同樣將面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4]
人口爆炸
過去數十年來,由於工業化和糧食生產技術進步,促使全球多數地方的出生率上升,加上醫學科技的發達導致死亡率大為下降,世界人口出現快速且大量的增長,科學家稱此種人口自然增加率大幅增加的現象為「人口爆炸」。這一現象在1970年代的中國、當今的印度和一些非洲國家非常明顯。人口過快增長使得人類對各類資源的需求加大,對整個生態環境而言都是一種負擔,更可帶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問題。因此現今許多國家都在試圖控制人口的增長,降低生育率。雖然總的來看大多數國家的人口增長率都在自然地逐年下降,一部分國家仍然通過政府強制執行等方式干預人口增長。但這一舉措可能更帶來年輕人口數銳減,加劇對人口老齡化的擔憂。而部分發達國家,例如日本和俄羅斯,則面臨人口過少的問題,這些國家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非常大,已經制約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今天新增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3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1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87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2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84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4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8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4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3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41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3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4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6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9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49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0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2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34